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液固相变动力学
液固相变的热力学基础
液固相变的热力学基础- -金属有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由于凝固后的固态金属通常是晶体,所以讲这一转变过程称之为结晶。
一般的金属制品都要经过熔炼和铸造,也就是说都要经历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相变过程。
1.1 凝固过程的宏观现象1.1.1 过冷现象金属在凝固之前,温度连续下降,当液态金属冷却到理论凝固温度Tm时,并未开始凝固,而是需要继续冷却到Tm之下的某一温度Tn,液态金属才开始凝固。
金属的实际温度Tn与理论凝固温度Tm之差,称为过冷度,以ΔT表示,ΔT=Tm-Tn。
过冷度越大,则实际凝固温度越低。
过冷度随金属的本性和纯度的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今属不同,过冷度的大小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
当以上两因素确定之后,过冷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即实际凝固温度越低。
反之,冷却速度越慢则过冷度越小,实际凝固温度越接近理论凝固温度。
但是,不管冷却速度多么缓慢,也不可能在理论凝固温度进行凝固。
对于一定的金属来说,过冷度有一最小值,若过冷度小于此值,凝固过程就不能进行。
1.1.2 凝固潜热一摩尔物质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时,伴随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
金属熔化时从固相转变为液相是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时从液相转变为固相则放出热量,前者称为熔化潜热,后者称为凝固潜热。
当液态金属的温度到达凝固温度Tn时,由于凝固潜热的释放,补偿了散失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冷却过程中出现了温度恒定的现象,温度恒定的这段时间就是凝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凝固过程结束,凝固潜热释放完毕,温度才开始继续下降。
另外,在凝固过程中,如果释放的凝固潜热大于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温度将会上升,甚至发生已凝固的局部区域的重熔现象。
因此,凝固潜热的石方和散失,是影响凝固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金属凝固的微观过程凝固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它的微观过程怎样?多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疑问,关于凝固过程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
固液相变
第五节 固液相变典型例子: 冰水相变,晶体的融化 固体和液体的实质差别在哪里?固体比较‘硬’,有‘形状’,液体会流动 序参数是什么? 粒子的相对位置2,1()i j i j bN r r γ<>=-∑ 或者 2,11)(i j i j b N r r γ<>=-∑ i r 是第i 个粒子的坐标,,i j <>表示近邻粒子对,b N 是总近邻粒子对数 对于三维系统相变是一级相变讨论: 如果冰水相变是二级相变,物理图像如何? 对于二维系统传统上认为是弱一级相变最新观点是两个Kosterlitz-Thouless 相变 固体实际上有两个序参数,描述两个相变● 位置序参数 ● 对称性序参数 最简单的模型硬碟模型对称性硬碟在有序状态时,形成六角点阵最简单的序参数2,,11()i j i j jiaN ψθθ+=-∑∑ ,i j θ是第i 个粒子和近邻粒子j 的夹角,a N 是总夹角数当然,实际上我们可以定义更严密的对称性序参数,例如 ,1exp(6)i j jii i N ψθ=∑∑ 这系统的参数只有两个,硬碟的半径和硬碟的密度。
硬碟的半径不重要,因为改变硬碟半径和改变体系尺寸是等价的,在热力学极限下不改变物理行为。
所以,唯一的控制参数是硬碟密度。
密度大时,体系呈固体状态,密度小时,体系呈液体状态,其中间存在一个或两个相变。
Metropolis 算法单粒子移动尝试在i r 的一个邻域内移动第i 个硬碟,如果与近邻硬碟接触,该移动不被接受,否则接受。
计算机编程简单方案假设硬碟在一个长方形(X(I),Y(I)) 标记每个硬碟随机找一个硬碟,尝试移动,扫描所有硬碟,确定移动是否可以接受测量物理量有效方案把长方形均匀等分为若干正方小区域,每一小区域只能容纳一个硬碟的圆心用(I,J)标记正方小区域,对应的硬碟的坐标为(X(I,J),Y(I,J))用NP(I,J) 标记(I,J)正方小区域是否存在硬碟----------------------------------------------------------------------------------------- 磁偶极子实验和模型为了实现二维系统,可以把粒子置于两种液体之间,通过外磁场使粒子带上偶极矩。
相变
体蒸发、α-石英与α-磷石英间的转变。
广义的相变过程:包括过程前后相组成发生变 化的情况,相变过程可能伴随化学反应发生。
二、相变分类
(一)按热力学分类 根据相变前后热力学函数的变化,相变分为: 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
三级相变
1.一级相变
在临界T、P时,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 势的一阶偏微熵不相等。
1 2
1 1
T P 2 T P PT 2 PT
T P S PT V
特征:相变时体积V,熵S,热焓H发生突变。
即: S1 S2 ,V1 V2
2. 二级相变
在临界T、P时,两相的化学势及一阶偏导数 相等,但化学势的二阶偏导数不相等。
= V△G V +Aγ
V —— 新相的体积 ; △G V —— 单位体积中旧相和新相之间的自由能之差G液-G固; A —— 新相的总表面积;γ —— 新相的界面能。
假设生成的新相晶胚呈球形,则:
4 3 G r n GV 4r 2 n 3 4 3 T r nH 4r 2 n 3 T0
讨论: 1)当相变过程离开平衡态很小时,即在熔点附近 T→T0,△G << RT
HT H u B exp( ) B T 2 RTT0 RT0 即,晶体生长速率u与过冷度△T成线性关系
