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

合集下载

《登高》《秋兴八首》解析

《登高》《秋兴八首》解析

小结
仰望云天秋风
首联


抒 情
俯视江水渚洲
仰望无边落叶 俯视不尽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颔联
情景交融 气象宏伟
颈联 尾联
鉴赏要点-情景交融
试分析前两联的写景与后两联的抒情是怎样 融合在一起的? 景物的色调: 清 白 冷色调
写景 雄浑 高远 ,又 肃杀 凄凉
景物的状貌: 急高哀回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 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 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 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 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 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 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 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 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艺术方法? 落木
长江
生命的晚秋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
无穷
对比、衬托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 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 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颈联、尾联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写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 ”、“独””艰难苦恨“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 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 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态事 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秋兴八首
阁夜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八首和登高》课件

《秋兴八首和登高》课件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移情入境,体悟感情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哪些字眼抒情?试品读赏析。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 凄凉
二、理解诗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玉露凋伤枫树林,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 巫山巫峡气萧森。 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 塞上风云接地阴。 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 丛菊两开他日泪, 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 孤舟一系故园心。 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
抒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方法总结
知人论世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意象分析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移情入境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诗三首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后期生活概况: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杜甫诗《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杜甫诗《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2.知人论世,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杜甫律诗的风格。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登高》《秋兴》比较阅读,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

1、了解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分小组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但是,他们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对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鉴赏不大到位。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体味到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上一次课学习完的《蜀道难》,引出四川成都草堂和杜甫、杜甫诗。

师: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天下文章出四川。在四川成都,还有一处安静的草堂,为历代文人所敬仰。这里是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西南期间的住所。(投影课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秋兴》。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孰优孰劣,难分伯仲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律诗《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是杜甫的登峰造极的作品,都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却也让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情,在人生的暮年,用离乱的血泪,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诗章。自古以来很多诗家把这两首诗奉为经典之作,今笔者把两首诗对比赏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对比题目,感悟诗境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两题皆是虚实相生,实际为题面,虚含情意,联类无穷,感发生命。自古逢秋多寂寥,前者因秋起兴,以时令节序,暗合生命律动,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后者登高望远,慷慨激昂,磅礴悲怆,系传统习俗,是中国文人用来抒发悲愁苦恨的母题,凸显文化底蕴。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

首联对比。《秋兴八首(其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面对满目肃杀颓败、萧瑟深沉的秋景,而引发的国家兴衰,身世的蹉跎之感,照应了题目因为秋起兴之意;《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数清秋意象纷至沓来,天高气清,秋风猎猎,哀猿长啸,水清沙白,鸥鸟回旋,给读者构建了一幅辽阔高远,清寒寂寥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秋景图。但并没有前者首联之肃杀之感,似乎在暗示诗人此刻的登高临远还是兴会盎然。

颔联对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者颔联皆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悲壮,都有首联对凄美的意境,转为波涛翻滚的动态宏阔,都集中体现了姜夔秋天的典型特征。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隐晦萧条景象,来象征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以及诗人内心漂泊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与杜甫《隔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妙。

秋兴 登高 比较阅读

秋兴  登高 比较阅读

《咏怀古迹 (其三)》题 为“咏怀”, 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 的情怀,这是 不是与标题 “咏怀”二字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 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 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 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 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 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 赏鉴手法
品味语言 把握感情
合作探讨
比较
1、写作背景 2、景物特点(意象 3、情感 4、表现手法
意境)
1、比较写作背景

即景抒情诗鉴赏例说(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即景抒情诗鉴赏例说(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 秋兴八首(其一)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凋伤 萧森 兼天涌 接地阴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两开 一系
高 急
一、缘景析情:分析景物特征及情感指向
思羁

