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分析基础方法)【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分析基础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策分析基础方法一、概念解释1.描述统计答: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

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2.推断统计答: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3.抽样分布答: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小于总体容量N,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

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

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

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4.置信区间答: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

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

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σ,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x a x a Z X Z X σσ22,。

其中,x 是样本均值,2a Z 是正态分布函数在2α上的分位值,x σ是均值标准误。

x a Z X σ⨯-2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x a Z X σ⨯+2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5.回归分析答: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

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

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2.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 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 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 、《政策科学构想》的 出版 。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 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 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 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 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 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 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 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 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 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 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 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 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 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 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 的产物。
(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 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3.公共政策学的品格
宁骚
主编
ISBN:7-04-012263-4
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60 二、学分:3 三、教学目的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③效率标准
效率,是指产出与成本投入的比例关系。政策评估的效率标准是指政策执行绩效与资源 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每单位的资源使用究竟产生多大绩效,或每单位的绩效最低需要多 少资源投入,以及达到一定的绩效能否合理地降低所需成本。效率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产生 一定绩效的政策执行情况,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最佳状态。
①政策目标设立的科学性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执行中的政策在目标设立上是否科学。它 可以包括目标设立的价值反思、设立目标依据的假设是否合理以及目标设立在多大程度上反 映了调适对象的价值和社会需要。
②分配的公平性标准主要用于因政策执行所引起的资源和利益分配情况的衡量,评判政
策执行后资源与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
④工作过程标准
工作过程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执行政策的实际过程。工作过程标准主要是用来衡量 执行机构的运作与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有没有违反政策原则、滥用行政 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以致造成政策执行的扭曲。
(2)社会政治性标准
社会政治性标准是指根据现实评估结果进行社会分析的评估标准。它可以包括政策目标 设立的科学性、分配的公平性、社会指标及其他一些政策执行涉及的社会因素。
①调适范围内认定政策效果
这种片面认识是将政策效果等同于政策调适范围内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认为政策评估 就是对政策目标完成情况的系统检测和调适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与效果的评定。这种认识导致 评估中仅仅关注政策调适对象的变化,只对政策单方面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察,而忽视 政策综合效果的分析。
②将政策效果等同于政策输出
2 / 149
圣才电子书பைடு நூலகம்

②资源投入标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资源投入是指政策执行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的投入和使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 衡量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符合原初设计的规定。可以包括经费来源与支出、执 行人员的配备、工作时间的安排、信息资料的掌握数量和分析使用等。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系统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公共政策主体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3.官方决策者答: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4.非官方参与者答: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5.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①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②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6.思想库答: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执行)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答:(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2)政策执行的特点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内容的务实性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④手段的权威性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3)政策执行的作用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答:(1)第一代、第二代政策研究路径各有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①第一代政策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a.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第一,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指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自上而下政策研究路径的缺点:第一,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第三,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第四,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第五,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第六,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背后所隐含的是强调科学管理的泰勒主义,其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三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三节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P422 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 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 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 在的是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 推动政策终结的三种力量:反对者、节约者和改革 者。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终结
课程内容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和方式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和障碍 三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和方式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P419 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 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 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 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三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绪;
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是政策终结成败的 关键);
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⑤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 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小结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和方式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和障碍 三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P419-P420 ①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②组织(专为政策组成的组织) ③政策 ④计划(指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P420-P421 (1)政策废止 (2)政策替代 (3)政策分解 (4)政策合并 (5)政策缩减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和障碍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P422-423 (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精选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1)政策研究的含义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①政策分析的兴起背景a.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突破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科际分界线,政策分析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聚合点;b.众多的思想库的兴起,推动着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走出象牙之塔,寻找和探索学术研究适合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而政策分析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②政策分析的内涵a.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b.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c.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d.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①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②公共政策学的内涵a.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b.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既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c.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d.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二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二节
有三个特点: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
(二)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主要包括: 1.政策目标调整 2.政策方案调整 3.政策措施调整 4.政策关系调整 5.政策主客体调整
二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程序和原则
(一)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P409-410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 ①政策的增删 ②政策的修正 ③政策的更新
小结
一 二 三 四 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和内容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程序和原则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公共政策的接续
谢谢观赏!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调整和接续
课程内容
一 二 三 四 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和内容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程序和原则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公共政策的接续
一 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和内容
(一)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P406 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 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 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
(二)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①重新界定问题 ②提出调整方案 ③选择调整方案 ④执行调整决定
(三)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P411 (1)实事求是原则 (2)渐进调适原则 (3)追踪反馈原则
三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P412-P413 ①利益刚性的限制。 ②现行政策的制约。 ③公共意志的趋中。 ④变革成本的约束。 ⑤人类理性的局限。 ⑥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政策接续的意义 首先,政策接续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 其次,政策接续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 最后,政策接续有利于获得社会对政策的认同。
(三)政策接续的形式和途径 美国学者霍格伍德和彼得斯把政策接续划分为五种 形式:线性接续、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部 分和非线性接续
实现政策接续的关键是保持政策目标的稳定和连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目标。 二是推行政策目标管理。 三是加强政策过程评估,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P413 ①及时纠偏、预防失误 ②协调关系、有序运行 ③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与构成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1)具体性。

