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要素看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那么,我们要如何解读供给侧改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表象:需求不足。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
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
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
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
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供给侧改革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1-4]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
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头戏。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供给侧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
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背景、目标和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优化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提高要素质量、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为主要内容,使供给侧发生全局性、系统性、结构性变化的一种改革。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采取拉动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但这种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瓶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低端过剩,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若不能及时应对,这种产能过剩的压力就将持续存在。
2.结构性矛盾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已经二十多年,然而,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供给结构却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占领市场份额的高端供给能力不足,短缺乃至严重制约了发展。
3.供给侧质量不高我国供给侧存在的技术水平低、效率低、创新不足、资源无序配置等现象,已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都对整个经济发展构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打破供给侧瓶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供给侧改革,要以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以推动经济靠向创新型、生产型、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和供给结构调整为目标。
2.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供给水平优化要素配置,增加供给侧的动力,要推动资源、劳动、知识等选拔和挖掘优秀人才,提高整个经济活力和生产能力,提升经济关键要素的质量和效率。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各种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整个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它们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革具有以下的原因和举措。
一、内涵原因1. 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成为新特点。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转变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仅要把握优势产业,更要重视高附加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开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济,推进经济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3.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过多的粗放型投资和产能过剩,造成了产品过多供给,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降价甚至破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掉产能过剩的行业,可以减少过度竞争,使生产方式更加稳健,消除生产过剩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商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举措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为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政府服务。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竞争力态势,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境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改革行业知识经济结构,创新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适度扩大中低端产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洁净化、绿化和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
供给侧改革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供给侧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供给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深化市场化、加强创新驱动。
首先,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的重要内容。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是实施供给侧的关键环节。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打破用工门槛,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
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推动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通过投资体制,提高公共投资效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
通过推动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其次,深化市场化是供给侧的重要途径。
市场化是调节供需关系、优化供求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供给侧中,深化市场化可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打破垄断等方式,促进市场主体的更加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供给规模。
加强价格市场化,打破价格壁垒,实现价格和成本的透明,增强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引导作用。
推动企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体供给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通过消费需求对供给的引导和调控,实现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
最后,加强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的基础和动力。
供给侧要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创新要素,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供给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供给侧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深化市场化,加强创新驱动,实现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实施在生产者一端,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影响生产。
在提出一系列改革后,我们发现,改革总是会对大学生产生各种影响。
在青年时代的我们正处于人生重要阶段,各种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其中,消费观也极为突出。
总有不断的新闻曝出大学生过度消费,倚仗着父母的钱挥霍,不管不顾。
给父母造成极大压力,对自己心理生理健康成长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前一段时间的校园贷,裸贷事件的悲伤还萦绕在校园中,我们不能忘记其带来的惨痛教训。
所以正确消费观的树立,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给大学生最基本的影响。
在以前,我们就了解过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现在它仍是适用的。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产能过剩,就会有更多商品供我们选择,与此同时,就可能出现购买过量。
本不需要的东西,也想买回来,容易造成入不敷出,过度消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作者:洪银兴来源:《唯实》2016年第10期当前,中国要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发力,这不仅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新趋势做出的主动选择。
在需求侧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需求管理方式,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
在供给侧方面,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进一步完善需求侧的管理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际上是需求侧的改革,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体制上,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取消指令性计划,等等;宏观体制上,强调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尤其要突出财政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
