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看孔子“君子”观念的指向
冯友兰: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
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冯友兰《光明日报》编者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今年第四期,刊登了冯友兰先生《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
他的文章中,在批判孔子反动思想的同时,也对他自己过去的尊孔思想,以及他宣扬的对中国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法”,有所批判。
这是一个进步,值得欢迎。
这两篇文章,本报分今明两天转载,供读者一阅。
孔子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
几千年来,他的反动思想,为古今中外反动阶级所利用。
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也吹捧孔子,利用孔子思想为其反革命复辟阴谋服务。
正因为这样,深入开展批孔斗争,批判尊儒反法的观点,是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批林整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长期任务。
从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进步,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取得的,也是在积极参加批孔斗争中取得的。
我们欢迎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过去受孔子思想毒害较深的人,积极投入当前的批孔斗争,在斗争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在斗争中提高路线觉悟,改造世界观,努力跟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步伐。
正文:从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和保护“孔家店’,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是一向保护“孔家店”的。
在解放以前,这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服务的。
在解放以后,这是为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
文化大革命提高了我对于孔子的认识。
我现在对于孔子的批判也是对于我自己过去保护“孔家店”的思想和行动的自我批判。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方面,先从孔子所宣扬的“德政”说起。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君能够用“德”统治人民,他就可以象一颗北斗星,坐在那里不动,而别的众星都拱卫着它。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馮友蘭(弓玄按:馮友蘭先生文中所論證之內容為:以六藝教人或不始於孔子;但以六藝教一般人則實始於孔子。
孔子的行為,開創了士階層,與希臘之‚智者‛相仿,其影響與蘇格拉底相似。
)廖平說: “六經,孔子一人之書;學校,素王特立之政;所谓道冠百王,师表萬世者也。
劉歆以前,皆主此說,故移書以六經皆出於孔子。
後来欲攻博士,故牽涉周公,以敵孔子,遂以‘禮’‘樂’歸之周公,‘詩’‘書’歸之帝王,‘春秋’因於史文,‘易傳’僅注前聖。
以一人之作,分隸帝王周公,如此是六藝不過如選文選詩。
或並刪正之說,亦欲駁之,則孔子碌碌無所建樹矣。
蓋師說浸亡,學者以己律人,亦欲將孔子說成一教授老儒,不過選本多,門徒眾。
……‛(《知聖篇》)康有為說:‚孔子為教主,為神明聖王,配天地,育萬物,無人無事無義,不范圍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聖也。
……漢以來皆以孔子為先聖也。
唐貞觀乃以周公為先聖,黜孔子為先師。
孔子以聖被黜,可謂極背謬矣。
然如舊說,‘詩’,‘書’,‘禮’,‘樂’,‘易’,皆周公作;孔子僅在刪贊之列。
孔子之僅為先師而不為先聖,比之于伏生,申公,豈不宜哉?然……六經皆孔子所作也。
漢以前之說,莫不然也。
學者知六經為孔子所作,然後孔子之為大聖,為教主,范圍萬世而獨稱尊者,乃可明也。
知孔子為教主,六經為孔子所作,然後知孔子撥亂世致太平之功,凡有血氣者,皆日被其殊功大德,而不可忘也。
‛(《孔子改制考“卷十》)這是清末‚今文家‛的學說。
孔子本來巳竟是一般人所承認的先聖先師,本來巳竟是一部分漢儒所承認的素王。
清末‚今文家‛猶以為未足,乃於先聖,先師,素王之外,又為上一‚教主‛的尊號。
孔子的地位,於是為最高;其風頭亦於是出的最足。
‚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孔子的厄運,也就於是漸漸開始;他的地位,也就於是一天低落一天。
在以前,孔子是教主素王,制作六經之說,雖未必為盡人所承認,但他是先聖先師,會刪‚詩‛‚書‛,正‚禮‛‚樂‛,贊‚易‛,作‚春秋‛,則否認者極少。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儒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传统的哲学思想赋予新的意义,是现代中国哲学家们的历史任务。
在这之前,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这个方面首先走出了很大一步。
冯友兰是作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虽然不是整个生涯都在研究儒学思想,但是冯友兰在其人生价值的哲学理论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又同时根据当时的年代特征进行融合。
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也精炼的概括出去其在思想中对人生价值的看重,并且他也将这视为其哲学思想的支柱。
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价值的看重,也让他在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中指出哲学是求好之学,他在文章中说:“人乃于诸好之中,求惟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
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
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他所说的“求好之学”,指的也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确定的人生理想,进而确定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世纪初,冯友兰还在大学任教时,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生意义问题了。
当时其与几个朋友合办了一本杂志《心声》并亲自担任编辑,冯友兰经常在杂志中发表自身的新观念和研究。
当时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学生与旧学生》一书就引起当时哲学界的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面,冯友兰将“旧学生”进行了批判,说其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学问本身的奥妙,“旧学生”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将过去看的比未来重要,将个人看的比群众重要,将理论空谈看的比实际情况重要等等。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热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对“旧学生”一针见血的批判,而且冯友兰试图用这篇文章来讽刺批判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观。
从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不系统的状态,其中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又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浅析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孔子观演化历程
文化纵横浅析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孔子观演化历程杨迪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摘要:冯友兰毕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本文将冯友兰的孔子观划分为四个时期,探讨他不同时期对孔子思想的不同评价。
并通过比较与分析,用理性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孔子以及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还原冯友兰思想中真实的孔子形象,肯定孔子儒学的历史地位及思想价值。
关键词:冯友兰;儒家思想;孔子观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都是以孔子为开篇之首,可以看出孔子是他哲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来源。
冯友兰对孔子儒学思想的推崇,实际上也是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根据冯友兰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孔子观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中冯友兰对孔子思想既有肯定也有批判。
受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冯友兰的孔子观也有前后反差极大的时期,但是冯友兰经过不断的反思,抛开现实的政治影响,仅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去研究孔子,给予孔子一个中肯的评价。
一、早期:积极肯定阶段(一)培养人才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理念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学者,而是要将其培养成一个能够服务于国家的栋梁之材,即所谓的“成人”。
