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23
⒊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景岳全书
》《类经》、赵献可 《医贯》 王清任《医林改 错》改正前人解剖错 误,发展瘀血致病理 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王清任
24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
《温疫论》,明确提出 温病病因为“戾气” ,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
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32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相 互协调。 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 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 使正常功能。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
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
们腠理致密,体偏壮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44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
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46
△治疗方面
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
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33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
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 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34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 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第十九页,共43页。
(一)五行的特性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
”,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
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
5.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 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 属于土。
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第十四页,共43页。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 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第十五页,共43页。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 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 示文稿
第一页,共43页。
(优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 件
第二页,共43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 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 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 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第三页,共43页。
第二十页,共43页。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味 酸 苦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自然界


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色 化 气 方季 行 脏腑 体 官 志 液 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

二指脉象、脉搏。

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

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

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

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

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曾经讲到人的形体官窍和脏腑共同组成人体的脏腑系统。

第四节形体官窍我们下面讲第四节形体官窍。

首先讲形体官窍的概念。

什么叫形体官窍?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

请同学们注意,讲脏腑我反复强调,脏腑与脏器不同。

为什么这里面出现了组织、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呢?形体官窍用中医话说叫形体官窍,这里面讲述了它的形态学实质,就是解剖学的,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用组织结构和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

一、形体第一、讲形体。

首先讲形体的含义。

它的广义意义,泛指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通称为形体。

就是“形”,中医学的生命观,形与神相对,生命征象谓之“神”,与生命相对的物质基础统统称为“形”。

狭义的是指皮、肉、筋、骨、脉,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

因为皮、肉、筋、骨、脉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

皮隶属于肺系统,肉隶属于脾系统,筋隶属于肝系统,骨隶属于肾系统,脉隶属于心系统。

从五行而言,称之为“五体”。

狭义的定义就是指“五体”而言。

首先讲脉。

什么叫做脉?定义脉。

一、先定它的范畴,属于“五体”之一,即血脉,又称脉道、脉管、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理论当中也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这里面仅仅从“五体”的角度来做定义,称“五体”之一,是指血脉、脉管、脉道而言。

在《诊断学》里,(脉)是指脉象、脉搏而言;它第二个义项,同学们将来在《诊断学》里去进一步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注意脉特殊的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临床课的时候去讲去,特别是在《妇科学》里面去讲。

《妇科学》里面,在讲述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形态学异常,有一种疾病称之为“五不女”。

这种疾病影响女性的月经、影响女性的性和生殖功能。

它从形态学来讲,谈女性的生殖器官畸形。

脉是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纹、鼓、角、脉”,最后一个脉。

至于什么叫做螺?什么叫做纹?什么叫做鼓?什么叫(做)角?同学们将来学习《妇产科学》的时候才去研究去。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形体广义的形体泛指人的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狭义的形体特指五体,包括皮、肉、筋、骨、脉,分属于五脏。

其中皮属于肺系统,肉属于脾系统,筋属于肝系统,骨属于肾系统,脉属于心系统。

脉脉在中医术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五体中,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脉道,脉管,血脉,血府。

它是一个遍布全身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

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两个方面。

运行气血心、血、脉共同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脉壁损伤或者气机不通畅,都会引起血行障碍。

脉中气血运行迟缓则血瘀,加速妄行则出血。

此外脉对血液还起到约束作用,控制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息。

传递信息脉有反应全身信息的作用。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道流动会产生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由脉搏产生的脉象可以判断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等信息,在脉诊中详细介绍。

脉在五脏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脉,心与脉结构相连,是血液运行的枢纽;血液运行依靠心气推动,心气旺盛则血脉流畅,心气不足则血脉不充脉象虚弱。

此外和肺、肝、脾关系也很密切,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经脉汇聚于肺,肺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

肝主藏血,有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脾主统血,通过气的固摄保证血液不溢出脉外。

任何一个脏系统的功能失常,都有可能导致脉道损伤,血行障碍。

皮五体中的皮指的是皮毛,是皮肤、汗孔和毫毛的合称。

皮的生理作用有护卫肌体、调节水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调节呼吸四个方面。

护卫肌体皮处于人体的最表层,是人体的屏障,卫气行于皮毛影响皮腠开合,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袭。

