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428
第八章-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3. 离子载体抑制剂
如缬氨霉素(可运送K+)、短杆菌肽 (可运送K+、Na+)等。这些抗生素可与 K+、Na+形成脂溶性复合物,将K+从线粒 体内转移到胞浆,这种离子的转移消耗生 物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使之不能用于ATP 的生成。
42
四、偶联机制(自学)
目前有三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 结构偶联假说和化学渗透假说,都不 够理想。
G =-30.5kJ•MOL-1 G =-33.1kJ•MOL-1
15
二、代谢调节
代谢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可通过 酶活性和数量进行调节。
此外,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也起着重要 作用。
代谢是动态的。生物体内总是同时进 行着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即使体重保持 不变,代谢也在不断地进行。
16
第五节 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概念 二、呼吸链的组成 三、机体内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四、电子传递抑制剂
在pH=7环境中,ATP分子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完全
解离成带4个负电荷的离子形式(ATP4-),具有较
大势能,加之水解产物稳定,因而水解自由能很大
(ΔG°′=-30.5千焦/摩尔)。
O
O
O
腺嘌呤—核糖—
O
—
P
+ —
O
—
+ P—
O
—
P
—+
O-
O-
O-
O-
Mg2+
ATP4- + H2O = ADP3- + Pi2- + H+ ATP3- + H2O = ADP2- + Pi3- + H+
NADH的P/O比为2.5,ATP是在3个不 连续的部位生成的;
马井堂第八章新陈代谢

第八章新陈代谢教学目标1.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有关体温的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课的重点是新陈代谢的概念。
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也是新陈代谢的概念。
因为: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
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人;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
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
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
学生对能量的学习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建议教师深入理解本章作者的编写意图,不要直接给学生新陈代谢的概念,最好也不要由教师直接讲述新陈代谢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复习、掌握了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和排泄的基础上,通过将以上各部分生理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给出新陈代谢的概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什么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对照挂图简要说明尿的形成过程。
南开大学 第八章 新陈代谢引论

第八章新陈代谢引论一.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1).分解代谢: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同时伴随能量的释放(2).合成代谢:生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同时伴随能量的需求新陈代谢的功能概括为5个方面(1) 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2)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大分子的组成前体。
(3)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其它组分。
(4)形成或分解为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5)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2.代谢过程的表示方法:代谢途径(pathway)和多酶体系3. 代谢途径的调节控制:细胞中所有化学变化的控制规律(1)代谢途径的单向性限速反应、限速酶、调节酶(2)限速反应与调节(A).限速反应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环境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底物浓度的变化、激素的有无、效应分子的有无等。
(B) 一条途径一般只有一个限速反应,限速反应一般位于途径的第一步或分支点,控制整个途径的速度和流量。
同时限速反应位于第一步,不会造成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C)限速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很小,甚至等于零,从而保证途径的单向性。
(D) 限速反应是整个途径的控制点,它的速度就是途径的速度。
∇A →B →C →D →E →F → P↓∇G →H→L4. 中间代谢: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体内原有的物质在一切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变化称为中间代谢二. 细胞代谢中的主要反应类型 1. 氧化还原反应2. C-C键的形成和断裂3. 分子重排、异构化4. 基团转移三. 新陈代谢的调控1.分子水平—酶水平2.细胞水平3.整体水平四.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1. 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标记)(1)什么是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原子序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但质量不同的元素。
它们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字数目不同的原子。
新陈代谢总论共38页

自
电子传递
(电 能)
养
界
作
ADP
能
用
ATP
细
(化 学 能)
胞
量
合成
传 递
CO2
呼
+H2O
吸
分解
(CH2O) +O2
(化 学 能)
及
作
电子传递
转
用
(电 能)
异
化
ADP
ATP
养
总
生
过
命 现
程
象
(化 学 能)
细
生物合成
机械功
胞
主动运输
生物发光
生物发电
生物发热
新陈代谢的特点
1、 不同生物的代谢大同小异
大同 •
