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 ,伦敦采取开发简单廉价住宅 (初期 ) 、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 ; 法国明确规定了新 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 (20 - 40公里 ) 、配套大型公共 设施等措施 ;日本一方面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 , 限制新建工厂和大学 ,另一方面全面配套新城的生 活设施 ,创造与中心市区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工作 和居住条件 ,吸引中心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
·96·
外国城市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 》2005 年第 6 期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担 ,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 ,鼓励 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 。如在伦敦密尔顿凯恩斯的 开发成本中 ,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占 49% ,地方政府 投资占 21% ,私人投资占 30%。从新城的有效开发 模式来看 ,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 ,即以政府为主 体 、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 ———以伦敦为代表 ;政府 控股 、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 ———以香港为代表 ;以 私人开发商为主体 、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 ——— 以东京为代表 。
一 国际新城建设的主要经验
1. 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 的初始动机
国外大都市的新城建设 ,一方面 ,是适应城市郊 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置合理化的政府行
为 。因此 ,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 ,政府对其都有明 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对整个新城的规划 、建设 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 ,新城建设 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 ,解决 诸多城市问题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 ,发挥大城市产 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职能 ,使其成为新的地区经济 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 。 但这种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英国大多数 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 、伯明翰 、曼彻斯特 、 利物浦等大都市区那些过于拥挤 、堵塞 、甚至不卫生 环境中疏解人口 ,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的新城 (如伦敦艾克利夫 、彼得利 、昆布兰 、科比等 )主要是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2 ] ;而有的新城建设则是为 了解决当 地特 殊问 题 , 如 增加 就业 等 [ 3 ] 。与 此 同 时 ,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 ,以便发挥其 独特功能 ,保持自身特色 。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 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 ”计划 ,对规划建设 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 ,如多摩新城 为大学 、商业职能 ;千叶市为国际空港 、港湾 ,工业集 聚 ;茨城为科学城等职能 [ 4 ] 。而香港 8个新城中 ,荃 湾 、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 ;元朗 、大埔 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 ;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 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 ; 大屿山北部东涌 、大壕新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各国的大城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典型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娱乐用地缺乏、公共绿地不足、地价飞涨等。
当城市的这些负面效应超过了其经济集聚效益,城市扩展的速度便开始减慢。
此时,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市民为了接近自然,纷纷把目光投向乡村[1],这为城市周围乡村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然而,乡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活力不够、发展滞后的问题。
为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规避乡村和城市的缺点且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聚落模式,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孜孜以求的课题。
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英国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郊区化过程较早,新城的理念起源于该国,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该文以英国的首都伦敦为例,分析其新城的发展、功能等,意在为我国新城发展提供参考。
