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doc
7-1.1233 婚姻关系由儿时亲子关系(依恋关系)品质来决定(3)
婚姻关系由儿时亲子关系(依恋关系)品质来决定(3)本来很久前,一直想写依恋关系与成人婚恋关系相关的文章的,最近也在开展依恋关系理论的讲座和课程,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去下笔了,最近,让我看到别人转的这文章,发现了这他山之石。
请大家一起来认真分享一下。
本文是经典的从客体关系理论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成人与配偶的关系,分析了孩子的人格是如何被塑造的,之后又是如何在关系中表达的。
通俗,易懂,好文章,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是遇到婚恋问题的来访者可以细看一下,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二来可以有着一定的这方面的了解后,也更能去选择真正的合适自己的咨询来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在挽回恋情,或者说是婚恋关系的处理上,特别是人格中依赖特质比较明显的来访者更要看一下这个文章,尽量不去要心理咨询师手把手教你去怎么做,来让自己的恋情美好起来或者挽回成功,如果遇上“神棍”型的网络“心理咨询师”不但伤了财,还劳了命,你也不会为了几百或几千元钱,在网络上投诉无门,切记。
(本人名字和身份被这样的所谓的“婚恋咨询师,婚恋专家”在前几年假冒过,所以在此也让我像普通人那样发泄一下我的小小愤怒,如果看客有不舒服的感受,我很抱歉哈!)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
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
(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
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
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安全依恋关系对今后成长的重要性
?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是对此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0-2岁,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认为0-2岁的孩子不懂事,我们负责好他的吃穿,别生病就可以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0-2岁时有着强烈的和妈妈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在孩子0-2岁期间不要和孩子有太多的分离。在一些国家,妈妈在孩子3岁之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孩子,这一点很科学,因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和妈妈建立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 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父母陪住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不得不离开母亲。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样的儿童悲伤情景,让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作者 刘洋 刘华清
???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特皮实,比别的孩子好带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质类型不同,同样在后天环境中的创伤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了生活和学习,那么这就是出现了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心理治疗,减少创伤带来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依恋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和维持依恋关系的心理机制。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依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茨沃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依恋的需求,这种需求源于婴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
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它使个体感到安全、被关爱和有价值。
依恋关系形成于早期的亲密关系中,并在成年后延续于恋爱关系和友谊中。
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样式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能够依赖他人,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独立、冷漠和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支持。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关注和接近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依恋理论对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依恋样式会影响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期望。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冲突和压力,同时也更能够提供支持和关爱给他人。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选择独处或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情绪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对关系中的细微变化过度敏感。
其次,依恋理论还解释了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冲突。
依恋关系中的依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个体依赖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和满足基本需求。
然而,当依赖过度或依赖不平衡时,可能会导致冲突和不满。
例如,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他人的关注和接近有强烈的需求,一旦他们感到被忽视或被拒绝,可能会引发冲突和情绪不稳定。
最后,依恋理论还对恋爱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
简述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关系研究的进展
简述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关系研究的进展作者:关键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9期摘要:依恋产生于婴幼儿时期,并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拟通过介绍早期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及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探讨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之间的可能联系和关系。
关键词:母婴依恋成人依恋亲密关系婚姻质量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通常为母亲)之间形成的特殊而强烈的情感联结。
Bowlby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一种心理表征以及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
个体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依恋会贯穿个体的一生,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拟通过早期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及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之间的可能联系和关系。
一、早期依恋Bowlby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一种心理表征以及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 Model)。
Ainsworth及其同事将母婴依恋关系区分为4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后三种统称为不安全型。
不同的依恋类型反映了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而且这种模型一旦形成,就有了比较强的稳定性倾向,对个体后期的依恋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幼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与通过陌生情景法测得的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从而验证了Bowlby的依恋理论,早期依恋存在跨情境跨时间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婴儿期依恋类型对幼儿期依恋安全性的预测效度非常高。
