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计划》探析

英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计划》探析
英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计划》探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计划》探析

作者:涂志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刊名:

学园

英文刊名:XUEYUAN

年,卷(期):2011(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14880522.html,/Periodical_xuey201104027.aspx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伦敦历史文化

伦敦历史文化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一直是英国历史与文化的重心。从英国最辉煌的时代至今天,留下了各时代的痕迹。处处可见古老宏伟的建筑,足以证实其历史上的丰功伟迹。 国会大厦 (house of parliament): 国会大厦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之一,占地三万平方公尺。矗立於泰唔士河畔,气势雄伟,外貌典雅。国会大厦内有一千间房间,自13世纪以来此处便是英国国会开会之处,也同时兼为国王宫殿。但於1512年发生大火後,英皇爱德华六世在1547年把它拨给下议院,从此成为国会大厦。这里的西敏寺大厅(westminster hall)建於1097年,是唯一剩下来的旧建筑部分,分上议院(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西敏大厅侧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大笨钟」(big ben)大笨钟每小时报时一次,钟声响起时远近可闻,且是十分准时,英国bcc电视台也是依据此钟报时。 西敏寺(westminister abbey): 西敏寺是一位於国会大厦对面的教堂,始建於10世纪原为诺曼第式建筑,其後不断改建及加建变为哥德式直至1755年才完成。自1066年威廉大帝在此登基起,历代皇帝及皇后均在此加冕,英国有不少王侯将相皆埋葬於此,所以西敏寺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位於圣詹姆士宫与victoria火车站之间,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皇宫是一座灰色建筑物,四周围上栏杆,宫殿前面的广场有很多雕像。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

国外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述评

2009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No.3 2009 总第18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6 国外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述评 江 山 (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要]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文章以欧美国家的福利政策为背景,阐述百年来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各个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内涵、局限以及相互关系。文章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梳理,可为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与动态贫困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态贫困;福利政策;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138-05 [收稿日期] 2008-10-27 [作者简介]江山,男,江苏张家港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进入、停留或脱离)以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此项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的英国,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欧美地区,其结论往往成为国家福利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福利体制陷入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贫困问题的关注与争辩。动态贫困研究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发展时期。为了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西方既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错置的比拟与诠释,我们除了要建立本土贯时性长期追踪数据之外,还需了解百年来西方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变化,以此逐步形成适用于中国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所以本文将梳理动态贫困研究的历史演变,并且分析各个观点的内涵、局限,及相互的传承关系,最后探讨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由于贫困研究的论述通常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政策环境,所以本文将以欧美国家福利政策为论述的主要背景,以此有助于了解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变化。 一、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朗特里大概是第一位考虑动态贫困问题的研究者。他根据需求与供给的相对状况,把劳动者的一生分成5个阶段:[1]在童年时期,除非儿童的父亲是一位有技术的工人,否则他将很有可能陷入贫困;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儿童本人,或者他的兄弟姐妹开始赚钱为止,此时全家的薪资才可能使家庭脱离贫困。接下来,他开始赚钱并与父亲共居,在这个时期中,他所赚的钱可能超出住宅、食物与衣着所需的支出。这时他就有机会存钱。假如他的存款足以支付装修住宅的费用,那么良好的经济状况将持续到他结婚并养育孩子时—此时贫困的阴影将会再度造访他。这时期的贫困或许会持续十多年,即直到他的第一个孩子工作赚钱为止;但如果他的孩子数量很多,贫困持续的时间就会更长。当他的孩子开始赚钱,并且未因结婚而离家前,他的家庭会处于另一个小康时期。之后,当他的孩子结婚离开他,及他个人因为年老而无法工作时,他的收入与储蓄将不足以支付他与妻子的生活,则有可能再度陷入贫困。朗特里的个人或家庭一生中的贫困变化历程,一般被称为“贫困生命周期理论(poverty life cycle)”。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可粗分为二大阶段:需求时期(儿童、老年)和赚钱盈利时期(青壮年),这二个阶段大致上可以个人生理年龄来分界。第二,家庭资源共同承担家庭需求。家庭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其次为个人储蓄。家庭需求与家庭人口组成有关,不工作的依赖人口愈多,则家庭需求的压力愈大。第三,家庭贫困地位的流动,取决于“家庭需求压力”与“家庭获取生活资源能力”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例如,孩童成年前、结婚养育孩子时及衰老退出劳动力市场时的三个阶段,导致家庭需求压力提高和盈利能力下降,两种力量的交叉转折点都是家庭贫困风险最高的时期。 除了贫困生命周期理论外,朗特里还提出两个迄今仍被广泛运用于动态贫困分析的概念:[2]一是生命事件。即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事件与劳动力事件(劳动者死亡或失业等等)决定家庭是否会陷入贫困,这些事件尤其以“家庭收入主要承担者的遭遇”的影响为最大。二是贫困持续时间。朗特里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战后英国的社会福利政策─福利措施根据家庭生命周期中需求与所得的变化来设计,其中,家庭需求改变的问题由家庭津贴来解决,家庭资源改变的问题则由社会保险来解决。[3] 在朗特里之后,美国社会改革家杰米逊?哈里于1917年出版的《贫困及其恶性循环》强调贫困与社会体系的关系,该书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s of poverty)的概念,哈里认为贫困会孕育贫困,即现时的贫困将导致健康恶化、

