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液固相变动力学
液固相变的热力学基础
液固相变的热力学基础- -
金属有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由于凝固后的固态金属通常是晶体,所以讲这一转变过程称之为结晶。一般的金属制品都要经过熔炼和铸造,也就是说都要经历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相变过程。
1.1 凝固过程的宏观现象
1.1.1 过冷现象
金属在凝固之前,温度连续下降,当液态金属冷却到理论凝固温度Tm时,并未开始凝固,而是需要继续冷却到Tm之下的某一温度Tn,液态金属才开始凝固。金属的实际温度Tn与理论凝固温度Tm之差,称为过冷度,以ΔT表示,ΔT=Tm-Tn。过冷度越大,则实际凝固温度越低。
过冷度随金属的本性和纯度的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今属不同,过冷度的大小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以上两因素确定之后,过冷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即实际凝固温度越低。反之,冷却速度越慢则过冷度越小,实际凝固温度越接近理论凝固温度。但是,不管冷却速度多么缓慢,也不可能在理论凝固温度进行凝固。对于一定的金属来说,过冷度有一最小值,若过冷度小于此值,凝固过程就不能进行。
1.1.2 凝固潜热
一摩尔物质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时,伴随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金属熔化时从固相转变为液相是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时从液相转变为固相则放出热量,前者称为熔化潜热,后者称为凝固潜热。当液态金属的温度到达凝固温度Tn时,由于凝固潜热的释放,补偿了散失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冷却过程中出现了温度恒定的现象,温度恒定的这段时间就是凝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凝固过程结束,凝固潜热释放完毕,温度才开始继续下降。另外,在凝固过程中,如果释放的凝固潜热大于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温度将会上升,甚至发生已凝固的局部区域的重熔现象。因此,凝固潜热的石方和散失,是影响凝固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章相变动力学
(2.5)
3
0
当N● 为常数或随时间变化 (2.5)式都可适用。
若形核率N● 为常数,则得到:
f 1 exp( Kt n ) (2.6)
公式(2.6)称为Avrami方程,式中K、n为常数,
三维形核长大用3≤n≤4;二维形核长大用2≤n≤3;
一维形核长大用1≤n≤2。
4
例题1:锰在282℃β→α等温转变量体积分数f和转变时间的关
0.011
11
习题:
•
•
假定固态相变中形核率N 和长大速度G为常数。
则经过t时间后所形成的新相的体积分数
••
f 1 exp[( / 3)(N G3 t4 )]。已知:
•
•
N 1000cm3 • s1,G 3 10-5 cm / s,试计算:
①发生相变速度最快的时间;
②过程中最大的相变速度(dx / dt)max; ③获得50%转变量所需的时间。
ln[-ln(1-f)] lnt
-3.199 7.139
-1.617 7.601
-0.359 7.945
0.792 8.269
线性回归得: ln[ln(1 f )] 28.406 3.53ln t
n值是3.53。可以推断转变过程是形核率随时间减少的5。
JMA方程在多形性转变机制中的n值
多形性转变与其它界面控制型生长,胞区分解
相变3
度、过饱和蒸汽压。
即系统温度、浓度和压力与相平衡时温度、 浓度和压力之差值。
三、 晶核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成核:
长大
由晶核半径 r 与 r* 比较可知 消失
临界晶胚半径:新相可以长大而不消失的最小晶胚半径
由晶核形成系统自由能的变化计算临界晶核半径
系统自由能:
均匀单相并处于稳定条件下的熔体或溶液,一旦进入 过冷却或过饱和状态,系统就具有结晶的趋向。系统由一 相变成两相,这就使体系在能量上出现两个变化: 1)系统中一部分原子(离子)从高自由能状态(液态) 转变为低 自由能状态(晶态)。 G1 体积自由能 2)由于产生新相,形成了新的界面(如固–液界面),这就需 要作功,从而使系统的自由能增加。 G
广义的相变
相变的普遍性
g L g S L S (凝聚、蒸发) (凝聚、升华) (结晶、熔融、溶解)
S1 S2 (晶型转变、有序-无序转变)
L1 L2 (液体) A+B C 亚稳分相 (Spinodal分相)
相变的普遍性
3、意义:
相变 → 结构变 → 性能变
应用:相变可以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相变开裂:石英质陶瓷 相变增韧: 1)氧化锆陶瓷 2)地砖:玻璃态 玻璃态+晶体态 “微裂纹扩展” 晶体含量 ,强度
等温等压条件下: 平衡时,有
相变热
G H TS
相变的概念与分类
§8-2 液-固相变过程热力学
一.相变过程的不平衡状态及亚稳区
平衡状态:从热力学平衡观点看,将系统冷却到相变温度,
则会发生相变而形成新相。 T A B
气
相
C
O
亚稳 区
D
液
相
E
固
相
P’
P
15
图8-8 单元系统相变过程图
不平衡状态: 亚稳区——在理论上应发生相变而实际上不能发生相转变
的区域称为亚稳区。(图中阴影区) 在亚稳区内,旧相未消失,以亚稳态存在;新相不稳定, 还未形成。 原因:新相开始形成时,颗粒尺寸很小,在较高的蒸气 压或溶解度下重新蒸发和溶解,而不能稳定存在。
TP TP
此时称为二 级相变。
6
分析:
(
2u T 2
)P
(
S T
)P
CP T
(CP)1 (CP)( 2 比热容不等)
2u
V
V V
( ) ( ) ( ) V
P2 T
P T
P T V
1
2
((V) P T
1为恒温压缩系数) V
2u
(
)
TP T
(V T
)p
(V T
)P
V V
V
1
2
(
(VT )P
1 V
利于新相形成;
液体结构与液固相变资料讲解
图2-2
三、描述物态结构的参数 1. 平均数密度 :系统整体单位体积的粒子数。
2. 数密度 :在距离某一参考粒子 处单位体积的粒子数
r Nr
4r2dr
N r 为微元体4r2dr中的粒子数
3.对偶分布函数 :在距离某一参考粒子 处的相对密度
数。
grr0
N1 rr0m40grr2dr
第3节 液-固相变的物理机制
一、 液-固相变驱动力
GS HS TSS GLHLTL S
G V G S G L H V T S V
HVHSHL SV SSSL
熔点处
0HmTmSm
Sm
Hm Tm
熔点附近 HV Hm
SV Sm G VHmTSmHm1T T m
4.平均原子间距 : 曲线第一峰的位置。表示参考原子
至其周围第一配位层各原子的平均间距。
图2-3 气液固结构参数定义示意图
5.径向分布函数(rad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
R D 4 r 2r F 4 r 20 g r
6.配位数 :参考原子周围最近邻(即第一壳层)原子数
固体粒子之间具有很强的化学键。化学键有方向性, 抗剪切。
液体粒子之间没有很强的化学键,但有很强的距离约 束力,不抗剪切,不自由膨胀。
8-4液-液相变
一个均匀的玻璃相,在一定的温度和组成 一个均匀的玻璃相 在一定的温度和组成 范围内, 范围内 , 有可能分成两个互不溶解或部分溶 解的玻璃相(或液相 , 并成相互共存的现象 解的玻璃相 或液相), 或液相 称为玻璃的分相(或称液相不混溶现象 . 称为玻璃的分相 或称液相不混溶现象). 或称液相不混溶现象
1,稳定不混溶区(stable immiscibility) ,稳定不混溶区( ) 液相线以上出现的液相分相现象, 液相线以上出现的液相分相现象 , 分相后,两相均为热力学的稳定相.在温 分相后,两相均为热力学的稳定相. 度低于某一温度时, 度低于某一温度时,会析出一个固相及转 变为另一个液相,一般不能形成玻璃. 变为另一个液相,一般不能形成玻璃. 不能形成玻璃
①
c
d
bT1
SiO2
2)不稳区(旋节分解 不稳区( 不稳区 T 区,Spinodale). ). 在左图的c-d之 在左图的 之 间,系统对微小的组 系统对微小的组 成波动是不稳的, 成波动是不稳的, 分相时不需要克服 势垒. 势垒.分相形态为 Na2O 蠕虫状或连通状. 蠕虫状或连通状.
a
c
2
d
T3 n d c a b
α
β
m
n
旋节分相机理
′ Cα
负扩散 早期 中期 终期
C0
Cα
分相后玻璃的亚微结构
第八章 相变
第八章 相
变
例 题
8-1 马氏体相变具有什么特征?它和成核生长机理有何区别?
