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英国贫困线发展研究
1 7 4 —
2 0 1 6 . 0 9 ( 总4 4 9 )
世辔 嚯业 W 0 r l d A c u l t u r e
为辅 。地方政府负责救济贫 民工作 ,为失业者提供
就业 机会 ,对 贫 穷 家 庭 孩 子 施 行 就 业 培 训 ,收 容 老 年人 、患病 者 和孤 儿 ,对 “ 不 值 得 帮 助 ” 的 穷 人 用 严 酷 手 段 予 以惩 罚 l 2 ] 。② 济 贫 采 取 区别 对 待 原 则 。
具有不同于其他 国家 ( 如美国)的反贫困制度和慷慨 的贫困救助。英国贫困线的发展
演 变对丰 富 贫 困问题 的研 究具有 重要 启示意 义 。 关键 词 :英 国;贫 困线 ;绝对 贫 困;相 对 贫 困;集体主 义
D oI :1 0 . 1 3 8 5 6 / j . c n l l 一 1 0 9 7 / s . 2 0 1 6 . 0 9 . 0 2 9
的工具 ;救助 理念 由怜 悯 慈 悲转 向矫 正 救 治 和 道 德 审 查[ 1 ] ,体现 了基 于 人 道 主 义精 神 下施 助 者 居 高 临
下的恩赐,受助者却以人格尊严丧失为代价。《 济贫
法 》( Th e P o o r L a w)首次 由官方 划定 一条贫 困线 实 行 分类 救 助 ,包 括 :① 以家庭 救 助 为 主 ,政 府 救 助
现 最 大化成 为 面 临 的主 要 难 题 。英 国是 最早 研 究 贫
1 6 0 1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 l i z a b e t h P o o r L a w) ,旨在通 过法 律 的
形式谋求社会稳定 ,将社会救助作 为维护统治 阶级
会 :A最 低 收 入 阶层 ,B很 贫 困阶 层 ,C D 贫 穷 阶 层 ,E F一般 阶层 ,GH 中产 阶级及 以上 阶层[ s ] 。
解读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
解读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英国经济发展与众不同,尤其是在18世纪晚期技术革命之前。
在17和18世纪,英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于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
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而国家相对的允许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对于欧洲大陆,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的转变,国民收入成上升趋势。
同时由于通过税收和接待去组织资源的能力,英国能够确保国内流通和在全世界扩大贸易权利。
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最近中央政府财政和政策研究的主题工作。
在17和18世纪,救济事业,英格兰当地政府最典型的职能,成熟地包含在英国新的政治经济政策之中。
一、英国济贫政策的功能英国的济贫法制度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救济、惩罚和社会控制构成济贫法制度的主要社会功能,而其中的救济则是其基本社会功能。
旧济贫法制度具有稳定就业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为英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济贫法制度确立了英国民族国家及政府的合法性,逐步扩大了英国公民享有社会救济的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力,这些则构成其主要的政治功能。
最近16到18世纪的(调查)工作强调济贫事业的中心和它在英国当地社区的政府。
斯耐恩认为:“旧有的济贫法提供了一个社会认识的关键点,它通过教区生活的广泛影响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就业、工资规定、税收价格、谷物市场、学徒、婚姻、结算、救济分配,或者老年人的医疗问题都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贫困救济当时是维护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根据贝尔的理论,英国的济贫系统是通过法定的税收和政府官员投资的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检验贫困的强大武器。
在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与其他国家相比,济贫事业并不意味着成就,无疑导致了英格兰长期的稳定。
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作者:崔明远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4期[摘要]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早面临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国家;处理贫困问题,不仅考验英国的政治家,也是对政府职能的一次现代转型。
近代早期,英国的济贫政策更多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政府能发挥的作用没有那么突出。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贫穷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单纯的惩罚只会激起更大的阶级矛盾和反抗;尤其到了20世纪济贫法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济贫、福利政策呼之欲出;构建新的济贫福利体系,标志着政府已经全面接手贫困问题,不再漠视它的存在。
[关键词]新旧济贫法贫困问题济贫政策福利国家[中图分类号]D9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14-02都铎王朝后期,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农村经济关系的解体和变革促使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社会转型和与之伴随的价格革命、宗教改革、商业扩张、饥荒和歉收等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带来了社会既有秩序的冲突和动荡,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贫困问题急剧恶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一、旧济贫法时期《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它是对英国历史上济贫政策的一个总结,透过新旧济贫法的实施可以梳理英国在近代早期的社会救济与济贫政策的演变过程。
《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于1601年,该法令是在1597—1598年期间法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①,是对中世纪以来济贫政策的一个总结,在英国济贫与社会保障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一般习惯上将《伊丽莎白济贫法》称“旧济贫法”或者“老济贫法”。
与之相对的,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被称“新济贫法”。
《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社会保障与济贫体系的发端且它所确定的一些法律救助原则长期被延续下来,这些原则包括:(1)救济或赡养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
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下层民众的贫困程度
作者: 向荣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社会史评论
页码: 35-45页
主题词: 贫困程度;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
摘要: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英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了。
但是,英国穷人的贫困程度与生活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将根据西方学者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证明:英国穷人的贫困程度并不像以往历史学家通常认为的那样严重。
有迹象表明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恶化,甚至有所改善,这既是由于经济发展,也是由于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济贫措施。
对穷人贫困程度的估计应持更为客观的态度。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Poor Law)1、背景英国的产业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最早,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威胁的感受也最深,其济贫事业也最发达。
英国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的。
但到了16世纪,贫民数量迅速增长,教会财力已不堪重负,于是改由政府接办。
伊丽莎白1女皇登基执政后,针对贫困问题,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的法案(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最为完备,也最为有名。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2、内容(教材29页)3、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⑴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而且济贫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⑵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⑶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她确定由专人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⑷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⑸《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
