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原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青海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新发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1•【字号】青政办[2008]7号•【施行日期】2008.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意见(青政办[2008]7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了提高广大农村牧区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农牧民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牧民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我省针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农牧民科技培训的新办法、新方式,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等工程的实施,通过“科技之冬”、“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三下乡”等活动,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取得了积极的实效,2004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22.5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由2004年的80多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98万人次。
大力开展农牧业新技术与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工作,每年培训乡村干部2000多人,农牧民60多万人次。
同时,劳动、扶贫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共青团、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农牧民培训工作,提高了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为促进农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面对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农牧民培训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民培训基地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培训需要;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培训任务艰巨;培训手段单一,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农牧民培训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培训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等。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19.02.14•【字号】青环发〔2019〕52号•【施行日期】2019.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青环发〔2019〕52号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玉树州环境保护局,果洛州环保水利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作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我厅制定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若干措施》,现印发给你们。
全省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要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的工作理念,结合本地区实际,创新做法,细化举措,狠抓措施落地见效,落实过程中的服务典型实例以及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我厅。
2019年2月14日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若干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青海高质量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良好环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区域环境管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紧密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县域为单元提出差异性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提升对规划、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能力。
加强规划环评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控,推进规划环评预防或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及成果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参与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等宏观决策的作用。
强化项目环评与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推进环境影响后评价,落实生态环境“以新带老”和改进措施,促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24•【字号】青政办〔2021〕25号•【施行日期】2021.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青政办〔2021〕2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做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高原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根据工作需要,经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一、协调推进机制组成人员组长: 刘超省政府副省长副组长: 马锐省政府副秘书长王玉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成员: 马统邦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善明省财政厅副厅长许淳省科技厅副厅长罗保卫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巩爱岐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宏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建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王玉虎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善明、巩爱岐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协调推进机制及办公室主要职责(一)协调推进机制主要职责。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主动融入和服务“五个示范省”建设及“四种经济形态”培育,统筹推进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聚焦牦牛藏羊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布局。
