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牛顿在暴风雨中》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会读,会写生字、新词,掌握“像”、和“向”的不同用法。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7、8节。
3.我要学会文中连续用几个动作把句子写具体的好方法。
学习过程朗读课文,使用“手机”拍照、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巩固复习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罕见——()仿佛——()害怕——()担心——()究竟——()打扰——()(2)照样子写词语。
乱蓬蓬(ABB)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咯吱咯吱(ABAB)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比较在遭受暴风雨袭击时弟弟、妹妹以及牛顿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读9、10小节,讨论这两小节矛盾之处,体会妈妈怎样的心情?4. 讨论牛顿的妈妈回到家,牛顿的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5.读读你喜欢的句、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妈妈____________着腰,_________________着脖子,__________________着狂风,焦急地____________牛顿。
(2)牛顿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家。
小时候为了了解风力的大小,在暴风雨中专心致志做实验。
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看下面这句话,仿照课文,通过想象把意思写具体。
(选一做)暴风雨来了!爷爷找眼镜。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一课时:了解牛顿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牛顿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板书: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的故事;•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2.学习牛顿的故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了万有引力?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万有引力?–你们能想出其他类似的发现吗?4.分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5.探究问题(15分钟)•提问:如果没有暴风雨,牛顿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暴风雨是如何帮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暴风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
6.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知识?7.延伸拓展(5分钟)•提问:你们能想象牛顿是如何做实验或观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牛顿,能发现哪些其他的自然现象?8.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的其他成就,并写一篇简短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的故事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和逻辑推理的环节非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牛顿在暴风雨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2.学习难点
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2.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暴风雨有多大?
四、参考资料
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
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1] 。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 沪教版()三上19、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和积累9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7、8节。
3、初步学习根据句子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做法,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是什么?(可怕,灾害)板书:暴风雨。
(暴——书写指导)师:暴风雨真是太可怕了,人人避之不及!2、结合实际,引导质疑。
师:你会在暴风雨来临时做些什么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3、补板书:19.牛顿在。
(顿——顿左边的的最后一笔:竖提)师:可是有个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偏偏要出现在暴风雨中,他是谁?简介牛顿4、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起读读这个课题。
围绕课题提问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我请10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找找答案。
2、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3、现在谁能来回答,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
找到句子中的词来描述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特大——特别大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4、指明同学读这句话。
(强调特大)全班一起读这句话。
5、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6、出示第1节: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教案.doc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
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 ,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光学方面, 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在热学方面, 确定了冷却定律; 在数学方面, 建立了二项式定理, 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 在天文学方面, 创制了反射望远镜, 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3、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答案:(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4)结果怎么样?二、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
(出示)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7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7 沪教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
3.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了解风力的经过,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揭示课题1.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这场暴风雨。
(板书:暴风雨)【暴风雨来临,风雨交加,人都站不稳了!暴风雨把沉重的货车都吹倒了,树连根拔起,电线杆吹倒,破坏力极大!】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你会怎样?2.但是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跑到了这令人胆战心惊的的暴风雨中,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补充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齐读课题二、寻找句子,体会暴风雨的强大(一)直接描写特大的暴风雨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能够了解牛顿的成长经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成长经历;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表达对牛顿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内容,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黑板上的图片或是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对牛顿这个人物和暴风雨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 课堂阅读(20分钟)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生词和难句。
读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归纳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故事背后的含义,并列举出一些学生感到惊讶和有趣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和互相交流。
4. 表演扮演(25分钟)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组成小分组,进一步鼓励他们扮演这些角色。
