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城市贫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它不仅影响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缓解甚至根除城市贫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现状分析城市贫困通常表现为低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未能均等地惠及所有群体,导致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扩大。
此外,新移民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
成因探究城市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住房成本的上升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
其中,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一部分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
教育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贫困家庭后代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影响剖析城市贫困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它影响贫困人口的健康和福祉,增加疾病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
其次,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这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再者,城市贫困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犯罪率,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
解决策略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教育机会。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市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为贫困群体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公民个体则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扶贫活动中来,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城市。
总结城市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合作。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对策,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城市贫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中国的贫困也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可观的成就,但是在贫困问题上仍然存在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一、中国的贫困问题1.贫困人口数量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低于1.9美元(折人民币12元)的人是极度贫困,而国际通行的标准是1美元左右。
根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9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5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8%。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的贫困定义标准要比联合国标准更高,因此这个比例略低。
2.贫困地区分布中国的贫困地区集中在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少数几个省份,其中西藏是中国的最贫困地区。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正在改善,而西部地区却仍然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3.贫困原因贫困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城市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多个角度考虑。
贫困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缺乏教育、就业机会等多个因素有关,这也使得贫困治理具有复杂性。
二、贫困治理研究1.政府扶贫政策中国政府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扶贫工作,2013年后逐步推出小康社会战略和“精准扶贫”计划。
自2015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旨在根治贫困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长期或慢性贫困龙头户的贫困家庭,政策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能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政府已大幅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是,滞后的经济生产、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问题仍然存在。
2.教育问题许多扶贫研究已经发现,教育可以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困。
这意味着,通过为贫困地区提供适当的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进而改善其生活状况。
因此,教育方面的投资应该被视为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 component。
3.社会责任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为这些最终的目标做出贡献。
各个领域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应该更加重视贫困的存在并采取行动,我们需要一个合作的社会来实现这个目标。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贫困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教育等各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在不同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贫困问题的研究涉及贫困原因的探究。
研究人员将贫困原因分为结构性和个体性两类。
结构性原因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个体性原因则包括教育程度、就业机会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寻求有效的贫困缓解方法。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群体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贫困群体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住房状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贫困群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改善贫困群体生活的参考。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关注贫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就业机会和社会参与等指标,评估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醒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重视贫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这些政策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经验,寻找最佳的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
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原因、贫困群体特征、贫困影响以及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等多个方面。
通过广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扶贫规划策略
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扶贫规划策略城市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同于农村贫困,城市贫困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愈发突出。
本文将对城市贫困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扶贫规划策略。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城市贫困问题是指城市中居住着一部分人口,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原因而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处于经济困境和社会边缘化状态。
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困难:由于城市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城市贫困人口往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训,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竞争激烈的城市劳动市场。
2. 居住条件恶劣:城市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城市的贫民窟、城中村等地区,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基本的居住设施。
3. 社会融入困难:由于经济困境,城市贫困人口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缺乏社会资本和社交网络。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城市贫困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市间差距: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而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有限,贫困问题突出。
2. 农村贫困人口进城:由于农村土地收入减少,农民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纷纷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贫困人口数量。
3. 结构性失业: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就业机会。
三、扶贫规划策略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扶贫规划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1. 就业扶贫: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度,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劳动市场。
2. 改善居住条件: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3. 创新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应该改革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机制,包括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
4.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
