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了解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机制和调节。
2.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的细节和相关器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模型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模型或图表,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和养分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强调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例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样本或淋巴组织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测。
Step 4: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机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2 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体温、免疫防御、凝血和止血第二章: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1 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瓣膜、冠状动脉2.2 心脏的功能:泵血、维持血液循环、协调跳动第三章:血液循环的途径3.1 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3.2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第四章:血压的概念与测量4.1 血压的概念: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4.2 血压的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第五章:血液循环的意义5.1 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代谢废物5.2 调节体温:通过血液循环调节体温平衡5.3 免疫防御: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促进凝血和止血第六章:血液循环障碍6.1 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6.2 栓塞:血栓或气体阻塞血管6.3 出血: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第七章:贫血的类型与原因7.1 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出血7.2 维生素缺乏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7.3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早破坏、遗传性疾病第八章:血液疾病的诊断方法8.1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8.2 生化检查:血红蛋白、血浆蛋白、酶活性等8.3 免疫学检查:抗体、抗原、淋巴细胞功能第九章: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9.1 药物治疗:激素、化疗药物、抗凝药物9.2 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9.3 骨髓移植:替代病变骨髓,恢复正常造血功能第十章:血液疾病的护理与预防10.1 护理要点:观察患者病情、监测血常规指标、输血护理10.2 预防措施: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10.3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血液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补充说明: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承担着运输氧气、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课程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理解水平2.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了解水平3.描述三条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理解水平[学习方法指导]:自学、自测、合作探索[学习过程][新课程介绍]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才能完成.循环系统就像一辆货车,运来养料和氧气,运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人体内运输这些物质的通道就是血管。
【自主学习】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用于输送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人体有三种血管:、和。
3.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的堆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
4.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合作探究】1.感受血管跳动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① 参考图14-1,找出你身体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 这种动脉和血管的跳动被称为。
③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⑵测量脉搏① 同一张桌子上的学生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你本人你的同桌脉搏(次/min)(注:测量3次,取平均值)② 统计男女学生的脉搏次数,结合小数据内容讨论:男女学生脉搏的差异是什么?体力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血管类型-1-仔细观察这三种血管,并结合动画和书籍内容完成下表:血管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血管和保健议一议: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课堂反馈】1.在人体内,哪种血管最薄、最长()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静脉血管d.前三者都是2.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快。
B.动脉也可以在身体表面的某些部位接触,如桡动脉c.动脉和血管主要分布在身体的深部d.手臂上的“绿色静脉”在运动3医生给病人验小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
这种血来自于:()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4.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a.心脏b.动脉c.静脉d.毛细血管5.下列有关脉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脉搏就是动脉的搏动b、脉搏就是单位时间内心跳的次数c、正常人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d、医生通过“切脉”可推知心脏的健康情况6.连线:三种血管的功能各是什么?① 动脉A.将身体各部位的血液送回心脏② 静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③毛细血管c.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7.某人创伤旨起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受伤后的血流和血液状况1。
(新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生物)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在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马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在繁忙的进行着运载工作。
那么我们人体内的物质是靠谁来运输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怎样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相信同学们现在都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中一个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
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想了解的血液方面的知识都告诉老师好吗?二、讲授新课1.活动: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
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组内展开互动。
讨论后填写观察报告。
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教师:PPT:(1)展示抽血图片;(2)展示血常规化验单: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医生开血常规化验单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请同学们在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并结合提示,了解RBC、WBC、 Hb、 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
(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两栏成分并相互讨论)。
结合着加了抗凝集的分层的血液和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分,分别应在哪层中?小组讨论。
八年级上生物第14章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
主备人陈哲用案人授课时间2019年09 月总第5 课时课题14.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课型新授教学[来源:学。
科。
网][来源:学*科*网Z*X*X*K]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意义。
[来源:学#科#网]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同学合作完成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法及教具实验法、观察、讨论;显微镜、活金鱼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预习检查1.(1)填写右图结构名称:1.________;3.______;5.______;8.______;9.___________.(2)与8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___,流_________血;与6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流_________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A.右心室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B.右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左心房C.左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D.左心房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右心室、3.体循环是血液由( )A.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完成预习任务脉右心房的循环B.右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主动脉各级动脉右心房的循环C.左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各级动脉主动脉左心房的循环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左心房的循环二、导入新课如何观察血液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何意义?三、新知探究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方法步骤:⑴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⑵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朝正前方)⑶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观察内容:①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②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③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④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思考: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完成习题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尝试绘图注意: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保持载物台与镜头的清洁。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3. 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1.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概述2. 血液循环系统3. 淋巴系统4. 呼吸系统三、导学重点1. 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3. 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
四、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对我们的生命活动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第二步:进修1.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概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指将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物质在人体内部进行输送和交换的过程。
它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来完成。
2. 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输送到肾脏和肝脏进行排泄。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血管则将血液输送到全身遍地。
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逢迎等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将组织间的液体和废物排出体外。
