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
教学数字化转型实施计划

教学数字化转型实施计划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方式日益普及,如何科学高效地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转型目标本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化教学体系,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性。
1.教学模式数字化,逐步实现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在线互动等新型教学方式。
2.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包括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各类资源的智能云平台。
3.教学管理数字化,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系统。
二、转型路径教学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我们拟定了如下路径:第一阶段(1年):奠基期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2.建设基于5G/IPv6的高性能云平台,为数字资源上云存储提供支撑。
3.制定教学数字化转型标准和规范,明确技术架构、应用模式与资源规格。
4.培训教职工数字化教学技能,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第二阶段(2年):示范期1.在部分学科、年级和班级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试点。
2.组织编写或购买智能教学资源,形成较为完备的智能资源库。
3.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服务平台,探索在线教学新模式。
4.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并解决数字化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3年):全面推广期1.全面推广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所有学科和年级实施新型教学。
2.进一步充实智能资源库,不断提升资源质量和智能化水平。
3.完善在线课堂和移动教学服务,推广互动式、个性化学习。
4.建设智能化课堂,整合虚拟仿真、三维演示等新型教学手段。
5.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三、技术架构教学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起一个先进的技术体系,支撑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教育部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力拓科技公司“产学合作移动教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申报书(A类)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力拓网络科技2018年5月申报说明1.本类别(A类)项目按学校申报和建设,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填表申报。
2.有志于进行教学容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并已经进行过类似研究,或已经有完善的研究计划,能够代表该课程在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3.对移动教学云有一定研究,具备基本的移动教学云素养,已经尝试或准备尝试一些移动教学方法;4.对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研究,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并能够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建设中;5.有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经验,能够胜任移动微课件和精准课堂对多媒体数字资源的制作要求;6.确保能按时完成项目的建设和交付,每个项目原则建设时间为一年;7.校、院领导应大力支持教学创新及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
教育部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力拓科技公司“产学合作移动教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申报书(B类)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力拓网络科技2018年5月申报说明8.本类别(B类)项目按二级院系申报和建设,由二级院系负责组织填表申报。
9.有志于进行教学容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并已经进行过类似研究,或已经有完善的研究计划,能够代表该课程在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10.对移动教学云有一定研究,具备基本的移动教学云素养,已经尝试或准备尝试一些移动教学方法;11.对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研究,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并能够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建设中;12.有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经验,能够胜任移动微课件和精准课堂对多媒体数字资源的制作要求;13.确保能按时完成项目的建设和交付,每个项目原则建设时间为一年;14.校、院领导应大力支持教学创新及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学年度工作计划与重点工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学年度工作计划与重点工作学年度工作目标:加快教育技术平台建设,推进教育技术应用,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持三育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一)教育技术应用平台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1.跨平台资源检索系统的招标与建设等相关工作2.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3.“数字化教学教师培训与资源开发中心”建设的实施4 WCCS平台、精品课程平台管理、维护与定制开发5.网络教学平台、MOOC平台、学习空间调研与规划6.托管资源服务器技术支持,如医护学院的医学素材库、计算中心的综合教学网、汽车学院的考试系统等;7.虚拟服务器系统安全、管理与备份,包括VOD、素材库、课件库、医学素材库、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得实网络教学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等21个系统服务器,数据量18TB二)教育技术应用项目规划、管理与技术支持;1 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网络课程项目。
开发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启动本年度校级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立项20-30个,重点支持“三育人”系统改革课程、创新项目试验课程、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课程建设。
2 信息化教学项目。
计划本年度立项15-20个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重点支持校级以上已立项建设完成或建设基础较好的课程。
3 移动学习项目。
计划立项5-10个移动学习教学改革项目,重点支持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较高、课程与资源建设基础好、教师探索积极性高的课程。
4 多媒体课件项目。
包括动画、多媒体教学软件、三维仿真教学软件、虚拟现实教学软件等,制定推进与统筹管理计划。
5 挖掘信息化与课程融合典型案例,6 推进优质资源的教学试点。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更新;1.资源共享课建设指导与技术支持,其中国家级43门、省级11门、校级24门;2 精品课程管理与技术支持,其中国家级53门,省级70门,校级223门。
教改项目报告

教改项目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人才,我们提出了一项教改项目,旨在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1.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项目实施方案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4. 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四、项目实施过程1. 组织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改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3. 实施教学改革: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
