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全集读后感
茅盾全集读后感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
茅盾全集是他一生创作的精华,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通过阅读茅盾全集,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对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茅盾全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小说作品。
在《子夜》中,茅盾通过对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坚强与无奈。
在《边城》中,他以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茅盾的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而著称,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散文集》中,他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此外,茅盾的戏剧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展现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春雷》中,他通过对一个革命者的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马莲》中,他以一个女性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坚强与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茅盾全集,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茅盾代表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威涛,字子深,浙江上虞人,著名作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化沉船”的“指挥官”,主张文艺要为现实生活服务,要有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创作导向。
茅盾一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茅盾的几部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
首先要提到的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子夜》。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孤儿少年张麻子的成长历程,通过张麻子的个人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与斗争。
茅盾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揭示社会现实为根本目标,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另一部不可忽视的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后记》。
《子夜后记》是茅盾在《子夜》之后写的一篇长文,是对《子夜》进行进一步阐述和补充的作品。
在《子夜后记》中,茅盾回顾了自己写作的初衷和创作过程,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忽视和追求西方文化的焦虑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子夜后记》,茅盾对于作家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思考展示得淋漓尽致。
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还包括《春草闯堂》。
《春草闯堂》是茅盾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许多他早年创作的优秀作品。
这部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示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热爱,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
这些小说以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各种社会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以上几部作品外,茅盾的代表作还包括《骆驼祥子》、《子夜二部曲》等等。
这些作品既有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又富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来的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茅盾的代表作以其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度探索而闻名。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茅盾的《野蔷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丰满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2. 风景描写细腻真实,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写男女主人公
居住的老屋时,作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烘托了人物
悲愤的心情。
3. 情节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小说以悬念开头,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味浓。
茅盾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情味隽永,
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野蔷薇》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时代和生
活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矛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茅盾的语言风格细腻、深入、真实,能够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茅盾的语言细腻入微,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思想的变化。
例如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挣扎,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茅盾的细腻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茅盾的语言深入剖析问题,他善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
例如在《腐蚀》这篇小说中,他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揭示,深入剖析了农村的现实困境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引起了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语言真实质朴,他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描绘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和故事的真实性。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物的遭遇和选择。
例如在《春蚕》这篇小说中,他用真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奋斗,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坚韧和勇敢。
茅盾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剖析和真实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
他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充满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他的语言风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的小说《子夜》的结构特点《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
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
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一、明线与暗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众多的线索当中,以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简称明线。
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为次要线索,简称暗线。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矛盾作品特点
《腐蚀》揭露的是抗战后期“雾重庆”特务横行、豺狼当道的黑幕。在这样一部“编年史”中,时代风云的变幻,人民革命的起落消亡,帝国主义侵略的魔影,旧中国腐败与黑暗的景象,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使之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
适应这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生活,大规模地描写社会面貌的要求,茅盾在创中多选择艺术容量和载重力较大的中、长篇体裁,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阔的眼界,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艺术探索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也都直接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带有普通意义的现象,触及政治上、经济上的敏感问题,揭示了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
