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中的自由精神你如何理解

《黄金时代》中的自由精神你如何理解《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精神世界。
其中,自由精神贯穿始终,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中,自由精神首先体现在主人公对个人情感和欲望的勇敢追求上。
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风花雪月,而是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中,两颗渴望自由的心相互碰撞出的火花。
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和道德的束缚,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勇敢地去爱。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是对人性自由的一种捍卫。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的情感往往被压抑和扭曲,而他们的行为则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精神还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上。
王二选择远离主流社会,过着一种看似离经叛道的生活。
他不迎合社会的期待,不被所谓的“正常”生活模式所束缚。
他在云南的乡村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精神上却无比自由。
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个体自由权利的坚守。
它让我们看到,自由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环境和条件,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和选择。
从更深层次来看,《黄金时代》中的自由精神是对思想禁锢的反抗。
在那个充满政治运动和思想控制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束缚,言论受到限制。
然而,王二和陈清扬等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种禁锢的不满和反抗。
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但却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本能追求。
这种反抗精神,是自由精神的核心所在,它激励着人们不断突破思想的枷锁,追求真理和智慧。
再者,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也体现在对人性尊严的维护上。
在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和误解时,主人公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权力和压力低头。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保持对自己的尊重和对人性美好的信念。
这种对尊严的坚守,是自由精神的重要体现,它让我们明白,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灵魂的自由,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坚定认同。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文革荒诞黑色幽默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
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
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端体验的岁月,“异端”二字,足以概括那个吃人的社会。
小说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王二”的性格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了时间上的跨度;几个故事情节同时交错进行,始终用一种调侃但背后暗含严肃的风格述说普通人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1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
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
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
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不经意的思考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进步。
读到最后,我豁然开朗。
在那个年代,作者的职责就是把小说写得尽可能的美,而不是在作品中掺杂一些刻意的说教。
第二,王证明了在物质贫乏的时候,他也可以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我感叹自己只是个小丑。
也许我只是在看花,而它们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2人生就是一个被打得很慢的过程,锤炼后是灰烬还是精华都不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作品,该书以底层知识分子王二的视角展开叙事,通过对爱情、思想等主题的处理,展现了一个颇具讽刺与幽默色彩的社会现实。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受其思想的触动,以下是我对《黄金时代》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们可以从《黄金时代》中感受到王小波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讽刺与悲喜交加的情感。
例如,在小说中,王二这个主人公经常以自嘲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不幸经历,让人忍俊不禁。
而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起来也更加流畅。
其次,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令人深思。
小说中的王二与王二的女友巴桑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爱情经历。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情节,刻画了两个人之间的时而亲密时而猜忌的关系。
通过对真实感情的描写,读者能够看到爱情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揭示了社会背景对爱情的冲击和磨难。
此外,王小波通过《黄金时代》中的角色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小说中,主人公王二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他的角色形象体现了一种“底层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既不甘于像普通人那样安于现状,又无法摆脱社会的困境。
王二和他周围的人们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虽有抱怨和不满,但也接受了现实,默默地生活着。
通过这样一个角色,王小波展示了这一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困扰着整个社会的问题。
最后,《黄金时代》还对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考提出了一些启示。
小说中的王二是个自由思考者,他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在书中,王二展示出对于个人选择、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他试图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通过王二的思考与行动,王小波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下的迷茫与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探索中寻找真理的勇气。
