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高中课外实验大全(共32页) 最新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小实验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小实验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小实验教案大全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酸碱反应的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1. 玻璃试管
2. 稀盐酸溶液
3. 碳酸氢钠溶液
4. 酚酞指示剂
实验步骤:
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和少量酚酞指示剂。

2. 在另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

3. 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同时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当观察到酚酞指示剂从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表示中和反应发生。

5. 再用滴管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直至酚酞指示剂变回无色。

6. 记录中和反应所需要的稀盐酸溶液的用量。

实验原理:碳酸氢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酚酞指示剂作为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呈无色,在碱性条件下呈粉红色,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戴上手套和护目镜。

2. 小心使用稀盐酸溶液,避免溅到皮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废液正确处理,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实验结果:
1. 碳酸氢钠和盐酸中和后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 记录中和反应所需的盐酸用量及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

拓展实验:
1. 用不同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观察不同溶液所需的酸用量的差异。

2. 尝试使用其他指示剂,比如甲基橙、溴甲酚绿等,观察其在中和反应中的颜色变化情况。

(高中)化学趣味实验。-化学

(高中)化学趣味实验。-化学

(高中)化学趣味实验。

-化学1、彩色温度计的制作【实验原理】钴的水合物在加热逐步失水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颜色变化做成温度计。

【实验步骤及现象】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

2、苏打——酸灭火器【实验步骤及现象】(A)如下图所示,用一个大瓶子配上一个单孔胶塞并插上玻璃管。

向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氢钠溶液,取一支能装入瓶内的试管,盛满浓盐酸后,将试管缓慢放入瓶中,使试管能竖立起来,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

使用灭火器时,倒转瓶子并将玻璃管口指向火焰。

小心!不要把管口对着别人或自己。

(B)向酸中加入洗涤剂以产生起覆盖作用的泡沫。

将瓶子对准火焰,迅速倒转瓶子,剧烈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则气体的压力将液体从管口压出而灭火。

3、魔棒点灯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4、建造一座“水中花园”将硅酸钠(Na2SiO3)溶于水中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水玻璃,轻轻将盐的晶粒,如钴、铁、铜、镍和铅的氯化物,铝、铁、铜和镍的硫酸盐,钴、铁、铜和镍的硝酸盐,加入到水玻璃中(注意不能摇混),则五彩缤纷的“花”就慢慢地生长起来了。

5、喷雾作画实验原理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

FeCl3溶液喷在白纸上显黄色。

实验用品白纸、毛笔、喷雾器、木架、摁钉。

FeCl3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

实验步骤1. 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学生将掌握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了解溶液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物质量的比值。

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体积法及摩尔浓度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并利用比色法测定其浓度。

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瓶、烧杯、分析天平、小平底烧杯、电子天平、NaCl固体、试剂瓶、蒸馏水、吸光度计。

实验步骤:1.准备20ml、40ml、60ml、80ml和100ml的NaCl溶液,浓度分别为1mol/L、0.5mol/L、0.33mol/L、0.25mol/L和0.2mol/L。

2.称取相应质量的NaCl固体,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至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3.分别用吸光度计测定各个溶液的吸光度值,并标定浓度。

4.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定浓度计算各个溶液的浓度,并制作浓度和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避免产生溅出物。

2.使用吸光度计时要注意校准,确保测定值准确。

3.化学品要小心使用,注意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

4.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可以获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吸光度值和实际浓度值。

根据比色法的实验结果,同学们可以建立浓度和吸光度的标准曲线,进而用于溶液浓度的测定。

拓展实验:1.尝试用其他方法测定溶液浓度,比如滴定法或电化学法。

2.进一步探究吸光度法在其他溶液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3.设计实验,探究溶液浓度对物质溶解度、反应速率等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要及时整理实验材料和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试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通过此实验,同学们不仅可以学到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化学高中家庭实验教案大全

化学高中家庭实验教案大全

化学高中家庭实验教案大全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实验现象。

实验材料:醋酸、小苏打、红色石蕊溶液、蓝色石蕊溶液、盐酸、烧杯、试管、滴管等。

实验步骤:
1.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红色石蕊溶液和蓝色石蕊溶液。

2.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醋酸,观察颜色的变化。

3.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颜色的变化。

4.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一小勺小苏打,观察气泡的产生和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结论:
1. 醋酸和红色石蕊溶液反应后,溶液变为橙色。