虽然题材并不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但那些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毕竟比日常生活题材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社会价值,更能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更能深入地开掘其思想意蕴,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例如,《蚀 ) 、《野蔷薇》、《虹》等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青年,特别是时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考验,对光明的追求,对革命的向往;《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通过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与经济困境。
二、时代性:倾心于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与主题
倾心于描画时代激流的大波大澜,善于及时抓住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斗争和事件来反映时代 的变革。世界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说:“茅盾善于抓住和反映现实, 他对当前现实倾注了全部注意力,这是他的特点。世界上伟大的 作家很少有像茅盾那样把自己的创作和当前的现实、和当前重大 的政治与经济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茅盾经常从刚刚过去的年代所发生的事件提取素材,把他同时代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刻画成 艺术品。”
他既没有像某些乡土作家那样对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产生厌恶对立情绪,也没有像某些新感觉派作家那样,过分地欣赏都市生活的异化现象,粘滞于机械飞转抛洒出来的油腻,而是从现代大生产中吸取了科学求实精神,从资本运行中看到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他对于文学的现代化也有自觉的意识,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格及其作品介绍
1.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
2.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
二、《蚀》、《子夜》等小说 (一)从人生体验小说到社会剖析小说 1.人生体验小说 (1)《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 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2)《虹》:现代青年从“五四”到“五卅”的觉醒 、追求、奋进的革命历程,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 知难而进的精神。 2.社会剖析小说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2)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二)分析代表作《子夜》
1.旧中国社会性质的艺术阐释:用文学形式回击托派谬 论,参加当时的思想“大论战”
2.“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A 现代都市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剖析:殖民化 趋向的都市社会形态
B 民族工业命运的艺术写照: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 3.殖民化都市的典型人物 A 吴荪甫形象: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阶级本质的二重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人物个性的复杂 性 B 赵伯韬形象: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 C 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渐渐地远处隐约响着汽笛叫,吴荪甫忽然看见四小姐 又跑来闹着要回乡下去,说是要出家做尼姑,把头发剪得 光光的;姑奶奶帮着妹子和小兄弟,一句一句话都派吴荪
甫的不是,要荪甫分财产,让四小姐和阿萱自立门户;忽 然又看见阿萱和许多人在大客厅上摆擂台,园子里挤满了 三山五岳奇形怪状的汉子;而最后,荪甫又看见自己在一 家旅馆里,躺在床上,刘玉英红着脸,吃吃的笑,她那柔 软白嫩的手掌火一般热,按在他胸前,一点一点移下去, 移下去了,…… 梦中一声长笑,荪甫两手一搂,就抱住了一个柔软的身 体,又听得细声的娇笑。吴荪甫猛睁开眼来,窗纱上全是 斑驳的日影,坐在他身边的是穿了浴衣的少奶奶,对他微 笑。吴荪甫忽然脸红了,赶快跳起身来,却看见床头小茶 几上那托着一杯牛奶的赛银椭圆盘子里端端正正摆着两张 名片:王和甫,孙吉人。那杯子里的热牛奶刚结起一张薄 薄的衣。 吴荪甫在内外交困、身心疲惫中,产生幻觉和错觉, 显现他欲顽强拼搏又恐惧、虚弱的深层心理。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1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3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著。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1. 茅盾三部曲的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国家命运纷乱不确定。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认知、看法和情感。
茅盾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最有名的作家之一。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冬牧》。
这三部小说分别描写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三个重要时期:饱经苦难的旧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时期、新社会的建设时期。
茅盾的艺术成就在这三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 茅盾三部曲的主题茅盾的《蚀》三部曲的主题很明确。
这三部小说,都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和历史观察的意味。
通过对各时期农村生活的描写,茅盾呈现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斗争的不断升级、人民的苦难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在小说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试图呼吁人们关注穷苦人民的命运,探讨农村社会的矛盾,激起读者的反思和讨论。
3. 茅盾三部曲的描写手法茅盾的描写手法十分细腻,有时甚至让人有超脱现实、陶醉之感。
小说中大量地采用了具体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场景和事件描写得栩栩如生。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小说呈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意蕴。
同时,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让人物的感情、思想、心情更为丰富和深刻。
茅盾的描写语言极富韵味,有时极为幽远,有时极为深沉,展现出了他文学才华的独特之处。
4. 茅盾三部曲的人物形象茅盾三部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深入人心。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阶级、性别、年龄和背景,但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茅盾刻画人物时,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
例如,《春蚕》中的绒球,就是一个细致入微、鲜活生动的形象。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家庭、社会和自我命运的种种复杂情感,这使得小说更富有情感的冲击力和思考深度。
5. 茅盾三部曲的艺术价值茅盾的《蚀》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参照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茅盾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
新文化运动先驱 革命文艺奠基人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
《子夜》(长篇)
小 《虹》(长篇) 说 《林家铺子》 (短篇)
农村三部曲(短篇)
《白杨礼赞》
散 文 《风景谈》
《卖豆腐的哨子》
《鼓吹集》
文 论
《夜读偶记》
《文艺论文集》
创作特色及评价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 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 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 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 性。
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 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评价: 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 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 “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张光年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一、现代作家/诗人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作品风格/特色:小说特色: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其作品关注现实题材和都市题材,作品深刻结合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其在叙事上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其散文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作者评价: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作品风格/特色: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批判现实主义)。