1英国新城概念的发展在19世纪早期,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就提出创建新社区(合作村庄)的概念。
为区别于污秽和拥挤的城市社区,这种村庄的规模应为1200个居民,为工人提供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居住环境。
这个提议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1851年,第一个合作村庄萨尔泰尔(Saltaire ,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约克郡)才开始兴建,在随后的20年中,萨尔泰尔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2],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世纪的工业村庄模式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提供了素材[2-3]。
1902年霍华德的作品《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 orrow )》发表,该作品集成和发展了英国19世纪的研究成果。
其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吸收城镇和乡村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在农村田野上,建立规模约3万人口的开放镇[3]。
霍华德作品在规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扬和推进霍华德思想,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献。
在实践中,1903年和1919年,英国建立了两个田园城市,即莱奇沃思(Letchworth )和韦林田园城(W elwyn ),后者位于伦敦的北部(图1),现发展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城。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也是整个英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伦敦都市圈采取了一系列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以下是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的经验总结。
伦敦都市圈注重整体规划。
伦敦都市圈规划将伦敦作为核心城市,周边的城镇和市镇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
这种整体规划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统一规划和协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伦敦都市圈注重公共交通发展。
由于伦敦都市圈人口众多,为了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伦敦都市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地铁、火车、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并且减少了交通拥堵现象。
伦敦都市圈也注重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伦敦都市圈注重城市再生。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的工业区和住宅区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
伦敦都市圈通过城市再生计划,将这些区域重新规划和开发,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宜居的社区。
城市再生计划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伦敦都市圈注重土地利用规划。
由于伦敦都市圈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规划至关重要。
伦敦都市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伦敦都市圈注重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大规模的土地破坏和环境破坏。
伦敦都市圈注重参与和合作。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各方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以及各种利益相关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规划和管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民主,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的核心是整体规划、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再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合作参与。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其他城市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发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发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本文主要从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郊区多样化发展,内城美化,以及推动产业转型方面的经验内容,并结合英国城市更新的情况,阐明了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更新策略,为更好推进中国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一定借鉴。
标签: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启发城市设计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城市建设与长远发展,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具有积极意义。
英国城市更新过程带来较多经验和启发,能够有效支持我国城市设计工作。