指能够真正参加到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活动之中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对政策行动方案的拟设、选择起作用的个体和组织机构则是有限的。

(2)对应性。

指在具体的公共政策活动中,政策行动主体是和政策活动中的客体相对应的。

(3)代理性。

指在政策活动中实际发挥作用的个体与其所在的公共组织之间,个体、公共组织机构和广大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的都是委托一代理关系。

(4)能动性。

指政策活动中的行动主体不是机械地面对解决政策问题的备选方案的,也不是机械地选择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的。

(5)社会历史性。

指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民主的发育程度、人们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供人们参与公共论辩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

2.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1)政策行动个体和行动群体可以区分为个体主体与团体主体。

个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自然个人与组织个人。

组织个人是指政党、政府的代言者或负责人。

政策运行中的团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和利益组织起来的进入政策运行过程的行为群体。

(2)政策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①主导者。

指国家立法部门的代表、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执政党组织的负责人,代表着政治体制的要求。

②介入者。

指包括政策咨询机构人员和政策过程中的技术部门人员。

③参与者。

指利益团体及其代表者,大众媒体及其代表者,以及与政策有关的公众代表。

(3)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①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是不同的,从而对主体的政治、利益、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②在政策运行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主体人员,有利于对政策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与监督。

(4)国家公共法权政策主体。

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与职位。

(5)社会政治法权政策主体。

指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2.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特征(1)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

指公共政策的灵魂就在于解决公共社会问题。

(2)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

指公共政策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网络。

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

指公共政策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回应社会公众提出的要求。

(5)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

指目标是为了解决已经客观存在并且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常态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导引功能。

指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正是针对社会利益矛盾引发出来的公共社会问题确立一定的行为准则,保证社会形成合理的秩序。

(2)调控功能。

指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分配功能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1)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

指对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之趋于和谐。

(2)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

指通过各种协调、补偿措施,尽量实现个体之间、社会集团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政策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指通过基于新的利益追求和新的行为规则设计的公共政策创新,来突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西方公共政策的历史演变(1)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①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叶海卡·德洛尔的公共政策三部曲:《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9.1复习笔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定义公共政策评估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价的活动。

在一项政策付诸实施之后,通常人们都需要对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以判断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执行还是需要调整,还是应该终结?政策评估将决定政策执行之后的基本走向。

2.政策评估的作用(1)检验政策运行效果。

政策执行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观察与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

政策在执行以后,其发展走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延续;二是调整;三是终结。

无论采取哪种走向,我们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

政策评估一方面可以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过多考虑局部利益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投入。

(4)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

政策评估则是使政策制定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政策评估,用政策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去反思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失误,只有经过建立在严格政策评估基础上的政策学习,政策制定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