五、项目成果总结经过一年的教改项目实施,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收获:1. 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2.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4. 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5. 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其 次是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英语水平提高上容易顾 此失
彼。 双语教学 实践中发现 , 顾及了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 , 专业 知 识学 习就要打折扣 。 由于课 时有限 ( 4 0 个 理论课 时) , 双语教 师 惟一能做的便是分配好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英语能力之间 的时间, 并尽量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 以取得成效 。 如果在学生英 语水平 尚未 达到一定 程度时, 盲 目用 “ 双语教学 ” 来要求他们, 学生会 因为英语能力 的有限而感到压力, 对双语教学失去兴趣,
二、 教 学 方法 和 内容 的 改 革 “ 移 动 通 信 ”课 程 虽 然 原 理 性 强 , 但 要 认 识 到它 同 时又 是
一
二是一般 的移动通信实验局 限于模块 化的实验箱 , 不能 构 建蜂 窝无 线通信 系统 , 与现 实的移 动交换 机 、 基 站、 手机用户 等元 素组建 的网络结构相差较 大; 很 多信号处理过程 都被集成
总第2 7 3 期
DOI 编 码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1 4 . 0 3 9
课 程教 材 改革
“ 移动通信 " 课程教 学改革与 实践
胡 洁 黄 双苹
摘要 :“ 移动通信” 是一 门原理性和 实践性 非常强的课 程 , 探讨了高等 院校 通信和 电信专业在 开设该课 程时, 在教 学内容 、 教学方 法、 教 学手段 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新尝i L; 阐述 了 在授课 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 多层次双语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 场教学等方法的
大学 移动校园 实施方案

大学移动校园实施方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也逐渐迎来了移动校园的时代。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我们制定了大学移动校园实施方案,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校园服务。
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统一的移动校园平台,整合校园内各类资源和服务,包括学生信息、教学资源、校园活动等,通过手机APP的形式提供给师生使用。
这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其次,我们将在校园内建设高速、稳定的无线网络,覆盖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各个重要区域,确保师生在校园内能够随时随地畅快地上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同时,我们还将推广5G技术,提高网络速度和稳定性,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体验。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推动校园卡的智能化升级,将校园卡与手机绑定,实现校园卡的电子化,师生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校园卡的一切功能,包括门禁、消费、借书等,不再需要携带实体卡片,极大地方便了校园生活。
另外,我们将推行移动教学,鼓励教师将课程资源、教学资料等上传至移动校园平台,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将推广在线考试和作业提交,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提高教学环保性。
最后,我们将加强移动校园的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校园安防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校园内各个区域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报警,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之,大学移动校园实施方案将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校园服务,推动校园管理和教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大学校园贡献力量。
希望广大师生能够积极配合,共同推动移动校园建设,共享移动校园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

( )相 关 的实验 教 师队伍 建设 及 实 验室 的 管理 也 4
都 处 于较低 水平 。
面对这 些 问题 , 选 解 决 措 施 是 建 立一 种 既 能 将 首 理论 与实践 内容 相融 合 , 又能 突出 、 强化 实践 工程技 能 和通 信职业 素养 的 良好 的教 学 体系 _ 。 2 ]
Vo _ 9 No 2 Fe . 2 2 l2 . b Ol
移 动 通 信 课 程 实验 教 学 改革 与 平 台建设
戴 翠 琴 , 海 霞 ,鲍 宁 海 冉
( 庆 邮 电大 学 通 信 与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动 通 信 技 术 重 点 实验 室 ,重庆 重 移
摘
要 : 对 移 动 通 信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以及 实 验 教 学 的 相 对 滞 后 , 索 一 种 将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融 合 的 教 学 体 针 探
Te hn o c olgy.Ch gqng U n v r iy o s s a d Tee o m un c to on i i e st fPo t n 1c m i a ins,Ch ong i g 4 06 q n 00 5。Chi ) na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唧 一
证 理论 环节 中各 种技 术 的 基本 原 理 , 实验 内容 和 方 法
通 信课 程教 学 内容 更 新 周期 越 来 越 短 , 工 程实 际 结 与
合 也越来 越 紧密 , 尤其 是 随着 3 B G、 3 4 建 设 G、 3 E G、G 如 火如 荼地 进行 , 时俱 进 地 实施 移 动 通 信 教学 内容 与
线, 构建 多 层次 、 多模 块 的实验教 学体 系成 为移动 通信
XX学院教学空间智慧化管理改革项目建设意见

XX学院教学空间智慧化管理改革项目建设意见一、项目概况XX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通过智慧化教学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教务管理水平,使教学资源分布优化、教学督导便捷化、实验室管理科学化,满足更高要求的职业教学环境。
本次项目建设在充分融合已有系统基础上扩充新增功能,集成现有软硬件设备,对采购人教务管理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
二、项目建设方案(一)整体设计思路本次改革将基于学校现有教务管理业务系统架构,本着打通现有孤岛系统、新建部分数字化教务管理业务的思路。
建立线上业务办理模式,对教务管理业务进行全方位数字化改革。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教室和实验室改造:对现有普通教室和实验室进行硬件改造,安装监控和拾音器等设备,进行授课情况的图像和声音采集。
配合巡课督导管理软件,实现在线巡课和远程督导评价。
2.管理数字化改革:提升学校教务各业务流程线上办公、线上审批、数据统计自动生成。
(1)新建管理系统包括:巡课督导系统(包含硬件设备部署、软件开发)、实习管理系统、教学与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竞赛与证书管理系统、专业(群)建设与评价管理系统、专业资源库管理系统;(2)原有教务系统升级。
3.系统运行模式:各个系统纳入数字校园平台统一管理,采用开放式接口,方便后续功能延展。
系统采用B/S架构,采用本地部署+云部署。
管控平台数据展示可支持PC端、移动端、9-109大屏、智慧教室大屏。
用户可通过电脑端、手机端钉钉、微信端、APP(安卓)、等方式操作业务功能。
(二)建设内容建设巡课督导系统(包含硬件设备部署、软件开发)、实习管理系统、教学与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竞赛与证书管理系统、专业(群)建设与评价管理系统、教务系统软件升级、专业资源库管理系统。
1三、建设清单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四、建设集成要求;1.硬件安装:包含机柜、6类网线、光纤等学校网络要求的辅材及人工费用。
移动通信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

信专业 训练。
同时,课程组本着 “ 天的研 究,就是明天的教 今 科书 ”的严谨工作思想 ,以课程组所属研究室的研究
成 果 为 支 撑 ,积 极 筹 备 适应 通信 行 业 、乃 至 社 会 发展 的实 用 性移 动 通 信 教材 。
收 稿 日期 :2 1— 3 1 ’ 000—7 作 者 简 介 : 兰振 平 ,硕 士 , 讲师 。 本 文 系 辽 宁 省 教 育 科 学 “ 一 五 ” 规 划 2 0 年 度三、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开放实验室 ,建立学生研究小组 .