从英国城市设计和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出发,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水平提供良好参考。
1、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1.1郊区多样化发展英国历来崇尚乡村生活,在郊区化设计与建设方面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
英国郊区化设计和发展过程中,遵循多样化的设计理念,为充分展现城市的人文特征和自然风貌提供良好前提条件。
为推进郊区多样化发展,需要注重做好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工作,增强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尤其是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好城市郊区空间,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功能分区僵化的问题,避免社区之间出现隔绝问题[1]。
1.2内城美化内城是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设计活动时,需要高度重视内城的美化工作。
英国城市设计与更新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视美化内城,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工作,提升植被覆盖率。
1.3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积极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以有效创建出适合新兴发展产业适合的载体,拓展和丰富创意产业,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以及印刷、模型制作等方面产业,增加就业,更好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2、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挑战和启发2.1中国城市更新的挑战中国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面临着一定挑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后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较大压力。
国外典型新城发展新思维
城市绿色空间的建造
5
国外典型新城发展案例
1
国外典型新城开发新思维借鉴(一)
英国三代新城得失谈
英国50年新镇开发历程之总结
50年代 末期 过于拘泥居住 功能,形成卧 城隐患
第一代新市鎮 周边环绕绿地,以 限制发展 都市中央为大公园 住宅区密度低 住宅区采用邻里单 位划分 功能分区明显
60年代 中期
70年代 中期
强调转移工业的入 迁,人为本的初衷 被工业尺度所扭曲
城区缺陷在特色功能上有所提升与升华; 将人看作是具有多种需求的社会人,强调以人为本,避免 自17世纪来工业凌驾于人性之上的不合理状况; 追求对于“田园城市”(城市村落)精神的回归:将城市 的活力带给田园、将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
3
国外典型新城开发新思维借鉴(二)
法国巴黎地区新城概况
巴黎新城相对于伦敦新城的不同之处
区域布局:巴黎的新城始终是区域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区位选择相对而言靠近巴黎,并且与母城保持着便捷的交通
联系;
空间组织:巴黎新城不是在一片处女地开发的,而是在已经
半城市化的地域内,利用新建城区的辐射作用,将一定范围 内的住宅区、工业区、娱乐区积聚在一起,提高半城市化地 区转化,带动其逐步向真正的城市化地区转化;
“居住人”尺度——工业尺度——“社会人”尺度 人的基础需要——工业异化——人的高层级需要
螺旋回归 的趋势
2
国外典型新城开发新思维借鉴(一)
英国各界对于新城探索的共识
新城应该具有宜居宜业的丰满体功能体系,以此沉淀人口 与保持可持续发展,并避免成为主城的附庸体;
新城不是简单承接主城区的功能外溢,而是为了弥补传统
第二代新市鎮 取消邻里单元 取消次中心及邻里中心 呈长方形的发展 人行道与车道部分分离 多层的市中心,住宅密度 分级 工业区分散
英国城乡规划的经验及启示写在《英国城乡规划》第14版中文版出版之前
基本内容
城乡规划是指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 利用,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具有综合性、长远性 和战略性等特点,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基本内容
英国城乡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为了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 化问题,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城乡规划的探索和实践。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国 城乡规划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和理念。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推行 新城运动,通过建设新城镇来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 英国政府开始乡村地区的发展,实施乡村战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 善。
基本内容
英国城乡规划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内容
1、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英国城乡规划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层级规划体系, 包括国家战略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和具体项目规划等不同层次。不同层级 的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
基本内容
2、加强法制建设: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制定了《城乡规 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规划的实施和监管。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 规划审批和监管机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监督和管理。