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理念不单单是服务某个学派的,而是要培养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人才。
孔子打破了当时社会中各家学派只讲自家的学说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六经”作为教学的内容,并将其略加选择和删减,选择一些好的篇章,删除一些没有意义的篇章来进行讲解。
在讲解古代典籍的时候,孔子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诠释篇章的内容,也会在原本的内容上注入新的东西,而他的学生们也效仿老师,在传授经书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见解。
孔子这种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统治。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平民化教育的教育家。
关于这一点冯友兰阐述了孔子与六艺的问题,他肯定了六艺先于孔子而存在,孔子用六艺教导学生也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孔子并非是第一个用六艺教导学生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用六艺去教导普通人的老师,这也是后世对孔子有着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一、引言A.介绍冯友兰及其人生境界理论B.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在此理论中的重要性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塑造B.通过儒家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三、道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道家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四、佛教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佛教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六、结论A.总结各种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阐述这些元素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参考文献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
他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体现出真正的人生境界,而且还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生成功的要素,即知识、人格和情感。
其中,人格是最关键的,它代表了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思想伦理境界,使得一个人可以行善、积德、奉献和做到自我完善。
本文将通过分析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全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人生境界,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首要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平衡。
道德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气、神、精神等概念说明了儒家的道德修养核心是个人的品质。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1、哲学的内涵冯友兰认为:“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哲学是要依靠人们的思与辩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反复的指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换句话说,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将人生作为思的对象,就是对于人生有所觉解。
冯友兰认为人区别于禽兽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就是了解,觉解就是人能够自觉他在做某事。
他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顺应自然本能、社会习俗以及个人习惯而行事,并不能觉解宇宙人生、社会道德价值,也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人生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于192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作品。
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冯友兰先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境界》一文中首先提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当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
他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很多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培养和修炼。
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的追求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进一步提高人生境界。
在文章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子贡问曰:‘子夏曰失败而立,”半质半野‘。
子曰:‘缪公喜于文、武之事,云、“布衣之友”;-曰:“燕有好乎?”云、“彼善于赋诗。
”曰:“是谓文之以兴之也,乐之以事之也。
”’君子以非其所好行,如琴木之折,简而求,短而翦,必有所失。
”这段对话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其中“子夏曰失败而立”一句,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人生就像半质半野,既要有人性的温情,又要有野性的坚韧。
同时,这段对话也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自我提升,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六艺”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
他认为,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六艺,人们可以培养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追求美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儒家思想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的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人生境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在文章的结尾,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古人的境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升华。
他提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通过艺术和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冯友兰介绍的儒家理解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冯友兰介绍的儒家理解作者:左雪梅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从孔子的“以人为本”,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和荀子的“性恶说”三个思想方面浅谈对儒家的理解。
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刚开始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觉得比较难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细细品读,冯友兰先生深入浅出的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里浅谈《中国哲学简史》我对儒家的理解。
什么是儒?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的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的创建人。
对于孔子来说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儒,他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自己的释义。
儒家就主体来说,指具有儒学思想的个人或群体;儒学就思想来说,指个人或群体所主张的儒家思想。
儒家和儒学在实质上就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学派和学说体系,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强调人的道德性。
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就是讲道德之“仁”是人之立于世界的根本依据,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不讲道德,那他就和禽兽无异。
从此可知,儒家讲求做人之道,其核心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这就是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儒家这种“以德润身”,“吾日三省吾身”,“仁者爱人”的儒学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又说“夫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死存亡。
