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0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教学目标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58-(14+6)=58-20=38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
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7×(7-5)(77-42)÷7(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35-2 =7×3=33 =21(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8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8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万以内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千以内数、万以内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用。
2.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下》2.教学课件3.班级学生名单4.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练习册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举例介绍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规则,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活动1.学生自主练习千以内数的运算,巩固基础知识。
2.学生针对万以内数进行加减法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步: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则,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巩固练习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扩展阅读1.《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材中相关章节。
2.《数学园地》杂志中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章。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教案(共7课时18页)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
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4课时,含教学反思)
5 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6+9+8= 32-10-6=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从情境中获取信息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从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53-24+38=29+38=67(人)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部编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案(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案
(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和掌握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
2. 能通过合并、分拆5以及利用加法活动掌握5的关系数对;
3. 运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二、教学重点
1. 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
2. 通过合并、分拆5以及加法活动掌握5的关系数对;
3. 运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出示数字5的数形和字母形式,让学生观察并回忆数字5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2. 研究: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数字5的书写和顺序,要求学生模仿并练。
3. 拓展:教师出示数字5的书写练纸,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次书写练,确保掌握数字5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数对中都有数字5,通过合并和分拆操作,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字5的关系数对。
5. 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游戏,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以及数字5的关系数对和加法运算方法。
四、教学资源
1. 数字5的数形和字母形式图片;
2. 数字5的书写练纸。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准确书写数字5的数形和顺序;
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合并、分拆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字5的关系数对;
3.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加法运算并得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小学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进行混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混合运算中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计算题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法则,如加减乘除的结合。
2. 混合运算的方法•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通过简单的算术题例子引出混合运算的方法。
3.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1.继续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重点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2.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3.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计算。
第三课时1.给学生更多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3.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
2.数学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析讲授法:通过解题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给学生出小测验,检测他们对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3.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文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PPT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1、课件出示物体一部分的图片,请学生猜测。
2、出示物体各角度所有图片,判断出是哆啦A梦的储存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个物体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
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我们平时“观察”时,也一定要全面各角度的观察物体。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1、出示物体各角度,认知观察角度方向。
前面——正面后面——背面旁边——侧面上面——俯视2、观察物体(1)每组分发一只河马进行观察。
要求:观察物体时,需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平视),发现物体的特点,还要认真、细心、肯动脑。
师:想一下怎样观察才是平视?生讨论汇报,师演示。
师:观察河马,你看到了什么?质疑:为什么大家看同一只河马,看到的却不一样呢?(2)带着思考,换位观察。
要求: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变换位置,直到回到原处。
师:你每次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生汇报:为什么每次看到的不一样?小结: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探索百宝箱思考:“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一定不同。
”这句话你同意吗?探索百宝箱:随机抽取物体观察,要求观察物体时,需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发现物体的特点,还要认真、细心、肯动脑。
让学生明白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设计练习试题,进行趣味练习。
(教案)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定义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 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米尺、毫米尺、PPT课件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以及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4. 巩固提高: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第2课时(1)2. 板书内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2)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4)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
2. 提高题: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并解决相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与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解决复杂混合运算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展示。
2.学生用具:纸笔、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讲述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阶段:讲解与练习1.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如先乘除后加减。
2.展示示例题目,让学生跟随计算。
3.继续练习更多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巩固理解。
第三阶段:拓展和应用1.提出有挑战性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
2.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方法,分享答案并进行讨论。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强调提高混合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反思学习中的困难和进步。