解:马氏体相变具有下面特征 :(1)相变体和母体之间的界面保持既不扭曲变形也不旋转。这种界面称为习性平面(Habit plane ),其结晶学方向不变。(2)无扩散的位移式相变。(3)相变速率可高达声速。(4)相变不是在特定的温度,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
成核生长的新相与母相有完全不同的晶格结构,新相是在特定的相变温度下产生的,相变具有核化与晶化位垒。
8-2 如果在某过冷液态中形成边长为a 的立方体晶核时,求晶核的临界立方体边长a 0和临界自由焓△G 0。和球形晶核比较,哪一种晶核的临界自由焓大?
解:设立方体晶核的临界立方体边长a 0,临界自由焓为△G 0,而球形晶核的临界半径为r p ,临界自由焓为△G p ,当晶核为立方体时边长为a ,则
γ∆∆236 · a G a G V +=
012 · 32=+=∂∂γ∆∆a G a a G V
V
G a ∆γ40-=
2
3
23
032 · 46 · 4V
V V V G G G G G ∆γγ∆γ∆∆γ∆=-+-=)()(
当晶核为球形时,半径为r ,则:
γπ∆π∆ · 4 · 3423r G r G V +=
· 8 · 3 · 34
2=+=∂∂γπ∆πr G r r G V
V p G r ∆γ2-=
γ∆γπ∆∆γπ∆ · )2(
4 · )2( 3
42
3V
V V p G G G G +-=
232316 · 316 V
V G G ∆γ∆πγ==
由此可见立方晶核的大△G 0 于球形晶核的△G p 。
固液相变动力学
4 3 4 3 V r (ut ) 3 3
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体积为dVß为一个新相颗粒 的体积与形成新相的颗粒数的乘积:
4 3 dV N .V IV V dt . ( ut ) 3 4 3 N =I VV dt V (ut )
3
转变初期 V=V
2).非均态核化速率:
Gm I S B S exp( ) exp( ) RT RT
式中 ⊿G*K.....非均匀成核位垒 Bs .....常数 Is与均匀成核速率Iv公式极为相似,只是 二者的成核位垒不同。
G
k
3).应用举例
(1).过饱和溶液在容器壁上的析晶。
(2).结晶釉:在需要的地方点上氧化锌晶种。
N=I V dtV IVV dt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式中Iv----新相核的形成速率,即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内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假设新相为球状, u为新相生长速率,即单位 时间内球型颗粒半径的增长速率,生长速率u 为常 数,不随时间t而变化,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ß 的 体积为dVß,Nτ为新相的颗粒数,Vß为新相一个颗粒 的体积:
出现峰值原因: 高温阶段主要由液相变成晶相 的速率控制,增大T 对此过程有 利,故 u 增大。 低温阶段主要由相界面扩散控 制,低温不利于扩散,故 u 降低 logu
。
第八章 物质的相变
• 可见,非均匀成核的成核位垒小于均匀成核,润 可见,非均匀成核的成核位垒小于均匀成核, 湿的比不润湿的成核位垒小, 湿的比不润湿的成核位垒小,所以实际生产中加 入成核剂 • ⑶ 成核剂对非均匀成核位垒的作用 • a. 液相对成核剂完全润湿 *=0, • θ=0°,cosθ=l,ΔG° =0,加入立即成核 θ=0° cosθ=l, h • b. 液相对成核剂润湿 • θ<90°, cosθ=0 ,△Gh* <△Gr*/2,成核作用 θ<90° cosθ= △ , 显著。 显著。 • c.液相对成核剂不润湿 c.液相对成核剂不润湿 • θ=180° , cosθ=-1,△Gh* = △Gr*,成核 θ=180° cosθ= , 剂不起作用
• 一、 基本概念 • 成核:旧相中形成稳定的、较小的晶体的过程。 成核:旧相中形成稳定的、较小的晶体的过程。 • 均质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晶核 均质成核( ) 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相同的。 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相同的。 • 非均质成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非均质成核( ) 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 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种催 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Gr* ∆Ga * I = nr ⋅ n s ⋅ q = n exp(− ) ⋅ n s ⋅ aγ 0 exp(− ) kT kT
