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文化比硬件重要

合集下载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谈高校去行政化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谈高校去行政化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谈高校去行政化近日,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他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看法。

他认为,过多的行政化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要使高校能够更好地发展,应该适当减少行政化管理。

下面,我们将对于朱清时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看法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朱清时认为,高校应该回归学术,重视教学和研究,而不是过分追求行政化管理。

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行政化管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使得许多教师和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行政工作上,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和研究的作用。

此外,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也相对较滞后,不如学术管理快速,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阻碍。

其次,朱清时认为,高校的管理应该以学术为主导,学术管理应该占主导地位。

他认为,“学术管理是高校的根本,必须把它放在第一位。

”这就意味着,学术管理应该占据高校管理的主导地位,行政化管理应该适当减少。

学术管理应该包括学科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和命题,以及招生、考试、评估和奖励等内容。

这样可以确保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学术秩序,保证教学和研究的质量。

第三,朱清时还提出了高校领导人的能力问题。

他认为,在高校领导人的选拔和培养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术能力。

高校领导人应该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领导和推动学校的学术建设。

而现在,在一些高校的领导人选拔和培养中,行政能力及政治背景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这不利于高校的学术发展,也不利于高校领导人的能力提升。

最后,朱清时认为,高校应该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引领高校的发展。

他认为,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推动高校的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接轨,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总的来说,朱清时提出的高校去行政化的看法对于当前高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高校应该重视学术管理,减少行政化管理,推动高校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朱清时 “最坑爹”安徽省高考作文

朱清时 “最坑爹”安徽省高考作文

朱清时“最坑爹”安徽省高考作文对于今年安徽省高考,朱清时现场点评说,“梯子横着放,我想主要是不要让它倒下来砸到人,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时时刻刻想到他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做的话,我想作文就能写得很好了。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两年多来,作为教改的倡导者和实验者,朱清时会有怎样的体会?有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孤独?“我们希望把南科大建成像加州理工那样的大学,加州理工也是母校。

”朱清时说,大学更应该是一个学术机构,学术至上;而不像现在很多大学一样,变成了行政机构,谁的官大谁就说了算,这很容易扼杀很多教师的创新能力。

两年多的试验让朱清时感慨颇多。

“有两点让我体会最深”,首先就是去行政化非常困难,不要行政级别,又愿意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来的人很少,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比招知名教授难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目前进行教改实验,要不断地积小步成大步,一点点来做。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从来都没感觉到孤独,因为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有学校老师们的支持”,朱清时说,特别是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们,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

南科大确定今年的高招也是经过曲折的。

最初确定的方案是4+3+3,即高考成绩占4成,南科大复试成绩占3成,学生平时成绩占3成;但后来这个比例却改成了现在的6+3+1。

“主要是因为考生的平时成绩比拟难测定”,朱清时说,今年是南科大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招生,还是希望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所以削减了考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把这2成加到了高考成绩上面。

对于考生平时成绩,朱清时说,将主要参考学生会考的成绩,以及高一、高二时学校组织的几次重要考试成绩。

虽然看起来各个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各不相同,没有可比性,但朱清时觉得,这恰恰可以弥补城乡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不公平。

将来南科大复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会从现在3成有所提高吗?对此,朱清时没有明确答复,只是表示会在积累经验的根底上,再进行一些尝试。

朱清时该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朱清时该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朱清时:如果章程能写好,南科大的基因更固定了。

但章程就像立法,每个条款都需要经过实践证明成功,才能够取得共识写下来。

直接搞个章程,且写好后没有任何争议,那不算改革,也就没有意义;如果章程要涉及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那首先需要各方达成共识,需要有实践成功的经验。

所以章程很需要时间,五年、十年太短。

但现在,已经为写好章程开了个好头。

北青报:哪方面?朱清时:管理体制方面。

学校在去行政化方面有很多变化,比如我们是唯一用理事会治理模式的公立大学;再者,南科大目前干部划分为两部分,学术干部如系主任、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业务岗,都是没有干部级别的,由校长提名、在校务会上任命。