五、课堂作业1.布置混合运算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混合运算题目,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教学反馈1.定期检查作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升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希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勤加练习,不断进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 混合运算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训练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概念理解。
2.解决混合运算题目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正确应用混合运算。
2.解决混合运算题目时不混淆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
3.教学课件及练习册。
4.学生课桌上准备好的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基本运算1.回顾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规则及运算方法。
2.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巩固基本运算。
第二步:引入混合运算1.向学生介绍混合运算的概念,即在同一个算式中包含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的应用场景。
第三步:讲解混合运算规则1.讲解混合运算时需要遵循的运算优先级规则。
2.示范解决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第四步:分组练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布置几道混合运算题目进行练习。
2.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五步: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几道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完成计算。
2.学生完成后,相互核对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第六步:整理和复习1.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和规则,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
2.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2.总结混合运算的规则,写出一个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三、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教具:数字卡片、小白板、计算器等。
•环境准备:保证教室清静整洁,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安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运算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进行加法运算示范。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加法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减法运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减法练习,互相帮助、讨论。
3.教师展示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课时:两位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介绍两位数的组成方法,并进行示范。
2.学生完成两位数大小比较的练习,加深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1.教师出示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问题,展示解题思路。
3.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习题。
2.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对比加法和减法运算。
3.思考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写出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激励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以上为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学生们在本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15页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课题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情景导入,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齐数,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4)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案(1)
《分米和毫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作业纸、学生尺、5角钱、米尺。
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谈话:小朋友们,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
在前面你们老师已经带着大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板书)提问1: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谁能用手势比划出来?(引导学生做出一庹)师:对!像这样的一庹大约长1米。
两只手伸出来!(做出一庹)提问2:做的真不错!那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比一比?(指名学生上去比划手势)师:我们一起做一遍。
师:大家记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二、情境引入1.师:瞧!谁来了?(孙悟空)。
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孙悟空的兵器叫什么吖?——金箍棒!它可神奇了,悟空让它变大它就变大,让它变小它就变小。
(动画展示)现在金箍棒变得这么小,要想准确表示它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
三、认识毫米师:1毫米有多长?你能在直尺上找到它吗?师:谁来指一指?(多媒体出示直尺放大图)师:还有哪儿也是1毫米?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师:谁再来找?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师:现在请你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
找到后用铅笔尖指着,让你的同桌瞧瞧。
(生互相指。
)师:1毫米的长度,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特别短)师:是的!毫米这个单位特别小,我们一般在测量物体的厚度时才用到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2.能够正确应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工具:小黑板、彩色粉笔、教具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场景,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新知讲解
1.介绍混合运算的定义和意义。
2.通过例题讲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3. 案例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混合运算的案例。
2.随堂辅导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延伸
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
2.开展一些实际应用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反思
•思考本节课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七、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加减乘除
•步骤和技巧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的7人,有12+7=19 (人)。
可以列综合算式为4X3+7,这个式子先算乘 法4X3等于12,再算加法,加上7等于19.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同学们真厉害!说了这么多解决方法。
其中涉及了乘加的混合运 算,大家按照从左往右的的原则书写综合算式。
那么是不是乘加混合运算 也和加减、乘除一样,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7+4X3这一道题 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 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组内交流。
师:是先算7加4还是先算4X3呢?教师明确乘法除法是比加法和减法高一级的运算,同级运算按照从左 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比如乘法和除法、加法和减法,它们都是同级运算。
遇到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应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
那么,现在可以说说这样的算式怎么计算了吗?生:先算 4X3=12,然后 7+12=19.师:同学们,请回过头来想一想“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的问 题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思考:比较4X3+7的运算顺序和7+4X3的运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时,无论乘法在前面还是乘法在后 面,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四 .巩固提升1 .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4〜6题。
五 .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 点?(学生发言,教师予以总结) 课堂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第26页 教学反思:快乐挑战: 在口里填上合适 的数。
28-口乂8=4□♦6+8=16答案:3 48教学设计增删补改一.新课导入计算并说明计算顺序。
45+9-10= 27-9+12= 3X6 + 2二35 + 5X7= 3X8+5= 27+3+11=二 .展示学习任务1.我能熟练掌握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我能运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面包吗?我们吃的各种美味的面包都是面包师傅在烤箱里面做出来的。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
•熟练运用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先后顺序,并能运用交换律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拆分数字、借位等方式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先后顺序,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解决混合运算问题,尤其是在出现多个运算符时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包含大量混合运算例题的幻灯片。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小白板及白板笔。
•课堂练习题:设计好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以熟悉的简单加减法为例,复习学生对加减法的基本认知。
