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体育课程的五大特征
体育课程的五大特征
体育课程是为塑造健康素质、增强体质而设置的教学课程,它是以人体发育和运动及其协同影响为中心,以健全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兼顾激励训练、教育体育的探究、实践活动和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实践性的课程。
下面来看看体育课程的五大特征。
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体育课程强调学生要充分参与活动,运用体育锻炼开发和协调肌肉系统、关节及人体運動系统,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強其身体素质与锻炼爱好,为改善注意力、提高心理承受力打下基础。
二是多元化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可采用游戏、团队比赛等形式,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分为体现体能强度和灵活性、有氧运动、球类运动、特技及艺术技巧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针对性的课程。
三是注重学生安全。
在体育教学中,安全性要优越,不仅要求教师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到足够谨慎,还要求学生要具备安全锻炼的意识,建立合理的锻炼方法,配以合理的锻炼计划,力求都能安全无虞。
四是与其他学科结合。
体育课程不仅要和学校的学科科目结合,还和言语文学、生命科学、人文核心课程及实践活动等相结合,把体育课程的培养融入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
五是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活动。
在体育课程中,实践活动利用了大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能掌握许多其他能力,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美国SPEM课程的特征及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美国SPEM课程的特征及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青少年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题,多年来已成为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热点,加强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为美国学校体育研究重点[1-2]。
美国健康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2003年拨出专款,聘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恩尼斯和陈昂领衔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校为中心的身体活动干预课程SPEM (Science,PE Me,即科学、体育教育和自我)课程。
在恩尼斯和陈昂组织下,美国众多知名大学教授、课程专家、一线资深体育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攻关,并在正式实施之前在30个城市和郊区学校进行了5年的科研验证。
数据表明,SPEM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在SPEM课程中的期望价值和成就动机、情境兴趣、知识掌握以及体力活动水平和能量消耗均高于传统班的学生[3-6]。
同时,证据也显示SPEM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7]。
在我国,学校体育也面临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不力、体育教学改革原地转圈的尴尬。
本研究将从分析美国SPEM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入手讨论SPEM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SPEM课程目前的实施对象只是针对小学生。
1 SPEM课程的特征1.1 课程理念凸显认知,注重知识SPEM体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不再以传统的可观察和可测量得到的持久行为改变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向,而是采用将身体练习与相应的概念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体育课程。
因此,SPEM课程研究团队在课程设计之初确定两条原则:1)SPEM课程强调在每一节课都要将身体发展和认知学习进行整合,要求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探索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与心率变化有关的运动强度概念时,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认知任务,预测和记录心率数据,评估心率变化和证据,并据此最终确定如何选择适当强度的活动,提高心率使之达到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运动的健康益处。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1.自主性:课余体育锻炼不受学校教学计划和安排的限制,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
这种自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度。
2.多样性: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常见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还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瑜伽、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运动。
这种多样性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增加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和动力。
3.弹性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课业负担来确定体育锻炼的时间。
课余体育锻炼可以在放学后、周末和假期等时间进行,而不受固定的上课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限制。
这种弹性时间能够提高体育锻炼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4.自由地点:课余体育锻炼可以在各种场所进行,如学校操场、体育馆、公园、社区健身房等。
学生可以选择离自己较近或者环境适宜的场所进行锻炼,不受固定的上课地点的限制。
这种自由地点能够提供更多的锻炼选择,增加学生参与运动的方便性和舒适度。
5.锻炼目标多元化:课余体育锻炼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可以是增强体质、保持身材、提高运动水平、释放压力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确定合适的锻炼内容和强度。
这种多元化的锻炼目标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身体发展。
6.社交互动:课余体育锻炼可以提供一个社交互动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运动中结识新朋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社交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7.终身价值:课余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这种锻炼习惯和价值观的养成将会对学生终身的健康和幸福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课余体育锻炼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弹性时间、自由地点、锻炼目标多元化、社交互动和终身价值的特点。
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兴趣,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标题: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言概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是指学校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安排和管理规定。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匡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1 提供全面的体育锻炼机会:课外体育活动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机会,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各种体育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1.2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参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体魄和精神状态,避免沉迷于电子设备和不良习惯。
1.3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1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预团体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2 锻炼坚毅意志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克服难点,培养学生的坚毅意志力和毅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2.3 塑造良好品格: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三、实施方式3.1 制定详细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参预方式等,确保学生能够有序参预。
3.2 配备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学校可以礼聘专业的体育指导员,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专业的训练指导和技术支持。
3.3 定期组织体育比赛和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监督管理机制4.1 设立专门的体育活动管理机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育活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监督和管理学生的体育活动。
4.2 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学校可以建立学生的体质档案,记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成绩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
346 体育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体育专业硕士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体系及内在关系,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4.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及过程,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6.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和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利用与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和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和实施。
12.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和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
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活动性:体育课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健康导向性: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
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内容多样性: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运动项目、健身方法等,满足