尽管Bowlby强调早期依恋模型的致性和稳定性,但他指出,个体的依恋类型也会由于后期的现实体验而发生改变。
PAJoseph等人的研究则证实,一些压力源(如母亲不良行为、消极表现和贫穷状况)可以预测被试安全依恋的下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婴幼儿阶段是人类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依恋是一种情感纽带,它不仅影响个体在童年时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也对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期的依恋类型及其对个体长远发展的影响。
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
他认为,婴儿在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其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
鲍尔比强调这种依恋关系在心理生理层面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是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个体应对外部环境挑战中的重要保障。
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理论,通过“陌生人情境实验”,她识别出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以及后来的分类“混乱型”。
以下是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及其特征: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婴幼儿能够自由探索环境,同时会寻求照顾者的支持。
当照顾者离开时,他们会感到不安,但当其归来时,能很快得到安慰并再次积极探索。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适应性。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照顾者的反应显示出一种独立性,但这种独立往往是因为他们难以信任他人。
而他们在遇到压力时,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倾向于内化情绪。
这种类型的儿童往往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孤立,不容易建立深厚的人际联系。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儿童通常表现出对照顾者高度依赖。
他们在面对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并可能会出现哭闹、愤怒等情绪反应。
而在照顾者归来后,虽然迅速获得安慰,但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反应,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可能表现得不自在、紧张。
混乱型依恋此类型儿童常常表现出矛盾和无序的行为。
在回避和亲近之间频繁摇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与照顾者之间的不安全感。
这种混乱常源于照顾者本身的不稳定性或者无条件支持缺乏,使得孩子缺乏明确的依恋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增长的离婚率和单亲家庭数量,以及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儿童的依恋关系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依恋是指人们在发展初期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通常是与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系。
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依恋关系对其情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通过自主行为的实践,儿童逐渐建立自己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姓名。
婴儿在出生后会寻找自己的照顾者,逐渐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的情感关系。
这种关系是婴儿独立自主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当儿童的依恋与他们关系最亲密的人发生了变化,比如离开或者经常缺席,儿童的情感状态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长期来看会导致其情感偏差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依恋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依恋关系贯穿了人一生的成长阶段,特别是在早期发展阶段时,依恋关系影响了儿童的社交行为。
对于安全依恋的儿童来说,他们会对社会环境抱有积极的态度,更有信心与别人交往。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难以处理责任、竞争和挑战等问题。
因此,在发展早期的阶段,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情感环境非常关键。
依恋关系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孕育乐于探索、尝试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通常更勇敢地面对和学习新知识。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明显的抵触行为,对未知事物持怀疑的态度,甚至会拒绝学习、成长和发展。
四、依恋对儿童的情感调节影响依恋关系还会影响儿童的情感调节。
健康的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儿童感到悲伤、沮丧、失望和愤怒等情绪时,他们会寻找人来安慰和支持他们。
如父母和亲戚,通过这种支持和关怀,儿童可以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好地适应和处理身边的事物。
总之,依恋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儿童依恋关系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为他们营造安全、稳定、可靠的情感环境,加强与儿童的沟通,理解和关注他们的需要,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也逐渐被应用到成人关系领域。
本文将从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以及依恋类型对成人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简介依恋理论由约翰·鲁宾和玛丽·安斯沃斯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其成长和发展。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寻求安全感和依靠恢复安全感的倾向,这种依恋行为可以在成年后延续到恋爱关系和友谊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1. 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对自己和伴侣有积极的认知,能够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性和独立性;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担心伴侣的爱是否可靠,有时表现为过度依赖;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独立性,对依赖他人持保留态度。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类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
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恋爱关系,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2. 依恋理论对友谊关系的启示除了恋爱关系,依恋理论也可以解释人们之间的友谊关系。
在友谊中,依恋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任、接纳和支持。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友谊中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进一步展示了依恋类型对成人关系的影响。
3. 依恋理论对家庭关系的启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其之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成人关系中,家庭关系也受到依恋类型的影响。
一位安全型依恋者可能更容易与伴侣和家人建立亲密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的沟通与理解上的障碍。
结语依恋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期的依恋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成人关系中的种种现象。