调节水液代谢皮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通过汗孔排泄人体代谢后的多余水液。

汗孔的开合同样受卫气影响,保证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

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汗液的排泄实现。

汗液的多少、有无,是体温调节的重要标志。

正常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调节呼吸汗孔的别称叫“气门”,和口鼻一样,也有呼吸吐纳的功能,可以辅助肺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目: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

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即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

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

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

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

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目主司视觉: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

目是心灵之窗: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目可以传神。

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

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

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

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

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基础—-形体官窍专家讲座

中医学基础—-形体官窍专家讲座
• 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根;舌之中部称为舌中; 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之肌 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舌分上下两面,上 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 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 又名舌胎、舌垢。舌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下 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为舌系带。舌下静脉丛及舌 系带称为舌系。舌系带根部两侧有两个奇穴,左 为金津,右为玉液。
(1)舌为心之苗窍: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心气
通于舌,心经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气血经过经脉 而上通于舌。
(2)舌与其它脏腑:足太阴脾经连舌本,足少阴肾经挟
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而舌苔形成与胃气薰蒸直接相 关,舌(尤其是舌苔)又为脾胃之外候。
(3)舌与经络: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别
(二)皮
皮,皮肤简称。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直接与外 界接触。
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此毫毛合称,包含皮肤、 汗孔(玄府、气门)、毫毛(汗毛)等组织。
皮肤与肌肉间隙古称“腠理”。其中肌肉间隙多 谓之腠,又名肌腠。皮肤之纹理多谓之理,亦 名皮理。因二者相互沟通,故可合称。腠理是 元气和津液输布流行通道。
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专家讲座
流布于周身而循环不息,故称脉为“血之隧 道”。
(2)约束血行:脉有约束血行功效。脉既
可预防血液逸出而防止出血,又可要求血流 方向,使之能输布所需之处
(3)反应全身生理病理状态:脉为血府,
心脏推进血液在脉中流动时产生搏动,谓之 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标志,也是形成脉象 动力。脉象,即脉动应指形象。脉象能反应 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综合情况。
一、形体
狭义形体,特指“五体”—皮、肉、筋、骨、
脉五种组织
构组织,包含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 等在内。 本节所述,主要为“五体”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曾经讲到人的形体官窍和脏腑共同组成人体的脏腑系统。

第四节形体官窍我们下面讲第四节形体官窍。

首先讲形体官窍的概念。

什么叫形体官窍?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

请同学们注意,讲脏腑我反复强调,脏腑与脏器不同。

为什么这里面出现了组织、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呢?形体官窍用中医话说叫形体官窍,这里面讲述了它的形态学实质,就是解剖学的,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用组织结构和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

一、形体第一、讲形体。

首先讲形体的含义。

它的广义意义,泛指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通称为形体。

就是“形”,中医学的生命观,形与神相对,生命征象谓之“神”,与生命相对的物质基础统统称为“形”。

狭义的是指皮、肉、筋、骨、脉,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

因为皮、肉、筋、骨、脉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

皮隶属于肺系统,肉隶属于脾系统,筋隶属于肝系统,骨隶属于肾系统,脉隶属于心系统。

从五行而言,称之为“五体”。

狭义的定义就是指“五体”而言。

首先讲脉。

什么叫做脉?定义脉。

一、先定它的范畴,属于“五体”之一,即血脉,又称脉道、脉管、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理论当中也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这里面仅仅从“五体”的角度来做定义,称“五体”之一,是指血脉、脉管、脉道而言。

在《诊断学》里,(脉)是指脉象、脉搏而言;它第二个义项,同学们将来在《诊断学》里去进一步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注意脉特殊的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临床课的时候去讲去,特别是在《妇科学》里面去讲。

《妇科学》里面,在讲述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形态学异常,有一种疾病称之为“五不女”。

