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和毛红椿种植与医药化工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湖北红椿(Styrax hypoglauca)是一种常绿乔木,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为重要的经济木材及观赏树种。

近年来,红椿的叶片、树皮、花、果等各个部位均被发现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等用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湖北红椿资源及其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一、红椿资源状况湖北红椿分布于湖北省南部及周边地区,是该地区的特有树种,也是中国中部及南部地区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

由于其木材结构细致、纹理美观,木材密度大、强度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档家具、雕刻和建筑木材等领域。

但是,随着近年来森林资源的加速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湖北红椿的采伐量逐渐减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保护树种之一。

二、红椿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1、叶片成分研究表明,湖北红椿叶片中含有丰富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单宁类、黄酮类、挥发油等。

其中,单宁类化合物是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且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预防作用。

此外,挥发油中的芳香醇类成分是红椿叶片气味的主要来源,还具有抗菌、消炎等生理活性。

2、树皮成分研究表明,湖北红椿树皮中主要含有皂甙、单宁和黄酮类成分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有多种生理活性,如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保护和预防老年痴呆具有重要作用。

3、花和果实成分湖北红椿花中含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单宁类和挥发油等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抗菌等生理活性。

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多酚等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预防脑血栓等作用。

三、红椿资源的利用除了传统的木材加工,湖北红椿的叶片、树皮、花、果等各个部位均能够用于药用、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比如红椿叶片可以加工成茶叶,或提取其营养素用于保健品的制造;树皮可以提取皮质激素用于药物的制造;花可以提取精油用于化妆品的制造;果实可以用于制作果酱、果干等食品。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湖北红椿 (Camellia chrysantha) 是中国南部地区常见的植物,因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而备受关注。

红椿植物生长快速,开花时间长,可作为观赏植物或果木,其花朵可提取精油和制成茶叶。

此外,红椿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种子可用于治疗胃痛和伤口愈合。

近年来,红椿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一些有关湖北红椿的资源研究进展。

一、红椿的生态特性红椿是常绿乔木,高达15米,通常生长在常绿阔叶林、山地林和花园中。

其花期一般为3-5月,花朵呈金黄色,已被广泛作为观赏植物使用。

红椿种子外形略呈卵状,有光泽,种子中含有油脂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用于生产食用油或饲料。

二、红椿的化学成分红椿的化学成分已被广泛研究,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三萜类、芳香族醇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等。

其中,黄酮类是红椿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此外,红椿茶中还含有咖啡因和茶多酚等,具有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等作用。

三、红椿的药用价值红椿种子是红椿药用价值的主要来源。

据调查,红椿种子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已被广泛用于制药。

红椿种子可以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红椿种子还具有镇痛、抗炎、杀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中耳炎、湿疹等皮肤疾病。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从红椿种子中分离出一系列活性成分,如燕麦酰基甜菜碱和环磷酰胺等。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红椿的生长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其种植模式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对红椿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红椿作为观赏植物,可以种植于公园、花园等场所,也可以制成花束、插花等礼品。

红椿的花朵和树干可以提取精油,用于制造香料和化妆品。

另外,红椿的茶叶可以提高茶的加工品质和口感,可制作成各种茶叶产品,如红椿龙井、红椿铁观音等。

红椿还可以用于食品、保健品、中药等领域,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毛桃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

毛桃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

毛桃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红椿(T oonaSinensis(A Juss)RoeM),别名红楝子、印度椿、麦荣,属楝科,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林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福建速生的用材林树种。

红椿为落叶乔木,树高达35m左右,胸径110cm以上,树干通直,树冠庞大,枝叶繁茂,树皮灰褐色,鳞片状纵裂。

叶互生(原文来自: 蓬勃范文网:毛桃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红椿播种育苗技术总结),复叶(稀为3深裂的单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卵形,基部斜歪,叶缘每边2~3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以后叶互生,为5叶羽状复叶。

红椿树喜光耐水湿,主根发达,浅根,萌芽力强,对土壤生长不甚严,能在酸性黄红壤pH4~6的土壤里生长,适宜福建省安溪竹园国有林场的栽培,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蓄积量。

几年来,笔者根据红椿生长特性和生物特征,对安溪丰田国有林场的引种育苗播种,采用不同的方法浸种,应用温水和植物激素溶液处理,苗木采用大田和容器不同方式育苗,为了总结红椿育苗技术,现将红椿育苗简介如下。

2 材料的准备2.1 圃地选择圃地的选择有两种:其一选择大田育苗圃地,其二选择容器圃育苗圃地。

(1)大田育苗。

大田圃地应选择交通方便、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的大田沙质地土壤作苗地。

(2)容器育苗容器圃地应选择距造林地附近,便于运输,灌溉,排水良好,地势平坦的地形,具有肥沃的容器营养土壤作容器育苗圃地。

2.2 整地作床2.2.1 大田育苗整地作床大田育苗整地作床应在一星期前处理完毕,可提高圃地土壤肥力,促进苗木生长。

在每667m2的用地圃面要撒施过磷酸钙100kg、复合肥各50kg、高锰酸钾0.5kg,经过三犁三耙,使过磷酸钙、复合肥和高锰酸钾与圃地的土壤混合,搅拌均匀形成细土。

然后作床,床长度根据圃地而定,床宽度1m。

床与床之间上宽度为35cm左右,下宽为25cm,床高为30cm。

毛红椿种子育苗

毛红椿种子育苗

毛红椿种子育苗
沈伟兴;吴道圣
【期刊名称】《林业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毛红椿又名毛红楝,为楝科香椿属落叶高大乔木树种,是我国第一批二级保护的珍贵树种。