2)当相变过程离开平衡态很远时,即 T << T0 ,△G >>RT
△GK —— 成核位垒,相变发生时必须克服的位垒 系统内能形成 rK 大小的粒子数 nK ,可用下式描述:
nk Gk exp n RT
可见,△GK越小,具有临界半径 rK 的粒子数越多。
二、液-固相变过程动力学
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界面动力学研究
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界面动力学研究晶体生长是一个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其中界面动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界面动力学主要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晶体生长中液-固界面的动力学行为,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描述和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为材料科学和能源科技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晶体生长中的界面动力学晶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有序物质,其生长过程需要溶液中物质的扩散、吸附和结晶等多个过程。
生长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液-固(或气-固)的交界处,也就是晶体的界面上。
因此,界面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就是晶体生长过程中液-固界面的动力学行为。
在界面动力学中,最常用的理论模型之一是“再结晶理论”。
该理论模型假设晶体生长过程中液相分子能自由扩散并进入固相,并沿晶体表面扩散最终结晶,从而形成晶体。
当液滴通过晶体表面时,会先选择朝向能量最低的方向,并形成一个滑移平面。
在此基础上,随着液滴进一步扩散和吸附的过程,晶体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形成自组装式生长。
二、晶体生长中的液-固界面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晶体生长中液-固界面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将直接影响晶体的生长速率和晶体质量,因此对液-固界面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来观察晶体生长界面的微观形态,并通过彩色蚀刻实验(Color etching)来定性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晶体生长速率、表面形貌和结构等。
此外,可以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技术来实时监测溶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和温度等变化,以揭示生长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
三、界面动力学的应用界面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和生物科学等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晶体生长和半导体制造过程中。
在晶体生长中,界面动力学可以被用于控制晶体质量和晶体形态等,从而提高晶体生长效率和质量。
在半导体制造中,界面动力学可以被用于控制晶体表面的缺陷和杂质,从而提高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界面动力学在化学反应动力学、能源材料和环境科学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变的概念与分类
为恒压热膨胀系数)
7
二级相变的特点:
相变时无热效应,无体积效应,熵(S) 和体积(V)连续变化,不发生突变。
但两相的恒压热容,恒温压缩系数, 恒压热膨胀系数不相等(在相变点发 生突变)。
G 1相 S
2相
T
C
T
V
T0
T
图8-3 在二级相变中热容的变化
T
T0
图8-2 二级相变时两相的自 由能、熵及体积的变化
TP TP
此时称为二 级相变。
6
分析:
(
2u T 2
)P
(
S T
)P
CP T
(CP)1 (CP)( 2 比热容不等)
2u
V
V V
( ) ( ) ( ) V
P2 T
P T
P T V
1
2
((V) P T
1为恒温压缩系数) V
2u
(
)
TP T
(V T
)p
(V T
)P
V V
V
1
2
(
(VT )P
1 V
16
亚稳区的特点:
(1)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物相理论上在该区
域内不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以介稳态存在的区域; (2)在亚稳区内,新相不能自发地产生,要形成新相必 须越过亚稳区,这就是过冷却的原因; (3)在亚稳区内,新相不能自发形成,但当有杂质存在 或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可能在亚稳区形成新相,此时亚 稳区被缩小。
17
二.相变过程推动力
过程自发进行
宏观推动力:⊿GT,P≤0
过程达到平衡
1.恒压下的温度条件 由热力学原理,在等温等压下有:ΔG=ΔH-TΔS 在平衡条件下:
8 相变(6)
T0
T
结论:无相变潜热,无体积的不连续性,只有Cp、、的不连续
有居里点或点T0
导态转变等。
(二级相变的特征点)
普遍类型:一般合金有序-无序转变、铁磁性-顺磁性转变、超
6
二级相变实例 特例 混合型相变: 特点: 同时具有一级相变 和二级相变的特征
例如:压电陶瓷BaTiO3
相变驱动力都靠过冷度来获得;
过冷温度对成核、生长机制和速率都有重要影响。
11
与液-固、气-液、气-固等相比,固态相变的属性:
母相是晶体,其原子呈一定规则排列; 原子键合比液态时牢固; 母相中存在着空位、位错和晶界等一系列晶体缺 陷
12
3、固态相变的特点
(1) 固态相变阻力大 成核阻力来自新相晶核与基体间形成界面所增加的界面能以 及体积应变能(即弹性能)。 (母相为气态、液态时不存在体积应变能;固相界面能比气
相变开裂:石英质陶瓷