西方文化论文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她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人们至今崇拜着她,称之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并以其名来命名那个时代。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她亦曾被推选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文化正是在她的手中迎来辉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中即位,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稳定了统治,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英格兰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遍布英国的思想领域,各个文学大家以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马洛,培根等为代表,佳作竞出。由此,英国文学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为何英国文化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开启“黄金时代”呢? 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戏剧的繁荣上(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繁荣)。下面仅以诗歌和戏剧上的创作为例,浅谈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诗歌方面,英国文学家们,除了引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也进行了一些其他诗体的创作,在内容和格局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诗歌方面又以斯宾塞成就最大。他的主要作品《仙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其中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在主题或歌颂对象方面,英国诗歌也和欧洲其他经历文艺复兴的国家一样,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理想、信念、感情,鞭挞黑暗、腐败,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赞颂美和爱。此外,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它主要包含在戏剧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则是两位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戏剧无疑是英国这一时期最骄傲的文学成果。16世纪80年代起﹐英国戏剧家们摆脱了中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起了一种新戏剧,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表达和人文气息﹐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为代表作,马洛一生创作了7部悲剧。而作为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戏剧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等作品皆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明珠,它们探讨了友谊和虚伪、爱情和阴谋、权利和道德、生存和死亡这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那些生动

哥特式建筑赏析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e and technology 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 姓名:周盛林 学号:02100820 专业:工程力学10-1 时间:2011.05.03

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论文关键词】 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英国优生运动探析(1904-1939)

英国优生运动探析(1904-1939)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社会各领域开始出现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滑、下层阶级人口出生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城市贫困问题愈演愈烈以及婴儿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20世纪初,英国一部分有识之士打着优生学旗号,强调遗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借助于社会干预手段,通过优生学提高国民素质和效率,由此推动优生运动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 优生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形式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并借助于两个重要的优生学组织得以开展。在理论层面,卡尔·皮尔逊等少数优生学者以高尔顿民族优生学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理论工作,致力于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优生学的科学性;在实践层面,伦纳德·达尔文等多数优生学者借助于优生学教育协会组织实践活动,在两个基本原则规范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一是增加社会优质特性和减少劣质特性,即"种族构建";二是抑制社会"不适者"数量,即"种族净化"。 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优生运动向前发展。在经历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后,优生运动在二战开始后遽然消沉。 虽然优生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优生学的传播、社会政策的制定以及福利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英国优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首先,介绍了优生运动兴起的理论基础——优生学的诞生。1883年,高尔顿创立优生学。 他认为,遗传决定个人的智力与才能。提高种族素质必须在大力增加优良素质的同时,尽量减少低劣素质,而只有借助于优生学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分析了优生运动发展的现实动因。自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人口出生