这种疾病影响女性的月经、影响女性的性和生殖功能。

它从形态学来讲,谈女性的生殖器官畸形。

脉是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纹、鼓、角、脉”,最后一个脉。

至于什么叫做螺?什么叫做纹?什么叫做鼓?什么叫(做)角?同学们将来学习《妇产科学》的时候才去研究去。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官窍官窍直接和外界相通,是人体内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窗口,是五官九窍的统称。

五官分别是目、舌、口、鼻、耳,九窍其中七窍(阳七)在头面部,目两个,耳朵两个,鼻子两个和嘴一个;加上前后阴(阴二)两个窍并称九窍。

官窍不仅分属五脏,与其他脏腑也有特定联系,五脏异常,往往官窍也会发生相应异常变化。

舌舌有味觉,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四个功能。

舌为心之苗,心的经络上系于舌,舌头是否灵活,味觉是否灵敏和发音是否清晰,主要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异常。

此外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在舌诊中会学习到:舌尖属心肺,左肝右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头可以反映出脏腑在病理状态下的寒热虚实,其中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通过观察舌体和舌苔的色、质,是判断脾胃功能异常的主要手段之一。

()鼻鼻和喉、气管组成呼吸道,是气体出入的门户,使气体能够出入于肺。

主要有呼吸,嗅觉和协助发音三个功能。

肺开窍于鼻,在结构上与肺相连,是呼吸道的起始部,肺气通于鼻,肺的呼吸,嗅觉功能和肺气是否通利有关。

病理上肺气不利,常常会导致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鼻的生理功能失常。

此外鼻和脾、胆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脾对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脾能生血统血,鼻涕在中医称之为痰,脾是生痰之源,脾胃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引起鼻的病变。

胆对鼻的影响主要是胆性刚强,胆经有热上通于脑,常在鼻部有火热上亢的病变。

口口包括了口腔内所有结构,有口唇、齿、舌、腭、咽等,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口有消化,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口参与消化主要体现在进出、咀嚼饮食,分辨口味,分泌津液上;口参与呼吸和发声主要体现在与喉相连,有协助气体进出和发声的作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唇的变化能直接反映脾的生理状态,口唇红润有光泽说明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口唇发白,说明脾气虚衰,气血不足;口唇暗紫,说明气血淤堵。

此外口与心、肝、肾也有密切联系,分别表现在舌为心之苗,齿为骨之余,肝气巡肝经环绕口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形体的脉、皮毛、肉,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定义、主要生理功能和脏腑的关系。

再次强调形体和脏腑的关系,第一、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按照五行属性的分类,按照脏腑系统,分别牢牢地记住心与脉、皮与肺、肉与脾,同时必须记住,它和五脏都相关,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四个,讲筋。

首先讲筋的定义,在中医学中,筋是形体中一类刚劲有力的条束状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

习惯上,中医学把筋又称之为筋膜。

中医所说的这个筋,在五体当中的筋,包括了现代解剖学所称谓的肌腱、韧带和筋膜。

接下来我们讲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筋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能够连接关节。

为什么说筋能够连接关节呢?因为筋在解剖上,中医认为它附于骨而联于关节。

筋连接着骨与肉,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发挥保护和辅助肌肉收缩的运动。

就这个意义说,它能够通过连接关节而辅助运动。

筋连接关节的生理作用从《内经》开始,就已知道它们在解剖上有密切的联系。

二、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机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屈伸、转侧、运动自如才能保证人体能够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因为筋附着于关节,保证了关节能够正常进行运动,就这个意义说,筋它能够协助关节和肌肉行使运动的功能。

所以《内经》有句话,叫宗筋。

将来在后面我们再讲什么叫宗筋?筋,宗筋,在此可以理解为筋之泛称,“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它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运动。