毛红椿树干通直圆满,生长较迅速、边材白色至浅红,心材淡红色至赭红色,花纹美观、香气浓郁、纹理直、结构细、加工易、剖面光滑、耐腐性好,是建筑、装饰、家具的上等用材,素有“中国桃花心木”的美称,是良好工艺用材树种。

毛红椿产于中亚热带地区,而原种毛红椿一般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区的热带或南亚热带地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于开化(古田山)、遂昌(九龙山)龙泉(凤阳山)、平阳等地,仙居俞坑自然保护区亦有零星分布。

【总页数】1页(P24)
【作者】沈伟兴;吴道圣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浙江,仙居,317300;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浙江,仙居,31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基于 CiteSpace的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热点分析 [J], 潘蓉蓉;袁生贵;张露;潘俊彬;程强强;刘军;朱源
2.不同基质配比对毛红椿苗期生长的影响 [J], 李新招
3.基于CiteSpace的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研究热点分析 [J], 潘蓉蓉;袁生贵;张露;潘俊彬;程强强;刘军;朱源
4.补光对毛红椿幼苗生长的影响 [J], 邱松;赵国强;李林
5.水分和氮磷配比施肥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养分分配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J], 刘文剑;金建儿;李彦杰;谭梓峰;姜景民;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椿人工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研究

红椿人工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研究

红椿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美誉,是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

文章以红椿人工栽培价值为切入点,简要分析红椿自然分布、生物学特征。

重点探究红椿人工栽培技术。

研究表明,红椿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其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有着较高要求。

在人工栽培中要做好人工繁殖、芽苗移栽、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科学、合理的人工栽培技术提升红椿树成活率、促进红椿树成材。

红椿别名南亚红椿、香铃子,拉丁文名Toona ciliata Roem,为楝科、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

其树冠庞大、枝干通直、自然整枝性较高,高度可以达到30至35米,胸径可达到1米,是培育珍贵用材的优良树种之一。

红椿是我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稀有且不可再生的珍贵木材,红椿埋藏在地下数千年所形成的“乌木”因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成为制作高附加价值艺术品、仿古家具的理想用材,也拥有“软黄金”之称。

现阶段我国只有少部分苗圃在培育红椿小苗,加之适宜红椿生长的环境与空间在逐渐缩小,减少了红椿种群数量、降低红椿种群生殖与生存能力,环境污染、森林遭到破坏也限制了红椿的种群发展。

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推广与应用红椿人工栽培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红椿人工栽培价值红椿人工栽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1、经济价值。

红椿木心材红褐色、边材颜色较淡,契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加之红椿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且细腻,用红椿木制作的家具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并深受喜爱,因此在家具市场中红椿木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与此同时,红椿木材质地坚韧、承载力较强、便于加工,木材干燥快速、加工后形变量较小,在车船制造、建筑施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红椿木材不易变形、持久微香的特点使其成为钢琴、艺术品等制作的理想用材。

通过人工栽培扩大红椿栽培面积、缩短红椿树成材周期,逐步满足市场对红椿木材的大量需求,能够拓宽红椿的经济效益。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张春华;雷晨雨;王储;冯德枫;孙永玉【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37)2【摘要】【目的】预测珍贵用材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4个变种:思茅红椿(T.ciliata var.henryi)、毛红椿(T.ciliata var.pubescens)、红椿原变种(T.ciliata var.ciliata)和滇红椿(T.ciliata var.yunnanensis)在云南省的栽培气候适生区,探讨环境因子对红椿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格局的影响,为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栽培及大径材培育提供气候区划的理论依据。

【方法】以红椿变种在云南省的实际分布数据及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海拔变量为基础,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建立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分布模型。

【结果】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0.9],但影响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差异较大,且相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变种的MaxEnt预测模型贡献率也不同。

其中,限制红椿原变种、毛红椿、思茅红椿和滇红椿适生区分布的第1因子分别为等温性、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和年均温,贡献率分别为66.2%、49.0%、61.4%和63.6%;第2因子分别为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18.4%、18.7%、15.2%和15.8%。

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和红椿原变种在云南省范围内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分别为7.40×10^(4)、10.82×10^(4)、20.31×10^(4)和22.58×10^(4)km^(2)。

【结论】依据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得到的物种保护优先顺序为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红椿原变种,可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分区域有序推进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及优质大径级用材林建设。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湖北红椿(学名:Camptotheca acuminata)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潜在的抗癌植物资源。

近年来,湖北红椿资源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湖北红椿的药理学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发现湖北红椿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成分,如喜树碱、喜树甙、环喜树碱等。

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湖北红椿还含有一些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酚类、三萜类、甾醇类等,这些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湖北红椿的提取物还显示出对人类肝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恶性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力。

在湖北红椿的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等现代分析手段,较全面地解析了湖北红椿中的化学成分。

研究发现,湖北红椿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酸类、多糖类和酚类等。

研究人员还通过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研究,明确了湖北红椿中一些重要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湖北红椿的资源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对湖北红椿的分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发现,湖北红椿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地区,且在不同地理和环境条件下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变异。

科研人员通过采集标本和分子标记技术等手段,对湖北红椿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促进湖北红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湖北红椿资源的研究进展表明,该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抗肿瘤潜能,并且其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特性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解析。

科研人员对湖北红椿的资源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湖北红椿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提取技术的改进、药效成分的纯化和活性组分的合理利用等。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湖北红椿的药理机制,开发其新的药物和抗癌剂,以推动湖北红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红椿