(补充教材)总之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4、缺陷:【重点内容】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立法、法案(英国)政策(德国)服务措施(英美)社会安全制度(德、英、美)。
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
作者: 尹虹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510631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28-143页
主题词: 英国;流民问题;济贫工作;教区;济贫税;管理制度
摘要:英国在近代早期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民问题,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确立了济贫原则,这些原则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济贫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倾听反对意见,不断进行调整,使立法趋于完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当它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遂进行了彻底改革。
这一时期教区及其官员在英国社会救济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也出现了腐败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区作为济贫体制中的主要管理单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成为必然。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问题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问题介绍《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孤儿奥利弗的遭遇和成长,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主题进行详细探讨。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在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伦敦成为了一个繁荣而庞大的城市。
然而,在这个城市中,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显著。
一方面,工厂主、地主和商人等富有阶层享受着物质和社会的优势;另一方面,底层民众如无业游民、穷苦农民和工人们则陷入了极度困境。
《雾都孤儿》通过展现奥利弗作为一个穷苦孤儿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揭示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社会问题的体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在小说中相关情节的解析:1. 贫困与饥饿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和工人迁往城市谋求生计,但他们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等苦难。
这导致许多底层人士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无法获得基本生活需求。
例如,在小说中,奥利弗住在孤儿院,并被迫忍受着糟糕的饮食条件与慈善机构的不足。
2. 教育不平等贫困家庭无法负担得起教育费用,这使得他们的子女面临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困境。
相反地,富有阶层则能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给他们自己的子女。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只是一个孤儿,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迫使他陷入了无知和被操纵的境地。
3. 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充满了各种社会不公的现象。
贫穷人士常常遭受社会歧视和剥削,而富有的少数人则滥用权力、腐朽贪婪。
《雾都孤儿》中的一系列描写展示了社会不公对底层人士的影响以及那些富有人士对社会处境的漠视。
狄更斯对问题的呼吁作为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读者传达了改善贫困与社会不公问题的呼吁。
在小说结尾部分,狄更斯通过奥利弗被救出困境、走上正途,并最终找到真正的亲情与幸福,试图告诉读者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环境。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1. 概述近代英国的济贫制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国的济贫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对于这一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西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理解和观点。
2. 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
在18至19世纪,英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济贫政策和法规。
3.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内容在近年来,西方学者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制度演变与政策变革西方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梳理,详细分析了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政策变革。
他们发现,济贫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政府的济贫政策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
3.2 社会影响与福利效果除了对制度本身的研究,西方学者们还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济贫政策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发现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深入且全面。
他们不仅关注制度的演变和政策的变革,还从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复杂话题的多个层面。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对于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还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文章题目:论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近代英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之一。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对于济贫制度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和广泛的。
本文将对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背景介绍1.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起源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失调、贫困现象普遍等问题。
2.济贫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英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济贫制度。
二、学者观点1.马尔萨斯人口论与济贫制度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提出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政策与济贫制度学者们研究发现,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社会政策和法律的制约和引导。
三、现实意义1.对中国社会的借鉴通过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当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2.对全球社会政策的启示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个人观点在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中,我个人认为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对于了解英国社会历史、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以及对全球社会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们能对这一主题有更为丰富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就是我为您撰写的有关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综述,希望能够满足您对于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如果需要调整内容或者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力满足您的需求。
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是一个既历史性又实践性的课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面临着城市化加速、劳动力市场失调、贫困现象普遍等问题,政府逐渐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济贫制度。
《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的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