综上所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幽默和哲思的小说。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以黄金时代为例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以黄金时代为例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迎来重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国人开眼看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强盛也为文学发展提供机遇。
王小波的作品以后现代语境特色进入大众视野,在时代发展和大众心理转变的双重呼唤下,《黄金时代》以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另辟蹊径的写作风格登上文学论坛之巅,作者用荒诞的故事情境和灵动的语境刻画来塑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状态,进而凸显出主人公王二的人物性格,以抒发王小波内心深处对“文革”的反抗[1]。
可以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如果想系统全面地研究王小波写作特色,必定要从《黄金时代》入手。
据不完整统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从文学角度研究王小波作品的资料多达四百篇,其中不乏报纸、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形式[2]。
谈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孟繁华认为,该作品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是作者追逐健康向上生活的代表,这种语言特色已然超越性爱本身的意义[3];在吕德强看来,王小波用大量的辩证性语言对“破鞋”一词进行探讨,让这个与轻佻、卑微的词汇焕发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文革”严肃正式的背景下,以幽默风趣、调侃讽刺的语调叙述事物,有举重若轻之感[4];梁沛好则从故事叙述角度出发,点出隐匿于故事情境之中的属于王小波的儿童情节,将其中的趣味和狂欢本质呈现于读者眼中[5]。
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鲜少针对语言特色进行详细阐述的,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黄金时代》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合我国实际的语言艺术理论,从用词特点、句式衔接、修辞方式三方面入手,归纳完善王小波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二、用词(语言)特点(一)文白夹杂文白夹杂,“文”指文言文,有书面语之意,“白”指白话文,是口语的指代;从叙述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白夹杂是指文学作品不拘一格,将书面语和口语进行灵活运用,这也是王小波语言功底深厚、文学造诣高深的突出表现。
在《黄金时代》中出现大量的文白夹杂片段,如“吾友许由见了我的红色药水,问清用途,深表赞同”一句中,就用“吾友”这一文言词汇置入口语色彩浓厚的语句之中,在语体上给人不协调、不舒服之感,却也能充分表明主人公王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通过词汇的精准表达展现新旧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与磨合期,能很好地让读者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极大的渲染效果。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黄金时代王小波读后感

黄金时代王小波读后感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
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王小波向读者展现
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画卷,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人生的深刻
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挣
扎求存,同时追求着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纯粹。
她与男友的感情纠葛、与朋友的交往、与社会的摩擦,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作者通过
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以及人们在这
种环境中的挣扎和迷茫。
在小说中,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实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一些普遍现象,如物质主义、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的虚伪等。
这些
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因此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同时,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也是其一大亮点。
主人公与男友之
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她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让人深思。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爱情的真实面貌。
这种对爱情的深刻探讨,让人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产生了很多思考。
总的来说,《黄金时代》是一部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剖析,作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反思。
阅读《黄金时代》不仅能够获得文学的享受,更能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范文

【导语】古⼈云:“书中⾃有颜如⽟”,“书中⾃有黄⾦屋”。
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被社会淘汰的,便是书中的“营养”。
还在等什么?让我们⼀起畅游书海吧!为您提供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关注与阅读! 读王⼩波《黄⾦时代》有感范⽂⼀ 对这本书产⽣兴趣是在很早以前,那会⼉我热衷于看各类国内的⽂学作品,于是就⼀⽽再再⽽三的看到了王⼩波的名字,⽽这⼀本《黄⾦时代》更是被⽆数⼈提及的经典。
本着买书如⼭倒读书如抽丝的⼀贯⾏为习性,我毫不犹豫地就在多看书城把这本书的电⼦版收⼊书架。
虽然我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但这从不体现在读书上,我对⽂学作品的热情很快地就被对推理⼩说的沉迷取代,这本书就这么被搁在了书架上。
每⼀次读完⼀本书要找新书看的时候,我都总会有开始看这书的冲动,但却没有⼀次把冲动付诸⾏动。
《黄⾦时代》这本书最初在我的脑海⾥和三个关键词挂钩——⽂学、经典、性。
前两个关键词现在已经勾不起我的*了,⾄于最后⼀个——性,我则⼀直对能够出版的中⽂书籍⾥关于性的描写不抱任何期望,众所周知的,我们有严格的审查机构,⽽对这些⽆时⽆刻不在为把我们培养成伟光正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机构来说,性这种⼈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是“不能描述”的。
</P><P>我就⼀直这么⼀次⼜⼀次地想要开启《黄⾦时代》的旅程,⼜⼀次⼜⼀次地转向了其他选择,直到最近。
让我正式开始看这本书的契机说来好笑,我正在清理书架的时候,本准备把这本从没看过的经典作品也删除掉,但本着不能对经典太不恭敬的态度,我在删除之前还是上书城去看了⼀眼⼤家对该书的评价,然后我就发现这书下架了。
顿时我就对这本书燃起了浓浓的阅读兴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些本⾝不应⼴为⼈知的⼗⼤*被捧为经典的原因也⼤概于此——我们总是对被禁⽌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
《黄⾦时代》⽆愧经典,⼀经翻开就很难停下来。
与我最初设想的不同,这书由三个故事构成,但说的都是那个年代,叫王⼆的“我”的,与“性”相关的⽣活。
从《黄金时代》浅谈王小波的写性艺术

从《黄金时代》浅谈王小波的写性艺术摘要: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中臻于完美的篇章,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表达出来的“性本寻常”的理念——性充其量只是我们生活蛋糕上非常诱人的甜蜜一角,在小说中以描述性、记录性、谈论性的口吻来写性。