{l. I } l
学 内容 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后再分章节讲解 。根据 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教案 内容的组织注重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的内在联系和技术背景,注重基础
知 识 的理 解 ,而 非 简 单 记 忆 ;采 用 启 发 式教 学 ,充 分 调动 学生 的 积极 性 和 创 造 性 ,鼓 励 学 生提 问并 探 讨 问 题 的解 决 ,而非 单 纯给 出答 案 。 移 动通 信 网络 的建 设和 维 护 资 料 多 为英 文 版 , 开
2 0 第 3 总 1 期 0 年 1 第0 ) 1 期( 1
中国 现代教有装 备
移动通信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水
兰振平 赵 昕 樊 磊 刘 剑 邹念 育 王智森
辽宁大连 1 6 3 04 1 大连工业大学
摘 要 :文 章 通 过 探 究 移 动通 信 课 程 体 系 内涵 ,确 立 教 学 策 略 ,并 结合 教 学 实 践 , 对 该 课 程 进 行 了 多媒 体 与 网络 教 学 、双
移 动 通 信 技 术 发 展 迅 速 、应 用 广 泛 , 已成 为 当代
应 用 层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靠 的传输信息的学科。面对“ 任何时间 、 任何地点 、 任何人”移 ,
动通信成为最主要的通信 方式 , 也是发展和应用最快的领域之
—
目前大学的课 程教学过程 中 ,为 了教材 自成体 系等原 因 ,
各课程教材 中有一部分 知识相互交叉重叠 , 有一部分相 同知识
的关系与影响 , 积极加强与通信运营公司 , 如中国移动 、 中国联 通、 中国电信 , 与通 信行业研发公 司 , 如大唐 、 华为 、 中兴等 , 以
及具有一定条件 的用人单位联系 , 让从事教学与科研 的教师和
用人单位建立研究合作关系 , 与相关单位建立学生实践教学基 地, 合作设置企业 实践教学 内容和大纲 , 聘请企业专家讲授 。 同 时, 校企合作 开展课程设计 的教学 , 学生在得到充 分锻炼 的 使 同时, 亲身体验 和了解社会需求 , 为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在校企 双方导师 的共 同指导下 , 使学生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通过
业链正在形成。
很难从更高 的角度理解这些 概念 和知识 。 移动通信课程 中同样存 在这些 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 水平 , 教师必须站在更高 的层次上来应对这些 问题 , 必须能够将 同一 知识 在不 同角度 的理解和描述方 法融会贯 通 , 将相关课程 的关 联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 , 进一步融合 。 如移 动信道模型问题 , 应
企业 实践方式来进一 步推动学校培养方 式与社会需 要的紧密 结合 。
给以输 入 , 看看输 出 , 仅此而 已。这些实验仅是简单层 面上的 ,
当然也是必要的 , 但更应该增加部分设计 性实验 。设计 出分层 次的实验 项 目, 一部分项 目基于实验箱 做 , 一部分基 于软件 另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要求 。因此 , 在 教学 过程 中 , 对 于基 础 比较薄 弱 的班级 要做 到对 重 点知识 的 回顾 ,使 学生更 好 地接 受和 理解 系统 的 组 成 原理 , 在 此基 础 上还要 对 新技 术进行 涵 盖 , 教学 内容非 常 多, 导致 了大量 的知识 点与 有 限的课 程 时间 的矛盾 , 这就需 要 教 师 在课 程 教授 过程 中对 教学 内容 进行 必 要 的筛 选 、 更
定 的理 论性 和 实 践性 。这 门课 程 涉及 到 的知 识 点 很 多 ,
内容涵盖广泛 。其中包括 了了高 、 低频 电子线路技术 , 信号 与系统 , 数字信号处理 , 信息理论与编码 , 微波与天线等技 术。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后续 知 识有 着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 因此 , 在教 学过 程 中 , 不仅 要重 点阐述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 、关键技术和系统的 T作流程 , 还要包括一些重要知识的回顾。此外, 还需要培
・
结构等相关 图文信息, 通过动态演示与分析 , 将整个通信领 域 所 涉及 的整体 设 备和 完整 系统 进行 展示 ,使 学生 可 以全 面 了解 整 个通信 领 域 的各个 环节 , 建立 全 网的概 念 , 开 阔了 学生 的思路 , 提高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3 1 。 2 . 讨 论 学 习法 。 传 统 的教 学 方式 不重 视 与学 生的互 动 , 即教 师满 堂讲 , 学生 只 负责 听课 , 这 样很 难激 发学 生 的学 习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c 同_ 坩蜓扩艘的接收信 弩比较阁
( ( 移 动 通 信 系统 课 程 教 学 改革 实 践
◆辛 洁 赵健东 孙运强
( 山西省巾北大学信 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 术的迅速发展 , “ 移动通信 系统” 课程的教 学 内容略 显陈旧 , 而且该课程 的 内容专 业性 、 理论性和 物理性 强, 如何
