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这种疏淡轻快的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词人欧阳修的安闲自适,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欧阳修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
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作品介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白话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西湖夜晚的景色,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欧阳修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⑴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⑵。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⑶。
谁羡骖鸾⑷,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⑴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⑵云物:犹言景物。
⑶琼田:传说中的种玉之田。
⑷骖鸾:仙人乘鸾鸟登仙。
骖:驾,乘。
【作品介绍】《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上片着重写颍州西湖的夜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片描写在月白风清的夜色中,湖水似一片玉田,而由此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
【白话译文】西湖风景真好啊,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
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
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欧阳修晚年。
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积极培养新一代词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1【原文】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①,玉盏②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③,空水澄鲜④,俯仰⑤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注释】①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
②玉盏:玉制酒杯。
③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④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
⑤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作品介绍】《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联章体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不假雕琢,而诗情画意却油然而生。
此词写春天载酒游湖之乐及乘着酒兴所见的西湖美景,尽兴尽欢中,透露出主人公几分豪逸情致。
【白话译文】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
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
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致仕后归颍。
又据《西湖念语》知,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将其整理成章。
【赏析】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
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述了夏季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旌(jīng)旗:古代旌旗仪仗。
③幢(chuáng):古代的帐幔。
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⑤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⑥笙(shēng):簧管乐器。
赏析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全词以“西湖好”领意,通过描写西湖景物,及在西湖游玩的心情,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对西湖的留恋,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残霞夕照1西湖好。
花坞2苹汀3,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4。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5凉生,莲芰6香清,水面风来酒面7醒。
【注释】1、夕照:落日。
2、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
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
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
亦称“大萍”、“田字草”。
汀,水边的平地。
4、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轩槛:凉亭。
轩,长廊。
槛,栏杆。
6、莲芰(jì):即莲花。
芰,菱。
7、酒面:醉脸。
【作品介绍】《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
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
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
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白话译文】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退居颍州时所作。
欧阳修的7首采桑子译文及赏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标签抒情、写景、写水、西湖、夕阳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
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
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
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⑤芰:即菱。
赏析“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
欧阳修的7首采桑子译文及赏析

【米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岀“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岀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岀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岀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岀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岀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岀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岀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岀不凡的艺术功力。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6篇)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6篇),希望大家喜欢。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全词以“西湖好”领意,通过描写西湖景物,及在西湖游玩的心情,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对西湖的留恋,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残霞夕照1西湖好。
花坞2苹汀3,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4。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5凉生,莲芰6香清,水面风来酒面7醒。
【注释】1、夕照:落日。
2、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
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
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
亦称“大萍”、“田字草”。
汀,水边的平地。
4、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轩槛:凉亭。
轩,长廊。
槛,栏杆。
6、莲芰(jì):即莲花。
芰,菱。
7、酒面:醉脸。
【作品介绍】《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
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
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
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白话译文】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退居颍州时所作。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作者: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旌(jīng)旗:古代旌旗仪仗。
③幢(chuáng):古代的帐幔。
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⑤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⑥笙(shēng):簧管乐器。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赏析作者:清泉石涛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
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
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春天载酒游湖之乐及乘着酒兴所见的西湖美景,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
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
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注释①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
②玉盏:玉制酒杯。
③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④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
⑤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赏析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
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
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
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
《采桑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采桑子宋·欧阳修原文: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wēiyí):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liányī):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欧阳修的首采桑子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及鉴赏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及鉴赏《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鉴赏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开过以后,西湖风光依然好。
落花遍地,残红零乱,柳絮漫天飞舞,栏干畔垂柳柔条竟日在风中飘拂。
笙歌散尽,喧闹消失,顿觉春空宁静。
回到室内,待双燕从细雨中归来,才放下窗外的帘子。
【集评】
清·谭献:“‘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
”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谭评《词辨》卷一》
清·先著、程洪:“‘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
”(《词洁》)
【赏析】
此词写西湖暮春景物,胸怀恬适之趣。
古诗词中此类题材,多写群芳正盛之时游观,本词却于群芳过后,于落红飞絮之外,得寂静之境;游客皆随笙歌散去,词人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
上片写游冶之盛。
首句乃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色,皆实景。
下片写人去之静。
过片写昔日湖上游乐,是虚写。
“群芳”句语意似尽,却逗起下句“狼籍残红”,欲断还连,即所谓“扫处即生”,章法极妙。
西湖之好,词人之乐,并可想像而知。
全词于景中见情,文字疏隽。
词人此时以太子少师致仕归居颍州西湖,远离世纷固然轻快,而脱去世务不无空虚,静观自适虽充满情趣,却又不免微露怅惘。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赏析一】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赏析二】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
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
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
“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
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
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
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
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
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
他自幼爱读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
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
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
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
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
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
”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
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
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
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
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
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1034年,欧阳修亲睹“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
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