这种不同寻常地写法超越了中国以往的绝大多数所被笼罩在羞耻心文化的阴影里的小说。
在对以往道貌岸然的反讽中,将性价值中立化。
关键词:王小波性羞耻心黄金时代“虽然在文学中过分写性有媚俗之嫌,但是笔者决定不加改动。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又何须掩饰?虽然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活过来,还要这样一步步活下去。
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更值得珍视的了。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王小波)作者写性,是在写生活、写生命,无须回避。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媚俗,不在于它是否写到性,而在于它所写到的性在全书结构中是否必要。
滥用之笔方可称为“过分”。
再者,媚俗者写性必然会写得浮浪虚假,关键则在于他们把性制作为某种消费品,而没有把性理解为生活本身,或者说,他们从根本上就缺乏对生活的理解。
好作家笔下的性总是会引发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每每令人正襟危坐。
一、不同寻常的写性王小波笔下的《黄金时代》讲述了一对知识青年的一段性爱经历,被放在大陆“文革”那个非常荒谬的时空中结构成故事。
当21岁的知青王二意识到自己发育成熟的时候,产生了性渴望,希望体验一下男女间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性能力。
同样被发落到云南农村的医科大学毕业生陈清扬,仅仅因为是结了婚的女人却“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便被周遭污辱为“破鞋”。
她曾洁身自好地粉碎过各种人的不轨觊觎,只因王二是唯一能看透个体真实在集体无意识封固中的无助,是唯一试图以“不无辜”给那个“纯洁”的世界带去些人性的本真,所以出于理解与心灵的沟通,她以友谊的方式与王二建立了性关系。
在以后的性交流、性体验中,他们产生了爱情。
“那时我对此事充满了敬业精神,对每次亲吻和爱抚都贯注了极大的热情,……陈清扬对此极为满意,我也极为满意。
《黄金时代》的叙事分析

《黄金时代》的叙事分析基金工程: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方案工程(工程基金号:12JK0408)。
小说《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文坛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特殊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为一部展现个人尊严和自我意志的作品,王小波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特殊的叙事手法,不仅使得逐渐被读者遗忘的知青生活再度成为小说主题,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眼中的“飞来横祸”带给他的人生际遇。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习过程造就了他对于中国文学的独特认知,他曾经说道:“假设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
”[1]317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小波本人对中国现代文学持慎重态度,他的思维模式更多地源自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以“性”作为切入点的独特手法在前人针对王小涉及其小说的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方式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局部学者小说文体的角度入手,认识到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富有天才地抵达和完成了一种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狂欢性文体,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2]。
其次,是局部学者针对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性”描写,对小说蕴涵的价值观念进展了解读。
除此之外,以小说的荒唐性、黑色幽默的语言等为角度切入进展研究的成果也数不胜数。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他是在为读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众多知青身上的故事,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
所不同的是王小波在讲述“故事”时采取了特殊的手法。
这是缘于他本人独特的文学认知,王小波对待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并非是他本人的标新立异,而是受到他本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
作为一名知识青年,王小波曾经和两千万人一起在伟人的号召下扎根农村。
对于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在完毕自己的知青岁月后,王小波没有迅速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而是先后经历了上大学、留学、当大学教师等多个人生角色的转换。
最终,当王小波成为一名独立撰稿人之后,他才开场将发生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的“故事”写出来。
《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哲思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和思考。
在《黄金时代》中,故事围绕着一个女主角李静的成长和她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
小说通过李静的视角,深刻地刻画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首先,我被小说中生动的叙述方式所吸引。
王小波以李静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深入描绘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叙述方式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李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她的成长历程。
其次,在《黄金时代》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文学元素来表达对时代和人性的思考,使整个故事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王小波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有趣的对话,展示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困惑和迷茫。
他用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谬,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同时,《黄金时代》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小说中,李静作为女性在那个时代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她对性别角色的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通过李静个人的成长历程,读者能够感受到女性在家庭、工作和社会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看到了她们逐渐觉醒和追求自由的过程。
通过阅读《黄金时代》,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这本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困惑和迷茫,同时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在故事中,李静通过对自身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追求。
总的来说,《黄金时代》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哲思,带领读者思考和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被故事所吸引,也从中收获了很多生活的智慧和思想的启迪。