研究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点线面协同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研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
研究部署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和品牌培育。
研究乡村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制度办法。
全面落实“四个着力”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
全面落实“四个着力”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作者:梁铁城张磊来源:《北方经济》2014年第02期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区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作为综合经济部门,有责任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上做好表率,有义务在推动“四个着力”落实上先行一步。
围绕“四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深入研究破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具体来讲,就是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按照总书记“五个结合”的要求,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真转快转,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以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五大基地”建设。
发挥比较优势,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提高资源组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把资源转化增值这篇文章做好。
积极推动煤炭、化工、有色等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突出抓好钢铁深加工、铝后加工和甲醇延伸加工。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云计算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建成一批专项云计算应用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蒙中药特色产业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自治区《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落到实处。
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制度、强化创新激励。
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自治区优势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做好国家级和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组织开展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认定工作。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农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青海高原的农业也不例外。
青海高原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传统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必须对青海高原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青海高原的农业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推广高产、抗逆、抗病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特色农产品,比如青稞、油菜籽、牛羊肉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对青海高原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青海高原的农业要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高原的农业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作物种植。
青海高原的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作物的选择必须要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种植。
青藏高原的青稞就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作物,适合在青海高原种植。
青稞不仅适应寒冷气候,而且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矿物质、低脂肪的特点,对人体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在青海高原种植青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还可以适当的种植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蔬菜、水果等作物,丰富农产品种类。
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提供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加快青海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文 /刘 晓军
近年 来 ,青 海 省各 地 在 农 牧业 结 构 战略 性调 整
织 8 9 ,其 中各 类 专 业 协 会 2 1 ,各 类 专业 合 2家 9家
作社 5 8 。 3家 2 、领前
门依 托 型 。 目前 依 托基 层 农 技 部 门 ,利 用 其 技术 、
一
、
农牧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特点
、
1
发 展 步 伐 加 快 。 近 年 来 , 青 海 各 地 把 发
展 农 牧 民专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作 为 农 村 牧 区 工 作 的
着 力 点 ,制 定 政 策 措 施 ,加 大 扶 持 力 度 ,有 效 地 促 进 了 农 牧 民 专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的 发展 。 特 别 是 农 民专 业 合 作社 法 实施 以来 ,通 过广 泛 开 展 法
周边农户。如互助县鸿福特色鲜菇果蔬 品专业合作 社 ,聘请福 建的种植双孢菇农 民 “ 土专家” ,对全 村 种植 双 孢 菇 的农 户实 行 产 前示 范 、提 供 良种 、培
训 ,产 中提 供 种植 技 术 指导 。在 合 作 社 的带 动 下 ,
牧 民 专 业 合 作 社 活 跃 在 农 业 生 产 和 经 营 的 各 个 领 域 、各 个环 节 ,逐 渐 成 为农 业 生产 新 品 种和 新 技术 的新 的 传播 和 推广 载 体 。特 别 是一 些 依 托农 村 “ 土 专 家 ”成 立 的 专业 合作 社 ,通过 能 人 效应 和 示范 作 用 ,把农 业 新 技术 、新 成 果 迅速 传 播 到农 民成员 和
的 1 %。 0
律 、法 规 知 识 的 宣 传 培 训 ,增 强 了各 级 干 部 群 众 对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的认 识 和 了解 ,统 一 了 思 想 ,提 高 了创 办 农 牧 民合作 经 济 组 织 的主 动性 和积 极 性 。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03•【字号】青政办[2009]105号•【施行日期】2009.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青政办〔2009〕10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创新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尽快成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努力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原则。