代谢的研究方法
代谢的实质是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或合成,所以代谢 的研究内容也即分为两个方面:
参与的酶 物质的变化过程 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严密的逻辑推断与重复性的验证。
整体方法(in vivo)
纯 化 合 物
典型案例 脂肪酸的β氧化
排泄物的化 学分析
Knoop的标记化合物实验 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末端甲基接上苯基
3、ATP的结构及意义
生物体每天要消耗大量ATP 安静状态的成年人:每天消耗40kgATP; 激烈运动时:每分钟就消耗0.5kg。
O
O
O
腺嘌呤—核糖—
O
—
P
+ —
O
~
+ P—O
~
P —+ O-
O-
O-
O-
非储存能量的形式,是传递能量的形式
ATP是生物体内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一种核苷酸衍生物
植物生理学:8 代谢总论-2017

分子、细胞、整体水平的调节机制 反应途径有严格的细胞定位。 代谢路径不可逆。
8.1.1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活体内与活体外实验
In vivo:以生物整体、整体器 官或微生物细胞 群为对象进行的代谢研究。实验结果代表在正常生理 条件下的整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例 如:脂肪酸β-氧化学说、同位素示踪。
复合体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Ⅳ
酶名称 NADH-CoQ还原酶 琥珀酸-CoQ还原酶 细胞色素c还原酶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多肽链数 42 4 11
13
辅基 FMN, Fe-S FAD, Fe-S 铁卟啉, Fe-S
铁卟啉, Cu
复合体Ⅰ的电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Ⅱ的电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Ⅲ的电子传递途径
生成2.5个ATP 生成1.5个ATP
呼吸链
NADH呼吸链:复合体I, III, IV FADH2呼吸链:复合体II, III, IV
NADH
(3)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 FMN 复合体 I
琥珀酸等
FAD
Fe-S
Fe-S CoQ
NADH 脱氢酶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① 烟酰胺脱氢酶类:递氢体
1点1线在1个途径的 末端,1点2线在1个途径 的中间,1点3线参与2个 途径,余类推。
代谢途径的类型:
(a)多种游离酶构 成的代谢途径; (b)多酶复合体构 成的代谢途径; (c)膜结合酶构成 的代谢途径。
新陈代谢的特点
代谢反应都在温和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 代谢反应步骤繁多,但相互配合、有条不
(2)同位素示踪法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NAD++ H2O
△ E′°=0.82V-(-0.32V)=1.14V
△G′°=-2*(96.48KJ/V/mol)*(1.14V)
=-220KJ/mol
第三节 生物氧化
一、呼吸链
• 呼吸链:电子从NADH和FADH2经过一系列的 传递体,最后传递给氧分子所经过的途径。 • 部位:线粒体内膜 • 组成:烟酰胺脱氢酶类(以NAD+)、黄素 脱氢酶类(以FAD或FMN为辅基)、铁硫蛋 白、辅酶Q、细胞色素类 • 呼吸链类型:NADH呼吸链、FADH2呼吸链
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 ATP含一个磷酸酯键和两个高能磷酸键。
磷酯键
酸酐键 UTP、CTP、 GTP
ATP
ATP水解时,一个高能磷酸键断 裂的同时释放出能量
ATP + H2O ——> ADP+Pi G = -30.5 KJ/mol ATP + H2O ——> AMP+PiPi G = -32.2 KJ/mol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乙酰CoA
自由能: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有用功的那一部分能 量称自由能,用符号G表示。 在恒温、恒压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产生有用功的能力可 以用反应前后自由能的变化来衡量。 自由能的变化: △G = G 产物 — G反应物 = △H — T△S △G :体系的自由能变化, △H代表体系的焓变化, T: 绝对温度, △S代表体系的熵变化。
根据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键的特性 可以把他们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磷氧键型(—O~P) (1)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COOH O C O CH2 P O 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61.9kJ/mol
(推荐)陈代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指物质在细胞中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不涉及营养物质的 消化吸收与代谢产物的排泄。
8.1 新陈代谢总论
一、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活体内与活体外实验 (1)in vivo(体内实验) 在正常生理条件 下,在神经、体液等调节机制下的 整体代谢情况。
1904年 Knoop Ф (CH2)nCOOH 狗 ФCOOH ,ФCH2COOH
3.代谢途径阻断等方法 用抗代谢物或酶的抑制剂来阻抑中间代谢的某
一环节,观察这些反应被抑制或改变以后的结果, 以推测代谢情况。
利用患代谢障碍病的病人或动物进行代谢研究
AB
停止 C DEF
排出体外
4. 突变体研究法 基因突变
酶的缺失
相应产物的缺失或酶作用底物的堆积
鉴别代谢途径的酶及中间代谢物
二、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
20
③ 硫酯键型
O R C SCoA
酰基辅酶A
NH2
N
N
O
OS O-
O
O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21
④ 甲硫键型
S-腺苷甲硫氨酸
COO-
CH
N
H
+ 3
CH2
CH2 H 3C S + A
22
2、ATP的作用
三、高能化合物与ATP作用
1、高能化合物:在生物化学反应中,随水解反应或 集团转移反应能够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学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P)、硫酯型高能化合物、 甲硫型高能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磷氧型+磷氮型 p205(表8-1)
第八章代谢总论与生物能学

ΔG0 = -30.5kJ/mol
求③ Glc + ATP → Glc-6-p + ADP 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解:反应3为反应1与2之和,其标准自由能变化是反
应1与2之和: 13.8kJ/mol + (-30.5kJ/mol)
3高能化合物
随水解或基团转移反应可放出大量自由能(20.92kJ以上) 的化合物。
▶
THANK YOU!