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文化传承性: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民族传统体育、地域特色
体育等,通过体育学习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社会互动性:体育课程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集体活动、竞赛等形
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科学教育性:体育课程注重科学性和教育性,遵循人体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7.创新发展性: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培
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保健学大纲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宋体小四号)2、课程名称(中/英文):体育保健学/Physical Health Care3、学时/学分:36/24、开课院系:体育教学部5、开课教研室:(宋体小四号)6、授课对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7、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体育保健学参考书:(宋体小四号)8、先修课程:(宋体小四号)9、执笔人:(宋体小四号)审订人:(宋体小四号)二、课程简介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学习,懂得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具备为体育运动提供保健措施与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增进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健康等方面的能力。
进而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体育保健学是一门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服务的实用课程,在教学上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少而精,全面中突出重点,讲授与实验并重,加强示教,充分利用图表、标本、模具及电教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调查、计量分析、评定资料等课外作业,配合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熟悉: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了解: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发展简史和学习要求[教学时数] 理论1学时[讲授内容] 1、体育保健学的概念2、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与任务3、体育保健学的内容4、体育保健学的意义5、体育保健学发展简史6、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重点与难点: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目的任务及意义第一章体育运动与健康[目的要求] 掌握: 健康的基本概念、运动对不同人群各器官和系统的影响熟悉: 健康的分类与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了解: 健康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讲授内容] 1、健康概述2、运动对健康的影响重点与难点:1、健康的概念及标准2、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与危害第二章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目的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和女子体育运动中的卫生要求熟悉:个人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及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要求了解:个人卫生要求及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学时数] 理论2学时[讲授内容] 1、个人卫生与传染病预防2、运动环境卫生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要求重点与难点:重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与体育卫生要求和女子的体育卫生要求难点:儿童少年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运动中的体育卫生要求第三章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目的要求] 掌握: 医务监督的内容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学生和体育活动参加者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训练和比赛。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不定项选择题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三基”的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3.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是由下列学校体育功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4.学校体育可为终身体育打下体质、意识、思想、习惯、方法、学历等方面的基础。
5.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
6、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7.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8. 体育课教学的概念具有双边性、教育性、技能传授,体育教学的阶梯性不在涵盖范围内。
9. 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传播媒介、体育教材。
10.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11.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礼、御、射、乐体现了体育的内容。
12.是心理特点组成因素的是气质、性格、才能。
1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14.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1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16,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口头评定成绩的语言法形式17.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因素有语言,器材设备、运动动作。
18.新兴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包含郊游,远足:体育舞蹈、健美操:旅游登山 ;攀岩。
1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制定实施计划。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言概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规范。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1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选择。
学校应该提供多种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1.2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学生可以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1.3 促进学生的社交交流。
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1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有机会担任队长或组织者,锻炼领导才能,提高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胜负观念和应变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促进学生学业发展3.1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记忆力和思维敏捷性。
3.2 缓解学生学业压力。
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暂时摆脱学业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3.3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4.1 与社会资源合作。
学校可以与社会体育组织、俱乐部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和机会,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4.2 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吸引社会资源和关注,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3。
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
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
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
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2。
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3。
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能力的发展有块又慢,不同个体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
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
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进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一、考试目的全面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学原理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来分析有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体育概论0、引论1. 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2. 体育概论的学科定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 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一、体育概念1. 体育概念的演变2. 体育的基本概念3. 体育本质的概念4. 从身心关系看体育本质二、体育功能1. 体育功能2.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3. 体育的结构质功能4. 体育的系统质功能5. 体育的经济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三、体育目的1. 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2. 确定我国体育目的的依据3.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4. 家庭体育功能的历史变化四、体育手段1. 体育核心手段2. 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3. 体育运动技术4. 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分类五、体育科学1. 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2. 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3. 体育科学体系4. 体育、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辨识六、体育过程1. 体育过程的本质、目标及其特点2. 体育过程的要素3. 体育过程的结构与控制七、体育文化1. 体育的文化属性与含义2. 体育文化的功能3. 奥林匹克文化4.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八、体育体制1. 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2. 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3. 中外体育体制的比较4. 结合足球改革分析我国体育体制改革5. 举国体制的历史评析6.