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觉之译论中语言内外环境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论史略感

中国翻译论史略感

翻译原则
佛经翻译理论强调“信、达、雅” 三原则,即要求译文准确、通顺、 优美。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鸠摩罗什、真 谛、玄奘等,他们为佛经在中国的 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翻译实践与理论总结
翻译实践
古代中国的翻译实践非常丰富, 除了佛经翻译外,还有大量其他 文献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如《道 德经》、《易经》等。
03
现代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开 始接触现代翻译理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 了快速发展,大量外国文学作 品被翻译成中文。
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理论迎 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翻译作品 逐渐丰富多样。
2000年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翻译工作 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翻译软件和在线翻
1949年-1978年
近代翻译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从 民间自发走向官方组织,翻译的题材和体裁也更加多样化 。
近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
严复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 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主 张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注
全球视野与多元文化
拓展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多元 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全球标准与规范
参与制定全球翻译标准和规范,推动翻译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全球趋势与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全球翻译趋势和动态,预测未来翻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 前景。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1 2
创新方法与技术

翻译家的批评意识——从《阿达拉》的翻译看曾觉之的翻译观

翻译家的批评意识——从《阿达拉》的翻译看曾觉之的翻译观

篇专 门介 绍普鲁斯特 的长篇 论文 ( 段怀 清 ,
关键 词 :曾觉a L;翻译 ;文学批评 ; 《阿达拉 》 [ 中图分类号 ]H 0 .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6 5 3 9( 2 0 1 4) 0 2 . 0 0 3 5 . 0 7
Cr i t i c a l Co n s c i o us n e s s o f Tr a ns l a t o r : St ud y o n Ze ng J ue z h i ’ s r a T n s l a io t n
Vi e wp o i n t f r o m a n An a l y s i s o f Hi s Tr a ns l a t e d W O r k At a / a
Ba oYe n i n g
( B e i j i n g I n t e r n a i t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4 ,C h i n a)
go o d t r a n s l a t o r mus t a l s o b e a g o o d c it r i c ” , wh i c h i s d i s c us s e d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 Ba s e d o n a 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Ch i ne s e ra t ns l a t i o n of
Abs t r ac t : Ze n g J ue z h i ,a Ch i n e s e t r a ns l a t o r a n d a n e x p e g o n Fr e nc h l i t e r a t ur e ,p r o po s e d h i s v i e w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1 9 3 l , “ a

汉外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思考

汉外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思考

Total.372December 2016(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72期2016年12月(下)汉外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思考胡正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242500)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6.12.079作者简介:胡正茂(1967—),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汉英翻译,跨文化沟通。

摘要不同于汉外文学翻译中的译入语国译者,中国译者有其特有的挑战。

首先中国译者应培养清醒的翻译意识、坚持译入语的语言修炼,充分意识到汉外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摆脱汉语对译入语在表达结构方面的约束,并遵守译入语的表达习俗。

其次,译者应培养和提高文化因素的处理意识。

好的文学译者,应当多阅读母语国家、尤其是译入语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并挑选真正的文学精品进行翻译。

关键词汉译外翻译中国译者翻译意识Translatori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Hu ZhengmaoAbstract Unlike translators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Chinesetranslators of their own literature confrontunique challenges.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by them requires acute translatorial awareness,continued enhancem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and compliance with its norms.It also calls for cultivation of the skills in handling cultural elements involved and an eye for good litera-ture i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Key word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translation;Chinese transla-tor;translatorial awareness翻译活动中译者在母语L1与非母语L2间的方向性历来备受关注。

再论金岳霖“译意译味说”中的问题

再论金岳霖“译意译味说”中的问题
,
而 这 恰是 英 语 的
t
C a
m
i
r r o r
不 具备 的 意义

在 意 念 和 意 象 两 个 层 面上理 解 原 作 过



被视 为 一 对对 立 的概 念



’ ,

是 属 同 一 范 畴 即 理解
,
” 从 学 理 的角度看 译 意 与 译 两 者 同等 重 要 缺 一 不 可 ”
在 汉 语 里 它 可 用 来喻 应的 i r o r 则 多 用 来喻 平
为例
,


’ , 、


’ ,、


’ , ,
英语 里 对
,
在 两 种 符 号系 统 间的转换 而 在这 个 过 程 中 避免会有 增 减 变 化 因为 自然 文化 习 惯
、 、
,

愈 容易 丰 富 剥离 了



可见
,
金 氏 从理论上 直 接 把 意 义 和 情 感寄托
,
因素 的不 同
,
各 自符 号系 统 的形成过 程 中 甚 至 完 全 没 有对 应 符 号