使授 课 内容 紧跟 移 动 通 信技 术 的 最新 发 展 趋 势 , 使 学 生 学到 在 将 来 的 工作 岗位 中 真 正 有 用 的 移 动 通 信 系统 最新 知 识 , 对“ 移动通 信 系 统” 课 程 进 行 教 学 改革 变得 尤为 迫切 。从 教 学 内容 、 教 学方 法 、 实验 以及 教 学评 价 几个 方面探 讨 了“ 移 动 通 信 系统 ”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些
分析和理解信道、 信 号 的特 性 。这 样 就 会 有 较 为 繁 琐 的 数学 公 式 推 导 。
a 频率 为 自变量 的多径 衰 落
1 5
b 信源和接 收机z 日 ] 的 距 离函数 的多径效应
c 抖 e1^c ∞0 2
g 0 -
1
( 2) 专业性强 。对学生的专 业基础知识 要求较高 , 要 求熟练掌 握信 号
与系 统 、 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 还 要 有 一 定 的 电 磁 波/ 微波理论 基础 , 来 分 析 电磁 波 传 播 特 性 。
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践

4 9
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践
◎ 侯 春 雨
摘 要 :文 章 结 合 目前 我 国 3 时 代 背 景 , 对 新 的 技 术 和 市 场 需 求 , 课 程 设 计 思 路 、 学 内 容 的 G 针 从 教
选 取 、 学模 式 的 设 计 、 学 方 法 的 运 用 和 教 学 环 境 的 构 建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阐 述 , 绍 了本 单 位 移 动 通 教 教 介 信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实践 经 验 。
能力 。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和 设 计 依 据 通 信 服 务 职 业 任 职 要 求 ,参 照 通 信 企 业 移 动 通 信 无 线 网 络 设 备 维 护 岗位 职 业 资 格 标 准 ,在 课 程 的设 计 中 充 分 体 现 课 程 的 职
业 性 、 践性 和开放 性 。 实
强 教 学 内 容 的 针 对 性 与 适 用 性 。为 此 , 们 在 选 择 工 我
多 年 来 的 教 学 改 革 我 们 发 现 : 对 于 专 业 课 程 的 教 学 , 学 做 考 合 一 是 一 种 高 效 率 的 教 学 方 式 。课 程 教 教 学 在 校 内 生 产 性 实 训 室 里 ,实 施 “ 学 做考 一体 教
本 课 程 通 过 对 WC DMA 无 线 网 络 设 备 配 置 维 护 职 业 岗位 的工作 任务 分析 , 炼 典 型工作 任 务 . 析 提 分 归 纳 行 动 领 域 ,对 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再 进 行 教 学 论 加 工 确 定 课 程 内 容 。 我 们 与 企 业 专 家 和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一 起 讨 论 , 终选 择 了 2 最 1个 维 护 任 务 为 载 体 。 建 了 构 WC DMA 无 线 网 络 设 备 配 置 维 护 课 程 的 学 习 情 境 。 由于 WC DMA 无 线 网 络 设 备 配 置 维 护 涉 及 到 No e d B 和 RNC 两 个 不 同 的 设 备 , 设 计 了 两 个 子 学 习 领 故 域 , 个 子 学 习 领 域 分 别 设 计 3个 学 习 情 境 , 体 内 每 具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如 表 l所 示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前人 在移 动通信 课程 教改 上做 过多
种尝 试 和努力 , 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 基于 前人 的成果 以及 自身 的实践 经验 , 笔者认 为 , 市场需求 和产业 链出发探讨移 动通 从
是第 二代 和第 三代移 动通信 网络 的关 键 技术 , F M技术是 第 四代移 动通信 网络 OD ( L E时代 ) 即 T 的关键技术 , 通过这些 内容
些移动 通信工程知识 , 实现从纯理论 学
习到初步具备 工程意识 的转变 , 这样 既符
际提高 。 此 , 对 可从 市场 需求 和移 动通信 产业链 的角度 出发寻 找教 材改革 的途径 , 确保学 生的思路清 晰。
移动 通信产 业链从 上 游到 下游 大致
出具 体的案例 , 因为结合案例学生更容 易 理解 和 消化所学 的知 识 。 比如 , 讲解链 在 路预算 时 , 构想一个具体 的移动 网络做链 路 预算 , 变各种 不 同的参数 , 析这 些 改 分
大块 , 依据这个思路 , 可进行 以下改革 : 一 是 重 点 加 强 C MA 扩 频 技 术 基 础 和 D OD F M技 术基础 的教学 。 D A扩频 技术 C M
参数对链路 质量存在何种影响 。又如 , 在
讲解 呼叫发起 过程时 , 中兴通讯 ” 以“ 的设
备为参考 , 详细剖析一个 呼叫发起过程 中 的细节 问题 , 并结合学生 的手机接收情 况 进行讲解 。 学生往往对这种 案例教学方式 非常感 兴趣 , 而且分 析得越 透彻 , 学生 的
三 、 课 方 法 与 手 段 改 革 授
和工 程实践能力 。 移动通信本身 就是一 门
怎样 让学生 更容 易接受 和掌 握教 学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覆盖、 无线管理等基础内容 重点研究 , 为学生将来从 事无线通信领域 的研究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 的
基础 。 2 拓 宽视野 .
