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一文言文归纳整理
2020全国1卷文言文注释

2020全国1卷文言文注释
2020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以下是该篇的部分注释:
1. 公孙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
2. 孝公: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
3. 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
4.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5. 逆取顺守:逆行取天下,顺势守天下。
6. 殷、周:商朝和周朝。
7. 约从离衡:通过订立盟约使诸侯分离,使秦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8. 伏尸百万:死亡人数极多。
9. 反古道:违反古代的治国之道。
10. 书诛:记载商鞅被杀的事件。
11. 作法自毙:自己制定的法律反而害了自己。
12. 守法不善:遵守法律但治理不善。
13. 失守:失去守土之责。
14. 容光:能容纳光明的小缝隙。
15. 明智之君:明智而有远见的国君。
16. 顺势:顺应形势。
17. 行道:行仁义之道。
18. 容光:这里指容纳小事物。
19. 不明于道:不明白治国的道理。
20. 而复守古道:却仍然遵守旧有的治国之道。
21. 以身之治乱:用自己的治理是否得当来验证。
22. 治不肖人:治理无能的人。
23. 道之所在:指治国的道理所在。
24. 不明于道:不明白治国的道理。
25. 守法而弗变:遵守法律但不改变法律。
26. 反受其殃:反而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历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统计与归纳

骁勇善战有气节 英勇,忠诚,恪尽职守 杀贼尽忠死沙场 (敬业)
忠诚不降有计谋 抗争到底死沙场
忠诚,有气节,恪尽职守(敬业)
知人正直有原则 有远见,正直,知礼守礼,有原则,恪尽职守 知礼尽忠护驾亡 (敬业)
勤政爱民敢谏言 惩治贪腐有政绩
正直,爱民,恪尽职守(敬业)
文官
传记 《宋史:范纯礼传》
文官
传记 《宋书·谢弘微传》
文官
传记 《后汉书·赵意传》
文官
传记 《宋史·许将传》
文官
传记 《宋史·曾公亮传》
文官
事迹
品质
为文天赋可盖世 恪尽职守、好学、爱民、 胸怀家国爱百姓 正直
正直公正敢谏言 诗书过人才气高
恪尽职守、正直、公正
恪尽职守敢谏言 正道直行有原则
恪尽职守、正直、廉洁
传记 《明史·陈登云传》 传记 《明史·傅珪传》 传记 《宋史·孙傅传》 传记 《北史·来护儿传》 传记 《旧唐书·于休烈传》 传记 《明史·韩文传》 传记 《明史·马文升传》 传记 《旧唐书·李揆传》 传记 《宋史·萧燧传》 传记 《宋史·何灌传》 传记 《明史·花云传》 传记 《宋史·朱昭传》 传记 《晋书·嵇绍传》 传记 《新唐书·韦丹传》
文官 文官 文官 武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武官 武官 武官 文官 文官
不畏权贵敢谏言 正直、忠诚、恪尽职守 上陈时弊赈灾民 (敬业)、爱民
纂修文献功勋著 守正不阿最清廉
正直、清廉、有原则
忠诚可嘉重气节 忠诚,有气节,恪尽职 不侍二主顾民生 守(敬业)
少有壮志为国死 忠诚不二善用兵
忠诚,恪尽职守(敬业)
勤于政事肃吏治 恪尽职守、正直、廉洁、 正直敢为斗权臣 仁德
热心政事才华高 恪尽职守有担当
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汇总及答案解释

2022-2022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真题汇总及答案解释2022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答案:〔1〕又减价X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释:减,减价;粜,X;与籴相对;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使……活;省略句:〔苏轼〕又减价X常平米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辉,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2〕其体浑涵光辉,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明媚,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释: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2022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解释: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蠹:蛀蚀,危害;悚然:畏惧的样子;之:代进言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
王安中无力操纵,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关键词:跋扈:专横暴戾;专行:独断独行;第,只管。
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之:他;故:所以2022全国卷Ⅲ永和末,多疾疫。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为(替、给)寡人谋,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之(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视、郑重)为之约车百乘(指兵车一百辆)。
孟尝君之(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冒昧,斗胆)借兵者,以(表因果,是为了)忠(效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军队、兵力)非能强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为什么)也?以(因为)其西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歃血为盟)于秦,是(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于(向)王(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节)割地,以(把)国之半与秦,秦必去(撤兵)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作动词,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以(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名词作动词,得到好处)?利(名词,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2014全国一卷文言文

2014全国一卷文言文2014 年全国一卷文言文为《旧唐书・于休烈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如下:原文: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注释:1.至性贞悫(què):性情极其正直、诚实。
贞悫,忠诚、朴实。
2.机鉴敏悟:机智、有洞察力且思维敏捷。
3.举进士:参加进士考试并考中。
4.践祚:即位,登基。
5.荡覆:动荡、倾覆,这里指安史之乱使中原地区遭受战乱破坏。
6.推勘:推究、查问。
7.恬然自持:安然自若,保持自我。
8.甄别名品:甄别官员的品级。
9.清要:指地位显贵、职责重要但不繁重的官职。
新考卷1卷的文言文