2. 盐酸和蓝色石蕊溶液反应后,溶液变为绿色。

3. 小苏打和醋酸反应后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颜色变化和气泡现象,同时生成盐和水。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溅洒和误操作。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家庭实验延伸: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不同酸碱溶液,观察其与石蕊溶液的反应情况,探讨不同酸碱的强弱和中和反应特点。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必修一实验大全(一)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实验1-1【P8,胶体实验】【实验操作】取两个100 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 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

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可被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人密林中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实验1-2【P13,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操作】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

但是,NaCl溶液、KNO3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实验1-3【P16,Na2SO4与BaCl2的反应】【实验操作】向盛有2 mL 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

通过上述现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Na2SO4稀溶液与BaCl2稀溶液混合时,Na+、Cl-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讲解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碳酸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
5. 坩埚和黏合剂
6. 火钳
7. 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倒入一个试管中。

2.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溶液。

3. 将酚酞指示剂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并轻轻摇匀。

4. 将盐酸溶液中加入的盐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5. 记录所需盐酸溶液的滴数,并计算反应中生成的盐和水的化学计量比。

实验原理:
碳酸钠为碱性物质,盐酸为酸性物质,当二者反应时会产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酚酞指示剂为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下呈现无色,在碱性环境下呈现粉红色。

因此,在实验中,当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溶液呈现粉红色,从而可以观察到反应的进行。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需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3. 实验结束后需将化学废液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延伸: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的酸和碱在反应中产生的产物的比例,或者尝试将其他酸碱对组合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酸碱对之间的中和反应特点。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氧化铁的制备方法;
2. 学习了解氧化铁的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 黄铁矿(FeS2)
2. 稀盐酸(HCl)
3. 过氧化氢溶液(H2O2)
4. 玻璃棒
5. 锥形瓶
6. 砂芯漏斗
7. 烧杯
8. 火柴
9. 草纸
三、实验步骤:
1. 将黄铁矿粉末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 将砂芯漏斗插入锥形瓶口,将烧杯里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3. 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摇动锥形瓶,观察气体产生情况;
4. 用草纸探测气体性质;
5. 将观察到的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四、实验原理:
1. 黄铁矿在酸性条件下被氯化铁溶解;
2. 氯化铁在过氧化氢作用下,被氧化为高价态铁,生成氯气和氧气。

五、实验现象:
1. 观察到瓶口冒出气泡,气体具有漂浮的性质;
2. 用草纸接近气体时,草纸燃烧;
3. 将气体通入水中,水的颜色变为橙色。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化学反应研究氧化铁的制备方法,学生了解氧化铁的性质,同时学习了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一化学实验教案

高一化学实验教案

高一化学实验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化学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操作规范;2.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实验技巧;3. 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内容: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活动性比较实验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实验五: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教学步骤:一、实验前准备1.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完善,实验器材齐全;2.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和溶液;3. 检查实验仪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4.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二、实验操作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a. 准备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b. 使用滴定管进行滴定,记录滴定过程中的数据;c. 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2. 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活动性比较a. 准备不同金属和非金属的试样;b. 将试样与酸或盐溶液接触,观察反应现象;c.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金属和非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 实验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 利用实验装置制备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b. 对气体进行性质测试,如燃烧性、溶解性等;c.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 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a. 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溶液;b. 使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测定溶液的浓度;c. 分析测定结果,探究浓度与溶液颜色或滴定体积的关系。

5. 实验五: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a. 准备反应物和催化剂;b.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如温度、浓度等;c. 记录反应速率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因素。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3.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的规律和结论。

四、实验报告撰写1. 指导学生按照科学实验报告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2. 要求学生清晰地描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3. 强调实验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高中化学实验新版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实验新版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实验新版教案全册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并掌握酸和碱的性质。

实验材料:
- 硷性试纸
- 盐酸
- 红色墨水
- 氢氧化钠溶液
- 玻璃棒
- 烧杯
实验步骤:
1. 取一只烧杯,分别倒入等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用玻璃棒将红色墨水滴在溶液中。

3. 用硷性试纸分别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4. 在盐酸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典型试剂,盐酸为酸性物质,氢氧化钠为碱性物质。

