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烷二酮类的临床应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邱向宇;陶红慧【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07(28)1【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可使人体正常胰岛细胞凋亡,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肺、肾、神经、骨骼、血管、皮肤、视网膜等的病变,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尿毒症、失明等,致残致死率极高。
因此,糖尿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慢性病防治重点之一。
有高达80%的糖尿病患者生命终结于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高血糖症是血管病变的原因。
胰岛素抵抗促进血栓形成,损害内源性纤溶,促使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压升高,从而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累及到各大血管。
然而现在广泛使用的降糖药虽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却可以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起血管病变,同时,还引起肝肾损害。
近年来,新开发的胰岛索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yldiones,TZDs)药物,是一类具有很好发展前途的新型制剂。
这类药物直接从减轻胰岛素抵抗方面来干预糖尿病病程,达到降糖与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治疗目的,给众多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文就该类药物的作用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21-22)【作者】邱向宇;陶红慧【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02;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 [J], 阴津华;杨静;徐岐山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J], 张丹;余学锋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 [J], 张晓菲;郝飞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J], 邢小燕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前景 [J], 巫利璇;李惠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摘要】目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药物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新降糖药物,其作用于患者脂肪、肝组织以及肌肉组织中的过氧化酶体增殖活化受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刺激患者脂肪细胞的分化,并且能够有助于增强脂肪细胞以及肌肉的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从而促进皮肤角质层皮肤的分化逐渐正常,减少肿瘤坏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目前有许多的文献报道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临床上的皮肤病如银屑病、黑素瘤、多毛症以及血管肉瘤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皮肤病临床效果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38-01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药物如曲格列酮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类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在脂肪、肝组织以及肌肉组织等的过氧化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γ),以增强脂肪细胞以及肌肉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减少肝糖原的生成作用。
有些学者[1]应用曲格列酮对胰岛素依赖的银屑病的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他的不同的研究报道也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治疗银屑病、黑色瘤以及多毛症等皮肤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的文献,对噻唑烷二酮类治疗皮肤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1 噻唑烷二酮类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曲格列酮以及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是在曲格列酮之后进行开发的药物,可以通过激活PPARγ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增加对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胰岛素的抵抗能力,抑制游离的脂肪酸升高,从而改善游离的脂肪酸所导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坏。
有些学者[2]对噻唑烷二酮药物进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能够促进大鼠角质层细胞的分化的作用,并且抑制其过度的增殖。
有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应用的思考
1 对 P PAR的 认 识
不 多 到 知 之甚 多 的 过 程 ; 已 知 去 探 索 和 把 握 未 知 , 而 获 由 从
得新 的 知识 的过 程 。例 如 P AR P y的 四种 同 源 异 构 体 的 发 现 就 是 多 年 来在 继 承 前人 认 识 成 果 基 础 上 的一 种 完 善 。
效应 。而 且 , 们 从 1 9 人 9 4年 至 今 , 步 发 现 P A 逐 P Ry根 据 启
公 司的 吡 格 列 酮 和 美 国 史 克 公 司 的 罗 格列 酮 。 而 日本 T k — ae d a制 药 株 式 会 社 研 发 的 达 格 列 酮 及 英 国 Glx —W e cm ao lo e l
现 并 命 名 为 P A  ̄和 P A y P R P R 。此 三 种 亚 型 , 然 由 不 同 的 虽
外 周 组 织 对 胰 岛 素 的 敏 感 性 显 著 提 高 。于 是 环 格 列 酮 和 恩 格 列 酮 等 T Ds 为胰 岛素 增 敏 剂 最 先 被 开 发 , 因 严 重 不 Z 作 后
—
S t mi h公 司研 发 的法 格 列 酮 正 待 上 市 。最 近 十 年 , 们 利 人
用 不 同 侧 链 取 代 的 方 法 已 开 发 出 具 有 不 同生 物 利 用 度 、 谢 代 途径 、 安全 性 和 降血 糖 活 性 的一 系 列 化 合 物 。其 P AR 配 体 P 的研 制 一 方 面 证 明 了 随 着 现 代 科 技 的发 展 , 学 科 的交 叉 融 多 合 , 类 对 噻 唑 烷二 酮类 化 学 药 物 的人 工 合 成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人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另一 方 面也 体 现 了人 类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在 认 识 和把 握 客 观 事 物 及 其 规 律 时 的重 要 作 用 。在 对 P AR P y和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简介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简介(一)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爱能)本品的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