淋巴管通过收缩运动将淋巴液输送到淋逢迎,再经过淋巴管排出体外。
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通过肺部的呼吸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二氧化碳则从组织和器官中排出,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第三步:总结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工作,确保人体遍地的组织和器官能够得到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五、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观点和重要性。
2.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通过哪些系统来完成?3. 请说明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六、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机制和调节。
2. 思考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写一篇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5课时)
-制作血液循环模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有更直观的认识。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血液循环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对血液循环这一主题的兴趣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血液循环过程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心脏的结构是如何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
-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别有哪些功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血液循环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2.学生完成标注后,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并给予解释。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功能,增强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基本组织等。但在理解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机制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物《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O 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为主题,以人体的循环系统为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了解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与循环系统相关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下)教学,建议使用《精品资源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包括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心脏、血管、血液等。
(3)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保护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对学生较为抽象的生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描述。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例如:“你们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感到疲劳?”“运动前和运动后,你们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变化?”等。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多媒体和图示等方式,讲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
并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
3.血液的运输作用(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血液的运输作用。
例如,血液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细胞,清除代谢产物等。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
4.活动设计(30分钟)(1)观察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显微镜、载玻片和鲜血涂片,引导学生观察血涂片中的血细胞,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点。
(2)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血液的理解。
3.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温暖和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助力。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能力,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2.利用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如制作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
4.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通过对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血液循环知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章节。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器官和路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演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2. 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心脏的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 介绍淋巴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等。
示范实验: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运作过程。
例如,使用水和染料模拟血液和淋巴液,在一个模型中演示它们的流动路径和运输过程。
2. 解释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研究它在人体内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概念澄清:1.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总结和评估: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3. 进行简单的评估,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2. 组织参观医院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教学设计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五,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借助复习学案个人回顾知识点复习学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复习目标:1.通过观察血涂片,能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特点2.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3.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能区分三种血管,并能描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重点难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会区别三种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管。
3 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能灵活地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知识梳理】(自主梳理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讲解,可以借助模型,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一.血液、、等血浆功能:运载,运输营养物质和血 液 的组成血 细胞2.血液只所以呈红色,是因为 的缘故,它的特性是3 . 贫血有两种形式: 分别是 和都低于正常值, 你采取缓解贫血的措施是 。
4.输血应输入 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时,也可输入 的异型血,但也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以防凝集。
二.血管(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三.心脏: 部 侧左右 相同1.房室瓣:位于 和 之间 保证血液按 的方向瓣膜流动:即动脉瓣:位于 和 之 向 ; 从 流 向 功能:输送血液的 :左右两个“泵”同时 工作的2.→四.习题巩固1.⑴在量筒血液中加入后,出现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15章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课型新授课时
第1课时
共4课时
主备人杨艳审核人复备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2.了解三种血管在人体的分布部位。
3.了解每种血管对人体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心率和血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相应自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教互动,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平时生活中我们需要洗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消耗营养物质与氧气,
产生代谢废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尿素。
人体新陈代谢需要营养物质、氧气,产生代谢废物,那么这些
物质是怎么运输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
二、课堂导学
(一)出示目标
1.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2.了解三种血管在人体的分布部位。
3.了解每种血管对人体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寂静无声的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参照自学目标在书本中寻找相关知识内容,并强调在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上横线。
教师加强课堂调控、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疑问。
快速通读教材有关血管内容,在5-8分钟内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并将有疑问的问题做出标记。
1.自学问题
(1)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2)不同血管对人体的作用相同吗?
2.自学反馈
根据自学目标逐一对照,分别讲述在书本阅读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相关知识内容。
同时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不解。
一、教师讲授
1.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见过纵横交错的水管,那么水管都为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平时生活中我们洗澡、喝水,城市绿化用水等。
可见水管为人类社会供给水分,对人类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推及到人体是否也有与之相似的管道系统来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呢?
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通道。
2.请同学们用手触摸身体的一些部位,感受血管的跳动。
(师生互动)
血管的这种跳动就是脉搏。
人体有些血管用手是不能感受到它的跳动的,比如手臂上的“青筋”。
脉搏是可以测量的,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在安静状态下,把右手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并排按压在受测同学左手腕部左部。
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结构记录在书本表格中。
3.水管有许多类型,各有着不同功用,人类的血管也分为3中
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但在体表有时也能触摸到。
静脉:能够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在体表就可以看到。
毛细血管:是细胞和血液物质间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数量多,分布广。
4.仔细观察人体的三种血管模式图,将它们的结构特点填写在书本的表格中。
动脉管壁较厚官腔较小弹性大
静脉管壁较薄官腔较大弹性小
毛细血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血管的三种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知道了它们特有的作用和分布,分别为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但在体表有时也能触摸到;静脉能够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在体表就可以看到;毛细血管是细胞和血液物质间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数量多,分布广。
五、课堂检测
(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自学的知识内容。
)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