商贸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156㊀㊀作者简介:梁芬瑜(199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兰(1995-),女,汉族,山西朔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的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梁芬瑜㊀马㊀兰(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以下简称«十八世纪»)是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研究英国18世纪社会现状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时代背景下从«十八世纪»的背景出发,本文主要内容进行解读,重温经典,全面客观地分析文本价值与意义,深刻挖掘文本背后的理论价值,这对于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十八世纪»;科技;利益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1.12.076㊀㊀恩格斯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著作众多,但学界对«十八世纪»这一著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很少对这一文章作相关说明.现有研究资料主要侧重于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㊁意义等,没有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展开与深入分析.本文以 科学 利益 两大核心词汇,深刻凝练文章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线索展开研究,从经典文本出发探讨当代启示.1㊀«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的背景分析1.1㊀时代背景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18世纪是相对 稳定 与 和谐 的,同时也是 启蒙 的时代,处于人类探索自然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小规模通商活动,很多王权国家处于鼎盛时期,民主思潮萌发,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部分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工业革命的滥觞.从英国历史角度看,虽然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但英国从未迷失于世界潮流,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历经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的洗礼,英国实现着经济的转型.1.2㊀写作背景1842年恩格斯来到英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在科学㊁技术㊁经济㊁政治和哲学等方面都走在时代的前列,恩格斯借此从经济方面展开对近代英国社会形成的考察.本文是恩格斯写于1843-1844年间的三篇论述当时英国经济㊁社会与政治状况的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是其研究18世纪英国社会的重要成果.2㊀«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的主要内容2.1㊀以科学 为核心引发的一系列变化推动社会变革2.1.1㊀揭示科学㊁哲学和实践的逻辑关系恩格斯在«十八世纪»中总结了科学发展的两条脉络. 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经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因此它们终于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科学和哲学的结合实现了思想领域的解放㊁产业上的大变革,即英国的社会革命.文章重点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㊁过程和结果进行阐述,这一产业革命实质上就是经济利益的变革,从而引发新的社会形态.18世纪是从零散走向联合的过程.通过对一系列资料的整理与筛选,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具有科学形式,例如,天文学㊁物理学㊁化学㊁地理学等.各门科学的应用带来科技的进步,首先,蒸汽机㊁纺纱机等生产工具的发明,这些发明创造逐渐渗透到煤矿㊁交通等各个领域,极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其次,随着纺织工业㊁重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步建立起工厂制度,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这一时期,雇佣劳动从补充形式发展为基本形式,并成为工人唯一㊁终身的职业.工人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变成简单的机器,被迫成为工人阶级,其生存状况受到极大威胁,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这场革命奠定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成为整个社会运动的动力,并且以工业革命为标志,对其他国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2.1.2㊀阐明科技革命催生利益变革对工业革命最贴近的定义是将技术置于经济变革主引擎位置的一系列事件 在这一变革中,技术发展带动着利益增长,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特性,自然会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利益构成.德国人信仰唯灵论,所以在宗教和哲学方面注重阐明人类的普遍利益;法国人信仰唯物论,把国家当作人类普遍利益的永恒形式;英国由于日耳曼和罗曼成分并列发展,不可调和最终向对立的双方改变.他们只有单个利益,承认绝对的主体性,即把人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对立的个人.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利益的论述可以加深这一理解.通过机器变革建立起来的工厂制度使原有家庭的财产共有被破坏,英国家庭的财产共有在这一制度下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童工㊁女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靠利益维持.2.2㊀以利益 为核心带来的阶级分化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2.2.1㊀提供剖析资本主义世界新的理论维度18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发生在法国的政治革命,它摧毁了旧世界.透过法国大革命可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人们在推翻封建制度统治下,更加关注自由原则.英国工业革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带来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㊁断裂与紧张.这一矛盾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货币经济的充分发展.归根结底人们追寻的都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实现这一自由的现实土壤还未成熟. 其中,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异曲同工,皆是新社会的胜利. 这里谈到的新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为此马克思㊁恩格斯构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即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157㊀式 新的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资本主义生产秘密.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然存在,并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马克思㊁恩格斯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㊁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前提下,并决定产品分配和阶级划分,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㊁恩格斯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无产阶级的立场,这就延伸出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㊁共产主义社会的完整线索.2.2.2㊀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正确把握历史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探索其中蕴藏的运动规律.通过追溯英国宏观的人类历史,将其划分为古代奴隶制㊁封建农奴制㊁利益统治人的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人类自由联合阶段四种不同社会形态.封建奴役制的废除使 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下,资本家为所欲为的奴役工人. 财产㊁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 看似是工人受到机器的剥夺㊁物的奴役,而 物 与 物 关系背后体现的是 人 与 人 的关系是资产阶级奴役㊁剥削㊁压迫人.在«十八世纪»中,恩格斯敲响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 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发展了封建制度废除所引起的结果,以至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为期不远 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这个危机就必然到来.