马厩失火,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儒学是一种宅心仁厚、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以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析论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析论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标签:冯友兰;觉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一生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与胡适一起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而在于其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在冯友兰新理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也并不是《新理学》,而是《新原人》。
相比于《新理学》,《新原人》是纯熟的、系统的,有其内在逻辑的,“最能反映他的哲学精神的”①。
因此,在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并不是其《新理学》所论述的所谓“新理学”,而是其《新原人》所论述的人生境界说。
有学者甚至据此认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与归宿”②。
关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拟对其做进一步探讨,并兼及其儒道墨法之源。
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指宇宙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人对于宇宙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的觉悟与了解。
在讨论人生境界时,冯友兰引入“觉解”这个概念,认为人生境界决定于“觉解”,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决定于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
这说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的关键点在“觉解”。
下面我们将从“觉解”出发,来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一、自然境界冯友兰认为“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③,究其因在于“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
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沒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④。
这里,冯友兰以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解释每个人人生境界的差异,似乎是不妥的。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毫无道理,这不是耽误时间么?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来往。
有什么好提倡呢。
大多名不符实徒有虚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
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
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
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
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孔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以“仁”为核心。
而“仁”是人的性情的真的并且合礼的流露。
一方面,人不应该矫揉造作,应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内心。
只有在直视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才能推己及人,反之则无法“通天下之志”(《论语补疏》)。
但另一方面,人又应该自觉地接受礼法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
在不断平衡自身欲望与礼法约束的过程中,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
孔子并不十分看重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如果人们都能合礼地流露自己的欲望,对社会有利无害,但孔子看重的确是个人自身的“心安”。
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卫灵公》、“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人生追求中看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他同样认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性情而非对结果等多方因素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首先,他将个人修养扩张到了政治层面,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
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同时又指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达到圣人的方法是“将此‘四端’扩而充之”。
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把它作为“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而要达到此种状态,则要“集气”,并做到“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公孙丑上》)。
荀子与孔孟同样把性情当做君子为人处事的依据,他认为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篇)。
但与孔孟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若要提高自身修养,则应该“伏木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冯友兰,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界的巨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学术著作《新论哲学的方法》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他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冯友兰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即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对真理的追求。
冯友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真理。
此外,他还主张以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并且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个境界是“能而行之”。
冯友兰认为,知识的积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提高。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必须自创自造自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最后,冯友兰指出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智之为智之,愚之为愚之”。
他认为,智者懂得自己的智慧之处,并且能够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而愚者则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冯友兰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智慧,让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通过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注重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一观点不仅对冯友兰自己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帮助了很多读者在性格塑造、品格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6月20日
Jun.202014
2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010
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词莫非“君子”。
据杨伯峻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可见孔子“君子”观念之深。
就人生而言,孔子培养君子人格,意在提升人之为人的人生境界,这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一、四种境界
冯友兰曾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出发,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处在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顺从人的动物属性或遵从社会的习俗,但并不清楚这些行为对于他自身的意义。
