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雅观的"三宝"

合集下载

在学法中,应断的如毒般的行为有三类——器的三过、六垢

在学法中,应断的如毒般的行为有三类——器的三过、六垢

在学法中,应断的如毒般的行为有三类——器的三过、六垢在学法中,应断的如毒般的行为有三类——器的三过、六垢和五不取,前面已经讲了三过和六垢,这次讲五不取。

第三五不取者。

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会义而取,错上下而取,颠倒而取,五皆当断。

我们深入到佛法的宝山,没有取到佛法妙宝,就是被这些毒素般的行为障碍住了。

也就是你在佛法的无数珍宝面前,由于自己取的方式不对,结果导致与正法脱离,没有拿到佛法的妙宝。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有很多有毒的行为、偏差的行为。

而这个毒又基于你的观念,因此下面首先要认识自身有毒行为的相如何,知道它的相,反省时就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

而这种方式已经潜藏在心里,被你固有的观念支持着,也许你以前从未发现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偏了,导致你取不到法。

其次,怎么断它呢?就要了解它的后果。

刚才说它是如毒般的行为,你也许不承认,我怎么会那么吓人?其实是方式有点不对。

真正认识以后就知道它像毒一样,必须得排除掉,更新一下行为,才能真正取到整个前行法类等,从下至上一句一句所蕴含的佛法真义,由此你心中就会拿到一个个如意宝,发生正法的功德,所以这非常关键。

如果取的方式不对,那就没有拿到,甚至成了颠倒理解、颠倒行持,成了佛法的败类等等,有很多过患。

因此在受法以前,对这些必须首先明确,然后发起要断除它的决心,之后实际在身上断除,才会有大的效果。

如果这些问题首先没说清、没认识,没有发起要断除的愿望,那么毒素会一直在相续中蔓延,导致我们学法始终都被它控制,之后产生各种颠倒取法、不取法或者邪取法的状态,这就非常麻烦。

我们的心是非常不保靠的,它里面有很多颠倒的习性,所以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五不取结合在自身上,做两个方面的观察:一、我有毒行为的相如何?做相应的反省;二、了知它的后患或者果如何,然后发起断除的意识。

只有这两个切实到位了,我们学这一分法才有作用。

如果你对相都认不清,那怎么去反省呢?如果你对它的后果都不清楚,你怎么会有防范和断除的意识呢?没有想断的意识,又怎么会改正呢?那我们说这个法就没有意义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是哪三宝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是哪三宝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是哪三宝无事不登三宝殿,宝是佛、法、僧三宝。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意思: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登门造访,上门必有事相求。

解释:“三宝”是佛教名词,指佛教徒尊敬供养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比喻没事不上门。

“三宝殿”泛指一般的佛殿,除了祈祷、礼拜等有关的信仰活动,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嬉戏,所以产生“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成语,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类似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俗语:“无利不起早。

”“无利不起早”的意思是如果早起床没有什么好处、利益便不会早起床,这里的意思和“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示没有事情、没有好处便不会做某件事情。

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即佛教三宝。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宝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

1. 佛身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释迦牟尼佛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

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

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道教“三宝”信仰的意义

道教“三宝”信仰的意义

道教“三宝”信仰的意义*导读:道教的三宝分为先天三宝,后天三宝,是道教的基本信仰。

先天三宝就是道、经、师三宝,分别代表道教先天三位尊神,并称三清。

他们是:道宝君洞真大法师妙无上帝元始天尊;经宝君洞玄大法师妙有上帝灵宝天尊;师宝君洞神大法师道德天尊。

很多小说或影视作品,也都有所提及。

道经师三宝,在现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是万物生长运作的法则,是真理一样的存在。

它涵盖了三界十方六道四生五音十类一切动植众生,阐扬的是至灵至显的修行法门,代表了鸿蒙初判之时的龙汉祖劫时期。

经,是由道的阐扬所归纳总结出来的经典,经的出现使得道不再是那样的难修难学,经是太上秘藏,甚为珍贵难得。

代表天地开化之时的赤明中劫时期。

师,是解疑释难,传授道理的真师,负责教授经典,以此来使弟子悟道修真,是学道途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象征人伦之中的开皇末劫时期。