新考卷1卷的文言文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是《秦将伐魏,魏王闻之》。
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翻译:秦王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夜里召见了孟尝君。
对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你替我想想策略,该怎么办?”原文: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翻译:孟尝君回答说:“如果有诸侯国来救援,那么魏国就可以保全。
”魏王说:“我希望你去办好这件事。
”魏王为孟尝君隆重地准备了一百辆车。
原文: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翻译: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您这借兵用来救助魏国。
”赵王说:“我不会应允。
”孟尝君说:“我之所以敢向您借兵,是因为我忠于大王您啊。
”赵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原文: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翻译: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强;魏国的军队也不比赵国的弱。
但赵国的疆域每年不受到威胁,百姓没有年年死亡;而魏国的疆域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每年都有因战事而死的,这是因为什么?原文: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翻译:是因为魏国在赵国的西侧为赵国竖了一道屏障。
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不得不与秦国歃血结盟,赵国也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接界了,疆域也就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有因战事而死的。
因此我说我这样做是忠于大王您啊。
”原文: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翻译:赵王于是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为魏国出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魂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
2020全国卷1古诗文阅读详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精选2篇)

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精选2篇)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篇1传记文学中常见文言实词归类一、官位升迁、任免(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 (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 (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1)以“ …… ”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 …… ”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1)害:嫉妒 (2)短:说某人的坏话 (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
(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五、要求辞官回家(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六、与政事相关(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全国卷一文言文归纳整理

2013.明史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2.以下名组名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仅供参考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仅供参考本文节选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索隐》贾生名谊,【索隐】:名义。
汉书并作“谊”也。
雒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正义】:颜云:“秀,美也。
”应劭云:“避光武讳改‘茂才’也。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索隐】:按:吴,姓也。
史失名,故称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正义】: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故改为土也。
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正义】:绛、灌,周勃、灌婴也。
东阳侯,张相如。
冯敬时为御史大夫。
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集解】:徐广曰:“適,竹革反。
”韦昭曰:“谪,谴也。
”【索隐】:韦昭云:“適,谴也。
”字林云:“丈戹反。
”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其辞曰:共承嘉惠兮,【集解】:张晏曰:“恭,敬也。
”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
造讬【索隐】:造音七到反。
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索隐】:窜音如字,又七外反。
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索隐】:阘音天腊反。
茸音而陇反。
案:应劭、胡广云“阘茸不才之人,无六翮翱翔之用而反尊贵”。
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李十一》注释、解析

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李十一》注释、解析简介《李十一》是一篇文言文。
下面是一些对这篇文章的注释和解析。
第一段李十一,字仲,方员外孙也。
文如王、许,武如徐、颜。
注释:李十一是一个人,他的字是仲。
他是方氏的外孙,跟王、许的文才一样出色,跟徐、颜的武艺一样强大。
解析:这一段介绍了李十一的身份和才能。
他既有文才,又有武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
第二段金甲白华,贞断其楚东界。
殷都双环,暴露艳阳之旗。
注释:李十一身穿金甲,战胜了楚国的敌人。
他在殷都受到了双方的欢迎,展示了自己的英勇。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李十一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
他穿着金甲,征服了敌人,受到了双方的敬仰。
第三段小戍之费,全献齐人。
进兵以折北蠡之贼。
注释:李十一为了保卫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率领军队,打败了北蠡的贼寇。
解析:这一段描写了李十一为了保家卫国而奋斗的事迹。
他毫不犹豫地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第四段柔远怀和,霸权有敌。
义不忘金,让位才人。
注释:李十一心存善意,并愿意与人和平相处。
他虽然拥有霸权,但也有敌人。
他不忘感恩之心,愿意退让给才华出众的人。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李十一的人品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他以柔和的心态对待他人,愿意与人和平相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和谦让。
第五段武伐千里,文征四境。
扩建教育,兴盛人民。
注释:李十一发动战争,征服了千里之地,拓展了国家的版图。
他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升人民的素质和福祉。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李十一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他通过战争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并注重教育事业,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结论《李十一》描绘了一个英勇、宽容、有为的人物形象。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是对《李十一》的注释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篇文言文作品。
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一二三卷文言文精典分析(课堂PPT)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 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 【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 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16
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
“这种状况”。
3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 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 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 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 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 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 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 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
国治而后天下平”。2.谓政治清明,社
会安定。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草具】初步制定,草拟。
【谦让未遑】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
人祭祀 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 以示受福,叫受釐。
9
拓展延伸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13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 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 之不便者以千数。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
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
(完整word版)详注版:2018年高考文言文全国卷一

一、(2018年全国课标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芝传》)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名望与德行),为(是)西州豪族(豪门大族)。
父为郭汜所害(被动句),芝襁褓(婴儿时期)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专心致志于,沉浸在)坟籍(古代典籍)。
郡举(推选)上计吏(向国家汇报情况的地方官),州辟(选聘、任命)别驾。
魏车骑将军(高级将军官名。
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原文

