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 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救护或现场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5km,农村则不超过15km。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程序按情况补办。
✓7.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及护理的一种特殊场所。
✓8.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不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9.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是心搏和呼吸停止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
✓10.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由最初目击者通过徒手操作维持人体生命体征最基础的需要。
✓11.心脏电复律:是用除颤器产生高能脉冲电流通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率的方法。
12.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损伤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急危重症护理学 汇总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得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得,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得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心脏性猝死:就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得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得死亡。
3、复合伤:就是指两种以上得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得损伤。
4、淹溺:又成溺水,就是人淹没于水或其她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与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与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得一种急危状态。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就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得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得可逆性功能障,其恶化得结果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中暑:就是指人体在高温下,由于水与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得以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得热损伤性疾病。
二简答题1、心肺复苏效果得判断①颈静脉搏动:停止按压,触摸劲动脉有搏动,说明患者自主循环已恢复②自主呼吸出现:如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亦可能恢复③瞳孔:复苏有效时瞳孔有散大开始回缩④面色及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⑤神志:复苏有效: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机,张力增加.阿托品化:①瞳孔较前扩大②颜面潮红③皮肤干燥,腺体分泌减少,无汗,口干④肺部湿啰音消失⑤心率增快3、ICU感染得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4、中心静脉压得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5~12㎝H2O◆临床意义:小于2~5㎝H2O 表示右心房充盈不良或血容量不足;大于15~20㎝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检测对了解循环血量与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得重要参考。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1234
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3.复合伤:是指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
4.淹溺:又成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的一种急危状态。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其恶化的结果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二简答题1.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①颈静脉搏动:停止按压,触摸劲动脉有搏动,说明患者自主循环已恢复②自主呼吸出现:如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亦可能恢复③瞳孔:复苏有效时瞳孔有散大开始回缩④面色及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⑤神志:复苏有效: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机,张力增加。
阿托品化:①瞳孔较前扩大②颜面潮红③皮肤干燥,腺体分泌减少,无汗,口干④肺部湿啰音消失⑤心率增快3.ICU感染的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4.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5~12㎝H2O◆临床意义:小于2~5㎝H2O 表示右心房充盈不良或血容量不足;大于15~20㎝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检测对了解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救护理学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2)、提高分诊准确率(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7)、规范护理文书(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ICU 收治对象:(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种耐药菌在ICU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汇总-2023年个人用心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一、名解1、P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2、P5-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和途中监护等环节。
3、P9-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4、P10-心肺复苏(CPR):指针对心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最终恢复心脏自主搏动,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最终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使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坏、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
完整的CPCR包括三个环节: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心血管支持(ACLS)和心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PLS)。
5、P28-淹溺: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或肺泡,或反射性喉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
6、P3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
7、P32-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以高热(直肠温度≥41℃)、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8、P61-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功能,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9、P88-ICU(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重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单位了解:P88-综合ICU:是一个独立的临床业务科室,受医务部直接管辖,收治来自各科室的危重病人。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是世界上最早运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
1983年危重病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学科。
20世纪8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了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北京协和医院在1982年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1984年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性ICU。
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5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1988年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的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
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具有护理学士学位,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证,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证认证考试。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项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医院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EMSS在概念上强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mcy medical care)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工作范围为院外呼救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执行特殊任务似的救护值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院前急救的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和附属消防型。
急危重症的护理学重点归纳
急危重症的护理学重点归纳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项关注和处理危急患者的护理专业。
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人员配置、技术知识和临床技能,以迅速识别和处理病情危险的状况。
以下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点归纳:1.生命体征和监测:护士必须能够准确测量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
他们还必须能够识别异常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行动。
2.呼吸管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系统可能受到严重的威胁,护士必须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支持呼吸。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呼吸机参数、维持气道通畅、进行吸痰、给予氧疗以及应用辅助呼吸设备等。
3.循环支持:护士必须能够评估患者的血循环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浓度,给予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以及实施心肺复苏等。
4.药物管理:护士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用途、剂量和不良反应,并能够安全地给予和监测药物治疗。
他们还必须能够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在必要时调整剂量。
5.疼痛管理:疼痛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护士必须能够评估和缓解患者的疼痛。
