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2011届高三历史《考试说明》之解剖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项版4 希腊罗马文明和西方民主政治
2011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04:希腊罗马文明和西方某某政治一.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一)选择题(2011年某某省文综19)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某某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某某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诊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答案】:B【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某某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非常不某某”,反映的是只有不数人,即城邦公民才能拥有某某的权利(除成年男子以外,女子、外邦人和奴隶都不能享受到);A、C、D三项都是雅典政治某某性的反映。
(2011年某某省文综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某某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答案】:A【解析】:这一制度是雅典城邦公民直接某某的体现,也即雅典某某的动作方式。
B项错在“形式”上的平等;陪审员对案情的了解及判断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保证不了公平公正,也不是完备的司法程序。
(2011年某某省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某某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雅典某某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某某,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故①④符合题意。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罗马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②③两项与题意无关。
【历史】2011年高考试题——(福建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13.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解析:选A。
从材料反映的总体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然遭遇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欧式帽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可以判定这种现象是现代与传统直接的一种妥协,故选A。
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
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后戴,传统也没有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
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地势坡降而改变,固④正确;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选D。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喜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的华丽转身甘肃省平凉一中董志辉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继承了以往高考全国卷文综2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考生和历史教师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干扰性增加,需要较多的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设问宽泛,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组织答案、得分不易。
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在凸显历史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热点,贴近现实,从过去刻意回避到今年勇敢面对社会热点,体现新旧课程的过渡,是一个新的突破,华丽的转身一、试题分析1、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特征1、考查内容:强调历教材史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明朝农业、晚清徐继畲反思君主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年探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英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二战中大国关系、苏联体制的僵化、邓小平关于世界战争的观点、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关中地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作用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说明》逐条解读3
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说明》逐条解读近代世界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薄伽丘与莎士比亚共同:宣扬人性、歌颂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差异: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为了反对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①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③创立了路德教,简化宗教礼仪,教会从属于国家。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
)2、启蒙运动:(1)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思想▲归纳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共同点?①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②都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尊严;③都主张实行法治,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背景②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去东方的传统商路③重要动力: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天主教徒的传教动因④物质技术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过程(3)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 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 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 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 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 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 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 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 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 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 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例18(2009年安徽)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 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 作者意图的标题是C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 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 场
例9(2009年安徽)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 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 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 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 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 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 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 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 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 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 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邮件 种类
计费单位(每 10克) 亚洲各国
邮资 (元 ) 0.32 0.48
航空
苏联及东欧民 主国家 西欧各国(捷 克转) 西欧各国(香 港转) 其他各洲
0.48
【历史】2011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安徽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
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A解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
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
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
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排除C。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
2011年天津高考历史全解析精校版
2011年天津高考历史全解析北京新东方邵轶辰(邵nai)以下是2011年度天津卷高考历史的图文全解全析,也是目前唯一的详细试题解析。
我尽量在写试题解析时突出方法,便于考生举一反三,提升能力。
由于时间仓促,撰写过程中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本次高考历史难度较上一年有所降低,除第一题为基础能力题外,其他题目无论从知识上还是解题方法上,都没有超出我的课程体系。
如果您对高考历史的学习有着任何兴趣与疑问,欢迎来人人网、新浪微博邵轶辰主页,或者百度贴吧•邵轶辰吧与我进行交流,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我的其他关于高考学习的文档会陆续以“邵NAI”的用户名上传至百度文库中,欢迎关注。
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第一题:B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属于基础能力题。
借鉴自往年全国卷历史第一题,是今年天津高考的创新题型。
中国的“六大古都”为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
属文史常识。
临安是南宋首都,今天的杭州。
本题没有特别顺手的解题方法,只有题型是唯一的突破口。
本题为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四选三,相当于问“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哪一项,故尽一切办法找出错误项是解题关键。
根据重要性原则,必修课本中重点知识脉络为常对项,非重点知识为常错项。
“元大都”考生们比较熟悉;汴梁为北宋首都,“开封府尹”包青天许多考生都曾听过;“益州”在《三国演义》里多层出现,也为考生们熟悉,且书上曾提到过“扬一益二”这一说法。
而苏州在教材中只作为商业市镇出现,相对次要。
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第二题:A本题为诗歌理解题,解题思路类似于古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为时间“宋”,看到宋朝可直接在经济方面对应到商品经济的发展。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D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主要收录的是各种体例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等;子部,收集的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集的是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
由此可知,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D项正确。