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按化学计量比混合后,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中的红色墨水用于标
记酸碱中和反应发生的地点。

硷性试纸用于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实验室服装和手套。

2. 实验结束后要注意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器材,不能将废弃液体随意倒入下水道。

3. 实验过程中如有不懂,应及时向老师请教。

教师评价: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掌握酸碱性质的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增强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

实验内容简单易操作,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篇一: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高中化学实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全套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氧化物的化学反应,了解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规律。

实验材料:1. 镁丝2. 铁丝3. 铝丝4. 锡片5. 锌粉6. 铜粉7. 硫酸铜8. 氧化铁粉9. 氯化铁粉10. 热板11. 试管12. 火柴13. 镊子14. 夹管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金属和氧化物材料。

2. 将镁丝、铁丝、铝丝、锡片、锌粉、铜粉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使用夹管将试管固定在热板上。

3. 将氧化铁粉、氯化铁粉、硫酸铜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4. 依次将试管加热至高温,观察金属与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情况,记录下反应产生的现象。

5.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谨慎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实验结果及分析:1. 镁丝加热后,与氧化铁粉反应,产生火花和光亮,得到镁氧化铁。

2. 铁丝加热后,与氯化铁反应,产生橙黄的气体,得到氯化亚铁。

3. 铝丝加热后,与氧化铁反应,产生冒烟、白雾,得到氧化铝。

4. 锡片加热后,与硫酸铜反应,产生兰色气体,得到硫酸亚铁。

5. 锌粉加热后,与氯化铁反应,产生黄绿色气体,得到氯化锌。

6. 铜粉加热后,与氧化铁反应,产生黑色固体,得到氧化铜。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金属与氧化物发生反应时,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形成不同的产物。

金属与氧化物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氧化物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从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实验结果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验证了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性质。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教案一:化学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2. 探究中和反应的速率与浓度的关系;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2.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瓶盛放着醋和小苏打的瓶子,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当两者混合时会发生起泡现象。

引导学生回忆酸碱的性质和中和反应的概念。

2. 实验准备:将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包括醋、小苏打、烧杯、滴管、计时器等。

3. 实验操作:a. 将一定量的醋倒入烧杯中;b. 用滴管加入小苏打,并同时开始计时;c. 观察酸碱溶液混合时产生的气泡直到停止。

4. 数据处理:a. 记录小苏打的质量和加入的时间;b. 记录产生气泡的时间。

5. 实验讨论:a.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浓度对中和反应速率的影响;b.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 总结:a.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征;b. 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实验讨论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仪器操作是否准确,注意安全操作措施。

3. 讨论参与度:学生在实验讨论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扩展内容:1. 实验变量的控制: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因素对中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温度、催化剂等。

2.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如佩戴实验室必需的防护装备,避免接触到实验中的化学物质等。

教案二:化学实验探究气体的生成与收集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生成与收集方法;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3.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高一化学实验课程教案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高一化学实验课程教案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高一化学实验课程教案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实验课程名称:高一化学实验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时长:2学时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剂瓶、试管、量筒、烧杯、玻璃棒等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氯化银溶液等实验步骤: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b. 使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同时观察试管内溶液的变化。

c. 不断滴加盐酸溶液,直到试管内溶液中出现明显的中和终点。

d. 记录滴加的盐酸溶液体积,并计算反应的平均终点用量。

实验二:氯离子检验实验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氯化银溶液倒入试管中。

b. 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同时观察试管内溶液的变化。

c. 继续滴加氯化钠溶液,直到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沉淀。

d. 记录滴加的氯化钠溶液体积,并计算氯离子的浓度。

实验三:气体生成实验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

b.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

c. 使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同时观察气体的生成。

d. 观察气泡的体积变化以及气体的性质。

e.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气体生成反应分析。

实验四:溶液的酸碱性测试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试剂瓶中的溶液。

b. 使用酸碱指示剂滴加于溶液中,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

c. 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d.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酸碱性判定。

实验总结和思考:通过以上实验,学生们将了解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并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大全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大全

高中课外实验示温溶液【原理】(1)二氯化钴所含的结晶水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存在如下平衡:从上述平衡看出,温度越低,蓝色的无水二氯化钴越容易跟水结合而生成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