人们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类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创造出健康、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
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
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程青阳 11104510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二班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企业招聘都要求素质,技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给现代社会家庭培养模式敲响了一个警钟,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一切表现或许与幼儿期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良好的依恋类型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是存在影响的。
关键词:儿童依恋人际关系婚姻质量儿童在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与形成的依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质量存在较大影响。
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的人群生活上能够独立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与计划,他们在朋友同事中的亲和力太别好,与他们相处的太别融洽,能够较大程度得到到朋友和同事的欢迎与认可,同时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群在成年后与恋人配偶之间也延续着这样的良好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接受来自伴侣的意见,彼此能够互相信任,相反焦虑矛盾的依恋性格会给情侣夫妻之间带来隔阂,焦虑的一方会依赖对方,他会时不时担心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具有这种依恋关系的人群往往在社会中难以真正立足。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期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并且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儿童成长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质量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下面就这个问题分四个反面进行剖析.一依恋理论对儿童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1】依恋类型基于人们的外在表现大体可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焦虑-抵抗型非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非安全型依恋,这三种依恋类型是总体概括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可能有部分人群不符合这三种中的任何一个,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三种依恋类型的权威性,安全类型的人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持有积极的态度与看法,他们首先不会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他们也会认为其他人完全可以信任,他们对待亲密关系很坦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不会因为一个小事让自己痛苦,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类人群年幼时与母亲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他们的父母亲在抚养他们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基本雏形,叫他们如何适应这个喧嚣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爱与被爱两种,这类人不仅有能力去呵护别人,爱别人,他们同样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别人给予他的特殊的爱,安全型依恋的人群很少担心别人会不理他,他会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相关的思维,他们乐于把自己形成一个容易与他人相处的角色,所以才使得他们成年后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很轻松,不会像其他类型的人群表现的那么紧张。
幼儿人格的形成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
幼儿人格的形成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初期的经历会对人们成年后的婚姻恋爱生活造成专门大的影响。
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的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
下面让咱们具体地看一看初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专门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一、依恋期:(0-18个月)当婴儿诞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乃至呼吸也没必要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
可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愉快,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若是他在需要的时候当即能取得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可是若是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当即取得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要挟。
因为这时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数量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大体的需要,若是这一需要不能取得知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
婴儿高声的哭泣即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单单是成人以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
固然,百分之百能知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
由于各类原因,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情形而不能当即知足婴儿的需要的时候。
可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不闻不问,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本源。
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知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映不稳固:有时候能知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固,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
或一个珍惜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不时守在孩子身旁,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以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成心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适应等等,不到时刻坚持不喂奶,听凭孩子哭闹等等。
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对成年人关系的影响
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对成年人关系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是他们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婴儿期,我们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与情感联系对我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早期经验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情感生活,并对我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对成年人关系的影响。