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 狭义相变:过程前后相的化学组成不变,即不发生化学反应。 如:单元系统中。晶体I晶体II
广义相变:包括过程前后相组成的变化。
3
g L (凝聚、蒸发) g S (凝聚、升华)
L S (结晶、熔融、溶解)
S1 S2 (晶型转变、有序-无序转变)
L1 L2 (液体分相)
一液、液一固的界面能要大得多)
(2) 原子迁移率低
原子或离子键合牢固,所以扩散速度远比液态时低。
(即使在熔点附近固态中原子或离子扩散系数也大约仅为液
态扩散系数的十万分之一)
13
(3) 非均匀形核 固相中的形核几乎总是非均匀的。 (4) 低温相变时会出现亚稳相
低温下,相变阻力大,原子迁移率小,意味着克服相变势垒 的能力低,因此,相变难于发生,系统处于亚稳状态。
液体结构与液固相变资料讲解
GV
HmT Tm
图2-6 液-固体积自由能的变化
• 结晶过程中克服的两种不同的能障:
• 热力学能障:它由被迫于高能态过渡状态下的界面 原子所产生,能直接影响到体系自由能的大小。 (界面能属此种情况,对生核影响较大)
• 动力学能障:由金属原子穿越界面,原则上与驱动 力的大小无关而仅取决于界面的结构性质。(激活 能属此种情况,对晶体生长影响较大)
二、曲率及压力对合金熔点的影响
对于球面:
G1
V s p
V s
1 ( r1
1 )
r2
G
2
H
m Tm
Tr
G1 G2 0
Tr
2V s T m K H m
三、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熵变 一般不大。
四、金属熔化潜热与其气化潜 热比小的多
金属结晶微观过程
两个过程重叠交织
形核
长大 形成多晶体
第2章 液态金属结构与液固相变
第1节 液体的分类与性质
一、液体的分类 按组成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分: 原子液体,包括液态金属、液化惰性气体 分子液体,包括极性分子液体、非极性分子液体 离子液体,包括高温熔盐、电解质水溶液
二、液体的共性 1.重力、表面张力可以决定粒子之间的堆积排列和整体几
何形状 2.具有流动性和凝聚性 3.具有宏观界面 4.几乎不可压缩
固体粒子之间具有很强的化学键。化学键有方向性, 抗剪切。
液体粒子之间没有很强的化学键,但有很强的距离约 束力,不抗剪切,不自由膨胀。
气体粒子之间既没有很强的化学键,也没有很强的距 离约束力,不抗剪切,可自由膨胀。
图2-2 晶体、液体、气体的结构与相互作用模型
晶体、液体、气体的动态结构是相互作用模型与的物理机制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1]
能
较高的比热和导热性能;(4)在相变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产生的 蒸汽压较低。
动力学性 (1)具有较高的结晶成核能力,以避免过冷现象;(2)具有较快的
能
晶体成长速度,使得所需的能量能够从储存体系中快速返回。
化学性能 (1)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2)具有完全可逆的凝固、溶解循
环;(3)在大量相变循环以后没有明显降低;(4)无毒、无腐蚀、 耐火。
如何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使用最低能耗达到居住环境舒适 度最大化?这里就要用到相变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是在发生相变的过程中,可以吸收环境的热(冷) 量,并在需要时向环境释放出热(冷)量,从而达到控制周围环境温度 的目的,由于相变物质在其物相变化过程(熔化或凝固)中,可以从环境 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同时保持温度不变,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 将其应用于建筑节能领域不但可以提高墙体的保温能力,节省采暖能 耗,而且可以减小墙体自重,使墙体变薄,增加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 因此可以说,相变储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相变储能建筑 材料是通过向传统建筑材料中加入相变材料制成的具有较高热容的轻质 建筑材料,具有较大的潜热储存能力。通过用相变储能建筑材料构筑的 建筑围护结构,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舒适度,使建筑供暖或空 调不用或者少用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能源的运行费用。因 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工作与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空调 能耗随之大幅度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增加、电网负荷峰 谷过大、峰负荷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等建筑能耗增加的问题,目前欧美 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已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 ,在我国建筑能耗约 占全国总能耗的27.8%,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建筑能耗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 用已成为当前建筑和建筑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外 墙外保温和内墙内保温技术虽然可以降低能量的消耗,但由于材料本身 的热容量有限,不能充分地将能量进行储存利用, 因而限制了建筑节 能的能力。
广西大学2020年《材料科学基础(822)》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广西大学2020年《材料科学基础(822)》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考试性质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一、金属材料(一)原子结构和键合了解的内容:1. 原子结构。