农牧民加入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权。
充分尊重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农牧民家庭和个人的财产权。
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
以农牧民为主体,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切实做到加入自愿、进退自由,服务农牧民,权利平等、管理民主。
坚持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章程为依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3、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
立足我省农牧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根据农牧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选择各具特色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
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4、坚持市场主导原则。
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情况介绍
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情况介绍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腹地,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三江源”之称。
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下段为黄土高原西缘,是主要的农业区;西部、南部为青藏高原,以牧为主。
全省耕地面积54.2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7.66万公顷,山旱地35.75万公顷。
马铃薯、油菜、春小麦、青稞、蚕豌豆等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适宜种植中藏药、球根球茎类花卉等喜冷凉型经济植物和养殖冷水鱼类。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总面积3645万公顷,有可利用天然草场316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0.54%。
2010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134.92亿元,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分别为106.29万吨、37.5万吨、138万吨,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为30.7万吨、30.1万吨、1.8万吨,存栏牛、羊、马等各类草食牲畜1977万头(只),存栏猪113万头。
“十一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农村牧区改革不断深化,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特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全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十一五”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农惠农政策强势释放。
各项惠农补贴不断增长,国家年度专项支农扶贫资金、省财政支农资金分别由2005年的0.56亿元、1.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45亿元、5.3亿元,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播种面积比历史最高1998年减少175万亩情况下,总产量达到106.29万吨,仅下降11.91万吨,实现农牧民口粮基本自给,羊肉、牛奶、油菜自给有余,蔬菜、猪肉自给率分别由2005年的63%、57%提高到2010年的98%、70%。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18•【字号】青政办〔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21〕2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推进我省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契机,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加快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强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强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
围绕“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坚定走人草畜协调平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绿色发展路子。
坚持市场主导。
立足产业基础,把握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尊重和发挥市场在特色畜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发展壁垒,蓄积内生动力,释放产业活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
坚持防疫优先。
始终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人畜共患病防治的“前沿关口”,履行防疫主体责任,形成防控合力,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坚持政策引领。
围绕特色农牧业区域布局,落实畜牧业政策,强化政府对防灾减灾等重大公益性事务的支持,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应能力和质量稳步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青海省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
营的五大支柱。 明确了主导产业的开发内容。 不断使初级产品
获得较好收成 , 农村牧区经济稳步增长。 二是加大了农牧业基 加工转化增值。 四是抓了市场体系建设。 努力建立公平、 竞争、 础设施建设力度。 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 农业综合开发、菜篮 有序的市场秩序洛 地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 “ 为推进农牧业 子” 工程、 草原“ 四配套” 等建设都有新的进展, 农牧业生产条
中图分类号 : 17 F 2
文献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l 5 4 (0 6 0— 0 6一 O l 0一 6 7 2 0 )3 0 8 3
青海 省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 的现状与对策
闽 小 芳
( 青海 大学 ,青 海 西 宁 80 0) 1 0 1
摘要: 本文对青 海省轻牧业现状 以厦在结构调整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进行 了初步分析 , 针对这些问题 , 围绕进一步
比重提高25 . 个百分点。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 重点是积极 调整畜群畜种结构,00 20年与19年相比, 95 全省能繁殖母畜比
大幅度下降, 本地产粮食库存持续增加, 积压严重。 ( 畜牧业结构还有不尽合理之处。 二) 在畜群结构方面, 突 出表现为母畜比 例仍 比 较低。 在畜种结构方面, 当前主要表现
和质量问题, 青海省 的小麦在市场上 缺乏 竞争力, 粮食贸 全省
易市场基本被省外粮食产品所占据 , 本省产的粮食销售份额