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评析7. 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发展九、体育发展趋势1. 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体育心理学一、体育心理学概述1.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3. 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1.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2. 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3.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三、运动兴趣1. 运动兴趣的概念、特性及分类2.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3.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四、运动动机1. 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与种类2.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五、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1.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2.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3. 体育活动中的团队目标设置六、运动归因1. 归因理论2. 运动中的归因3.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4. 归因训练七、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1.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2.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3.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及干预4. 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八、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1.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2.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3.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九、注意与运动表现1.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种类及测量2. 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1. 心境状态与体育锻炼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 心境状态与运动状态的监测十一、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十二、心理技能训练概述1. 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2.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十三、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1. 渐进放松训练2. 自生训练3. 生物反馈训练4. 系统脱敏训练5. 模拟训练十四、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1. 表象训练2. 认知训练3. 暗示训练4. 自信训练十五、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1. 团体凝聚力概念、特征、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2.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3.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4. 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十六、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1. 领导的特征2. 教练员领导行为概述3. 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十七、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1. 运动中道德的形成和发展2.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3.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4. 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十八、运动技能的学习1. 运动技能的概念、组成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4.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5. 运动技能的迁移十九、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1.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2.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原理3.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4.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二十、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1. 体育能力的差异2. 智力因素的差异3.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 体育差生的心理第三部分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4.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2.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3.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5.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 学校体育的结构2.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3.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4.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5.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1. 体育课程的特点2.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3. 体育课程的编制4.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与体育课程类型2.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六、体育教学1.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3. 体育教学内容4. 体育教学方法5.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7. 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原则、特点2.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3.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2.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3.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2.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3.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5. 学校体育环境。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专业 体育教学研究生 廖强 导师 何伟摘要学校体育工作承担着部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使命,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良好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对锦江区8所小学1920名学生及部分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从活动开展现状、体质健康水平与两者关系这三个内容进行研究。
结果如下:1.锦江区小学有960个学生选择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五次以上”,占总人数的51.67%,其次是“3-4次”,占总人数的29.66%,有49名学生选择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占总人数的2.63%。
学生活动持续的时间上选择最多的是“30-40min/次”。
2.锦江区小学生学生中89.35%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正确。
在调查的学生中有72.61%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习成绩不会有影响,同时也有192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0.33%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所以他们不经常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兴趣也不高。
3.锦江区的各级领导对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表示支持,而且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也较好。
4.有82.56%的家长在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上选择了“非常重要”或“重要”。
由此看出锦江区小学的学生家长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还是非常重视的,有43.02%的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部分孩子的运动价值取向总体较为积极。
但由于各种原因,24.42%的家长没能和孩子一起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5.在调查中,锦江区小学学生最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游戏”、“乒乓球”、“羽毛球”,除游泳外场地开展要求都较低。
I6.“喜欢体育运动”、 “锻炼身体” 和“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是锦江区小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最主要的动机。
7.通过调查,对于锦江区小学生来说,“作业多”,“缺乏器材运动场地”是让他们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受到约束的最主要原因,而且不爱运动,活动开展太少现在也成为了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因素。
课外培训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课外培训与体育发展的关系课外培训与体育发展是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话题,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当代社会,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越来越大,学习时间也越来越长,而这种情况下,课外培训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而体育活动正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在课外培训和体育活动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家长们和教育界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课外培训和体育活动都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外培训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然而,如果过度侧重课业,忽视了体育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就会逐渐下降,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学校都应该认识到,课外培训和体育活动同样重要,都应该得到重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机会。