贫困问题的研究及其应对措施
贫困问题的研究及其应对措施贫困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和人权,还威胁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都加强了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一、贫困问题的研究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是第一步,只有通过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措施,这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和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方面,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现象的本质,并制定对策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社会学方面,研究了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等。
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和思考方式,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
教育学方面,研究了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分配情况以及教育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从而提出教育改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政治学方面,研究了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缓解贫困问题方面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为政府和公共机构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二、贫困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以下为常见的应对措施:1.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是贫困问题的关键,因为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收入来源。
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将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重点措施之一。
针对贫困地区,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建设技能培训中心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提供教育和培训教育是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扶贫政策研究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扶贫政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扶贫成就,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彻底脱贫。
然而,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日益复杂化。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研究有效的扶贫政策。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存在、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
农村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创新和升级,无法有效提高产值。
此外,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的机会,使得农民无法更好地获得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增加了贫困的风险。
二、教育与技能水平低下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导致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此外,农村居民普遍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很难获得高薪就业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村地区发展。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发展。
例如,道路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易腐烂、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价格。
同时,缺乏电力、水资源等基础设施,也制约了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的能力。
四、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也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一些政策存在着落地不到位、透明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一些扶贫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解决了当前的贫困问题,但未能对农村地区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根本改变。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扶贫政策。
面对这些贫困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扶贫政策,努力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
例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提供精准的扶贫措施和帮助。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以解决这一挑战。
一、原因分析1.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多年来一直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
许多农村地区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的情况下,农民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收入的下降。
2.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中国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享受着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严重匮乏。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很难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3.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许多农民子女因此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缺乏教育限制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的能力。
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对整个农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有限,这限制了他们进行农作物转种和农业大规模经营的能力。
此外,部分地区的土地肥力下降,也使得农业收入下降。
二、对策探讨1.加强农业现代化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供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
2.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通过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农村人口也能够分享到经济的发展成果。
3.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摆脱农村贫困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
4.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应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城市贫困问题也愈加突出。
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贫困形成机制、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和对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进行探讨。
一、贫困形成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其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市场力量、政府干预力量和社会力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市场力量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但市场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正面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贫困人口,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市场机制对此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解决方案。
政府干预力量对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影响,但国家、地方、社区等各级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干预力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力量也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
社会力量包括城市贫困人群的社会背景、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城市贫困人群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零散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保障和福利保障,加之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使得他们处于被边缘化、孤立化和贫困化的状态。
二、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城市贫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城市贫困问题涉及面广,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预计在1000万人以上。
2.城市贫困人口的特点较为突出,主要包括零散务工人员、农民工、退休人员、低收入职工和受灾人员等。
3.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十分艰难,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区域或城中村,住房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
4.城市贫困人群的分布面不均,城市中心区的贫困人员较少,而城市的外围及城中村区域的贫困人员较多。
三、对策尽管城市贫困问题比较复杂,但仍有一些对策可以尝试。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是指对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享受相关经济援助政策的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问题分析:1.认定标准不明确:目前各高校存在对贫困认定标准的不统一,有些高校过于苛刻,认定门槛过高,导致一些真正需要援助的学生无法获得帮助;有些高校则过于宽松,认定门槛过低,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获得了经济援助。