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取代,而资本主义也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3㊀«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蕴含的当代启示3.1㊀有助于理解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及其影响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从外部原因分析,主要是18世纪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引发机器变革,渗透到各领域建立工厂制度使得工业革命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内部原因看,主要和民族特性有关,英吉利民族表现出极大的对立性,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与对立中,英国人走向经验与怀疑,因无法判断上帝㊁灵魂等是否存在,所以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就当其不存在,这种怀疑在实践上恰好是法国的唯物主义,但在理论上仍停留于形而上学.工业革命背后也引发人们对于工业化道路的思考.我们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洪流中,这一革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如市场化㊁城市化㊁全球化等,使我们得以搭乘 现代化 这一快车,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这一革命也引发不少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㊁环境污染㊁物种灭绝等.立足于新的时代课题,全球治理与人类共同发展成为根本的现实追求.3.2㊀有助于理解国家间利益分化的不同选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利益逐渐上升至统治地位.利益分化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解决阶级对立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资本主义国家更多采取依靠市场自由配置的力量实现利益分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人利益, 大市场㊁小政府 观念根深蒂固,政府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利益分配资产阶级占据上风.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注重普遍利益,强调利益的协调与分配.中国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 十四五 规划更加指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践行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作用的发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才能激发社会各大主体的活力.3.3㊀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渊源的独特视角马克思㊁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资本主义这一新生事物带来了资本主义和人类走向何处的时代课题.当时各种社会思潮都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不同程度的回答,但没有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 德国㊁法国和英国是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笔者认为这是既成的事实.这三个国家爆发三元革命,即德国哲学革命㊁法国政治革命,英国社会革命,三元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是积淀于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㊁民族特性以及文化传承中.德国人信仰基督教唯灵论,代表宗教和教会,法国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义,代表政治和国家,所以在德国发生的是哲学革命,法国发生的是政治革命,英国因其是德意志和法兰西成分混合体,发展中 形成一种具有不可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 ,英国人在矛盾中走向经验和怀疑,争相追逐单个利益,直接结果是工人阶级陷入贫困和穷苦中.在英国,社会因素远超过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的变革形成新的社会形态,所以在英国爆发了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革命.至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19世纪西欧的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4㊀有利于正确认识科技作用并转化创新优势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科技发展引起一系列社会变革,机器的使用预示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制度的建立为工业革命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工业革命推动下形成了利益对人的统治局面,私有制下的资本家百般奴役群众.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对待科技,才能把握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方面都面临科研攻关的难题.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世界人民敲响警钟,更启发人们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处理好人与自然㊁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防控体系,向精准化迈进,使防控效能最大化.对科研人员来说,新冠疫苗是国家和世界的紧迫需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保障科技的正确运用,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使科技真正服务并造福人类.«十八世纪»作为恩格斯早期的作品,我们看到了26岁朝气蓬勃的青年对于社会问题的思索,百多年过去了,其中的部分思想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美]乔尔 莫克尔.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3][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G1875)[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贫困问题是文明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贫困问题。
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对一个民族会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为此,人们普遍关注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并取得何种成果。
特别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加剧,利益深度调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
成功应对转型期的贫困问题,消解其不利影响,对保证社会沿着正常轨道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首个原发性现代化国家,它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贫困,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缓解贫困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
转型时期英国采取的贫困治理举措在一些方面反映了对贫困治理共性规律的把握,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的严重化在传统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贫困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世纪政府治理理念和机构设置不完善,救助贫困并不构成其职能。
社会救济主要依靠基督教和世俗力量的慈善施舍。
14世纪以来,英国开始了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新的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各个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急剧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慈善救济因素趋向消逝。
圈地运动导致了大批失业流浪者,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价格革命”使本就十分窘迫的小农和农业雇工生活雪上加霜。
由于维持生计困难,许多小农和雇工不得不迁移到城市寻求谋生机会,导致乞讨和贫困现象多发且相对集中。
黑死病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生存资源紧张。
宗教改革对社会救济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方面,它使教徒抛弃了依靠施舍获得上帝恩典和救赎的做法,大大减少了社会救济资源。
另一方面,政府解散大批修道院不仅使修道院救济的穷人失去衣食来源,而且使修道院的僧侣和仆人陷入贫困,既破坏了传统教会慈善济贫体系,又制造了一批新的穷人[1]。
它们共同造成了一个到处迁徙的贫困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动荡。
贫困作为普遍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英国政府建立国民教育制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历史考证
英国政府建立国民教育制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历史考证一、1693年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出版了,洛克为什么只论述绅士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论述如何在学校培养绅士?洛克为什么会提出一个“工作学校计划”?答:(一)洛克只论述绅士的家庭教育是因为:1.培养绅士要在学生的年岁需要的范围之内,尽量使他经常遵守,这是一种技巧,不是教得好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