经8至12周的治疗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单独服用本品8毫克/日或与二甲双胍合用。
适应证经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
该品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治疗单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⒈该品单独应用甚少引起低血糖(<2%)。
⒉对肝脏影响: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对比试验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大于正常3倍。
⒊轻至中度浮肿及轻度贫血,皆为老年患者(≥65岁),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浮肿发生率为7.5%∶3.5%,贫血为2.5%∶1.7%。
禁忌证对该品过敏者禁用。
(二)吡格列酮(艾汀、卡司平)初始剂量可为每次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
如对初始剂量反应不佳,可加量至每次45毫克,1次/日,如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
适应证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
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不良反应禁用于对该品或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品过敏的病人。
禁忌证上呼吸道感染(15%-19%),头痛(4%-5%)。
罗格列酮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和高效的过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PARγ)的激动剂,与PPPARγ结合后,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外周脂肪组组分解,使进入肝脏的FFA 减少,减轻肝脏TG蓄积,改善NAFLD,研究证实,罗格列酮可改善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脂质含量,并ALT\AST水平下降。
此外脂联素可抑制单核细胞向世噬细胞转化,抑制成熟世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具有抗炎症的作用。
由此推断,罗格列酮还可能通过升高脂联素水平等机制而具有抑制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作用。
降糖类药品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降糖类药品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临床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分析目前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效果,有助于为患者的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目前降血糖药物的综合现状,临床上降血糖药物的分类不同,临床适应证和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病人可能对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这需要加以考虑。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及临床应用磺脲类药物是临床常用、常用和长期使用的药物。
它们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胰岛表面特异性受体,抑制atp敏感性钾通道,进而刺激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满足患者三餐和每日胰岛素供应需要[1]。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口服降糖药是为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服用的,而单独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是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亚历山大·维索茨基、格列美脲等。
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副作用小,疗效相对长期稳定。
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以明显发现,原来第二代药物格列齐特为片剂、胶囊剂,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每天口服两次,对于大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老年患者往往容易错过这种情况,造成血药浓度的波动,对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在连续优化过程中,单硬脂酸酯辅料制成的缓释片能够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有效地控制血糖,维持血药浓度,避免了血药浓度和渗漏引起的血糖波动的影响。
减少用药次数还能增加用药后血液药物的稳定性,使血糖控制更加稳定,还能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促进病人生理功能的维持。
而格列吡嗪等药物则主要应用于单纯饮食运动控制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这些药物的传统配方(需要口服给药)使用水基聚合物作为载体,它可以缓慢释放药物效应,发挥二十四小时均匀释放效应,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用药频率,维持血药浓度平衡,避免血药浓度峰值等等,而这些药物的传统配方需要一日三餐。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综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综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一类新型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其开发历经了两代,第一代药物曲格列酮因其肝毒性,已被淘汰;目前应用的是第二代,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TZDs不仅能有效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血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用机理TDZs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Y(PPAI~Y)结合,可调节某些特定基因的转录。
這些特定基因包括脂蛋白脂酶、脂酰辅酶A合成酶、脂酰辅酶A 羟化酶、硬脂酰辅酶A羟化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J、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AP-2脂肪酸转运蛋白基因等,最终使血甘油三脂分解增加,使脂肪组织甘油三脂合成增加,刺激脂肪细胞分化,增强胰岛素细胞敏感性。
TZDs作为PPAR~Y激动剂,与PPAR~Y结合后形成活性复合物,该复合物与调节胰岛素作用和脂质代谢效应分子的特异性基因反应元件结合,从而使这些基因被活化或被抑制。
TZDs能特异性地改善胰岛素的作用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和降低胰岛素抵抗,而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许多异常状况。
TDZs能改善葡萄糖代谢和脂代谢,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酶、苹果酸激酶、葡萄糖激酶等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增强,最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TZDs能显著抑制脂肪组织产生TNF-α,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从而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TDZs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增加胰岛的面积、密度和胰岛素的含量而不影响胰岛素的表达,并可抑制β细胞的凋亡。
