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理论与档案整理
档案管理理论与档案整理
档案管理理论与档案整理
档案的分类:
1按照来源标准,即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党派团体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名人档案等。
2 按照内容标准有两种划分方法:
3按照载体的形式标准,有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简牍档案、锦帛档案、纸质档案等;
记录信息的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音像档案: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 4按照时间标准划分:古代档案、近代档案、现代档案
5按照所有权标准: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个人所有档案【国外分为:公共档案、私人档案】 6 在中国常见的档案种类: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档案管理理论分析
1 环节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六环节论:收集→分析→鉴定→保管(保护)→统计→利用;
八环节论:收集→分析→鉴定→保管(保护)→统计→利用→检索→编研
2信息论:(《档案管理信息论》)输入→加工→输出→反馈
3 三阶段论:形成→管理→利用
档案的起源
1 文字产生前的档案:
①结绳记事②书契③岩画
2文字产生后的档案
①文字
②载体 国外:纸莎草—泥板—贝叶—羊皮(蜡版)
国内:甲骨—金石—简牍—绵帛—纸
档案的定义:
复杂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储存完备的各类形式与载体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的记录。
简化定义:档案是原始数据、信息与知识的记录。
1法语国家:档案是文件
三个方面:2 英语国家:档案是进入到档案馆的文件
3苏中国家:文件经归档后即为档案—文件中心
档案的属性:
1 本质属性:原始性
2通常属性:知识性:储存传播知识
信息性:①扩充性 ②可压缩性 ③可替代性 ④可传输性
档案管理与整理
档案管理与整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与整理也逐渐成
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家庭,都面临着大量
的文件和档案需要管理和整理。因此,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与整理是
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档案整理的步骤和方法以
及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和证明事实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组织或个人而
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提供相关信息的可查性、减少信息的遗漏和丢失、保护信息的安全性等好处。
1. 提供信息可查性:档案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是提供信息的可查性。当需要查询某个特定案件或事务时,通过合理的档案管理,可以
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 减少信息遗漏和丢失: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信息的遗漏和丢失。通过规范的档案登记、存放和归档程序,可以确保所有的文件和档案
都能够及时被记录、找到和归档,避免了信息的遗漏和丢失。
3. 保护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还可以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合理有
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或销毁,确保信
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档案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档案整理是指将各种混乱的文档和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的过程。下面是档案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仅供参考。
1. 评估与分析:首先,对需要整理的档案进行评估与分析。确认档案的种类、数量和重要性,制定整理的计划和目标。可以按照时间、主题、部门等因素进行分类。
2. 清理与筛选:对档案进行清理与筛选,将无用的或不再需要的档案予以淘汰。可以制定一套清理准则,根据文件的重要性和保存期限来决定是否保留。
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一、档案的概念
(一)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档案与文件、文物、图书、情报、资料、信息的关系: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文件完成现行效用后,其中部分文件对日后工作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经收集、整理、保存,就形成了档案。
(三)档案的属性
1、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本源性)
2、一般属性:信息性、知识性、智能性、社会性、文化性
1、按形成者可分为:个人档案、单位档案
2、按门类可分为:文书档案、业务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特
种载体档案
3、按载体可分为:原始载体材料档案(甲骨、金石、竹木、缣帛档案等),传统载体材料档案(主要是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材料档案(照片、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等),实物档案。
4、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体表档案、图像档案、声音档案
等。
(五)档案的价
1、档案价值的决定因素:一是档案本身记载的信息情况,二是社会需要程度。
2、档案的基本价值: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
3、档案价值发挥的规律
(1)档案用户层面扩散率;(2)档案秘密程度递减率;(3)档案科
学文化价值渐增率
(六)档案的作用
档案的作用是指档案价值,通过社会需求,转化为使用价值。主要有:1、
延伸人类记忆作用;2、研究历史真实作用;3、传播知识和信息作用;4、
为现实工作服务
二、档案工作的内容
(一)档案工作的定义
1、狭义的档案工作:主要是指档案工作的具体环节。
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利用
2、广义的档案工作:包括档案法制建设、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实体管理、
档案管理学--第四章 档案的整理
(二)对全宗内的档案进行分类的要求