2.在整个绅士教育工作中,最难好好遵守的是儿童从刚能说话的时候起,所以家庭教育对绅士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3.宜于教育青年绅士和形成绅士精神的人不是到处都可以找的到的,选择导师要格外小心,否则不可能达到目的。
(二)洛克提出一个“工作学校计划”是因为这种方法可减少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的麻烦而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养与供应,幼年期即得到工作的锻炼,同时,教区可以减轻负担。
另一方面,儿童进入工作学校,不得不经常随教师在礼拜天到教堂去,由此培养他们的宗教意识。
二、英国人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为什么会论及“普通人的教育”和“国家教育”?英国是先发资本主义国家,但政府却没有把为普通百姓提供教育纳入政府的职责和事业,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如此迟缓的原因是什么?答:(一)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论及“普通人的教育”和“国家教育”的原因是:1.那些靠体力劳动的普通人民的理解力必然局限在由普通行业知识所构成的范围内,其结果是没有机会用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发现解决那些从不可能出现的困难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头脑麻木迟钝,使他们对许多事物不能形成公正的判断。
2.在商业化社会中,更应该注意普通民众的教育,因为那些有钱人在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之前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光景,他们必须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而他们的监护人也都情愿投资。
3.普通人的教育只需很小的开支就能得到教育的的最基本成分4.普通行业在应用几何和机械的基本原理的机会中,也就必然在引进那些最崇高最有用的科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改善普通人民。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贫困观念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贫困观念贫困问题自古有之。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其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后,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和共识,我们称之为贫困观。
贫困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贫困原因和采取何种措施济贫。
一、关于造成贫困原因的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开创者亚当斯密,无疑是这种贫困观念的奠基人。
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卜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产个人的幸福自由是其终极目的,任何非个人因素对其行为的干预都是有害的。
121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斯密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努力、勤奋的工作,就不会出现贫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一切经济关系,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关于济贫措施的争论19初期贫困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其再次成为理论家的研究重点。
斯密的继任者大卫李嘉图认为:修改济贫法的任何计划,如果不以废除它为最终目标都是不值一顾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危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济贫措施提出一套方案,得到了中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最终由社会改革家查德威克综合两者,进行了1834年济贫法改革。
在当时关于济贫措施的争论中,边沁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边沁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认为贫困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威肋、,也是对社会的威肋、。
因此,政府必须通过立法来干预贫困问题,假如没有财产而靠别人劳动为生的人的境遇比靠自己劳动为生的人还好则为数不多的私有财产将会继续从依靠劳动为生的阶级转向依靠他人为生的阶级中去。
他反对废除《济贫法》,主张对现有的济贫法进行改革,并且提出一系列的济贫措施,这些措施对19世纪的济贫法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认为:原有的济贫制度的真正缺陷不在于它增加了人口,而在于它破坏了人的劳动本能,假如能迫使穷人重新回到劳动市场,而不是让其继续幻想靠救济过活,原有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不难解决。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初看起来,革命的世纪并没有使英国发生多大变化便过去了。
在大陆上,整个旧世界被摧毁,历时二十五年的战争[15]净化了空气,而在英国,一切依然风平浪静,无论是国家还是教会,都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但是,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16]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
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
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
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这场社会革命在英国已经进行了七八十年,目前正在向着自己的决定性关头快步迈进。
18 世纪是人类从基督教把它投入的那种分裂涣散的状态中联合起来、聚集起来的世纪;这是人类在走上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道路之前所走的一步,可是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步,所以它仍然是片面的,还陷于矛盾之中。
18 世纪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彼此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于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 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只是在18 世纪才有,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
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物理学也正是在18 世纪获得了科学性质;化学刚刚由布莱克、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列创立起来;由于地球形状的确定和人们进行的许多次只有在今天才对科学服务有益的旅行,地理学被提高到科学水平;同样,自然史也被布丰和林耐提高到科学水平;甚至地质学也开始逐渐地从它所陷入的荒诞假说的旋涡中挣脱出来。
近代英国乡村贫困治理的影响
近代英国乡村贫困治理的影响
总之,转型时期,面对社会贫困带来的严重动荡局面,英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救济措施缓解对其统治产生的冲击,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惩罚与救济相结合的济贫体系,开创了政府管理济贫事务的先河,部分确立并实现了现代的政府职能。
这一时期的贫困救济呈现出了不同于中世纪时期的一些新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的变革,使整个济贫工作在枢密院和议会领导下开展,地方官员和教区委员会贯彻中央法令,济贫行为的组织性系统性和制度化大大增强。
济贫法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府担负起了救济贫困的社会责任,在减轻穷人生活压力、稳固政治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英国贫困治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法制基础,也为其他国家通过法制手段开展贫困治理提供了样本。
这一时期产生的对贫困进行综合性救济、区别化对待等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不可否认,由于所处历史阶段和贫困治理水平的限制,济贫工作中也出现了济贫账目管理混乱、贪污挪用济贫资金、济贫官员素质不能适应济贫工作需要等问题,以致后来英国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改革完善。
这些缺陷应当为以后贫困治理引以为戒。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济贫法的历史考察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济贫法的历史考察在历史上,英国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一大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贫民问题,英国政府在历史上出台了很多济贫法案。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济贫法。
本篇文章对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济贫法的历史进行考察。
1. 都铎王朝时期的贫困问题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1485年到1603年。
在这个时期,英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层。