只有管理干部即党政干部,仍然按照党委任命。

这是南科大管理体制上的另一大改革。

这5年,学校已经形成“教授治校”的文化与氛围。

北青报:可根据高等教育法,现在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校长与理事会的理念发生冲突了怎么办?朱清时:他们都有各自分工,都是校领导。

比如教务长主管教学,其他副校长就不管教学领域,也没有冲突。

如果有人认为有行政级别的副校长比教务长要高一级,那就是他落后的观念。

北青报:回过头来看,该如何处理三者关系?朱清时:这是南科大改革中最难的一件事。

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刚才我所说,干部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党委书记与校长的职权划分清楚,校长的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术干部,党委管党政干部,这就是我们做的尝试。

“国家的教育体制如果没有改进,光是一个学校去行政化是不可能彻底的”北青报:关于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的成败,外界论断似乎比较悲观。

朱清时:去行政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国家的教育体制如果没有改进,光是一个学校去行政化是不可能彻底的。

所以去行政化,我们说的第一就是干部管理,做好党委与校长职权的划分,学校形成教授治校的文化。

我们在学校的小范围内,能够做的都做了;如果还要做得更为彻底,那要等国家层面的改革带动。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朱清时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自己学生时代曾给予他重要影响的汤斯发明激光仪的故事,然后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经历,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应具备的条件。

他指出,科技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心得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一、科学史上的任何重要发现都需要机遇,创新就是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各种准备,善于识别和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二、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就是拥有新思想,新思想是创新的灵魂,科技创新既要求追求自己的新思想,又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新思想。

三、要善于与人合作。

真正的创新都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与别人分享荣誉和成就。

汤斯和肖洛合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科技创新除了具有好的思想,还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社会基础。

五、科技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他指出,文化其实一点也不抽象,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直接体现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我们的举动。

在创新文化中,这种思维、行为模式应该有利于和导向于创新,创新文化就是最有利于新生事物成长的文化。

创新文化三要素
主要包括:追求卓越、学术自由、与学术自由相辅相成的学者自律。

弘扬创新精神建设一流大学

弘扬创新精神建设一流大学

弘扬创新精神建设一流大学
朱清时
【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一在这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四十周年。

四十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

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在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方面,必须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创办一...
【总页数】3页(P6-7,13)
【作者】朱清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兼论弘扬三大作风 [J], 汲惠忠;葛志强
2.弘扬抗战精神建设一流大学 [J], 关爱和
3.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J], 王永乐;周金堂
4.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J], 王永乐;周金堂
5.强化国防建设使命意识弘扬军工文化创新精神 [J], 陈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凰卫视7月6日《我的中国心》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7月6日《我的中国心》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7月6日《我的中国心》文字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毛泽东最失态一次当众骂哪位高知伪君子毛泽东最失态一次当众骂哪位高知伪君子凤凰卫视7月19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郑浩(主持人):在如今的勉仁职业学校的大楼上,仍然有着几个大字“仁以立志,奋勉求学”,这便是梁漱溟在创办勉仁中学时提出的校训,而本相距不远的勉仁书院却已全无踪迹,在曾经的二层小洋楼里,梁漱溟、熊十力就在一层教书。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并称为“新儒家三圣”,其中梁、熊二人有着长达40余年的友谊。

解说:1953年9月,全国政协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由周恩来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

在一片拥护声中,梁漱溟的发言却显得格格不入。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提的问题,他想协调一个什么,当时的发展的方向当中,不能过于偏重于城市,要有一个综合协调的发展,要重视城市工人阶级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农村的发展,而且梁漱溟讲了个理由说,你们共产党可是说靠着农民上来的,你不能现在你进了城市之后,马上把农民都给忘记掉了,农民在什么,九天之下,工人到了九天之上。

解说:对于中共的主张,梁漱溟一向不完全赞同,但他的此次上台,却是在周恩来反复邀请下的。

第二天,毛泽东便发话了,有人反对我们的总路线,替农民叫苦,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有人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

