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01 知人论世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 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 授。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 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 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 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 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 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成型较早 世代相承 创新发展
明确:文本第一部分,分别从空间(地域,分布广大)和时间(历史,历 史悠久)两个角度概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分析第二部分: 阅读3—13段, 【任务一】简要分析每 处使用的说明方法。
科普文学习要点
1.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引用、作 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 类别、列图表、作诠释、作假设 2.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逻辑顺序(从主到次、从简 单到复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 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 原因)
墁地 轮廓 额枋 斗拱 抱厦
tuó wéi
jǐ
kǎn
sǔn
柁墩 帷幕 正脊 门槛 接榫
qióng qiàng
cuì
huī
lǐn
穹窿 戗兽 纯粹 如翚斯飞 檩
与建筑有关成语
• (1)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 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 美好漂亮。轮,高大;奂,文采鲜明。 (3)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 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4)画栋飞甍( méng ):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甍,屋脊。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 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基础梳理·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接榫.(
) ②遵循.( xún ) ③垂脊.( jǐ )
④点缀.( z ) ⑤创.伤(c
) ⑥轴.线( z )
⑦帷.幕( wéi ) ⑧穹.窿(qióng ) ⑨框.架( kuàng )
⑩戗.兽(qiàng )⑪斗拱.( gǒng ) ⑫琉.璃.( liúli )
(2)多音字
小组合作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 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作为 比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 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 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 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 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 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 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 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最精当的言语给以清晰明确的阐述,不模棱两可,让人读后不会 产生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同时,文章中关于建筑论说中,援引的 建筑术语也都做到了准确、普遍。
(3)修辞方法的运用。 文章对于理论的阐述,不是始终以理论的说教传授,而是运用
比喻等修辞手法,尽量达到语言浅近,使理论形象化,使陌生的 东西以熟悉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建筑中的规律和手法, 作者比喻成为建筑的“文法”等。
师生探究
说明方法
举例
打比方 类比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 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 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 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 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 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 和台阶。”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共43张ppt)

自然科学小论文
•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一种论文的种类,特点有:
•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 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 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 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 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 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
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 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
1950
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
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 1953 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
被采纳,之后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 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
1937
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
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
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
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
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 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 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Leabharlann 第8课统编必修下册
18——20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可 语言和文学 译 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 性 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
达。
建筑学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 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 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天坛皇穹宇和布拉曼特的设计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37张PPT)

力的传
度主统
美体的
与造曲
结型线
构显设
美示计
。
了 现
被 拉
代直
工,
程层
技层
术出
的挑
•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 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 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 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才 女 佳 人
•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
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 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 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 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 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 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
• 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 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 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 探究重点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
研
究
究
对
方
象
向
字音
• 帷幕(wéi) 屋脊(jǐ)
接榫(sǔn)
穹窿(qióng)埋怨(mán) 埋葬(mái)
•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 部分?
• 明确: •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1)至(2)说明中国建筑
的总体特征。 • 第二层次:(3)至(5)说明中国建筑 的结构特点。 • 第三层次:(6)至(9)介绍中国建筑 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 2.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是按什么来写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三)比喻说明。 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 关系,是本文最鲜明的特色。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 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 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 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特别是“文法”和“词汇”的形 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 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 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 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 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 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 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 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 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等文。
课堂小结
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 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 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 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 样,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 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 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
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
总体 特征
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 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对称
(二)比较说明。 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 学性,作者反复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 “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 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 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 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 较,“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 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 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 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梁思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历史,是现实,是浪漫,是理想,是彷 徨,是担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梁思成念念不忘?
课外积累:
人们会时时谈起梁思成。当我们夹在古与今之间、东与西之间、传统 与未来之间,去做一场关于建筑、关于美学、关于设计的当代化论述,我 们会频繁地想起梁思成,想起他在那个时代里的努力,想起他执着的苦心, 想起他未完待续的事业,发现我们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依旧面对着似 曾相识的命题,却仍难以完成令人欣慰的解答。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 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 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第
走近梁思成
二 章
节
走近梁思成
建筑大师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 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 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六)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 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 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 护,是建筑历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 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 奈良的建筑。
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 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
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 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 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 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课外积累:
人们会时时谈起梁思成。当我们夹在古与今之间、东与西之间、传统 与未来之间,去做一场关于建筑、关于美学、关于设计的当代化论述,我 们会频繁地想起梁思成,想起他在那个时代里的努力,想起他执着的苦心, 想起他未完待续的事业,发现我们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依旧面对着似 曾相识的命题,却仍难以完成令人欣慰的解答。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 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 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第
走近梁思成
二 章
节
走近梁思成
建筑大师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 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 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六)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 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 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 护,是建筑历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 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 奈良的建筑。
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 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
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 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 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 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7-2《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24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再读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
语言和文字
建筑学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大文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 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 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2.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 刻的意义?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 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规则,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 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 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 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使 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 用不同的文字写出文字作品。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 格不一样。在文中,作者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 的不同形式,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各民 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 解读出来。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再读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
语言和文字
建筑学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大文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 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 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2.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 刻的意义?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 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规则,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 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 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 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使 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 用不同的文字写出文字作品。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 格不一样。在文中,作者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 的不同形式,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各民 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 解读出来。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_统编版51