富人和贫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贫困人口数量正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疫病、饥荒、战争等因素导致的。
贫困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不断加剧,生活条件恶劣,喝不到干净的水、食品短缺、无家可归等问题困扰着他们。
为了解决贫民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济贫法案。
在都铎王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济贫法。
2.1. 43年教区法43年教区法是都铎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济贫法。
该法案要求每个教区都要建立一个教堂和修建居住宿舍供贫民居住。
宗教机构的存在和功能则增强了社会对贫民的照顾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覆盖范围。
1495年吃草法是都铎王朝时期的第一部关于贫民问题的法律。
这部法律规定,非法剥夺土地的人需要向贫民提供救济。
该法案是都铎王朝增强中央集权和政治稳定的同时,也为贫民救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531年,查理五世法建立了土地法院,用于审判贫民和富人之间的争议问题。
此外,该法律规定,所有教区必须向贫民提供慈善和捐赠,同时,贫民也必须表现出勤劳和节俭的态度。
2.4. 1572年伊丽莎白法令1572年伊丽莎白法令是都铎王朝时期的一项济贫政策。
该令规定,每个教堂都要设立一个贫民救助基金,该基金用于提供贷款和自由流动的工作机会。
这个法律也规定,教区必须向贫民提供食品、马铃薯、穀物和燃料等。
3. 结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济贫法的历史考察即为上述内容。
这些济贫法案虽然对于缓解贫民问题有所帮助,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救济政策
第36卷 第5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Vol.36 No.5J ou rnal of S 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10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救济政策罗淑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71)摘 要:进入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¹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
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政府;贫困;社会救济中图分类号:K 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5-0214-05贫困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贫困问题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治乱存亡,如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就成为统治者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
英国自中世纪晚期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曾面临广泛的贫困问题,包括城市政府在内的英国社会各机构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在此探索过程中,城市政府在社会救济方面的诸多尝试,不仅为英国以1601年济贫法为代表的法治济贫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和政策来源,也为英国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市政当局的救济理念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行。
一、城市的贫困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它首先指的是经济范畴的物质生活贫困,即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依贫困程度的不同,贫困又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大类。
近代早期英国贫困问题研究动态综述——兼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
近代早期英国贫困问题研究动态综述——兼评《近代早期英
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
郝颖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1550-1750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是对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文献.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成果.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郝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61.4
【相关文献】
1.近代早期英国的人口增长与贫困问题
2.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兼评保罗·贝罗奇的农业革命先行论
3.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组
4.大众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述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动态
5.从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看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变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漫谈
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漫谈高考非常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非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也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选题,把好选题关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试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害无益。
这类试题所选材料往往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因而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时,有的教师选用了以下试题:【材料一】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
由于英国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回答: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学生完全可以直接用材料中的句子回答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原因,无需经过概括、分析等思维过程。
该材料题中所选材料显然属于过于简单的史料,无法达到训练其思维、培养其学科能力的目的。
同样是考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我们再来看看另外的一则材料题:(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加以详尽说明的问题, 便同样只能如保尔 · 芒 图所言, 力求做到“了解现象间的粗糙的外部关 系” 了
[5 ]341
。职是之故, 则当时人的态度以及有关
当局针对贫困问题而进行的济贫工作也便成了我 们了解 18 世纪贫困问题不可或缺的参照了 。 二 18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大体说来, 济贫税
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 同样, 中产阶级适度 、 的 但也相当可观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 这使得 商业高度发达的、 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上的不平 [1 ]400 - 401 ” 不难想见, 在社会 等现象变得彰然昭著。 上层和中层之外, 从 18 世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中受益最小的当属社会下层, 其中一些人甚至成 而穷人和贫民也正是出自这个阶层 , 或 为受害者, 者更准确地说大多出自于社会下层 。总体上可以 这样认为, 对于生活在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下层民 众来说, 贫困成为随时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的可 怕威胁, 尽管具体到该世纪的不同时期及同一时 期的不同地区, 情况会有所不同。本文以 18 世纪 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以及当时有关济贫措施为观 察点, 尝试对该世纪贫困问题做一探讨 。 一 18 先看 世纪初的情形。 关于这一时期的情 形有两份以数据或统计列表形式出现的材料大致 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其一是 1700 年英国的济贫税 开支数据, 资料表明, 当年英国的济贫开支约为 600 000 - 700 000 英镑, 这一数目在当时人看来, 已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 当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2 ]131 ) 。更糟的是, 为 430 万英镑 在如此巨额开支 的背后, 人们不愿相信但却又必须面对的则是大 批民众缺衣少食、 贫困潦倒的残酷现实, 这让不少
①
格雷戈里 · 金虽然采用的是 1688 年的数据, 但他编制这份 数据的时间则是 1696 年。 参见: W. A. Speck,Stability and Strife,England 1714 - 1760 ,p. 33.