一、婴儿期体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婴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们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特质和个性。
如果我们在婴儿期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温暖,我们往往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样式,对人际关系持乐观态度,并表现出信任和亲密的行为。
相反,如果我们在婴儿期遭受忽视或虐待,我们可能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样式,对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回避或依恋焦虑的行为。
二、婴儿期体验对恋爱关系的影响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对成年人的恋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我们在婴儿期发展出的依恋样式会在成年时影响我们的恋爱关系。
安全依恋样式的个体倾向于建立稳固而亲密的恋爱关系,并拥有健康的沟通和信任模式。
而不安全依恋样式的个体则可能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依恋焦虑、回避或不稳定的行为。
三、婴儿期体验对友谊关系的影响除了恋爱关系,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还对成年人的友谊关系产生影响。
婴儿期时培养出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延续到成年期,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友谊关系。
安全依恋样式的个体倾向于建立亲密、稳定的友谊,表现出奉献和支持他人的行为。
而不安全依恋样式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信任困难、避免亲密和不可预测的行为,对友谊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婴儿期体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最后,无意识与依恋关系婴儿期体验还对成年人的亲子关系产生影响。
我们在婴儿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形成了特别的依恋关系,并会影响我们成为父母时的行为和态度。
安全依恋样式的个体往往能够提供安全和温暖的亲子关系,表现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引言:依恋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情感连接,它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发展,还对个体的认知、社会和情绪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依恋对婴幼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三个阶段进行阐述,探讨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依恋对婴幼儿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社会和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其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在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情感交流方面更为积极和健康。
与此相反,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社会方面,依恋关系对婴幼儿的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婴幼儿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社会关系,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分享性和友善性。
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孤立和攻击行为。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认知方面,依恋关系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有显著影响。
安全依恋的婴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更高的探索性行为和认知灵活性,对新环境更有适应能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认知发展滞后和学习困难。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期:依恋对儿童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社会和自我认同方面。
情感方面,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健康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方面,依恋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和社交技巧。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和人际关系问题。
因此,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那么,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是从哪里学到的呢?心理学家认为,在生命的早期,人类与主要的养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对日后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重大。
这份特殊的情感联结,也被称作依恋(attachment)。
年幼的哺乳类动物,尤其是人类,天生就有跟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主要的养育者身体接触的需求。
与母亲的身体接触,会带给他们情感上、精神上的舒适、安全和温暖感;如果母亲不在,就会尝试与别的物种建立联结。
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在实验室为年幼的猴子制作了两个圆柱体作为幼猴的“代理妈妈”,一个上面围上铁丝网,另一个上面覆盖上了一层柔软的毛圈织物。
8只幼猴都在两个“代理妈妈”的陪伴下,关在笼子里饲养。
两个“妈妈”的胸部都装有可以喝奶的管子。
幼猴们会把哪个“代理妈妈”当成妈妈呢?结果显示,所有的小猴子几乎都一直黏着“软布妈妈”,挤进“软布妈妈”怀里,只有在饥饿时才去吸吮“铁丝妈妈”的奶管。
哈洛的实验说明了年幼的哺乳类动物,生来就有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的养育者身体接触,并由此获得精神、情感抚慰的需求,人类的婴儿也是如此。
他们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感到最大的舒适和愉快;反之产生分离焦虑。
在陌生情境中,母亲的出现会感到最大的安全和抚慰;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和疼痛时,喜欢寻找母亲。
美国精神病学家卡巴尼斯将依恋定义为在时空上联结一个人与某一特殊他人的持久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远近亲疏,都与这条无形的情感纽带有着或大或小的联系。
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真正的依恋出现在婴儿在6个月之后,那时婴儿会表现出“寻求接近行为”——跟随或黏住一个特定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
一直到两岁,婴儿会把这个人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
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
依恋理论——精选推荐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第⼀节 婴⼉期的依恋弗洛伊德有句名⾔:婴⼉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可⽐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旦建⽴,就⼀⽣不变”。
⼀、母亲──婴幼⼉的“第⼀重要他⼈”当⼀个⼩⽣命诞⽣以后,成⼈便开始扮演起特定的⾓⾊,⼈们情感⽣活的价值亦由此得到了提升。
这个⼩⽣命不久就会变成⼀个合作者,他既是属于家庭的,⼜是属于我们的祖先的,更是⼈类的⼀分⼦。
婴⼉诞⽣后,母亲给了孩⼦⽆数个“第⼀次”。
她们第⼀次喂养孩⼦、抚摸孩⼦,使孩⼦获得了被⼈关爱的快感;她们第⼀次逗孩⼦,与孩⼦嬉戏,使孩⼦体验到了与⼈同乐的愉悦;她们第⼀次倾听孩⼦、解读孩⼦,使孩⼦感受到了被⼈理解的幸福……这⽆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且连绵不断。
在通常情况下,母亲是婴⼉的主要抚养者。
科捷尔丘克(Kotelchuck,1976)基于对6~12个⽉婴⼉⽗母的采访,报告母亲每天平均花费9⼩时与婴⼉接触,⽽⽗亲平均每天花3.2⼩时与婴⼉接触。
研究也发现,⽗亲主要是通过游戏对⼉童发⽣影响。
母亲不仅与婴⼉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的接触空间最⼴,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母亲必然承担着“第⼀重要他⼈”的⾓⾊。