梁培宽(梁漱溟之子):那么没有点名我的父亲,我父亲一听就是他,很明显,所以他就要表示,我没有这个意思,我不是反对,那么主席就说,那你是恶意,就是你存心地捣乱,知道吧,存心地搞破坏,那我父亲更不能接受。

解说:日后,梁漱溟曾回忆道,如果听完毛泽东不点名的批评,我一生不吭,可能事情就会到此为止,然而,当时略带固执的梁漱溟并不服气,又一次站到了台上,尽管他申明了拥护总路线的立场,却也再次提到了“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这句话。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的讲话----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的讲话----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第二, 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朱清时先生访谈

朱清时先生访谈

朱清时先生访谈(作者: 王国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35分至11时52分)朱清时:我先给你看这把扇子,这上面写的是:“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这是到峨眉山去之前,刘正成写的,背面是刘正兴画的峨眉山。

王国平:这种情况很少见,两兄弟,一个写字,一个画画,都是大家,而且书画合璧,非常难得,值得珍藏。

朱校长,我想先请您谈一下您的学术背景。

朱清时:我在大学时期是学核物理的,文革中间的1968年,分到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当了5年工人之后,在青海的一个研究所工作,那个研究所是搞化学的,从此以后,我就变成了一个化学家。

有幸的是,文革中间,胡耀邦他们组织中科院一些重大课题,追赶世界先进科技动向的时候,当时全国的科研院所全都瘫痪了,只有青海的还活跃着,所以从197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做重大科技项目,一年后,我做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改革开放之前的1977年,就决定了第一批送我出国,1978年在浙江大学学英语,1979年到美国去了,后来回家后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91年当选院士,当时还叫学部委员。

1994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1996年,开始当副校长,1998年开始当校长。

你知道,我现在在南方科技大学,当校长。

王国平:作为一个搞化学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训练的?朱清时: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我父亲朱穆雍是华西协和大学毕业的,学社会学的。

我父亲那个时候学社会学,解放后,被认为是伪科学,所以后来被分配到财政局当会计,一直埋没了他的一生,都没有搞过社会学。

我有一次,把一本《中国名人大辞典》给他看,里面有很多人都是他的同学,他非常感慨。

他主要是错过了一次好的机会,当时华西是教会学校,准备安排他们班七个人去美国留学,但那时,我母亲已经有两个哥哥出生了,家里就不希望他去,就到处活动,帮他在省财政局谋了一个职务。

到一解放,他就变成了国民党政府工作人员,就不再当作知识分子,这是一步错棋。

采访朱清时录音记录1

采访朱清时录音记录1

朱清时:白鹿是我的根!给我名片的细节,好一口乡音,听起来好亲切、好安逸。

品鉴彭州:朱校长,我看相关报道,你是17岁离开家乡彭州的。

小时候在白鹿生活过吗?当时的白鹿,在您的记忆中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朱清时:我是17岁离开四川的,我是在成都出生的。

我父亲母亲是彭州人,父亲家在白鹿镇白鹿场,母亲家在关口村。

爷爷当初在白鹿教过书,我父亲的爷爷就是朱三益。

当时,三益公的有些子孙,因为家庭比较富裕,就染上了抽鸦片,不干好事。

我爷爷去世的比较早,当时得一种病,就是胖腿病,腿水肿得很厉害,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好像是一种传染病。