1.要求分类具有客观性 2.档案分类体系应该具有逻辑性 3.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应该注重实用性
二、组织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一般方法
(一)按文件的产生时间分类 1.年度分类法 2.时期分类法(阶段分类法)
(二)按文件来源分类
1.组织机构分类法 2.作者分类法 3.通信者分类法
1.来源方面的联系 2.时间方面的联系 3.内容方面的联系 4.形式方面的联系
(三)便于保管和利用
整理档案时,注意利用原有的基础, 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以便于保管和 利用。但是有时保持文件的联系和便于保 管利用又不一致。
四、档案整理工作流程
(一)机关的档案整理工作流程 (二)档案馆的整理工作流程
九、个人全宗档案的分类
(一)生平传记材料 (二)创作材料 (三)公务活动材料 (四)个人书信
(五)经济材料 (六)亲属材料 (七)评价材料 (八)声像材料 (九)其他材料
第四节 立卷方法的改革
2000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 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正式颁布实 施,这是我国机关档案工作改革的一项重大 举措。
第四章 档案的整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档案整理工作概述 全宗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立卷方法的改革 立卷方法的改革附件 类内案卷排列、案卷编号、 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和档号 第七节 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档案管理)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
(档案管理)档案收集与
档案整理
第一章档案概论
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基本含义:
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
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形成者的类型:官方性质的种种机关单位,半官方的或非官方性质的社团组织;某些个人。
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基本单位,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活动。复杂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档案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一定的来源与内容的档案材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
1.办理完毕(或叫处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档案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上基本因素。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属性
1.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遣物,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具有很强的记录性。
2.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转化物,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档案则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二者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资料
档案的一般属性: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
1.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
2.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料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
档案管理原理与方法
(2)按形成方式,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 宗、汇集全宗、档案汇集。
独立全宗:一个全宗形成者(立档单位)形成 的档案集合体; 联合全宗: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 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管理的档案集合体; 汇集全宗:按一定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 或残缺不全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 档案汇集:由不同立档单位形成的,按照一定 特征集中起来的档案混合体。
(3)项目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项目在本专业领域或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并具有 相当规模,围绕该项目而产生的档案文件具有相 30 当数量。
项目立档单位与组织立档单位是交叉的。为了 避免档案分散和不必要的重复,需明确项目全 宗和组织全宗各自的范围及界线。
综合性档案馆为了全面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社会 实践活动,应以组织全宗为主;
32
立档单位变化对组织全宗划分影响 组织立档单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根本 性变化、基本职能的变化。 (一)所谓根本性变化是指立档单位的 政治性质、生产关系性质上的变化。 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各个历史时期 的不同政权、建国前后的政府机关、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国营企 业的档案,各自构成全宗。
back
23
(二)全宗理论 1、全宗的含义及类型 2、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与全宗划分原则 3、立档单位的变化对组织全宗划分的影响 4、全宗理论的适用范围 5、全宗理论的发展 6、我国关于全宗理论的探讨
档案管理规定的档案整理与编目
档案管理规定的档案整理与编目在组织和管理档案时,档案整理与编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有
助于确保档案的组织性、检索性和持久性,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
查找和利用档案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相关规定,
以及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一、档案整理