从筋这个角度来看运动不利的症状,这个疾病和症状,中医学常常认为这些运动的异常和筋有关,无论是痿或者是痉挛,都责之于筋的运动异常。

第二个问题讲筋与五脏的关系。

筋在五行的分类上属于肝系统,因此,中医强调筋和五脏的关系,首先强调叫肝主筋。

肝主筋的理论依据,一、就五行系统而言,它们属于同一系统。

二、讲肝主筋,从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为筋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肝血能够濡养筋,使筋发生正常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说,肝主筋。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一节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 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 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 肌肉、皮肤、 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织结构,
1.皮 1.皮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 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 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 肤的毫毛的合称。皮肤上有很多汗孔, 肤的毫毛的合称。皮肤上有很多汗孔,是汗液排泄的 孔道
肉与脾的关系
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 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 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 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 甚至痿废不用
3.筋 3.筋
指肌腱和韧带,筋膜。筋性坚韧刚劲, 指肌腱和韧带,筋膜。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 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 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 简称 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 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 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 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 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 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 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
骨与肾的关系
肾主骨: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又能养骨,所以骨骼的 肾主骨: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又能养骨, 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 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 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 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 坚固。总之,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坚固。总之,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 故称“肾主骨”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空虚, 用,故称“肾主骨”。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就出现 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所以小。儿卤门迟闭、 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所以小。儿卤门迟闭、 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 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均与肾精 不足有关。 不足有关。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肾精所充养,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肾精所充养,牙齿 的生长、 的生长、脱落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课题大纲:一、中医的发展历程二、整体观的建立三、阴阳虚实理论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五、气血津液六、经络七、六淫邪气八、四诊皇帝内经讲:上医治末病,下医治已病。

因此中医提倡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做好平时的养生调理及预防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调理优于保健。

二整体观1、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长寿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体必须要顺应季节气候变化而调适饮食、起居、情绪、劳作等。

如:春季多肝病秋季多肺病2、人体本身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皮脉肉等结构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例:自然(季节、昼夜、地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人的关系。

辨证论治病: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邪正关系。

•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案例)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

•“症”──症状表现•“病”----疾病病名如:“ 症状” “证候” “疾病” 治疗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舌苔薄黄风热感冒辛凉脉浮数。

犯表证解表 ----银翘散八纲辨证•表里:表里寒热、表里虚实、半表半里、表里夹杂•寒热:寒证、热证、寒热虚实、寒热真假•虚实:阴阳虚、气血虚、实证•阴阳:阴证、阳证、亡阴亡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中医学基础— 形体官窍

中医学基础— 形体官窍
27
1.生理功能
• 口腔为消化道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 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 • 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 和协助发音的作用。”
28
2.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口为脾之外窍:包括食欲和口味两
方面。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脾虚生 湿则纳呆苔腻,口甘口腻。脾经有热,则 易生口疮、口糜之证。
(2)与其他脏腑: 口与心、胃、肾、肝
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如:舌为心之苗窍齿 为肾之标;口齿为胃气之所属;肝气上通 舌唇。
29
(3)口与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挟口交人中穴;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挟口唇交承浆穴;足厥阴肝经之支脉下 行颊里,环绕口唇内;足太阴脾经连舌 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 本;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奇经八 脉中,督脉行于龈交;任脉环绕口唇行 至目眶下;冲脉亦上行经喉,环绕口唇 到目眶下。
17
[附] 齿
• 齿与骨同出一源,叶桂《温热论》谓 “齿为骨之余”。 • 肾藏精主骨,故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 养。 “齿为肾之标” 。 • 齿,主司嚼磨食物,以助消化。齿为 “户门” 。
18
二、官窍
1.官窍的概念: 五官(耳、目、口、鼻和舌)和九窍(头面七窍——眼 二、耳二、鼻孔加前阴、后阴合称)的统称。
30
[附]咽喉
• 咽喉,是咽与喉的总称,古医籍常咽、喉 并称。 • 生理功能:行呼吸发声音;通利水谷,是消 化与呼吸的共用器官。 • 喉为肺系所属,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 制于肺气;咽为胃腑所系;与肝、肾也有 密切的生理联系。 •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 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外,其余经 脉均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情、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3、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1、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病。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师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

2、阴阳的基本内容(1)相互对立(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4) 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闻诊:语音高亢宏亮属阳,语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为阳,脉沉、迟、涩、虚属阴。