我父亲出生后不久,爷爷就去世了,父亲一直是在祖母培养下长大的。

我祖母是当时难得的有见识的妇人,她看到朱家屋头的子女有很多学坏了,抽鸦片,干坏事,于是坚决把我的父亲送到外面去读书。

父亲先是在彭州中学读中学(初中),后来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读书。

那是1939年,那一年只收了7个学生。

我记得父亲曾经告诉我,他当时考了第二名,成绩很好。

当时,我母亲带着孩子们住在白鹿场。

到1940年大学毕业。

(二哥是不是40年出生的,要早一点儿38年的)华西(协和)大学是美国教会学校办,准备要送这7个学生去美国留学。

当时父亲也很动心想到美国去。

我母亲当时带着两个孩子,觉得父亲一个人到美国去了,家庭很难维持了。

所以,母亲就雇了一个挑夫,让两个孩子坐在箩筐里,走了两天两夜,到了成都。

父亲一看,母亲和小孩都来了,就在附近租了一个房子,住下来。

所以,我们就在成都定居了。

定居成都后,1944年,姐姐出生。

1946年,我出生。

1947年,大概我1岁多,老家白鹿场有个亲戚去世,恰逢过年,我们一家赶回来。

我还依稀记得家里的大人们不让我去看,把我关在屋子里。

早晨起床后,枕头边上就放了一个橘子。

就说这个橘子是福橘。

好像那个时候是过年,这是我对白鹿最早的印象。

在那以后,49年解放后,我们跟随父母回到白鹿。

那时候,轮到我坐到箩筐里了。

山西晋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

山西晋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

山西晋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本试题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那么反映在盼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确实是特别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进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要紧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要紧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要紧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能够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基本上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因此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那么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如何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往常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特别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连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那么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还有不足两月,也就是今年8月底,朱清时就要卸任南科大校长.离开学校,朱清时将何去何从?2014年7月2日,朱清时在办公室里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的专访.离任之后会去故宫博物院齐鲁晚报:您在南科大工作了五年,也是南科大备受争议、风雨兼程的五年.您现在回头看,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朱清时:这五年我透支了太多的身体,压力很大,身体一直不太好.南科大从无到有,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我感觉在当下的中国,南科大每走一步都是异常艰难.这些年南科大风波不断,甚至有些时候差点翻船,只是我一直硬着头皮在孤独中思考,在内心里保留一分自信和坚持.客观地说看到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取得骄人的成绩,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我还是很高兴和欣慰的,我相信南科大依然有众多可能,将来大有可为.齐鲁晚报:您卸任南科大校长后,将要做什么?朱清时:其实我到南科大工作之前,已经在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基地工作.我想我离任之后,还是会去故宫博物院做我喜欢的事.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我们没有失败齐鲁晚报:南科大自2007年创校以来,似乎就贴上了改革的标签,作为一所大学,它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和期许,对此您怎么看?朱清时:从一开始,我就能理解大家对南科大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对教育改革都有意见,但是真正实践的人又很少.南科大从一开始就想探索高校改革的问题,因此我们有了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我们还要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些都是社会很关注的问题,想要看看南科大究竟能做成什么样.齐鲁晚报:被遴选为南科大校长,你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也被贴上了标签,您觉得您做成了什么样?朱清时:南科大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没有失败.齐鲁晚报:南科大作为高校改革试验田,您这些年认为做得成功的是什么?朱清时:我们要办一所好大学,重要的是有好教师、好学生、好的规章制度这三点.我认为这三点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齐鲁晚报:您可以详细讲讲您这些年改革的得失吗?朱清时:第一,我们引进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做到薪酬待遇与国际接轨,使得国外能有好待遇的优秀人才,来到国内的待遇也不会下降太多,这一点国内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名校也都注意到了,但是他们是用特殊政策和待遇的方式来招聘人才,而我们南科大是把这一特殊政策和待遇给常规化.第二,就是保证工作环境能使教师们更好地工作,使研究经费的申请更容易,特别是让年轻的助理教授或者副教授都可以申请到研究经费.