这先天三宝为修道之根本,每个修道之人皈身皈心皈命,追求与三宝心神相通,从而达到长生久视。

这在道教科仪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三宝香》、《三宝词》、《午皈依》、《三信礼》等。

先天三宝可称为至真三宝。

后天三宝有两说,一说为慈、俭、让,一说为精、气、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各有侧重点,但殊途同归。

慈、俭、让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观点: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讲的是为人处世要遵循的原则,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一切有情均可通过修行而得道;勤俭节约,当用则用,不浪费物什,为修行提供保障;谦和待人,礼让大众,切莫争强斗狠,以此巩固道心。

此三宝,又可称为处世三宝。

精、气、神是《黄帝内经》中的观点。

人活在世上,精气神缺一不可。

精,它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养料,缺少了它,人是活不下去的,那就不必说修行了。

气,联想到生气,空气,没有气,万物都不能生长。

就连最高神三清,不也是先天祖炁的化身。

神,就是神识,精神。

人若无神,形同行尸走肉。

此三宝,必不可缺少,又可称为立身三宝。

由是观之,无论是先天三宝,还是后天三宝,都是人生在世生活与修行所不可丢弃的。

[精品]耕云导师有关不雅心的开示

[精品]耕云导师有关不雅心的开示

二九、真正的观心就是自觉问:晚上刚入睡时,摒除杂念观心,精神很好,不易入睡,但觉得有违修行,应如何做才是正确?师:观心,不是叫你去着相,你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没有叫你去观心。

而且观心有上乘观心、小乘观心,什么叫小乘观心?没事的时候看自己的心。

心是看不到的,你怎么观嘛!其实,真正的观心就是自觉。

修行好的人就有这个体验,躺在床上的时候,没有说要观心,他说要睡觉,这一夜是睡着了,没有一点分别心,但外面有什么声音、有什么动静,他都知道,好像失眠一样,但是第二天照照镜子,容光焕发。

睡觉不能观心,不是叫你观心,观心不是个动词,观心是个自觉,是个本能。

你若停留在法执的阶段,也就是说有心可观──停留在有为法的阶段,那个观心永远观不好,观久了以后还会出毛病。

干脆你时时自觉,睡觉的时候就放下万念,安稳地睡觉,这就对了。

五、“观心”的方法(一) 修行不可落入“无记空”及胡思乱想说到“坐着不动”,六祖讲“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坐着不动”是不对的。

人总有静的时候、动的时候,现在我们都坐着,有什么不对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该坐的时候,你要去坐,说这是功课、这是修行,这个不一定正确。

你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要犯无记空的毛病──什么都不知道,不要犯这个毛病。

有了这个毛病,死了以后就变成木石,到了器世间了。

第二个,不要胡思乱想,要集中想念于一件事情。

假如我们做学术,像一般的读书人在研究功课,会不会污染你?不会,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这叫正念。

(二)“看心看净”与“观心”的差异我们坐着而且姿势摆得很正,干什么呢?在观心。

六祖常常批评别人“看心看净”,但是《六祖坛经》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谈“观心”的。

“看心看净”跟“观心”有什么不同呢?“看心看净”就是说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让它静,也就是说“妄念起,念起即止”,那个六祖不赞成。

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六祖教惠明就是这么教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指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指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指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是指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

后引申为有事而来。

“三宝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主要活动场所。

有着现代意义的词汇。

“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僧侣“燕息”(睡觉)的禅房,也称僧寮。

“三宝殿”也是通常说的中国三大殿,为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

“三宝殿”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像少林寺、栖霞古寺、普陀寺等。

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所以也就有了“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俗语,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

刷题巩固
1、关于“无事不登三宝殿”中的“三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佛、法、僧
B、袈裟、钵盂、禅杖
C、书、剑、琴
D、璎珞、数珠、法服
【解析】A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情的时候,不会相互联系。

其中“三宝”是佛教名词,指佛教徒尊敬供养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

故正确答案为 A。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是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是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指什么?人们在佛教寺庙中有礼拜等法事的时候才能踏进佛殿,没有事情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在佛殿里面走动吵嚷。

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最初的意思。

后来这句俗语被引申为有事而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不找别人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三宝”呢?原来,“三宝”又称做三尊,属于佛教名词范畴,具体指代的是佛教徒尊敬供养的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

“佛”是指觉悟人生的真相,进而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真理;“僧”是指修学教法的僧团。

