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
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
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值得注意的是,“京派”和“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两个相互依存的术语。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京派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6、海派文学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
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7、新月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开始是社交性的文化团体。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后,培养吸收新作者。1927年于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新月》杂志,达到鼎盛时期。1931年11月徐志摩逝世后,新月社日趋衰落。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大多留学英美,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团体,但其主要活动却在文艺方面。以《新月》杂志的出版为界,新月社的文艺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月社提倡新格律诗和“国剧”运动,在诗歌美学思想和创作中,创立了带有鲜明浪漫主义特征的“新格律诗派”。后期新月派的文学活动仍然偏向诗歌方面,但已经逐渐转向现代主义。
7、新月诗派(2)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张;
4、以《诗镌》为阵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对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新月派诗人又创办《诗刊》,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8、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现代》杂志是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而创办的纯文艺刊物,围绕《现代》发表诗作的诗人群,大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主要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南星、金克木、何其方、徐迟等。诗歌创作的基本走向是:公众主题的疏离,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寻梦者形象,“荒原意
识”,倦行人的心态。
10、七月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
11、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原文: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这首先变现在小说内容上。
其一,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灯红酒绿的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人们精神的疲倦和肉体的堕落。
其二,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照古今人物的心理,展示种族、人性、道德、宗教、金钱等与性爱的冲突。
其三,探求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
2).比较而言,新感觉派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更为突出。
首先,新感觉派小说学习西方现代派,把描写丑、病态、荒诞作为主要的审美视角。
第二、特别强调感觉的审美表现。
第三、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葛理斯的心理理论以及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冲突。
12、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他们就被称为“九叶诗派”。
13、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