· 4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纳税人对于穷人们的态度较为严苛。 当时, 在这 个群体中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贫困人口之所以不 穷人之所以变穷, 是因为他们自身“无能 断增多, ( 或缺乏远见) ” ( feckless ) ,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天 性懒惰, 他们除了勉强糊口之外决不愿更多地工 作。而一当他们手头有了余钱, 他们便会拿着这 些钱 去 喝 酒、 纵情酒色甚至去干违法犯罪的勾 [6 ]34 。一位名叫伊登( Frederick Morton Eden) 的 当 : “来自于劳动阶层的穷人们的悲惨境 先生说道 并非由于他们收入微薄 ( 不论慈善家们希望 遇, 其收入增加到多少 ) 所致, 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缺 ” : “当工资 乏远见与浪费的缘故。 笛福则抱怨说 收入还不错时, 他们除了挣得仅能糊口的那点钱 这时候, 即便他 而外就再也不愿多做一点工作了 , 们还在干活, 他们也会把多挣的钱胡乱挥霍掉 , 结 果仍然是一无所剩。 而一当生意变得不景气时, 情况又会如何呢? 这时他们会变得吵吵嚷嚷, 鲁 , , 莽好斗 同时会抛妻别子 把他们的家人留给教区 ” 自己过着流浪乞讨的悲惨生活。 总之, 照看, 穷人们的困窘与惨状应归咎于其自身, 而不应该 从其他方面寻求致贫的社会因素
18 世 纪 英 国 的 贫 困 问 题 管 窥
李义中
(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摘 安庆 246133 ) 要: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 、 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同时, 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
问题, 贫困问题即是其中之一 。尽管贫困问题并非始自 18 世纪, 但随着该世纪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 18 世纪后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贫困问题也相应地显得越来越突出。 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18 世纪; 英国; 贫困; 济贫 中图分类号: D756. 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730 ( 2012 ) 03 - 0040 - 06
*
2012 年 6 月 第 31 卷第 3 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12 Vol. 31 No. 3
第3 期
李义中: 18 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 41·
的有关数据与 18 世纪初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 [3 ]33 , 出入① 但由于较之更为全面的其他统计资料 18 这份统计列表对于人们大致了解 17 , 的缺乏, 世纪之交英国人的生活境遇与贫富状况仍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是依据格雷戈里·金的统计 数据, 一些学者对 17 世纪末英国的贫困状况做出 了较为明确的推断。 英国学者罗伊 · 波特 ( Roy Potter) 认为, 1688 年时, 按格雷戈里 · 金的说法, 一个普通家庭( 比方说, 包括丈夫、 妻子以及他们 的三个孩子在内的五口之家 ) 要想维持其正常生 活而不至于欠债或接受救济和慈善捐赠, 则其每 年的开支至少约需 40 英镑左右。 而从格雷戈里 ·金所列出的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收入统计表 364 000 个“劳工及仆役 ”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上, 家庭(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5 人计, 总数为 127. 5 万 人) , 其家庭年收入为 15 英镑; 400 000 个“茅舍 家庭 (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25 人计, 总 农和穷人” 130 ) , 6 10 数为 万人 其家庭年收入则仅为 英镑 先令; 另有 50 000 个海员家庭 ( 以每户平均 3 人 计, 总数为 15 万人) , 其年收入为 20 英镑; 35 000 个普通士兵家庭( 以每户 2 人计, 总数为 7 万人 ) 年收入为 14 英镑, 此外尚有人数达 3 万的流民 ( 如吉普赛人、 小偷和乞丐等等 ) , 这些人的收入 而这些家庭加在一起, 均低于或远低于 40 英镑, 其总数则超过了当时全英家庭的一半 。 这样看 来, 当时的英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处于无法 [2 ]28 。 罗伊 · 波特 维持正常生活开支的贫困状态 所引述的这一结论看上去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 议, 但一些学者如斯佩克 ( W. A. Speck ) 还是认 为, 这一数字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不会太 [3 ]34 。不过, 远 针对格雷戈里 · 金所作的数据统 计, 斯佩克同时强调, 由于统计者的谨慎从事, 以 至于对有关各阶层实际收入的估算未免太过保 — —甚至对此前较早一个时期的情况而言也显 守— 得过于保守; 至于 18 世纪初期英国各阶层的实际 收入状况, 考虑到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英国在 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需要对这些 数字做很大幅度的修正, 才较为符合 18 世纪初期 。