率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在总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中上层阶级出生率不断下滑的同时,下层阶级人口出生率却依旧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英国人认为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对英吉利民族未来的发展有害,必须抑制下层人民的生育率且提高中上层阶及生育率才能扭转这种趋势。 最后,贫困问题的愈演愈烈,婴儿死亡率的居高不下以及布尔战争的艰难取胜引发英国人对国民体质衰退的严重担忧。多种因素的综合最终推动优生运动在英国逐渐兴起。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优生运动在英国开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首先分析了优生运动在理论层面的内容。 少数优生学者依托高尔顿民族优生学实验室开展理论工作,致力于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优生学的科学性,促使优生学为更多的科学界人士所接受,奠定了优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其次分析了优生运动在实践层面的形式。 多数优生学者组织优生学教育协会,在两个基本原则规范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一是增加社会优质特性,通过演讲、宣传、培训以及各种社会服务等方式推广优生学,增强民众对优生学的认识。二是抑制社会"不适者"数量,推动议会立法对智力缺陷者进行永久隔离以及自愿绝育合法化在社会底层群体的实现,同时参与生育控制运动,对工人阶级提供避孕知识和措施以控制其生育率。 第三章是对英国优生运动影响和评价的分析。影响方面,首先是推动优生学在英国的传播,促使优生学受到中上层阶级的追捧,在女性群体中广泛传播,赢得许多女权主义者青睐。 其次,优生运动所涉及的有关智力和遗传理论还对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影响

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影响 英国脱欧历史背景及原因: 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自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着对于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 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虽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对其保持出口竞争力有利,也可以拥有自主的财政政策。但是,这也使得英国却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尤其是今年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这一传统强国正在逐步丧失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参与权。 英国对欧盟的猜忌和不信任一直存在,英国保守党内部也有欧洲怀疑派。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欧盟内部的政策对于欧盟有负面作用,未来一些政策趋势也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欧债危机的蔓延,不仅使英国的疑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脱欧脚步。 与英国民众日益浓厚的疑欧、退欧情绪相对应,欧盟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的不可靠”也日渐不满,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 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出局'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员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而民调显示,英国保守党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伦的脱欧公投"言论或有助于其重新获得部分流向支 持脱欧的独立党的选票。卡梅伦亦希望以此作筹码与欧盟谈判,获得对英国更为有利的成员国条件,意图在欧盟内分得更大一杯羹。 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影响(负面): 首先,欧盟内部不稳定性增加,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将被削弱。英国是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完全 是支撑欧盟的三根台柱子之一。从总人口来看,英国总人口6488万,占欧盟总人口的12.76%,仅次于 德国和法国。从经济总量来看,英国GDP占欧盟的17.56%,仅次于德国。从对外贸易来看,英国对欧盟对外进口的贡献高达14.5%,对出口的贡献达11.6%,也仅次于德国。如果英国脱欧,欧盟不仅是损失会员费那么简单,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均会受到影响。如果英国人走了,欧盟这个草台班子还能不能撑得住就很难说了。这将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示范效应,“脱欧”洪水很可能会进一步泛滥。 其次,欧盟的自由贸易进程可能放缓,欧元存在下行压力。英国是欧盟与美国、日本之间贸易投资协定的坚定支持者,一旦脱欧,欧盟自由贸易的进度也可能放缓。近几年欧盟暴露出债务危机、难民流入等诸多问题,内部分歧增加。这些都给增长乏力、通胀低迷的欧洲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欧元存在下行压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汇总

哥特式建筑群建筑艺术赏析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年 级: 信 箱: 电 话: 完成时间:

这学期选修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之后, 我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 解和各种图片的展示,了解了很多形式和时代下的建筑的风采及特 点。

例如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

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门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

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

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它有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深受圣经等宗教事务的影响。