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
➢体内的化学反应通常由酶催化,一系列的连 续的有严格顺序的反应构成代谢途径。 ➢代谢途径的个别步骤称作中间代谢,个别步 骤的产物称作中间产物。
代谢途径的一览图
1点1线在1个途径的末端; 1点2线在1个途径的中间; 1点3线参与2个途径; 其余类推。
代谢途径的区域化
代谢途径的区域化
如: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 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2)新陈代谢的特点
➢代谢反应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不同的酶催化。 ➢代谢过程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化学反应构成,却有严格顺 序。 ➢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有灵活的自我调控步骤。 ➢生物的代谢体系是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
~P
6-磷酸葡萄糖
3-磷酸甘油
ATP水解标准自由能变为-30.5kJ/mol,但实际的自由能 变化在不同的细胞有不同值。
不同细胞中[ADP][Pi]/[ATP]值不同。 细胞所处的能量状态用能荷(energy charge)来表示
能荷=([ATP]+1/2[ADP])/( [ATP]+[ADP]+[AM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解代谢
有机物质在细胞内发生分解的作用过程。分解过程中的 许多中间产物可供作生物合成的原料。伴随分解代谢释 放出化学能并转化为细胞能够利用的生物能(ATP)。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相辅相成,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构成中间代谢的统一整体。
三、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1.自由能
自由能(G):指一个反应体系中能够做功的那部 分能量。 自由能的变化(ΔG):产物的自由能与反应物的 自由能之差,与反应转变过程无关。 标准自由能的变化(ΔG0):298K,101.3KPa, 反应物浓度为1mol/L,pH=0。 生化反应中标准自由能的变化(ΔG0’):298K, 101.3KPa,反应物浓度为1mol/L,pH=7。
新利用或排出体外,即所谓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 ),通过上述过程不断 地进行自我更新。
新陈代谢的特点:特异、有序、高度适应和灵敏调节、代谢途径逐步进行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内试验(in vivo)和体外试验(no vivo)
示踪法(化合物示踪、同位素示踪)
抗代谢物和酶抑制剂的利用
(一)活体内实验和活体外实验 1.活体内实验(整体实验) 用整体生物材料或高等动物离体 器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体进行中间代谢 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内实验。 实验结果代表生物体在正常生理 条件下整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 体的实际。 典型例子:1904年,德国化学家 Knoop提出的脂肪酸β-氧化学说。
2.活体外实验 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 组织匀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 及细胞抽提物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 称为活体外实验表示。 典型例子:糖酵解、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等。
定义式:ΔG=ΔH-TΔS
G:(实际)自由能变化(actual free energy change); H总热能变化; T S总体熵变化。
物理意义:-ΔG=W* (体系中能对环 境作功的能量) 自由能的变化能预示某一过程能否自发 进行,即: ΔG<0,放能,反应能自发进行 ΔG>0,吸能,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Δ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E E
, 0
, 0电子受体
-E
, 0电子供体
电子从E0’较小的物质转移到E0’较大的 物质是自由能降低的结果。其关系为:
G -nF E
, 0
, 0
n为转移电子数; F为法拉第常数,等于96.5kJ / V
总之,化学反应自由能的计算:
a.利用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 基本公式: G ' G 0 ' RT ln Qc
自由能的概念对于研究生物化学 过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体用于 作功的能量正是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 自由能,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也正是 为有机体利用的自由能。它不仅可以 用来判断机体内某一过程能否自发进 行,而且还可以利用自由能这个函数 来计算反应的其它有用参数。
2.自由能G与平衡常数K 在反应A+B C+D中 自由能变化是标准自由能变化与平衡 常数的函数:
O O O + + + O腺嘌呤—核糖— O — P — O — P — O — P —
O-
O-
OMg2+
ATP4- + H2O = ADP3- + Pi2- + H+ ATP3- + H2O = ADP2- + Pi3- + H+
G =-30.5kJ•MOL-1 G =-33.1kJ•MOL-1
新陈代谢图解
小分子 大分子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新 陈 代 谢 能 量 代 谢 物 质 代 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大分子 小分子
二、新陈代谢的内容
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物质代谢:重点讨论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糖、
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在细胞内发生酶促反应的途 径及调控机理,包含旧分子的分解和新分子的合成;
(2)同位素标记法 1941年,Rudolf Schoenheimer首 次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 同位素种类: 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二者区别:是否衰变、是否有射线。