相变的概念与分类
29
成核速率:
Iv
0nin exp(
Gk RT
) exp(
Gm RT
)
B exp( Gk ) exp( Gm ) P • D
RT
RT
P
D
P——受核化势垒影响的成核率因子; D——受原子扩散影响的成核率因子; B——常数。
30
讨论:
(1)成核速率Iν与温度的关系
①当温度降低,ΔT增大(保持在较小范围),此时ΔGm可忽略。
⊿G2
T3
而增大并始终为正值;
⊿Gk
当系统ΔT较大,温度T远低于T0 ,在r<rk时,ΔG随r增大而增大 0 ,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T2 rk
而在r≥rk时,ΔG随r增大而 减小,此时新相稳定存在,
⊿G1
T1
⊿ G
过程能自发进行;
-
rk称为临界半径
rk
图8-9 晶核大小与体系自由能关系图 解
24
在一定的过冷度ΔT下,临界半径rk才能存在,而且温 度越低,rk值越小。
又 T ,P , H TS VP TS T (S S) 0
QP 0(有热效应)
4
G 1相
一级相变的特点:相变时有热效 应,并且熵(S)和体积(V)不 连续变化,发生突变。
自然界的大多数相变为一级相变。 S 如:晶体的熔化、升华;
第八章 相变
(8-4)
如果相变过程要自发进行, 如果相变过程要自发进行,必须有∆G < 0 , 自发进行 则:∆H∆T/T0 < 0 1)吸热相变 (如蒸发、熔融等):∆H > 0 如蒸发、熔融等) 要满足∆G < 0,必须∆T < 0,即 T > T0 相变条件:过热 相变条件: 2)放热相变 (如凝聚、结晶等):∆H < 0 如凝聚、结晶等) 要满足∆G < 0,必须∆T > 0,即 T < T0 相变条件:过冷 相变条件:
特征:相变时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的突变。 特征:相变时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的突变。 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的突变 即: S1 ≠ S 2 , V1 ≠ V2 例如: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气化, 例如: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气化, 气体的凝聚,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等。 气体的凝聚,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等。
二级相变
相变时两相的化学势及一级偏微商相等, 相变时两相的化学势及一级偏微商相等,但二 级偏微商不等。 级偏微商不等。
(∂µ1
∂T )P = (∂µ 2 ∂T )P
(∂µ1
∂P )T = (∂µ 2 ∂P )T
∂ 2 µ2 C P ∂ 2 µ1 − = ∂T 2 ≠ ∂T 2 T P P
一级相变
相变前后若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商(一阶导数) 相变前后若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商(一阶导数) 不等的相变。 不等的相变。
相变
相 变
8-1 马氏体相变具有什么特征?它和成核生长机理有何区别?
8-2 如果在某过冷液态中形成边长为a 的立方体晶核时,求晶核的临界立方体边长a 0
和临界自由焓△G 0。和球形晶核比较,哪一种晶核的临界自由焓大?
8-3 由A 向B 的相变中,单位体积自由焓变化△G V 在1000℃是418J/cm 3
;在900℃是2090J/cm 3
。设A -B 间的界面能为0.5J/m 2
,求:(1)在900℃和1000℃时的临界半径,(2)在1000℃进行相变时所需的能量。
8-4 某材料熔体进行冷却结晶,其结晶的平衡温度为1210K ,潜热为-33.9KJ/mol ,固态密度为5.46g/cm 3
,摩尔质量为72.59g/mol ,固液界面能为1.81×10-5
J/cm 2
。试画出其临界晶核半径r k 和临界成核自由焓△G k 与过冷度△T 的关系图。
8-5 在液固相变时,产生球形固相粒子,系统自由焓的变化为γ
π∆π∆2
343
4r G r G V +=
。设△G k 为临界自由焓,V k 为临界晶核的体积。试证明:
V
k k G V G ∆∆21=
对非均匀成核假定晶核为球冠形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8-6 请简要说明晶体线性生长速率与哪些参数有关?