英国历史文化论文精编版

英国历史文化论文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国历史文化 现代世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许多国家都形成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现实,其中包括英国。英国宗教信仰多元化的问题不但反映了这个国家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宗教与、经济、、民族等问题的密切关联,这些关联又证实了宗教在现代世界各国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国内有关英国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而专门研究英国宗教多元化问题的论着还没有见到。因此,研究、分析和了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注:本文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现代欧美人口迁移与宗教多元化”的阶段性成果。),不但具有历史学科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上宗教信仰多元化的起源与发展 1054年基督教公开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后,英国原本也是一个天主教国家。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与罗马教廷决裂后的英国教会称“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又称“圣公会(Anglican Churches)”,具有国教的地位。由于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决裂是经由亨利八世的改革来进行的,而且亨利八世并没有宣布放弃天主教信仰,改革后的英国国教保留了主教制等天主教传统,安立甘教成为一个既有罗马天主教传统、又有新教特点的教派。由于国教内部对天主教残余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加之其他新教教派观点和思想的传入,使英国宗教从近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首先,英国安立甘教本身分为“高教会派”和“低教会派”两大教派。所谓高教会派,又称“安立甘公教派”,也可以翻译为“英国天主教”,英语为Anglo-Catholicism,主张天主教传统礼仪和教义,但提倡改革教会;所谓低教会派,又称“安立甘宗福音派”,也有人翻译为“福音新教”,英语为Anglican Evangelicals,强调个人悔改和虔修,注重在圣公会中保持新教传统,贬低天主教礼仪和教义的重要性。尽管英国所有的安立甘教派,包括扩散到英国国外殖民地上的安立甘教派都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精神领袖,但在对待天主教及其传统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所以,安立甘教内部的多元化已成事实。 其次,在宗教发展史上,英国安立甘教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爱德华六世时期的改革、血腥玛丽时期的天主教复辟、伊丽莎白时期的恢复国教统治,最后,终于发展成为一场对英国宗教、政治,乃至经济都发生重大影响的内战。由

浅谈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影响讲述讲解

浅谈英国脱欧原因及影响 提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一必然趋势,美国、俄罗斯、欧盟是不可小觑的三大经济体,欧盟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计划也一直为世界所关注,而近一时间英国却公投宣布脱离欧盟,这一事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针对这一事件,各界人士众说纷纭,是什么导致了英国脱离欧盟,而英国脱离欧盟对英国,对欧盟,对世界的经济政治都有什么影响,英国脱欧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影响,关于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众说纷纭,本文主要针对英国脱欧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脱欧原因中国影响 2016年6月23日,我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英国公投决定在欧盟的去留问题,据悉,此次脱欧公投共有382个选区,根据对其中的352个选区的计票结果显示,脱离欧盟的支持者领先,共获得51.9%的投票,即1570万人支持退欧,而留在欧盟的支持者共有1458万人,获得48.1%的选票。①最终以微弱优势决定退出欧盟,而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因此决定辞职,这一事件轰动世界,震惊各界人士。 一、英国脱欧背景 1.脱欧公投,指就英国是否脱离欧盟进行的公投。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提出公投,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② 2015年3月17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赢得5月的选 ①王晓易.《英首相卡梅伦发声明要辞职称尊重民众脱欧选择》. https://www.360docs.net/doc/014880522.html,/16/0624/15/BQBA1J1100254TI5.html. 2016年6月26日访问 ②人民网《英国首相卡梅伦称如有可能将提前举行英国退欧公投》 https://www.360docs.net/doc/014880522.html,/n/2015/0105/c1002-26323278.html 2016年6月26日访问

哥特式 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赏析 论文

哥特式、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 赏析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ppreciation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650201 课程名称:建筑欣赏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年级: 专业:动植物检疫学号: 云南农业大学 2014年6月

哥特式、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赏析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 摘要 充满浓郁古典风情的欧洲建筑,它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它文明的代表,更是一种对于欧洲几千年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将各个时期的欧洲风貌演绎的栩栩如生。 我通过各个赏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建筑为例来介绍部分欧洲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其具有非常强的宗教意味。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是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 欧洲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风格只是凤毛麟角,若想更加了解欧洲建筑,还需继续学习。 关键词:哥特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ppreci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Kunming 650201 ABSTRACT Full of full-bodied amorous feelings of the classical European architecture, it is the symbol of a regional civilization, represent a different from other civilizations, but also a incisively and vividly in Europ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y deduce the various periods of European style and vivid. I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some European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2th century gothic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in France, 13 ~ 15 century popular in Europe, it has very strong religious meaning.And Renaissance architectural style, is the feudalism, propose ration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istic thought, advocates the revival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ancient Rome, to replace the symbol of divine gothic style.So the classical pillar type once again became the subject of the composition architectural modeling. European architectural style is varied,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style is rare,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uropean architecture,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learn. Key words: Gothic.The Renaissance;Classical;Architectural style

