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论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途径

合集下载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学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体会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我国自己创建的、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科,自它创建以来,解决了许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家任务的推动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门学科得到了不断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我国农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可能方向与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可能方向与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可能方向与路径选择

作者:高芸赵芝俊

来源:《改革》2020年第11期

摘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创新实现技术物化并产生有益效果,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约束不断增强、急需培育增长新动能的今天,将颠覆性创新作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越来越重大。未来十年,我国农业领域颠覆性创新最有可能、最有潜力、最具价值的三个方向是: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育种技术;以微生物组学为基础的农业生物质工程;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农业。应重视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公私部门合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攻关领域定期发布机制,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项目考核、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以知识和价值为核心的科研上下游链条。

关键词:颠覆性创新;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0)11-0098-1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创新实现技术物化并产生有益效果,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增大,农业竞争力提升难度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支撑力和支撑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有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也预示着,未来的农业发展必须更加依赖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需要开拓新的创新路径,突破边际增量的限制,推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农业经济学论⽂范⽂3篇

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

⼀、农业⽣产要素领域的新动向

农业的⽣产要素主要有农业⼟地、⽔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劳动⼒、农业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农业⼟地和农业劳动⼒⼜是最基本的要素。⾃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各地就⾃发地开展了⼀系列⼟地流转的创新实践以克服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发展要求的缺陷。尽管全国各地农村⼟地使⽤权流转市场已基本建⽴,农村⼟地流转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但农村⼟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尚未形成⼀套统⼀的农村⼟地使⽤权流转的定价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量;传统的信息传播⽅式不仅覆盖⾯⼩、信息量少、还具体时滞性;⽽政府提供的农村⼟地流转信息则渠道狭窄,发挥的作⽤有限。⾯对过⾼的搜寻成本和信息费⽤,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地流转,这使得⼟地流转的作⽤受到了很⼤的局限。因此,《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地的分类及其标准的介绍,并对我国不同等级农业⼟地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进⾏描述,以便学⽣更全⾯了解我国农业⼟地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农村⼟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作为重点,详细分析各个市场主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步明确⼟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资源直接影响农业⽣产的灌溉和产量,⽔资源的匮乏还会改变农业⼟地的形态,使⽔⽥变成旱地,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种植的品种与结构,这⼀问题随着我国⽔资源的污染与匮乏变得越来越严重。《农业经济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对这⼀现象进⾏统计描述和经济分析。信息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对农业具有⼴泛的影响。农业⽣产的总供给是否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涉农交易能否顺利、涉农微观个体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潜⼒的产品、更合适的交易伙伴来获取盈利都取决于农业信息的掌握,《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信息市场的介绍,并对我国⽬前农业信息的使⽤现状进⾏分析。《农业经济学》不只要介绍农业劳动⼒流动的⼀般理论,还应该对我国农业劳动⼒流动的新趋势进⾏深⼊的分析。农民分化就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出现的⼀个不可忽视的新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发⽣了很⼤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对粮⾷⽣产、农村⼟地制度安排产⽣重⼤的影响,农业劳动⼒的分化将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问题,《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我国农业劳动⼒分化的内容,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分化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进⾏深⼊分析。在农业资本⽅⾯,应充分重视外国资本及农村⾦融的作⽤,外国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种⼦的培育、销售环节的控制⼒对我国的农业安全造成了重⼤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个重要问题。农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将有利于缓解个体农户及农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将会促进整个农业⽣产的优化升级。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应列举具体的农业技术进步内容对农业⽣产的影响,⼀个农业新品种的推⼴、⼀次农业经济管理的⾰新具体带来了农业⽣产及其经济效益的多少改变,可以⽤具体数据展⽰农业技术进步的⼒量。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探讨农业技术