三者都是信徒学习、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实,三宝的“宝”用的是譬喻的手法,彰显的是佛、法、僧的胜德。

这个“宝”字用得好,因为其中透露着深层次的含义:和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十分富裕一样,佛、法、僧等世间珍宝则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静,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比起来身体所受之苦,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最为重要的。

具体到这句俗语来说,“三宝殿”泛指一般的佛殿,佛殿是十分神圣的地方,人们对三宝更是怀着一种尊敬与敬仰的心态来进行祭拜的,在其中大声喧哗或者嬉戏都是被认为对佛的不尊敬的行为,是会受到谴责的,故而才有“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以及其引申义。

趣味链接:“金銮殿”是指哪个殿皇帝在“金銮殿”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才是人性与神性的最大分离,皇帝的威严也尽在于此。

不知不觉间,“金銮殿”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凝聚了帝灵王气的象征,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足以令人胆战心惊的威慑力,逼迫着人们畏惧和退缩。

但是,明清故宫里所有的宫殿当中,没有一座宫殿叫金銮殿,这个地方不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指的是哪座宫殿呢?紫禁城里的宫殿确是非常多,而且每一座宫殿都有着自己的职能、功用,并非随意修建。

明永乐时期,自紫禁城始建成后,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外朝与内廷两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

外朝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眷日常居住之所。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典故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典故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典故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书生和寺庙里的一个僧人是好朋友。

有一天,书生去拜访这个僧人,但叫了好几声都没有回应。

他推开了僧人的房门,却发现房间里只有一个女子。

这时书生才明白,自己可能走错了地方。

于是他赶快退出房间,但此时僧人却出现了。

原来,这个女子是僧人的秘密情人。

书生为了保守秘密,趁僧人生病时用毒酒将其杀害,然后逃离了现场。

这个典故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出处,原本的含义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进入是非之地。

但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这句话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如果你没有得罪某些人,那某些人是不会没事找事上门找你的麻烦。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求人办事,就不要去打扰别人。

道家三宝有什么

道家三宝有什么

道家三宝有什么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三宝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六十七章。

体现了老子对生命的关注和爱护以及君王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思想。

展现了道家守雌独有的思想内涵,持静、守柔、内收、凝敛、含藏。

乱世中持老子三宝者独立如龙,气沉、身稳、敛势、待发,尽显道家精要。

道教三宝对三种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也代表不同的东西。

学道者:学道者奉行的三宝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在道教中又叫道、经、师三宝。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的三宝。

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是为入世的三宝。

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童蒙止观(小止观)

童蒙止观(小止观)

童蒙止观(小止观).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目录(一)小止观序(二)修习上观坐禅法要(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卷上1、具缘第一2、诃欲第二3、弃盖第三4、调和第四5、方便行第五6、正修行第六卷下7、善根发第七 8、觉知魔事第八 9、治病第九 10、证果第十(一)小止观序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

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

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

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

今《六妙门》是。

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鍼出。

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

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

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

大苏妙悟,悟止观也。

三昧所修,修止观也。

纵辩而说,说止观也。

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

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

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

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

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暗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镂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

予因对校,乃为序云。

时绍圣二年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卷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寺院规矩礼仪

寺院规矩礼仪

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送物件,得捐钱于善事箱内。

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累,贪取寺庙一块钱,当种下地狱果报,是不行不慎的!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寺庙后山树上的水果,自摘而食,即犯了偷窃寺物之罪。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抽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在佛堂中抽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了佛堂安静。

进入佛堂内,应穿干净的鞋子,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洁净,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卫生间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当戒之。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立即低头即作星期,更不得散步作赏析,东张西望;进入佛堂内,在堂内走来走去,或站着堂内正中央,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同样,这样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符合礼法也。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发言、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佛堂内不得胡说八道,大声发言,或话家常,搅乱安静,罪过无量。

儿童一入宽大佛堂内,看作游乐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处吐痰或随处擤鼻涕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刷。

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xx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 xx,一、后代得正直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贵爵家,五、得涅槃道。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赠凡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常到寺庙用餐,皆得捐赠善事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赠的,不该白吃的;这样当犯偷窃食之果报。

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入佛堂拜佛以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尔后再行顶星期佛,特别千万不行将皮包、衣、帽、手饰随意搁置于桌上。