临床应用TDZs是一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降低血浆葡萄糖水平的疗效肯定。
自第二代TDZs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TDZs可以单独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
TDZs 可以增强其他降糖药物的疗效,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以与磺酰脲类药物或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其降糖疗效均优于上述任一药物的单独应用,并且能减少它们的剂量;而且罗格列酮还被批准与胰岛素合用,用于对胰岛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2 型糖尿病患者。
五、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五、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除了二甲双胍有一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外,还有一类增敏剂是噻唑烷二酮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lc下降1%~1.5%。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①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减少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②可降低瘦素和TNF-α的表达而增加周围组织如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③使肝糖原输出减少,增加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肝糖原的合成,降低空腹血糖。
④抑制肝内合成内源性三酰甘油并促使其清除,减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延缓其发展。
⑤对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⑥使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增加,使血管扩张,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1)吡格列酮半衰期3~7 h,口服给药后2 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大部分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泄入胆汁,并从粪便清除。
(2)罗格列酮半衰期3~4 h,口服1 h后达到血浆浓度峰值,进食会使达峰时间延迟,主要以原型从尿中排出。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适应证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
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对于已经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者,应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禁忌证①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以上者。
②对本品过敏者。
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
④1型糖尿病患者。
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⑥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2级以上者。
⑦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史者。
⑧未满18周岁的糖尿病患者。
5.不良反应①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加重心衰。
噻唑烷二酮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进展
献
just
an
Czaja MJ.Pioglitazone:more
than
insulin
sensitizer.
Hepatology。2009,49:1427—1430.
2 Catherine
to
P,Jean G.Contribution of de
novo
fatty acid synthesi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明罗格列酮可明显增加db/db小鼠胰岛面积,数量和胰岛素 含量,阻止胰岛8细胞衰退u“。 (二)调节细胞因子,减轻组织炎症及纤维化 黄斌等¨71对s3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后 发现,治疗组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TNF-a水平
完成试验的患者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 c)、胰岛素、 AI,T、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20例(33.3%)患者连续3 次检测ALT、AST在正常值范围内。Aithal等n1将74例不伴 糖尿病、经肝脏病理确诊的NASH患者分为饮食运动加安慰 剂治疗组、饮食运动加匹格列酮治疗组(30 mg/d),治疗12月。 对其中行肝穿刺活检的30例安慰剂组及31例匹格列酮治疗 组患者治疗前后2次病理结果对比,匹格列酮治疗组患者体质 量显著增加,血清葡萄糖、HbAlc及胰岛素、AI。T、7一谷氨酰转 肽酶(GGT)、铁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病理方面炎症损 伤、Mallory小体和纤维化程度硅著减轻。 在改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方面,一些研究显示了不同的 结果。Ratziu V等惮。研究显示罗格列酮治疗仅能改善肝脏脂 肪变性,但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没有显著改善。研究者 将63例经病理确诊的NASH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31例、 罗格列酮治疗组32例(第1个月4 mg/d,其余11月8 mg/d) 治疗1年,治疗前后2次肝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显示,罗格 列酮虽然只对一半患者有治疗效应,但是罗格列酮治疗组与安 慰剂相比.更多的患者肝脂肪变性获得改善、转氨酶复常。但 是肝组织的其他病理学特征,包括纤维化、活动度总积分、非酒 精性肝病活动度积分治疗前后并无显著变化。Belfort等p一研 究也显示匹格列酮对NAFLD伴有的纤维化无明显改善作用, 研究者等将55例糖耐量降低或2型糖尿病并经肝活检证实为 NASH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为单纯低热量饮食。治疗组在 低热量饮食的基础上口服匹格列酮45 mg/d,共计6个月。与 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TG、糖耐量及转氨酶明显改善。肝脏 脂肪含量减轻。胰岛索敏感性增加。肝活检示肝脏脂肪变性、气 球样变和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但是纤维化程度两组之间无 明显差异。 关于停药后的远期疗效问题,Lutchman等[1 0]给予18例 NASH患者匹格列酮(30 mg/d)治疗48周,与治疗前相比脂肪 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有所改善。这批学者接着随访了 其中13例NASH患者匹格列酮停药至少48周后发现,AI.T 再次升高,脂联素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脏脂肪增加而体质 量无明显变化。其中9例随访肝活检。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加 重.但是纤维化程度无变化,7例患者又表现为NASH[1“,提示 匹格列酮治疗停药后多数病情加重,可能需长期治疗,尽管体 重增加限制r其有效性。 几乎所有研究都肯定了TZDs对NAFI。D减轻肝脏脂肪 变性、改善肝功能的疗效。但对于但肝组织炎症以及纤维化方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
fs ni a tr nu [ ] i uai , 9 5 2( : 8 6~ ui n mmaoy i r J .Cr l o 19 ,9 7) 16 o f l jy c tn
17 8 5.