这包括使用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策略,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6.意识状态评估和管理: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是急危重症患者的先兆,护士必须能够准确评估和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保持通畅的气道、给予辅助呼吸和药物治疗等。
7.感染控制:急危重症患者容易感染,护士必须能够识别和预防感染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感染。
这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消毒设备和环境,以及执行清洁和无菌技术等。
8.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必须能够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
这包括倾听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提供信息和教育,以及协助他们应对困难和焦虑。
9.团队合作和协调:急危重症护理是一个团队工作,护士必须能够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如医生、呼吸治疗师和药剂师等紧密合作,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他们还必须在紧急情况下灵活应对,并及时汇报和沟通患者的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生命体征监测:急危重症护理的基础是对生命体征的全面、准确的监测。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
护士应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相关指标的评估方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呼吸支持:护士应具备对呼吸机的操作技能,并了解不同呼吸支持方式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监测呼吸机参数和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及时调整呼吸机设置,保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
3.循环支持:护士应了解各种循环支持手段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包括静脉输液、血管扩张剂的使用、心电图监测和心血管药物的给药等。
同时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心排出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疼痛评估和管理:急危重症患者常伴有严重疼痛,护士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镇痛、物理疗法等。
同时,护士还应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和心理需求。
5.液体平衡管理:护士应了解液体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补液的种类、速度和途径,以及液体脱水和负平衡的处理方法。
监测患者的液体输入和输出情况,及时调整液体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6.感染预防和控制:急危重症患者易发生感染并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护士应掌握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如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患者和家属教育:急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护士应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并参与决策过程。
8.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和精神压力,护士应通过关怀和支持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以促进其康复和精神健康。
9.危重病历护理记录:护士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生命体征、治疗措施、观察结果等。
记录应具备可读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10.护理质量控制: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士应根据相关的护理标准和指南,进行护理质量的控制和监测。
(完整word版)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自己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mcy medical care)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包括院前救护、院内急诊科救治、危重症监护(ICU)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应用现代危重病医学理论,集具有抢救危重病人经验的专业人员和现代化的监测与治疗仪器为一体,加强对危重病人的集中治疗、监测及护理,以取得最为有效的救治效果的一种特殊场所。
床位设置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量占全院总床位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ICU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5~ 18平方米,室温保持在22.5~25.50C,湿度以55%~65%为宜人员编制医生:床位为0.8~1:1 护士:床位为 2.5~3:1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质量为第一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院外急救:广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区别:有否公众参与猝死--最佳抢救时间4min严重创伤--抢救的黄金时间1h特点: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院外急救的原则: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验伤与颜色标记卡:绿色标记卡—轻伤员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需特殊治疗;黄色标记卡—重伤员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红色标记卡—危重伤员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及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黑色标记卡—死亡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广州模式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深圳模式香港模式电击除颤的时机——尽早除颤原则●室颤、无脉性室速应迅速除颤除颤位置: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另一个在左乳头外侧即左腋前线第五肋间能量选择:单相波非同步,直接360J双相波非同步,120~200J若不清楚类型——200J开始,直至360J避免接触患者——周围的人包括自己均不接触病人及床单位除颤和CPR的选择:推荐除颤和CPR的联合●先除颤还是先CPR?成人(≥8岁)①<5min的猝死:先除颤②> 5min的猝死:先CPR(2min/30:2×5)后除颤儿童(1~8岁):同成人②婴儿(<1岁)不适用AED1次电击还是3次电击方案?——所有室颤/无脉室速,均采用1次电击策略单次电除颤→5个CPR循环→检查循环情况(包括心律和脉搏)心肺复苏有效指标:1.可扪及大动脉搏,收缩压大于60mmHg2.缺氧情况明显改善,面色红润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4.有知觉反射、呻吟,意识障碍程度变浅5.出现自主呼吸常用药物肾上腺素:●首选药物,适用心脏停顿、显著的心动过缓、过敏性休克●用药原则:早期、大剂量、连续使用首剂1mg,每隔3~5分钟重复给1~3mg,不再建议在无脉性心电活动和心室停顿中常规性采用阿托品胺碘酮●适用于反复电除颤和利多卡因治疗无效、CPR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室颤,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中心静脉压: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正常值为0.6—1.2kPa(6一12cmH2O)。
2、急性呼吸衰竭:原发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死、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3、多发伤: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创伤也可能危及生命。
4、急性中毒: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者。
其特点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变化迅速。
5、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6、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不同性质的两种以上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损伤。
7、急性心力衰竭: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症。
8、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随意运动丧失,对体内外一切刺激均无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的一种临床表现。
9、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10、迟发性脑病: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
11、MODS:患者在各种急性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二、简答题1、试述洋地黄制剂中毒反应有哪些答: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畏食2、常见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房颤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2、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3、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停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4、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5、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级心肺复苏,是指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其关键要点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
(CABD,填空)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7、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二、判断、填空、选择1、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
2、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3、法国是最早组建EMSS的国家。
4、我国EMSS起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
5、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6、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既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1.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是迅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并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清除患者气道的分泌物、疏通气道、维持气道通畅等。
3.呼吸功能支持: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呼吸功能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给予患者氧疗、辅助通气和机械通气等。
4.心脏功能支持:心脏功能支持是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血管药物的应用、临时起搏和除颤等。
5.循环功能支持: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循环功能支持是十分关键的。
包括补液、输血、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6.神经功能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7.检测监测:急危重症护理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8.意识状态的评估与护理: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出现意识状态改变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9.护理安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理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护士需要保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包括防止跌倒、感染控制、药物错误等。