红椿

遮阴保墒
播种覆土后要及时浇透水,注意墒情,干旱时及时灌水,及时遮阴、防止日光强烈造成灼伤。雨季要及时排 水,降低苗床湿度,避免苗子根系患病。
水肥
除整地时施入足够的基肥外,六月份正是苗木的速生期,各类规格的苗木均要追施1次化肥,每666.7m2施尿 素5公斤。7月中旬,除塑料大棚用苗不再追肥外,其它规格的苗木需再追施1次化肥,每666.7m2施尿素5公斤, 磷肥8公斤,钾肥6.5公斤。施肥要与清水结合进行。8月上旬以后要停止施肥浇水,控制苗木生长,提高苗木木 质化程度。

蒴果长椭圆形,木质,干后紫褐色,有苍白色皮孔,长2-3.5cm;种子两端具翅,翅扁平,膜质。
生长环境
红椿 红椿属阳性深根性树种,性喜温暖,不耐庇荫,适应幅度较大,既耐热又能忍受短期的霜冻,但耐寒 性不如香椿,但也有一定的适应幅度,垂直分布在海拔300~2600m,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22℃,极端最低气 温-3~-15℃。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干旱贫瘠的山坡能正常生长,喜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或钙质 土,尤其在土壤比较湿润而肥沃的黄壤或黄棕壤山地或溪涧旁的水湿地生长良好;多生于低山缓坡谷地阔叶林中, 或在平坝“四旁”散生。萌芽更新能力较强,在疏林或旷地下萌芽更新良好,天然下种更新效果亦佳,但在密林 下或庇荫地更新困难。
保护现状
红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 。红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现状 红椿 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现象十分普遍,森林次生化,生境破碎,适宜红椿生长的环境逐渐缩减。 森林的破坏直接减少了红椿种群数量,降低种群生殖、生活能力,同时引发的环境早化。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 导致了红椿种群生境条件从根本上恶化,限制了红椿种群生存的发展。现已成为濒危植物。 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在红椿的分布区,林区居民虽然对挂牌保护的红椿母树干扰很少,但是还是缺乏主动保护红椿的意识,随意 进出林分砍柴、放牧。所以,须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普及保护红椿的科学知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这一 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意义。 2、就地保存 就地保存又称原生地保存,就是种质资源在原生态环境中不迁移而采取措施就防止杂草与苗木争肥争水,铲除病虫害寄生场所。

珍贵树种红椿干形培育研究进展

珍贵树种红椿干形培育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4期林业·园林基金项目广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桂林科字〔2021〕第34号)。

作者简介程琳(1989—),女,河南漯河人,工程师,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工作。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2-04-21珍贵树种红椿干形培育研究进展程琳梁瑞龙陈琴戴俊陈仕昌李娟姜英黄开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摘要红椿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重要的珍贵树种。

红椿材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木材利用率,是少有的可以通株加工利用的乔木;近年来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红椿作为重要经济树种,对木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红椿干形和生长的相关研究进展,围绕形数及形率、干形遗传改良研究、立地条件及气候因子对干形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红椿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红椿;干形;生长;培育中图分类号S792.9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4-0072-06Research Progress on Stem Form Cultivation of Precious Tree Species Toona ciliata in GuangxiCHENG Lin LIANG Ruilong CHEN Qin DAI Jun CHEN Shichang LI Juan JIANG Ying HUANG Kaiyong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 Guangxi 530002)Abstract Toona ciliata ,as a class II key protected plant in China,is also an important precious tree species.Toona ciliata has good material quality,high wood utilization rate.It′s a rare tree that can be processed and utilized through plants.In recent years,the market demand for wood is increasing.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tree species,Toona ciliat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od industr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tem form and growth of Toona ciliat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high-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ona ciliata ,the studies on form factor and form ratio,genetic improvement of stem form,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s and climatic factors on stem form,efficient cultivation,problems and discussions are conducted.Keywords Toona ciliata ;stem form;growth;cultivation红椿(Toona ciliata )属楝科(Meliaceae )香椿属(Toona ),别名红楝子,常绿落叶乔木,是我国渐危树种,列入《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也是亚热带、热带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

红椿栽培技术

红椿栽培技术

红椿栽培技术介绍红椿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它的栽培技术对于植物爱好者和农民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椿的栽培技术,包括适宜的环境条件、育苗方法、土壤要求、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适宜的环境条件红椿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它喜欢充足的阳光,但也能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

红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尽量避免强风和寒冷的地区。

育苗方法红椿的育苗方法主要有播种和扦插两种。

播种是常用的育苗方法,可以选择成熟的红椿果实,将种子清洗干净后晾干,然后播种在育苗盘或育苗箱中。

播种前可以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小时,以提高发芽率。

扦插是将红椿的嫩枝插入育苗介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生根。

育苗期一般需要20-30天。

土壤要求红椿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但最好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种植前可以进行土壤改良,添加适量的腐熟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同时,要注意避免土壤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适宜的pH值为5.5-7.0。

施肥红椿在生长期需要进行适量的施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开花。

在生长季节,可以每隔15-20天施一次肥料。

通常可以选择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的混合施用,比如腐熟的鸡粪、骨粉、复合肥等。

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过旺,影响开花效果。

病虫害防治红椿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红椿蚜虫、红椿螟、红椿叶斑病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定期检查植株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

2. 对于轻微的病虫害,可以手工摘除或轻微喷洒农药进行处理。

3. 对于严重的病虫害,可以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植株和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红椿的栽培技术,包括适宜的环境条件、育苗方法、土壤要求、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这些信息对于红椿的种植和栽培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种美丽的植物。