⾸先,母亲是婴⼉最重要的刺激源,母亲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动作的、⾝体的等⼤量刺激,极⼤地满⾜了婴⼉⽣长的需要,为婴⼉早期认知结构的发展建构起了基本的图式。
其次,母亲是婴⼉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婴⼉的影响是⽴体的、全⽅位的。
⽐如有关母⼦正常交往和母亲缺失对婴⼉语⾔发展的影响及对婴⼉语⾔发展的作⽤的⽐较研究表明,母亲对婴⼉语⾔发展影响极⼤,母⼦正常交往有助于婴⼉语⾔正常、顺利地发展,⽽母亲缺失,即使⽗亲健在,也会使婴⼉的语⾔发展受损。
最后,母亲是婴⼉最重要的情感源,母亲给予婴⼉的⽇常照料和抚育,成为最有效的情感刺激,提供了最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反应。
因此,母亲在婴⼉积极情感的发展中起着发动和保障的作⽤,同时,母亲⼜是婴⼉社会性⾏为和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
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
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
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一.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
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
依恋理论及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
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张磊 11104510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二班摘要: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总是在和周围的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婴儿降生后便开始和周围的环境交流,首先是与抚养者交流,这种交流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在幼年期需要一个称作“依恋对象”的特殊的人,使他们有安全感,婴儿与之亲近、依赖。
父母的亲子的积极行为对儿童形成安全感及对人的信任程度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婚姻中的依恋来自成人对配偶的依恋感情联结,这是由亲子依恋拓展而来的,依恋会对成人的感情生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孩子如何养育才能真正成人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我想说:幼儿期正确的抚养方式和养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质量影响很大。
下面给出介绍。
关键字:依恋理论人际交往婚姻依恋依恋对人际交往和婚姻质量的影响引言:近年来,儿童的成长日益受到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其中幼年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儿童性格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围绕这个领域展开了探索,依恋理论、人际交往等。
父母在儿童幼年时的教育和对其态度在儿童性格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幼时与父母的依恋对儿童成人后的人际交往和婚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一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状况的影响“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
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
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学前儿童的依恋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的依恋名词解释依恋是指人类在关系中建立情感和情绪连接的一种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深层次关系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依恋是指在这一特定阶段,儿童与他们的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特殊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不仅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他们成年后的社会关系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和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艾因斯沃斯提出。
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行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反应,通过依恋行为,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进一步建立起对照顾者的依赖,并通过与之互动来满足自身的情感和生理需求。
学前儿童的依恋主要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是指儿童对照顾者的信任和依赖,在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时,他们可以适应并主动探索。
回避依恋则是表现为儿童对照顾者的冷漠和回避行为,在面临分离时并不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焦虑依恋则是指儿童对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对于分离感到极为恐惧和焦虑。
学前儿童的依恋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照顾者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儿童的依恋类型。
温暖、连贯、安全和保护性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安全依恋。
相反,如果照顾者冷漠或不可靠,儿童则容易形成回避或焦虑依恋。
此外,学前儿童的依恋也受到儿童自身特质的影响。
有些儿童天生就比较内向、胆小,更容易形成回避依恋。
而有些儿童则性格开朗、外向,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对于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依恋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积极的社交能力、较好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回避依恋的儿童则常常表现出冷漠、孤独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焦虑依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以及对分离感到过度恐惧。
因此,学前儿童依恋的关系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学科,而依恋理论则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依恋理论在了解人类依恋类型和评估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不同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心理学与依恋理论心理学是一门涉及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在机制,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而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之一,其主要研究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建立、发展和维护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他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提出了依恋理论的三种主要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信赖和安全感;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独立性强;焦虑型依恋者常常表现出不安全的情绪和需求。
二、依恋类型与人际关系依恋类型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
他们与他人建立信任,表达情感,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
这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可以促进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相比之下,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保持独立并避免依赖他人。
他们可能不愿意屈服于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并且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情况下,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困难,因为他们不太擅长表达感情和接纳他人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焦虑型依恋者则过度关注他人的回应,并对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拒绝反应过度敏感。