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政策、食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对农业技术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指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科学知识、技能和工具等手段,实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农业技术包括耕作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等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涉及新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业机械化等领域。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改进传统农业技术或者自主研发新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推广新技术、培训农民和农业工作者、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给定的农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单位面积或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改善土壤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实现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行调控和引导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农业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通过实施合理的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管理是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包括种植、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追溯能力。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食品质量、减少浪费,保护消费者权益。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0
2.2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2.2.1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2.2.2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的含义 2.2.3农业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 2.2.4农业生产要素的替代性
11
2.2.1农业生产力系统
(1)农业生产力的内涵:是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一定
时期内,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共同作用下,其生 产与发展能力的综合表现。
日本机械技术的特性
机械技术进步的意义也主要在于通过改善农作物生长 的环境条件而大幅度提高产量。例如,早期的马拉 犁和后来拖拉机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一种深耕的工具 ,以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32
kongxz@agec.ruc.edu.cn
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结果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技术进步开始于完全不同的初始生 产要素条件和供给条件,但在1880~1960年间,达 到了接近的农业和生产率的增长。
(2)农业生产力的要素 :
1)劳动者 2)劳动对象——土地、化肥、种子、能源等各种原材料 3)劳动资料——工具、装备 4)科学技术和管理
12
(3)农业生产力系统概念
农业生产力的统一整体,反映了在农业生产力中有哪些要素按 照什么样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系统的构成要素
科技、教育
经 济、



劳动者
劳动资料
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谷物,而化肥对传统作物的作用较差 ,在传统作物体系下不能大幅度增加产量。从而迫使日 本使用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不断改良品种。

生态农业概论

生态农业概论

生态农业概论

农业发展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至今约7000年

传统农业至今约3000年

现代农业至今200年

石油农业的弊端表现在:

1) 产生了严重的土壤侵蚀

2) 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

3) 加剧能源危机

4)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5) 单一种植的严重危险

全球六大基本问题: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

1) 滥砍乱伐树木,重采轻造,采育失调,使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破坏

2) 滥垦草原,过度放牧,使草原资源受到破坏

3) 无限制地围湖造田,急剧缩小了内陆水面,使生态系统有机体数量急剧减少,给水产事业和整个环境带来恶果

4) 农田灌溉忽视排水,灌区排水系统不配套,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5) 农村能源的供给和利用不合理

6) 化肥使用不合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7) 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作物病虫害严重

8) 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其实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 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关系

2) 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关系

3) 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关系

4) 相生和相克交织而成的协调关系

生态平衡就整体而言其中包含三个相对平衡作用:

①收支平衡

②结构平衡

③功能平衡

构成系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 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

2) 各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

3) 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应用的原则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统一体)

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

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

(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

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

三.木桶效应原理?

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

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

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

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

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

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

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P1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学科。

P1~P2 农业技术经济学······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P2 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重要因素。

P3 科学技术在农业······报酬递减。

P3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和兴起阶段。、

P4 第二阶段······技术革段。

P4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P4 20世纪80年代······的召开。

P4 近年来·····重要的作用。

P5 狭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P5 技术不仅仅·····的结果。

P5 原来的技术·····已经物化。

P5~P6 技术具有·····中介属性。1.~4.

P6~P7 第一级····第二级······第三极······

P8 技术进步······的影响。

P9 技术已成为·····再生资源。

P10 根据技术的定义得知······技术之中。

P10 在经济增长中·····大小表示。

P11 在经济增长中·····数量表示。

P11 技术经济学······宏观问题。

P13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经济效果学。

P15 技术、经济·····三要素。

P16~P17 在农业技术······特殊矛盾:1.······关系和矛盾;2.······矛盾;3.研究······矛盾;4.研究······矛盾。

P18 农业技术······的科学。

P19狭义农业。。。经济问题。宏观。。。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根据研究内容。。。

两种类型

P20从研究角度。。。技术经济学。

P21这是技术。。。。的特点。比较是。。。。很重要的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第二阶段:1965-1977年,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停滞休眠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恢复和发展阶段。