档案整理是指对已经生成的档案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分类,以便于管
理和利用。在档案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和操作:
1. 文件分类:根据档案的性质、用途和形式,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
分类。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档案的部门、年度、主题等因素进行分类,尽可能保证分类的清晰和完整。
2. 文件编号:为每个档案文件赋予唯一的编号,以便于识别和检索。编号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如序号、字母组合、数字组合等。在
进行编号时,应注意编号的规范性和前后的连贯性。
3. 文件装订:对整理好的档案文件进行装订,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
安全性。可以使用合适的夹子、文件夹、活页夹等装订工具,避免文
件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二、编目管理
编目是指对档案文件的主要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遵循以下规定和步骤:
1. 档案目录:对所有已经整理的档案文件进行目录的撰写。目录中
应包含文件的编号、标题、主题、年度等基本信息,以及一些附加的
说明和备注。目录的撰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进行,以满足
管理和检索的需要。
2. 案卷管理:对具有相同主题或关联性的档案文件进行汇总,形成
案卷。对于每个案卷,应进行统一的编目和编号,并制作案卷封面或
卡片,标明案卷的基本信息和档案文件的排列顺序。
3. 档案检索:建立档案检索系统,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利
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
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
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是一个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的重要工作,它们涉及到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如医疗、教育、金融等许多领域的档案收集和整理。档案收集是指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制和管理,以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查阅和利用。档案整理是指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编排、汇总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本文将就这两个topics展开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档案收集的意义
档案是某个时期某项工作发展的过程产生的各种纪录。档案收集意义重大,它是国家管理和利用档案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弘扬国家历史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和科研方面,档案收集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均必须依据所使用的文献资料提供清楚准确的参考文献。而档案就是各种文献资料的重要来源,因此档案收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在法律上,档案收集更是不可或缺的。法庭审判案件需要依据相关资料进行裁决,而相关资料就存在于各种档案中,因此档案的收集就极为重要。
在金融行业中,对于各种经济数据和交易记录的整理也非常必要,这些资料可以增强金融行业内部的管理,提高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
二、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方法
档案的收集有多种方法,具体包括目录查找、档案申请、档案征集、档案调查等。在这些方法中,目录查找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录查找方法是以分类的方式对档案进行归档,每个档案都有它所属的类别和序号,在查找时只需根据类别和序号进行查找,从而可以很快地找到所需的档案。
档案管理是指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保护和利用的一项工作。档案管理包括对日常办公档案和历史档案的管理。它要求对档案的整理、编制、保护和开发等工作都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和真实性。
档案管理理论与档案整理
档案管理理论与档案整理
档案管理理论简介
档案管理是指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过程。其基本任务是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销毁,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现代社会,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组织合理利用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档案资料,促进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
档案管理原则
1. 真实性原则:档案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当时的事实,不得篡改或隐瞒信息。
2. 完整性原则:档案应当保持完整,不得随意删除、涂改或遗漏信息。
3. 有序性原则:档案应当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分类方法进行管理,便于查找
和利用。
4. 保密性原则:档案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涉密信息,保护个人隐私。
5. 权威性原则:档案管理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保证档案的权威
性和可信度。
档案整理的重要性
档案整理是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归档、目录化和整理,以便于检索和利用。档案整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方便用户查找和利用所需信息。
档案整理的步骤
1. 定义整理范围:确定需要整理的档案范围和内容,明确整理的目的和要求。
2. 分类归档:将档案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建立档案分类目录和档案号,便于检索。
3. 目录化处理:编制档案目录清单,详细记录档案的名称、编号、内容、存放
位置等信息,便于查找和管理。
4. 整理清理:清理无用的档案,修补损坏的档案,整理档案材料,确保档案的
完好和可用性。
5. 档案标引:对重要的档案文件进行标引处理,制作档案索引卡或数字标引,
档案管理学
• 主动收集:对具有价值的档案材料进行主动收集
档案收集的策略