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的不安全感和需要被他人的接纳和接纳的需求。
然而,焦虑型依恋者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意。
三、评估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个体和专业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角度来看,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人际关系。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婴幼儿的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并在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中得到加强。
这一理论认为,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在情感、安全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也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的不同依恋类型及其长期影响。
依恋的概念依恋是指在早期生命阶段,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婴幼儿对于照顾者的依赖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出于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需求。
当婴儿感到危险或不安时,他们需要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日后的社交能力、情感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婴幼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对照顾者高度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探索行为,因为他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照顾者都会及时提供支持。
这种依恋类型一般出现在父母给予孩子较高的关注度与情感支持时。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婴幼儿对照顾者的反应上,他们倾向于避免接触和互动。
这种反应通常源于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或过于冷漠。
在回避型依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成年之后,回避型依恋者常表现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不愿意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从而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意味着婴幼儿对照顾者过分依赖,表现为对分离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这类孩子通常在父母不在场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大声哭泣。
这种情况一般源于父母过度干预或不一致的养育方式。
成年后,焦虑型依恋者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过度需要和渴望,他们常常担心被抛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不同类型的亲子一连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亲子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成长问题上。
作为父母,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顺利成长,拥有良好健康的生活。
当然,要使这一切能够实现,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父母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对孩子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子女之间的依恋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以及孩子在生活中如何成功的处理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与其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及关系。
众所周知,早在婴儿时期形成的不同的依恋对儿童的情绪及智慧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处理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关系也必然不同。
就此而言,也有不少心理专家对不同类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选题意义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而亲子关系主要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它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的关系的基础。
因为每一个家庭环境的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必然不同,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而依恋也会不同。
心理学上把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抗拒型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气质都不相同。
因此,他们在也其它社会成员的接触、交流和沟通方式也必然不同,因而他们的人际关系状态也必定不同。
对具有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所有的幼儿为了生存都需要依恋父母(或主要照料人)。
孩子日益增长的亲情和爱心是父母快乐的巨大源泉,这种情感纽带同时也有实际意义。
孩子的尊重与仰慕鼓励着成年人(不仅是父母,还有教师)为养育和教导他们而不惜呕心沥血。
孩子们对自己父母的认同,是教和学的的任务都变得容易了。
2、通过父母的情感和对需要的满足,可以培养起儿童对社会的信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的影响
程青阳 11104510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二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企业招聘都要求素质,技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给现代社会家庭培养模式敲响了一个警钟,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一切表现或许与幼儿期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良好的依恋类型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依恋理论及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是存在影响的.
关键词:儿童依恋人际关系婚姻质量
儿童在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与形成的依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质量存在较大影响。
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的人群生活上能够独立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与计划,他们在朋友同事中的亲和力太别好,与他们相处的太别融洽,能够较大程度得到到朋友和同事的欢迎与认可,同时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群在成年后与恋人配偶之间也延续着这样的良好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接受来自伴侣的意见,彼此能够互相信任,相反焦虑矛盾的依恋性格会给情侣
夫妻之间带来隔阂,焦虑的一方会依赖对方,他会时不时担心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具有这种依恋关系的人群往往在社会中难以真正立足。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期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并且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儿童成长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质量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下面就这个问题分四个反面进行剖析。
一依恋理论对儿童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1】