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

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

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

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贪取寺庙一块钱,当种下地狱果报,是不可不慎的!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寺庙后山树上的水果,自摘而食,即犯了偷盗寺物之罪。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了佛堂清静。

进入佛堂内,应穿干净的鞋子,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当戒之。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进入佛堂内,在堂内走来走去,或站着堂内正中央,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一样,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佛堂内不得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扰乱清静,罪过无量。

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当作游玩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

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盘道。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凡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皆得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的;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

三宝台前求忏悔的意思

三宝台前求忏悔的意思

三宝台前求忏悔的意思三宝台前求忏悔是佛教术语,表示在佛教寺庙中前往三宝台前面向佛像忏悔自己的罪孽,以此来净化自身,重新修行佛法。

三宝台的含义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分别代表佛陀、佛陀的教法和佛门的徒众,三宝也称“三宝法门”。

而三宝台则是指供奉三宝的佛堂中央的高台,一般位于正中央。

冥思忏悔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环节,而三宝台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佛陀和佛门的形象,更是寺庙中最为神圣的地方。

在三宝台前,人们能够更加虔诚且专注地进行自身的冥思忏悔。

求忏悔的意思忏悔,是指在佛教里面向佛陀和众生承认自己的过错、罪孽,并决心改过自新的过程。

通过忏悔,人们可以开诚布公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增加内心的自我反省和修正。

忏悔是一个仪式,以心灵为基础。

忏悔的目的是让人们消除内心的痛苦,增进自身的慈悲忍辱之心,从而达到追求内心平静、智慧和连接上天的境界。

针对佛教徒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的罪孽。

忏悔不仅是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更重要的是承认过错,希望赢得众生的原谅,并抱返本善之心、行善、布施。

因此,在与佛陀、法、僧面前冥思忏悔,人们更能感受到自己的罪孽,从而加深自我反思和荒废人生的悲痛感,进而更加相信和遵守佛教的戒律和道德规范。

三宝台前冥思忏悔的意义三宝台前进行忏悔,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态度,是表达内心虔诚和敬重的方式。

冥思忏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现实中的自己,为以后的生活种下种子,并有力量协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在三宝台前进行忏悔能够净化心灵,用善良和顺应众生之心去面对世事变幻,拥有那种普渡众生的悲悯心,能够更好的感受佛陀的慈悲和拯救,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深厚和智慧的教诲。

忏悔的就是自己的内心,而得到的将是一种清除自己的罪孽和赦免,更是一种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平和、善意和宽大,能够学会以佛陀和众生为同类与情感沟通,从而更加友善地面对世界和人际关系。

最后,三宝台前冥思忏悔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服务他人的行为。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是指在佛教中对佛、法、僧三宝表示敬意和尊重的一种仪式和行为规范。

三宝分别代表着佛陀(释迦牟尼佛)、佛法(佛陀的教导)和僧伽(出家修行者的团体)。

以下是恭敬三宝的一般礼仪:
1. 佛陀:面对佛像或佛塔时,可以合掌向佛像致敬,然后轻轻俯身稍作鞠躬,同时心存敬意和虔诚。

也可以燃香、献花、上供等方式来表示敬意。

2. 佛法:对佛陀的教导表示敬意,可以通过阅读佛经、听取佛教讲座、学习佛法等方式来表达。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要尊重并遵循佛陀的教导,以实践和应用佛法。

3. 僧伽:对僧伽表示敬意,可以向僧侣祈福、给予布施、提供食物等。

在寺庙或僧院参拜时,要保持安静、恭敬的态度,不要打扰僧侣的修行和寺庙的宗教仪式。

总之,恭敬三宝礼仪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敬意和虔诚,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和奉行。

正确认识内观

正确认识内观

正确认识内观很多人想学南传的内观,但苦于没有老师指导,所以只好靠读书自学。

在修行没有跟上去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对内观的片面的、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所以这里想引用一些经典,结合马哈西.西亚多的讲法,使大家对内观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戒定慧三学中,内观是属于慧学。