• 全面收集: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突出重点:关注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的档案收集
• 拓宽渠道: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档案材料
档案整理的原则与步骤
档案整理的原则
• 保持原貌:尊重档案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 系统有序:对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化、有序化整理
• 便于利用:方便档案材料的查询和利用
档案整理的步骤
• 分类:按照标准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
• 组卷:将同一类别的档案材料组成卷
• 归档:将整理好的档案材料归档保存
档案分类与编号的方法
档案分类的方法
wk.baidu.com档案编号的方法
• 主题分类法:按照档案材料的主题进行分类
• 序号法:为每个档案材料分配一个唯一编号
• 时间分类法:按照档案材料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 数据分析:利用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 知识挖掘:挖掘档案信息中的知识,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 文化建设:利用档案信息进行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明
05
档案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档案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档案数字化
• 数字档案: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便于保存和传输
• 层次法:按照档案材料的层次进行编号
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1.档案的收集工作
各个机关、机关内部各个组织单位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往往是分散的,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浩繁的;而机关与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则要求一定的集中。为了解决档案的分散形成与集中利用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
2.档案的整理工作
收集集中起来的档案不仅在数量上是巨大的,而且仍然是处于零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要求将档案进行系统化。为了解决档案的零乱与管理和利用的系统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
3.档案的鉴定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活动的继续,新的档案在不断形成,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有些档案也会因其存在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保存价值。为了使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能够得到优先保管,并能发挥最大作用,以满足社会利用需要,就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
4.档案的保管工作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渐变性的自毁过程,或者可能会遭到突变性的破坏;而社会利用的需要,则要求长远地拥有完
好的档案。为了解决档案自然寿命的有限性与社会长远利用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保管工作。
5.档案的编目与检索工作
数量庞大的档案,通常是按照它的自然形成规律进行整理存放的。档案一经整理其体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由于档案往往是孤本,这就决定了档案整理排放的体系具有单向线性特征;而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要则是多样的和变化的。为了解决档案馆藏体系的单向性排列与社会多样的和变化的利用需要之间的矛盾,为档案的查找提手段,就形成了档案的编目与检索工作。
档案管理学论述题
档案管理学论述题
摘要:
一、档案管理学概述
1.档案的定义与作用
2.档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1.档案收集的重要性
2.档案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三、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1.档案保管的条件与措施
2.档案利用的方式与途径
四、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1.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成果
五、我国档案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档案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2.档案管理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正文:
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学科。档案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档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档案的定义、性质、
分类、价值等方面,旨在为档案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涉及到档案的来源、归档范围、归档程序等方面。档案整理是对收集来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等工作,使之有序化、便于查找利用。档案的保管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持久地保存。档案的利用包括提供档案阅览、复制、传递等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主要包括档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旨在提高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利用效率和安全性。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建立了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广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等。