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原文摘要:一、引言- 介绍《论语》及全国一卷文言文试题二、道听涂说,德之弃- 引用《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引用《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引用《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贤哉回也- 引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引用《论语·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七、从我于陈蔡者- 引用《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八、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引用《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九、君子之道- 引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十、仁者博施于民- 引用《论语·季氏第十六》子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十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引用《论语·尧曰第二十》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十二、结语- 总结《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在2020 年全国一卷文言文中,我们从多个角度领略了《论语》的智慧。
首先,《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提醒我们:“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意味着我们在听到传闻后,不要随意传播,否则会损害道德。
其次,《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教导我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详解

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
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 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 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 种急务。 【答案】D 【解析】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 国家的各种政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 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 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B 【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明,英明)臣直。”裴矩任 (任职)于(在)隋而忠于(对)唐,非其性(性,性格)之 有变也,君恶(恶,厌恶)闻其(其,自己的,或臣子)过(过, 过错,或指出过错)则(则,那么)忠化为佞(佞,惯于花言巧语 的人),君乐闻直(直,正直的)言则化为忠。是(是,此,这) 知(知,知晓)君者表(表,测试日影的标杆)也,臣者景(景, 同“影”,日影)也,表动则景随矣(表将然貌的语气词)。
2023 全国1卷文言文

2023 全国1卷文言文1、吾闻竹工者巧善制笛,汝往求焉。
【注释】①巧:精巧。
【解释】我听说有个竹工技艺巧妙、善于制作竹笛,你前去寻求。
【理解】从注释①可以看出,题目强调竹工的“巧”在于制作竹笛,因此解释为“精巧”是正确的。
2、吾何爱一牛?【注释】①爱:吝啬。
【解释】我为什么吝啬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呢?【理解】注释①指出“爱”的意思是“吝啬”,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中的“无以”意思相同,都是“没有什么理由、根据或办法”的意思。
因此,“吾何爱一牛”可以解释为“我为什么吝啬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呢?”,即我为什么要吝啬呢?没有特别的含义。
3、皆振甲以示不用。
【注释】①振甲:抖落盔甲上的灰尘。
【解释】他们都抖落盔甲上的灰尘来表明自己不打算使用武力。
【理解】注释①指出“振甲”的意思是“抖落盔甲上的灰尘”,这是对“振甲”的正确解释。
因此,“皆振甲以示不用”可以解释为“他们都抖落盔甲上的灰尘来表明自己不打算使用武力”,说明这些将士并不打算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个句子的意思很清楚,因此没有其他特别需要说明的要点。
4、遂以发烛,火至,具剑决杀之。
【注释】①具:准备。
【解释】于是点燃蜡烛,火到跟前,准备拔剑杀死它。
【理解】注释①指出“具”的意思是“准备”,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因此,“遂以发烛,火至,具剑决杀之”可以解释为“于是点燃蜡烛,火到跟前,准备拔剑杀死它”,说明主人公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用剑杀死目标。
这个句子的意思很清楚,因此没有其他特别需要说明的要点。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油注之。
【注释】①注:灌入。
【解释】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油注入其中。
【理解】注释①指出“注”的意思是“灌入”,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因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油注之”可以解释为“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油注入其中”,说明主人公将油注入葫芦中。
2023全国1卷文言文

2023全国1卷文言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曾公亮 全国一卷文言文

曾公亮全国一卷文言文曾公亮全国一卷文言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中)进士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字:就是男子20岁(成人)举办加冠礼时兼通,女子15岁许嫁举办笄(jī)礼时兼通,以则表示对本人认同或供朋友称谓。
名和字通常在意义上都存有一定的联系。
知(主持,掌管)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担忧,忧虑)湖溢(泛滥)。
搞会稽县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害怕镜湖泛滥成灾。
公亮立(设立)斗门,泄(使…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东傍曹娥江,老百姓享用至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逃窜)他境,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环境治理政事存有就可以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走至其他州县,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丢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诘[jié](质问,责问)盗,以至于晚上不必停用大门。
曾经存有过客遗失橐中财物,公布文书诘查盗贼,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c[sōu](隐藏,藏匿)耳,索(搜索)之果然。
曾公亮呈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就是同行的人暗藏出来了吧。
展开搜查,果然如此。
殆[dài]:?危险,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精神疲惫而并无税金,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乎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如:殆与余同,而言不详④表中约略,几乎,吻合,差不多,例如:且燕赵处秦革攻灭大半之际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曾公亮俱备写文章的章法,供职以后,熟识懂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每咨(咨询)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首相韩琦经常咨询出访他。
仁宗末年,韩琦命令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的人)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做强盗。
曾公亮说道:★大理寺:官署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明史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2.以下名组名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2014.旧唐书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015.宋史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條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2.宋史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