孤独 念 旅
家漂

哀伤 乡 泊
的的
故园心 思乡 凄 哀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苦伤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 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 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 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 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 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 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孰优孰劣,难分伯仲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律诗《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是杜甫的登峰造极的作品,都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却也让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情,在人生的暮年,用离乱的血泪,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诗章。自古以来很多诗家把这两首诗奉为经典之作,今笔者把两首诗对比赏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对比题目,感悟诗境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两题皆是虚实相生,实际为题面,虚含情意,联类无穷,感发生命。自古逢秋多寂寥,前者因秋起兴,以时令节序,暗合生命律动,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后者登高望远,慷慨激昂,磅礴悲怆,系传统习俗,是中国文人用来抒发悲愁苦恨的母题,凸显文化底蕴。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

首联对比。《秋兴八首(其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面对满目肃杀颓败、萧瑟深沉的秋景,而引发的国家兴衰,身世的蹉跎之感,照应了题目因为秋起兴之意;《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数清秋意象纷至沓来,天高气清,秋风猎猎,哀猿长啸,水清沙白,鸥鸟回旋,给读者构建了一幅辽阔高远,清寒寂寥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秋景图。但并没有前者首联之肃杀之感,似乎在暗示诗人此刻的登高临远还是兴会盎然。

颔联对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者颔联皆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悲壮,都有首联对凄美的意境,转为波涛翻滚的动态宏阔,都集中体现了姜夔秋天的典型特征。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隐晦萧条景象,来象征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以及诗人内心漂泊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与杜甫《隔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妙。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 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风 急(迅疾)
天 高(高远)
意 孤独无依 境
猿 啸哀(啼声哀怨)漂泊痛苦 凄

渚 清(孤零冷落的小岛)
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瑟惨淡、辽阔苍凉 雄浑壮阔
• 意象不同,意境相近。
2、比较情感
秋兴八首 其一
• 1、悲自然之秋:秋气肃杀,万物凋零。 • 2、悲人生之秋:人到暮年,漂泊异乡。 • 3、悲国运之秋:历经动乱,风雨飘摇。
• 触景不同,感情相近
3、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766年秋夔州 《登高》——767年秋夔州
——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夔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市,巫峡所在地。
• 背景相同
二、合作探讨。
《登高》 比较 《秋兴》 异同
1、景物特点--意象不同,意境相近 2、情感 --触景不同,感情相近 3、写作背景--背景、时间相同
三、总结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
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秋兴》与《登高》比较鉴赏 教案

《秋兴》与《登高》比较鉴赏  教案

《秋兴》与《登高》比较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感知两首诗营造的相同的意境。

2、赏析两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两首诗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

3、研讨杜甫晚年律诗的特点。

教学步骤: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1、了解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六人小组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

一、导入:

杜甫的《秋兴》与《登高》,都是杜甫晚年悲秋的七律,我们尝试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比较,侧重异中求同,更加充分地理解晚年杜甫悲秋的内涵,鉴赏杜甫晚年律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二、师生交流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诗人由成都买舟东下还乡,在夔州暂居两年。当时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剑南川西战争接连不断,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寂寞、抑郁的。因此,诗人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可见,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相同。

三、师生交流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明确:两首诗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重阳日诗人登高,描写秋江景色。

前两句十四字,写了六种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天地苍凉。

后两句写了两种景。落木无边,萧萧而下,生命短暂;长江不尽,滚滚而来,时间永恒。

前两联营造了一种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的意境。

《秋兴》前四句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选取了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等意象,烘托出萧条、凄清、悲壮苍凉的氛围。同时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上下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丛菊菊两两开开他他日日泪泪,,孤孤舟舟一一系系故故园园心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 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 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白帝城高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裁衣的刀尺声、砧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 更平添了诗人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1、诵读并鉴赏,掌握《登高》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 忧思。 3、学会赏析古典诗歌、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初 步具有解题的能力。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 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 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 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 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 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之 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 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 飞到了长安。

