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络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在头面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行于面、额部 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后头 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 肢部
阴经(脏)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肢 下 肢
6) 阴维脉 阳维 脉
基本功能:
阴维脉
“维络诸阴”, 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
“维络诸阳”,
主一身之表。
5) 阴跷脉 阳跷 脉
基本功能:
濡养眼目, 司眼睑开合 和下肢运动 之功 。 “分主一身 之阴阳”
4)带脉
• 循行
起于 季(侧胸部11, 12肋),斜向 下 行,绕身 一周。在腹面 的带脉下垂到 少腹。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头 胸 手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
手 头 胸
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 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 关。
1)督脉
• 循行: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沿脊柱 里面上行,至项后 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络脑,并由 项沿头 部正中线,经头顶, 额部,鼻部上唇, 基本功能: 到上唇系带处。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
(4)、奇经八脉的特点
十二经筋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之络
手阳明大肠经之 列缺 络
手太阳小肠经之 通里 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足太阳膀胱经之 大钟 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脾之大 长强 络
• 四、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加 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 分布特点: • (1)分布在人体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联属 部分; • (2)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 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脾之大 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 (二)分经辨证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 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 节。”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 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灵枢· 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也。” (四)反映症候及其规律 《灵枢· 官能》:“审于调气,明于经遂。”
• 十二经别主要作用: • (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 (脏腑)之间的联系。 • (2)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例如阴经 经脉在头项部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别, 这样就加强了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② 因 阴 阳 表 里 的 相 “ 合 ” , 形 成了 “ 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一源三歧” ——冲、任、督 “阴脉之海” ——任脉 “阳脉之海” ——督脉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
(三)、奇经八脉的作用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 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3).任、督两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分布于体表,与十二经脉相 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偏历
手少阴心经之络
手厥阴心包经之 络 足太阴脾经之络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之络 任脉之络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督脉之 鸠尾 络
• 十五络脉主要作用: •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阴阳表里两经在体表的 联系。 • ②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任脉别 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经 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
十二经别
特点
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 三、十二经别
•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 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离入出合”。 • 多数经脉均有离入出合的循行过程,即十二 经别从同名正经分出的称“离”,又称“别”; 而后入走胸腹腔与相关脏腑属络称为“入”;再 从相关脏腑上行头项出走体表称“出”;最后阳 经经别皆归入本经,阴经经别合入互为表里的阳 经称为“合”。这样,十二经别依据阴阳表里关 系分为六组,《内经》中称为“六合”。这种 “六合”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表里经脉之间在 体腔深部的互相联系。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 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 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经筋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十二经筋

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脉
3) 冲脉
• 循行: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后,从气 街步起与足少阴经 相并,挟脐上行。 散布于胸中,再向 上行,经喉,环绕 基本功能: 口唇,至目眶下。

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
2)任脉
• 循行 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经阴阜,沿 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 行至咽喉,上行至下 颌,环绕口唇,沿面 颊,分行至目眶下。
• (2)内行部分
手三阳
阳经属腑 足三阳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的
“属络”关系
二﹑内属一定的脏腑:(内行部分)
手三阴 阴经属脏 足三阴
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
(六)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经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二、奇经八脉
• (一)含义:“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 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等,统 称奇经八脉。 • (二)特点: •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 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 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 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 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 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 络关系。即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 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 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在四肢部又 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由此 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它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 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属脏) (太阴→少阴 →厥阴)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阴脾经 足 阳经(属腑) (阳明→太阳 →少阳)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循行部位(阴经 行内侧,阳经行 外侧) 前缘 上肢 后缘 中线 前缘 下肢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
(五)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发挥其功能是通过“神气”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十二皮部
•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门户上的一 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既是病邪出入的门户,又是 诊断 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 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 “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 并各有专名。其名称分别以“关”, “阖”,“枢”为首,三阳以太阳为 “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以太阴为“关”,厥阴为“阖 (害)”,少阴为“枢”。太阳---关枢; 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 少阴---枢儒;厥阴---害肩。
足少阳胆经
循行部位

前线 中线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二)十二经脉分布的规律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四肢,纵贯全身。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排列是:太阴、阳明在前; 少阴、太 阳在后; 厥阴、少阳在中。 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胃经 任脉 3寸 1.5寸 督脉
第5肋间 脐上6寸 脐上3寸
脾经 肾经
膀胱经来自百度文库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躯 干部
手三阴经均起与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腰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中,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少阳 经行于侧。 足三阴均行于腹胸。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 •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 •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多按十二经 脉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名称命名。 如手太阴经筋。 ②均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 骼部,走向头面躯干。
•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一)经络诊法
• 由于经络对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 系,所以当人体脏腑的功能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侵 袭而发生疾病时,便可在该经脉循行的路线和所隶 属的有关部位上,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 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 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联 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经络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
如头痛: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
• (三)循经取穴
• 依据在于经脉所过,主治 所及。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 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 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