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新祥旭传媒经济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符号1.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与象征符:1)信号(signal)的特点P44;2)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二)非语言符号【三类】P45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2.体态符号(手势等)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三)符号的基本功能P46表述&理解、传达、思考(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符号意义的分类1)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五)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P51;2.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3.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1)[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2)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4.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5.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6.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1)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2)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3)“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4)“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5)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7.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六)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1.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1)“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2)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2.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3.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P57(二)过程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A.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B.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三)系统结构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b)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2.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3.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A.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a)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b)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c)主我客我的关系P79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a)《象征性互动论》1969b)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c)“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C.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 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信息富有国”与“信 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 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 学者的主张 P252 一、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 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 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 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 多元化; 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 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 冲突的全球化; 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 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 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 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 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 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 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 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 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 “符号化”“赋予意义” 的过程, 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 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 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 读)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 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 ,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 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 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 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 “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 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 “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 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 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 :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 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 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 :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 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 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得出相同结论) ; b.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 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 “描述性”信息) 。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 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 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 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 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 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 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 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 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 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 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 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 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 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 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 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 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 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 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 上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 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4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 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 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 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 -韦弗数学模 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 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 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P70-71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 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 息。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 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 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知识点、重点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知识点、重点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祥旭考研辅导教学文案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路径。
其中创作部分主要针对数字影视媒体艺术创作实践规律探索。
在培养过程中,本方向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论文、专著、译著、政策建议、规划方案、数字影视艺术作品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以美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密切跟踪本领域相关理论的最新动向,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民族遗产传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保护的影响,在较高的层次上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实践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全局性的高度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来自传媒业界的资深专家。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法、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数字化与现代艺术、音乐视觉化研究等。
2.网络多媒体方向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网络媒体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的技术与艺术理论、设计方法与创作实践规律。
培养过程强调实践、理论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本方向主要针对网络媒体技术研发与艺术创作,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网络媒体新技术、网络媒体艺术作品、论文、专著、译著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与技术研发、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关系,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网络媒体及其相关的理论、实践和对社会文化、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影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参考书目、重难点分析、题型、习题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参考书目、重难点分析、题型、习题解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重要贴士】1、全程做好计划:楼主的考研复习计划已经记满了一个小本,分为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每天做完就在计划本上划掉,看着一整天的计划全部完成会有说不出来的满足。
说下计划的重要性,首先它会保证你的复习进度,不会落下什么。
另外,最重要的是它会调整你的心态,尤其是考前一个月大家心态较浮躁,会出现没信心或学不进去的时候,楼主就是开始没信心能考上,复读一年的心都有了,后来每每看到计划本就有了一分踏实,心想这么多努力都做了,结果总不会太次,这份踏实一直延续到考场。
2、学会放弃:当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请你放弃出去逛街、看电影、唱K等想法,女孩子也就不要化妆啦,反正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身边都是同样灰头土脸的考研狗们。
还有,该翘的课也赶紧翘吧,跟老师打好招呼,奖学金什么的也别想了,什么志愿者啊实习的机会啊就眼睁睁地放过吧,等你考上了这些全都是浮云!一心考研,别无他想。
第九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
第一讲第二讲传媒经济学学科基本概念
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新闻与传播 学擢升为一级学科(属文学门),下设新闻 学、传播学两二级学科。
2003,人大、北广自主设传媒经济学, 复旦自主设媒介战略管理学,作为第三 个二级学科。——学科诞生。
人大新闻学院该学科只在研究生阶段设, 本科无。2004年第一批新生入校。
研究生阶段主要课程:
“产业”实质——社会分工形成的行业 门类,不仅是企业集合(“经济活动的集 合”) 。
——“产业”可以称呼任何行业。
中国:
基础理论教科书:
复旦、上海财大:第三产业。
人大: 产业包括所有行业门类。
我国国务院划定第三产业:
第三层次:文、教、科、卫、社会福利、广播电 视事业等;
第一讲第二讲传媒经 济学学科基本概念
第一讲 “传媒经济学”学科介 绍
一、由来 二、内容
一、由来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作为一门学科的由 来——一门本科生课程。
人大新闻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 1993—1995,《新闻事业管理》; – 1996、1997,无; – 1998—2001,《传播媒介管理概论》; – 2002——,《媒介经营与管理》; – 渊源于该课中经营业务的内容。
补:四个“不能变”:
“改革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
把握正确导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 识形态特殊性,既是大众传媒,又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事关国