经济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完善需求管理,把“三驾马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及出口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
完善需求管理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消费的拉动作用问题。
当前,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进一步培育消费力。
过去我们只谈生产力,不谈消费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专门讲了消费力的问题。
实际上,宏观经济平衡就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平衡,如果生产力进步了,而消费力滞后,仍然不可能有发展。
培育消费力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解决好社会保障。
这三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
二是发展消费经济。
发展消费经济,实际上就是发展服务经济,只有当服务经济发展起来,才可能有消费经济。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制造业的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可以分开,企业找一个生产基地,土地便宜,资源便宜,把生产的产品运到市场上销售就行了,但是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人群。
也就是说,服务和消费不可能分开。
所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轰轰烈烈地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人群,服务业无法持续发展。
当然,当消费经济发展起来后,服务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
供给侧改革专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1)是什么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C.化解房地产库存(去库存)【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D.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降成本(降成本)【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E.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之举.今年两会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主线.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在认识学习中央精神,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社会出现了一股“供给侧热”.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当前社会上对于供给侧的理解和执行有“庸俗化”、“短期化”、“绝对化”三大趋势。
所谓庸俗化,是指不分对象内容,什么都往“供给侧”这个篮子里面装。
所谓短期化,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重点代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就短言长"甚至“以短代长”。
所谓绝对化,是指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手段),而认识不到根本目标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的)。
对此,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正面宣传和阐释.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纵观国内外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主体都是政府,即主要通过放松管制、减税降负、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等,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换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政府针对自身所动的大手术。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延续,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下半场。
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引领经济甚至主导经济的模式,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消费正在替代投资成为新的增长动能。
与相对明确稳定的投资相比,消费所具有的多样性、易变性、复杂性,要求与之灵活应对的各类市场主体才能与之对应.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确是要求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法主要在于还权于市场、还空间于企业与社会,目标是激活市场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这与单纯、一味地强化政府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着力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的一种改革。
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包括多个方面,下面将进行详细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在于加强创新驱动。
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需要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这就要求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政府也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通道,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持续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在于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着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不足的现象,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促进优势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在优化产业结构中,需注重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技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环保产业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向制造强国迈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在于优化要素配置。
要素配置优化是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要素配置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深化投资和融资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供给侧也有“三驾马车”
供给侧的“三驾马车”:劳动、资本和技术高善文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需求是从产品角度看问题;供给是从要素角度看问题。
如果说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话,那么供给侧也有三驾马车,那就是劳动、资本和技术。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增加要素的投入数量或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在劳动层面,这包括:第一,鼓励延迟退休,鼓励促进生育;第二,政府基于居民原则无歧视地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保、医疗和失业救济等服务或者促进这些服务方便地跨地区转移,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第三,增加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的投入或税收优惠。
资本要素包括资金、土地和存量资本(如机器设备和厂房等)。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在于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市场化。
在银行和保险领域,在推动利率和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金融创新。
在资本市场领域,以加快实施注册制为突破口,以新三板、战略新兴板为抓手,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土地方面,在统一规划、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在全面确权的前提下,抓紧建设一个开放透明、可自由交易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存量资本方面,这包括:一是对于已经丧失盈利前景和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强化市场约束,加快关停并转,从而将存量资本及劳动力资源尽快释放出来,通过市场化机制转移到更有效率的使用方向上。
银行可以考虑加快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并集中处置,证券行业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购并基金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保险公司可以为此提供优先级融资,股票一、二级市场可以为并购基金提供最终出口。
二是对于存在准入限制和政府管制的行业,加快建立和全面压缩负面清单,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的制造和服务业领域。
三是政府将管理和运营的具有自身经营性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剥离给市场化机构,对其中的公益性部分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来购买。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实施广泛的减税政策。
四是在强化市场约束的前提下加快商品房库存的处置。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
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
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
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
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是指通过调整供给侧资源配置和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潜力的措施。
这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供给侧结构性的内容和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去产能:去产能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减少过剩产能,实现市场供求平衡。