基本内容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借鉴英国城乡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 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
基本内容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制保障, 确保规划的有序实施。
基本内容
2、强化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机衔 接和全面覆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英国城乡规划的经验及启示— —写在《英国城乡规划》第14
新城案例
5.1.1国外新城经典案例借鉴1.英国韦林花园城(WelwynGardenCity)(1)新城概况英国韦林花园城被称为现实中的理想城市,是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的直接产物。
它位于英国Colchester、Hertford及St.Albans这三个小城之间,距离伦敦西北36km,总共占地970公顷,规划人口5万。
主要用地构成工业占25%,居住占40%,商业服务占10%,公共绿地/公园占25%。
(2)特点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多为多层建筑城市四周有永久性农地围绕按邻里单位进行规划建设,绿地相隔规划采用了更为规则、几何的方式强调城市田园风貌和美学景观设计(3)发展的模式以田园意境为规划核心继而对新城进行营造。
(4)成功的原因①工业革命使得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们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成为规划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毗邻伦敦,通过新城来缓解伦敦的住房压力;②伦敦内城的制造业等工业的大量迁入,为新城增加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大力发展铁路交通;③成功的营造了田园的城市景观,城市四周被永久性的绿地和农田围绕,有效地避免了环境污染;④政府主导,有较强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在土地的使用上,实行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的制度;⑤严格的新城选址,有效控制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数量,并最大限度的吸引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来田园城市投资,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2.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概况哥伦比亚新城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目标,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为理念进行开发。
它距离华盛顿中心约48km,距离巴尔的摩24km,总占地5600公顷,规划人口为11万。
(2)特点邻近核心城市,公路交通网发达新城建设按照邻里单位结构组成公共配套设施完善60%以上的人在本地居住和工作,本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3)发展的模式由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人口郊区化、产业郊区化和中产阶级的郊区化从而形成边缘新城。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米尔顿·凯恩斯新城坐落在伦敦和伯明翰之间,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点建设的27个新城镇的典范。
1967年开始规划,规划人口为25万人,面积88.7平方公里。
与其他战后新城相比,米尔顿·凯恩斯有更多绿色空间,却又有巨大的网格状扩张的道路,现代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开始设计米尔顿凯恩斯的时候,该地区人口不到5万,如今早已突破25万人,完成了当初规划的目标。
米尔顿·凯恩斯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诸多最受人尊敬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包括诺曼·福斯特爵士,理查德麦考麦先生,拉尔夫·厄斯金,亨宁·拉森,马丁·理查德森和约翰·温特创建的设计。
他们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所用的方格系统布局。
原镇设计还考虑了其他主要功能,包括密集种植、绿地和湖泊;而这些都成为今天的米尔顿·凯恩斯吸引人来居住的原因之一。
原计划最早规定城镇里不能有建筑比当地最高的树高,但这一条后来有被修订。
米尔顿·凯恩斯已经成为英格兰中部一个区域性的居住、营商和购物中心城镇。
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改造为了缓解伦敦传统金融城的压力,英国政府在1980年之后,开始提出改造1960年代之后因为伦敦东区港口码头衰退而几乎荒芜的金丝雀码头地区,作为第二金融城。
金丝雀码头而今已经成为伦敦最重要的金融区和购物区,位于古老的西印度码头(West India Docks)和船坞区(Docklands)。
已经云集了英国数座最高的大楼,已经成为新贵们住房首选地之一和公司商务办公的绝佳场所。
金融业、出版业、教育业等及各种配套的服务产业开始入驻并促进了东伦敦的繁荣,复兴了区域经济,也为政府缓解了就业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DLR的贯通和城市机场的修建是本区得以复兴经济的强心针,及时带动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剑桥科技园区英国剑桥科技园及配套居民区是老城延伸扩建的典范。
国外新城发展经验借鉴
2 我国新城发展中的几个 ” 节” 脱
我国的大城市 、特别是特大城市需要建设新城:而中小 城市 则可以通过 延展既有城市 空间来容纳新发展 .一般没 必要建新城 。我国的新城建设方兴未艾 ,进一步大发展是
必 然趋 势 ,这 是 由我 国现 阶段 的城 市 化 发展 的 内在 规律 所 决定 的 。
问题 还 与 交 通 、就 业 岗位 以及 医疗 、教 育 、公 共 服 务等 相
在亚洲国家中 新加坡 的新区拓展成 功地借鉴 了新城 关联 ,所以必须要 由政府通过 新城开发来施行一揽子的政