17 .万吨。 、 油菜 马铃薯、 蚕豆、 蔬菜、 中藏药材、 花卉等六大特 所占比例持续下滑。 同时, 随着农牧民食物结构的改变和酿造 色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到6 , 5 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58 , 等工业用粮减 以 . 少. 及西藏青稞自 给率提高, 青海省青稞销量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3.24•【字号】青政办〔2023〕29号•【施行日期】2023.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副产品购销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23〕2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充分发挥我省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洁净的生态优势,做优做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丰富城乡居民“莱篮子”,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有机为主线,着力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培育品牌、补链扩输,加快高原冷凉蔬莱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打造河湟流域高原夏菜产业带,分期分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有序扩大露地蔬菜种植面积,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绿色化、有机化、规模化、标准化,提高省内自给水平,扩大外输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发展目标。
抓质量,树品牌,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构建生产持续稳定、质量安全、产销顺畅的现代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加快建立全产业链,提升质量效益。
到2025年,全省蔬莱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集地蔬菜60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以上,蔬莱总产量达到160万吨以上,其中河湟流域蔬菜面积和产量占90%以上;夏秋季蔬菜自给率提高到75%,冬春季蔬菜自给率提高到40%。
力争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到5000亩,产量达到2万吨左右。
二、重点任务(一)优化产业布局。
积极培育河湟流域绿色有机蔬菜聚集区,恢复发展设施温棚,大力发展露地有机绿色蔬菜,着力打造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23•【字号】青政办〔2015〕229号•【施行日期】2015.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5〕22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精神,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作为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我省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取得重大进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农牧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
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产业强、环境优、可持续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一)调结构,抓特色,大力转变生产方式。
1.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
青海加速度-加速度公式
青海加速度:加速度公式高原农牧新发展近年来,青海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思路,全省农牧业经济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几年,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优化特色农牧业结构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牛羊肉、毛绒等十大优势产业,加快特色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2011年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3%。
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32.6%。
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55.1亿元,比2006年增长一倍多。
粮食、油料、蔬菜、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09万吨、36.3万吨、148万吨、32.4万吨、32.1万吨。
油、菜、肉、奶、蛋等主要农畜产品自给水平不断提升,自给率分别达到170%、98%、74%、100%和44%。
科技兴农兴牧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259项,4项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一批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油菜杂交育种推广到2900米以上,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1%。
全膜覆盖、测土配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大力推广。
牦牛远缘杂交后代雄性不育与可育遗传机理研究和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海草地早熟禾、扁茅草早熟禾等8个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培育5个优质高产燕麦品种。
猪禽良种比例达到90%。
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1%,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
发展设施农牧业5年累计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43万栋、9.66万亩,牧区牲畜暖棚3.3万栋,新增设施面积6774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近一倍。
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31个,建设标准化畜用暖棚4.91万栋、589.7万平方米,贮草棚1.98万栋、79.24万平方米,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5%,比2006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上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农牧业生产迈向现代化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政[2014]16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政[2014]1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现农牧民安居乐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新期待。