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负有重要社会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 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 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 确保党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领导,确保宏观控制力……”。
关行为)
:内容产品的销售、广告经营、资本运作、 政府规制等。
新祥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讲义-考试形式.doc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讲义•考试形式理论:三个小时从内容上看,有五门功课;(传播学理论、中新史、新闻学理论、传媒经济学、世新史)从结构上看,五道名词解释(有四个是可以押中的),四道简答题(至少有三个是可以押中的),两道论述题(有一个是可以押中的)。
复习方法:按重要性,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
树立学科思维和逻辑思维,注意使用学术术语。
实务:五道题:取标题、评价采访、改写稿子、写评论。
(很活,但是很多专业学生会挂在实务上。
)复习方法:知道取标题方法,知道采访需要做到的,写消息注意事项,写评论手法。
看新闻,尝试写一些新闻。
(优秀的记者写最基本的新闻会写出来一样的东西,可以说,即使写新闻,也有标准答案。
)夏习计划:【基础!!!还是基础!!!基础是重中之重!!!因为人大考得很基础】10月:把基础知识背熟;11月:巩固基础知识,熟悉答题思路,知道解题规律;12月:加强基础知识,尝试做真题。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专题)实际上中国新闻史有了考研笔记就差不多了,考研笔记把中国新闻史整理得比较好了,再结合方汉奇的书补充笔记上的内容,名词解释容易考里面的知识点,但是名词解释8分一个,一条得写8句话,所以得结合书补充。
吴廷俊的那本书是按照专题来写的,实际上人大没有这门课,以往也没有人推荐,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我也是考试前儿天才看看时才发现的,相逢恨晚哪。
吴廷俊本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学会的副会长,他写的书不会差到哪里去。
人大考历史不怎么考微观,总是考宏观。
比如说葵丑报灾,人大只会考个名词解释,但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科就喜欢考大题,很纠结。
人大喜欢考大公报的发展、世界电视的发展、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发展、央视的发展,2012 年考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人大是喜欢考专题类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得分专题,例如: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民营报纸的发展、中国政党报纸的发展、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 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 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 ,一般人很难分清。 2、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 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 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 一回事。 2、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 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 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3、 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 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 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 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 生制约。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人类特有。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 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 义。 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 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 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认识 根据“意义” (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 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的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 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 交流或交换的意义, 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 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 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 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 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 互动过程的传播,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 的了解和互相理解。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 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 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 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 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 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社会特点经过 80 和 90 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爆炸: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两 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 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 前工业社会: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 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 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 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 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 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特点: 1、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 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要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 年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普及, 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普及。 高度信息化阶段:80 年代末至今,特点: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 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 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 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
人大考研-传媒经济学考研辅导讲义-第一部分
传媒经济学1.媒介经济学要解决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一类是普遍性问题,是所有微观经济学研究都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另一类则是特殊性问题,是传媒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本质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传媒生产什么信息产品),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就要聚顶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数量。
(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这三类问题也是传媒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相比较,传媒机构和传媒产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传媒经济学也要相应地研究带有产业特性的种种问题,包括:(1)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强大影响力问题。
在经济实力方面,传媒机构可能不及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但是在舆论和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传媒机构要远远超过一般企业。
(2)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公共物品特性问题。
传媒和传媒产业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来运营。
(3)传媒信息的共享和再生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
信息产品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4)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边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类型,产业外部环境与规制等问题。
事实上,媒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鲜明地表现出混合特性。
因此,媒介服从无知经济、私人物品经济、传统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大体符合精神经济、公共物品经济、信息经济的要求。
2.媒介产业的特征与本质“二元产品市场”——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市场中运作。
媒介生产一种产品,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
每一个市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另一个市场。
”(罗伯特皮卡德《传媒经济学—概念与问题》,1989)。
“二元产品市场”作为传媒经济学一个重要概念深入人心。
比较服装厂和报社的循环流向图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报社存在两个产品(服务)市场(内容产品市场以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而普通的产业如服装厂只有一个产品市场(服务市场)、一类消费者(家庭)、一个收入来源(服装销售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经济学
参考教材:《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丁汉青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尽管个别的偶发的传媒经济活动由来已久,不过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
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what,how,for whom)
公共物品: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根据这个经典定义吧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分为三大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首先,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
其次,传媒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产品。
所以我们一般把传媒产品或服务视为媒介组织所生产的、受众所接收到的媒介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即载有内容信息的纸张、电磁波、胶片、磁带、光盘、网络服务等最终劳动产品。
传媒产品性质具有动态性,这一性质受到技术、规制及媒介组织经营模式之选择三个因素的制约。
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决定着传媒产品的性质。
二元产品市场:是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对于传媒产业而言,存在两个产品(服务)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
广告支撑与内容支撑——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传媒商业模式也具有动态性。
广告支撑模式: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不同程度依靠广告收入的媒介均采用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
该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商品经历两次售卖,因此也被称为“二次售卖模式”。
首先,受众最为社会人,有信息、娱乐、社会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媒介向受众提供可满足其上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受众在消费媒介产品和服务时,不管是否付费,都需要付出自己的注意,使媒介产品和服务所附带的广告信息有机会接近自己。
其次,广告主向媒介支付广告费,以换取广告版面或时段,获得接近受众(消费者)的权利。
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媒介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
第二,受众与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
内容支撑型:图书、唱片、付费电视等依靠内容开展商业活动的媒介所采纳的商业模式为内容支撑型模式。
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的影响力既包括对受众的影响力,又包括对广告主的影响力。
影响力源自媒介在生产环节、传布环节、消费环节附加到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
传媒的影响力,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
价值链:它表示在购买、转换、管理、营销和销售等环节中增加到产品或服务中的价值。
价值链概念强调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的价值。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1、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
度。
2、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
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效果。
第三章受众—消费者的选择
碎化: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阅听人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
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极化:美国学者韦伯斯特认为,极化是指受众分为化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
媒介新环境表现出来的两个特征——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有助于受众极化。
范围经济:是媒介产业成长壮大的另一途径。
媒介产业向同一行业的扩张可以循着产业链向上扩张或向下扩张。
节约交易成本、减小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是媒介产业实现范围经济的两个重要原因。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第五章需求与供给
第六章广告
第七章劳动与资本
第八章竞争与垄断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第十章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
第十二章传媒投融资
第十三章传媒并购
第十四章传媒无形资本运营
大众传媒拥有的无形资产:
1、特许经营权
2、名称、商标、品牌
3、著作权
4、网络
5、影响力
6、人力资源
第十五章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
1、三十年,六件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
2、“增量改革”到“语法革命”:中国传媒业的基本发展逻辑面临转型
3、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