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容易变成蓝色的二氯化钴。

(2)铬离子能跟不同数量的水分子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合异构体。

例如,温度较高时形成绿色的五水合铬离子,温度较低时变成蓝紫色的六水合铬离子。

(3)蓝色硫酸铜溶液会跟无色溴离子作用,生成绿色的四溴合铜离子。

当温度升高时,该溶液中四溴合铜离子的浓度增大,所以溶液呈绿色。

四溴合铜离子在低温下浓度极小,溶液呈硫酸铜的蓝色。

【操作】(1)取一粒二氯化钴晶体,放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逐滴加入95%的酒精使它溶解。

这时得到的溶液呈蓝紫色。

在溶液里逐滴滴加清水,每滴一滴就振荡均匀,直到溶液刚呈粉红色为止。

慢慢加热这试管,不久溶液转为紫色,继续升温,溶液慢慢由紫色变蓝色,即温度越高,溶液颜色越接近蓝色。

把溶液冷却到室温,溶液颜色又慢慢恢复到粉红色。

(2)在一只小锥形瓶中加入50mL稀硝酸,再加入4g三氧化二铬,得到蓝紫色的浓度约10%的硝酸铬溶液。

给这溶液加热变成绿色,冷却后又变成蓝紫色。

这个实验的颜色变化能反复进行。

(3)取一只小烧杯,先后加入15mL0.2mol/L硫酸铜和5mL溴化钾饱和溶液(约5gKBr加5mL热水),混合均匀后得到蓝绿色溶液。

把这溶液等量分装在三支小试管中。

把第一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灯焰上加热到接近沸点,第二支试管放在冰水中,第三支试管作为对照。

这时加热的溶液呈绿色,浸在冰水里的溶液呈蓝色,处于室温下的试管仍呈蓝绿色。

碘时钟【原理】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亚硫酸钠会发生如下一些反应反应式(2)产生的单质碘,在反应式(3)中被亚硫酸氢根消耗,所以当溶液中有淀粉时不会显蓝色。

当溶液中亚硫酸氢根离子消耗完以后,反应式(3)不再继续,于是单质碘的浓度突然增大,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高中化学全部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全部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全部实验课教案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2.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潜力。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实验步骤:1. 将纯净水倒入两个试管中,分别标记为试管A和试管B;2. 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盐酸,观察颜色变化;3. 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观察颜色变化;4. 将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目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实验步骤:1. 取一块锌条放入试管中;2. 在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过程;3. 记录反应方程式;4. 观察反应结束后的产物。

实验三:单质与化合物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的实验,掌握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的特点。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金属镁放入试管中;2. 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3. 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反应方程式;4. 观察反应结束后的产物。

实验四: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目的:通过气体制备与性质的实验,了解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实验步骤:1. 采用实验装置制备氧气;2. 用火柴点燃一根棉线,将其浸入制备的氧气中;3. 观察火柴的燃烧过程;4. 记录氧气与空气燃烧的区别。

实验五: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目的: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2. 加入碎片锌,并测量反应开始的时间;3. 观察反应过程中气泡产生的速率;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速率的因素。

以上为高中化学全部实验课的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愿实验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必修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原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了解金属晶体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钢丝、铜丝、铝丝、镁丝、钛丝、锡丝、锌丝、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酒精灯、钳子等。

实验步骤:
1. 将各种金属丝剪成一定长度,并用钳子将它们弯成“U”形状。

2. 分别将各种金属丝放入试管中,确保试管中金属丝的两端均悬于试管内,并不相互接触。

3.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4. 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直至溶液沸腾。

5. 记录不同金属丝的反应情况,观察金属丝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
1. 镁丝和铝丝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气体。

2. 钢丝、铜丝、钛丝、锡丝、锌丝并未发生反应。

实验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的活动性差异,活动性越大的金属越容易发生反应。


是由于金属晶体结构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性。

拓展实验:
1. 用金属片进行类似的实验,分析其反应情况。

2. 进一步探究金属活动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比如金属原子的电子排布情况与其活动性的
关系。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对火源和化学试剂要注意防范。

2. 对实验过程要注意观察记录,及时总结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探究金属晶体的排列顺序,还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
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对化学
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高中化学全套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全套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全套实验课教案
教案一:化学实验概述
目的: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技能。

