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子思想
孔子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
孔子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贡献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贯穿于《论语》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观。
一、仁与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仁爱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之一,他主张所有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关怀,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唯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超越私利,实现社会和谐。
二、礼与道德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透过恰当的礼仪可以实现个人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孔子强调所有人应该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
他相信通过正确的仪式和礼节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忠诚与公平孔子强调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家庭。
他认为,人们应该忠诚执行自己的义务,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出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社会。
孔子还提倡公平,认为人人平等,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
四、学问与修身孔子崇尚学问,并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能够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庸与和谐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强调事物的适度、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坚持中庸的原则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重要价值观。
总结: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通过他的思想与教育理念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仁爱、礼仪、忠诚、公平、学问和中庸等价值观为社会建设与个人品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学习、理解和传承孔子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和启示,使其继续指引社会发展的航向。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孔子思想总结评析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等方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
孔子的“礼制”思想,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礼仪、礼节、礼貌,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道德规范”,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遵循“礼”的原则,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以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文化发展方面。
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明交流方面。
然而,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孔子强调了“礼”的原则,但有时过于强调礼仪、礼节、礼貌,而忽略了人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如对女性的歧视、对少数民族的排斥等。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以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的学说、“礼”的思想、“德”的教育观、“无极”的哲学观、“性相近”的心理学观等。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1. 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探讨,包括其核心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 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忠恕和孝。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当人们追求仁爱之心,并遵循合适的礼节和行为准则,社会才能和谐繁荣。
同时,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忠诚信义的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长辈,遵循家庭的规矩,并通过孝敬父母来维系家庭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和恪守礼仪,才能获得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无疆界”,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认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他也主张“立德、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方法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能力。
他提出“一日三复习”的学习模式,即学生应该每天回顾所学内容,不断强化记忆和理解。
他还强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4.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
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君主制度,他认为,明君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明智的统治才能,以民为本,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也深受孔子的影响,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政治实践中。
此外,孔子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教育的鼻祖,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曾对整个人类文明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的,他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
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
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现象,在政治上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在学术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学在四夷”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标志着春秋领主制的崩溃,意味着思想的大解放,神的世界的枷锁开始被打破,人的价值得到一定的尊重,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这新旧交替,思想解放的大变革时期,“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应运而生,成为变革旧制度的先锋战士也是势所必然。
孔子作为士阶层的优秀代表,承历史之重托,拓社会之未来,首先提出“仁者,爱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颜渊的卓越认识,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新士人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揭示了更高的人格,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世界。
春秋末期,中国社会的现实使孔子深深认识到人的真正的作用。
他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乱臣十人而宇宙平”;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穆公取百里奚“一霸天下”。
然而,人才难得,“才难,不其然乎”。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礼仪、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生要有尊师重道的态度,把学习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勤奋刻苦的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他认为,教育应当回归自然界,通过历史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来塑造学生的完美性格。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生要继承孔子的教育理念,端正学习态度,以勤奋、审慎的精神追求学习成果;其次,要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核心,倡导学生要虚心学习,尊师重道,做到具有礼节和道德素质;再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拓展视野,培养自己完美的人格特质。
《论语》的主要思想.doc
《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简析孔子的思想
简析孔子的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于周灵王廿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黄帝纪元2146年,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现行阳历9月28日),出生于鲁国。
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孔氏在邹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邹邑大夫。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隐晦地表明孔子是一个“野合”后诞生的私生子。
孔子少年和青年时代和母亲居住,不知有父,可以说是这种姻亲关系的最好证明。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使他们更加优秀。
2、培养有礼貌的习惯。
孔子认为,有礼貌的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
3、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孔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求索真理。
4、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孔子认为,师生相互尊重是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5、强调“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用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简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诲人不倦表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面对课堂上教育时的问题时要从自身出发,考虑自身的问题。
循循善诱是指教师要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中庸1、天道观继承传统天命观,敬畏和追求2、人文观强调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核心是仁与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3、仁最重视以人文化成天下4、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左传》提到“礼”462次,“仁”33次;《论语》提到“礼”75次,“仁”109次【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思考自己如何超凡成圣】[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5、仁与礼:内在与外在仁与礼是统一的:人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和落实。
【为人的内外一致】6、仁是什么?仁是同情心与正义感,是亲情的外推,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道德的普遍性道德的实践性仁涵盖了“刚直”“正直”“忠实”等品质,“言忠信,行笃敬”“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现今腐败现象的例子,告诫我们为人要直枉恰当,学会变通】7、孔子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于有禄位、官位的人,提出来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和德智双彰、仁美相济的境界,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世,仁民爱物的根本出发【民本思想】例:《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女子无才便是德”:把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度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夫子之道,就是推行仁道,即宽恕之道和絜矩之道忠——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子思为曾子弟子,传说曾子著书《大学》,子思著书《中庸》✓让座是给谁让座?给的是以后的自己让座✓忠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愚忠愚孝✓做事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仁道的理想体现在义与利的冲突当中,主张人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望追求例:孔颜之乐:超越对自然生命的追求总结✓求仁与复礼是统一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精神,礼就是徒具形式;没有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便无所依托✓为政之道:知人和治人——求仁,修身,安人✓决策之道:中庸——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快乐之道:仁义——安贫乐道——修身养性孔子的时间观与审美观✓时间观——三才之道:天地人✓审美观——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过犹不及”✓世界观——和谐之道:让世界都充满爱——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艺术观——人生与艺术的相统一,艺术人生——礼,和,乐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其人其书✓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83岁左右】,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主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敬、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2. 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中庸”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权力、财富或享乐,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生的和谐。
3. 人本主义:孔子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成长,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讲究个人修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个性化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优秀品质。
5. 礼仪观念: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体现,他认为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遵循道德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安宁。
6. 责任伦理:孔子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他认为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他主张每个人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孔子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主张也各方面都有涉及,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主张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的主要思想
周公改造了原始巫术礼仪,加进了一整套有关上下等级, 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 在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 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 民性. 孔子所在的时代已开始"礼崩乐坏",这是早期奴隶制在 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治体系的社会结构在瓦解. 孔子在这个社会的变革时代,主张复礼,在政治上他是保 守,落后的.但孔子维护周礼,要求保持,恢复周礼,并 突出强调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这些因素有超 越社会变革的更高的普世价值.历史往往就是在这种二律 背反中行进.