,


用不 同的

味包括种
” 译性 德 里 达认 为 抗译 性 就 是 可翻 译性 不 理 解 的 才 需 要解 释 和 翻 译 这 就 实 现 了翻 译 的交 际 功 能 另 一 方面
’ ,

种 不 同 的趣 味 与 情感
,

他认 为
:

字 与句 子 既 有情 感上 的寄

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

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

912019年第17期总第347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文/袁帅亚钱锺书是我国现代享有盛誉的翻译思想家和“化境”论的提出者。

译界普遍认为,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巨大贡献。

罗新璋把“化境”论放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里来论述,认为这一理论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王秉钦认为,“化境”论可与严复的“信达雅”论以及傅雷的“神似”论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而且将翻译引入文艺美学范畴,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

本文采用语境还原的方法,把“化境”论放到钱锺书本人的思想体系中去,在其整体的文艺思想背景下探讨这一翻译思想的基本内蕴及意义。

一、“化境”论与创作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是在《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里提出的。

钱锺书指出,“译”与“诱”“讹”“化”几个字之间有着一脉相通、彼此呼应的关系,组成了诗歌语言中所谓的“虚涵数意”。

他还指出,这些复合意义能揭示翻译的本质、标准与特性。

“诱”在翻译中的作用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

翻译能“介绍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作品,仿佛做媒似的”。

“讹”是翻译难以避免的毛病,原因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因此,翻译中难免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

“化”则是翻译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钱锺书因此提出“化境”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译论,引起译界的高度关注。

这一理论提出后,学界就其理论渊源及其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学者认为 “化境”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美学,有学者认为“化境”是借自佛经的名词,还有学者指出“化境”论是受到了“意境”或“境界”说的启发。

语境理论指导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探讨

语境理论指导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探讨

语境理论指导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探讨作者:阿不来提·买买提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3期摘要:在语言翻译中,无论是哪两种语言在进行互译时,都可能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译者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很可能会对读者日后的阅读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选用《乡思》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举例说明,来具体的阐述在不同语境下翻译者的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差异影响。

本文主要从语言环境,翻译者的思维差异以及长期以来的用语习惯等各方面都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翻译的内容生成的语意影响,并对这些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

关键词:语言环境;维汉翻译;译者思维差异;影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是在不同语言境况下进行语言交流的很重要的环节,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资料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决定因素并非是语言文字上的差别,而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译者的思维差异,翻译并非单纯的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的机械过程,而是在故有背景下情感的转化和精神的传递。

在进行互译时,不管是语言习惯还是语境不同,再加上译者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都要基于语言的本意,在翻译时都应该尽量做到“信、达、雅”。

1在不同语境下译者思维差异在现阶段的翻译现状在进行翻译时,基于语言的灵活变化,译者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语言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造成翻译内容的偏差,当前在进行翻译时大多都是在保证其最突出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表达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但有时为了追求语句的通顺以及语义的完整,通常会有一些妥协和转换。

这种方法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有所显示,也就意味着翻译时机械化,渐渐如同公式的套用,缺乏新意。

2不同语境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结合不同语境,很多词汇在翻译方式上无外乎直译、意译、结合实际情况以及从精神层面几种方式来翻译,这便和译者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大关系,再结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表现出来的翻译效果各有不同。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作者:李丹丹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愈来愈受到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辜鸿铭译《论语》为个案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斯坦纳;阐释翻译观1引言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之一,一直被翻译研究所忽略。

随着阐释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典籍的英译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论语》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也是外国人对中国人思想和性格深入了解的有力渠道。

本文试图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辜鸿铭译《论语》的发挥。

2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最早被用来阐释和批判荷马及其他诗人的文学作品。

斯坦纳是阐释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主张“翻译即解释”:语言的解释过程即翻译。

翻译活动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目的语读者。

3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被研究者认为是“18世纪以来首部对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的研究的著作”。

斯坦纳在该书第五章中将翻译过程将翻译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译者对文本应有最初的信赖,斯坦纳认为,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译者通过其自身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对原文文本的评价等选择有意义的源语文本。

侵入及译者对源语语篇的理解,译者侵入、提取和转化原文。

然而,在理解源语语篇时,译者受自身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难免会对源语语篇存在偏见。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摘要: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曾朴的翻译思想,希望对后世的翻译者有所裨益。