众所周知 , 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是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 已相对成熟且在我 国即将 投入商用 ,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 已进入算法研究阶段。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 教学内容的重心逐步 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 的研究 , 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转移 , 并逐步渗透第四代可能涉及的 相关技术, 同时让学生 了解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在某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 既拓宽学生 的视野又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 课 程开发 不 能排斥学 科中 尚待争 议的 课程 资源 . 我 国历史 上无论 初等 教育还 是 中等 、 高等教 育 的课 程设 置都 存在 过 于 重 视普 遍 的 真理性 知 识 的安
采 用原 版教 材 , 活 运用 双语 教学 的方 式过 渡 , 进 教 学质 量 的提高 灵 促 。
二 、 重 教 学 过程 注
1 提 高教师 素 质 .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 , 教师必须及时更新 自己的知识 , 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多年来 , 课程组始终
坚持收集和阅读与移动通信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献 , 并选派教师到清华大学进修。在课堂教学中, 介绍 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 , 吸引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 拓展 自己的视野。 2 精心 备 课 , 出教学 内容 的 系统性 和完 整 性 , 突 如何组织课程内容 ,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是课程组必须解决 的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 我 们认为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建立移动通信系统总体结构轮廓 , 然后再介绍各部分 内容。整个教案 的内容 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容联系和技术 的引人背景 , 注重知识的理解 , 而非简单记忆。基于 这样一条明确主线 , 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 目的性 ,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 科学 授课 。 . 充分调 动学 生 的积极 性 和创 造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 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 , 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 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 效果 。课程 组 总结 了一些 有效 的措施 。 () 1 明确学 习目的 , 激发学习兴趣 , 采用启发式 教学。兴趣是促进 学习的巨大动力 , 教师有义务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师在课前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准备适当的问题 , 在课堂教学适 当的时候提出, 留给 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 , 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 , 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 , 而非给 出答案。这样在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同时 , 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 这种交互式方式 可以激发学
211081304_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移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以“Java_Web项目实践”课程为例

DCW185数字通信世界2023.03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被置于国家战略层面。
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断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教育中[1]。
高校计算机专业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风向标专业,在为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同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积极开发探索在线教学,各平台线上课程达到1 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2]。
在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十分突出,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时间的局限性,以灵活的互动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将教师从统计出勤、考评的烦琐劳动中解脱出来[3],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移动教学模式的优点,进一步夯实教学改革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且依托移动教学模式飞速发展的契机,将会更好地实现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使命。
1 运用移动教学模式实施双创教育的可行性“Java Web 项目实践”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是一门综合专业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除需要达到一定知识目标外,还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Java Web 开发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独立使用Web 技术创建网站的能力;素质目标是提升学生Web 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自主——以“Java Web项目实践”课程为例李俊林(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推动了线上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时空扩展性有效地开展线上线下移动混合的教学模式。
文章以“Java Web项目实践”课程为例,提出了“一融合二贯通多维评价”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模式,并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改革具有创新可行性。
《移动通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的移动 通信 系统知 识是 一 个有待 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了培 养 学生 的理 论 分析及 动手 操作 能 力 . 高学 生 为 提