时间:1节课
教学内容:
1.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危险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示范
实验器材:
1. 实验用玻璃器皿
2. 实验用试剂
3. 实验用工具(酒精灯、试管夹等)
实施步骤:
1. 讲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示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 提醒学生化学实验中的危险和安全注意事项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对化学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时间:1节课
教学内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教学方法:示范实验结合讨论
实验器材:
1. 酸碱指示剂
2.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3. 实验用器皿和工具
实施步骤:
1.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示范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操作步骤
3. 让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4. 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实践化学实验操作

高一化学教案实践化学实验操作

高一化学教案实践化学实验操作高一化学教案——实践化学实验操作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高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巧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器材:- 密封玻璃容器(烧杯、烧瓶等)- 滴定管- 试管- 收集气体装置(漏斗、水槽等)2. 实验药品:- 盐酸溶液- 碳酸钠溶液- 二氧化锰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将盐酸溶液倒入烧杯中,并加热至沸腾状态。

3. 用滴定管滴加碳酸钠溶液到烧瓶中,同时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反应现象。

4. 安装收集气体装置,将气体收集到试管中并进行观察。

5. 将二氧化锰加入盐酸溶液中,再次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6. 清洗实验器材,将药品正确存放。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应穿戴实验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实验室安全。

2.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要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操作指导书,并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

3. 实验中容器要密封且摆放稳定,避免烧杯或烧瓶倾倒导致液体溅出或破碎等意外。

4. 在将气体收集于试管时,要保证试管与收集装置的连接紧密,以防气体泄漏。

5. 实验结果应准确记录,并按照提示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在加热盐酸溶液的过程中,观察到溶液沸腾产生气泡,并伴有气味。

2. 滴加碳酸钠溶液到烧瓶中时,观察到溶液发生了明显的反应,产生了气体并伴有气泡。

3. 实验中收集到的气体在试管中观察到其体积增大,同时引燃观察到明亮的火焰。

4. 将二氧化锰加入盐酸溶液中后,观察到溶液中产生了气泡。

根据观察结果,初步推测实验中观察到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初步判断实验反应为盐酸与碳酸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盐酸 + 碳酸钠→ 盐 + 水 + 二氧化碳其中,盐指的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的化合物。

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室安全,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质。

化学高中趣味小实验教案

化学高中趣味小实验教案

化学高中趣味小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金属盐在火焰中的颜色改变,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了解化学元素的燃烧特性。

实验材料:
- 硝酸钠、氯化钠、硝酸锂和氯化钾四种金属盐
- 火焰试验架
- 精密点火枪
- 钳子
实验步骤:
1. 将硝酸钠、氯化钠、硝酸锂和氯化钾分别放入干净的不锈钢坩埚中。

2. 将火焰试验架搭在实验台上,点燃试验架下方的醇灯,使火焰升起。

3. 分别用钳子夹住不同金属盐的坩埚放入火焰中,观察金属盐在火焰中的颜色变化。

4. 让学生记录下每种金属盐在火焰中产生的颜色,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
- 硝酸钠在火焰中产生黄色的光芒。

- 氯化钠在火焰中产生橙黄色的光芒。

- 硝酸锂在火焰中产生红色的光芒。

- 氯化钾在火焰中产生紫色的光芒。

实验结论:
不同金属盐在火焰中燃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这是因为不同金属元素的激发态电子跃迁所导致的。

彩虹火焰实验展示了光谱学的应用,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化学元素的燃烧特性。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操作时需戴好安全护目镜。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使用的器材,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安静集中,听从老师的指导,并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高中必修一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必修一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必修一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观察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镁带、硫粉、试管、酒精灯、酒精灯支架、试管夹、试管架、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段镁带取出,用砂纸擦净,然后切成小块。

2. 在一根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硫粉。

3. 使用试管夹将试管夹在试管架上,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4. 将点燃的酒精灯放在试管底部加热硫粉,观察硫粉的变化。

5. 取一小块镁带放入另一根试管中。

6. 将点燃的酒精灯放在试管底部加热镁带,观察镁带的变化。

实验原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是基于它们的化学性质。

金属在加热时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而非金属在加热时也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实验结果:
1. 加热硫粉时,硫粉会燃烧生成硫化物,并放出有刺激性的气味。

2. 加热镁带时,镁会燃烧生成氧化物,并放出明亮的火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等意外。

2.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金属和非金属进行反应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

2. 可以改变不同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比例,探索它们的化学反应特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加深了对金属和非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