3.政策评估的演变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演变阶段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把政策评估模式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了第一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测量”(Measurement),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产生了第二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描述”(Description),主张“政策评估即实地实验”,重视到现实中进行实地调查。

③从1963~1975年,产生了第三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判断”,一反第二代评估模式的“客观描述”主张,该模式认为“政策评估即社会实验”,强调了评估中价值判断的功能,将评估的重点放在社会公平性议题上。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一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第一节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 终结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稳定和变动
课程内容
一 公共政策的稳定与维持
(一)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 (二)政策稳定的意义 (三)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 (四)政策维持
二 公共政策的变动与创新
(一)公共政策变动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三)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 (四)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 (五)公共政策创新
3.政策环境创设 政策环境的变化是政策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其他政策变动 的因素也大多是政策环境变化的结果。 4.提高政策绩效 科学、民主化的政策决策,因为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而导致 政策失效或政策终结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维持政策稳定 与提高政策绩效密切相关。 5.政策的法制化 政策法制化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政策影响面广、具有 重大的社会影响;二是该政策是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成为 一项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成熟而又稳定的政策。
二 公共政策的变动与创新
(一)政策变动的含义:P399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 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 性变革。
(二)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P400 ①决策者的变动 ②政策环境的变化 ③政策资源的现值 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三)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P401 ①按照变动的强度——断裂型和渐变型 ②按照变动的程度区分为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 全变动 ③按照变动的内容区分 ④按照变动的形式区分为替代、合并、分解、废止 和创新 ⑤按照变动的规律性区分为周期性变动和不规则变 动 ⑥按照变动的动力区分为主动变动和被动变动
3.学习型 “政策学习”模式是有萨巴提尔等人提出来的,他 们构建了一个政策变动的概念框架,把政策变动 看作以下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政策亚 系统内竞争性的“政策倡议联盟”之间的互动; ②亚系统外部的变化;③稳定的系统因素的影响 。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式一、概念解释1.线性规划答: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2.决策论答: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3.可行性分析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4.规范分析答: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

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一、概念题1.史密斯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史密斯是最早提出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

指合理、正确的政策,包括政策的目标、内容、范围、规定等。

二是执行机构。

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和单位,包括机构和人员、领导方式和技巧、执行者的能力和信心等。

三是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包括政策对象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接受领导的传统、政策经验等。

四是政策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所影响的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从紧张状态经过处理而达到协调缓和状态。

处理时,如果发生问题,那么立即“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出现,则进行“建制”,然后再间接予以“反馈”。

史密斯执行理论模型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执行人员的重要性。

2.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1)麦克拉夫林在对美国当时教育结构改革问题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组织或人员)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互适的程度。

(2)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项逻辑认定:①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问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必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②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③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分析基础方法)【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分析基础方法)【圣才出品】

14.平均离差
4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平均离差是指原始数据围绕均值分布时出现不同的分离和差异,包括平方差和标准
差。平方差是指原始数据或分组数据与均值之间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标准
差是平方差的平方根。对于原始数据来说,平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可采用以下公式:
若: Q2 平方差,Q=标准差,X i 原始数据,i=1,2,3,,n ;
N =原始数据均值,n=原始数据个数 ;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九章 政策分析基础方法
一、概念解释 1.频数分布 答:频数分布是指截面数据按出现频率分布的状态。基本分析过程,具体如下:①列出 频数分布表或分布图,使复杂无序的原始数据呈有规律的分布;②通过计算表示数据分布的 集中趋势或中心点;③通过计算表示数据围绕集中趋势或中心点的分布状态。针对基本分析 过程采用分组、概括、描述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便构成数据分析最基本的内容。
8.算数平均值 答:算术平均值是最一般的均值概念,用变量值的总和除以变量的个数,便可得出算术 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2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N n1 n2 n3 n4 n5 ni i
9.权数 答:原始数据有时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则称为“权数”。在统计学中,权 数是在统计计算中,用来衡量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在总体中作用大小的数值。权数决定指标 的结构,权数如变动,绝对指标值和平均数也变动,所以权数是影响指标数值变动的一个重 要因素。权数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绝对数(频数)表示,另一个是用相对数(频率) 表示。
5.连续变量 答:表示一个范围性质的分组统计数据称为“连续变量”。在确定连续变量的范围时, 一般是由两个数值确定一个范围。在统计学中,连续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可以任意取值的 变量,其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例如,生产 零件的规格尺寸,人体测量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为连续变量,其数值只能用测量或计量的 方法取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答:(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2)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
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④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3)政策执行的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答:(1)第一代、第二代政策研究路径各有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代政策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
a.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
第一,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二,指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自上而下政策研究路径的缺点:
第一,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第三,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第四,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第五,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
第六,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背后所隐含的是强调科学管理的泰勒主义,其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②第二代政策研究的自下而上路径
a.自下而上路径的优点在于:
第一,它纠正了自上而下路径忽视其他行动者重要性的问题,强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去,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使公共政策更符合实际;
第二,自下而上路径要求给予基层组织和官员自由裁量权,有利于使其应对复杂的政策情景。