2.高分子链。
重点:原子间的键合。
(二)晶体学基础了解的内容:1. 晶体的对称性。
2.极射投影3.倒易点阵理解的内容:1.中间相特性。
掌握的内容:1. 空间点阵与晶胞。
2.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3.晶带定律。
4.晶面间距。
5. 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6.晶体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
7.固溶体的性质。
重点: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空间点阵、密勒指数。
(三)晶体缺陷了解的内容:1.点缺陷的运动。
2.外表面。
3.相界理解的内容:1. 点缺陷的形成。
2.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3.位错的应力场。
4.位错的应变能与线张力。
5.作用在位错线上的力。
6.位错间的交互作用力。
7.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伯氏矢量。
8.不全位错掌握的内容:1.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的特征。
2.伯氏矢量的确定、特性与表示方法。
3.位错的滑移、攀移与交割。
4.位错的密度。
5.位错的生成与增值。
6.位错反应。
7.晶界和亚晶界。
8.堆垛层错9.孪晶界。
重点:位错类型及其特点、位错理论。
(四)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了解的内容:1.交换机制。
2.扩散系数D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
3.原子跳跃。
4.无规则行走与扩散距离。
理解的内容:1.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2.扩散激活能。
3.反应扩散。
掌握的内容:1.菲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2.扩散方程的解(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体)。
3.柯肯达尔效应。
4.间隙机制。
5.空位机制。
6.扩散系数。
7.影响扩散的因素。
重点:扩散机制、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五)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了解的内容:1.弹性变形的本质。
2.弹性变形的特征和弹性模量。
3.弹性的不完整性。
4.粘弹性。
理解的内容:1.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的影响。
2.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的影响因素。
3.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英文课程名称: Found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 Science课程编号:0711305总学时:88(其中理论课学时:74 实验学时:14)总学分:5.5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晶体学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执笔人:梁忠友审校人:来启辉一、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材料的发展动向及本课程的重要地位;本课程的特色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晶体化学基本原理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球体紧密堆积原理,六方堆积和立方堆积;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离子的极化对化学键和结构的影响;电负性,估计化学键;鲍林规则。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晶体中的缺陷第一节典型结构类型氯化钠型、金刚石型、氯化铯型、闪锌矿型、纤锌矿型、萤石型、金红石型、碘化镉型、刚玉型、钙钛矿型、尖晶石型。
第二节硅酸盐晶体结构岛状结构、组群状结构、链状结构、层状结构、架状结构。
第三节晶体结构缺陷,点缺陷、固溶体、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固溶体研究方法;线缺陷,包括螺旋位错和刃位错。
第三章熔体与玻璃体第一节熔体结构——聚合物理论,第二节熔体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
第三节玻璃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性与渐变性;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第四节玻璃的形成玻璃态物质的形成方法简介;玻璃形成的热力学、动力学,结晶化学条件;第四节玻璃的结构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
第五节常见玻璃类型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
第四章表面与界面第一节固体的表面固体的表面特征;晶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能;第二节界面行为,润湿与粘附;吸附与表面改姓;第三节晶界晶界结构与分类;多晶体的组织;晶界应力。
第四节粘土—水系统胶体化学粘土的荷电性;离子吸附与交换;电动性质;胶体性质;瘠性料的悬浮与塑化。
第五章相平衡。
第一节硅酸盐系统相平衡的特点热力学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硅酸盐系统中的组分、相及相律。
相变
一级相变时,S1≠S2,V1 ≠V2,即相变时有 相变潜热,伴随着体积突变。 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气化,气体 的凝聚以及晶体中的大多数晶型转变都属于一级 相变。
最常见的一种相变!!!