的 学习兴趣 , 过精 简教 学 内容 对课 程教 学与 实践 项 目进行 改革探 索 , 通 取得 了较 好 的成果 。 『 键词1移动 通信 : 学改革 : 关 教 实践 改革 『 中图分 类 号] 6 24 G 4 .1 『 文献 标识 码1 A 『 文章 编号1 0 9 9 3 (0 2 0 — 0 9 0 0 — 5 0 2 1 )3 0 9 — 2 1
《 动通信》 移 教学 改革 与实践 的探 索
王 丽 , 帅 , 靖 宇 陈 罗
( 南师 范学 院 电 气信 息工程 学院 , 淮 安徽 淮南 2 2 3 ) 3 0 8
f 摘 要1 对《 针 移动 通信 》 程 现有 教 学 内容 的 编排 更 新远 落后 于移 动通 信 产 业的发 展 , 内容 较 课 且 多. 论性 较 强 . 理 如何 让 学 生在有 限 的课程 学习 中既能 系统地 学 习到基 础 的移 动通信 技 术又 能掌握 先进
2 2年 第 3期 01 第 l 4卷 ( 第 7 总 3期 )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N N N R A N V R IY O R A F HU I A O M LU I E ST
N o.3 , 201 2 Ge ner l N o a .73,V o . 4 11
引 言 系 统 . 民用 的蜂 窝通 信系 统到 具有专 业性 和特 殊 从 《 动通 信 》 电子 通 信类 专 业 的重要 主干 课 性 的集群 移 动通信 系 统和移 动卫 星通 信系统 . 学 移 是 让 程 . 生在课 程 学 习过程 中普 遍认 为其 课程 内容涉 生 全面 了解 移动通 信 系统 的发展 和用 途 次介 绍 学 其 及 面较 广泛 , 论知 识抽 象 , 理 实践课 程 内容 单一 , 掌 移 动通 信基 本 技术 : 字调 制 解调 技术 ( 二 章 ) 数 第 握难 度 较 大【J 为 了提 高教 学质量 . 过探 索研 究 要 紧 紧 围绕 目前 实 际 系 统所 采 用 的数 字 调制 技 术 l ' 2 经 我们 采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与实 践 的改革 『1 3 I 4 进行 讨论 . 学生 知道 不 同的通信 系统 需要 采用 哪 让 精 编 教 学 内 容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激 些不 同的调 制技术 . 些调 制技术 的理 论基 础及 应 这 随 着移 动通 信行 业 的迅 速发展 . 动通 信 技术 用 的优势 . 与学 生展 开讨论 下 一代移 动通 信 系统 移 并 也 在不 断更 新 . 其通 信 系统也 呈现 了多样化 和智 能 拟 采 用 的数 字 调 制原 理 与 技 术 .如 MI M0一 F M O D 化 通 信市 场现 在一 方 面 以 G M 标 准 为主 的第 二 多输 人 多输 出正交 频分 复用 调 制技 术 分 别从 理 S 代 移动 通信 系统 仍在 发挥 重要 作用 : 另一方 面 与之 论 和工 程估 算 两方 面进 行 讨 论 移动 信 道 中 电波 传 并 存 的 第 三 代 移 动 通 信 目 前 就 有 WC MA、 播 特性 ( 三 章 ), 过 这章 学 习学 生 可 以 了解 到 D 第 通 C MA 0 0 T S D D 2 0 、 D— C MA、 MA 等 多 个 标 准 [ 。 移 动信 道 在 不 同环 境 下 的传 播 损耗 中值计 算 与 基 Wi X 一 目前移 动通 信 系统 已经 从 以前 的模 拟 通信 转 变 为 站选 址之 间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着 怎样 的联 系 . 以引发 学生 思考 现 可 数 字 通 信 .G技 术 已经 日趋 成 熟 .现 在 又 开 始 向 实 生活 中基 站 的地 理位 置有 怎样 的特 点 简要介 绍 3 4 发展 . 了让 学生 对移 动通 信技 术 、 G 为 现有 移 动通 几个 通信 系 统 中常用 的抗衰 落技 术 ( 四章 )重 点 第 , 信 系统 及 未 来移 动 通 信 的 发展 方 向等 有一 个 较 系 讲 解 3 通 信 系 统 中 常 采 用 的关 键 抗 衰 落 技 术 G 统全 面 的认 识 . 移动 通信 课程 内容 的 编排要 随着 时 R E接 收技术 的原 理及 实 际应用 最 后讲 解移 动 AK 代 发展 的需 要 . 行相 应 的调 整 . 材 的选 用 也 要 通信 技术 中的关键 技术 组 网技术 . 进 教 讲解 这章 时先 从 考 虑实 用性 和知 识编 排 的合理 性 理论 上讲 解组 网需 要考 虑 的五个 方面 . 再从 实际 工 根 据通 信时 代发 展 的需要 . 编教 学 内容 首 程 的一 个组 网案 例 中结 合 理 论 知识 与 学 生展 开 讨 精 先 要筛 选 删 除掉 一 些 已经退 出通 信 行业 发 展 历 史 论 最后 三章 分别 讨论 了 目前使 用 的第 二代 移动 通 舞 台 的 内容 , 如模 拟通 信 系 统 、 拟 通信 网络 和 移 信 系 统 ( 五章 G M 和第 六 章 C MA 系 统 ) 第 模 第 S D 和 动 通信 系统 中 曾 出现 过 的无 线 电寻 呼 系统 等 一 些 三代 (G) 3 移动 通信 系统 ( 七章 ) 第 。使 学生通 过 本 被 淘汰 的知 识 在 进行 基 础知 识介 绍 (第 一章 概 课程 内容 的学 习 . 移 动通信 这 门课程 的理论 知 识 对 论 )时 。主 要 介 绍 目前 市 场 存 在 的 一 些 移 动 通 信 和实 际应 用都 有 了较 系统较 全 面的 了解 样 的教 这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 分 类 号 : 4 . : N3 1 G6 2 o T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0 80 8 (0 9 0—0 80 1 0—6 6 2 0 ) 50 1—2
Te c ng Re o m n t e M o ie。 m m u i a i n a hi f r o h b l Co n c to
W ibi g, U a g c n ZHANG ng l Ga -i n CH EN e— n LI G u n - a ,
nia i n En i e r n a gs a Un v r iy,Ch n s a 4 0 0 a g h 1 0 3,Ch n ) i a ( p rme to etisan mmu c to g n e i g ,Ch n h i e s t De a t n f Elcrc d Co
m t d t o t u t t a S a o t e t a hi fe t w ih a ibl e c ng m e h s, a d usng VR e ho o c ns r c he l b O s t h e c ng e f c t v ra e t a hi t od n i o a n t e n e d e pe i e n r bt i h e de x rm nte vionme . nt
如何在 普通 高校有 效 开展“ 动通 信” 业课程 移 专
的教 学 , 以培养 出大 批 适应 市 场 需 求 的移 动 通 信 技 术人 才十 分重要 。
1 ‘ 动 通 " 学 改 革 ‘ 移 信 教
为 了保 持课 程 内容 现代 化 , 要增加 如下 内容 : 需
3 与 B G 组 网、 线 宽 带 、 能 化 、 件 无线 电及 G 3 无 智 软 抗 干扰等技 术 。 “ 移动 通信 ” 程虽 然 涉 及 的知 识 面 比较 广 , 课 精 选教 学 内容时 , 注 意维 持 教 学 内容 的 系统 性 。比 应 如 蜂窝 理论 中的频 率复用 技术 。从第 一代模 拟蜂 窝 系统开 始 , 现在 的数字 蜂窝 系统 , 本上都 沿用 此 至 基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30卷增刊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V o L30Su p.Jour na l of G uangxi U ni ve r s i t y(P hi l os ophy and Soci al S c i ence)M a y.,2008《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陈可中,赵剑锋,周春,黄炜钦,韦圆圆(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移动通信》是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当前教学中存在部分内容陈旧牵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出课程改革,通过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移动通信;理论教学改革l实践教学改革;小灵通系统;手机[中圈分类号3T N gl 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1—8182(2008)增一0069-02t移动通信》是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
它的特点是内容多、变化快、原理复杂和实践性强。