建设的经验 ,尤其是有意识地将住房 问题的解决 与轨道交 策和 计 划 。如 二 战 以后 ,英 国 为给 大 批 复 员军 人 家 庭解 决 通建 设相结 合 :新 市镇有序 建设 ,有大容量 轨道交通 联 住 房 问题 ,就 到郊 区搞 成 片及 配 套 的 开 发 .即新 城建 设 。 系 ,换乘便捷 .也实现了T OD,所 以新加坡的城市运营效 香港的公 营房屋 ( 包括廉租房 )建设 ,新加坡 的组屋计 率很高。 划 ,都是与新城及新市镇的建设相结合的。审视我们 的社 根据 <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新城的释义 .新城是 会保障性住 房建设 ,往往具有 突击性” .政策不稳定 、
一
种规 划形式 其 目的在 于通过在大城市 区以外重新安 不连续 。更未能与新城建设的目标及实施计划相衔接。 二是新城建设与大容量公共交通建设相脱节。新城选址
置人 I .设置住宅 、医院和产业 ,设置文化 、休憩和商业 : q
中心 ,形成新 的,相对独立的社 区。”由此 ,新城与既有 都在郊 区,较为偏远 ,解决交通 问题至关重要 :新城建设
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经验
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经验1、开发思想: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
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
该规划建议把伦敦区域分成四层:伦敦管理郡(伦敦城市之核心)、内城、郊区(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居住区)和农业区。
这四层的地带形状是以伦敦市区为核心地带为圆心的同心环状。
规划设想,郊区地带保持原状,在农业区建立8个分散的新城吸收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
2、开发模式:新城开发公司新城由新城委员会指导下的开发公司开发:新城开发的一般原则是:(1)新城应该自给自足;(2)新城应该能够平衡就业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能就地生活和工作。
在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新城开发公司的工作包括:①编制要开发的新城的总体规划;②在总体规划批准后,通过签约或强制的形式购买土地;③对土地进行管理和预留;④在新镇范围内建造住宅、学校、工厂和公共的商业服务中心;⑤负责提供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新城基础设施。
新城开发公司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协作关系。
3、新城建设发展迅速到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先后建立了33个新城,其中11个分散在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
11个新城的总人口为180万,迁入2009个新的工业企业或其他性质的公司,这些公司、企业提供了18.8万个就业岗位。
每一个开发的新城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道路、公共交通、步行街等)。
90年代以后,新城趋向更大规模发展。
根据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估计,世纪末英国的新城人口规模会在43万人左右。
4、新城住宅,工业及设施的布局特点(1)住宅新城开发的初衷是吸引人口,为此,新城规划在住宅形式和密度方面强调住宅对居民的吸引力。
新城的建设是以工厂化施工的方式进行的,许多居民的房子是租的。
新城开发公司鼓励特殊人群来新城居住,如老人、单亲家庭等。
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重要,打印)
YUWAIXIEZHEN域外写真2001年夏,有机会到英国考察小城镇的建 设与发展,颇有感想。
现正值我们国家对 小城镇的发展极为关注之时,因此就中、英两国小城镇的差异问题谈些想法,请大家指正。
英国小城镇的形成与类型划分 小城镇是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划分小城镇的标准。
英国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形成的早,发展历史也比较长,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在95%以上),很多地方城市和乡村已融为一体,很难严格将城市和乡村区分开来。
按英国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25万人口以上的称为城市,25万人口以下的称为新镇(NEW TOWN),按此划分,全英有3000个小城镇。
本次考察主要涉及的是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总的来看,除伦敦人口规模在百万人以上、几个老的工业城市人口在数10万人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在10万人以下,有的是3-5万人,更小的还有不到1000人的城市。
从城市分布情况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如伦敦市、利物浦市、曼彻斯特市及其周围地区,由一个大城市管辖周围若干小城镇,形成了城市地区,或者叫都市区,在英国,这样的都市区有8个,在行政区划上是都市郡,这8个都市区的人口占全英国人口的1/3,而用地只占全国的3%;另一种是区域郡,是城市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没有明显突出的大城市,分散布置了许多小城镇,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多在5万人以下,只有个别城市人口规模在10万人左右。
如兰开郡,共有23个城市,全郡人口120万人,郡政府所在地--普林斯顿市人口和布莱克珀尔市为13万-14万人,另有4个城市人口在8万-10万,其他小城市人口仅2万-8万人。
全英共有52个区域郡。
英国的小城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农村地区的小城镇。
这类小城镇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对外有发达的道路网,可以方便地到达附近的大城市和全国各地。
其基本特点是: 镇的职能简单,就是居住休闲。
其居住人员比较复杂,既有在城市里上班的职员、商人、医生、教师及上大学的学生;也有在附近工厂工作的工人、在农田里劳作的农民;还有退休人员或住在镇上休闲养老的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作者:李沛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1期一、前言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伦敦快速发展,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城郊、城市系统基础设施、现代道路、环境问题等现代城市特征,而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也经历着空间上重新配置开敞空地、控制城市蔓延、安排工业增量,社会上改善居住条件、降低居住成本和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交通拥堵等需求。