二级相变的特点是,相变时两平衡相的化学势 相等,化学势的一阶偏导数也相等,但二阶偏导 数不相等,即 1 2 1 2
1 2
T P T P
P T P T
2 1 2 2 T 2 T 2 P P
2 1 22 P 2 P 2 T T
2.相变过程的压力条件 从热力学知道,在恒温可逆不作有用功时: ΔG =VdP 对理想气体而言
RT G VdP dP RT ln P2 / P 1 P 当过饱和蒸汽压力为P的气相凝聚成液相或固相(其平 衡蒸汽压力为P0)时,有 ΔG=RTln P0 /P (5)
要使相变能自发进行,必须ΔG <0,即P>P0, 也即要使凝聚相变自发进行,系统的饱和蒸汽压 应大于平衡蒸汽压P0。这种过饱和蒸汽压差P –
4 3 G G1 G2 VGV A r nGV 4r 2 n 3 假定为球形
V为新相的体积,△Gv为单位体积中旧相和新相之间的自由能之差
ΔG = ΔG1+ ΔG2 (恒温恒压,不考虑应变能)
4 3 G G1 G2 VGV A r nGV 4r 2 n 3
第五章 相变
本章主要内容:
§5.1 相变的分类
§5. 2 液固相变过程热力学
§5.3 液固相变动力学来自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
砂土流动液化全过程的固-液相变演化机理及其数值模拟
砂土流动液化全过程的固-液相变演化机理及其数值
模拟
砂土流动液化是一种在地震或其他振动作用下,砂土中的颗粒失去接触力而形成流体化的行为。
砂土流动液化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原始相变、进一步液化和稳定相变三个阶段。
在原始相变阶段,由于地震或振动的作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颗粒开始失去接触力并形成颗粒间的空隙。
这导致砂土体积升高,体积密度降低,固液两相开始分离。
在进一步液化阶段,随着颗粒间空隙的增加,砂土开始流动化,并且体积继续增大。
颗粒间的液化能力逐渐增强,流动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在稳定相变阶段,当砂土的液化能力达到最大值时,流动化速度达到最大值,在此时稳定相变开始。
颗粒间的液化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受到重力的作用逐渐重新接触并形成固态结构。
数值模拟是研究砂土流动液化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建立砂土的物理模型和力学模型,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模拟砂土颗粒和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离散元法(DEM) 和流体力学方法(CFD)。
离散元法能够模拟单个颗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颗粒间的力学行为。
流
体力学方法可以模拟液相的流动行为,通过求解连续介质的动力学方程和流体的运动方程,可以得到砂土颗粒和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研究砂土流动液化的微观机理和宏观行为,揭示砂土颗粒排列和流动的规律,预测液化的发生时机和范围,为液化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对于砂土流动液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还需要考虑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如颗粒间的接触力、湿度变化等因素。
固-液反应动力学
4.295 10 4 5.293 10 4 6.897 10 4
USTB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April, 2014
实验结果 5. 确定各经验常数 确定右式中的各参数 设
St a Re b Sc c
其中,c为-2/3
J StSc c
对lgJ与 lg(Re)作图,斜率为b。从截距可求出a
April, 2014
实验结果 2. 旋转速度与溶解速度的关系
BF渣
dr A0u 0.62 dt
ln(dr/dt) (mm/s)
-6.8 -7.0 -7.2 -7.4 -7.6 -7.8 5.2 5.4 5.6 5.8 6.0 6.2
BOF渣
dr A0u 0.69 dt
lnu (mm/s)
USTB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April, 2014
本节结合耐火材料的抗渣侵蚀讨论固/液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 氧化镁质耐火材料是各种碱性炉的主要炉衬材料。 3.5.1耐火材料抗熔渣侵蚀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耐火材料抗熔渣侵蚀动力学实验一般分为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类。 静态实验主要考察熔渣离子扩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作用。动态实验 主要考察强制对流条件下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无论哪类实验, 一般要先将耐火材料加工成圆柱状的样棒。下图是常用的耐火材料 抗熔渣侵蚀动力学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进行静态实验时,先将耐火材料样棒在静止的熔渣中浸没一定时间, 然后急冷。再用化学方法去除样棒外部的残渣和固体产物层,测量 侵蚀后的样棒直径。在离子扩散控制的条件下会得到直径的缩小值 R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即符合抛物线方程 R=kt1/2。