2、(4分)D材料表明,佃户向“田主”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并经常拖欠地租从而影响“田主”的利益,反映了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但这种弱化是国家(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结果,即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结果。
A项材料不能体现,B项仅仅体现的是佃户与“田主”的关系,而且它是由D项导致的,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3、(4分)B作者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感叹的是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反映了他对君主制的反思。
A项是革命派的主张;C项说法错误,因为当时向西方学习主要停留在口号上,尚未真正实践;D项不符合徐继畬的阶级立场。
故B项正确。
4、(4分)B“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5、(4分)D注意陈元孝的诗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表达的是对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悲愤之情,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并刊于《民报》,说明章太炎与陈元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表达了章太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要求推翻满清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
6、(4分)图片信息表明,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先降后升,这主要是由于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炼钢铁,由此工业产值开始下降。
2011年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解析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0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5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
他是A.伯里克利 B.希罗多德 C.柏拉图 D.罗马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历史人物。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古希腊历史学家,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详细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
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年号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509年”就是公元纪年法。
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509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6世纪末。
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①②处分别填上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8世纪上半期,西欧进行采邑改革。
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
2011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类型: A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总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宋明理学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项版16 4-6 选修
2011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16:高中历史选修(4-6)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2011年某某卷基本能力32)(2分)下列语句是对我国相关历史人物的描述或评价,按这些人物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对这四句话进行排列,依次是。
①三顾顿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③愁发愤,著称信史照尘鬟。
④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011年某某卷文综历史14)(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座位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X岂之《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分)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X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尽天下大小事务,皆皆朕一身清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关于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综历史)的解读-57页文档资料
【例】2019年《考试说明》参考试题
38.“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墨子》:“一同天下”
材料一: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 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思想家言论中 “天下”的涵义,并分析这些思想家共同主张以及这种主张形 成的社会原因。
涵义:周王朝统治区域
共同主张:都主张统一
社会原因:?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知识:主干知识(历史事实、人物、文明成 果等)、知识体系(由知识的内在联 系及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特征构成)
基本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问题:指历史事物(人物)、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等 历史问题。
考核要求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2019年《考试说明》参考试题
39.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 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 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 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 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 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 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 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所说 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 结果与影响。
2011年真题答案详细解析-三人行
2011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详细解析在经历了一年的刻苦努力之后,2011年1月16日上午全国硕士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已经考试结束。
三人行教育全体同仁对所有参加考试学生表示慰问和恭贺。
你们经历了一年的努力和拼搏,这其中艰辛我们一起见证和走过。
你们用自己的信心和恒心坚持到了最后,你们就是胜利者,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此,我们结合2011年的真题在第一时间给出一份可供大家参考的答案,希望广大考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同时对2012年的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选择题1.C【解析】:A神农为三皇之一;B后羿为东夷族首领,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曾夺取夏朝政权,后为亲信所杀;选项D契为商朝的祖先。
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
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东晋初年,士族大家王氏权势极大,可以与皇族司马氏相匹敌的社会现象。
这里的“王”具体指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集团。
3.B【解析】:本题考查北京城名称的历史演变情况。
A金朝上京指现在的吉林会宁地区;B金朝中都指现在的北京;C中京为辽朝五京之一;D大都为元朝时期北京的称谓。
4.D【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考察比较专业。
本题难点主要集中在AD两项。
A二者开清朝考据学先河;D惠栋和戴震皆为清代考据大家,戴震认为物质实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指出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的观点是一种神学的世界观,是荒诞的,反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
5.B【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察考生对戊戌变法内容的掌握情况。
A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时间是1906年;C《钦定学堂章程》是清朝在1902年颁布的一项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
6.B【解析】:A行会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C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D同业公会是相同企业或行业的联合体。
7.A【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正确选项为A8.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史上著名历史学家及其历史贡献的掌握情况。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精析】C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精析】A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精析】C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精析】B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历史《考试说明》之解剖参考答案
1.简述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影响、相互关系。
〃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世袭。
分封制之下,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赋、派兵随从作战、朝觐述职。
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即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分封制瓦解源于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的瓦解源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此外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势力的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部落宗族制度,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的地位和保证王权稳定,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次是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春秋时期,宗法制难以维持,战国最终瓦解。
但宗法观念仍对后世产生影响。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补充---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2.简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宋元、明清)。
略
战国:韩非子提出了专制主议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初步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3.列举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汉代刺史、宋朝通判、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4.简述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发展趋势。
如何评价?