[] Am Me ,94,6:4 J. J d 1 7 5 2 4—2 0 5. 作者简 介 : 张东霞 (9 7 )女 , 17 一 , 住院医师 , 现工作 于青岛大学医学 院附 属烟台毓 璜顶医院 ( 邮编 :60 0 ; 24 0 ) 于卫 、 杨军 、 毅民 、 国会 , 方 袁 工作 于 青 岛大学 医学 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 收稿 日期 :0 7 5—2 ) 2 0 —0 2
[ ] Mo hdm H, i nii 8 ga a A Smo c n T,Y n Q,e a .A uecri ac l agz t 1 ct do su r a v a
p tcieefcso otc trisme itd b o ~ ta s r to a o r e t fet fcrio e d dae y n n v s o r c p in l n i
at ao d tean r i t s [] N tr Me , 0 2 c vt no e ohll i c x e y h eJ . a e d 20 , i i fn i t o d s a i n u
8: 7 4 3—4 9. 7
[ ] L D’ m c B n i a , . n ei 1pp d rt t 9 a M, A i M, a d r S e a A nx e t e p e o e t1 n i oc a s
阴津华 , 杨 静, 徐岐山
摘要 : 目的 研 究噻唑烷二 酮类代表 药物 曲格 列酮对人 大网膜前 脂肪 细胞增 殖和 分化 的影 响及 其 临床应 用意义。方法 体外 培养人大 网膜前脂肪细胞 , 曲格列 酮作 用后 , 四唑盐( T) MT 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 ; 油红 0 染色抽提法观察 细胞分化。结果 浓度为 1/ o/ 1 o/  ̄ l 0wn l m L, L曲格列 酮能够明显促进前脂肪 细胞 的增 殖, 同时也促 进前脂肪 细胞 向脂肪 细胞 分化。结论 噻唑烷二 酮类药 物促进 前脂肪细胞 成熟 , 发挥脂肪组 织完善 的储脂和 内分泌功能, 改善胰 岛索抵 抗状 态。在 临床上 , 对于 以胰 岛素抵抗为基础 的糖 尿病 和 动脉 粥 样硬 化 等 疾病 应作 为基 础 用 药 。 关键 词 : 唑 烷 二 酮 类 ; 噻 脂肪 细胞 ; 殖 ; 增 分化 中 图分 类 号 : 3 9 2 R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9 2 0 )8 7 5 2 17 —14 {0 70 —0 0 —0
噻唑烷二酮类在肾脏疾病临床应用进展
.
