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辩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什么? • 3.血的功能。
• 三、精
• 1.精的含义。
• 四、津液
• 1.津与液有何区别? • 2.津液的概念。 • 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与哪些脏腑密切
相关?这些脏腑都发挥了什么功能?
• 五、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的内容。 • 2.症状、证候、疾病的理解,做到能够具体区分三者。 • 3.证(候)以及辨证论治的概念。 •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及举例。
• 一、气一元论
• 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二、阴阳学说
• 1.阴阳的概念。能够具体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特 别是人体组织结构的划分。
区别?
• 5.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 6.阴阳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 7.气的失调有哪些类型? • 8.气虚、气滞、气逆的常见脏腑和表现特点。 • 9.血虚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 10.气血关系失调的各自原理是什么?
• 11.伤津与脱液如何区别?
• 12.内生五邪的概念。
• 三、内伤病因
• 1.七情的概念。 • 2.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3.情志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是什么? • 4.饮食失宜包括哪些内容? • 5.劳逸失度包括哪些内容?
• 四、病理产物
• 1.痰饮的概念。
• 2.痰饮的形成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 3.痰饮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4.瘀血的概念。 • 5.瘀血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 1.天年的概念。 • 2.衰老的概念。 • 3.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4.预防的概念。 • 5.预防包括哪两个方面? • 6.防止疾病传变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 7.治则的概念。 • 8.治法的概念。 • 9.什么是正治、反治?正治法与反治法分别有几种? • 10.标本的概念及其常见的应用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就是整体观念,二就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就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5、“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与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与势力,又可以代表与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与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黄帝内经》―•第一部理论经典,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神农本草经》一一第一部药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一一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诸病源候论》一一第一部病因病机学金元时期:寒凉派一一刘完素攻邪派——张子和补脾派一一李东垣(李杲)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滋阴派一一朱丹溪最早提出”三因学说”一一陈言最早提出温热病”卫气营血”——叶天士著《温疫论》,创”戾气“说一一吴又可★※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人体口身的完整性和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思想)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一一五脏,其主宰是—卜辨证论治证:又称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扌舌,能反映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证据七冲门是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
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贲门、幽门、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症、证、病区别症f单一•的临床表现咳嗽证f某阶段疾病变化本质(主要矛盾)风热犯肺肾阴虚病f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发展规律和转归的病理过程,反映疾病的全过程滑胎消渴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一一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人体各种疾病的最基本病机是一一阴阳失调★※※阴阳一一指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
称为阴阳之”征兆“的是一一水火称为阴阳之”道路“的是一一左右阴一一物质五脏酸苦咸阳一一功能六腑辛甘淡※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阳中之阳-心,阳中之阴f肺,阴中之阳-肝,阴中之阴一肾,阴中至阴-脾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一一阴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的、相反的。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完整版)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传化物(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奇恒之腑异于正常的脏和腑之意。
就其形态而言,多是中空,与腑相近;就其性能而言,主藏阴精则又与脏类似。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将军之官――肝;相辅之官―-肺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藏象学说的整体观,表现为:(一)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形窍志液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称五官,也称七窍,加上二阴又称为九窍(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行色味时(五行、五色、五味、四时)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一、心系统五脏六腑之大主,生之主,君主之官,阳中之阳,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心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以汗为液,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体合脉,五行属火,外与夏气、赤色、苦味相应,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心系统。
二、脾系统阴中之至阴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一是脾主运化(水谷,水液),二是生化气血;三是脾主升清,四是脾主统血。
脾与胃相表里,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体合肉,主四肢,五行属土,外与长夏之气、黄色、甘味相应,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脾系统。
三、肝系统阴中之阳,刚脏,将军之官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肝主疏泄(主疏泄;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二是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经络1)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2) 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3) 络脉: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浮络、孙络;4)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
5)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生理机能: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6)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7) 督脉基本机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8) 任脉基本机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体质1.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 正常体质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3. 九大体质:平和质、阴寒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质(过敏质)。
病因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六淫);内伤病因(七情内伤);病理产物;其他病因(饮食劳逸)六淫概念:“六气、六邪”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病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性质和致病特点:1. 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2. 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3.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侠湿;4. 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 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3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4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
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