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黄金时代是中国现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
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陈清扬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的变迁和生活态度的转变。
小说描绘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包括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革。
陈清扬作为一个年轻女性,亲历了这些历史事件,同时也经历了个人的成长与变化。
她经历了儿时的宣传教育,参加过劳改营,经历了恋爱和婚姻的失败,最终选择了孤独的生活。
通过她的经历,小说展示了一个个体在社会大潮中的无助和迷茫。
黄金时代的叙事风格独特而深入,从陈清扬的视角出发,通过她的日记和内心独白,将读者带入到她的世界中。
小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以极具个性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思考。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嘲讽了社会的陈规陋习,通过描写陈清扬的苦闷和挣扎,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十分鲜活和生动的。
陈清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但又受制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
她的婚姻失败和孤独选择,反映了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陈清扬的父亲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个形象展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
陈清扬的男友杨富贵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和满足感,他最终也选择了离开。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黄金时代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追求幸福和价值的困境。
黄金时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王小波通过陈清扬的日记和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和对话。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的描写,陈清扬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
她认为,贾府的衰败是由于家族的至高无上的爱、勤俭节约和多重世界观导致的。
人本自由狂欢——论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

人本自由狂欢——论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宋如珊【期刊名称】《励耘学刊:文学卷》【年(卷),期】2006(000)002【摘要】《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个人最满意的作品,也是研究其文学创作的入口。
该小说以"文革"时期为描写重心,对于知青出身的王小波而言,这不仅是立足文坛的起点,也是成长历程、时代历史的投射与思考。
本论文由三方面析论小说集《黄金时代》:一、人本主题,由沙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探讨主人公荒谬宿命的生存状态,及其追求存在价值的自我意识;二、自由叙事,由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解析作者运用叙事层的镶嵌和时间网的交错,开创自由不羁的叙事风格;三、狂欢语言,由巴赫汀的狂欢节语言理论,论述潜隐在黑色幽默和红色戏拟背后,关于人生和时代的深层省思。
《黄金时代》的写作风格,颠覆新时期以来"文革"书写的模式,在90年代的后现代文学语境中,自成一个有趣开放的诠释空间。
【总页数】22页(P166-187)【作者】宋如珊【作者单位】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 [J], 巩红玉;巍钰霏2.自由精神的独行者——从《黄金时代》看王小波的创作姿态 [J], 陈三保3.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r——简析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J], 董丽;曹晓丽4."自由主义"的主体狂欢——论王小波小说叙述视角的"复古"与"创新" [J], 吕逸新;房伟5.狂欢传统与文革叙事“油滑的开端”——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中的文革书写 [J], 王杰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金时代》的叙事逻辑分析

《黄金时代》的叙事逻辑分析“对世界的叙述不计其数”,罗兰?巴特如是说,正是通过这丰富异样的叙述,写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看法,使文本以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也正是以匠心独运的叙述使文本充满魅力,流光溢彩。
如果说写作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秩序化,是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建构,那么,对读者来说,阅读就是对文本的解构和还原,对写作者精神世界的探索。
当进入文本时,读者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期待,即用个体的所知来理解文本,而这种阅读方法常在高明的文本前碰壁,个体所知变得荒诞不经。
因为在这些文本里,阅读的钥匙与关键是文本的所设,即写作者在文本世界里所构造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它们常迥异于个体的所知,当阅读者找到文本所设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文本。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正是一个反所知立所设的趣味横生的文本。
文本是这样拉开的:陈清扬下山来找王二,讨论她是不是破鞋的问题。
“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
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
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是没有偷过汉。
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
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
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则起码有一人为其所偷。
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
”[1]既然陈清扬是破鞋的条件不成立,那么要证明陈清扬不是破鞋顺理成章。
如果按此逻辑去展开故事,文本与个体的所知似乎是不矛盾的。
然而下一句,作者笔锋一转,“但是我偏说,陈清扬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无庸置疑。
”这句话让个体所知受挫,为什么王二不愿意证明陈清扬的清白?为什么王二认为陈清扬就是破鞋?于是追寻此后的实质成了阅读的焦点。
文本在后面给了一些提示,出现了第二个关于逻辑推理的游戏。
若读者将二者参差对照,就能察觉其中的秘密,感悟一种写作的智慧。
“我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就能证明她不是破鞋,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革命时期的荒诞与人性的复杂。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王二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荒诞人世”与“荒诞人”的呈现在《黄金时代》中,“荒诞人世”的背后是意识形态与世俗观念的荒诞。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世俗观念也往往成为了判断一个人的标准。