存在和广泛分布提示存在配体多样性和组织特异性转录反 应。PPAR7结构与其他核受体类似,含有4个功能区:氨基 末端非配体依赖的转录激活区(A/B区)、具有2个锌指结
构的DNA结合区(C区)、辅因子结合区(D区)、羧基末端配
TZDs减少进展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UAE)、改
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障、降低炎症反应标志物水
平。Nakamura T等[1门研究15例有微量白蛋白尿血压正常
体结合区/配体依赖的转录激活区(E/F区)。PPAR一7配体 结合槽比其它核受体配体结合槽大,允许多种配体与其亲
和‘1。“。 PPAR7除上述经典作用机制外,也能通过干扰核因子
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接受30 mg/d匹格列酮治疗发 现,6、12个月UAE分别下降约40%和69%。Agarwal
性研究中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认为匹格列酮对HD患
期间尿蛋白水平下降0.24 g/d(P=0.045),而对照期间尿
蛋白呈增加趋势(O.12 g/d,P=0.18)。TZDs对非超重者非 糖尿病性蛋白尿是否有效目前尚未见报道。 3.3透析 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由于存在透析器
者糖尿病治疗是有效的并有可能减少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的患者数‘1“。Wong
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第10卷第8期PracticalClinical Medidne,2009,Vol 10.No 8
噻唑烷二酮类在肾脏疾病临床应用进展
贾世柱(综述),张道友(审校)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噻唑烷--m类;肾脏疾病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噻唑烷二酮类1
从“三英会”到“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2型糖尿 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已知的病因, 而不是简单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以纠 正多种病理生理缺陷,并且必须在糖尿 病自然史的更早阶段开始治疗,以阻止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从“三英会”到“八重奏”
Biblioteka 二甲双胍可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及利用,并降 低肝糖异生。 噻唑烷二酮类(TZD)可阻止IGT向2型 糖尿病进展,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GLP-1类似物改善血糖的机制是增加胰岛 素分泌,减少肝糖输出,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 收,还可显著改善C肽的分泌。 因此,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保护β细胞,少有 低血糖发生,无体重增长,血糖可长期维持在 正常范围。
作用机制
噻唑烷二酮(TZDs)是PPARγ的药物配 体,能够结合和激活核受体PPARγ,依靠降 低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所发挥的疗效包括三 种胰岛素靶细胞效应: 1.骨骼肌细胞:TZDs最明显的效应是增加 胰岛素所刺激的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2.肝细胞:在最大剂量时抑制肝脏的糖摄取。 3.脂肪细胞:PPARγ的激活能够减少脂肪 的溶解和增加脂肪细胞的分化。
盐酸吡格列酮
[注意] 吡格列酮剂量不应超过45mg 1次/日。 本品主由胆道排泄,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剂量 无需调整。 目前尚无吡格列酮在18岁以下患者使用的数 据,故吡格列酮不宜用于儿童。
盐酸吡格列酮
[注意] 服用本品期间可出现水肿,故有心功能不全时 不宜使用。 治疗开始前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 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的 2.5倍),就不应用吡格列酮治疗。所有病 人在开始使用吡格列酮前均应监测肝酶,治疗 中也应监测。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干预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1 7 4・
中国药物 与临床 2 0 1 3 年2 月第 1 3 卷第 2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F e b ua r r y 2 0 1 3 , V o 1 . 1 3 , N o . 2
噻唑烷二酮 类药物 干预糖尿病大 鼠 动脉 胸 主动脉钙沉积含量测 定 : 取约 1 O mg 胸主动脉用 4℃ 的去离子水冲洗 ,在 6 O℃的恒 温箱 中烤至质量恒定 ,加人 6 5 %的浓硝酸 4 m l , 7 2 %的高氯酸 1 ml , 室温消化 1 2 h后 , 将 消化管放于 自控 电热消化器上 。 1 2 0 o C 消化至酸全部挥发 , 管
1 . 2 实验分组及糖尿病模 型 、 血管钙化模型的制备 : 标 准饲
料适应性 喂养 1 周 后随机平 均分为 6组 . 每组 6只 : 空 白对 照组 、 单 纯糖尿病组 、 单纯 动脉粥样硬化 组 、 糖尿病+ 动 脉粥 样硬化组 、 动脉粥样硬化 + 噻唑烷二酮组 、 糖 尿病+ 动脉 粥样
后切片 , 其余胸主动脉用去离子水 冲掉残存在动脉腔及 表面 血液 , 迅速置 于干净 E P管 中 , 一 7 0℃冰箱冻存 , 按 不 同的检 测要求处理进行检测 。
1 . 3 V o n K o s s a 染色 : 石蜡切 片脱蜡至水 , 2 %硝酸银水溶液 浸染 , 良好 的太 阳光下照射 3 0 m i n , 蒸 馏水冲洗 3 m i n , 3 % 硫