2.认定程序繁琐复杂:高校贫困认定涉及学生和家庭的多个方面信息,包括家庭收入、负债情况、教育支出等,但目前的认定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学生或家长提供大量的材料,增加了认定的难度和学生家庭的负担。
3.认定结果的公平性难以保证:由于认定标准不统一和程序繁琐复杂,很容易导致认定结果的不公平。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个别因素被判定为贫困生,而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获得经济援助;而另一些确实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由于认定标准太高无法获得应有的援助。
二、对策研究:1.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各高校应制定统一、明确的贫困认定标准,明确收入、负债、支出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建立科学、公正的认定机制,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简化认定程序:简化认定程序,尽量减少材料的提供,可通过与国家现有的贫困认定体系对接,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简化认定程序的目的。
3.加强学生信息核查:建立完善的信息核查机制,加强对学生和家庭信息的核实和审核,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防止虚报等不正之风。
4.建立公正的申诉机制:对于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学生,应建立公正的申诉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
建立独立的申诉委员会,及时处理学生的申诉,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5.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和监督: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避免浪费和滥用。
6.完善帮扶机制: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资助、免费住宿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因家庭经济原因导致的辍学现象的发生。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地区中的人口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1.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因为教育水平低和技能欠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陷入贫困。
2.就业困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发展。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
低收入岗位占据了大部分就业市场,缺乏稳定职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部分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3.社会福利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中,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常常无法得到必要的救助和援助。
4.教育资源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培训费用,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解决中国城市贫困的对策1.扩大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提供培训机会。
此外,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加援助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增加投入,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监管,防止学校以各种方式实施随堂收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真正的免费教育。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其中农村地区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堵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非农业经济和转移支付。
其中,农产品生产销售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毛利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小。
农村非农业经济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但由于农村产权制度不明晰、金融服务不到位、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导致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非农业岗位相对城市少,收入水平也较低。
转移支付包括政府补贴、扶贫项目等。
但长期强调政府补贴,“以粮补粮”,让农民的“吃饭难温饱”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扶贫项目方面,单靠政府的扶贫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二、农村贫困问题成因1.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农村土地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公,土地赋权不明确,导致土地资源的少数人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而广大农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很小,甚至不足以维持其生活所需。
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简单陈旧,农村非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缺乏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农民资金周转不灵活,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教育医疗水平落后: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健康保障,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产能力。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土地赋权真正赋予农村居民,推进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着重解决土地制约因素,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提升收入水平。
2.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是一种全球性问题,而且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尽管有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减少贫困率,但真正消除贫困的难度依旧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在对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面将从不同角度综述一些相关研究。
一是基于贫困定义的研究。
贫困定义通常涉及收入、消费、教育、健康和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被综合在贫困指数中,以确定一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许多研究都探讨了如何定义和测量贫困。
比如,巴基斯坦学者Siddiqui(2014)提出,贫困可以通过需求和收入缺口衡量,同时还应考虑到生活条件、支出和社会能力等因素。
该研究还衡量了贫困在巴基斯坦的影响。
二是基于贫困原因的研究。
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
许多研究探索贫困背后的原因。
例如,加纳的研究者Adjei(2010)发现,低教育水平、缺乏就业机会、低技能、低农业产量和国际竞争加剧都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是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的研究。
一些研究探讨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
这些政策和干预措施包括现金转移、教育和培训、粮食补贴、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
例如,印度的Senapati和Burney(2014)研究了印度的农业补贴以及现金转移项目,发现这些措施对于贫困减少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全球减贫目标的研究。
杜蒙大学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联合开展一项研究,其中涉及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消除贫困计划。
该研究发现,在履行全球减贫目标的同时,应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独特情况和文化背景。
此外,还需注意其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叉影响。
综上所述,贫困是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虽然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贫困率,但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腐败、不平等、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偏见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贫困问题,并寻求针对这些难题的更好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贫困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度的学科,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
一、贫困的定义和测量在研究贫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贫困进行定义和测量。
经济学家通常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
然而,这个定义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经济学通过使用贫困线或贫困指数等测量方法,来对贫困程度进行衡量。
常见的贫困指数包括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根据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标准来确定的,例如每天所需的最低食物和住房支出等。
相对贫困线则是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的,以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
二、贫困的原因分析在研究贫困问题时,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贫困的原因。
经济学认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经济方面,贫困与产出不平衡分配、就业机会缺乏和低收入等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失灵、资本积累不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等现象,揭示了经济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性别不平等等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试图深入了解社会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作用。