一、引言曾朴(1872~1935),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孽海花》的作者,曾朴一般以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定位。

但观其一生,他的文学活动远不止于此。

在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影响下,曾朴自学法文并翻译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尤其热衷于对雨果作品的译介。

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译作《影之花》(原作者为Charles Fole??o)至1931年《真美善》刊登《笑的人》(原作者为雨果),曾朴的翻译生涯跨越了晚清和五四时期[1]107-112。

本文通过分析曾朴的译者主体性,深入探讨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择及翻译方法,从中了解他如何在二十世纪这一特殊文化转型期的矛盾与问题中不断调整、做出选择并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的翻译热潮。

二、译者的主体性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

关于翻译的本质,金圣华认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译者必须凭藉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2]15这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对翻译活动能否达到其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早在1987年,杨武能先生就提出:“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即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3]227处于翻译主体地位的翻译家,即译者自身的信仰体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情感因素、语言水平等都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译介。

同一部原作,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解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译出各自的特点与风格,以满足自身的翻译目的。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作为作家,他以“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创作了四十多部英文著作;作为翻译家,他翻译和编译了大量作品,如《中国和印度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浮生六记》及《杜十娘》等,通过汉英译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思考和研究,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了“论翻译”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他独到的翻译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研究其翻译作品,但是大部分成果都局限于翻译策略与方法及译本的赏析与评价。

[1]鉴于此,本文以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视角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

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从翻译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理性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

[2]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详尽阐述了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问题,并探讨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

[3]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4]本文拟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及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些探讨。

浅论了解文学外在环境的重要性

浅论了解文学外在环境的重要性

浅论了解文学外在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种自主的,自足的话语的形式和新批评的详细分析文本的方法,使文学的学术研究独自成为一个领域,与那些被认为文学以外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分开。

对大学里日益增多和人口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来说,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那些缺乏深厚的语言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能捕捉文学作品‘内在的’意义——特别当这些作品是新批评用来展示文学性的简短的抒情诗,学生便会应用独特的文本阐释原则。

排斥‘非文学’的这种严格的阐释适合学科和学生群的需要。

”新批评的这种论辩方式显然是忽略了,甚至是刻意地排除了文学的外在环境,而强调人应该彻底地投入到文学的内在环境当中。

由此,个体即便缺乏语言和历史背景知识,缺乏心理学,哲学知识,也能捕捉到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

诚然,文学作品讲述人,人的故事,人的经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愤怒与恐惧,人的欲望与被压抑的欲望等等,正是由于文学描述的是大写的人,是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而且描述的是人们都要共同经历的情感诉求,欲望诉求,权力诉求和财富诉求,所以文学作品,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有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也可以称之为是普世效用的共通性,因而使得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即便没有作品中的经历也能够读懂其中的故事和隐藏的含义。

然而,读懂了隐藏的含义,就是读懂了作品的全部吗?并不如此。

浮现在作品文字中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主要内容。

隐藏在文字背后,故事背后,需要读者深入思考,挖掘,甚至是体验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主题。

读懂了这种隐藏的含义,读懂了这种主题,就是读懂了作品的全部?并非如此。

因为一个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即便它反映了普世的价值,甚至是人类横亘千年的情感原理,它的文字所体现的生活,仍然是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无疑地给作品带上某种程度的枷锁,使得它无法自由飞翔。

生态翻译学对口译环境的启发及影响

生态翻译学对口译环境的启发及影响

生态翻译学对口译环境的启发及影响作者:齐媛媛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增多,翻译事业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口译员应该适应当下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口译的准确性。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性的途径,从生态的视角阐述了翻译另一面的理论。

口译作为一种最灵活和最实用的翻译类型,生态翻译学可以运用到其中。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框架展开口译研究,对口译过程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口译环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开始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越来越让人们关注,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

自此,“生态”一词便引起了各研究领域的重视,生态翻译学也是其产物。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这种翻译的新视角完全可以运用在口译中。

口译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口译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的翻译,是考验译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非常专业的学科或工作,这类型翻译更应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文化、语言、社会发展背景等方面充分理解说话人此时的真正含义,让听话人在译员口译后近乎完美地理解说话人的心态。