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有:重氢(2H或D)、15N、13C、18O 等。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质谱仪定量 测定,也可用超离心法分离鉴定。 根据放射线同位素衰变时放出的射线性质,可以用专门 仪器或专用方法测定。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氘(T或 3H)、14C、32P、34S、131I。 优点: 1)同位素标记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测定方法简便。 2)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方法比稳定同位素更方便、灵敏, 应用更普遍。 缺点: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毒害,某些同位素的半衰 期长,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需要在专门的同位素实 验时进行。
ATP是人体内能量的直接供给者
NH2 N O O O β γ α O P O P O P O CH2 O
-
N N O 1' H H 2' OH 9 N
O
-
O
-
H
H OH
一磷酸腺苷(AMP) 二磷酸腺苷(ADP) 三磷酸腺苷(ATP)
ATP的特点
在pH=7环境中,ATP分子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完全 解离成带4个负电荷的离子形式(ATP4-),具有较 大势能,加之水解产物稳定,因而水解自由能很大 (ΔG°′=-30.5千焦/摩尔)。
G G
0
C D ' RT ln A B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ΔG=0,那么,
G
0
C D RT ln keq ' RT ln A B
3.自由能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
' E0
:
pH=7, 101.3KPa,25℃,反应物浓度为 1mol/L,氧化态与还原态物质与标准氢电 极组成原电池测定得到的氧化还原电位。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特点
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概念: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生物一方面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转 变成自身组织成分,即所谓同化作用(assimilation);
另一方面,将原有的组成成份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解为简单成分重
肌酸 磷酸 肌酸
~P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ADP
~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C~P)是骨骼 肌和脑组织中能量的贮存形式。
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不能被直接利用,必 须先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TP,才能供生理 活动之需。
(2)能量代谢:重点讨论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内向
生物能(ATP)转化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对 能量的利用。
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能 量转化寓于物质转化过程之中,物质转化必然伴 有能量转化。
2.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1)合成代谢
活细胞从外环境中取得原料合成自身的结构物质、贮 存物质、生理活性物质及各种次生物质的过程是合成 代谢,也叫生物合成。是需要供应能量的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TP的特殊作用
★ 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 ATP是细胞内磷酸基团转移的中间载体 14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 12 ~P 酸 10 1,3-二磷 ~P 基 酸甘油酸 团 8 转 6 移 能 4
2
~P ATP
磷酸肌酸 (磷酸基团储备物)
~P ~P
6-磷酸葡萄糖 3-磷酸甘油
0
ATP循环
ATP
反应过程由磷酸肌酸激酶(CPK)催化完成。
磷酸肌酸激酶的作用
(Qc-浓度熵)
G ' RT ln keq
0
b.利用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计算(限于氧化还原反应)
基本公式:ΔG°′=-nFΔE°′
(ΔE°′=E+°′-E-°′)
生物系统中的能流
四、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高能化合物的定义:
生化反应中,在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中可 释放出大量自由能(>21千焦/摩尔)的化合物称 为高能化合物。
2.代谢物标记追踪实验 将代谢底物分子适当“标记”, 然后追踪“标记”在细胞中的去向, 就可以了解底物分子在中间代谢中经 过什么中间产物,生成了什么终产物。 这是探索代谢途径最有效的方法。 标记方法有:化学标记法、同位 素标记法。
(1)化学标记法 1904年,德国F.Knoop首次用苯 环标记脂肪酸探讨中间代谢途径,提 出著名的脂肪酸β-氧化学说。 缺点:化学标记法使天然代谢物 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这 可能给正常代谢途径造成某些影响。
(二)代谢途径的探讨方法
探讨物质代谢途径的常用方法 有:代谢平衡实验、代谢障碍实验、 代谢物质标记追踪实验、特征性酶 鉴定实验、核磁共振波实验等。其 中最有效的是代谢物质标记追踪实 验和核磁共振实验。
1.代谢障碍实验(代谢途径阻断实验) 正常生物体的中间代谢过程中,中 间产物不会过多积累,不容易进行分析 研究;若用适当方法造成代谢障碍,阻 断代谢途径,则使中间产物积累,便于 进行分析研究。 阻断代谢途径的方法有:造成微生 物营养缺陷性、使用抗代谢物、专一性 抑制剂等。
细胞中重要的高能键:高能磷酸键和 高能硫脂键。
高 能 化 合 物 类 型
ATP的结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ATP(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 adenosine triphosphate)是一种很重要的高能 磷酸化合物。 生物体每天要消耗大量ATP,安静状态 的成年人:每天消耗40kgATP;激烈运动时: 每分钟就消耗0.5kg。 ATP是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 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核苷酸,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