这对我们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应用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外实验大全能自燃的金属【原理】有些金属处于极细的粉末状态时,能在空气中自燃。

这类活性较强的金属粉末一般要用化学方法制得。

例如,能自燃的铁粉,可以用草酸亚铁加热分解制得,反应式是FeC2O4·2H2O=CO↑+CO2↑+2H2O+FeO3FeO=Fe2O3+Fe4FeO=Fe3O4+Fe得到的铁粉表面积很大,在室温下遇到空气会发生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燃烧起来,反应式是4Fe+3O2=2Fe2O3【准备】(1)实验室里如没有草酸亚铁,可以自制。

配制一定浓度的草酸溶液和亚铁盐溶液(如FeCl2、FeSO4),使这两溶液以等摩尔混合,就能得到黄色的草酸亚铁沉淀。

然后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等处理,得到粉末状草酸亚铁,可以装在瓶里长期保存。

(2)为了防止加热时铁粉跟空气接触而发生反应,试管口要配一个单孔塞子,孔里插一段细玻管,用来阻止外面的空气进入反应管。

【操作】(1)在大试管中加入约4药匙粉状草酸亚铁,塞上带有导管的塞子,再固定在铁架台上(见下图)。

(2)用煤气灯(也可以用酒精灯)较彻底地预热准备好的试管,然后加热试管尾部,使草酸亚铁慢慢地分解。

实验时管口如果出现冷凝水珠,可再次在试管前端加热,尽量赶去水分。

(3)加热到发生反应时,试管内粉末会出现翻腾现象,随之黄色粉末慢慢变黑。

到试剂呈黑色而不再有翻腾现象时,停止加热,留在试管里的是自燃铁粉。

(4)趁热取下带导管的塞子,重新塞上橡皮塞,让它自然冷却。

冷却后再检查一下塞子是否漏气,要保证在演示前没有空气混入。

如果存放时间较长,最好用蜡封住塞子和管口的相接边。

(5)实验时先把铁粉堆放在近试管口处,再拔下塞子,立即使铁粉分批轻轻撒出。

铁粉在空气中下落时发生自燃,产生一束束火花。

【说明】(1)在制取自燃铁粉时有大量气体产生,极可能发生冲料现象,所以试管口应向上倾斜。

为了防止凝冷水回落而使试管破裂,所用试剂应充分干燥。

此外,还应选用硬质试管,同时在反应前对整个试管作较彻底的预热。

(2)撒出的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时间较长,不能把它撒在地毯或木质地板上。

(3)做铅粉的自燃实验时,取硝酸铅60g溶于100g水中。

再取酒石酸钾钠45g,溶于100g 水中。

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得到酒石酸铅的沉淀。

把沉淀洗涤2~3次,再抽滤、干燥,即得粉末状酒石酸铅试剂。

用酒石酸铅制取自燃铅粉以及表演铅粉自燃的装置和方法,与上述用草酸亚铁加热制自燃铁粉的实验相同。

酒石酸铅受热分解而得到自燃铅粉的化学反应式是PbC4H4O6=Pb+2C+2CO2↑+2H2O↑(4)把草酸镍放在上述装置的试管内,用加热草酸亚铁相同的方法操作,能制得自燃镍粉。

自燃镍粉也能在空气中迅速自燃。

下面是自制草酸镍的方法。

取0.5mol/L硫酸镍(NiSO4)溶液和0.5mol/L草酸溶液以等体积混合,搅拌后有淡绿色的草酸镍沉淀生成。

再将沉淀洗涤、过滤、干燥(当pH达到7时,放在烘箱内在50℃下烘干)即可。

由草酸镍制得自燃镍粉的反应式是NiC2O4=Ni+2CO2↑自燃镍粉封存及表演的方法同上述自燃铁粉实验。

水面鞭炮【原理】镁粉和二氧化硅粉在引燃时产生如下反应。

2Mg+SiO2=2MgO+Si2Mg+Si=Mg2Si上述产物(Mg2Si)遇盐酸会产生一种叫硅烷的气体。

它跟空气里的氧气接触,会自燃和爆鸣,发出火光和“噼啪”声。

Mg2Si+4HCl=2MgCl2+SiH4↑【准备】取一只100mL烧杯,加入20mL浓盐酸,再加入约20mL水,搅拌均匀,配成约18%的盐酸溶液,冷却后待用。