(5)、用于疾病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注:相生相克五行相乘相侮:相乘(过度克制)相侮(反向克制)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2)说明五脏的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4)用于疾病的治疗气、血、津液气气的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四、 小结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 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 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 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 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 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 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朱丹溪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 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⒉形成:
⑴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 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①肺司呼吸 ②调节气机 ⑵表现: ③助心行血 ④调节水液代谢
生理特性
⒈肺为华盖: 肺位胸腔,居位最高,覆盖心君和诸脏腑,为脏腑之外卫; 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护卫肌表;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 肺气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脏之长”之说。 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⒊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肺乃清虚之体,性喜清肃,其气主降。秋季气候清肃,天高气 爽,空气明润。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在秋季最旺盛。
心开窍于舌
⑴ 含义: 心的别经上系舌本,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
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正常。
“舌为心之外候” 、 “舌为心之苗”、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⑵ 临床意义:
生理:
舌体红活荣润
柔软灵活 心功能正常→ 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病理: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紫暗 邪热扰心或痰迷心窍:舌强、语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形体的脉、皮毛、肉,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定义、主要生理功能和脏腑的关系。

再次强调形体和脏腑的关系,第一、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按照五行属性的分类,按照脏腑系统,分别牢牢地记住心与脉、皮与肺、肉与脾,同时必须记住,它和五脏都相关,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四个,讲筋。

首先讲筋的定义,在中医学中,筋是形体中一类刚劲有力的条束状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

习惯上,中医学把筋又称之为筋膜。

中医所说的这个筋,在五体当中的筋,包括了现代解剖学所称谓的肌腱、韧带和筋膜。

接下来我们讲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筋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能够连接关节。

为什么说筋能够连接关节呢?因为筋在解剖上,中医认为它附于骨而联于关节。

筋连接着骨与肉,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发挥保护和辅助肌肉收缩的运动。

就这个意义说,它能够通过连接关节而辅助运动。

筋连接关节的生理作用从《内经》开始,就已知道它们在解剖上有密切的联系。

二、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机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屈伸、转侧、运动自如才能保证人体能够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因为筋附着于关节,保证了关节能够正常进行运动,就这个意义说,筋它能够协助关节和肌肉行使运动的功能。

所以《内经》有句话,叫宗筋。

将来在后面我们再讲什么叫宗筋?筋,宗筋,在此可以理解为筋之泛称,“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它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运动。

从筋这个角度来看运动不利的症状,这个疾病和症状,中医学常常认为这些运动的异常和筋有关,无论是痿或者是痉挛,都责之于筋的运动异常。

第二个问题讲筋与五脏的关系。

筋在五行的分类上属于肝系统,因此,中医强调筋和五脏的关系,首先强调叫肝主筋。

肝主筋的理论依据,一、就五行系统而言,它们属于同一系统。

二、讲肝主筋,从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为筋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肝血能够濡养筋,使筋发生正常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说,肝主筋。

因此,在筋的功能异常,中医学首先强调与肝有关。

比如,小孩感冒以后发高烧,突然印堂发青,抽搐,任何一个医生都会立即判断肝风内动。

抽搐、痉挛属于筋的运动异常,那么这个判断就是根据肝主筋这样一个原理来(判断的)。

下面讲骨。

首先讲骨的定义,什么叫做骨?在中医学五体当中,骨泛指人体的骨骼。

接下来我们讲骨的生理功能。

一、具有支撑人体的作用。

传统文献把骨支撑人体的作用概括为“骨为干”,也就是说,骨是支撑躯体,维持形体的支架。

凡是人的躯体、形体、骨骼发生异常,比如,行、立、骨骼的畸形,这些病理改变,中医都认为是骨的功能发生异常。

二、骨具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人体的所有重要器官,比如心、肺、大脑等等,它的外面,中医从《内经》开始就记载,从形态学来说,外面都有相应的骨骼连接,构成一个壳。

因此,由骨来保护,避免外力的损伤对这些重要脏器的侵袭。

比如头部,解剖学的顶骨,中医学叫天灵盖。

脑,脑为髓海,脑髓外面有头骨在包围。

所以说骨具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第三、它还有协同运动的作用。

它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协同运动呢?是通过前面讲的肉、筋,把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运动的机制,而使机体能够行使各种运动,出现各种运动状态。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骨与脏腑的关系。