生态翻译学能让译语更加契合严复“信”、“达”、“雅”中的“信”。

会议口译进一步改善翻译中出现的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造成的不忠实等状态。

口译人才细分为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工程现场口译等,在现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地大规模普及,口译随之改变和精进。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做不了这份工作,有的口译员会因为一句话翻译得不够完善而影响工作,社会对口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随口一句不“忠实”的翻译可能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翻译。

怎样更好地解决口译中的问题,可以结合当下生态翻译学中的关联序链,“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适应与选择等研究理论也适用于口译学习。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与书写探析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与书写探析

曾朴 还 对 西 方 贵 族 的衣 着 、 交 际活动 , 柏 林 的 街 道布局 、 建 筑 特 色 和 屋 内陈 设 等 进 行 了 详 细 描 写 。如
描写缔尔 园时 , 他写 道 : “ 园 中马路 , 四 通 八 达 。崇 楼
杰 阁, 曲廊 洞 房 , 锦簇花团 , 云 谲 波诡 , 琪 花瑶草 , 四时

《 孽 海花 》 中域 外想 象的 呈现
魔 化 的描 写 , 而趋于客观地写实。
《 孽海花 》 中 的 域 外 描 写 集 中 在 金 雯 青 偕 妾 室 傅
彩 云出使俄 、 德、 荷、 奥 四国的见 闻上 , 主 要 描 写 了西 方 的社 会 生 活及 他 们 与 外 国 人 的交 往 经 历 。 曾 朴 在 这 部 小 说 中对 域 外 想 象 的呈 现 主 要 集 中在 两 个 层 面 :
晚清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直接间接受到西洋文学的影响域外小说特别是西方文学的大量译介使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小说对比中开始了文学意识的变革在不再遵从志于为道的文学价值观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向反思社会和批判现实的方向衍变556曾朴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不仅阅读了西方文特别是法国文学的作品还着手研究和翻译了多部法国文学作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的描写 , 也都在 当时 国人 的生活经 验之外 , 无 不 散 发出浓浓 的异 域风情 。“ 德 国 在 书 中 代 表 了 政 治 昌
中 叶 欧洲 的 产 物 。曾朴 在 创 作 《 孽海花 》 时, 虽 然 距 催
眠 术 产 生 虽 已逾 6 O多年 , 但 对 国人 而 言 , 催 眠术 仍 是
催眠术的真假 。在此处 , 曾朴借毕 叶对西方人 的性格
作 了 简要 的 概括 : “ 大凡 欧 洲 人 性 情 是 直 爽 不 过 , 又 多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制约性中的再创造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制约性中的再创造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制约性中的再创造摘要: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努力忠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超越源语的束缚努力将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一个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相互制约中译者再创造的过程,显而易见,译者的再创造性发挥着很大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翻译过程中主体性和客体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性,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关键词:主体与客体制约性再创造一、引言中国的近代翻译界对翻译的看法不一。

《读书》在1979年第三期发表了傅雷《论翻译书》的信件,信中说到“愚对译事者看法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

1980年《读书》第二期发表了《钱钟书的〈旧文四篇〉》,文中说到,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只‘化’。

不论是傅雷先生的“神似论”还是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都会涉及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本文尝试讨论的是在不背离原文的同时翻译,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制约中主体的“再创造”。

二、主客体及相互制约性主体和客体是彼此对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没有所谓的客体,反之亦然。

[1] 译论家杨武能先生在1987 年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一文中, 他指出:“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 原著和译本, 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都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 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 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自己的“前理解”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语言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个人的风格和个性便会不自觉地流于笔端,表现在字里行间。

正如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的,“译本总是由某个人的第一次阅读开始的, 这种阅读和创作一样富于个性, 故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抹不去译者的痕迹”[6]。

而“译者的痕迹”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之一。

关于汉语典籍外译翻译生态环境的分析

关于汉语典籍外译翻译生态环境的分析

2382018年19期总第407期ENGLISH ON CAMPUS关于汉语典籍外译翻译生态环境的分析文/李晓琴【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综合竞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追求,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国都应该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汉语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给当下及以后的汉语典籍外译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学,分析了我国建国前和建国后汉语典籍外译情况以及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汉语典籍;外译;翻译;生态环境【作者简介】李晓琴(1973.9- ),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国际话语权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研究,项目编号18Y068。

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综合竞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追求,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国都应该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正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是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汉语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积极意义。

二、生态环境概述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生态就是翻译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

翻译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三种:其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其二是社会政治环境;其三是文化语言环境,三者统称为社会生态环境。