【操作】(1)称取5g二氧化硅粉末,放在研钵里。

再称取8g镁粉,也放入研钵,使它们尽可能研细混匀。

用药匙把混合物装入约30mL的铁质坩埚内,用药匙压紧混合物。

(2)把这坩埚放在铁架台上或砖块上,并置于通风环境中或通风橱内,移开四周的易燃物。

取一根长约80mm的镁条,一端插入混合物内,外露一端用火引燃。

当燃烧的镁条引燃坩埚中的混合物后,用坩埚钳迅速盖好坩埚盖,避免空气中的氧参与部分反应及坩埚内灼热的物质飞溅。

待坩埚冷却后,把坩埚内灰黑色的产物倒入研钵内研碎。

(3)用药匙取上述研碎的产物逐步撒入上述配制好的盐酸溶液中。

煤渣一样的上述粉末一旦撒入盐酸中,液面上立即发出噼噼啪啪的爆鸣声,并伴随有点点闪闪的火花,在烧杯上方还会出现一缕缕的白烟。

【说明】(1)镁粉跟二氧化硅粉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用瓷坩埚作反应容器,坩埚常会破裂,因此要选用铁质坩埚。

这反应持续近1分钟,点燃反应物盖上坩埚盖后,不要急于掀盖观察,等反应结束并冷却后再启盖。

(2)制得的硅化镁固体,如果暂时不用,可以封存在试剂瓶中,几月甚至一、两年都不会变质。

示温涂料【原理】四碘合汞酸银(Ag2[HgI4])是黄色粉状物质,它的结构为四方晶系。

它在常温下呈黄色,加热到40℃以上时,结构转为立方晶系,外观呈橙色。

四碘合汞酸铜(CuHgI4)是红色粉状物质,常温下的结构为四方晶系,外观呈红色,加热到71℃以上,结构也转为立方晶系,外观呈棕黑色。

用这两种原料配制成的涂料,能在不同温度下反复显示不同的颜色,因此叫示温涂料。

四碘合汞酸银和四碘合汞酸铜在实验室里的制取过程和变色条件可以用下面的简式表示。

【操作】(1)称取2g硝酸汞,溶于40mL水中。

另取4.5g碘化钾,溶于另40mL水中。

把少量碘化钾溶液加入到硝酸汞溶液中,稍加搅拌,有橙色的沉淀(HgI2)生成。

继续加入碘化钾溶液,开始橙色沉淀越来越多,以后慢慢减的无色透明溶液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只烧杯里。

(2)称取1g硝酸银,溶于20mL水中,将硝酸银溶液加入上述的溶液中,烧杯内产生大量黄色沉淀(Ag2[HgI4])。

(3)称取1g硝酸铜,溶于10mL水中,并把它加入上述另一份溶液中,烧杯内产生大量红色沉淀(CuHgI4)。

(4)把上述产生沉淀的两种混合液各自静置一段时间,然后倒掉上面一层澄清的溶液。

再分别用水洗涤沉淀2~3次。

方法是在两种混合液里加入较多的水,搅拌后静置约半小时,弃去上层清液。

反复2~3次。

最后把这两种沉淀物(不必烘干)分别和木工用的白胶或透明胶水(如鹅牌合成胶水)混合,即得到两种示温涂料。

用毛笔蘸取这些涂料在白纸上描成图画或写成文字,待它干燥。

(5)把上述描有图画或文字的纸条贴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外壁,原来黄色的图画不久变成桔红色,冷却后又变黄色,原来红色的图画不久变成棕黑色,冷却后又变红色。

该纸条可以长久反复使用。

【说明】(1)配制上述试剂溶液及洗涤沉淀物的水都必须用蒸馏水。

(2)选用透明胶水,是为了防止涂料脱落,同时又不遮盖其颜色。

胶水用量不必多,按照上述配比,只添加几滴胶水即行。

示温溶液【原理】(1)二氯化钴所含的结晶水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存在如下平衡:从上述平衡看出,温度越低,蓝色的无水二氯化钴越容易跟水结合而生成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