三、文体: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点: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 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 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 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 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好坏的重 要标准。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 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得到的新成果,在 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8、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 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 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72年。历任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 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 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大B. 事有件利过发于生服打前务的困比紧难方张群气众把氛,,帮事是助物千其古履说传行咏公得的民生名义句务动。 形象呢?
巴课山时楚 安水排凄:1凉两.打地课,时比二。方十第三一要年课弃时新置只鲜身是。单、怀纯旧地贴空解切吟读闻文,不笛本赋,落,解到决俗乡文套翻中似生,烂字要柯生有人词。,助重点于字说词的明意义事及物用法的,语特法征现象。;第二课时,研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hūn)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
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
板
课
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 时
块
分
层
一 人民所家.喻.户.晓.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 作 业
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8
三、积累词语
板
课
块
1.理解辨析
时 分
层
一
(1)布置·布局
作
业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
版 种需要;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布局”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
块
返
二 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首 页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版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块
返
二
[答案]
“穷”应写作“穹”;“翚”应读作“huī”;“家喻户
首 页
晓”应为“喜闻乐见”。
13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板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 课
层
一 要,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
作
业
D.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同样的需要,乃至为了表达同样
版 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块
返
首
二
页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15
板
课
块
A [“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 时 分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7
二、写对字形
fáng( )碍
屋yán( )
板
(1)fáng( )护
(2)shàn( )养
课 时
块
fǎng( )织
zhān( )仰
分 层
一
作
jué( )起
点zhuì( )
业
(3)发jué( )
第三单元 探索与发现
2
板
课
时
块分层一作业版块
返
首
二
页
3
板 块
板块
一
课 时 分 层
一
作
业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版
块
返
首
二
页
4
板
[语言建构]
课 时
块
分
一
一、读准字音
层 作
(一)单音字
业
版
墁.地(màn)
接榫.(sǔn)
屋脊.(jǐ)
块
额枋.(fānɡ) 房檩.(lǐn)
穹.宇(qióng)
返 首
二
页
斗拱.(gǒng)
业
(3)题材·体裁
版
块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 返
首
二
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页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层
一 同样的情感”是表递进关系的三个小分句,顺序不能颠倒,排除 C、 作
6
板
2.语境辨析法
课
时
块 一
(1)花园里那一朵朵殷.(yān)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yīn)实的生
分 层
作
活图景。
业
版
(2)在钻头不断的切削.(xiāo)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块 (xuē)弱了。
返
首
二
页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5
(二)多音字
板
1.组词辨析法
课 时
块
分
一
(1)轴压轴.轴线.戏((zhózhuò)u)
(2)曲弯 曲.曲 调.( (qqūǔ) )
层 作 业
版 块 二
(3)厦厦抱.门厦.((xshiàà))
(4)横横 蛮.梁 横.( (hhéènngg) )
返 首 页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时
块 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分 层
一
作
A.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 业
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版
块
B.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 返
首
二
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页
14
板
课
块
C.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为了同样的需 时 分
业
[答案] (1)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版
(2)勉强还能使人满意。
块
返
二
(3)指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常用来形容人们喜爱的某
首 页
艺术形式、平台、运动项目等。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11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
板
课
并将错误的改正。
时
块
分
层
一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 作
业
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
版 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穷.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
块
返
二
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
首 页
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
2.明确词义
10
(1)大同小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
课
块
(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 分
层
一
(3)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4)chuò( )学
版
jué( )强
拾duo( )
块
返
二
[答案]
(1)妨
防
纺
(2)檐
赡
瞻
(3)崛
掘
倔
(4)缀
首 页
辍掇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第 3 单 元 8 中 国 建 筑的特 征 课 件 —202 0-2021 学年高 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下 册
9
(2)发掘·发现
板
两者都有“发觉”“看到”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发 课
时
块
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
分 层
一
作
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