汉语典籍翻译的重点不单纯是语言的转换,而且还应该体现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而且还应该对汉语典籍足够的熟悉,这样才能让国际更好地接受汉语典籍译本。

曾觉之的翻译思想

曾觉之的翻译思想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茂名㊀525000 )
摘要: 曾觉之是广东籍法语专家。曾觉之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 4 个方面: 懂得; 翻译家必兼为 批评家; 译者要有读者意识; 翻译团体的重要性。 关键词: 曾觉之; 懂得; 翻译思想 本文引用格式: 秦毅. 曾觉之的翻译思想[ J] . 重庆与世界, 2016 ( 8) : 44 - 46. Citation format: QINranslation Thoughts [ J] . 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 ( 8) : 44 - 46.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1 1 1( 2016 ) 08 - 0044 - 03
Abstract:Zeng Juezhi is a famous translator and an expert of the French language.This paper explored Zeng ’s translation thoughts in 4 aspects: understanding is very important, and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also be a critic ,and the reader should be taken into a translator’ s consideration and translation group is a necessity. Key words:Zeng Juezhi ;understanding;translation thought ㊀㊀ 翻译家曾觉之 ( 1901 — 1982 ) 先生原名 曾 展 模, 字居敬, 笔名解人, 1901 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 先后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里昂大学、 巴黎大学 攻读文学和哲学, 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 学、 北平中法大学、 北京大学, 教授法语。 1982 年 去世。 曾觉之的译著主要有《 美术论》 ( 罗丹著, 开明 书店, 1930 ) 、 《 心战情变曲》 ( 夏德伯利昂著, 中华 书局) 、 《 海底两万里》 ( 儒勒·凡尔纳著, 中国青 年出 版 社) 、 《 雅 克 团》 ( 梅 里 美 著, 与郭鳞阁合 译) 等。 “ 懂得” 一词, 可谓曾觉之翻译思想 的 核 心。 译者必须对自己所要翻译的材料有充分的理解, 曾觉之的翻译思想, 主要体现在《 论翻译》 一 1931 文中,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 中法大学月刊》 年第 1 卷第 2 期,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 翻译通 讯》 编辑部编纂的《 翻译研究论文集 ( 1894 -

中国语と近代ー东南アジアの言语环境における思考

中国语と近代ー东南アジアの言语环境における思考

SHEN GuoweiWe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when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lan guage an d modern era in the East Asia lan guage en viron men t: modern ization of Chin eselanguag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 ese lan guage an d modern ization of East As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ange of research objects, methodologies, and the uniquefeatures of the lan guage materials. The paper also takes in to con sideration the tremen dousimpact that Japan ese resources an d theories have had on the modern ization of the Chin esean d on research on the Chin ese lan guage. These in fluen ces are far differen t from those included in the “phenomenon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have been the only media through which Asia has received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u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East Asia.modern ization of lan guage; Chin ese; phen omen on of European ized grammar; peripheral approach;汉语 Mandarinmodernmodern...西洋文明的接触同时直接在我们的语文上发生了影响,最重要的是词汇的改造,新的词语跟着新的物件和新的思想像潮水一样的涌进来;其次是文法方面,也增加了好些新的语句组织的方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0卷
第 5期
大连 海 事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ainMai meU iest S ca S i cs dt n o r a o l rt nvri D a i y(o i c n e E i o ) l e i
Vo . 0. . I 1 No 5
境而变 化 的情 景 意义 (i ai a menn ) s u t n l a i 和用 于专 t o g
门领 域 所 具 有 的 专 门 意 义 (pc le a ig 等 。 seii d menn ) az
这 是 曾觉之这 篇 文 章 涉 及 的第 一 个 重 大 问题 , 即语
Dain 1 6 2 l 1 0 6。Chn ;2.De t fChn e,Fu a i. a ia p .o ie s d n Unv ,
S ag m 2 03 , hn ) hn h 04 3 C ia
Ab t a t Ths a e n l zd a d n e p e e t e ta iin l sr c : i p p r a ay e n it r r td h r d t a o

些 颇 有 价 值 的 、 有 前 瞻 性 的论 点 , 时 发 现 一 些 应 当 引 具 同
以为 戒 的缺 陷 和 误 区, 出翻 译 过 程 中将 语 言 内环 境 和 语 言 提 外 环 境 结 合 有 助 于 纠 正 传 统 译 论 中普 遍 存 在 的 偏 重 语 言 文 字 层 面 , 视 语 篇 层 面 和 语 言 外 环 境 的 错 误 倾 向。 忽 关 键 词 : 译 ; 言 内环 境 ; 言 外 环境 翻 语 语