其次,课外培训和体育活动之间也可以相互促进。
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专注力和记忆力,促进大脑发育。
而且体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因此,在孩子们进行课外培训的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应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此外,课外培训和体育活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
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课外培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是,如果过度参加课外培训,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发各种问题。
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让他们在学习和体育活动之间取得平衡,不要过度偏重一方。
总的来说,课外培训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缺一不可。
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学习和体育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学学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身体训练包括__一般身体训练___和__专门身体训练_。
专项身体训练2、体育课分组教学的形式分为_ 分组不轮换_ 和___分组轮换_两种。
3、体育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而且要备_ 学生__,还要备___场地器材_.4、分析体育课的方法有__全面分析法_和__专题分析法__.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分别用“√”、“×”表示。
每小题1分,共10分)1、体育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进行微观管理的依据。
()2、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 ()3、自我暗示也是一种语言法的形式. ()4、学校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5、连续重复练习多用于动作技术教学的初学阶段。
(×)6、在制定体育教学进度时,耐久跑教材宜采用混合排列. ()7、学校体育学属于社会学科范畴。
( )8、为显示动作的左右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三、选择题(根据需要进行多选或单选。
每小题1分,共10分)1、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接陈述是( B )的讲解形式A、直陈式B、概要式C、测重式D、联系式2、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D )A、流水依次进行B、条件不断变化C、每站练习无间歇D、能有效地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3、间歇练习法的作用是( D )A、能提高肌肉力量B、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C、能提高供氧能力D、能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进行肯定评价是一种( C )A、说服法B、榜样法C、表扬法D、评比法5、一节课按45分钟计,其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安排( B )分钟A、10—20B、28-32C、30—35D、35—406、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B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B、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C、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D、超量恢复原理7、下列活动中属于教师指导的是( C )A、讲解B、整队C、示范D、调动队伍8、下列形式属于直观法的是(A )A、示范B、自我暗示C、条件诱导D、默念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展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言概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是指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在课外时间参预体育运动的规定和安排。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1.1 提供多样的体育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应该包括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1.2 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参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1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参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2.2 培养竞争意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胜负心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2.3 培养自信心:通过体育活动的参预和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促进学生学业发展3.1 改善学生学习状态: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
3.2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参预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计划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发展4.1 增进友谊与交流:通过参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4.2 培养合作精神:体育活动中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3 丰富社交经验:参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交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提高学校整体形象5.1 增加学校影响力:有规范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和选择。
5.2 丰富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体育教学的联系中图分类号:[g40-013.9]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每周安排2—3节课,并且在2—3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种固定理念教学。
可是在现在教育教学中,这种理念是不符合标准的,因为在每周2—3节体育课中是不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借助于体育课之外的安排,如: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
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对体育课堂的一种巩固,同时还是我们体育课堂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在我就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性和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的联系作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望批评指正。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特征。
1、以健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
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
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
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
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
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
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
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
该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
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批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
强行统一。
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
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
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不到的,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
但在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适时调整。
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
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若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则应注意自我调节。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各的特点。
具体体现如下: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1)体育课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系统的进行教学。
每次课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全学年,全学期的一部分,以保证其系统性与连续性。
(2)体育教学在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上,能够首先得到保证,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系统的成绩考核,并评定出优劣。
(3)此外,还有一引起其它特点,所以体育教学比起课外体育活动与其它一些体育组织形式更有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法定性。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
在体育活动中,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这种分解与合成,在活动结束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这原理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超量恢复的时间,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五,开展好课外活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依靠室主任的支持,依靠有关部门的配合。
(2),每周两次班级体育锻炼排入课表,锻炼项目的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
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出工表。
(3),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传统项目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
教育结合。
综合上述,课外体育活动是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的体育课的延伸,比体育课更具有优越性,更具有实效性和优势。
所以,我们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和发展自我特长。
让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更合理,让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