5,实用理性:孔子仁学的一个整体特征则是实用理性,它构成儒学甚至中国 整个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 所谓实用理性,首先指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不是用某种神秘的狂 热而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和传统;不是禁欲或纵 欲式地扼杀或放任情感欲望,而是用理智来引导,满足,节制情欲;不是对 人对己的虚无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在人道和人格的追求中取得某种平衡. 这就是所谓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实用理性又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即它不在理论上去讨论,争辩难 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并认为不必要去进行这种纯思辨的抽象,重要的是在现 实生活中去如何妥善地处理它,"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不是去追求 来世,三生业报或灵魂不朽,而是把人生目标都放在此生的世间功业文章中,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重要的不是言论,不是思辨,而是行动本身,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 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从来不是消极的力量,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的 性格,成为巨大的传统力量.孔子通过删定诗书,教诲学生,使这个模式产 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 式和思维方式中,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孔子也几 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
• 《论语·八佾》: 八佾》 论语 八佾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礼后乎?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为政》: 论语 为政》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子罕》: 子罕》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兴”
• “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诗歌艺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诗歌 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地、 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地、主动地引起 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泛的联想, 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泛的联想,并使人们在 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 “譬”与“类”通过想象、联想的作用而交融统 通过想象、 从而以“引譬连类”为其特殊方式的“ 一,从而以“引譬连类”为其特殊方式的“兴” 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 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情感与理智的统 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的形 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的 象。
“兴”
• “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 引譬连类” 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 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 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譬喻相关的某 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 孔子强调艺术诉之于人们的社会性情感,唤起个体向 孔子强调艺术诉之于人们的社会性情感, 善的自觉,也就是朱熹所谓“感发志意”的作用。 善的自觉,也就是朱熹所谓“感发志意”的作用。 • 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个 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 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 体的社会性情感(“ 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体的社会性情感 “仁”)看作是艺术的本质,这就使 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 得“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而 是导向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是导向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怨”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恚也。从心。夗聲。 恚也。从心。夗聲。 • 孔安国注 “怨,刺上政也”。 孔安国注:“ 刺上政也”
“怨”
• 孔子提倡“仁者”应该“爱人”,但他并 孔子提倡“仁者”应该“爱人” 不认为怨恨就是绝对要不得的。 不认为怨恨就是绝对要不得的。 •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合理的 论语》中可以看出, 有三种情况。 “怨”有三种情况。
“群”
• 孔子所说的“群”是同他所说的“仁”不 孔子所说的“ 是同他所说的“ 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 必须使“仁”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 必须使 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 在情感心理上, 在情感心理上,把个体陶冶成为一个具有 社会责任感、与人们和谐交往、 社会责任感、与人们和谐交往、能自觉行 的人。 “仁”的人。
“怨”
• 第一种是对违反仁道者的“怨”。 第一种是对违反仁道者的 是对违反仁道者的“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 冶长》 冶长》 • 第二种是对不良政治的“怨”。孔子说过 “择其 第二种是对不良政治的 是对不良政治的“ 孔子说过:“ 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尧日》 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尧日》) • 第三种情况是“君子”在仁道无由得行,遭到挫 第三种情况是 君子”在仁道无由得行, 情况是“ 折和打击时,也可以“ 折和打击时,也可以“怨”。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舞于庭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八佾》)
“怨”
•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高扬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的 在中国古代, 孔子,绝不一概地否定人的爱和恨的情感表现, 孔子,绝不一概地否定人的爱和恨的情感表现, 而只是要求这种情感的表现应符合于 符合于“ 而只是要求这种情感的表现应符合于“仁”的要 从而不越出 不越出“ 的规范。 求,从而不越出“礼”的规范。 • 也就是说,那从“仁”发生而符合于“礼”的一 也就是说,那从“ 发生而符合于“ 切情感表现,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正当的, 切情感表现,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正当的,并 且是崇高的。 且是崇高的。 • 孔子所谓诗“可以怨”,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的 孔子所谓诗“可以怨” 出发点之上的 之上的。 出发点之上的。