10.心理护理:急危重症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11.护理记录与交接: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理记录与交接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交接,以确保患者的连续护理。
12.护理研究与实践:护理研究与实践是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护理知识,积极参与科研与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2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和任务1.3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业组织和认证1.4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2.1 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评估2.2 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2.3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解读2.4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报警处理第三章: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3.1 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技术3.2 循环支持和血管通道建立3.3 急性疼痛管理和疼痛评估3.4 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疾病护理4.1 心跳呼吸骤停和紧急复苏4.2 急性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持4.3 急性心脏骤停和心脏急救4.4 严重创伤和创伤护理第五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5.1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5.2 心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方法5.3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护理5.4 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第六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6.1 急危重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特殊性6.2 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护理要点6.3 药物治疗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6.4 药物过敏和紧急药物过敏反应的护理第七章:感染控制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7.1 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7.2 常见感染病的护理和治疗要点7.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控7.4 感染控制措施在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第八章:急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管理8.1 急危重症护理质量的重要性8.2 护理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8.3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步骤8.4 患者安全和护理风险管理第九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9.1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和营养需求9.2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护理措施9.3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并发症护理9.4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监测和调整第十章:急危重症护理的持续专业发展和教育10.1 持续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目标10.2 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和方法10.3 临床教学和模拟培训的应用10.4 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难点解析: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生命危险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监护和护理技术等。
以下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急危重症的概念和分类:1.急危重症的定义:急危重症是指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威胁生命的疾病状态。
2.急危重症的分类:按疾病类型可分为心血管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急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急危重症、感染性急危重症等。
二、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技术:1.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2.呼吸功能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呼吸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3.血液监测: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液PH值、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4.心电监测:包括心电图的监测和解读,监测心率、心律、ST段变化等指标。
5.胸部X线片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肺部状况、气胸、肺水肿等。
三、急危重症疾病的护理和治疗:1.心肺复苏:包括良好的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
2.疼痛管理:及时评估和缓解疼痛,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并监测疗效。
3.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使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辅助呼吸。
4.感染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包括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等。
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肠内或静脉给药。
四、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和药物监测:1.抗生素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进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2.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扩血管药、补液药等。
3.药物监测:监测重要的药物浓度,如抗生素、镇痛药和肌松药物等。
五、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1.提供情感支持:积极沟通,关心患者的情感需求,减轻焦虑和抑郁感。
2.预防和管理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供适当的镇静和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
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
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
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
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
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
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
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
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
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多种耐药菌在ICU
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
(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
(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
(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
(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8、检伤分类的种类:
收容分类,目的是将需要挽救的伤病员快速识别出来,同时脱离危险环境,安排到相应的可是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救治分类,决定救治实施顺序的分类,轻、中、重度。
后送分类,确定伤病员尽快转运到确定性医疗机构顺序的分类。
9、伤病员转送前的准备:
(1)、正确掌握转送指征和时机。
转送指征:应在现场实施的救治措施都已完成,如出血伤口的止血、包扎和骨折的临时的固定等;确保伤病员不会因搬动和转运而使伤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暂缓转送指征:
a病情不稳定,如出血未完全控制、休克未纠正、骨折未妥善固定
b颅脑外伤疑有颅内高压、可能发生脑疝者;
c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
d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2)、伤病员转送前的要求:
a做好必要的医疗处置,严格掌握转送指征,确保转送途中伤
病员的生命安全;
b确保转送工具和监护、急救设备及药品
c转送前对每一位伤病员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注意保护伤口 d做好伤病员情况登记和伤情标记,并准备好相关医疗文件。
10、不同工具转送的途中护理要点(选择)
平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应使伤病员的头部向后、足部在前,方便病情观察;
车厢统一编号,重伤员安排在下铺,每台车每节车厢安排1-2名轻伤员,安排危重伤员先下车;
防窒息:有昏迷、晕船呕吐者头转向一侧,随时清除清除口鼻
分泌物。
空运时空中温度和湿度较低,对使用器官插管者,应减少气囊中注入的空气量,或者该用盐水充填,以免在高空中气囊过度膨胀,压迫气管黏膜造成缺血性坏死。
中等以上气胸或开放性气胸者,空运前应反复抽气,或做好胸腔闭式引流,使气体减少至最低限度。
11、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障碍,灾后常见类型为急性应激障碍(ASD)--一过性精神障碍和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
性反应(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经3个月)
12、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三级分类:一级-危急-红色
二级-紧急-黄色
三级-非紧急-绿色
五级分类:一级-危殆-红色
二级-危急-橙色(在15分钟内给予紧急处理)
三级-紧急-黄色(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四级-次紧急-绿色(患者等待时间不超过2小时)
五级-非紧急-蓝色(等待时间不超过4小时为宜)13、分诊记录可根据SOAPIE格式记录:
S:主观数据评估,应简单 O:客观数据评估,为快速重点体检 A:数据分析,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P:护理计划
I:实施分诊时所提供的护理,包括诊断性检查、现场救治措施、
或启动的感染控制措施
E:评价或再评估,记录对救治措施的任何反应或病情的变化情况。
14、心搏骤停(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
的最主要原因。
15、心搏骤停由以下4种心律失常所引起: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无脉性室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停搏。
16、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心脏本身病变所致)和非心源性(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因素。
17、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4)、面色发白或发绀
(5)、瞳孔散大或固定
如果呼吸先停止或严重缺氧,则表现为进行性发绀、意识丧失、心率逐渐减慢,随后心跳停止。
判断:较早且较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大动脉
搏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