修内观也就是修慧,它的特点可以和修定比较来认识。

通常我们把修内观叫做观禅,修定叫做止禅,而有止与观之分。

这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所缘境。

止禅的特点是所缘境为概念法,比如念佛的名号,观佛像,观呼吸的长短、后来出现的似象,等等,都是心中的概念及这个概念投射的影象。

内观则不一样,所缘境必须是究竟真实法,也就是说是当下生灭的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和涅磐。

内观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作用就是要见到诸法实象,也就是一切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的无常、苦、无我的共性和涅磐法的不生不灭。

内观的具体操作就是观五蕴。

在何时何处观?当色、受、想、行、识在六入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起的当下观。

内观智慧生起的近因是定。

要注意的是,有的相近概念很容易混起来,如果不弄清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有时就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

比如说慧、慧学,它们有特定的内容,和戒、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当我们说修慧的时候,这是说的修行过程,就必须要有戒和定为基础,不然的话就是空中楼阁。

有人以为纯内观不需要定,以为慧解脱不需要定,其实这都是错误的。

只是我们修纯内观时,开始并不是必须要有定力,而是在修的过程中培养出有相当于近行定的定力的刹那定。

当刹那定成就的时候,这时内观智慧就随着生起。

刚开始的时候,尽管我们是以当下生灭的五蕴为所缘,但因为定力和正念都不够,所以我们观到的也只是色法、心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幻相。

这种幻相,就如在远处看到一串蚂蚁,会觉得是一条连续的线一样。

现代科学证明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南传的阿比达摩也详细的说明了我们的物质的身体(色法)是有微粒构成的,可是我们看不到这种不连续的真实情况,而只是看到连续的幻象。

礼敬三宝

礼敬三宝

礼敬三宝僧宝是代佛宣法,住持佛法的人。

在末法时代,佛陀已经入灭久远,只有仰赖僧宝的弘扬,才能使佛法得以发扬光大。

僧宝是三宝中重要的一宝。

真正的僧宝是严守净戒,具足威仪,出离俗尘,以求方外修行,发菩提心,舍弃世间法而修出世间之法的人。

一个出家人只有德行超越人天,重于金玉,方才称为僧宝。

由于僧宝有诸种功德利益,因而经中说:“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必获重罪。

”经典告诉我们,一个僧人,不论他的年纪大小,也不论他是持戒或是破了戒,作为一般的信徒,都应当恭敬地对待,不得有轻慢之心,否则就会获重罪。

比如说,要想亲自得到鸠摩罗什的教诲,则纵经万代也不会有鸠摩罗什出世。

佛陀涅槃已久,我们想亲自听佛说法已没有这个因缘,但是,却可以有机缘听僧宝弘扬佛法。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僧人在言行上有过错,就牵累佛法的庄严;见到一个僧人戒行亏缺,便轻慢无上妙法。

我们只可以道废人,因为人不弘扬佛法;不可以人废道,因为道是人师。

因此,释迦牟尼佛,是真佛宝;佛亲口所说的理行教果,是真法宝;证道的沙门,是真僧宝。

若对三宝一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

作为一个学佛之人,应当思维,是我福薄没有得生佛世,没有得到佛陀的亲自教化,但有幸的是,佛陀的遗迹尚存,余阴尚在。

以檀木雕刻、铜铁浇铸、油漆塑造、金箔装金、彩绘素描而成的圣容图像即为末法时代的佛宝;运用纸绢、竹帛书写佛陀言教,是为法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是为僧宝。

三宝的体相虽然是假的,但用于表示诸佛菩萨的真容,若能恭敬供养,则可永绝轮回六道;若是轻视对待就会常招苦报。

就像木头雕刻的母亲雕像,虽然不是亲母,但如果能够虔诚礼敬,孝道之风则可延续千年。

普通的出家人不是圣僧,若能恭敬瞻礼,礼敬功德则可超越万代。

由此可知,这种恭敬礼拜之风一旦发扬光大,远近之人都会共同遵守。

为死人焚化的纸钱,这种有情众生冥冥中荫护的神奇功力,我们是无法测度的,倘若有所亏欠就会获得很大的罪过。

什么叫做事相三宝? 什么叫做理体三宝?