政治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不稳定、腐败和不公正的政策等因素,经济学家认为都会对贫困问题的加剧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经济学的对策措施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旨在降低贫困率,改善人民的福祉。
首先,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如投资、创新和贸易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如产业升级、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国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然后,从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
最后,介绍了中国政府采取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并对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贫困现状,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扶贫政策引言:贫困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虽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贫困现状的研究,揭示导致贫困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在近年来有所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贫困人口约为29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左右。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2.1 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影响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
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辍学或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限制了他们就业机会的选择,造成了贫困问题的长期循环。
2.2 就业问题就业是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转型等原因,中国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因而无法有效摆脱贫困。
2.3 医疗问题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着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医疗费用的负担。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而容易由于疾病而陷入贫困,而无法承担治疗费用。
2.4 社会保障问题缺乏社会保障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贫困人口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面临着生活困境和风险,一旦遇到意外事件或者疾病,就可能陷入贫困。
三、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3.1 教育扶贫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西方经济学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介绍其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
一、贫困的概念及影响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贫困的概念。
贫困一般被定义为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和资源,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丧失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贫困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个人的基本权益,还严重制约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贫困阻碍了人们脱贫致富的机会,限制了其发展潜力,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二、西方经济学的贫困陷阱理论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为何贫困问题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长期存在并难以摆脱。
根据这一理论,贫困陷阱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所致,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缺乏基础设施、就业机会不足等。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由于缺乏教育机会和技能培训,人们很难获得高薪工作,从而无法改善其生活水平。
同时,缺乏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也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
三、西方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发展中贫困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首先,教育被认为是改变贫困状况的关键。
通过提供普及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其次,西方经济学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适当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等,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融入,提高其发展潜力。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们还强调了贫困地区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或农业往往难以脱贫,需要培育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以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四、案例分析:中国扶贫政策的成功经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中,中国的扶贫政策备受关注。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贫困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存状况,也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深入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以下将从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经济原因分析农村贫困的经济原因根植于资源缺乏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首先,农村地理环境较差,土地资源稀缺,这导致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且不可持续。
农村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面临土地面积有限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导致农业效益低下。
其次,信息不对称和技术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发展。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无法有效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导致利益受损。
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农村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通过修建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等,可以解决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其次,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
加强农村合作社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原因分析教育是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但农村教育滞后是让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校舍设施简陋,这导致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低下。
由于家庭收入有限,农村学生普遍面临辍学或者不愿继续上学的问题,教育程度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拨款,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和家庭的资助,确保贫困学生能够继续上学。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与乡村特色相关的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社会原因分析农村贫困问题还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传统观念守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研究近年来,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贫困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贫困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途径。
一、贫困问题的原因在社会学中,贫困被认为是社会结构造成的结果。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收入差距、失业率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分配等都对贫困率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群体往往无法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和技能的人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排斥,这也是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教育的不平等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受教育机会的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从而无法摆脱贫困。
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也会影响穷人群体的发展机会。
再次,社会因素对贫困问题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会使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贫困。
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困扰下,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最后,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
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对贫困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起到关键作用。
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腐败问题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缺失都会加剧贫困问题。
二、贫困问题的影响贫困问题不仅给个体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贫困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贫富差距的扩大会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