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凡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清楚地了解这些事情对他的意义,但所了解的只是生物学上的特性。
处在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中的人不了解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属于较低的境界。
处在道德境界里的人,所了解的人性是人的社会性,了解哪些事情是该做的、那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对社会有利。
与功利境界的人不同,他的目的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是“事天”的,不仅了解社会的大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大全,达到天地上下流通的大无我境界。
孔子常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实质上是人生境界的区别。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当它们用来区别人的社会身份时,“君子”指国君、在上位的人等,总之是做官的人;“小人”指普通老百姓。
当它们用来区别人的道德修养时,“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小人”则指道德品质恶劣的人。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是说做官的人学了道就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听指挥。
也就是说,从社会身份的角度而言,普通人往往处于自然境界,他们顺从社会习俗而不问意义;做官的人则处于道德境界或更高的境界。
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而言的。
“小人”的基本特征是“求利”,“君子”的基本特征是“行义”。
“小人”将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因此要拉帮结派,以求一己之私,因而不合群;“君子”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立志造福天下苍生,因而合群却不勾结。
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小人”是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君子”则是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他们行动的目的是贡献社会。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总结出,在孔子的言论中,“小人”处于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而“君子”则处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二、境界的提升
冯友兰认为,人的境界是可以变化的。
不常变化者,上贤及下愚。
而常人由于缺乏圣贤之维持在某种境界的功夫,故而常有变化。
因此,从逻辑上说,“小人”是可以通过某些努力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的。
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但他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的观念和美育实践正为“小人”如何进入更高境界提供了一条途径。
“小人”重“利”。
普通人往往碌碌一生,率其本性,谨守社会法则,却不觉解其所为。
自私自利的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私欲,也了解自己的行为。
因此,无论觉解还是不觉解,“小人”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本能欲念。
君子则重“义”。
君子重“义”是因为他有仁爱之心。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论在顺境逆境,都不忘仁德。
孔子还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就要
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看孔子“君子”观念的指向
曾庆玲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其中,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育人们如何从较低的人生境界提升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关键词:人生境界;君子;小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6-0021-02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曾庆玲(1990—),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向:中国古代文论。
从修仁爱之心开始。
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克己复礼”。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懂得爱他人,便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便会约束自己,便不强加于人,这是修仁爱之心的关键。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不仅要有内在的品质,还要有外在的礼仪。
“仁”是“君子”之“质”的核心,而礼乐文化是“君子”之“文”的体现。
君子以其仁德之心,制礼作乐并广而布之,正是要使人从“野人”变成有文化的人。
因此,“小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除了修仁爱之心,还需修礼乐文化,孔子教育弟子就主要是通过诗教、乐教让他们进修礼乐文化。
孔子是一位高明的艺术鉴赏家。
他综观《诗经》,得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精辟评论。
他会唱歌,会弹琴,能听出别人乐曲中的深浅,他曾指责子路,“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正是说子路弹的调子不高雅。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小人”要革除身上的陋习,就要学诗、学礼、学乐,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有了仁爱之心,有了礼乐文化的修养,常人便可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以上所讲主要是修身,为的是社会的利,即为的是“义”,这还只是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不仅了解社会,还了解宇宙;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他的目的是“事天”“乐天”“同天”。
“同天”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将儒家的人看作道德境界的人,将道家的人看作天地境界的人。
事实上,如果道家的人不了解社会甚至与社会隔绝,一味地顺应自然,他只是一个处在自然境界的人。
同样,如果儒家的人只是修身以爱人,无法认识到宇宙对于自身的意义,那么他最多能达到道德境界。
三、最高的境界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曾问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子路觉得足以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冉有认为能胜任一个诸侯国的管理者;公西华则倾向于做一个管理宗庙祭祀的傧相;曾皙与前三位弟子不同,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听后,欣然说道:“吾与点也!”
四位学生的不同志向,反映出的是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子路、冉有、公孙赤还只停留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要实现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而曾皙所言实则是天地境界。
“吾与点也”表明,在孔子的心中,最高的人生境界应是像曾皙说的那样,人沉醉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喜乐融融。
这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当孔子赞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相融合的境界时,并不代表他要抛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实际上,在孔子的观念里,人们能自由地享受烂漫春光,是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为前提的。
因此,曾皙的志向里,其实已经涵括了子路、冉有、公孙赤等人的志向。
只有当这个国家太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上的满足也相应地增长了,曾皙才会有时间和心情带着男女老少一起去赏玩春光,无忧无虑。
这就是曾皙高于其他三位学生的地方。
可见,孔子的“君子”观念最终指向的是天地境界。
在此一境界中,人实现了人之为人的大全。
不过,由于孔子讲的很多东西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很多人便认为孔子缺乏形而上的思考,认为儒家的人生境界低于道家。
但实际上,高一层的境界正是在日常行事中体现的,并不需要脱离日常生活。
冯友兰说:“任何日常底事,都可以‘尽性至命’。
”即是说,人在任何日常的行为中,都能做到知人知天。
很多人做着同一件事,却达到不同的人生境界,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笔者认为,孔子所言多是日常之事,但仍不妨碍他进入最高的人生境界。
四、结语
怎样去看待人生将决定人生的意义,也将决定人生境界。
而拥有不同人生境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行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梁士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