总之,档案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学科,其发展态势良好。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档案管理学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丰富自身理论体系。
编辑事业单位中的文件管理与档案整理技巧
编辑事业单位中的文件管理与档案整理技巧在事业单位中,文件管理和档案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个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和档案整理技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编辑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文件管理和档案整理的技巧和方法。
一、建立合理的文件分类系统
在编辑事业单位中,建立一个合理的文件分类系统是首要任务。文件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部门、年份、项目等划分。这样有助于管理者和员工快速定位和检索文件,避免遗漏和混淆。
1. 根据部门划分:将文件按照不同的部门分类。每个部门都可以有自己的文件夹,方便员工快速找到和管理文件。
2. 根据年份划分:将每年的文件归档到对应的文件夹中。这样可以方便查找历史文件,同时避免文件堆积。
3. 根据项目划分:对于一些特定的项目,可以建立单独的文件夹。这有助于集中管理和监督,并且可以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
二、制定明确的文件命名规范
在事业单位中,制定明确的文件命名规范非常重要。良好的文件命名规范可以避免混淆和错误,并且方便文件检索和整理。
1. 使用简洁明了的文件名:文件名应该能够准确反映文件的内容,
同时尽量使用简洁的词汇。避免使用过长和拼音混杂的文件名,以免
造成困惑。
2. 使用规范的日期格式:对于按照日期分类的文件,日期应该使用
统一的格式,如YYYY-MM-DD。这有助于按照时间顺序检索文件。
3. 添加版本号或编号:对于涉及多个版本的文件,可以在文件名中
添加版本号或编号,以便于区分和管理不同版本的文件。
三、采用电子化文件管理系统
电子化文件管理系统在编辑事业单位中的使用逐渐普及。电子化文
档案整理与管理培训
档案分类
分类标准
根据档案的内容、性质、时间等进行分类,使档案更加有序。
分类方法
采用多种分类方法,如按年度分类、按部门分类、按项目分类等,便于查找和管 理。
档案编目
编目内容
包括档案的标题、日期、关键词等, 便于检索和查阅。
编目格式
采用统一的编目格式,使档案更加规 范和易于管理。
档案装订
装订方式
根据档案的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装订方式,如线装、胶装等。
档案数字化的概念与意义
档案数字化是将传统纸质、胶片、录像带等物理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通过扫描、 压缩、转化等数字化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以便于存储、传输和处理。
档案数字化具有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保护档案原件、降低管理成本等重要意义, 是当前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档案数字化的技术与方法
档案数字化需要采用专业的扫描设备 、压缩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等技术工 具,确保数字化后的质量、效率和存 储安全。
规定了机关档案分类与号码的标准和方法 ,方便档案的分类、整理和检索。
《档案鉴定与保管规范》
《电子文件管理规范》
规定了档案鉴定和保管的标准和方法,确 保档案的安全、完整和长期保存。
规定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保 管、利用等环节的标准和方法,确保电子 文件的真实、可靠和长期保存。
档案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
档案整理与分类管理制度
档案整理与分类管理制度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档案整理与分类管理制度,以确保公司的档案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该制度的目标是简单明了、无法律复杂性,并且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协助。
2. 档案整理与分类原则
为了保持档案的整洁性和可访问性,制定以下档案整理与分类原则:
- 档案应按照文件类型、日期、部门等分类进行整理;
- 档案应标明清晰的文件名称和日期,以便快速查找;
- 档案应存放在统一的档案柜或电子档案系统中,便于管理和存取;
- 档案应定期进行归档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性。
3. 档案整理与分类流程
为了实现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定以下档案整理与分类流程:
1. 收集档案:将各部门的文件、合同、报告等档案收集起来,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2. 档案整理: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类,按照事务性质、文件
类型、日期等进行整理。
3. 档案归档:将整理好的档案按照分类标准归档到档案柜或电
子档案系统中,并标明清晰的信息以便查找。
4. 档案备份: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
可恢复性。
5. 档案管理:建立档案管理责任人,负责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借阅、更新、销毁等。
4. 档案整理与分类的意义
档案整理与分类的意义在于提高公司工作效率和信息管理水平,具体包括:
- 便于查找:通过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需
要的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 便于维护:规范的档案整理和分类制度可以减少档案遗失和
损坏的风险,延长档案的保存期限。
- 便于审计:合理的档案整理和分类制度可以为公司的审计工
作提供便利,减少审计成本和时间。
档案管理第三章 整理
这种情况下,原省经济委员会档案该何去何从? 企业技术改选投资管理这一职能所形成的档案应该如 何划分归属?
立档单位被撤销,工作终止,其档案应作为独立 的全宗予以保存。如果单位撤销后,其部分职能由其 他立档单位接续,撤销之前形成的档案仍作为独立的 全宗对待;在今后延续下来的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作为接续该职能的立档单位全宗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事的机构或人员;
.
【案例思考】××市××区中小学校的财务工作 由该区设立的财务中心统一管理,各个学校不 单独设置自己的财务机构和处理财务工作。但 它们仍可以是立档单位,它们形成的档案也均 可以成为一个全宗。为什么呢?
【特别说明】三个确定立档单位的条件中,第一 个条件是主要的条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一些单位不同时具备立档单位的三个条件,有 些单位在工作上是独立的而在财务上和组织上 不独立,也有的单位在工作上和组织上是独立 的而在财务上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判断是 否为立档单位,主要是依据第一个条件,看它 能否独立行使职权和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