过去几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和煤炭行业。
去产能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淘汰落后、无效和无盈利能力的企业,推动行业良性竞争和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去库存:去库存是指通过减少存货和清理无效资产,消化过剩库存,提高资本利用率。
过去几年,中国面临着因投资过剩和需求不足导致的庞大库存问题。
去库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大库存调控力度,推动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去杠杆:去杠杆是指通过降低杠杆率,缓解债务风险,减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增长过快,债务风险逐渐积累。
去杠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债务监管和处置,降低债务风险,提高企业和政府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降成本:降成本是指通过降低企业用工、融资等成本,改善企业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面临着用能、用地、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拖累了企业发展。
降成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减税降费、简化行政审批和减少企业负担等举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供给侧结构,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
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减少无效和低附加值产能,加大高技术产业和创新驱动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增强市场活力:通过加大市场竞争,推动资源在供需双方更自由、更充分地流动,增强市场活力和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供给结构,即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以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二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驱动、减少市场垄断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即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改善市场环境,确保供给侧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优化供给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市场垄断,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可以提升市场发展环境。
通过优化政府服务和改善市场环境,可以减少市场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推动经济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是一个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政策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这一,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什么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将经济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穿新领域,真正启动内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其次,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
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
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新常态第三个特点时指出,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深入去理解供给侧改革
如何深入去理解供给侧改革也许你听说过供给侧,但你理解供给侧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供给侧的理解一、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
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
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性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优化供给结构。
当前中国经济供给结构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保,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供给能力和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释放市场活力。
过去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方的主体地位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对供给方的调节作用不足,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主体不够活跃。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供给侧改革,推动形成多元化、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
这样才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形成有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创新发展方式。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但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趋缓下,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形态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保障民生福祉。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佐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大要素看供给侧改革
作者:贾康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第09期
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即社会发展从满足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阶段,进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
原有的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动力已明显衰退——人口红利下降、土地成本激增、各类资金总量充裕却“无路可投”,且投资效率偏低。
一场事关国家未来的供给侧改革,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很显然,经济要想持续增长,就必须充分激发科技创新这一动力源。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创造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这是形成新的动力源的前提。
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发展前期,曾扮演了重要支持角色,但近年来支撑力明显滑坡。
低廉劳动成本比较优势曾为我国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所谓“刘易斯拐点”,社会适龄劳动人口以每年数百万的规模递减,各地相继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和用工贵等现象。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
有研究表明,我国将在“未富先老”后的5-10年内步入超老龄社会。
考虑到人口基数与结构变化是决定国力和国运的一个因素,“放开两孩”后,还需有接续的适当鼓励生育的措施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战略举措。
除劳动力要素外,我国还面临两大供给侧难题——土地资源开发空间受制收窄、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和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城郊、农村土地以各种形式被转化为城市发展用地,这本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随着土地的长期开发,我国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未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因地制宜做出创新升级的战略调整。
由此造成的是土地市场以非常规的渠道、路径发展,造成了网络上不时有“天价”拆迁,征地拆迁补偿成本居高不下,有关极端事件等事情曝出。
如此发展,不单是容易引起诸多社会冲突与群体事件,还造成土地开发利用空间越收越窄的局面。
因而,现有土地开发机制需要另辟蹊径。
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但近些年问题也积累甚重。
事实上,不管是从企业、机构还是从居民储蓄上看,我国都堪称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但由于常规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已普遍出现,金融和资本领域又存在较为严重的供给抑制与约束,使资本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金无处可投,需要将制度创新与投融资机制相结合寻求新的出路。
国际经验显示,各国早期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支撑和贡献,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这三项支持力明显滑坡,科技创新这一动力就应时应势被充分释放出来。
值得重视的是,制度缺陷难以激发知识分子,特别是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去做复杂的脑力劳动。
近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些打击、限制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不良案例,一些单位起劲地按官本位、行政化规则标准,对科研课题经费层层设卡。
这应该引起反思和重视。
总的来说,从供给侧要素结构升级与动力体系转型来入手改革,符合我国当下国情且迫在眉睫。
在劳动力优势衰退、土地发展利用受限、资本无处可投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优化实施人口资本战略,另一方面要积极审慎地推动“地票制”等土地制度改革,并解除金融抑制优化投融资机制。
最重要的,还须做好制度与规划的完善调整,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充分尊重科研规律,优化科研环境,激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以释放科技支撑力。
至于如何将改革良策落细落实,还需要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及时实施有效的理性供给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