特点:〃君主专制主义: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制:地主无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
〃官僚政治:官为君高,人治色彩浓厚;选考官僚制度完备而封闭;吏治腐败。
趋势:〃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与边疆的关系;〃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进步性: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
〃局限性: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5.简述井田制的内容、特点、瓦解的原因。
〃内容:国王将土地分配给诸侯臣下,他们世代享用,但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和买卖。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土地归国家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6. 简述封建土地制度形成原因、途径、三种形式。
〃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
前两者是古代经济基础的支柱,自耕农土地是农
业社会大厦的地基,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其
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制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形成于战国。
铁犁牛耕的产物。
〃形成途径:变法、立功受田的将士、商人买田臵地。
7.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特点、阻碍的原因。
特点之一:始终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阻碍因素:规模小、御灾能力薄弱;维持小农经济简单的再生产;沉重的剥削。
8.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如何认识古代商品经济?
特点: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政府虽逐渐放宽限制,但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逐渐突破时空制约,日益繁荣;城市商品经
济发展较快,逐渐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
密切;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阶段性特征明显;官营商业与私
营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形式;古代商业始终
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认识: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促进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和封建统治的加强,一些商业发达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封建社会
中期:商品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商
税比重越来越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
度起了瓦解作用。
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上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瓦解自然经济;思想上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
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周秦—唐朝:商贸严格受官府限制,市场较小,市坊不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唐朝城市(长安)的特点:布局严谨,市坊分离;定时开市。
〃宋朝:市坊无界、瓦子、交子、海外贸易与边境贸易、官府不再直接控制商业。
〃明清:大城市(大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镇、专业化趋势、长途贩运、区域性商帮。
10.古代商帮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
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且自发形
成的商人群体。
晋商传统之一是“学而优则贾”;徽商的一大
传统是“儒道经商”。
11.汉代新儒学形成的背景、主要思想、影响。
背景:1.汉武帝时代面临王国问题、边患危机、土地兼并三大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而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
求; 2.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
阳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
实用性。
3.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主要思想: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
2.针对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影响:它是中国思想史、政治史、教育史上的大事。
1.思想史(一方面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另一方面结束了思想自由平等竞争的局
面。
); 2. 政治史; 3.教育史。
12.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影响。
背景: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思想:魏晋以来,佛道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儒学家吸收其合理成
份,发展为思辨化哲理化的新儒学,以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
3.政策上: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
良好氛围。
思想:1. 世界本源:万物源于理或心; 2.方法论:格物致知或致良知;
3. 道德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1.积极方面: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忧患意识——鼓励文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图强追求理想;道德观念——加强修养重义轻利,注重气节;自主自强意识——强调身体力行,自主自强精神。
-------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有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重男轻女观念、尊卑等级观念、轻自然重人文观念、重礼轻法观念、轻视个体自由强化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其实质为封建君王专制服务的封建新儒学。
13.明清民主思想出现的背景、主要观点、影响。
比较明清民主思
想与启蒙思想本质、作用之异
1.背景:政治上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与资萌;思想上理学
与心学的束缚;
选官制度上八股取士;外因上西学东渐。
2.内容:对儒学的批判与对儒学的继承两个方面。
对儒学的批判:黄反专制,批判了理学的君臣之义等纲常名教;顾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的空谈;王从唯物哲学的角度论物质第一,批判理学唯心主义,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对儒学的继承: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提出“天下为放君为客”;
提倡探索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特点(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
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欧洲启蒙思想批判王权、教权、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4.作用:明清民主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有思想启蒙意义,但无法
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无力推动社会转型;西方民主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动员,推动了社会向近代转型,并对亚洲民主革命产生积极影响。
14.什么是城邦制度?
城邦是指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以公民为主体,结合周围农村地区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城邦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一种公民自治团体。
另一特点是小国寡民。
15.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作用与影响。
1. 内容:公法与私法。
公法是关于国家利益的法律,包括宗教祭
祀、政务活动、公职人员权力与义务等内容。
私法是关于私人利益的法律,调整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是罗马法的核心,又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部分。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不告不理等诉讼原则、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规定。
罗马法渗透着自然法的思想,追求理性、正义、公平、自由。
16. 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1.时代背景:中世纪晚期,封向资过渡时期; 2. 性质:反封建,反天主教会。
3. 都向古代寻求养料:古典希腊文化、《圣经》中的教义;
4.与统治者关系相似:人文主义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