红椿和毛红椿遗传与生理生态相关研究

红椿和毛红椿遗传与生理生态相关研究

红椿和毛红椿遗传与生理生态相关研究作者:汪洋冉勇军冷艳芝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0期摘要红椿和毛红椿都是国家二级保护用材树种。

它们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但发展潜力巨大。

该文对红椿和毛红椿的遗传表现性状选优和分子遗传标记,红椿和毛红椿的生理与生态研究方面进展进行了概述,对相关研究利用提出建议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红椿;毛红椿;遗传;生理生态中图分类号 S71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910-03Relevant Study of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Toona ciliata Roem and Toona ciliate var. pubescensWANG Yang, SHE Yuanguo et al(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0)Abstract Toona ciliata Roem and Toona ciliate var. pubescens, under state protection (category II), are both rare commercial tree species, which distributes sporadically with small population size but with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Variety selection of Toona ciliata Roem and 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 through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heredity and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 of Toona ciliate var. pubescens are addressed, and the correlating study of physiology and ecology of two species are also summarized.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on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entioned two species are put forth, so do some expectations.Key words Toona ciliata Roem; Toona ciliate var. pubescens; Heredity; Physiology and ecology红椿(Toona ciliata Roem)又名红楝子,楝科(Meliaceae)香椿属,其干形通直,树姿挺秀,落叶或半常绿大乔木,强阳性树种。

楝科几种名贵树种

楝科几种名贵树种

毛红椿 (变种) Toona ciliata Roem. var. pubescens1c.毛红椿(变种)与模式的区别为:叶轴和小叶背面被小柔毛,脉上尤甚;花丝和子房被柔毛;蒴果先端浑圆。

产云南中部(禄劝、新平、宾川)、西部(凤庆)和西北部(丽江金沙江河谷),海拔1400—3500米的林内或溪旁。

我国四川、贵州、广东、江西也有。

模式标本采自宾川。

红椿树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生于海拔300-800m处的低山谷地阔叶林中,在云南可达海拔1300-1800m。

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毛红椿分布区(江西、云南、四川、安徽、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印度和印度印西亚也有分布,毛红椿在贵州的分布区较为狭窄,稀少)的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17.8-19.6℃,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139-1358毫米,相对湿度80%。

气候冬暖夏热,雨热同季,夏季雨量充沛。

土壤多为酸性红壤,PH值4.3-5.0。

毛红椿常与红椿(Toona ciliata)混生,喜光,幼树稍耐荫。

生长快,树高年生长量为0.75-1.1米,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干旱和水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林地,林缘或沟谷地带生长最好,其生态幅也较宽,向北分布可至安徽黄山北纬30°40′,对湿度变化也表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故从亚热带东部常年湿润地区到西部有明显干湿季的地区都有分布。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材质花纹美丽,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臭椿产各地,为阳性树种,喜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中,村庄家前屋后多栽培,常植为行道树;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及西南部,东南至台湾省。

?能耐干旱及盐碱,且生长速,对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可作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绿化树种。

根皮和茎作药用,有燥湿清热、消炎止血的效用;茎皮含树胶;叶可饲春蚕,浸出液可作土农药;种子含脂肪油30—35%,为半干性油,残渣可作肥料;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质。

学者风采:吴际友研究员

学者风采:吴际友研究员

度试验、施肥试验、定杆试验、修枝试验等,提出了提高毛红椿、大叶榉无性系采穗圃穗条产量的适宜的定植密度、科学的肥 料配比、一定的定杆高度、适宜的修枝方法等,可使一年生采穗圃穗条产量增产5 %以上。掌握了毛红椿、大叶榉无性系扦插 O
快繁生根规律 ,对指导毛红椿 、大叶榉 无性 系快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次提 出了毛红椿 、大 叶榉无性系苗木扦插技术 。通 过开展包括无性系问生根率等在内的系列研究 ,提出了包括穗条采集与处理、扦插时间与方法、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病虫害 控制、水肥管理等在 内的无性系苗木扦插技术。 三 、城 市 森 林研 究 居 国 内领 先 水平 主持国家 “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 目 “ 中部地区 ( 长沙 ) 城市森林建设技术试验示范”对长沙城市森林 ( 包括不同功能 区 ) 的结构与功能、树种选择与配置、低质低效林诱导增效技术、近 自然经营技术 、健康经 营技术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 ,提出了长沙 市城市森林不同功能区建设的主要树种与选配树种 ,提出了相应 的配置模 式及经营技术。 “ 十五 ”期间 “ 阳市城市森林建设 岳 研究 ”获 湖 南省 科学 技 术 进步 三 等 奖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 毛 红 椿 (o n i t vr u e c n ) T o acia a.p b s e s、大 叶榉 (ekv c n i r n a d Maz等 家具 、 装饰 材 树 种 遗 传 改 良、定 l a Z l as h e ei aH n — z) o d a 向培 育 研 究居 国 内领 先水 平 。 主持 国家9 8 目 “ 4项 优质装饰家具材树种定 向选择与培 育技术引进”,首次选育出 了毛红椿、大叶榉 优良无性系4 个 ,材 1 积增益达5 %以上 ,最高增益达 1 % :掌握了毛红椿 、大叶榉 等无性 系采穗圃母树 营养生长规律 ,对提高采穗圃经营管理水 0 O 1 平 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指 导 意 义。 首 次 建 立 了毛 红 椿 、 大 叶榉 无 性 系 采穗 圃 ,提 出 了采 穗 圃 穗 条 高产 技 术 。 通 过 开展 无 性 系定植 密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森林培育学科优势研究团队简介(一)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森林培育学科优势研究团队简介(一)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家 系测 定林6 公顷 、 无性 系测 定林 3 公 顷 ,筛选 优 良 5 5 无 性 系6 个 , 申请 国 家 发 明专 利 2 ,取 得 科 研成 果 8 个 3 ,获省科 技进 步三 等奖 一项 。 个