什么叫做事相三宝? 什么叫做理体三宝?
【什么叫做事相三宝? 什么叫做理体三宝?】
做为一个佛弟子要认识三宝有两种:一个叫做事相三宝;第二个叫做理体三宝。
所谓事相三宝,就是用眼睛看得到的方便说。
譬如说事相三宝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是佛宝。
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个叫做法宝。
僧宝诸位高僧大德、诸位法师、比丘、比丘尼这个叫做僧宝。
这个叫做事相三宝。
第二个叫做理体三宝,为一个佛弟子不能不认识这个。
什么叫做理体三宝?
记得!自性觉悟就是佛。
自性证悟,拥有的内心清净智慧的真理,就是法。
内心与世无诤,就是僧。
我们的觉性,就是佛。
内心拥有真理,就是法。
与世无诤,就是僧。
这个叫做理体三宝。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心本自具足有三宝,就不往外求。
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先依靠事相三宝。
依靠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正法。

依靠这些祖师大德所讲的语录、经典,佛所讲的经典一部一部研究。
到了有一天你恍然大悟的时候,原来我们自性就是佛,直下就是佛。

吉祥三宝文化理解

吉祥三宝文化理解

吉祥三宝文化理解
吉祥三宝,又称佛教三宝,被公认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三个实体形象。

它们是佛、法和僧,也称佛、法、僧三宝,又有梵语名称相应:三宝即是梵文的Buddha (佛)、Dhamma (法)、Sangha (僧),表达的是最基本的佛教认识,即佛教的三宝为佛、法、僧。

吉祥三宝对于佛教有重要的意义,佛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观点和理念都是以
佛为基础的。

佛指Logos,即本我,是一切有形无形事物的真谛。

他宣示了解脱乐极、本性觉悟佛性的哲学理念,指引人们从拘束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终到菩提的彼岸。

法乃佛教的论证,佛陀时期认为法即为表象实相,也称无我、无常、空性之理。

法是由这三起点构成的佛法的规范,包括佛的智慧、禅宗的深刻见解以及各种教育方法,是宣扬佛经的核心理念。

只有理解佛法,实践佛法,才能真正成为佛教徒。

僧,也叫僧伽,是指追随佛道,成为佛陀信众,将法以实践体现出来的信众。

僧伽是佛教社会的上层精神,贯彻佛教宗教的价值观,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他们犹如圣人,以自修自传的教义,带领众人改过屡学,修行菩提,达至解脱与菩提之心。

总而言之,吉祥三宝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三个实体形象,其本质上一切佛教的实
践都是其修行理念的核心,以佛、法、僧三宝为理念,指引人们从拘束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终到菩提的彼岸。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傅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

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后悔莫及!因小果大,可上升为天人,下地狱受苦!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而食,而犯了偷盗寺物之罪,够下地狱之条件,应知未得施主允许准之物,皆不得取食,信徒不取回亦不言明要供养十方僧众,此物乃为原主,不得取用,凡取用皆犯盗戒也,当堕恶道矣!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摈榔我常看到多人在佛堂中吸烟、嚼摈榔,实为不敬三宝行为,并污秽了佛堂清净。

应知香烟之气颇毒,可使人致癌,并干扰人之情绪,嚼摈榔非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当污秽圣地而不干净,则罪不可赦也。

进入大殿佛堂内,应赤足入,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故不宜进入佛堂为宜,免污及圣地,而惹罪衍,当得戒守之。

一口痰一把鼻涕,下地狱火烧不息。

凡佛弟子持戒清静无犯者日久身上自可发出一种如檀香般的戒香味,醇香传百里,就如佛菩萨示现显降,芳香遍满虚空,当得众生诚心供养礼拜。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入寺内不踏门槛,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当主过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天人,进入佛寺,当视为进入皇帝殿,拜见皇帝一样,得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得随便,方免犯下敬三宝之罪。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擦鼻涕于佛寺四周常有众菩萨居之,天龙八部护法,环境清静无染,而人之唾液鼻涕甚为污秽,若于佛堂内随地吐痰及擤鼻涕,当污及圣地,造成空气污染,病菌传播,有害僧宝罪,当入地狱受苦,有经为证,僧护经曰:“在佛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缘。

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53)

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53)

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53)第十二个文件(5)“第二十聚,谓佛十八不共法。

”此十八种不共法,只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唯佛具足,而不共同于其他声闻、缘觉和菩萨,故云不共。

[1]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以智慧慈悲而修其身,此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由于一切烦恼皆断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

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

佛修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谛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间杂,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已舍。