学生需要在10分钟之内准备表演,同时在表演之前需要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特点还有内涵简要介绍一下。
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对于某个角色该如何演绎,如何提高表演的真实性。
5. 总结提升(10分钟)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简要地总结这节课学生们的收获和表现,同时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见解和观点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课堂回顾,让他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收获,巩固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主要生词和短语,中间展示文章的情感线索和关键情节,右侧呈现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尚需引导。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有趣的故事和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游戏和互动学习。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开始形成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但需要教师持续的鼓励和指导。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讲述了伟大科学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了牛顿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坚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案2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
3.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了解风力的经过,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揭示课题1.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暴风雨。
(板书:暴风雨)2.就有这样一个孩子跑到了这令人胆战心惊的的暴风雨中,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补充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齐读课题二、寻找句子,体会暴风雨的强大1.牛顿面临的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呢?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1)翻开书,请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2)交流。
(这场暴风雨究竟是怎样的?随机板书:罕见、特大)(3)重点理解“罕见”、“袭击”。
(4)能读出这种气势吗?2.课文还有很多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暴风雨的罕见与特大。
(手指板书)轻声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这些句子。
(1)学生活动。
(2)交流评价。
A.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景物描写)B.“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语言描写)C.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外貌描写)D.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通过妈妈寻找牛顿时的动作也能让我们感受暴风雨的大)(3)师引读这段话,再次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牛顿家人的担心、害怕。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只见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牛顿的家人心惊胆战,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听着呼啦拉的风声,弟弟担心地问:“哥哥在哪儿呢?”妹妹惊慌地问:“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就在这时,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一、教学任务
1.知识目标: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家的功绩,感悟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的词语,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做出发现的过程。
2.提高学生思辨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释牛顿的发现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科学家是你们听说过的?他们有哪些发明或者发现?
学习
1.学生阅读《牛顿和苹果》一文,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出现了哪些关键词?
•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物理学的真理?
•牛顿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发现的物理学原理。
巩固
1.讨论牛顿的发现对科学的意义和影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
1.请学生回家练习朗读文章,以及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牛顿和苹果》一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2.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思考和表达,理解牛顿发现物理学原理的过程和意义。
3.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贡献和奋斗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
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乱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问题,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三、深入学文。
在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文。
我采用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法。
让课堂教学不离语言文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课文第一小节中的两个词语“罕见、特大”给了我灵感,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口,在教学的开始,出示一组图片,配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声。
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场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同时理解词语“罕见、袭击”。
找找哪些词语写了暴风雨是罕见的、特大的。
在找到了词语之后再来读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一定的语气。
2、抓住关键句子,学习七、八小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用“___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
在交流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时(第7小节),先让学生弄懂这一节三句话的意思,再抓住“向着风、背着风、测量、刻”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精品小学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2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情感目标: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
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9.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蓬、疯、撑”正音。
“蝙蝠”交流记字方法。
“扰”找姐妹字:“优、忧、犹”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第7节)(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3)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4)板书:了解风力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