从理论上讲,伦敦的规划体系沿袭传统英国人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因地因时制宜地对空间增长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印证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矛盾进行创新性的解答,创造性的提出并规划了绿带、新城,并在互联网和提倡健康低碳的时代在休闲、生活保障、居住等功能和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支撑上在都市圈范围内根据新的时代需求进行持续改进。
而部分实践的成功落实,除了空间上规划的得体,还来源于其规划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弹性的立法、严格的空间执法和积极主动的公众参与。
伦敦都市圈建设生活功能的诸多经验,值得我国都市圈借鉴。
二、伦敦都市圈最先经历国际超特大城市社会问题(一)19世纪出现最初的空间生活品质分化从公元50年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工事开始,伦敦城市形态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伦敦形成几何形城区,构筑围墙作为界限,古罗马棋盘式布局被引入部分街区。
殖民地时期和维多利亚前期(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初)伦敦空间在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限制空间扩展策略和19世纪分区制影响下,城市发展水平与市政配套出现空间不均衡,形成房价分布不均,部分外来低收入群体涌入伦敦东部,形成东区贫民区,空间生活品质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贫民区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温床。
(二)工业革命后期人口过速集聚出现“大城市病”随着后维多利亚时期(公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伦敦地区城市化水平迅猛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并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超过860万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谢鹏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
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
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
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
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
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英 国第 一 代 新 城 建 设 时 间 始 于二 战 后 的 2 O世 纪 4 O年 代 中期 。
为 了吸引 那些 重 要 的 、 于 拥挤 的 过
大 都市 地 区 的人 口和 就 业 岗位 , 特 别 是减 缓 伦 敦大 都市 地 区 的交通 . 改 善 住房 条 件 .根据 14 9 7年英 国
的“ 新城 法 ” 从 14 , 9 7年 到 1 5 9 0年 英格 兰建设 了 1 O个 新 城 , 中 的 8 其
新 城 。第一 代新 城 的开发 建设 期 为 14 9 7年 ~ 9 0年 , 一时 期 是 英 国 15 这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后 的重 建 期 , 括 包
1 4个 新 城 , 为两 类 : 类 是 以 疏 分 一 解 伦 敦 过 分 拥 挤 的 人 口 为 目的 的
维普资讯
盛重:
师武 军 王 学斌
英
一
、
英 国 新 城 产 生 的 原 因
法 。通 过研 究 , 员 会 提 出 了指 导 委 新城 建设 的一 般原 则 , 即新 城 综 合
尔 顿 ・ 恩斯 为代 表 。 凯
( ) 有 英 国 第 一 代 新 城 典 一 具 型特征 的 汉莫 尔城
乏 理想 的就 业机会 和 服务设 施 。因
配套 和 新 城 就地 平衡 , 保证 新 城 居 民的便利 生 活和就 地 工作 。
二 、 国新 城 建设 的几 个 重 要 英 特点 英 国不 同 时 期 的 新 城 建 设 具 有各 自明显 的特 点 , 在普 遍 认 为 现 英 国 的新 城建 设从 时 间角 度划 分 , 经 历 了三 个建 设 时期 . 成 了三 代 形
此. 兼有 城市 与 乡村 特 点 的 田园城 市 , 成 为人们 更偏爱 的选 择 。 将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城建设的研究,从城市选址、规模、交通、就业以及生态能源方面,详细分析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并对我国现阶段新城建设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新城规划,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纷纷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新城或卫星城,以疏散城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1、英国——密尔顿•凯恩斯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也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它建于1967年,用地规模88.8平方公里,实际人口20万距离伦敦1时车程,距离伯明翰1小时50分钟车程,且临近牛津大学城和剑桥。
密尔顿•凯恩斯从1967年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并且不负众望的发展成了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在英国一项有关最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密尔顿•凯恩斯名列前茅,它的排名甚至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大城市。