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行。

[7]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

佛具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

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证。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示现一切殊胜妙相调伏众生,称于众生之智而演说诸法,各使证入解脱,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之心,为说法而除众生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此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是不雅观的事 ,可是你不要 瞧不起这些现 象 ,它们都是人体
“ 宝”。 法
因为大蒜可帮助维持体 内一种酶含量而避免 出现高血压。
早 餐 时 吃 些甜 舔 和馥 奶


甜瓜和酸奶 中矿物质钾的含量较高, 助于控制血压。 有
出汗是人体 的一种保护 性反应 ,是 健康和 生存 的必要 条 } 。汗液 中9 %是水 ,其余为氯化钠 、尿素和代谢废物。 中医 9
国外 的一项研究结果 显示 ,到户外晒1分钟的太 阳, 0 血 压可下降6 毫米汞柱 。紫外线 照射可使机体产生一种营 养 素——维生素D . ,从而有助 于降低血压 。
外 。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具有清洁保护作用。同时打 喷嚏 ! 能激发 呼吸 ,增强血 液供应 ,改善大脑缺血状态 ,兴奋神经
导致血压上升。
皮肤 。防止细菌入侵 ;三可协助 肾脏调节体 液平衡 ,使 机体 口 内脏保 持正常功能。
打 喷 嚏
这是人体的一种 防御性呼吸反射 。喷嚏在鼻腔 内所形成的
目 力 的高 速 气 流 。可把 呼吸 道 内的许 多有 害 物 质 或 病菌 排 出 有
午 饭 后 至 户 外 散 步 4
为 出汗 能 解 除表 征 、驱 除 外 邪 。 出汗 一 可 带 走体 内大 量 的 暑 ;二 可 排 出许 多代 谢 废 物 ,而且 汗 液 所含 的 弱酸 性 物 质 能保

清 晨 避 免 过 鏖 癃 劳
般来说 ,心脏病往往在早晨发作 ,原因之一是在上
午 I :O 前 ,人 的血压比其他时 间至少高 出5 I 0 毫米汞柱。 因此 ,每 天工作 结束后 ,最好把 书房或 办公 室收拾得 井 井有条 ,以免第2 天早上看到纷乱 的工作场所,影响情绪导
……一
专家指 出,对于高血压患者 ,除 了服用药物 ,还有许 多方法有助于降低血压 。
多 ’ 鬟 j 士
橙汁含丰富的维生素C 。研究人 员认为 ,维生素C 有助 于血 管扩 张。每天服用6 毫克维 生素C 0 片,或者 多吃些蔬 菜、胡椒 、柠檬 或其他酸味水果 ,也可起 同样作用。
喝 警 奶
每天补充1 克钙 ,8 个星期可使血压下降1 个毫米汞 ~2
柱 ,因为钙可使 动脉血管壁保持 柔软性 。
经 常 吃 穴 蒜
大汗 淋 漓 地 出 现 在 别人 面 前 ,或在 别人 面 前 打 喷 嚏 、放 屁
隶 荣 奄 奄 崇 嵌奄 焱 崇 臻 荣 荣囊 荣 焱巍 套 焱 强 崇 崇 诳崇 荣 崇 崇嵌 焱 荣 强 豢 豢嵌 嵌 崇瓣大蒜 ,是降压 的最好 、最简易的办法, 嵌焱 荣 强 每天吃2 豢崇 焱 崇 焱囊 嵌 巍 崇奈 崇 臻 杂 焱 套焱 夺 ~3
射 功能 。


屁为五谷 杂粮之气。健 康人每天要放5 1 次屁 ,约排 出 —0
D 毫 升 的 气体 。 屁 产 生 的原 因 主 要 有 三 :一 是 吞 下 的 空 气 ; O
: 是胃肠道 内腐败食物产生的气体 ,包括肠道细菌作用于未消 : 的食物 残渣分解 后产生 的气体 ;三是 由血液 渗透而入 的气

屁的成分较为复杂 ,除氮气 、氧气和二氧化碳外 ,还有 甲
E 、氨 、硫化氢 和吲哚等 。后 几种成分 是形成难 闻气味 的原 j ,且对人体有害 ,排 出体外对人是有 利的。正常放屁的人 ,
l 胃肠 消化 功 能 正 常 ,是 好 现 象 。 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