如此看来, 同样有必要对 18 世 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做相应修正, 方能得出较为 的真实情况 在做这类修正时, 由 可信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 于不同阶层的收入变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 故应 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为宜。 退一步说, 即便将格 雷戈里·金估算的原有贫困家庭数减除一半, 仍
[6 ]30 [2 ]145
职责, 对于凡不愿进入济贫院的贫民, 不准给予任 何救济。据称, 到 1776 年时, 济贫院达到近 2 000 所
பைடு நூலகம்[7 ]213
。济贫院的建立看似为了救济穷人, 实则
重在通过惩贫以达到让人不敢成为穷人的目的 , “人们依靠它所引起的恐怖, 使那些尚未降到最 [5 ]351 。 ” 贫程度的人不敢接近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 该地由于济贫院的建立, 济贫税得以 于梅德斯通, , 大大减少 从原来的一千镑左右降至五百三十镑 , 济贫税的减少显然与穷人对救贫院的恐惧有关 。 对此, 一份由梅德斯通当地呈交给政府当局的关 : “救贫院的优点 于济贫院的报告书中这样写道 不仅在于贫民赡养费不及花在他们每周津贴上的 费用的一半, 而且在于很多懒惰的人不愿忍受救 而甘愿抛掉假面具, 用自己的 贫院的拘束和劳苦, 勤劳养活自己。 这在梅德斯通非常显著, 以至当 一切要求每周 我们这救贫院竣工而发出通告说, 津贴的人应被送到救贫院的时候, 来向管理员要 ” 求津贴的就不过是登记贫民的一半了。 可 在一些地方, 济贫院在让济贫税纳税人深感满 见, 意的同时, 也让不少事实上的贫民“被 ” 自足了。 当时, 不少济贫院的管理采取的是将其中的穷人 承包给某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承包人, 而后者为了 通常会肆无忌惮地任意役使这些贫民 , 甚至 赚钱, 1750 年之后的 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 资料显示, 五年里, 由伦敦各处的济贫院接收的 2 339 名儿 童, 到 1755 年时仅有 168 人存活。而米得瑟克斯 的圣乔治济贫院的贫民死亡率更是达到百分之 [2 ]147 。 百 18 世纪英国的济贫活动还沿袭 除了济贫院, 了自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其他法律规定及有关做 法。英国的济贫工作自伊丽莎白女王以来形成的 一项传统是: 政府颁布相关法令、 给出相关指导原 ① 据 则, 而具体济贫责任则由教区承担与落实。
[2 ]145 。 另一份数据则 当时人为此而深感脸上无光 是格雷戈里 · 金 ( Gregory King ) 提供的关于 1688 年英国人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统计列表, 尽管其中
*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0 作者简介: 李义中, 男, 安徽怀宁人,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3 ]33
然还有超过 1 /4 的家庭属于贫困家庭。 据此, 再 加上 1700 年济贫税征收总额这一数据, 我们还是 可以对 18 世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 比较起来, 有关 18 世纪末英国贫困状况的数 1800 年, 据表述要明确得多。 资料显示, 接受贫 [2 ]110 。 就贫 困救济的人数达到英国总人口 28% 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言, 不妨认为, 世纪末的 这一比率与世纪初的情形大致相仿, 但就贫困人 口的实际数量而言, 由于英国人口此时已从世纪 初的五百多万增加到 1801 年的近九百万, 因此, 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要远远超过世纪初的数量 。关 E. P. 汤普森的看法是: 于 18 世纪的贫困人口, “ 18 世纪时可能有 1 /5 或 1 /4 的英国人是在刚刚 能维持生存的边缘上挣扎过来的, 处在一当价格 ” 上涨就跌入生存线以下的危险中。 他还援引一 位权威人士 ( Douglas Hay ) 的研究结果以证明自 : “近来一份权威的研究表明: 在困难年 己的观点 可能有 20% 的居民即使已能消除所有其他开 月, 支, 也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买到足够的面包 ; 而且……在很艰难的年月, 全部居民中有 45% 会 ” 被抛进这种赤贫之中。 大量贫困人群之持续 存在, 无疑会对 18 世纪的同时代人以及历届政府 当局形成巨大压力, 如何看待贫困问题并采取措 施予以解决因此而常常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人士颇 为关注的话题, 同时更成为政府当局必须面对的 难题。而这些来自于中上层人士的态度以及政府 据以采取的处置措施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18 世纪的贫困状况以及贫困人群的实际遭遇及 其真实生活状态。 考虑到 18 世纪是一个统计资 — —如 同 保 尔 · 芒 图 所 说: 料相当 缺 乏 的 时 代— “不幸得很, …… 就连所有先于十九世纪大调查 和定期普查之前的时期的统计资料, 也都极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