“观”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諦視也。从見雚聲。 諦視也。从見雚聲。 • 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观”的“观”不只是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观” 单纯理智上的冷静观察, 单纯理智上的冷静观察,而是带有情感好 恶特征的。 恶特征的。
“观”
• 《论语 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 公冶长》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为政》 观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 观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 • 《论语 八佾》: 论语·八佾 八佾》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兴”、“观”、“群”、“怨 ” • “事父”、“事君”;“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事父” 事君”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本义是兴起、起来。 本义是兴起、起来。 • 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所谓“ 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朱熹注为“感发志意” 朱熹注为“感发志意”。
“兴”
• “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两者在相互联系与 引譬连类” 感发志意” 相互制约之中构成了孔子所谓“诗可以兴” 相互制约之中构成了孔子所谓“诗可以兴”的理 论。 • 前者指出了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的、形象的 前者指出了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的 指出了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的、 东西,通过联想的作用,使人领会感受一般的、 东西,通过联想的作用,使人领会感受一般的、 普遍的东西; 普遍的东西; • 后者则使这种“引譬连类”的最终目的不是说理 后者则使这种 引譬连类” 则使这种“ 教训,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 教训,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
“群”
• 诗和乐具有交流协和人们的社会性情感,促进整 诗和乐具有交流协和人们的社会性情感, 个社会团结发展的作用, 个社会团结发展的作用,这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 充满着残酷无情的斗争时代, 充满着残酷无情的斗争时代,无疑是无法实现的 空想。但是,孔子的这种看法,站在古代人道主 空想。但是,孔子的这种看法,站在古代人道主 义立场上 义立场上,强调揭示了艺术的社会作用中一个具 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方面。 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方面。
• 孔子认为学这些诗可以使人懂得作为一 个人应如何去处理对待各种社会伦理关 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系,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也就是诗能 使人“ 的作用。 使人“群”的作用。
“群”
• 《论语·公冶长》 : 公冶长》 论语 公冶长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子路》: 子路》 论语 子路 近者悦,远者来” “近者悦,远者来”。
“群”
• 《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 • 《论语·阳货》: 阳货》 论语 阳货 子谓伯鱼曰: 女为《周南》 召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 矣乎?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 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 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群”
“群”
• 诗“可以群”,和诗相联系的“乐”也明显地具 可以群” 和诗相联系的“ 的作用。而且较之于诗, 有“群”的作用。而且较之于诗,乐能够更为直 接地作用于人们社会性的情感, 接地作用于人们社会性的情感,起着更为强烈的 交流协和社会情感的作用。 交流协和社会情感的作用。 • 《论语》记载说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 论语》记载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后和之。 《述而》 后和之。”(《述而》)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观”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观”的“观”不只是单纯理 智上的冷静观察,而是带有情感好恶特征的。 智上的冷静观察,而是带有情感好恶特征的。
“观”
• 孔子认为诗可以“观”并不是强调诗对于 孔子认为诗可以“ 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详尽描写, 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详尽描写,而 是强调去“ 是强调去“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社 会国家的人们的道德感情和心理状态。 会国家的人们的道德感情和心理状态。 • 孔子认为社会风俗的盛衰和人们的情感心 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观风俗之盛衰” 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观风俗之盛衰” 主要是“ 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究 竟是怎样的。 竟是怎样的。
“群”
• 《说文解字》: 群,辈也。 说文解字》 辈也。 • 本义:“群”
• 孔子所谓的“群”,指的是人生活于为氏 孔子所谓的“ 族血缘所决定的社会伦理关系之中, 族血缘所决定的社会伦理关系之中,人只 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在孔子 看来,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看来,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 孔子在特定的历史形态下认识到了人的社 会性,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 会性,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这是孔子 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 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
“引譬连类” 引譬连类”
• 孔子的“引譬连类”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孔子的“引譬连类”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 第一是非常强调启发诱导的作用,反对赤裸裸的教训 第一是非常强调启发诱导的作用, 启发诱导的作用 和说理,主张教训和道理要包含在所“ 和说理,主张教训和道理要包含在所“引”的“譬” 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它。 中,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它。诗歌艺术就其对人的 教育作用来看,其特征也正是启发诱导, 教育作用来看,其特征也正是启发诱导,而非赤裸裸 的说理教训。 的说理教训。 • 第二, “引譬连类”的“类”,指的是社会的伦理 第二, 引譬连类” 指的是社会的伦理 道德原则,其核心是他所说的“ 引譬连类” 道德原则,其核心是他所说的“仁”、“引譬连类” 的目的,不只在使人从理智上知道什么是“ 的目的,不只在使人从理智上知道什么是“仁”,更 重要的是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地乐于行“仁”。 重要的是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地乐于行“ 感发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