秋兴--登高-比较阅读

秋兴--登高-比较阅读
24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 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 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 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 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5
比较情感 登高
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家国之秋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家国多难
宋 代 罗 大 经 :
• 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 又极精确。
•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
9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 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 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1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三首诗,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让他们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课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绘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意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打算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景象。
2.增强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诗中的意象、修辞进行思考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与评价的能力。
4.提升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诗歌朗诵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秋兴八首》中提到的“巫峡”、“夔州”等地名,以及杜甫的官职变迁。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对比《秋兴》与《登高》中的自然描写,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学生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挑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较大距离,难以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加入更多关于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登高》《秋兴八首》

《登高》《秋兴八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的口诀,即谓七言 句第一、三、五字平仄 可以不拘,第二、四、 六字必须分明。上下句 中的平仄相对,两联间 平仄相同。
古 今 七 言 律 诗 之 冠
杜 诗 七 言 律 诗 第 一
知人论世
杜甫身逢战乱,
从48岁开始,一 直到58岁去世为 止, 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 第八个年头了, 3年后病死出蜀 途中。
前两联如何融情 入景?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依靠,促使他买舟东下, 想要回家乡。766年开始杜甫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大约两年,夔 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 水急、风大、多猿著称。杜甫在 这里写下四百多首诗,在诗歌上 创造了一个高峰 。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 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 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再加 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 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 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宋代罗大经 曾说颈联的 十四个字中 含有八层意 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却结为挚交好友,你对他 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 受。
辗转夔州,客死湘江
2、比较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1)《秋兴八首》其一 意象:凋伤的枫林,萧森的巫峡,汹涌的江波,
塞上的风云,两开的丛菊,孤独的小舟,急 促的砧声 意境:阴森萧瑟、孤单凄凉 (2)《登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
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索惨淡、辽阔苍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 ——刘勰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点:《秋兴八首》其一
1、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 凄苦落寞的情怀。】
2、象征【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 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 阴沉郁闷。】
3、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 归的惆怅和凄凉】
3、思想情感 4、表现手法
1、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765年四月 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登高》——767年秋夔州
相同的背景
知人论世,以世推人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 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 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 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 高》
1、视角变换—— 2、多重感官——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时空相结合——万里与百年 4、衬托——以长江的“不尽”衬托人
生的短暂,抒发韶光易逝之感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比较李杜
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 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的包 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 郁现实。面对朋友,李白是洒脱的,而杜甫却是细腻 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就是他对友人的 关切问候。面对社会,李白选择的是任性自由,纵情 山水,而杜甫则在一声声叹息中浮浮沉沉,饱受折磨。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 ❖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被俘虏,潜逃凤翔,做左拾遗,成“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9岁)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李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3、比较情感
面对自然秋景,作者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感 情是否一致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呢?
比较情感
秋兴八首 其一 悲自然之秋
悲 秋 悲人生之秋
两行他乡泪 一片故园心
悲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
八 经常作客;
离家万里;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 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 读出几层来?
悲 凄凉秋日;
年过半百
登台无友;
带病登台;
时世艰难。
比较情感 登高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家国之秋
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漂泊他乡
家国多难
• 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
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意境) 品味语言
赏鉴手法
把握感情
合作探究
比较
1、创作背景 2、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四)眷恋亲情、友情、爱情。
杜甫诗三首
《秋兴》与《登高》 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羁旅行役诗鉴赏点拨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 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语?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再三 其义自见
1.初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2.再读:读懂大意,了解诗歌的基本内 容,整体感知诗歌基调。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知识回顾
接触过的杜甫作品:
初中:《望岳》《春望》 《石壕吏》 《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中:《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登岳阳楼》
《小寒食舟中作》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恨别》《月夜忆舍弟》《夔州歌十绝句》 《村夜》 《野望》
杜甫诗歌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宋 • 作客,羁旅也; 代 • 常作客,久旅也; 罗 • 百年,齿暮也; 大 • 多病,衰疾也; 经 • 台,高迥处也; : •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 又极精确。
4、比较表现手法
相同点:1、情景交融。(情感深沉)
2、直抒胸臆又语带双关。(“丛菊两开”“故园 心”“艰难苦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