毛红椿 无性 系育 苗试验
二 、湿 地松 、火 炬松 遗传 改 良 、良种选 育 与定 向培 育研 究 团队 “ 五 ”以来 ,我 院 一直 承担 湿地 松 、火 炬松 国家科 技攻 关 ( 撑 )、省科 技攻 关研 究 项 目,包 括 湿 六 支 地 松 、火炬 松 遗 传 改 良与抗 性 育种 研 究 、种 子 园 建立 与 经 营 管理 技 术研 究 、杂 交 育 种研 究 、子 代 测 定 研 究 、 良种 选 育 研 究 、 优 良家 系 无 性 化 研 究 、丰 产栽 培 技 术 研 究 、优 化 栽 培模 式研 究 等 。 已在 省 内协 助 建 立 了湿 地 松 一代 去 劣 种 子 园7 公 5 顷 、 二代 种 子 园 1 0 顷 、 火炬 松 一代 去 劣种 子 0公 园 2 公 顷 ;审 定 省 级 良种 湿 地 松 1 个 、 火 炬 松 0 3 7 个 ,审 f j定 国 家 级 良种 湿 地 松 5 、 火 炬 0 认 个 松 1 。 取 得 研 究 成 果 1 项 ,获 部 省 级 科 技 进 步 个 2
吴 际友 研 究员考察 美 国城 市森林 建设
湿地松 优 良家 系示范林
二、三 等奖 1 项 ,其 中 “ 0 湿地 松 一代 去劣 种子 园 的建 立与 经 营 管理技 术研 究 ” 、 “ 湿地 松纸 浆材 与建 筑 材优 良家 系 选 择 与应 用技 术研 究 ”、 “ 湖南 省 火炬 松 、湿地 松 丰产 栽 培 技 术研究 ”、 “ 南 省火 炬松 纸 浆材 与建 筑材 林优 化 栽 湖 培模 式 的研 究 ”等 获省 科技 进步 二 等奖 。 三 、城市 森林 研 究团 队 “ 五 ” 以来 ,主 持 或参 加 国家科 技 攻关 ( 撑 ) 十 支 项 目, “ 中国森 林生 态 网络体 系建设 岳 阳市 ‘ ’的研 究与 点 示范 ”、 “ 中部地 区 ( 沙 )城 市 森林 建 设技 术 试 验 示 长 范 ” , 开 展 功 能 型城 郊 森 林 组 团 结 构 配 置 与优 化 模 式 研 究、城 市群 城 间绿 色景 观通 道 建设 技术研 究 、城 市 社 区森 林 建设 技术 研 究 ,开 展 了城 市森 林 的结 构 与功 能、 树种 选 择 与 配置 、低质 低效 林诱 导增 效 技术 、近 自然经 营技 术 、 健 康经 营 技 术研 究 ,取 得 科 技 成 果3 , 出版专 著 一 本 、 项 提 出 了技 术 规 程 一 个 。 “ 五 ”期 间成 果 “ 阳 市城 市 十 岳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湖北红椿是一种生长在湖北地区的植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关于湖北红椿资源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集中在其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利用方面。

本文将就湖北红椿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介绍。

一、湖北红椿资源的药用价值湖北红椿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红椿素、红椿碱等,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对湖北红椿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抗菌杀虫、保肝护肝等功效,对于治疗湿疹、痤疮、跌打损伤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湖北红椿还可作为中药材加工成各类药品,用于防治多种传染病和慢性病,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湖北红椿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对湖北红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和繁殖方式,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湖北红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发现湖北红椿喜欢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生长期长。

研究还发现湖北红椿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和存活率,繁殖能力强。

这些发现为湖北红椿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湖北红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但由于长期的滥伐和过度开发,导致其资源量逐渐减少,种群数量严重下降,濒临灭绝的危险。

对湖北红椿资源的保护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相关部门针对湖北红椿资源的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保护计划、建立保护区、限制开发等。

开展相关的人工栽培和种质资源保存工作,加强对湖北红椿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湖北红椿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随着对湖北红椿资源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药用价值和资源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进一步明确湖北红椿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2. 深入研究湖北红椿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寻求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3. 加强湖北红椿资源的人工栽培和种质资源收集工作,解决其资源短缺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4. 拓展湖北红椿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毛红椿九连山种源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毛红椿九连山种源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毛红椿九连山种源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研究廖海红;孔小丽;周华;梁跃龙;熊衍具;叶勇强;曾志贤;谢冬梅【摘要】对所收集九连山毛红椿14优树开展苗期苗高定期观测,对不同优树苗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苗高生长方程。

结果表明:1)毛红椿苗高速生期为7、8、9月,在该时期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工作,为苗木生长打下基础。

2)毛红椿苗期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表现为“S”型,苗高生长方程为y=99.75/(1+e0.379-0.958t),用SPSS软件在方差齐性检验不齐的情况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组间显著性0.000〈0.01,说明显著性差异明显。