一、中医学叫肾主骨。

肾主骨的机制:一、骨在五行分类上,它属于肾系统,就这个意义说,肾主骨;二、从生理上来解释肾主骨,因为骨腔内含有丰富的髓,称之为骨髓,骨髓化生于肾精,就这个意义说,肾主骨。

一是从五行属性上分类它属于同一系统,二从生理上来论述肾主骨的机制。

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或者异常的病理变化,中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与肾有关。

正如前面我们在讲肾的生理功能的时候曾经讲过,比如骨折,中医首先想到治疗骨折除了手法之外,内服药物,还是外敷药,都从肾入手的道理。

其次,骨不仅仅和肾有关,同理,我们前面讲形体每个部分的时候都强调,除了它分别属于五脏系统哪个系统之外,一定要强调它和五脏都相关。

因为肾精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五脏六腑之精,肾精转化为髓,髓与先后天都有关,那么髓能养骨,因此骨与先天、后天都有关。

只是强调作为一个分类的系统而言,肾主骨,将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

二、在中医文献里面,我们将来学习奇经八脉的时候,那个督脉和脊椎有关,脊椎是中医骨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这里讲骨还与督脉有关。

这里并不意味着骨的生理病理与其他经脉无关。

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的文献,在讲奇经八脉这里面,它的生理病理的时候,重点提了督脉和骨的关系。

大家看这个示意图,髓聚于脑为脑髓,藏于脊椎称为脊髓,藏于骨腔称为骨髓,我们这讲肾主骨,髓能够养骨,使骨发挥正常的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协同运动的作用。

中医还有个原理,牙齿,叫齿为骨之余。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与牙齿有关。

这样一个理论,用它来判断人生长、发育、衰老的生命历程,从牙齿作为判断,这是我们人类学,我们中医学,人类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从牙齿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判断人生长壮老这样一个生命历程。

大家都知道,人衰老的时候首先是牙活动了,用一个术语说叫齿摇,齿摇以后可以牙齿脱落。

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肾精衰竭,至少是衰少,衰老的征象之一。

为什么牙齿脱落责之于肾呢?就是用肾主骨来解释。

小孩出牙晚,五迟之一,中医讲了,说先天肾气不足,就这个结论,这样一个原理,有它的实践意义。

再看髓与血。

我们前面讲过肾精的功能,精髓可以化而为血。

在这一点上,骨髓是造血器官,《内经》已经建立起来。

《内经》只是讲精髓可以化而为血,没有讲骨髓造血。

那么髓化为血,还有一句话,也是一个原理,叫发为血之余。

人们的头发称为血之余。

什么意思呢?就是发的生理病理(与)由骨髓所化生这个血关系密切。

发通过血和骨髓联系起来,骨髓通过精和肾联系起来,所以肾与发又发生了密切关系。

头发的生长状况与它的颜色、功能都反映了人的生长发育状态,反映了人生历程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因此,小孩先天肾气不足,也可以表现为头发稀疏;人到衰老的时候,除了齿摇之外还有一个词叫发脱,就是头发脱落,用它来判断衰老。

那么为什么呢?它和肾精发生了关系,是通过血,中医从理论上是通过血这个机制来阐述的。

由于发和肾发生关系,后面我们讲五华,说肾其华在发,就是发反映了肾的生理病理。

通过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肾,一和脑髓有关,二和骨有关,三和血有关。

将肾和脑髓、血、骨、齿把它们联系起来,就是从肾藏精这个功能,可以比较完整地系统地解释了肾与骨、肾与齿、肾与血、肾与发的关系,那么齿、发、骨都属于外在形体的范畴,反映了形体与内在脏腑的同一性,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仅就这一个示意图,反映出:一、肾藏精,第一个原理;二、精化为髓,第二个原理;第三、肾精与脑髓,髓聚为海,脑为髓海。