近年来,我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启动实施了“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积极推进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牧区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农牧区人居环境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为进一步改善我省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总要求,以保障农牧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加快农牧民住房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支撑,通过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牧民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始终把维护农牧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引导群众自觉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青政[2011]92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青政〔2011〕9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精神,促进全省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大意义及基本方针(一)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省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96%的区域是牧区,牧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草原是我省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牧区资源富集,是我省乃至全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
牧区是少数民族集居区,承担着维护藏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求;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牧区“四个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稳定的战略举措。
(二)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大规模展开,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传统草原畜牧业发展难以为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牧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于农区,牧区仍然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关于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调查报告(摘要)
关于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调查报
告(摘要)
傅守正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作》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按照《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分管工作,我先后深入到农村牧区,围绕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傅守正
【作者单位】自治区副主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发挥高原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青海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新发展 [J], 穆东升
2.浅谈农牧结合示范乡镇达嘎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经验 [J], 德吉拉姆
3.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自治区副主席傅守正在全区农[J],
4.深化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发展 [J], 雷·额尔德尼
5.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思考 [J], 刘清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对挑战 加快调整 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新发展——穆东升副省长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在的成效 。一是基本确定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 构调整的方向、思路和重点 , 对主导产业产品和区域 布局作出了规划;二是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一批农畜
产品逐步形成 ,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市场化趋势逐 步显现 ; 三是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抗旱 、高效
的优 良作物品种增加,覆盖率提高 ,农产品品质得到 改善;四是非农产业发展较快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 经济的 “ 半壁江山” 农村劳动力分业 、 , 分工的速度加 快, 劳力转移力度加大 , 家庭非农经营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这对我省农牧业改革和 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既创造了机遇 ,又带 来了挑战,这是各级政府及从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
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 农牧 业经营方式的优化
的 一年。预计第 一产业增 加值达 到 4 亿 元 ,增长 1
55 ; . 粮油总产量分别增长 2 . 、 86 , 48 1, 畜牧业 增加值达到 2. 亿元, 51 比上年增长 4 3 , 乳、 、 . 肉、 蛋
绒毛等主要畜产品以及水产品生产也有新的增长;乡 镇企业完成增加值 1. 亿元 , 95 比上年增长 1 ; 8 全省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 1 元 , 60 比上年增长 8 , 超 额完成了 “ 保六争七”的 目 标任务 。在 “ 十五”开局 之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了 对农牧业工作的领导;二是积极培植经济增长、农牧 民增收的新亮点 ; 三是农牧技术推广有了新的突破 ; 四
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结构调整工作柏瓴导, 作的同Si应当高度重视的新情况 、新问题 。我们要 把重点放在 、 t f 服务 、示范、推广方面,尊重 自 然
雕
凌
维普资讯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青海高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当积极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
青海高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大面积的草原资源,因此应当加强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是青海高原传统的主导农业,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增加牧草种植面积,提高饲草的产量和品质,推广优质饲料的使用,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经营水平。
还应当大力发展肉牛、羊绒等特色畜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青海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大区,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物资源。