(三)全宗的编号与排列 全宗的编号是由当地的档案馆给的,现在
通用的是“大流水编号法”,又称顺序流水编 号法,即一个档案馆对其所有全宗按进馆顺序 用自然整数由小到大顺序编号,第一个进馆的 全宗就编为1号,第二个进馆的全宗就编为2 号…….,这种编号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实用,符 合唯一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同时可以反映全宗 进馆的先后顺序和全宗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管理学
档案的分类:
1按照来源标准,即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党派团体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名人档案等。
2按照内容标准有两种划分方法:
3按照载体的形式标准,有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简牍档案、锦帛档案、纸质档案等;
记录信息的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音像档案: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 4按照时间标准划分:古代档案、近代档案、现代档案
5按照所有权标准: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个人所有档案【国外分为:公共档案、私人档案】 6在中国常见的档案种类: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档案管理理论分析
1环节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六环节论:收集→分析→鉴定→保管(保护)→统计→利用;
八环节论:收集→分析→鉴定→保管(保护)→统计→利用→检索→编研
2信息论:(《档案管理信息论》)输入→加工→输出→反馈
3三阶段论:形成→管理→利用
档案的起源
1文字产生前的档案:
①结绳记事②书契③岩画
2文字产生后的档案
①文字
②载体国外:纸莎草—泥板—贝叶—羊皮(蜡版)
国内:甲骨—金石—简牍—绵帛—纸
档案的定义:
复杂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保存完备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记录。
简化定义:档案是原始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记录。
1 直接分为党务档案、行政档案、诉讼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等
2 先分为普通档案【如:党务档案、国家政务档案等】和专门档案【如;公安档案、诉讼档案、会计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等
1法语国家:档案是文件
三个方面:2英语国家:档案是进入到档案馆的文件
3苏中国家:文件经归档后即为档案—文件中心
档案的属性:
1本质属性:原始性
2一般属性:知识性:储存传播知识
信息性:①扩充性②可压缩性③可替代性④可传输性
文化性:表现为①民主和开放的环境②档案机构性质的转变③为公众为社会服务
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1价值:凭证、参考→【行政凭据、法律信任、史料共计】
2作用:机关工作的直考依据、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优秀材料(以上都是国家作用)国家、组织、个人维权的重要(个人作用)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集中制
国家所有(立档单位)
集中管理
分级设馆
馆网庞大
2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建立在管理体制上)
①统一领导,分设管理:A分设按行政级别来分级B按专业来分设
②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A数量要求完整,质量保证B安全性:实体安全、内容安全
3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1)以档案原件提供利用
(2)以档案复制品提供利用
(3)综合档案内容编写书面资料提供利用
收集的定义:
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征集的办法,把分散在各组织、个人手中和散失在其他地方的档案,分别集中到各级档案保管机构。
收集的内容:
1对本单位需归档文件的收集
2对现行、撤销机关永久文件的接收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收集工作的要求:
1、馆藏现状:
(1)范围上:主要收集一级单位档案,对于二、三级单位档案选择收集
(2)内容上:以机关档案为核心
(3)门类上:以纸质档案为主
(4)时间上:建国以后档案为主
2、丰富馆藏的标准:
(1)数量充分,质量优化
(2)成分充分,结构合理
(3)内容广泛,层次分明
3、收集工作的要求:
(1)归档文件齐全完整
(2)加强归档文件的指导
(3)保持全宗的不可分散性
(4)推行入馆(室)质量标准化
单位内文件的归档:
1、归档制度的定义:
归档制度:各单位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文件,处理完毕以后,经由文书部门或文件工作人员整理,定期移交给档案室集中保存,称为“归档”。在我国,这是党和国家规定的一项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归档制度”。
2、归档范围:
3、归档时间:大单位,每年3~4月份;小单位,随办随归
4、归档要求:
①遵循文件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老范围 上级机关下发的文件资料 本级机关形成的文件资料 下级机关上报形成的文件资料 同级机关交往形成的文件资料 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文件
以我为“中心”权益文件 需执行的上级机关的文件 其他有关查考文件 新范围
不归档范围
②保持文件间的有机规律
③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利用
档案鉴定:一般是指对档案真伪和档案价值的鉴定,而经常的业务工作则是后者。档案界通常所说的档案鉴定,是对档案价值的鉴定。
档案鉴定步骤:
1、整理之前:①归档→②移交
2、档案室鉴定:①接收档案→②定期鉴定→③入馆鉴定
3、档案馆:①接收鉴定→②定期鉴定
鉴定工作的历史分期:
【卡林斯基,波兰人,提出“档案鉴定的历史分期”,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分期(1789—1880)——“粗线条”时期
①颁布档案鉴定法规
②分类:【革命标准】 有用文件
历史文件
封建文件
无用文件
③鉴定规章:明确规定档案的保存或销毁由所有权决定【普鲁七颁发】
第二分期(1800—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①文件生的速度加快
②鉴定标准的出现
③禁止销毁年限出现
第三分期(Ⅰ战后—Ⅱ战前)
①列宁档案法的颁布
②档案鉴定所有权发生变化
③鉴定理论的出现
第四分期(Ⅱ战后——)
①文件数量激增 保存
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