USTB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April, 2014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能量起伏是结晶的必要条件之三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20
五、形核率
形核率:是单位体积中、单位时间内形成的晶核数目。
I
C
exp
G KT
A
exp
G KT
ΔT*~0.2Tm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21
第三节 非均质形核
一、非均质形核形核功 二、非均质形核形核条件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又因为SL>SS,所以:
G
T
P
L
>
G
T
P
S
即:液相自由能G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斜率大于固相G的斜率。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8
G = H- ST,所以:ΔGV =GS-GL =(HS- SST )-(HL- SLT )
=(HS- HL )-T(SS- SL )
即
ΔGV = ΔH - TΔS
G
16
3
3 SL
VS Tm H m T
2
液相中形成球形晶胚时自由能变化
过冷度ΔT 越大,ΔG* 越小。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17
三、临界过冷度
r 22SL SLVVsS Tm
HGm V T
r
r*
rº
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之一
0
ΔT* ΔT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18
回四忆、:结实构际起液态伏金与属能结量构?起伏
第三章 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11
三、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
定义:恒温T*下固相合金成分浓度C*s与液相合
金成分浓度C*L 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油酸相变焓
油酸相变焓
油酸是一种常见的脂肪酸,其相变焓是指在相变过程中单位质量的油酸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相变焓可以分为液固相变焓和固液相变焓两种。
液固相变焓,也称为凝固热,是指当油酸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这个过程发生在油酸的熔点以下,当温度达到熔点时,油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大,使得油酸分子排列成规则的晶体结构,同时释放出能量。
液固相变焓可以通过测量油酸的熔点和熔化热来确定。
固液相变焓,也称为熔化热,是指当油酸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所吸收的热量。
这个过程发生在油酸的熔点以上,当温度超过熔点时,油酸的晶体结构被打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需要吸收热量才能使油酸分子自由移动形成液体状态。
固液相变焓可以通过测量油酸的熔点和熔化热来确定。
相变焓的数值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压力等。
一般来说,油酸的熔点约为13-15摄氏度,熔化热约为28-40千焦/摩尔。
这些数值可以用于计算单位质量的油酸的相变焓。
8-3液固相变动力学
IV u IV
(B)
T
五、影响析晶能力的因素 1 、 熔体的组成 1).不同组成的熔体其析晶本 领各异,析晶机理也不相同。 2).熔体组成愈简单,则愈易析 晶 3)当熔体的组成位于相图的界 线上特别是低共熔点则析晶能力 降低。 A B C
线性生长速率 u B .[1 exp( 2讨论:
HT G )] B [1 exp( )] T0 RT RT
1). 当T T0,即 T0,G<<RT, u B HT RT02 则
u T ,即说明在高温阶段,T ,u 。
2). 当T<<T0,则G>>RT,此时 u B 此时,生长速率达极大值,一般约在10-5cm/s范围。
成核的速率除了取决于单位体积熔体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n还取决于原子排列到核胚上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到达核胚表面的原子数q以及与临界核胚相接触的原子数成核速率i单位体积中临界核胚数临界核胚周围的原子数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核胚相碰撞而附于其上的频率