依恋类型基于人们的外在表现大体可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焦虑-抵抗型非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非安全型依恋,这三种依恋类型是总体概括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可能有部分人群不符合这三种中的任何一个,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三种依恋类型的权威性,安全类型的人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持有积极的态度与看法,他们首先不会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他们也会认为其他人完全可以信任,他们对待亲密关系很坦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不会因为一个小事让自己痛苦,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类人群年幼时与母亲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他们的父母亲在抚养他们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基本雏形,叫他们如何适应这个喧嚣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爱与被爱两种,这类人不仅有能
力去呵护别人,爱别人,他们同样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别人给予他的特殊的爱,安全型依恋的人群很少担心别人会不理他,他会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相关的思维,他们乐于把自己形成一个容易与他人相处的角色,所以才使得他们成年后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很轻松,不会像其他类型的人群表现的那么紧张。
相反另外两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则在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的塑造上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比如回避型的依恋关系,自小缺乏母爱,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看法比乐观积极,而对别人则表现为一种极为不信任,他们不愿与其他人建立依恋关系,所以导致这类人群朋友很少,没人愿意和他们交往,最后只会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所以我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特别在儿童期应该给孩子建立起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因为这对他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影响。
二依恋理论对儿童成年后的婚姻质量的影响
如上所述,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群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所以他们在交往中处在优势地位,所以他们同样会与恋人或者配偶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形成隔阂,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有着这种依恋关系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思想,举个例子:同时有两个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对这两个男孩了解甚少,他也不敢贸然答应某一个,于是她的姐妹给她一个建议,让她先
不要答应任何一方,观察他们接下来的表现,果然,在接下来的若干时间里,A男生表现一般,他不原与人交流,就连最好的朋友和最亲的父母也不愿付出绝对的信任,他总觉得别人不会帮助自己,别人都是带着目的与他相处,所以在同学中很不受欢迎,尽管他成绩还不错。
而B男生的表现却与A男生存在很大的差别,他在生活与学习中与人的关系很融洽,他很乐于助人,别人也很愿意帮助他,他不会把每件事想的那么坏,总是往好处想,能够正确判断某件事的正误,在朋友中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我想最终那个女孩选择了谁在这了已经不言而喻了。
A男生这种性格是造成他得不到女孩芳心的罪魁祸首,我认为A男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回避型依恋的角色,他的这种依恋类型也同样会给他成年后的婚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且不论他的道德素质如何如何,就单单与人相处这一点足以给他的形象大打折扣,B 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则可以归纳为安全性依恋关系,这种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为他在于同学相处中获益,同时也为以后的婚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觉得,依恋类型对儿童成年后的婚姻质量影响很大。
三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可以从如下
几方面说明:(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2】
正如上文的摘录所说的那样,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因此父母采取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对以后孩子人格的塑造会有积极的作用,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在幼儿早期的行为表现,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式对他们以后的人际关系影响很大,幼儿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动机与情绪,人格与能影响较大,如果父母始终采取棍棒式的教育,只要孩子一犯错误就采取消极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他们觉得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合适的,稳妥的,殊不知,他们的孩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他们的孩子的人生轨迹会产生歪曲和变形,到了成年后有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还有一种父母也是在走极端,他们对他们的孩子呵护备至,哪怕他们做错了也只是淡然一笑,从来没有批评过他们,这是溺爱的表现,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与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可想而知也是不和谐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我想没人会给出合理的解释,毕竟每家的情况不一样。
但是不管怎么说,幼儿期的培养方式确实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的,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方式。
四幼儿期的建立对儿童成年后的婚姻质量的影响
幼儿期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合适或者存在误区会导致儿童成年后的婚姻质量很差。
众所周知,父母在其孩子成长时的表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的孩子注意着,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他们却依然固执的去模仿,这种情况在儿童幼儿期的后半段表现的尤为强烈,如果在幼儿期,特别是孩子已经形成认知的阶段给儿童形成不好的习惯,那么可能这样的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例如,父母在孩子成长时过度溺爱他们,他们长大后有可能会形成多动症,他们注意力不能集中,记性差,那么他们结婚后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他们的伴侣会忧虑他们的妻子或者丈夫,所以婚姻质量很大程度受到影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具有几个好的依恋类型和良好的幼儿期教育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有积极作用,相反,不正确的依恋关系以及儿童在幼儿期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节选自百科词条关于“依恋理论”的相关解释;
【2】:摘自百科词条关于幼儿期个性一社会发展的介绍;
参考文献: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桂梅,张敏强;依恋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邹先云;冯维;;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刘静;;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08年02期;五维亮主编.《变态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2月;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张义宝著.《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