(第8节2-5句)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1)再读第8节。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过程及其科学发现;难点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牛顿”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精神对自己的启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观察苹果落地等,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合作调查:分组进行一次关于科学家牛顿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牛顿的生平、科学成就、影响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交流反馈:学生互相批改练习,交流答案,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4.评价激励: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过程和科学发现。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朗读、复述和转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如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提高阅读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明白得“罕见”、“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明白得“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在读明白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概括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情况,感受他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3、围绕“好奇”一词,用课文中的内容将句子“牛顿有专门强的好奇心。
”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明白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如何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专门强的好奇心。
”说具体。
教学过程: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发觉课题的不同之处。
1、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
出示词语:罕见泛滥蝙蝠背着风斗篷乱蓬蓬(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2、引出牛顿,复习“顿”字。
3、依照学生已知,介绍牛顿。
4、揭示课题,复习巩固“暴”字,齐读课题。
5、预习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发觉课题的不同之处。
二、明白得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如何样的暴风雨,文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打开书,找找看。
1、明白得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2、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刻,读好第一句话。
3、找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明白得词语“泛滥”的意思,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样人以及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缘故。
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内心十分可怕。
交流牛顿却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指名多人回答,板书:跳测量过渡:你们说法不一致,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我们就要去深入了解。
三、读明白第7小节,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如何做的,了解这么做的缘故,体会牛顿是个如何样的小孩。
(一)了解第7小节句子间的关系,读明白牛顿是如何跳的。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课题质疑、朗读学习中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背诵课文7、8小节。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
教学难点: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中引入:1.引读、背诵第八小节。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学习9、10小节: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1.媒体出示出示9、10小节,集体朗读。
2.随文理解“空旷”。
(1)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体会句子的生动。
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这样句子就更生动、更形象了。
(2)学写句子:爸爸查找资料。
(让学生回忆爸爸查找资料的动作和神态。
根据班级情况,提供一些词语。
)书籍查找:拿出、放在、翻阅、记录、认认真真等词语;电脑查找:打开、输入、搜索、挑选、摘抄、仔仔细细等词语。
3.再读9、10小节,思考:妈妈的表现有什么矛盾?4.解决问题:妈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学生交流。
(明白这也是一种母爱:尊重孩子的兴趣、研究、探索。
)5.说话训练:妈妈回家后,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呢?请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小组讨论的形式设想三人之间的对话,联系课文1—8小节的内容交流;班级集体交流。
)二、总结延伸。
1.总结:牛顿从小开始对待科学就是这样执着、勇敢,长大后在研究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2.介绍:牛顿,1643年~1727年,英国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他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目标:ﻫ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九个词语。
能辨析“像”和“向”,并能正确运用。
2、预习课文,默读课文第9、10节,能够依照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够依照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ﻫ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看暴风雨片段,引入课题、ﻫ(出示中国台湾的暴风雨画面。
)师:就在今年的八月八日,“莫拉克"台风袭击了台湾,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咆哮着奔向台湾同胞的家园。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在风雨中摇晃。
狂风呼拉拉地吹着,让人心惊胆战!在如此的情形下,您会如何样呢?ﻫ师:我也会像大伙儿一样躲在房间不出门、然而在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也袭击了英国、学生交流。
(出示第一节)学习生字:罕、袭、泛、滥。
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有一个人却冲入暴风雨中!他就是16岁的牛顿!ﻫ2、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ﻫ3、齐读课题、ﻫ说明:通过台湾的暴风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暴风雨的可怕,继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会如何表现,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牛顿进行对比,产生疑问,增强求知欲。
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您有什么疑问不?ﻫ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生交流、(谁情愿解决这个问题)ﻫ原来他是在了解风力、ﻫ师: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避而不及呢,可他却是冒着暴风雨在了解风力,您觉得牛顿是个如何样的小孩呢?三、合作学习,体会牛顿执著研究的精神。
1、自读课文,同桌讨论、ﻫ2、课文时怎么描写牛顿研究风力的呢?ﻫ出示7节、学习生字。
圈出表示牛顿动作的词、指导有感情朗读。
ﻫ学生看图复述并伴随着风雨声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这时牛顿的模样差不多是狼狈不堪,他的头发(接读第六节)3、不管狂风暴雨如何地吹打,牛顿依然沉醉在对风力的研究试验之中,而他的弟弟妹妹此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出示:第一节的最后一句、指导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
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7.齐读第1-4节。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
“蝙蝠”交流记字方法。
“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第7节)
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
(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再读第8节。
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爱研究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二)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
(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三、结论总结
因为是这场暴风雨让牛顿产生了了解风力的想法,更是这场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所以,课题不是用牛顿了解风力做题目,而是用牛顿在暴风雨中做题目。
四、课堂练习
1.仿写句子:
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被连根拔起,木头房子被吹得咯吱咯吱响,仿佛要倒下来。
一股冷空气笼罩上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盯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爸爸查找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说一说内心感受。
六、板书设计
牛顿在暴风雨中
罕见向着风向上跳
(像疯子般不停地)“乱”跳
↓背着风向上跳
了解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