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容易变成蓝色的二氯化钴。

(2)铬离子能跟不同数量的水分子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合异构体。

例如,温度较高时形成绿色的五水合铬离子,温度较低时变成蓝紫色的六水合铬离子。

(3)蓝色硫酸铜溶液会跟无色溴离子作用,生成绿色的四溴合铜离子。

当温度升高时,该溶液中四溴合铜离子的浓度增大,所以溶液呈绿色。

四溴合铜离子在低温下浓度极小,溶液呈硫酸铜的蓝色。

【操作】(1)取一粒二氯化钴晶体,放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逐滴加入95%的酒精使它溶解。

这时得到的溶液呈蓝紫色。

在溶液里逐滴滴加清水,每滴一滴就振荡均匀,直到溶液刚呈粉红色为止。

慢慢加热这试管,不久溶液转为紫色,继续升温,溶液慢慢由紫色变蓝色,即温度越高,溶液颜色越接近蓝色。

把溶液冷却到室温,溶液颜色又慢慢恢复到粉红色。

(2)在一只小锥形瓶中加入50mL稀硝酸,再加入4g三氧化二铬,得到蓝紫色的浓度约10%的硝酸铬溶液。

给这溶液加热变成绿色,冷却后又变成蓝紫色。

这个实验的颜色变化能反复进行。

(3)取一只小烧杯,先后加入15mL0.2mol/L硫酸铜和5mL溴化钾饱和溶液(约5gKBr加5mL热水),混合均匀后得到蓝绿色溶液。

把这溶液等量分装在三支小试管中。

把第一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灯焰上加热到接近沸点,第二支试管放在冰水中,第三支试管作为对照。

这时加热的溶液呈绿色,浸在冰水里的溶液呈蓝色,处于室温下的试管仍呈蓝绿色。

蓝瓶子、红瓶子【原理】亚甲蓝(C16H18ClN3S·3H2O2分子量373.90)是噻嗪衍生物,用作观察细菌和组织切片的染色剂,也可用来染丝和用作指示剂。

亚甲蓝呈蓝色,容易被还原成无色。

被还原的分子也易重被氧化成亚甲蓝。

它的可逆性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用符号MB表示亚甲蓝,则上述反应可表示如下:由上式可知,本实验颜色变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用的溶液是亚甲蓝、葡萄糖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

刚配制时溶液蓝色,放置片刻,蓝色就褪去,这是由于亚甲蓝被葡萄糖还原的结果。

当振荡上述无色溶液时,瓶内溶液跟空气接触的表面增大,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也增多,氧气就把无色的H2MB重新氧化成蓝色的MB。

当瓶子静置时,溶液里葡萄糖所起的还原作用渐渐起主导作用,蓝色的H2MB又被还原成无色。

上述操作可以反复许多次,直到瓶内的氧气耗尽为止。

碱性藏花红(C2OH19ClN4)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型指示剂,它在氧化态时呈红色,被还原后呈无色。

用它替代亚甲蓝做变色实验,则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变化,因此又叫红瓶子实验。

【操作】(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它溶解。

再加入2g 葡萄糖,最后加入几滴亚甲蓝溶液(0.2%)到溶液呈蓝色。

溶液静置几分钟后变成无色。

(2)塞上橡皮塞,振荡后溶液变成蓝色,再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中的蓝色又逐渐消失,再振荡溶液,蓝色又出现。

溶液的颜色能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发生变化。

(3)称取4g氢氧化钠固体,放在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它溶解。

再加入2g 葡萄糖,最后滴入1~2滴0.5%的碱性藏花红指示液。

塞上橡皮塞后按照上述相同方法操作。

刚振荡时溶液呈红色,静置片刻变成无色。

溶液的颜色也可以反复变化。

【说明】(1)用葡萄糖作还原剂,溶液应是碱性介质,在酸性介质或中性介质中不会产生变色现象。

(2)为了增加演示效果,可适当增大碱量,这样变色周期短,现象明显。

(3)碱性藏花红试剂用量宜少,只要略显出红色即可。

(4)上述两个变色反应的最佳温度是25℃,所以冬天演示要略加热。

碘时钟【原理】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亚硫酸钠会发生如下一些反应反应式(2)产生的单质碘,在反应式(3)中被亚硫酸氢根消耗,所以当溶液中有淀粉时不会显蓝色。

当溶液中亚硫酸氢根离子消耗完以后,反应式(3)不再继续,于是单质碘的浓度突然增大,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