8-7 某材料相变时其成核速率I V =1000cm -1
s -1
,线性生长速率U =3×10-5
cm/s 。试用A vrami 式画出相变分数x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及
4
11ln
t
x
与-的关系图。假定I V 不随时间改变。
8-8 试证明使成核速度I V 达到最大值的温度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九章-相变(1)
一级相变的特点是:相变时有热效应,并且熵(S)和体 积(V)不连续变化,发生突变。 G 1相 如图。 2相
自然界的大多数相变为一级相变。 如晶体的熔化、升华; 液体的凝固、汽化; 气体的凝聚以及晶体中大多数晶型 转变都属于一级相变。
T
S
T V T
T0
一级相变时两相的自由能、 熵及体积的变化
5
(2)二级相变:
S
T V T
T0
二级相变时两相的自由能、 熵及体积的变化
8
根据CP-T曲线的λ形状(图示),称二级相变为λ相变, 二级相变点常称为λ点或居里点。 一般合金的有序-无序转变、铁磁性-顺磁性转变、超导 态-常态、玻璃态-熔融态转变均属于二级相变。实际 上,有些相变是混合型的,不能明确划分一级相变与 二级相变。
(C P )1 (C P ) (比热容不等) 2
(
2u P
2
)T (
V P
)T (
V P
)T 1 V
V V
V V
V
1 2 ( (
( 2u T P )T ( V T
V P
V T
)T
)P
为恒温压缩系数)
C
亚稳区
D
液相
E
固相
P’
图9-15 单元系统相变过程图
8-3液固相变动力学
(3).油滴釉:在气泡的界面易析出含Fe3+的微晶。
(4). 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二、晶体生长过程动力学
当稳定晶核形成后,在一定的温度和过 饱和度条件下,母相中的结晶质点按照晶体 格子构造不断地堆积到晶核上,晶体便按一 定速度开始了生长。 晶体生长速度u主要取决于熔体过冷却 程度和过饱和条件,当然也与晶体-熔体之间 的界面情形有关。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 核,右侧 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
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
推导: 假设将一物相α快速冷却到与它平衡的新相ß 的稳定 区,并维持一定的时间t,则生成的新相体积为Vß,原始 相余下的体积为Vα,
~t 的关系式。
相
t=0 t=τ V V=V-V
相
0 V
在 dt 时间内形成新相的粒子数Nτ为:
在dt 时间内,在 Vα体积中,形成 新相的粒子数
IVdt在dt时间内单位体 积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成核的速率除了取决于单位体积熔体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n还取决于原子排列到核胚上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到达核胚表面的原子数q以及与临界核胚相接触的原子数成核速率i单位体积中临界核胚数临界核胚周围的原子数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核胚相碰撞而附于其上的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I V dtV IVV dt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式中Iv----新相核的形成速率,即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内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假设新相为球状, u为新相生长速率,即单位 时间内球型颗粒半径的增长速率,生长速率u 为常 数,不随时间t而变化,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ß 的 体积为dVß,Nτ为新相的颗粒数,Vß为新相一个颗粒 的体积:
4 3 4 3 V r (ut ) 3 3
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体积为dVß为一个新相颗粒 的体积与形成新相的颗粒数的乘积:
4 3 dV N .V IV V dt . ( ut ) 3 4 3 N =I VV dt V (ut )
3
转变初期 V=V
8-3液固相变动力学
一.晶核形成过程动力学 晶核形成的过程是熔体析晶的第一步, 成核过程分为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 均匀成核—在物系的过冷度的推动下, 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 相同的。 非均匀核化—在物系的过冷度的推动下, 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 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碰撞频率表示为:
Gm GK k 0 exp( ) nk n exp( ) RT RT 0 ...... 原子或分子的振动频率 Gm ....原子或分子越迁新旧界 面的活化能 因此成核速率可写成为 : Gk Gm I v 0 ni n exp( ) exp( ) RT RT Gm GK B exp( ) exp ( ) RT RT PD
•P….受核化位垒影响的成核因子 •D….受原子扩散影响的成核因子 •B…..常数
晶核的生成速率曲线
IV
P IV
D
高
T
成核速率受成核位垒和扩散两个因子影响, 当温度继续下降,过冷度增大,由于成核位 1 G , 垒 因而成核位垒下降,成核速率增 T 大,直至达到最大值。若温度继续下降,液相 黏度增加,原子或分子扩散速度下降,⊿Gm增 大,使D因子剧烈下降,致使IV降低。因此,只有 在合适的过冷度下,P与D因子的综合结果,才 会使Iv具有最大值。
界面层的厚度
q G u Q n 0 exp( )[1 exp( )] RT RT
G HT / T0
T0 ....为液相的熔点 为液晶相界面质点迁移 的频率因子
0 exp(q / RT )
令B n
这样式(8.21)可表示为:
HT G )] B [1 exp( )] 线性生长速率 u B .[1 exp( T0 RT RT
1.晶体生长的线速度 下面讨论理想晶体的生长过程,晶体的生长过 程类似于扩散过程,它取决于分子或原子从液相 向界面扩散的速度,及晶体中的质点向液相中的 扩散速度之差。 因此,质点从液相向晶相扩散迁移速率: dnl s q QLS nv0 exp( ) dt RT 从晶相到液相反方向的迁移速率为:
线性生长速率 u B .[1 exp( 2讨论:
HT G )] B [1 exp( )] T0 RT RT
1). 当T T0,即 T0,G<<RT, u B HT RT02 则
u T ,即说明在高温阶段,T ,u 。
2). 当T<<T0,则G>>RT,此时 u B 此时,生长速率达极大值,一般约在10-5cm/s范围。
1/2~1 (1/2~1) G K
不润湿 900~1800 0~(-1)
不均匀成核的相变活化能比均匀成核的相变 活化能多一个与接触角θ有关的系数f(θ) (1)当接触角θ=0(指在有液相存在时,固体 被晶体完全润湿),cosθ=l,f(θ)=0,ΔGK*=0, 不存在核化势垒; (2) θ=90°,cosθ=0时, f(θ)=1/2, 核化势垒降低一半; (3) θ=180°,异相完全不被润湿时, cosθ=-1, f(θ)=1,式(8-19)即变为(8-14) △Gk=1/3Akγ。
(3).油滴釉:在气泡的界面易析出含Fe3+的微晶。
(4). 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二、晶体生长过程动力学
当稳定晶核形成后,在一定的温度和过 饱和度条件下,母相中的结晶质点按照晶体 格子构造不断地堆积到晶核上,晶体便按一 定速度开始了生长。 晶体生长速度u主要取决于熔体过冷却 程度和过饱和条件,当然也与晶体-熔体之间 的界面情形有关。
蜂窝状转变
四.析晶过程
当熔体冷却到析晶温度时,由于粒子动 能降低,液体中的粒子的近程有序得到了延 伸为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晶核准备了条件,这 就是核胚。在一定条件下,核胚数量一定, 由于热起伏,一些核胚消失,另一些核胚又 会出现。温度回升,核胚消失,如果继续冷 却,可以形成稳定的晶核,并不断长大,并 长大形成晶体。析晶过程的晶核的形成及晶 体长大,都受物系的过冷度的制约。
出Hale Waihona Puke Baidu峰值原因: 高温阶段主要由液相变成晶相 的速率控制,增大T 对此过程有 利,故 u 增大。 低温阶段主要由相界面扩散控 制,低温不利于扩散,故 u 降低 logu
。
T
图6
三、总结晶速率
表示方法:
V
V 结晶过程包括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过程,考虑总的 相变速度,必须将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总的结晶速度 常用结晶过程中结晶出晶体的体积占原来液体体积的分 数和结晶时间的关系来表示。
IV
u
IV
时,若在此温度下对 熔体较长时间保温, 由于结晶中心少,因 此易使晶体发育的较 大。特别是在具有较 大的生长速率和较小 的晶核生成速率区保 温,更有利于大晶体 的生成。
(B)
T
u u
IV
IV
(A)
T
如果成核与生长两条 曲线完全分开而不重叠, 则无析晶区,该熔体易 形成玻璃,而不宜析晶。 若要使其在一定过冷度 下析晶,一般采用移动 成核曲线的位置的方法, 使它向生长曲线靠拢, 可以加入适量的核化剂, 使成核位磊降低,用非 均匀成核代替均匀成核, 使两条曲线重叠而易于 析晶。
推导: 假设将一物相α快速冷却到与它平衡的新相ß 的稳定 区,并维持一定的时间t,则生成的新相体积为Vß,原始 相余下的体积为Vα,
~t 的关系式。
相
t=0 t=τ V V=V-V
相
0 V
在 dt 时间内形成新相的粒子数Nτ为:
在dt 时间内,在 Vα体积中,形成 新相的粒子数
IVdt在dt时间内单位体 积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图7 总结晶速率dx/dt随温度的变化
总析晶速率--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 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IV和u 。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u u