其中许多概念都是学生首次接触,不易理解。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触摸到移动通信最新发展的脉搏,又能饶有兴趣地学习乏味的移动通信理论,最后掌握移动通信的实用技术,就成为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我们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移动通信,指移动物体之间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即通信中至少有一方可移动.移动通信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其发展速度惊人,移动通信从最初的单台对讲方式发展到现在的系统和网络方式l从小容量到大容量}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可以说移动通信是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和网络技术的产物.《移动通信》课程内容不仅含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还包括卫星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小灵通系统和寻呼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类专业选修课《移动通信》教育应面对时代的发展,针对当今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应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教育,才能保证更好的,全面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学们反映学习《移动通信》,就是“学习时好象懂了,但学完后又什么都不知道了”.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部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管理,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有序统筹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要求,经研究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移动学习终端是指可支持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携式计算机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及配套资源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级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各校应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新型教育方式,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营造健康、有序的移动学习环境,助力智慧教育发二、工作原则(一)坚持学生免费原则。
学校免费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得强制或诱导家长或学生购买特定的学习终端和教育APP学校不得直接或间接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全程监管学校采购流程,确保采购工作公开、透明。
各地各校要让全体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得以学习终端应用作为分班、评价等前置条件,确保教育公平。
(三)坚持备案审批原则。
坚持“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组织选用和审核管理在教育部取得备案号的移动学习终端和教育APP,并同步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三、工作要点(一)加强规划管理1 .强化全市统筹管理。
加大对全市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应用的统筹管理,制定完善移动学习终端配备及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对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应用成效的研究和评估,指导各地各校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加强对信息化基础环境、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努力提升师生运用移动学习终端开展教与学的技能。
2 .强化学校主体责任。
各校应当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结合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生信息素养、保障措施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校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对方案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广泛征求师生、家长及社会意见,确保方案必要可行、规范适切、安全先进\经济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有的、
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好地实现自主服务。
交互性:移动学习的交互可以体现交互的自由性——普遍非 正式的交流。
01
移 动
一、建设目的——移动学习的特性
超媒性:移动学习的数字化内容在其环境中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
发生在教学实 践过程
发生在课程教 学结束后
收集数据、对数据 分析以及改进教学。
对课程教学是否达
在 评 价 设 计 中 , 要 对 收 集 数 据 的 内
到教学目标而进行
总结性评价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三)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按照前期设计的学习资源需求,参考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CELTS-41.1
精品课程资源 信息化教学大赛
主要内容
01 02 03
项目建设规范解读 移动学习策略分析 移动学习平台应用
01 项目建设规范解读
建设目的 基本要求 建设流程与方法 参考依据
01 一、建设目的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被认为是一种 未来的学习模式 ,是一 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
教学成效分析为评测点,制定科学、可行的指导性文件。
4、学生培训
对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的培训,要指导学 生熟悉不同学习场景的网络接入方法与相应的学习方法。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结构化设计 课程微单元设计 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课程资源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移动学习课程 建设、应用、评价
深职院 信息化教学类 课程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学院
1 2
《食疗与药膳养生》移动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国际市场营燕
化生学院 经济学院
3
4
《双眼视觉异常处理技术》移动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会展英语》移动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张艳玲
黄晓彤
医护学院
教学活动导入 吸引学习者 注意力,激 发学习动机 描述具体目 标 描述并促进
呈现教学内容
学习者参与
评估
跟踪活动
教学内容
练习
起点行为测 验
为保持提供 记忆辅助 考虑迁移问
实例
反馈
前测
题
后测
对先决技能
的回忆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5、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移动学习要在保持学习知识点短小精悍的同时,还要提供丰富的背景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