亦即组三的8号、12号、14号为经苗期子代测定的优树。

3)根据刘军等开展的毛红椿地理种源试验,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本次试验种源基本涵盖了九连山毛红椿天然分布地,所选育的优良单株8号、12号、14号代表了九连山毛红椿遗传资源状况,可以作为今后林业生产提供优良种源。

【期刊名称】《南方林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毛红椿;生长节律;苗期选育;优良种源;九连山;江西【作者】廖海红;孔小丽;周华;梁跃龙;熊衍具;叶勇强;曾志贤;谢冬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3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又名毛红楝,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四川、贵州和安徽等地[1]。

毛红椿是生长快速的用材树种,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是良好的单板材树种和大径材培育树种之一。

江西九连山为我国毛红椿主要天然林分布地之一,有毛红椿天然林20多hm2,分布于大丘田、横坑水、虾蚣塘、电厂、斜坡水等地。

湖北重要宝贵用材树种红椿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

湖北重要宝贵用材树种红椿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

推荐单位意见项目以湖北省红椿为研究对象,针对环境转变、过度砍伐、自然更新较慢, 其资源日趋减少,良种缺乏等问题,开展了红椿资源普查、搜集保留、优良种源选择、丰收栽培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该项目第一次查清了湖北红椿种质资源散布状况并绘制了红椿资源散布图,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其种质资源变异规律、生态学特点和演替规律;第一次制定了红椿选优模型,并选择出优树40株,结合初期选择,选育出3个优良品种;成立了湖北首个红椿种质资源圃,保留无性系159个,并制定了红椿育苗技术体系和丰收栽培技术标准。

项目所取得的功效为红椿这一宝贵乡土用材树种的爱惜、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本项目共鉴定功效1项,发表相关论文23篇(含录用3篇)。

该功效整体居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红椿种群生态学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符合推荐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的条件,同时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同意推荐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隶属林学、生态学、遗传育种等多学科技术交叉领域。

要紧内容:本项目面向湖北省林业和生态建设重大需求,针对红椿的种质资源不清,良种选育和利用尚未起步等问题,开展了红椿资源普查、搜集、保留,成立种质资源搜集圃,选择红椿优良种源,成立丰收栽培技术体系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功效特点:1)第一次查清了湖北红椿种质资源散布状况并绘制了红椿资源散布图,改变了以往以为我省红椿资源比较丰硕的误区,确认了我省红椿资源处于极度稀缺的境界;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其种质资源变异规律、生态学特点和演替规律,为红椿这一重要宝贵用材树种的爱惜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第一次制定了红椿选优模型,并选择出优树40株,结合初期选择,选育出3个优良品种,为红椿规模化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立了湖北首个红椿种质资源圃,保留无性系159个;并制定了红椿育苗技术体系和丰收栽培技术标准,为红椿这一树种的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4)本功效将林学、生态学、遗传育种等多学科有机结合,鉴定功效1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北大核心9篇,功效鉴定为整体居国内领先,遗传与生态学研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延平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毛红椿”群落

延平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毛红椿”群落
业科学 研 究院 张纪 卯教授级 高 T 、福建 省 国有来 舟林 列为 国家 二级保护 濒危 种 。 业试 验场 陈 文荣 高级 丁程 师等 人深 入林 区 ,到村 民提 供 的山场实地考 察 ,发现在 海拔 5 1 3 . 7 2 m、东经 1 1 8 。
此前, 在福 建省南 平市 武夷 山 和延平 区等 地 , 曾经
在 沿路两 侧 的 山坡 上也 发现零 星分 布 的毛红 椿 。 毛 红椿 ( T o o n a c i l i a t a ) 是楝 科 香椿 属植 物 , 为半 落
叶大 乔木 , 生长迅 速 , 树 干 通直 , 心材 晴红 色 , 素有“ 中
扩 大种群 数量 , 满 足社会 对珍 贵树种 的需 要 。 0
发现零 星 分布 的毛红椿 孤立 木 , 毛红 椿群 落 尚属首 次 。
其 资源匮 乏 。 毛 红椿 是福 建 0 4 5 7 ”、 纬度 2 6 o 3 7 4 9 ” 处, 有 毛红 椿群 落 分 布 , 这个 由于 天然林 资 源破坏 严重 ,
群 落毛红 椿 分布较 集 中 , 多数 着生在 水 沟边 , 数量 约有 省乡土珍贵阔叶用材树种 , 适应性强 , 生长迅速 , 应用 2 0余 株 , 其 巾 胸 径 在 4 0 . 5~1 5 5 . 6 e m、树 高 l 8 . 5~
前景 广阔 。建议 : 进 行立碑 宣传 保护 , 让 林农认 识 保 护
护好种源 , 护好群落 ; 开展调查 , 选 3 0 . 2 m的有 1 6株 。这些 毛红椿 散 生 在毛 竹林 内 , 树 干 树种及其科研价值 , 利 用 良种 , 运 用先进 繁 育 手段 。 开 展育苗 造 林 , 满通直 , 冠 幅较 为宽 阔 , 与竹 林竞 争生 长空 间 。 此外 , 出优 树 ,

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毛红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等因素,毛红椿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濒临灭绝。

遗传结构是一个物种种群的基础性质,了解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对于进行保护繁育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通过分析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了解该种群的遗传基础,并与其他类似种群进行比较。

2. 通过分析毛红椿天然居群内部的遗传差异,探究毛红椿的遗传分化情况。

3. 基于遗传信息,提出保护繁育和种群保护方案。

三、研究方法:1. 采集毛红椿天然居群样本,使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得到遗传多样性数据。

2. 计算不同遗传指标,包括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分化指数、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群体遗传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等。