对英国“新济贫法”的探讨

对英国“新济贫法”的探讨 丛志杰(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内容提要:英国的济贫法是专指对贫困者进行救济的法律。在英国实施济贫法的300多年中,1834年的“新济贫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掌握政权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以自己的利益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体现。本文从产生的原因、制定的过程、实施的后果等方面对“新济贫法”做了介绍。 关键词:英国史圈地运动血腥法律济贫法济贫院济贫院外救济 英国的济贫法(the Poor Law)是指对贫困者进行救济的法律。它始于1601年伊利莎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到20世纪40年代被有关公共福利制度的社会立法所取代。在英国济贫法存在的300多年中,1834 年制定的“新济贫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颁布和实施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新济贫法”的研究仅限于它建立了“穷人的巴士底狱”一方面,这是很不全面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济贫法”产生的原因、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的影响做一较全面的探讨。 16—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流民充斥的时代。面对因圈地运动而产生的大量流民,都铎王朝曾试用过两种补救办法,一是制定法规阻止圈地,二是制定“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1〕。第一种方法以无效告终,有关限制圈地的法令从未得到过有效的执行。第二种方法则更加深了对失地农民的迫害,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2〕。在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都铎王朝的统治,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曾在实行“血腥法律”的同时又制定了救济贫困者的政策。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即位。她认识到有必要用法律的力量来解决流民问题。伊利莎白女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救济穷人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于1601年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该法令明文规定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域内建立济贫院以救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3〕。以1601 年济贫法为基础,在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建立济贫院、实行教区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济贫制度,其目的是对穷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并兼以管理和疏导。这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济贫制度的实施,使流民问题大为缓解,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产业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条件。但是,到19世纪上半期,随着产业革命的扩展,日益强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对现行的济贫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济贫制度已不再符合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了。在他们看来,现行济贫制度存在着下述弊端: 第一,由于没有建立全国性、全郡性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济贫工作相当混乱。从1601年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颁布以来,济贫工作一直是按传统惯例由教区来负责进行。在济贫税有限的情况下,各教区都不愿负担过多的穷人,治安法官往往根据“住所法”〔4 〕的规定把在本教区未住满40天的穷人驱逐出境,因此,形成了教区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另外,教区在对济贫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也有严重缺陷。按照惯例,像监理员这样的基层济贫工作人员是从固定住户中选举产生的,任期一年,无报酬。但是,贵族和富人宁可交罚金也不愿干这种工作。于是,具体负责济贫的差事便落到农民或小商人身上。农民和小商人自身是生产劳动者,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处理公务,结果敷衍了事的情况极为常见。再加上这些负责具体济贫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报告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 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出版社,2003.2,第73页)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 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美术鉴赏之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美》 前言 美术,在我看来是人为创造出来美的技术。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美,而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当然,我也不例外,对于美的享受,我总能得到一种幸福感。 这也是我选择?美术赏析?这门选修课程的原因,伍老师用他的语言,结合PPT课件,图片,还有视频,为我们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西方美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作品的赏析,其中主要包括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几节课下来,我对西方建筑艺术最感兴趣,当老师介绍西方建筑风格时,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图片所深深吸引住了。 在听老师赏析讲解下,我更了解哥特式建筑了,也喜欢上了这样美丽的建筑,出于喜欢和好奇我通过网络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从大量的图片中我享受到了视觉盛宴,我发现了一些哥特式建筑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在西方历史文献浏览中也了解了产生这种风格的历史背景。我就通过这次论文,将自己对哥特式建筑的一点认识和赏析感受和老师分享分享。 关键字:哥特式风格,背景起源,艺术特点,巴黎圣母院。 哥特之源 在听老师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解说,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有是怎么发展起源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的背景起源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发展历程 早期: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题 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 C.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25.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26.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 27.明代辽东巡抚张涛在1609年记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 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据此可知当时 A.贫富差距拉大 B.社会危机凸显 C.道德伦理崩塌 D.拜金主义盛行 28.《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 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29. 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 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30. 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 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 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31. 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