b.自下而上路径的缺点在于:
第一,自下而上路径过分地重视了“边陲”而忽略了“中心”。

第二,自下而上路径过分地强调了基层官僚的角色,但基层官僚的行为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都是“向上的”;同时,过分强调给予基层官僚和执行机构裁量权,而没有相应提出如何改善基层反制力的对策,容易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

第三,放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分立,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对影响,排除了进一步分析民主负责和官员自由裁量问题的可能性。

第四,对自上而下路径的批评有失公允,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

第五,行动者的认知被辨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

第六,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同时也无法进行政策变迁的分析。

(2)①麦尔科姆·高金等人提出了“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变量:a.因变量:州政府的政策执行;
b.自变量:包括两项,第一项为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第二项为州与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两者形成交互依赖之关系;
c.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结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

三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为:
自变量是事先存在的,中间变量是由中央政府决策与州政府决定共同影响的,州政府能力与州政府决策结果是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因变量,即州政府的执行,而州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又反馈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作为其诱导和约束因素。

②施柏丽根据联邦与地方官员的彼此互信程度以及上级机关监督介入情形,将府际的运作关系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a.“合作共事型”:在彼此互信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合作共事型”允许联邦机构高度介入地方政策执行过程,并由此带来显著的政策执行效果。

b.“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政策执行前景存在于地方政府受到的诱因激励与条件限制中,政策执行的障碍可能会发生。

c.“逃避式各自为政型”:由于地方政府享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联邦与地方维持一个行礼如仪的表面关系,两者欠缺实质上的政策连带关系,必须借助于基层官员和民众的鼎力支持才能取得有效的政策执行。

d.“争斗式各自为政型”:联邦政府高度介入地方事务,但彼此的互信度不高,沟通不良是府际运作关系的主要特征。

3.试分析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研究“上下来去”路径的内涵。

答: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①首先要求政策主体大力进行政策宣传,以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社会舆论环境,最终使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②其次政策主体必须注重政策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和意见反馈;
③再次,政策主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执行的价值取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监测执行结果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政策执行是一个“试验一推广”的过程
政策试验是“上下来去”模型的又一重要内涵。

在全面推行一项新的政策,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几个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具体的工作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再普遍实施。

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和风险。

(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政策执行总结,是指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在政策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后,依照国家现行政策和行政管理规律,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加以全面、系统的衡量、评价、反思和检讨。

在政策执行中群众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经过系统地总结,成为执行者以后行动的借鉴。

这样,“执行—总结”的过程不仅是对政策执行进行的全面检查,也是下一轮政策过程的起点,为下一轮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基础。

4.试述政策执行的如下理论模型:①过程模型,②互适模型,③循环模型,④博弈模型,⑤系统模型,⑥综合模型。

答: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纷纷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出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六种。

(1)过程模型
美国学者史密斯首次提出了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关系的理论模型,因而又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如下四个主要变量:
①理想化的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②执行机关
执行机关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等。

③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④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

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2)互适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互适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