王维静 高东来
糖尿病 ( D M) 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 是动脉粥样硬
予每 1 2 h皮下 注射华法林 1 5 mg , 持续 5 d , 以及维 生素 D , 3 0万 u・ k g 一 - ・ d 一 , 持续 3 d , 为 防止华法林 引起 出血 , 第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庄会艳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连云港 222200【摘要】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在口服降糖药中较高,其主要作用为提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提升外周组织的血糖利用与转化,进而达到降血糖目的。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以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认识和完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分析。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抵抗;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降糖药[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249(2019)23-0088-0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主要为胰岛素抵抗,而非完全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因而不能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药物,尤其是胰岛素增敏剂是该类患者治疗的首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胰岛素增敏剂的代表药物,自上市以来,药物不断推陈出新,经过前期临床实验和长期临床应用筛选,较多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已经被淘汰,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主要为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两大类,具有高效、安全等优势。
此外,近年来对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除降血糖外的多种药理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且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其临床应用受到了广泛重视,为此应进一步探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开发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价值。
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发展与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其主要作用为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作为2型糖尿病新药而问世。
第一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曲格列酮、环格列酮、恩格列酮等,其降糖作用虽然显著,但是不良反应风险也较高,耐受性较差,因而逐渐被淘汰、退市。
近年来,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已经应用于临床,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抗性良好,纠正糖及脂代谢紊乱的效果较好,同时有助于降低高糖毒性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常见药物: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盐酸吡格列酮分散片(万苏敏)一、功能主治: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二、注意:所有病人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均应监测肝酶,治疗中也应监测。
(如治疗开始前,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2.5倍),就不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三、不良反应:1.水肿: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
2.骨折: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加。
这个差异在治疗开始一年后就出现了,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存在。
女性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为非椎骨骨折,包括下肢和远端上肢。
男性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骨折发生率为1.7%,女性为5.1%。
3.黄斑水肿(罕见发生):有国外上市后的报道,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但发生频率非常罕见。
尚未明确黄斑水肿是否与服用吡格列酮有直接关系。
如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医生应考虑是黄斑水肿可能性。
四、注意事项:1.水肿病人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时应谨慎。