技术的含义:狭义的技术一般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技艺。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技术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中介属性。

技术的分类:第一级:四种基本技术;第二级:劳动过程的技术——八类劳动过程;第三级:产业技术分类。技术进步的作用:①促进了经济增长;②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③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第二章

经济效果的概念: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技术效果的概念: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涵义: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前提,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制度等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①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②资源的贮藏性

与流失性;③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④资源的再生性和相对性。

第三章

农业技术方案评价的一般标准:1.技术先进性,2.经济合理性,3.生

产可行性。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

第四章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作用:(1)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九章_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九章_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则该项目建设期建设投资借款总利息为: 13.60+45.12+78.79=137.51万元 ,项目竣工投产后,计入 固定资产原值。借款本金1300万元。则在生产期初(或建设 期期末)投资借款余额1437.51万元。
29
9.3.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四)流动资金的构成及估算
– 流动资金,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为进行正常生产 运营而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 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
25
9.3.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 指整个建设期间,除上述的工程费用以外,为保证项目 建设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 包括土地使用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研究 试验费、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工程 保险费、职工培训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可行性 研究费用等。
– 估算时,对于工业项目和农业加工项目而言,主要采用 分项详细估算法;而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则往往 采取经营成本比例估算法。
30
总投资构成
建 设 项 目 总 投 资
固定资 产投资
建设工程费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安装工程费 其他费用:土地使用费、技术研发费、办公和生活用家具购置费 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不可预见费)
5、基本预备费 – 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事先 预留的费用(建设不可预见费)。 – 基本预备费=(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 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率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存在农业生产技术活动的地方,相应地总是有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为了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了

生产的重要因素。

2.农业技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5年,是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提出和兴起阶段

第二阶段:1965—1977年,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停滞休眠阶段

第三阶段:1973年后,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恢复和发展阶段。

3.技术的含义与分类

含义:狭义的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技能和技艺。

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和中介属性

4.技术的分类

第一级:四种基本技术。技术的对象是自然界,基本作用在于改造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态第二级:劳动过程的技术——八类劳动过程

第三级:产业技术分类

5.技术进步的作用

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促进了鉉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进步促拚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6.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7.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与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

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 |技术经济学

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技术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力中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为对象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农业技术经济学》整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整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

1、技术

技术是人类经验和科学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和能量传递物质变换和能量传递活动的手段或媒介,是科学和生产联系的纽带。联系的纽带。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的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的生产技能与技巧生产技能与技巧,在农业生产中称为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称为农艺;

广义的技术是指凝结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中的广义的技术是指凝结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中的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以及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以及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技能和技巧技能和技巧。

2、经济

经济是指节约、节省。经济的经济是指节约、节省。经济的本质本质是技术应用的经济有效性。可表述为在同等是技术应用的经济有效性。可表述为在同等劳动消耗劳动消耗下,由于技术的应用能取得尽可能多的能取得尽可能多的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或在取得同等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条件下,由于技术的应用能节约劳动消耗,减少生产费用。术的应用能节约劳动消耗,减少生产费用。

3、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1) 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2) 从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是从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是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手段和方法;

3)3) 经济是节约、节省,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是节约、节省,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经济目标和满足一定的和满足一定的需要需要,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即广义技术是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技术进步的作用

(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有微观问题、又有宏观问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与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如种植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原理、农业生产要素组分原理以及农业生产资源变化规律等。

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包括经济效果在内。

(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目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果的五种可能性:

(1)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多于劳动耗费的增加量,这是集约农业经营的特点。

生态农业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生态农业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生态农业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呈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