203) 0 4 3
16 2 ; . 1 0 6 2 复旦 大 学 中 文 系 , 海 上
摘要 : 针对 曾觉之在< 翻译> 文 中的传 统译 论 , 论 一 运用 现代
语 言 学理 论 和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的 观 点 进 行 剖 析 与 诠 释 。 探 讨
品不受 欢迎 , 因其 难 以通 解 , 而不 可 通 解 之 过咎 , 则 由于译 者 的或西 文肤浅 , 中文不 达 意 , 根仍 在 于 或 归 译者 自身 即不很 了解 自己正 在 翻译 的东西 。 [2 作 ,15 ,11
及 的特 殊性 问题 ( 如不 可译 问题或难 译 问题 ) eh u l h di i p p rA td n onso iw fZ n uz i bi e hs a e S u yo p s n
Tr n l to a sa i n,fo t e p rp c ie f mo e l g i i h o y r m h e s e t s o d m i u s c t e r v n t a d c n e o a y ta sa in t e r . I ds u s d t e i ta n n o t mp r r r n lt h o y t i s e h n r  ̄ — o c g i i a d e ta ig i i r b e u g t d i i a e ih us c n x r l us cp o l t n t mss g e e h sp p rwhc s n c n b t d t r n lt n p o es a d ta e u n l s r td o  ̄i u e o t a sai r c s n es d o t a d i u t a e o l t e p o lms i h e t i n in . S me p o p c i e a d h r b e n t e wo d me o s o r s e t n s s v v la l a g me t a e n f u d i i su y I d i o au b e r u n s h d b e o n n h s t d . n a dt n a i
自己的见解 :眼前 事物 , “ 本地 风光 , 懂得 已有 如 许 的
烦 难 , 万里悬 隔 , 则 他邦 产物 , 不易 理解 , 自更 彰 明显
著 。‘ 同心 同 ’ 说而 已 , 际千 差万 殊 , 因时地 理 悬 实 各 而有异 , 决然 断然 , 能 以含 糊语 概 括 o [2 作 者在 不 " 11 15 这 里针 对那些 过分 夸大语 际普 遍性 的谬 误进 行 了批 评 。作者认 为 , 翻译 研 究 者应 当把 语 言 哲 学 方 面所 探 索 的普遍性 问题 ( 可译性 问题 ) 如 和具 体语 言 所涉
者对 “ 了解 ” 懂 得 ” 或“ 的含义 进行 了诠 释 , 为 “ 认 常人 所谓懂 得 , 大抵是 私意猜 测 , 与原来 的真面 目丝 毫无
曾 氏提 出 的翻 译 过 程 所 涉 及 的语 言 内 环 境 和 语 言 外 环 境 问
题, 并分别 对两个层 次 的内容进行 梳理 与 阐释 , 中挖 掘 出 从
言 内环 境 的问题 。针对 当 时翻译界 某些 学者 一 味发 表空洞 的宏论 , 而对 翻译 细 节 问题 不 求 甚 解 的 浮躁 风气 , 者 特地对 微 观 问题 造 成 的 翻译 困难 发表 了 作
( .c ol f oe nL n ugs Daa r i i. 1S ho ri ag ae, lnMa t Unv , oF g i i me
Oc .20 t 11
21 年 1 01 0月
文 章 编 号 :6 17 4 (0 10 150 1 7 .0 1 2 1 )50 1 .4
对 曾 觉之 译 论 中语 言 内外 环 境 论 的 思考
夏 廷 德 夏 ,
( . 连 海 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宁 大 连 1大 辽
Su yo n u z iSn t n o taig it t d n Ze gJ eh ’ oi fi r l u si o n n c
a xta i u si o e si r nsa i n nd e r lng itc c ntxt n ta l to
XI Ti g e ,XI F i A n d A e2
中图分类号 : 5 H0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涉, 外表 最 易欺 人 , 意 乃 别 有 存 在 ” 。作 者 上 真 … 述议论 是针对 语 言 本 身 的复 杂 性 而 言 , 语 义 不仅 既
包 括外 表 的 、 孤立 的 所指 意义 (eee t l a ig , rf ni nn ) r a me 还包 括 隐 晦 的联 想 意义 ( s c t emenn ) 随语 as i i a ig 、 o a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