2.提出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节:混合运算基础知识讲解1.介绍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强调加减法的先后顺序和交换律。
2.演示如何通过拆分数字或借位等方法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给出一些简单例题进行讲解和操练。
第三节: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1.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题目,供学生课堂上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四节:课堂练习及小结1.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课上的学习成果。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混合运算过程中注意的细节和常见错误。
五、课后作业1.布置相关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
2.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思考,探索更多的混合运算案例,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实例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掌握解题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混合运算的实例和练习题目。
2.复印好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利用实例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混合运算解决。
第二节:讲解与练习
1.通过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三节:拓展应用
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混合运算解决。
2.学生自主探究,列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讨论。
第四节:总结与作业
1.总结混合运算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并思考如何应用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重点加强训练。
应多开展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课程教案设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任何一堂课的核心,也是教师制定教案的首要任务。
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的计数方法,并能够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推理方法。
二、教学要点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的读法和写法——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字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在不同语境下运用。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3、图表的制作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推理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三、教学方式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2、问答式教学法——教师应该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通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课堂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用途。
2、讲解——教师简单地讲解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小型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实验。
3、制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的图表制作方法,并帮助学生制作一个具体的图表。
4、数据分析——教师让学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5、总结——教师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1、日常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年级二年级
科目数学
单元五
中心发言人
教案使用者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种不同情况下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教学时数:4课时
课时安排:
1、混合运算顺序………………………….1课时
2、练习十一....................................................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周第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题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关键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
加、连减计算,你们还记得计算顺序是怎样
的呢?
2、计算。
25+38-9 65-28-19 53-24+38
二、
问题导航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计算顺序怎样?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怎样计算?
3、如果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又该怎样计算?
三、
探究学习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一,学生独立解答。
2、2、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师: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3、 53-24+38,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那么怎样写呢。
请同学们自学例1.并试着写一写。
4、展示写法。
师结合学生板书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做脱式计算。
5、小结算法。
6、计算15÷3×5又怎样算?
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
7、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算。
8、练习:47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完-----展示汇报)
2、4X3+7,怎样脱式计算?生试着写一写,不懂可以自学课本。
3、展示汇报,小结算法。
4、练习:48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3
1、算式里有括号的,又怎样算呢?自学课本例3,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获。
2、尝试练习(12—5)X3
3、展示算法,小结算法。
四、知识回顾,提问问题导航1、2、3
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
2、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完全正确的学生给
予表扬鼓励。
3、小组交流订正。
五、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周第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题练习十一
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
一、复习铺垫
1、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混
合运算的顺序怎样?(指名口答)
二、目标导航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三、探究学习一、指导练习
1、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9题表二。
提示:注意发挥小括号的作用。
2、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0题。
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一个性质: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有时这样能使计算简便。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2题。
(1)这题应该先计算出什么?
(2)学生列式计算
4、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5、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4题。
四、巩固练习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提升
第周第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
一、谈话导
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是
靠一步计算就能解决的,所以混合运算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节课我们
一起来探讨用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板书课题。
二、目标导航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学习一、出示教材53页例4
师:面包师傅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办法帮他解决吗?
1、学生自个儿读、审、分析题目
2、学生自个儿想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讨论
a.可以先算还剩多少个没烤。
60—36=54(个),剩下的54个,每次烤9个,54里有几个9就是需要烤多少次,54÷9=6(次)
b.综合式( 90-36)÷9 列综合式的时候为什
么要加括号呢?
4、展示汇报欣赏评析。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画图分析。
5、师:该怎样思考用多个步骤解决的问题
呢?(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能正
确解答。
)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2、练习十二第1、2、3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提升
第周第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题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l.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
一、复习导入计算下列各题
34+26—19 3÷3×9 2×9÷6
(38+25)÷7 2×4 ×5 24÷6÷2
二、问题导航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
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算。
b、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c、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学习教学58页第1、2、3题。
a、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各个练习题,要求学生
在解决问题时能用分步解和列综合式两种方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b、小组合作探究。
c、学生上黑板板演、展示。
d、教师点评,学生集体纠正。
e、教师总结归纳。
四、总结提升这一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