这足以见得,凯恩斯新城规划有它成功的必然性,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
1.1、密尔顿•凯恩斯成功的因素密尔顿•凯恩斯作为第三代新城,是少数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它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区位、经济和环境三方面。
首先,密尔顿•凯恩斯选择在区域间的大城市群和著名的牛津和剑桥之中,因此拥有大量人口的来源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新城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力量和人气。
其次,凯恩斯新城建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交通体系,使得其1小时经济圈内的人口达到了800万人口。
而凯恩斯利用这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兴办零售、信息、咨询、保险、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为新城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该镇人口的失业率不到1%,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高达76%。
另外,凯恩斯新城提倡可持续发展,拥有超前意识和环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 吸引足够的人口。
无 论 是 建 设 于 20 世 纪 60 年 代的第一代新城汉莫尔, 还是第三 代 新 城 密 尔 顿·凯 恩 斯 , 都 通 过 建 设充分的绿地系统和环境美化设 施, 使新城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就业 环境, 达到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 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 2006.5 37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 区的角色, 密尔顿·凯恩斯就是最 为典型的例子。
2.新城规划关注区域发展和城 市未来成长空间。
从英国的新城规划中不难发 现: 制定新城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 虑区域内的主要城市, 力求错位发 展 , 比 如 , 密 尔 顿·凯 恩 斯 与 伦 敦 、 伯明翰在功能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有利于相互的发展; 新城规划应有 较远的预见性, 从空间上为城市未 来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备用地, 为 今后的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保证。
1980 年, 在密尔顿·凯恩斯兴 建了火车站, 并建立起欧洲第一个 美国式购物中心, 使只有 20 万人 口 的 密 尔 顿·凯 恩 斯 每 周 能 够 吸 引 60 万人次 来 购 物 。 此 后 又 新 建 戏 院、人造滑雪场, 举办建筑展览会, 使城市更具活力。
三、经验、教训和启示 ( 一)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 1.新城发展目标重视带动区域 发展。 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代, 从 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主的第一 代新城发展到功能相对独立的第 三代新城。第三代新城注重从就业 功 能 、消 费 娱 乐 功 能 、教 育 功 能 等 方面不断完善发展城市功能, 以摆
2.制定新城规划建设的相关配 套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从英国新城发展经验来看, 新 城规划的实施, 需要一套相互作用 的政策起到辅助作用, 包括区域发 展 政 策 、城 市 保 护 和 乡 村 保 护 政 策 、污 染 控 制 政 策 、住 宅 更 新 和 城 市 复 兴 政 策 、交 通 政 策 等 。 所 有 这 些政策都是为了提高新城居民的 生活质量。
城市规模: 该城是基于老镇发 展起来的, 原有人口 4 万, 规划在 城市规模方面仍采用较低指标, 规 划人口 25 万人, 规划总用地 89 平 方 公 里 , 2800 人 /平 方 公 里 。 密 尔 顿·凯恩斯的地势平坦, 在开发初 期, 汽车已经成为一种主导交通方 式, 因此规划引入了美国的网格道 路布局模式, 每个网格 1 平方公 里, 即每 1 公里就有一个交叉口, 1 个网格就构成一个社区。
尔顿·凯恩斯为代表。 ( 一) 具有英国第一代新城典
型特征的汉莫尔城 英国第一代新城建设时间始
于二战后的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为 了 吸 引 那 些 重 要 的 、过 于 拥 挤 的 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 特 别是减缓伦敦大都市地区的交通, 改善住房条件, 根据 1947 年英国 的“新城法”, 从 1947 年到 1950 年 英格兰建设了 10 个新城, 其中的 8 个环绕着伦敦, 另外 2 个在英格兰 的东北部。“新城法”所发挥的作用 包括: 提出了对扩展的城镇进行管 理和实施规划的若干方法, 对输出 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 或对输入城 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或混合的两者 兼而有之的形式; 对每个新住户所 增加的房租给予明确的财政资助, 以及在改善给排水设施上提供中 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新城政策并不 是孤立地实施, 在执行新城政策的 同 时 , 还 实 施 了 大 伦 敦 地 区 的“绿 化带”政策。
点的建筑形象和轮廓线, 造成社区 的极大相似性, 使城市的可识别程 度不高。
( 三) 对天津新城建设的几点 启示
目前, 天津的情况与英国第三 代新城建设很相似。天津可以从第 三代新城建设以来的战略发展政 策中得到一些启示, 特别是在其人 力资源和环境政策方面。
1.应当综合考虑环外新家园、 远 郊 新 城 对 中 心 城 市 人 口 、产 业 的 吸引力。
( 二)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 典型代表— ——密尔顿·凯恩斯
密 尔 顿·凯 恩 斯 是 英 国 第 三 代 新城的典型代表, 是英国规模最大 的新城开发项目, 也是最晚开发建 设的新城。该城距伦敦 78.4 公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它是在 3 个小镇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 的 , 2005 年 的 实 际 人 口 规 模 为 21.9 万人。