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如果 IV和 u的极大
值所处的温度范围 很靠近,熔体就易 析晶,由于晶核生 成的较多,即结晶 中心多,多个晶体 同时生长,晶体易 发育为细小的晶粒
u u
IV
IV
(A)
T
当两条曲线重叠较小
K 2
2. 非均态成核
1).成核势垒 多数相变是通过不均匀成核发生的,即成核在 异相的容器界面、异体物质(杂质颗粒)上、内部气 泡等处进行。因此非均匀成核又称为异相衬底成核。 如图5所示,晶核是在和液体相接触的固体界面 上生成的。这种成核是在固体的表面通过表面能的 作用,使成核的势垒减少。
非均匀成核的球帽状模型
dV
4 3 3 u t IV Vdt 3
v
V 4 4 33 3 3 dV 3u t IV V dt V 3 u t IV dt 0 0 0
假设 IV、u 与 t 无关
t
t
V
1 3 4 = IV u t V 3
(8.30)
(8.30)式是析晶相变初期的近似速度方程式,随
2).非均态核化速率:
Gm I S B S exp( ) exp( ) RT RT
式中 ⊿G*K.....非均匀成核位垒 Bs .....常数 Is与均匀成核速率Iv公式极为相似,只是 二者的成核位垒不同。
G
k
3).应用举例
(1).过饱和溶液在容器壁上的析晶。
(2).结晶釉:在需要的地方点上氧化锌晶种。
γSL
液体相
固体界面 γMS
晶核
θ 异相物质
γML
* 非均匀成核临界成核位垒 G K 与接触角的关系。 * G K G K . f ( )
(8-19)
( 2 cos )(1 cos )2 f ( ) 4
润湿 0~900 cos 1~0 f()
* G K
0~1/2 (0~1/2)G K
IV u IV
(B)
T
五、影响析晶能力的因素 1 、 熔体的组成 1).不同组成的熔体其析晶本 领各异,析晶机理也不相同。 2).熔体组成愈简单,则愈易析 晶 3)当熔体的组成位于相图的界 线上特别是低共熔点则析晶能力 降低。 A B C
QS L
dns l [q (G )] nv0 exp{ } dt RT
能 量
q .
G
液体稳定位置
晶体稳定位置
距离
熔体
λ
晶体
因此,从液相到晶相迁移的净速率为: q q G Q QL S QS L nv0 [exp( ) exp( )] RT RT q G nv0 exp( )[1 exp( )] RT RT 晶体生长速度是以晶体在单位时间长大的线性长度 来表示的,用U来表示
着相变的进行IV与u并非都与时间无关,而且 Vß也不 等于V,所以该方程会产生偏差。
(1) 阿弗拉米1939年对相变动力学方程作了适当 的校正,导出公式
V
1 3 4 = -exp[- IV u t ] 1 V 3
在相变初期,转化率较小时 ,
V
1 3 4 = IV u t V 3
(2) 克拉斯定在1965年对相变动力学方程作了进一步修正 ,考 虑时间t对两个速率晶核生成速率及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导 出的关系式为:
成核速率I=单位体积中临界核胚数×临界核胚周围的 原子数×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核胚相碰撞而附于其 上的频率。 因此,成核速率I可写成:
I v ni nk IV 成核速率,指单位时间 ,单位体积中所产生的 晶核数目
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 晶核碰撞的频率
ni 临界晶核周围的原子或 分子数 nk 单位体积中临界晶核的 数目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 核,右侧 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
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
1、均匀成核速率 当母相中产生临界晶核后,晶核的生长过 程就是熔体中的一个个分子或原子逐步排列到 临界核胚上,使临界核胚的长成为稳定的晶核。 用成核速率来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 中所生成的晶核数目,用I表示。 成核的速率,除了取决于单位体积熔体 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nr*),还取决于原子排 列到核胚上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到达核胚表面 的原子数q)以及与临界核胚相接触的原子数 目(ns)。
V V
= exp( kt n ) 1
N---阿弗拉米指数
k---包括新相核形成速率及新相的生长速率的系数 当IV随t减小时,阿佛拉米指数可取3≤n≤4之间,而IV随t增大 时,可取n>4 阿弗拉米方程可用于研究两类相变,一类属于扩散控制 的相变;另一类是属于蜂窝状转变,其典型代表是多晶转 变。
3)当温度继续降低,扩散系数越来越小, 生长速率也就越来越小,并趋于零。所以当 过冷度大,温度远低于平衡温度Tm时,生长 速率是扩散控制的。 4)当温度接近于Tm时,扩散系数变大,这 时,u值主要决定于两相的自由焓差△G 。 当T=Tm时,△G=0,u=0。因此,生长速率 在低于Tm的某个温度,会出现极大值。不过, 这个温度总是高于具有最大成核速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