2.在临床前的试验中,噻唑烷二酮,包括吡格列酮,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
3.对肝脏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酶测定。
4.当有症状提示病人肝功能异常,如: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时,也应进行肝功能测定,是否继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在实验室测定基础上进行临床判断。
如出现黄疸,应停药。
5.应告知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每日服药一次,服药与进餐无关。
如漏服,次日不应加倍服药。
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7.其分散片的服用方法是:服用前将其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
五.药物相互作用1.格列吡嗪、地高辛、华法令、二甲双胍与本药同时使用时,未改变它们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 、细胞外基 质的重塑和对细胞循环节数和分化 的控制等 宜小剂量 ( O mg q PO 1mg, d R S 4 , d;I 5 q )开始,1 周后 ~2 的调节 “P A P Ry ;P R 与P A 作用几乎相反 ;P R, PA 激动剂主要 复查肝功 . 肝功能高于正常上限2 倍者宜停用。如肝功能正常 用于 降低血脂。噻唑烷二 酮类( ha oiie ins TZ ) T izl n do e , Ds是 可根据情况剂量加倍。都具 有起效较慢的缺点 , d 大多要用4 ~
是影响脂肪的分布 ,如降低肌肉脂肪 ,促进肌 肉、内脏脂肪 个 内分泌医疗 机构接受二 甲双胍或/ 和磺脲类治疗 的T DM, 2 转移到皮下 ;缩4 1 肪细胞容积 ,增 加皮 下4 1 肪细胞的数 加入 PO或 R S治疗后 , ,1 ,1 I O 均可使Hb c Al 下降大约 1 %“。德国
量[; 3三是降低高雄激素血症l 】 1 4; _ 四是改善I 和磷脂酰肌醇一 Bu e 等通过随机多中心 、公开抽签的方式 , s NS lh r 研究总结 了 1 1 3 3 4 5 (O ) , ,一 P 激活蛋 白激酶 C zt的缺陷 , — ea 从而改善I 对葡 例T DM I 5 ,d 连续应用 ≥2 周治疗后 的情况得 出, NS 2 PO 4 mg q , 6 萄糖 的转运等【 ( 1 。不少研究证实了T D 的增敏效果。如对于 T D Zs 2 M者P AR— a P g mma 基因P o 2 a r lP o r lAl和P o 2 r 变异 与PO I 具有 显著的胰 岛素抵抗 ( I R)而更易发生 T D 的非洲美国 治疗反应率无相关性。F G>1mmo/ , Al>9O B 2M P l lL Hb c .%, MI 人( AA)TR , O治疗2 个月后增加了A 4 A的I 敏感 1 I 每 >3 k / , NS l O P 2 g m 基线空腹 C 一肽浓度 >2 5 mo/ 是影响P O疗 .p lL I  ̄4 rg 5 治疗 1周 , n 0 可使I 敏感 『增] 6%3 NS 生 J 5 ̄ 1 1 。DAR 治疗 1天 , 效的主要 混合因素“1 4 。
核激素受体超家族配基依赖 的转录 因子包括过氧化物酶 I R作适当评估 以利更好应用TZ 。大庆研究提示我国 1 3 Ds / 糖
增殖体活化受体Y(P P ARy 与P A 、 P , ) P R P AR 等 对人体代 耐量异常 ( T) I G 没有明显I R;日本研究发现体重指数 ( MI B ) 谢具有 重要调节作用 。其 中P AR 激动增加胰岛素 ( ) P y I 敏 ≥2 的T D 8 NS 7 2 M8%有I 2 . ~2 者5%有I ≤2 .者仅8 R,15 7 0 R, 15 %有 感性 ,决定对生长因子释放 、细胞 因子 的产生 、细胞增殖和 I f1 目前国内主要用P O和RO 因考虑到副作用风险, ”。 R I S, 均
维普资讯
中国 乡村 医药杂志 2 0 0 6年 1 1月第 1 3卷第 l 期 l
・
43 ・
马
— 。矗 r
童莲
}
薹 ・ 综 述 ・ j
! 刍 、 < j
噻 唑 烷 二 酮 类 的 临 床 应 用
衡先培 杨柳清 周国英 谢 瑜
P ARy P 激动剂 , 包括 曲格列酮( rgi z n , O) 罗格 列 8 T o l ao e TR 、 t N才见到血糖改善 , 最佳疗效出现在2 个月。临床偶也见 ~3 酮( sgi z n , S 、 Roil ao e RO ) 吡格 列酮(igi zn , I 、 t Po la o e P O) 环格 到即用即效者 。美 国费城 内分泌 糖尿病代谢研究 中心对 8 t 例 列酮(ila o e I、 cgi z n ,C ) 达格列 酮(agi z n , t d r la o e DAR) t 。另有 T DM安慰剂 (L 治疗 2 2 P A) 个月 , 给予 R S O 治疗2 个月, 结果 P AR  ̄P AR 双激动剂? R g gi zr P y P  ̄ a a la a。TZ s I t D 主要用于防 IS N 刺激的葡萄糖摄取显著增加 ( 7 1 64 从1 .到2 .mmo (g mn . l k ・ i) / 治糖 尿病 ,近 来发现 具有其 他直接 或间接 作用 ,如心血 管 J .1 , 刺激的糖原合成也从4 8 a o/k ・ n上升到 D <0 O )I NS .rn l(g mi) o 保护 、治疗多囊性 卵巢综 合征 ( OS) PC 、预防 2型糖 尿病 1 .mmo/K ・ n . 34 l (g mi)P<0 0 『。一组T DM病例数为4 3 .3l 2 9 例 ( DM) T2 、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增加骨密度、调整夜间 的研究 ,在经 4周安 慰剂治疗 ( L P A)处理后随机分为 RO S 血压 、抗 炎等 。
2 , i组 ;mg bd ;L mg bd 4 , i组 P A组 , 疗程2 周。结果与P A比 6 L 1 I 增敏:是该类药的基本 作用 , 、NS 通过激动 P ARy P 来 较 ,R S分别使糖化血红蛋白 ( Al)下降 12 O Hb c .%及 15 .%,
实现 。但对其实现增敏 的方式又有不同的认 识。一是大量增 空腹血糖 ( P 分别下降 32 mmo/ F G) .2 lL及4 2 mmo/ , .2致肝 I NS增敏Ia二 空腹 血浆胰岛素和胰 岛素前体都明显下降㈣。8 9 2 I 2 例在美国3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