陈清扬和王二就是这个“荒诞人世”中的受害者,他们被诬陷为“破鞋”和“打瞎狗的犯人”,而他们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看法和意识形态。
这种荒诞的现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局限性和社会的不公。
王二作为“荒诞人”,他的追求与反抗展现了“无用的激情”。
他追求自由放纵的独立人格,反抗权力话语,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逃”和直接抗争,都是他对荒诞现实的反抗,也是他对自由的追求。
二、虚无气质的弥漫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以幽默、反讽以及近乎戏谑的方式叙说了生命个体的不得不荒谬生存的虚无状态,小说弥漫着虚无主义的气质。
个体存在的“虚妄”境况是虚无主义的体现之一。
王二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个体存在的“虚妄”境况,他在生存的必要面前,将存在的本身置于“虚妄”的境地,以一种荒诞的姿态“存在”。
这种生存状态不仅是对记忆伤痕的正面指涉与反面关照,更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概括。
消解意义的戏谑也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一。
王小波笔下的幽默消解了权威强化或强制的意义,在幽默与理性的光照下,荒诞人世的无趣与无智显得十分可笑。
他的作品以夸张、变形和怪诞的叙事风格,以及近乎顽童式的叙述腔调,对专制权势进行了消解。
三、积极虚无主义下的形而上反抗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在虚无主义的氛围中,蕴含着积极虚无主义下的形而上反抗。
性与爱情的言说,是王二在“荒诞人世”中寻找自由和意义的一种方式。
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喜剧色彩刻画了大都市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困境。
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王小波巧妙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在追求自由、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矛盾和挣扎。
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黄金时代》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的时代。
小说中的陈清扬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她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和个人的自由。
她不甘于被社会规范束缚,不迎合他人的期望,勇敢地寻找自己的选择和方向。
这种个人追求和力求突破常规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开放的时代,应该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受固定观念和传统束缚,寻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人际关系给我带来了思考。
陈清扬与她的朋友、家人之间的联系常常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她的朋友小史以自我为中心,一心追求成功和物质利益,对陈清扬的生活态度持有嘲讽和不理解的态度。
而她的家人,尤其是自私的父亲,在陈清扬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的道路上常常充当了阻碍者。
这些人际关系的描绘使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与倾听,不要局限于自我中心的思维,用爱和尊重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另外,小说中对于爱情与生活的思考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
陈清扬与小史之间的爱情关系由于各自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面临许多困扰和挣扎。
他们从一开始的相爱到分离,再到最后的冷漠和疏离,展现了当代爱情的种种困境和现实。
通过这段感情,作者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的差距。
爱情是一所没有考试的学校,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需要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保持真诚和信念,用心去经营与对方的关系。
最后,小说中对生命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陈清扬虽然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存在的迷茫,但她始终保持着勇敢和积极的态度。
她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寄托,通过写作与思考来激发内心的力量。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价值。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知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和思想。
我对于黄金时代的阅读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享我对于该小说的体验和思考。
首先,黄金时代的文笔幽默而生动。
王小波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极富趣味性。
通过陈清扬的口吻,王小波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让我在阅读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深思。
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予了小说独特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其次,黄金时代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内涵。
陈清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更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群体的集体经历和内心体验。
他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深深地触动着我。
陈清扬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他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寻,在我心中激起了许多共鸣。
黄金时代还通过对于爱情、家庭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陈清扬与孔令侃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道德选择。
小说中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描写,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和珍贵性。
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则对我心中一直存在的束缚和压抑产生了一些打破与解放的意识。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深入地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百态。
小说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使我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更加珍惜当今的进步和稳定。
同时,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权力的滥用、人性的扭曲等,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黄金时代,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思想与价值的洗礼。
通过对于小说中所揭示的问题的思考,我更加深入地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轨迹。
同时,我也对于当今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为之努力做出对应的改变。