3、【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
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作品风格/特色: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代表作品:著名的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和《百万英镑》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作品风格/特色: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融幽默与讽刺一体。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茅盾的《野蔷薇》,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描写了四川乡村生活的野蛮性、强制性与愚昧性,表现出那个时代新旧势力的搏斗,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可悲命运。
以前,我在读到他的《雷雨》、《子夜》等作品时就已经受到启发,知道了对于某些不健康的东西,要勇敢地进行批判和抵抗。
茅盾的这篇小说,比起《雷雨》、《子夜》,虽然显得更加细致、更加含蓄,但是它表达的思想却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比后者表现得更为深刻、更为有力。
这篇小说中所包含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老一代地主阶级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压迫,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新生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却为买办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所苦,陷入穷困的境地。
这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在《野蔷薇》中达到了高潮。
另外,茅盾还通过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农村经济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是属于农民被压迫的阶级,又是这个阶级造成了自己的敌人——以周老六、林大娘为代表的落后农民。
他们处于毫无政治权利的被压迫阶级,而富裕的农民资产阶级又时时觊觎他们的财产,甚至不惜冒险去剥削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斗争仍然要激烈地进行下去。
小说描绘了两个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小说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矛盾,把文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野蔷薇》是茅盾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所具有的那种粗犷、豪迈、刚毅、朴素的民族风格和力透纸背的内在精神,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艺术技巧上,《野蔷薇》的成就是很高的。
它主要表现在叙事、写景和塑造人物上。
其叙事方式,先以“石匠”的回忆为线索,后又从“我”和“婆娘”的谈话中引伸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倒叙式”的特点,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小说除了描写一些社会环境外,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第二场描写周老六赶牛车的几句话就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全篇也充满着明快、爽朗、纯净的气氛,给人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文学作品。
其中,《风景谈》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多姿多彩的景色。
本文将会就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点进行一番探讨。
(一)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茅盾散文《风景谈》是一篇自然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其运用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该篇文章中,“瑰丽壮观的山峰”、“清澈透明的溪流”、“浩瀚无际的海洋”等景物的描写,都将自然本身的形态质感和精髓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伟力。
(二)诗意的创造茅盾散文《风景谈》不仅表现了自然的艺术精髓,同时它也是融入了诗意的作品。
笔触细腻舒展,语言优美见识,使得本篇散文富有了诗意的创造。
例如,“雄伟之美”、“宏大的力量”、“山海之间,云起雾浓”等词句的运用,便是茅盾打造诗意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受,在强调自然的诗意魅力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叙述的生动性《风景谈》通过叙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自然画卷。
茅盾以为散文借鉴小说的生动描述和描绘手法,将生命力和艺术感融于其中,创造了灵性的景观。
同时,文章中所描绘的种种细节都是凝练、深邃而又生动的,无不体现了茅盾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动的美感,还能够深刻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之处。
(四)情感表现的特点《风景谈》在自然主义与诗意创造的基础上,还以情感为纽带将各个部分连成了整体。
情感的表现是茅盾散文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作者对自然、对旅行中遭遇的人和事的感悟,还是对美的热情和敬畏之情的表达,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而得到了体现。
因此,文章中的情感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令人为之感动。
总之,在茅盾散文作品《风景谈》中,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诗意的创造、叙述的生动性以及情感表现的特点等诸多艺术特点在茅盾的巧妙运用下充分发挥,并形成了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散文佳作。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第一,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第三,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总之,矛盾的作品特色可总结为一句话:史诗的风格,理性的色彩![拓展]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
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
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
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
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能够体现“社会分析小说”的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主要特点是:1、背景广阔。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
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2、贴近生活。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
《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
《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矛盾先生作品的创作特点
矛盾先生作品的创作特点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风景谈读后感
茅盾风景谈读后感茅盾先生的《风景谈》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茅盾先生对于风景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风景谈》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对风景的描写非常细腻而生动。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他对风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他的笔下,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天空云彩等,都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而人文景观如古城古镇、古建筑、古文化遗迹等,也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
通过这些描写,茅盾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人文景观的魅力。
其次,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对风景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风景不仅是自然的表现,更是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反映。