8-3液固相变动力学
一.晶核形成过程动力学 晶核形成的过程是熔体析晶的第一步, 成核过程分为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 均匀成核—在物系的过冷度的推动下, 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 相同的。 非均匀核化—在物系的过冷度的推动下, 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 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1、均匀成核速率 当母相中产生临界晶核后,晶核的生长过 程就是熔体中的一个个分子或原子逐步排列到 临界核胚上,使临界核胚的长成为稳定的晶核。 用成核速率来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 中所生成的晶核数目,用I表示。 成核的速率,除了取决于单位体积熔体 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nr*),还取决于原子排 列到核胚上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到达核胚表面 的原子数q)以及与临界核胚相接触的原子数 目(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非均态成核
1).成核势垒 多数相变是通过不均匀成核发生的,即成核在 异相的容器界面、异体物质(杂质颗粒)上、内部气 泡等处进行。因此非均匀成核又称为异相衬底成核。 如图5所示,晶核是在和液体相接触的固体界面 上生成的。这种成核是在固体的表面通过表面能的 作用,使成核的势垒减少。
非均匀成核的球帽状模型
成核速率I=单位体积中临界核胚数×临界核胚周围的 原子数×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核胚相碰撞而附于其 上的频率。 因此,成核速率I可写成:
I v ni nk IV 成核速率,指单位时间 ,单位体积中所产生的 晶核数目
单个原子或分子与临界 晶核碰撞的频率
ni 临界晶核周围的原子或 分子数 nk 单位体积中临界晶核的 数目
着相变的进行IV与u并非都与时间无关,而且 Vß也不 等于V,所以该方程会产生偏差。
(1) 阿弗拉米1939年对相变动力学方程作了适当 的校正,导出公式
V
1 3 4 = -exp[- IV u t ] 1 V 3
在相变初期,转化率较小时 ,
V
1 3 4 = IV u t V 3
(2) 克拉斯定在1965年对相变动力学方程作了进一步修正 ,考 虑时间t对两个速率晶核生成速率及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导 出的关系式为:
(3).油滴釉:在气泡的界面易析出含Fe3+的微晶。
(4). 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二、晶体生长过程动力学
当稳定晶核形成后,在一定的温度和过 饱和度条件下,母相中的结晶质点按照晶体 格子构造不断地堆积到晶核上,晶体便按一 定速度开始了生长。 晶体生长速度u主要取决于熔体过冷却 程度和过饱和条件,当然也与晶体-熔体之间 的界面情形有关。
出现峰值原因: 高温阶段主要由液相变成晶相 的速率控制,增大T 对此过程有 利,故 u 增大。 低温阶段主要由相界面扩散控 制,低温不利于扩散,故 u 降低 logu
。
T
图6
三、总结晶速率
表示方法:
V
V 结晶过程包括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过程,考虑总的 相变速度,必须将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总的结晶速度 常用结晶过程中结晶出晶体的体积占原来液体体积的分 数和结晶时间的关系来表示。
IV
u
IV
时,若在此温度下对 熔体较长时间保温, 由于结晶中心少,因 此易使晶体发育的较 大。特别是在具有较 大的生长速率和较小 的晶核生成速率区保 温,更有利于大晶体 的生成。
(B)
T
u u
IV
IV
(A)
T
如果成核与生长两条 曲线完全分开而不重叠, 则无析晶区,该熔体易 形成玻璃,而不宜析晶。 若要使其在一定过冷度 下析晶,一般采用移动 成核曲线的位置的方法, 使它向生长曲线靠拢, 可以加入适量的核化剂, 使成核位磊降低,用非 均匀成核代替均匀成核, 使两条曲线重叠而易于 析晶。
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如果 IV和 u的极大
值所处的温度范围 很靠近,熔体就易 析晶,由于晶核生 成的较多,即结晶 中心多,多个晶体 同时生长,晶体易 发育为细小的晶粒
u u
IV
IV
(A)
T
当两条曲线重叠较小
界面层的厚度
q G u Q n 0 exp( )[1 exp( )] RT RT
G HT / T0
T0 ....为液相的熔点 为液晶相界面质点迁移 的频率因子
0 exp(q / RT )
令B n
这样式(8.21)可表示为:
HT G )] B [1 exp( )] 线性生长速率 u B .[1 exp( T0 RT RT
3)当温度继续降低,扩散系数越来越小, 生长速率也就越来越小,并趋于零。所以当 过冷度大,温度远低于平衡温度Tm时,生长 速率是扩散控制的。 4)当温度接近于Tm时,扩散系数变大,这 时,u值主要决定于两相的自由焓差△G 。 当T=Tm时,△G=0,u=0。因此,生长速率 在低于Tm的某个温度,会出现极大值。不过, 这个温度总是高于具有最大成核速率的温度。