规划理念: 密尔顿·凯恩斯是 基于英国第三代新城理念开展规 划的。为了创建一个具有很大灵活 性并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 整的新城, 规划采取结构型和策略 型方法。这一规划注重实现物质和 社会两方面的平衡和多样性: 一方 面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 注重 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相互配套, 合 理分布交通流量; 另一方面通过混 合居住来消除社会隔离。
住宅规划: 在新城的首期开发 中, 把原有的 3 个小镇联系在一 起, 使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 合, 并注重分期实施。新城早期开 发的住宅为了吸引低收入者购买 和入住, 以简约和经济型住宅为 主, 规划要求住宅高度不高于行道 树高度。
景观设计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规划非常注重景观设计, 创造了新城 的标志性景观, 也提高了城市吸引 力。公园用地占了新城总用地的 20%, 其中有线型的公园串联成片。 所有基础设施管道沿线布置并埋入 地下, 排水渠从社区内将雨水集中净 化处理后排入公园内的湖中, 再排入 河流, 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采用 人车分流方式进行组织, 汽车和非 机动车及行人各行其道。在公共交 通方面, 采用了以小汽车为主、公 交为辅的交通手段, 公交的出行量 仅占新城交通出行总量的 10%。
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活动中心 不再设置在邻里的中心区位, 而是 位于居住区的边缘, 即交通流的节 点上, 保证一个中心可为两个或多 个居住区所共享。商业用房( 包括 办公楼) 一般不高于 6 层。
第一代新城的建设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第一代新城规划的规 模较小, 建筑密度较低, 居住的平 均密度约为 7500 人 /平方公里, 工 业 区 白 天 的 人 口 密 度 约 为 12500 人 /平方公里; 2.规划人口相对保 守, 新城与母城的距离也没有拉开 很远; 3.各 个 功 能 分 区 明显 , 用 地 性质相对单一; 4.新城中的居住区 以“邻里单位”的模式建设, 每个邻 里有自己的社区中心, 邻里之间以 大片的绿地相隔; 5.道路网一般为 环形加放射线, 环形路联系各邻里 组团, 放射路可方便地到达市中心; 6. 对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前景考 虑不足, 普遍缺乏停车位, 道路宽 度也相对较窄; 7.第一代新城在功 能和空间上较多考虑自足和就地 平衡目标, 而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平衡问题考虑较少。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师武军 王学斌 周艺怡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英国新城产生的原因 近代新城建设思想是英国新 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思想起 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 德认为, 大城市与乡村作为人口居 住地各自有其长处及不足。在大城 市 中 人 口 规 模 大 、密 度 高 , 虽 然 就 业机会多、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但 是缺乏足够的休闲空间, 然而在乡 村地区, 虽然生活环境优美, 却缺 乏理想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因 此, 兼有城市与乡村特点的田园城 市, 将成为人们更偏爱的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战争原因。二战 后, 大城市的人口激增, 而城市中 约 1 /4 的住房被毁; 社会环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包括妇女参加手工 工作等, 因此很多大城市产生了严 重 的 人 口 拥 挤 、基 础 设 施 不 足 、住 宅条件恶化和短缺等问题, 人口开 始向新城迁移。 新城相关政策的出台, 包括区 域 发 展 政 策 、乡 村 保 护 政 策 、污 染 控 制 政 策 、城 市 扶 贫 政 策 、住 宅 和 交通政策等都是在这种历史和社 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1945 年, 英 国政府成立了新城委员会, 成员由 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李斯成为了 这个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的 主要职责是制定新城规划的基本 原则, 并提出各种可能的建设方
法。通过研究, 委员会提出了指导 新城建设的一般原则, 即新城综合 配套和新城就地平衡, 保证新城居 民的便利生活和就地工作。
二 、英 国 新 城 建 设 的 几 个 重 要 特点
英国不同时期的新城建设具 有各自明显的特点, 现在普遍认为 英国的新城建设从时间角度划分, 经历了三个建设时期, 形成了三代 新城。第一代新城的开发建设期为 1947 年~1950 年, 这一时期是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期, 包括 14 个新城, 分为两类 : 一 类 是 以 疏 解伦敦过分拥挤的人口为目的的 新 城 , 以 斯 蒂 文 里 奇 、汉 莫 尔 和 哈 罗等为代表; 一类是以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为目的的新城, 以埃克里 夫、彼得里、科比为代表。第二代新 城 一 般 指 从 1955 年~1966 年 建 设 的新城, 实际上仅有一个新城, 即 苏格兰的卡波努得。这一时期, 英 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时 期, 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 高。第三代新城是 1961 年~1970 年 期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 的 11 个新城。除了 1967 年为了促 进人口向威尔士中部地区人口稀 少的山区迁移所建设的新城外, 其 他所有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 大都市地区人口过多的问题。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