3. 根据遗传差异数据,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了解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情况。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得到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数据,了解该种群的遗传背景。

2. 分析毛红椿天然居群内部的遗传差异情况,探讨毛红椿的遗传分化情况。

3. 根据遗传信息,提出保护繁育和种群保护方案。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年:采集样本,进行分子分型,得到遗传多样性数据。

2. 第二年:分析毛红椿天然居群内部的遗传差异情况,探讨毛红椿的遗传分化情况。

3. 第三年:根据遗传信息,提出保护繁育和种群保护方案。

六、参考文献:1. 陈蔚,赵健,1998. 毛红椿生态特性及其适生区分析. 甘肃林业科技,1:20-22.2. 宋世斌,姚真,2004. 毛红椿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华北农业大学学报, 19:64-68.3. 周富贵,孙婷,刘尚杰,等,2012. 毛红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学报,32(9):2867-28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椿和毛红椿种植与医药化工研究进展作者:汪洋冉勇军王清河等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红椿和毛红椿是珍贵保护用材树种。

红椿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从红椿和毛红椿的种苗繁育,营养特征与施肥技术、造林设计、用材和相关运用、化学和药理等方面综述红椿和毛红椿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利用做出展望。

关键词:红椿;毛红椿;医药化工中图分类号:S72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57-05红椿Toona ciliata又名红楝子楝科香椿属,落叶或近常绿高大乔木。

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为楝科香椿属红椿的变种。

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1-2]。

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和优质家具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作为南方地区珍贵的速生乡土用材树种,因其速生性好、适应性强,成为很好的造林树种,尤其在山区造林有很大潜力。

红椿和毛红椿也是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

随着红椿和毛红椿的研究,对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取得一些进展。

目前,从其种子、树皮、枝叶中已经分离出多种化合物,有些化合物尚属首次在两种树种中获取。

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已经获得初步成果。

红椿分布在东经100°16′~119°40′ ,北纬24°21′~32°42′[3-4],在我国分布不广,呈天然零星分布[5]。

过度开发以及天然更新较慢,其数量不断减少[3]。

作者此次在湖北谷城县也发现了天然红椿种群,其数量在百棵以上,是在湖北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红椿种群。

毛红椿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红椿和毛红椿在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植物生理、生态学、育种、栽培、造林、以及医药和化学成分、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由于红椿与毛红椿两个种生物学特性相似[6],本文将红椿与毛红椿的研究进展相结合,进行综合论述。

1育苗技术研究目前红椿育苗技术主要包括播种育苗与营养繁殖育苗。

1.1播种育苗多项研究表明,红椿种子在播种前必须经过催芽[5,7]。

催芽的方式则可以用温水或者添加外源激素等,红椿种子不浸种催芽则难发芽。

造成天然林下很少见到天然更新的红椿幼树和幼苗的原因。

马献良采用50%热水浸种12 h,阴干、保温放置7 d,种子发芽率最高达80%,得出催芽时间越长发芽率越高[5]。

邹高顺提出用温水浸种24小时,再催芽数日[6]。

马献良将红椿1年生播种苗年生长期划分成4个阶段:出苗期(5月以前)、生长初期(5~6月)、生长盛期(7~9月中旬)和生长后期(9月下旬~11月上旬)。

苗木生长前期宜追施氮肥,后期应施磷钾肥[5]。

播种时间对红椿种子出苗率存在显著影响[5,6],播种时间应在3月中旬;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存在显著影响,育苗密度宜在25~35株/m2。

先播种育苗,后移栽至容器。

容器育苗基质选用质地疏松的泥炭土+黄心土(1:1)混和基质。

红椿种子的播种平均发芽率达到79.2%以上,移栽平均成活率96.8%,成苗率95.2%[8]。

1.2扦插育苗通过对红椿扦插繁殖的激素种类和浓度、扦插基质、扦插季节、穗条年龄等进行对比试验,周永丽等发现红椿最适宜扦插季节在3月。

以黄沙为基质扦插能够较大程度提高生根率,成活率平均为80%。

穗条母树年龄效益明显,1年生母树顶梢扦插生根率最高,使用IBA 500 mg/L扦插红椿是最适合处理[9]。

利用多个红椿无性系,设计穗条预留的叶片数、GGR浓度等试验处理,进行嫩枝扦插繁殖试验。

吴际友等得出结果,穗条扦插生根率变幅为47.4%~91.5%,无性系间的生根率有极显著差异;穗条带2片叶可显著提高穗条的生根率;不同浓度GGR对穗条生根率有显著影响[3]。

通过对比研究,枝插苗木生长速度大于根插苗和实生苗,枝插和根插根系发育好于实生苗[9]。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汪洋等:红椿和毛红椿种植与医药化工研究进展2养分特征及施肥研究2.1养分特征毛红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山地黄红壤或灰化黄壤,生态生物学特性具有湿度、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特点[10]。

毛红椿耐贫瘠,但土壤养分不足时,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是影响毛红椿人工林生长的较重要生态因子[11]。

宗世贤等针对毛红椿土壤状况及其营养特性等状况尝试了营养诊断的营养元素比率法,探讨了引种毛红椿幼树期营养元素在茎、干、叶等部位的转移和分配规律[11,13,14]。

毛红椿茎营养元素的积累量明显低于叶,叶积累的养分则以枯落物形式归还给土壤。

由于木材中营养元素含量较低,叶积累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其枯枝落叶量多、易分解,因此每年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高[12]。

毛红椿人工林通过营养元素的这种循环利用与枯落物归回土壤大量有机质,能较好地保持林地生产力及其维持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1-13]。