应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水平,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青海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因此应当加强农作物种植的发展。
根据青海高原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用适应性强、市场潜力大的优质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注重发展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设施的效能,保证农作物的水分供应。
应当加大农业支持政策的力度,为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制定适应青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要调整优化青海高原的种植结构,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需要充分发挥青海高原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样可以实现青海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青海高原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 、 百 业 兴
青季 年 喀刊 摹期 o '
20 02 3
维普资讯
二 、当前 农 牧业 和农 村牧 区经 济发 展 面 临 的挑 低 杂 交 油 菜 、蔬 菜 、花 卉 和 马 铃 薯 、藏 羊 、 牦 牛
战和机 遇
等 ,都 是在 高 原独 特 的 冷 凉气 候 条件 下生 成 并培 育
维普资讯
青 海 省人 民政 府 副省 长 穆 东升
从 + 年 显增 长 ,农 牧 民人 均纯 收入达 到 1 1 . 60 9元 ,比上年
一
、
发 展 看 青 海 农 增 长 8 0 % ; 村 牧 区教 育 、文化 、卫 生 等 各项 事 .7 农 牧 业 和 农 村 牧 业都 取得 了好 的成绩 。
的 影 响重 大 而深 远 , 战 十 分严 峻 , 要 是 : 结 构 品 出 口的 国际环 境 。人 世 后 ,一 方 面 为我 省 农牧 业 挑 主 1 不适 应 。 省 的结 构 调 整才 刚 刚起 步 , 是初 步 的 、 更 多 地 吸 引 国外 资 本 、技 术 和 管理 经 验 创造 了条 我 还 低 层 次 的 、适 应性 的调 整 ,谈 不 上 真正 意义 上 的战 件 ,有 利 于 加强 我们 同 国际 国 内农业 的经 贸 和科 技 略性 调整 ,不 少地 方还 在 “ 多少 、减 多少 ”上 徘 协 作 ,加 快 我省 农 牧业 发展 ,推 进 农 牧业 现 代化 ; 增 徊 ,还带 有 盲 目性 具 有 高原 特 色 的农 畜产 品有 优 另一方面 ,也为扩大我省具有高原特色农牧业产 品 无 势 、有 名 无 牌 , 内在 品质 较 差 ,卫 生 安 全 标 准 不 出 口、向外 输 出劳务带来 了新 的机 遇 。 高 ,在国 际上很 难形 成 竞 争力 。2 成 本 不适 应 。 国 . 三 是 有 利 于加 快 建 立健 全农 牧 业支持 体 系和 市 际市 场农 产 品成 本 和 价格 较 低 ,而 我省 的农 畜产 品 场体 系 ,带动 管理 体 制 的 改革 和 完善 。 今后 ,国家 尤 其 是农 产 品 由于 生 产规 模 小 、劳 动 生产 率 低 ,综 针 对 人世 将 采取 多种措 施 对 农业 予 以扶持 ,西部 大 合 生 产成本 普 遍较 高 。3 .基础设 施 不适应 。农 业受 开发 中 国家 对农 牧 业基 础 设 施 建设 的投人 将 进一 步 制 于干旱 ,牧业 受 制 于雪 灾 和 干旱 ,防灾 设 施 建设 增 加 ,这些 政 策 和措施 有 利于 我们 更 多地 争 取 国家 滞 后 ,缺 乏 犬 的 具 有 调 节 和控 制性 功 能 的水 利 设 的投 资 ,加 快 水利 、草 原 、生 态 以及 乡村 道 路 、电 施 ,遇 到大 灾 年景 ,农 牧业 遭 受 的损 失相 当严 重 , 力 、通讯等基础设施 的建设 ,加快 改善现有 的生产 粮 食 和牲 畜 减 产 ,群 众减 收 ,返贫 人 口增 多 ,还不 条件 ,增强 农牧 业发展 后 劲和 基础 。 能 从 根 本 上 摆 脱 “ 天 吃 饭 、靠 天 养 畜 、靠 天 增 靠 四是 有利 于充分 利 用两种 资 源、 两十 市场 ,促 收 ” 的困 境 乡 村道 路 、 电力 等 基础 设施 也 严 重滞 进 我省 比较优 势的发 挥 和 农 牧 业 资源 的合 理 配 置 。 后 , 全省 还 有 一 部 分 乡 村 不 通 电 、不 通 路 、不通 人世 后 ,市场 配置资源 程度 将大大 提高 ,吸引资
设 ,大搞 基 本 农 田、 “ 坡改 梯 ” 、草 原 “ 四配 套 ”
改 革 开 放 以 和生 态 建设 ,不 断改 善 农牧 业生 产条 件 ,增强 抵御
科 来 ,特别 是 “ 五 ” 以来 的+ 年 ,全 省 紧 紧 围绕 发 自然灾 害 和 可持续 发 展 的能 力 。 四是 坚 持实 施 “ 八 展农 牧业 生 产力 和 增 加农 牧 民收 入 ,落 实党 的农 村 教兴 农 ” 战 略不 动摇 。大力 推 广 和 培育 、引进 新 品 基 本 政策 ,不断 深 化 改革 ,调 整产业 结 构 ,加 强 农 种 、新技术 ,加强科技培训 ,努力提 高农牧 民群众 牧 业 基 础 ,农 村 牧 区 改 革 和 发 展 都 取 得 了新 的 成 科学种 植和养殖 水平 ,提 高闯市场 、搞 流通 的本 效 。到 20 00年 ,全省农 业 生产 总值达 5 .9亿元 , 领 ,依靠科 技增效增收。 66 比 19 9 0年 增 长 2 % ; 农 村 二 、 三 产 业 的 比 重 由 3 农牧 业 和农村 牧 区 经济 的稳 定 发 展 ,进一 步 巩 19 9 5年 的 2. % 上 升 到 4 % ;乡 镇企 业 总 产 值 由 固和加 强 了农牧 业 的基 础 地 位 ,改 善 了农 牧 民群 众 83 0 19 9 0年 的 6 1 元增 加 到 8. .亿 25亿 元 ;全省 农 牧 民 的生 活 ,为优化 全 省经 济 结 构 ,保 持 国 民经济 持 续 巩 人 均纯 收 入 19 40元 , 比 19 90年增 长 17倍 ,年增 发展. 固民族 团结和保 持 社会 稳定作 出了贡献 ,起 . 长 1. % ,1 累计 解 决 了 5. 03 0年 52万 贫 困人 口的温 到 了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农 牧 业 的效 益不 仅体 现在 农 饱 问 题 。特 别 是 2 0 0 1年 ,全 省农 牧 业 获 得 了 自 牧民增收上 ,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体现 19 9 8年 以来 的又一 个 丰 收年 ,也 是效 益最 好 、增 收 在对 整 个 国 民经 济发 展 的 支撑 上 。如果 没有 农 牧 业 最 多 的 一 年 。第 一 产 业 增 加 值 达 到 4 1亿 元 ,增 长 和农 村 牧 区经 济 生机 勃 勃 的 发展 ,就没 有 农村 牧 区 5 7% ;粮 、油 以及 肉 、乳 、毛 等 主要农 畜 产品 明 社会 的稳 定 ,就不会 有青 海 今天 的大好 形势 。 .9
当前 ,我 省农 牧 业 和农村 牧 区 经济 发展进 入 了 出来 的 ,具 有 品质 好 、污 染 少 的优 势 。 只要我 们 趋
一
个 新 阶段 ,这个 阶段 的特 征 是科 技 迅速 发 展 、经 利避 害 ,加 快 结 构 的战 略性 调整其是 随 着加 入 世 贸组 织 ,农 物 ,扩 大优 势产 品 开发 ,按 国际 化标 准来 组 织生 产 村 牧 区经济 的发展 环 境 发生 了重大 变 化 ,新 的形 势 和 经营 ,就 能 以这 些优 势 产业 和 优 势 产 品大 力拓 展 给我 们进一 步加快 发展 带来 了新 的挑 战和机遇 。 从 长远来讲 , 人世 对我 省农 牧业 改革 和发 展产 生 国际市场 ,提高 青海农 畜 产 品的市 场竞争 力 。 =是 有 利 于 扩 大农 牧 业 对 外开放 ,改善 农 畜产
区 经 济 的 重 要 作 用和地位
回顾 “ 五 ” 以来 十 多年 发 展 的 主要 经验 :一 八
是 坚 持把农 牧业 放 在经 济 工作 的首位 不动 摇 。坚 定
农 业 、 农 不 移 地落 实 党在 农村 的基 本政 策 ,根据 不 同时 期 提
村 和 农 民 问 题 出 明确 的发 展思 路 和措 施 ,实行 分类 指 导 ,突 出重 始 终 是 中 国 革 点 ,整体推进。二是坚持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不动 命 和 建 设 的 根 摇 始终 把 增 效增 收作 为农村 牧 区 工作 的重点 , 因 本 问 题 。 农 业 地 制 宜地 调 整农 牧 业 和农 村 牧 区产业 结构 ,大力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