而这种社会分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会导致教育、健康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
其次,贫困问题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与不安定。
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和冲突事件的增加往往与贫困问题密切相关。
贫困和社会不公平会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贫困会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服务,这不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自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
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然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这是中国面临的一项
严峻挑战。
本文将研究中国的贫困现状,包括其原因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首先,中国贫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不
平衡,东部地区相对富裕,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相对贫困。
农民工收
入低、就业机会有限,使许多农民工被迫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
一些人陷入贫困陷阱。
此外,自然灾害和疾病等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家庭陷
入贫困。
然而,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如何精确识别和帮助每个贫困户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是东、西部地区和城
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城市地区的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正在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
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中国政府已
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实施“精确扶贫”战略、加大
投资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正在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提高贫困
人口的生活水平。
然而,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
会的共同参与。
贫困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贫困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引言: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贫困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解决贫困问题的可行途径。
一、贫困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贫困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首先,贫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服务,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贫困人口往往无法积极参与劳动市场,导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进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最后,贫困问题还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增加社会动荡和犯罪的风险,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贫困问题背后的根源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其中,教育、卫生、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是造成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育的不完善导致贫困人口缺乏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使贫困问题难以根除。
其次,卫生保健条件的差异会导致贫困人口更加容易患病,增加了其贫困的风险。
农业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可行途径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参与。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包括教育援助、医疗保障、就业机会等,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
其次,社会应当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关爱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同时,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个人也应当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积极追求进步,摆脱贫困。
结论:贫困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不仅对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以及个人自身的努力,我们有望在未来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全球合作,形成共识和行动,以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贫困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贫困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贫困不仅威胁着人民生活,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贫困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围绕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状态、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展开。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调查,我们力求客观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了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乡村作为调研对象。
该乡村的自然环境较为贫乏,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较为欠缺,是一个typical的贫困村落。
我们通过对该村村委会的协助,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家庭作为调研对象。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准备了一份涉及家庭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卷,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访谈,填写问卷,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2. 现场观察: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学校、医院、小卖部等公共场所,观察了当地的教育、医疗设施以及生活环境。
3. 深度访谈:通过深入了解部分家庭的生活、家庭状况,我们试图挖掘出背后的更多故事,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
四、研究结果1. 家庭收入状况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种植农作物、打工赚取的收入。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不稳定,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比较困难。
2. 教育水平在这个贫困乡村,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很多孩子无法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家庭甚至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
3. 医疗卫生条件由于交通不便,离医院比较远,很多家庭在生病时无法及时得到医疗。
即使能够得到医疗,也因为贫困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4. 就业状况在这个乡村,就业机会较为有限。
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务工,而且大部分的务工收入也不能持续稳定地支撑整个家庭。
五、研究成果与建议1. 对于家庭收入较低的问题,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一些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评价该理论
马尔萨斯理论把人等同于动物,把人口现象看成 是自然现象,没有考虑到人的能动性,现在科技 发展,没有考虑到人的避孕技术的发展。很多地 方违反科学和事实(站在资本家的角度),但是 在那个年代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很伟大、很超 前了。
4、问题的解决—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 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 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 方面价值的总和。 •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 主要原因,德国和日本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 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战争虽然破坏了 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 。
1、阿玛蒂亚〃森权力理论:贫困的形成机理
资源禀赋
交换地位
直接交
交换权利集 缩减
贫困
2、解决:“收入再分配”反贫困理论
• 费边社会主义认为,贫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 的事。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按社会的需要实行某种 程度的财富转移,援助患病的人、老年人、儿童和 失业者,以确保每个人获得保障。‘费边主义构筑 的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的福利理论,在引导社会 思潮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 • 收入再分配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使社会财富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职者与失业 者之间、健康者与病残者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 地区之间合理地适当转移。
2、贫困文化论个人主义观
(l) 个人应该努力奋斗, 争取在与别人的竟争中获胜; (2 )奋斗的人必定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威望和权力等 (3) 美国社会机会均等, 只要奋斗必然成功; (4) 经济上的失败是个人的过错。受穷, 说明你无能,说 明你努力不够。
7、功能主义关于贫困的理论
功能学派:社会中的任何现象的存在, 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或者称之为社会功 能,贫困现象 也是如此,贫困 问题的存在乃社 会功能之需要
国际上常见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以 下四种:
① 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
② 恩格尔系数法
③ 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④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
• • • •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认为, 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 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 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 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 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Woldbank,2001)。 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 发展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
2、在中国的实践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根源于哪里?马 尔萨斯为当今人口政策提供借鉴作用和历史价值 ,人口在马尔萨斯的眼中,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制定的依据中更多地被看做是资源的消费者。 马寅初《新人口论》中提出的论点是:因为中国 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 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人 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 “马尔萨斯诅咒”和“马寅初警醒”主要的影响, 是促进了中国“政府干预”性质的人口控制
4、评价该理论
阿玛蒂亚认为不是食物的不足,而是权力的缺 失,贫困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剥夺。所以针对这一 观点我们可以要实现保护他们的权利目的,只能通 过对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一套政治和社会体制,赋 权以保障贫困者享有基本的政治与公民自由、获 得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医疗卫生等权利。
四、社会排斥理论
• 社会排斥分析是从处理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 的社会问题开始的,拉诺尔1974年在一本著作中 提到“受排斥者”的概念,并估计“受排斥着” 构成了法 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部分人如残疾人 、越轨者、多问题家庭、边缘人、、自杀者、老 年患者、受虐儿童、滥用者、越轨者、单亲父母 、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 应者。 • 涂尔干提出“社会团结”“社会整合”
2、在中国的实践—“共同富裕”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论述就 是“先富”带动“后富”。―――允许一 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 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 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 富裕的手段。
3、评价该理论
这个理论确实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有所提 高,让处于绝对贫困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政府并 没有及时调整政策,把重心转移到社会保障这块 来,经济增长的效益不但没有自动传递到低收入 手中,反而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相对贫困日 益严重。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 改变的命运。 马尔萨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 • (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 • (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 “两个抑制” 积极抑制,利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和 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道德抑制,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 生殖的本能,降低出生率,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 不育。
5、相关应对政策
1、中国的贫困有一部分是科技教育落后的原因,所 以提高人口素质,政府对教育应该加大资金投资 力度、技术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知识水平来 实现。 2、深化科教兴国战略。 3、对失业人口培训、职业教育、。 4、健全义务教育。
三、阿玛蒂亚贫困观
阿玛蒂亚 《贫困与饥荒一论权利与剥夺》认为 “饥饿是指一些人没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 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 采用“应得权力”描写个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个人进入市场和控制产品被“合法 化”。 并不是物品的匮乏,而是社会的籓篱和桎梏存 在,能解释成千上万甚至数十几万人的死亡,“ 生死攸关之际,人们也不会违反社会的准则”( 权力的不平等)。
功能主义观点
(l) 保证有人去承担社会中“ 肮脏的工作 (2 )穷人的低收入为社会的富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3 )穷人购买一些其他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 (4 )穷人常常被看成受到惩罚的“典型” , 从而提醒 另一些人更勤劳、节俭; (5) 穷人使非穷人能够维持其社会地位; (6 )穷人的存在可以使他们中一些稍好的人从穷人身 上获利, 从而达到向上流动; (7 )穷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代价;
五、贫困文化理论
代表人物:奥斯卡 刘易斯
• 贫困文化的永久性格 1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脱离的贫困亚文化 2穷人永远生活在贫困文化堕落的怪圈中 3 “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 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 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 式。” 贫困代际传递
1、D.P.莫伊尼汉的贫困恶性循环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也称为生存贫困,即个人与家庭所得不 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一般低于贫困线。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是指当个人或家 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表 现出的贫困状况,它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 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判断贫困的。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1)狭义贫困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2)广义贫困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人口平 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保障和环境等 方面的状况。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 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 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 的目标和指标。 即消灭极贫穷和饥饿。
Diagram
一、贫困的概念、方法
二、贫困理论及理论分析、反贫困及对策
三、关于贫困其他观点
四、中国贫困特点、原因和反贫困
1“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 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 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 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 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 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 理论。
1.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 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的动力,环境也使他 们难以有较高的动机。 2.低成就动机导致的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 层次较低,这使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 3.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导致他们只能进入 低收入职业。 4.低收入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 使他们更为贫困。
4、相关应对对策
一方面,它通过贫困人口的参与和意见表达,为政 府和其他外部力量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并提供有 针对性的服务提供了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它通过赋 权予贫困人口平等参与,给了贫困人口的机会,因而 有助于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贫困 人口在扶贫项目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3、赋权反贫困理论
该理论超越经济层面而从权利层面上讲的,其 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对获得资源和参与决策发展 活动的权力再分配,为贫困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参与 和决策权力,从而真正受益。具体而言,赋权主要是 “资产的扩充,穷人参与、谈判、影响、控制以及 掌握影响他们生活的有责任的制度的能力,并且从 获得信息权、参与权、问责以及地方组织能力四 个方面具体表明赋权的内涵”。
贫困问题研究
学生 : 程娟 学号: 130212038
Diagram
一、贫困的概念、方法
二、贫困理论及理论分析、反贫困及对策
三、关于贫困其他观点
四、中国贫困特点、原因和反贫困
一、贫困的概念
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 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 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 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 活状况,即为贫困。”
2、分析该理论
• 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一些群体为了更好的满足 自己的利益,通过社会规则,将其他的群体排斥 在社会群体之外,造成发展机会的丧失和机会的 不均等。 • 社会排斥逐渐被各国社会学家、政策研究者、政 府部门用来解释失业、贫困、残疾人问题、城乡 差距等问题的深层根源,该群体缺少话语权和决 策权,提倡社会平等、人权社会。
4、莱本斯坦临界最小努力反贫困理论
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 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 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 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 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