在他看来,风景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记忆。
通过对风景的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可以体验到人文景观的丰富和深刻。
因此,茅盾先生认为,风景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生活。
最后,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对风景的审美和欣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对于风景的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
在他看来,人们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更可以体验到美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风景的欣赏,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魅力。
因此,茅盾先生鼓励人们要多去欣赏风景,多去感受美的存在,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风景谈》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风景的描写、思考和欣赏,向我们展示了茅盾先生对风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茅盾先生对于风景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也受到了他对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9] 茅盾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9] [1] [14]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15]茅盾评论特色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
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1] 茅盾文学思想 编辑茅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必须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
他的小说展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建国前夕的中国现当代的重要历史面貌。
《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江南乡镇生活,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后一个时期留下一幅历史画卷;《虹》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从成都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蚀》展现了大革命前后从上海到武汉再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路》、《三人行》从中部到南部,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提供的帝国主义侵凌下民族工业的败落与农村经济的破产的形象资料。
茅盾不是一般的要求文学要反映客观生活,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家的角度,要求文学展示繁复纷纭的社会生活整体特别是其间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展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趋向。
从而,使文学自觉地成为真实的时代镜子和社会史诗。
正如王若飞所说:“从茅盾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起落消长。
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
[16] 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既是对社会背景的重视,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他的小说,总是把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浓缩为轮廓和背景,涂以情绪的色彩,在人物与环境的交流中展示典型性格。
如《子夜》将故事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民生凋敝的上海,民族产业普遍受到打击,吴荪蒲在这样的背景下,性格被典型化、脸谱化,同时悲剧性的意味也随之加深。
另外《春蚕》则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恐慌,故事中老通宝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丰富化立体化。
在小说之外茅盾也以此作为批评标准,在文学评论《读<北京人>》中指出《北京人》等作品对围绕于人物的世界变化描写模糊的缺陷。
在现实主义文学观之外,茅盾也借鉴了泰纳的写实主义、左拉的自然主义,还曾译介过一些象征主义作品,有效地择取、扬弃和融化,以引导新文学的创作,为文学表现人生这一根本目的服务。
而这些借鉴和吸收的文学思想都可以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窥见,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既恪守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而又广为吸收各种艺术流派之长,坚持原则却非自我封闭,大胆开放并不随意调和,由此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现实主义之路。
[1] [16] [17]同时作为坚实的无产阶级革命主义者,茅盾在作品中也较为强烈地表现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倾向,前期主要以文学评论的方式阐述了个人在文学思想上的取舍,他吸收了欧洲的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其文学评论的作品中大力推广了“为人生”的艺术宗旨。
以后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这时期以小说散文为主在故事之中有意识地表现个人的文学思想以及提供政治导向,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子夜》、《清明前后》等。
建国后,茅盾的文学创作较少而开始了大量的文艺总结,书写总结了较多的文艺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也无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然而学界同样也有声音认为茅盾对于宣扬的这些文艺观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而存在一定的教条主义式的照搬。
茅盾1919年底才开始接触阶级斗争学说,而1925年便仿照早期苏联文学,倡导“无产阶级艺术”,这些都是在尚无中国实践依据之时确立的。
在被当作法典并实行的半个多世纪中,不允许对其进行发展、修正,缺乏一个“中国化”过程,因此,长时间地被教条主义所统治。
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杂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但终究属于技巧,而非主体;属于局部,而未上升到全局意义上。
他没有赵树理那样的优患意识,写出暴露极左路线的作品。
也没有高尔基那样的独立性,发表“离经叛道”式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因此有学者也认为茅盾一生的矛盾是教条主义的悲剧。
[18-19]茅盾自然主义20世纪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坚实的自然主义信徒,他在这段时间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主义的书籍,并且为之撰写了不少的理论书籍。
而到了1928年,茅盾随着思想的变化又申辩过他也并非依自然规律开始创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生活和人生之后才来做小说。
到了1958年的《夜读偶记》他甚至对自然主义给以全面否定----认为自然主义是个“暗坑”。
虽然如此,茅盾的创作与自然主义依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 茅盾早期刚步入文坛的时候极力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是文学上之写实主义,是一种具有真实、客观、细致、科学等特点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
因此他的前期创作和文论也因自然主义而声名鹊起,较为著名的篇目如《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这篇关于自然主义的评论引起了当时文艺界关于自然主义的激烈讨论。
而1925年开始介绍新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开始了对自然主义的怀疑,1928年他开始明确的反对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
然而茅盾此间的创作仍然带有自然主义深深的烙印,如这期间发表的小说《灭亡》、《追求》无不闪现着自然主义的光辉。
30年代以后,茅盾自觉沿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大道阔步迈进,对自然主义作客观分析。
认为自然主义发展是因为反帝运动高涨、社会科学思想发展而带来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自然主义在思想基础上与唯物论更为接近。
自然主义优点在于对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写,勇于直接反映丑恶;而不足在于没有留下余地给读者去用经验和想象去填补。
这可以说是他对自然主义认识的一次升华,故而这段时间,他的大作《子夜》诞生,里面较为完美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
然而茅盾后期有些过于执着对自然主义的崇敬,使之与中国正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因而产生了裂隙,引起落后焦虑导致了他创作萎缩,故而茅盾后期并无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而转向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