总而言之,黄金时代是一部让我深受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金时代》
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
A、从叙事的角度。
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
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
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
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
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
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
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
进而论证观点。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赵毅衡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6期)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程文超《.时间秩序回到叙事之后—谈“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由叙事。
”
(艾晓明.《重说<黄金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
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巩红玉、巍钮霏《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云南电大学报2012午3月第14卷第1期)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
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
《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翟传鹏《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
7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葛胜君《虚无的圣境—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
B、从文体的角度。
1、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狂欢。
诅咒。
再生。
——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
2、认为《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
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
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武慧《一首纯真自由的歌—王小波<黄金时代>音乐性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
刊)2010年第2期)
3、本文试从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反映的“文革’现实、采用的描写视角、表现的写作功底四方面对这部作品的经典性进行论证。
(于立得《论<黄金时代>的经典性》批评与阐释。
当代文坛。
2010. 6)
C人物分析角度
1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黄金时代》中陈清扬的人物形象,得出《黄金时代》中的人物都处于一种荒诞与孤独的生存处境中,一种身处荒诞、无法抗拒却又不得不面对,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故做旷达与超脱。
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在面对那个荒诞的世界时,其生存态度一也经历了一个由逃避、自欺到承担的复杂转变过程。
(王玉铎《从“逃避”到“承担”对<黄金时代>中陈清扬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卷)
D思想性角度
1米兰。
昆德拉和工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
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段金柱《在小说里思考存在一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21卷第2期)
E.从性描写的角度。
1、认为“性”在这部作品里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是一曲对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的颂歌;是对假道学的丑陋灵魂的辛辣讽刺;是对“文革”荒诞历史的反映。
(吕德强《颂歌利刃寓言—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解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2004年3月)
2、认为王小波以福柯的眼光看待社会,因此,性成了小说展示社会权力关系的舞台,也是他驳斥仗革”荒谬的有力武器。
同时,性还是弱者挑战主流话语霸权,显示生命权力,获取生命乐趣的重要手段。
(陈绪石《知青小说、王小波与福柯---评<黄金时代>的新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13)
如丁东的《超越羞耻心文化》、邢小群的《我读<黄金时代)—关于性价值观的超越》。
还有的论者就《黄金时代》的荒诞、黑色幽默、游戏想象等方面讲行了探讨。
二、自己的观点:王小波《黄金时代》狂欢化浅析
三、论文撰写思路
首先,对王小波《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进行简要介绍,以及历史地位的阐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的第一部,小说以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所受卡尔维诺、奥威尔、昆德拉、巴赫金等人的影响,对“文革”时期的人、事等作了个性化的阐释和戏拟的反讽,还了“黄金时代”的历史本真。
)提出狂欢化这一观点。
接着,介绍什么狂欢化以及其历史渊源。
(最初的狂欢化文学是为狂欢节服务的,如古希腊时期的“酒神颂”。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堂而皇之地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主导。
这时期的狂欢化文学以拉伯雷、乔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为代表,其作品成为世界狂欢化文学的杰作。
从17世纪开始,随着民间狂欢化文学衰落,狂欢节不再是狂欢化文学的直接、唯一来源,狂欢化文学的来源扩大了,狂欢化的内涵也扩大了,凡是对于现存的秩序、规范、特权、禁令的暂时摆脱都是狂欢化,它是文明与戏谑、荣誉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高尚与卑微的“正反同体”的互为嘲讽,是一种带有反抗性的精神解脱。
)
接下来,介绍黄金时代狂欢化的特点,并举出文章中具体的事例加以证明。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就是用充满诙谐、戏拟的语言讲述了在人性受到极端压抑的“文革”时期,人对命运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
)
其次,对王小波作品狂欢化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简要分析王小波所处的年代特征,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似水流年》等以“文革”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起狂欢化的原因,以及最初的特点。
)
最后,总结出《黄金时代》狂欢化的具体特点,并加以具体的举例说明。
(荒诞的人性:陈清扬想要来看病的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认为王二的目的只是看病与其他人不同,这是她荒诞的愿望;戏谑的语言:《黄金时代》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粗话、色语、讽语:破鞋、恶棍、放屁、混蛋、死球、臭妹子、偷野汉子、操你妈、作案现场、出斗争差、敦伟大友谊等等,这些口语化的词语就如同狂欢节的台词,消解了神圣与崇高,打破了权威与秩序,还原了人类历史的根本;性狂欢描写:对人欲望的还原。
)
最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