移动教学课程建设应以具体课程教学为核心,建设移动学习课程资源, 依托移动设备开展有效的移动教学应用研究。
准备规划阶段 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移动教学实施阶段 评价反思阶段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
准备规划阶段
1、教师培训
课题负责人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组织或参加各类培训学习 ,主要内
仪器设备外观、实验现象特殊状态、操作 演示关键点等 微课、各类案例、模拟实验、练习、测试 等 (外语)听力练习等 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等。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资源整理——去唯视频,可微视频
1、资源类型 可有各种类型资源,资源混排。不一定只是视频。 PPT设计, 背景浅色、净色为主。
01 二、基本要求
移动学习课程是指用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移动学习具有随 时随地、个性化、交互性、知识片段性、学习者注意力有限等所特有
的不同于一般学习的特征。
01 二、基本要求
【设计课程要求】
第一,教学设计应开放 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开放性思维, 把开放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之中。
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策略的设计到作业、测试
从移动学习特点出发,将课程各模块继续微单元化设计 。一个单元尽
量围绕一个微小知识点设计,或提供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 ,以便
学习者在零碎时间中完成学习,在此基础上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4、课程微单元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每个学习单元,从以下五个主要学习环节来进行教学策略设计。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媒体格式
应用特点
举例
教学辅导、课程说明、教师介绍、设计方
文本
基本概念或事实呈现类学习内容
案、实施方、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知识点、 作业、通知等。
图片 视频 音频 动画
直观形象的概念或事实性的学习 内容 真实场景重现的教学内容 语言学习、会话类教学内容 形象化、过程化的知识展示
4 ;如
3
果不需要,则以教学策略为指南,开始组织和修改现有材料。 • 考虑学习环境,考虑传输系统对资源的支持程度,基于教学策略,
4
计划并编写教学资源需求。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6、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 容 、 数 据 分 析 的 目 标 等 进 行 描 述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知识资源,而且要以各单元或主题为核心形成良好的 知识网络 ,提高
学习的效果。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 聚焦于课程单元,审核单元教学策略,通过文献调查、咨询学科
1
专家,确定有哪些教学资源可用。
2
• 考虑如何采用或修改可用的教学资源。
• 决定是否需要设计新资源。如果需要设计新资源,转到
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试验。
第七,教学过程要有记录 通过录像、截图、短信息存档等方式,记录教学过程的典型环节。
第八,教学效果应反思评价 开展至少2轮以上的教学试验,记录相关的各类数据如成绩、讨论活跃 度等要素,开展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01 项目建设规范解读
建设目的 基本要求 建设流程与方法 参考依据
客、处理业务 和结束交易时, 要做到待人礼
最终目标
在问候顾客、处理业务和结束交易
时,员工们要做到热情、礼貌,包
括:主动打招呼,做出个性化的解 释,专项处理业务,辅助填写表格, 以致谢和祝愿结束交易活动,等等。 学习者、情境和工具:学习者都是 银行员工,他们直接或通过电话、 信件与顾客打交道;应用环境是典
01 一、建设目的
移动学习: 要求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丰 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 ,开展多种形式的 教与学活动,探索适宜高职教育的 移动学习模式,以达到丰富教学方
式、优化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益的目的。
01 项目建设规范解读
建设目的 基本要求 建设流程与方法 参考依据
织在一起的,因为这些数字化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 自主性: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 容,自控学习进度。
学
习
特
性
泛在性:这是移动学习区别数字学习的一个根本特征。所谓泛在 性是指任何人(anybody)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 (anywhere)学习任何信息(anything)。
外语学院
5
6
《印刷设计应用软件》移动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国际商务交际》移动学习教学改革试验
张辉
朱立立
印刷学院
外语学院
2004-2011 15511 工程
• 专业资源库 •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 讲授型网络课程 • 实训教学录像片
53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4---信息化教学 项目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类 (20) • 信息化教学应用类(15) • 移动学习教学改革类(6)
关于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内容,遵循移动学习规律,考虑移动学习终端
条件,设计移动学习资源。
1、资源内容 聚焦于知识点或技能点,细致、全面的呈现。 2、资源大小 要求资源短小精悍,适合学习者在碎片时间学习。 3、资源类型 资源类型有图片、视频、音频、文本、课件、试题等,要选择合适的 资源类型来表达知识内容。
01
移 动
一、建设目的——移动学习的特性
移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受传统教学固 定场所和有线网络接入点的限制。
学
习
及时性:由于在移动计算环境下,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马上学习。 网络性: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计算的网络教育,以移动因特
特
性
网为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实现网络教学。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1、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将课程教学目标中所蕴含的对技能、态度、知识的要求清晰、简明的
描述出来,并要涉及到学习者、学习者运用技能的情境以及可用的工具。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设计阶段
最初目标
员工要懂得礼
貌待人、热情 服务的重要性。
修改后目标
员工在问候顾
2、微视频 视频力求紧凑,就点讲点。3—5分钟讲清楚更好。
02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网易云课堂)
02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资源建设阶段
(网易云课堂)
01
三、建设流程与方法——移动教学实施阶段
跨时空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教师也 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