1.晶体生长的线速度 下面讨论理想晶体的生长过程,晶体的生长过 程类似于扩散过程,它取决于分子或原子从液相 向界面扩散的速度,及晶体中的质点向液相中的 扩散速度之差。 因此,质点从液相向晶相扩散迁移速率: dnl s q QLS nv0 exp( ) dt RT 从晶相到液相反方向的迁移速率为:
dV
4 3 3 u t IV Vdt 3
v
V 4 4 33 3 3 dV 3u t IV V dt V 3 u t IV dt 0 0 0
假设 IV、u 与 t 无关
t
t
V
1 3 4 = IV u t V 3
(8.30)
(8.30)式是析晶相变初期的近似速度方程式,随
蜂窝状转变
四.析晶过程
当熔体冷却到析晶温度时,由于粒子动 能降低,液体中的粒子的近程有序得到了延 伸为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晶核准备了条件,这 就是核胚。在一定条件下,核胚数量一定, 由于热起伏,一些核胚消失,另一些核胚又 会出现。温度回升,核胚消失,如果继续冷 却,可以形成稳定的晶核,并不断长大,并 长大形成晶体。析晶过程的晶核的形成及晶 体长大,都受物系的过冷度的制约。
N=I V dtV IVV dt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式中Iv----新相核的形成速率,即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内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假设新相为球状, u为新相生长速率,即单位 时间内球型颗粒半径的增长速率,生长速率u 为常 数,不随时间t而变化,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ß 的 体积为dVß,Nτ为新相的颗粒数,Vß为新相一个颗粒 的体积: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 核,右侧 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
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
QS L
dns l [q (G )] nv0 exp{ } dt RT
能 量
q .
G
液体稳定位置
晶体稳定位置
距离
熔体
λ
晶体
因此,从液相到晶相迁移的净速率为: q q G Q QL S QS L nv0 [exp( ) exp( )] RT RT q G nv0 exp( )[1 exp( )] RT RT 晶体生长速度是以晶体在单位时间长大的线性长度 来表示的,用U来表示
γSL
液体相
固体界面 γMS
晶核
θ 异相物质
γML
* 非均匀成核临界成核位垒 G K 与接触角的关系。 * G K G K . f ( )
(8-19)
( 2 cos )(1 cos )2 f ( ) 4
润湿 0~900 cos 1~0 f()
* G K
0~1/2 (0~1/2)G K
•P….受核化位垒影响的成核因子 •D….受原子扩散影响的成核因子 •B…..常数
晶核的生成速率曲线
IV
P IV
D
高
T
成核速率受成核位垒和扩散两个因子影响, 当温度继续下降,过冷度增大,由于成核位 1 G , 垒 因而成核位垒下降,成核速率增 T 大,直至达到最大值。若温度继续下降,液相 黏度增加,原子或分子扩散速度下降,⊿Gm增 大,使D因子剧烈下降,致使IV降低。因此,只有 在合适的过冷度下,P与D因子的综合结果,才 会使Iv具有最大值。
V V
= exp( kt n ) 1
N---阿弗拉米指数
k---包括新相核形成速率及新相的生长速率的系数 当IV随t减小时,阿佛拉米指数可取3≤n≤4之间,而IV随t增大 时,可取n>4 阿弗拉米方程可用于研究两类相变,一类属于扩散控制 的相变;另一类是属于蜂窝状转变,其典型代表是多晶转 变。
推导: 假设将一物相α快速冷却到与它平衡的新相ß 的稳定 区,并维持一定的时间t,则生成的新相体积为Vß,原始 相余下的体积为Vα,
~t 的关系式。
相
t=0 t=τ V V=V-V
相
0 V
在 dt 时间内形成新相的粒子数Nτ为:
在dt 时间内,在 Vα体积中,形成 新相的粒子数
IVdt在dt时间内单位体 积形成新相的颗粒数。
图7 总结晶速率dx/dt随温度的变化
总析晶速率--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 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IV和u 。 u u
IV
IV
IV u IV
(A)
T
析晶区
(B)
T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u u
2).非均态核化速率:
Gm I S B S exp( ) exp( ) RT RT
式中 ⊿G*K.....非均匀成核位垒 Bs .....常数 Is与均匀成核速率Iv公式极为相似,只是 二者的成核位垒不同。
G
k
3).应用举例
(1).过饱和溶液在容器壁上的析晶。
(2).结晶釉:在需要的地方点上氧化锌晶种。
4 3 4 3 V r (ut ) 3 3
在dt 时间内,形成新相体积为dVß为一个新相颗粒 的体积与形成新相的颗粒数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