1评价体系构建 1.1评价体系制定原则经济绩效反映的是生态农业投入与产出关系。不同农户种植的作物不同、种植面积不同、投入产出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预测、分析,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评价体系的建立少不了原则的规范,本研究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如下: 1.1.1可比较性和易操作性在不同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同,与此同时,不同指标的度量单位也不同。建立相关体系时需要考虑研究需求,建立可比较的指标体系,才能对不同农户进行比较。另外,我国农业数据体系并不完善,获取相关数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因此指标体系应简单易操作,尽量使用可以获得的、通用的、可靠的数据。 1.1.2科学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有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充分反映生态农业特征。生态农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该评价体系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真实有效的建议。 1.2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初选、筛选和补充,借鉴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绩效评价、环境保护产业经营绩效评价等领域的经济指标体系,最终得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农户的收入等于产出减去投入,一般经济绩效评价从产出和投入方面,即生产力方面入手,投入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而产出可以从总产品/产值、净产品/产值、剩余产品三个方面衡量。根据周曙东主编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中的介绍,本研究的生产力二级指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 2张家港市塘桥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2.1塘桥镇概况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

第一节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为立论基础。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和属性

(一) 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对于人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总是有所得和有所费的,其目的总是要所得多而所费少,合乎这种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具体地说,经济效益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所得与所费之比。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实践、运销实践、科研实践、教育实践、医疗实践、文艺实践等。就生产实践而言,经济效益,指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的比较关系。把经济效益写成数学公式,即:

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

劳动成果=所费所得经济效益=

在上式中,劳动消耗一般指生产实践中所耗掉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劳动占用一般指生产实践所占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成果则指生产出的有用成果,体现为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

(二)经济效益的两重性

经济效益具有两重性,即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是从生产力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比较。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时间节约的规律,是各个不同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客观X 畴,叫做经济效益一般。由此可见,讲求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比较。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讲求是什么性质的经济效益,称经济效益特殊。作为特殊经济效益,不同社会形态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和资本主义效益就有本质上的区别。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P1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学科。

P1~P2农业技术经济学........ 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P2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重要因素。

P3科学技术在农业........ 报酬递减。

P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 和兴起阶段。、

P4第二阶段 ........ 技术革段。

P4第三阶段 ...... 发展阶段。

P4 20世纪80年代........ 的召开。

P4近年来 ...... 重要的作用。

P5狭义的技术 ...... 手段和方法。

P5技术不仅仅 ...... 的结果。

P5原来的技术 ...... 已经物化。

P5~P6技术具有...... 中介属性。1.~4.

P6~P7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极........

P8技术进步 ........ 的影响。

P9技术已成为 ...... 再生资源。

P10根据技术的定义得知 ........ 技术之中。

P10在经济增长中 ...... 大小表示。

P11在经济增长中 ...... 数量表示。

P11技术经济学 ........ 宏观问题。

P13技术经济学是一门 ........ 技术经济效果学。

P15技术、经济 ...... 三要素。

P16~P17在农业技术........ 特殊矛盾:1. ............. 关系和矛盾;2. ............. 矛盾;3•研究....... 矛盾;4.研究........ 矛盾。

P18 农业技术的科学。

P19狭义农业。。。经济问题。宏观。。。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根据研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点FAZHAN·SHIDIAN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纲

领性文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

把我国今后的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

明,而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

要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

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

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

业。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

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

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

与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

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

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

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

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

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

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

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

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

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

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

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由于大量施用化

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

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

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

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况且,食品供

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增

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是转基

因食物出现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担

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

青睐生态、环保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

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

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世界上

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

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

和内在质量,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的监控

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

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

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各

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相

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由于农业生

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产品污染加剧,

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生态农业能有效地

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

色壁垒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

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

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

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

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

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

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

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

发展的市场体系。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

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

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

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

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

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

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

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

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

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

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

发展的规范操作。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

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求我们对整

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

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

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

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

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

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

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

发展的实用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

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

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

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

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

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

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

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

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

发展的技术标准。研究开发环境友好

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

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

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

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

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

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

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

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

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六)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态农业

发展的生产效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

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

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

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

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

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皋兰县委党

校)

81

2010年第10期/总第24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