南京引种毛红椿,4年生的光能利用率可达0.6%,吸收土壤氮素的73.8%、磷素的59.0%、钾的77.2%、钙的74.1%、镁的60.2%[11]。

在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长期的地质过程中,毛红椿幼林对林地养分的利用和消耗非常有限。

对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混交林土壤与马尾松纯林比,容重下降了4.2%;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5.0% 、3.2% 和6.7%,总空隙度增加了6.3%。

混交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8.9%,23.8%,57.0%,19.5%,13.8%和19.5%,说明马尾松与毛红椿混交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13]。

花焜福等开展杉木毛红椿混交试验,解决了杉木纯林连栽的地力衰退问题。

30多年生毛红椿人工林分没有出现地力衰退的迹象[14]。

2.2施肥技术通过毛红椿人工林的地力概况、毛红椿速生丰产林的养分需求状况、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施肥效应,优化营养诊断技术探讨,黄红兰等提出了优化营养诊断技术,专用施肥技术研究,推进中龄林、近熟林施肥研究等建议[12]。

采用复合肥作追肥可避免烧苗且方法简单、效果更好。

最后一次追肥时间最迟必须在9月10日前完成[15]。

复合肥450~600 kg·hm-2、磷肥375 kg·hm-2和焦泥灰7 500 kg·hm-2作基肥[16]。

3造林设计与用材及相关应用研究造林设计必须统筹兼顾其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

造林设计是影响林木生长的关键因素。

造林密度和生长外界环境对林木用材有决定性影响,也显著影响林分结构及生产力,对林木的干形、材质、林分的稳定性及其防护效能、观赏性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7]。

3.1造林设计红椿适宜在山坡下部、山洼、土壤条件较好湿度较大的地域进行人工造林[18]。

造林必须根据经营目的和方向来确定经营密度。

只有中径级以上木材,最好是大径材,才能发挥红椿树种的优势和作用。

红椿作为大径材培育时密度宜小[17]。

赵汝等认为红椿宜用穴植造林,穴规格为50 cm×50 cm×35 cm,秋冬备耕整地,3~5月造林。

初植密度3 m×3 m或3 m×4 m为宜[19]。

李晓清等则认为红椿人工造林初植密度和10 a生林分的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在红椿造林后3年内,初植密度对林分生长影响不显著;10 a生红椿人工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以1 600株/hm2为宜[17]。

戴其生等认为红椿人造林以全垦整地,穴植造林,初植密度67株/666.7 m2,主伐时根据立地条件保留30~35株适宜/666.7 m2,其主伐年龄可能在25~30年[18]。

在混交林研究方面,范建华通过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对比研究,表明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中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总蓄积量均高于马尾松纯林。

混交林中马尾松和毛红椿的生长量呈现出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比例4∶1>3∶1>2∶1的规律[13]。

杉木毛红椿不同混交比例试验得出10年生林木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比杉木纯林生长更好。

毛红椿混交比例减少而杉木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杉木毛红椿混交,以杉木毛红椿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较为适宜[14]。

澳大利亚已成功营造包括红椿、相思树、南洋杉、大叶杜英、苦楝、桉树等20个树种的混交林,效果良好[19]。

澳大利亚红椿生长调查表明,人工幼林年平均树高生长0.55 m,平均单株年材积生长量1.01×10-3 m3,造林成活率94%[19]。

3.2用材研究通过对20年的红椿人工林的标准地调查得出每666.7 m2蓄积量为15.76 m3,胸径平均年生长最为15 mm。

超过国家规定的速生丰产标准,可视为速生树种之一[18]。

柳新红等将毛红椿列为浙西南首批推广的速生工业用材原料树种[20],2008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提出毛红椿速生用材的丰产栽培模式。

龙汉利等在四川盆周山地以县为单位选取16株红椿平均木,通过树干解析研究其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

红椿材积分别与年龄、冠幅NS呈显著正相关;材积与胸径、树高、胸径、冠幅EW、第一死枝下高、第一活枝下高呈极显著正相关;Q1、Q2、Q3和树冠长与材积和其余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

通过对红椿的年龄和树高、年龄和胸径进行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对照说明年龄与胸径之间相关更高;一元材积曲线和二元材积曲线拟合均有较高的准确性[4]。

不同研究人员对红椿和毛红椿树干解析表明,毛红椿胸径平均生长量年均呈上升状态(排除间伐和特殊气候因素)。

树高生长主要是前期生长快,而越往后期树高生长量越小。

材积生长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并逐年增大,且连年生长最大于平均生长量[37]。

除去地理因素等条件外,毛红椿与红椿的生长特性表现出相关性。

红椿树高、胸径生长在前5年最快,15年后明显减缓;15,20,25年树高的平均生长量以及20 年材积连年生长量均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增加红椿形率显著下降,出材量相应降低。

因此在培育大径级用材林时,海拔以不超过800 m为宜,并且在前5年还要保证幼林有良好的光照条件[4]。

3.3其他相关应用研究相关研究发现,红椿具有一定的吸收和富集Pb的能力,因此红椿可以考虑作为Pb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物种[21]。

但在生态恢复试验中,在重庆地区用不同耐旱树种红椿、任豆、紫穗槐,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不同覆盖造林技术措施,在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造林以恢复植被,红椿作为用材树种,对土壤要求较高,各项指标不理想[22]。

澳大利亚学者利用红椿进行树木年代学相关的研究,通过红椿年轮年表重构过去气候变化。

研究表明:红椿可以运用于澳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树木气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