脑为髓海这个原理意味着肾和脑髓的关系。

脊髓,髓能养骨,它意味着肾与骨髓的关系。

肾与脊髓的关系,髓藏于骨腔中,那么脊髓也好,骨髓也好,与肾发生了密切关系。

说齿为骨之余,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原理,意味着齿与骨,齿与肾发生了密切关系。

发为血之余,发是通过肾精,通过血这个环节,通过髓、血这个环节与肾发生关系。

仅就这一个示意图,包含了这么多的中医学的最基本的原理。

每一个原理,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解释了它们的发生机制,回答了为什么,而且更重要的,这些有了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中医临床医生认识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官窍五体我们到此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官窍。

首先讲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官窍。

什么叫做官窍?官窍是五官九窍的统称。

一、五官。

五官是指目、舌、口、鼻、耳的统称,或者说是目、舌、口、鼻、耳的合称。

官是机体有特定功能,而又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

窍分七窍和九窍。

七窍是指目、耳、鼻孔和口,目两个(孔),耳朵两个孔,鼻孔两个孔,口算一个孔,就一窍,合称七窍。

在七窍的基础上,加上前阴、后阴二窍,称之为九窍。

什么叫做窍?窍有孔穴、苗窍的意思,是人体与外界直接相连通的门户和窗口。

中医学里面的舌,舌本并非窍,但是在中医五脏开窍理论中,舌也作为一个窍。

中医学有个原理,叫舌为心之苗窍,或者舌为心之苗。

这是第一、讲官与窍的定义,概念。

二、讲一讲官窍的共同生理功能。

(一)官窍是人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也就是说,这些官窍直接和外界相通,人体内的生理状态,可以通过这些官窍反映出来。

(二)是体内外物资交换的门户。

比如鼻孔的呼吸,肺通过鼻孔来吸清呼浊,实现体内外气的交换。

比如二便,通过二便的排泄来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三)官窍还是致病邪气入侵和外出的通道。

(1)它是邪气入侵的通道。

各种邪气,外界的邪气可以通过官窍,由窍进入人体。

(2)人体内的邪气,通过治疗以后祛邪外出。

(3)官窍也是邪气排出的通道。

比如,前阴而言,在病理上出现尿道灼热,尿液混浊,中医说这有湿热,其中清热利湿,利尿,通过小便排出湿热之邪,是中医治疗膀胱湿热一个重要的手段。

那么这样一个治疗手段,它源于中医学对官窍的认识。

这个窍它是邪气排出的通道。

这是官窍总体来说,它们有这三个生理功能。

下面我们分别讲每一个官窍。

一、讲舌。

在中医文献里面,舌又称之为灵根。

中医学这个舌,官窍这个舌,是一个灵活的肌性器官,和现代解剖学那个舌是同一个器官,使用同一个词、术语、定义、语言符号。

但对它的认识,理论的解释和解剖学不同。

将来同学们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学习望舌的时候,会进一步学习舌的分布,就是部位的划分,就是前、中、后、旁。

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详细的内容将来在诊断学里面讲,我们这里面仅仅讲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舌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已经明确地认识到舌的生理功能,它有味觉的功能,它有参与咀嚼的功能,它有吞咽的功能,它有发音的功能。

从《内经》开始,已经认识到,经过历代学术的发展,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这个概念进一步完善,用于指导临床。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的耳鼻喉科的时候,五官科的时候,会进一步地来学习舌的生理病理,在这里仅要求同学们掌握舌的基本生理功能有味觉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发音功能就可以了。

讲舌与五脏的关系。

一、舌为心之苗,舌在五行上与心是为同一系统,它属于官窍范畴之内,属于苗窍,通过舌反映了心的生理病理。

中医学考察舌的生理功能,考察心的生理功能首先是看舌它的生理病理状态,来考察心,内在的心它的生理病理状态。

从思维上是如此,在五行分类上它是同一系统,要解释舌为心之苗的机制,第一、它在五行上属于心系统,所以称舌为心之苗窍。

苗窍在外,也就是舌在外,心在内,同一系统。

第二、从理论上解释,说心主血脉,为舌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这仅仅是阐述它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在这一点请同学们要特别地注意,在强调舌为心之苗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舌与五脏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