在购买设备、请研究员等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事务上,年轻教授不仅有自主权,还有自由支配的钱.第三,南科大实行教授治学机制,南科大的学术问题都由教授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选出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使教授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使得他们在学校有主人翁的意识.每个争议都认真读了但我不会在意齐鲁晚报:南科大在招生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朱清时:我们招生后来和教育部协商,使用“631”的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学校自组能力测试占30%,学生平时成绩占10%)来招生,学校的自主权占到30%,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惯例.这30%和高考并不重复,测试能力素质、智商,读死书的学生就会被淘汰.这样就能吸引到很多好学生,特别是农村和非重点中学的好学生.去年从报名的6000多个学生中招收了388名(编者注:目前学校在校人数已超600人),这部分学生的平均高考成绩超重点线70多分.齐鲁晚报:南科大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您是怎么对待赞美和争议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朱清时:每一个争议我都认真读了.对于那些有误解的观点,比如南科大不登顶就是失败,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争议我都不会在意.我真正在意的是学生的反应,是不是学到了真东西,有没有进步提高.因为学生的反应是未来社会的反应,而改革成果的标志应该是社会的反应,社会反应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不会在意批评,我有自信、有把握,南科大这几年走得很踏实,我坚信南科大能成长为一所很优秀的大学.“五年校长生涯,我留有两大遗憾.”卸任在即,朱清时跟本报记者坦言,南科大虽然走出了前几步,但离登顶的路还有很远,“我希望下一届校长更加年富力强,更有思想,能够把南科大改革进行下去.”高校最大的弊病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齐鲁晚报:您认为这五年南科大进行的改革,触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了吗?朱清时:目前中国高校最大的弊病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说白了就是“行政化”,“去行政化”是最大的改革.因为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必须按照追求学术卓越的原则来运作,而不能按照谁官大谁说了算的方式来运作.中国学校多,规模大,但是培养不出人才,行政化就是主要原因.只有去行政化才能重新焕发大学的生命力和活力.齐鲁晚报:那在南科大这个新生的大学里,没带这么多枷锁,“去行政化”的改革情况如何?朱清时:第一,南科大是去行政化的,没有行政级别.但是这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现在社会普遍讲究行政化,比如去外面开会的时候,我们都要坐到后面.但是也解除了行政级别带来的束缚,比如聘请教务长等“三长”、系主任、研究所的所长,院长等等职位时,可以不考虑级别而是看能力,而且他们没有级别,能进能退.第二,我们的干部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干部,职能部门的干部成员,由党委按组织程序管理.另一类是业务学术类干部,比如院长、院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由校长提名在校委会上任命.这样使得南科大的校长有了干部管理权.第三,南科大的领导层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级任命的,只有五个,是有行政级别的.另一类,教务长等“三长”,由教授选举,由校长提名在校委会上任命,他们没有行政级别.难就难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齐鲁晚报:但在今年年初,对于李铭(深圳市原公安局长)接任您做南科大党委书记一事,很多人都认为是南科大的“去行政化”改革失败了,您怎么看?朱清时:不能这么说.我刚被遴选上时,还没有同意任职,曾和政府商量的“书记、校长一人兼得的模式”,这个是一种探索,南科大的探索.对于下一届,政府准备把校长和书记分出来,这样做也是一种探索.哪种模式对南科大的改革好,还在探索.我们只有等下一届完成后才能够拿出来对比一下,看哪一种模式是适用于高教改革.齐鲁晚报: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为什么这项改革就这么难呢?朱清时:“去行政化”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早就有了.但是那时候不像这些年一样受到大家的关注.很多人对教育规律不是很了解,其实我很赞同前总理温家宝的一句话:“大学要由教育家来办学”.教育家就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而现在大学作为一个行政机构,不可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大家对于不懂的领域,都会谨慎一些,但是难就难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自己能管,所以教育就很容易行政化.齐鲁晚报:也就是说,您觉得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原因?朱清时:我只能说是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我们需要一大批有风骨的人,这样我们去行政化才会容易实现.而现在中国教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有风骨追求教育真理的人太少了.不能因为还没有登顶就说它失败齐鲁晚报:即将卸任,您觉得今天的南科大达到您当初的设想了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朱清时:差距是存在的,但是理念是最后的目标,比如“去行政化”,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走很多步,每一步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摔跤.现在不能拿前几步和最后目标来比,重要的是已经走了多久.我们不能苛求一开始就能够达到目标.现在南科大就像在登山,走出了前几步,不能因为还没有登顶就说它失败.齐鲁晚报:今年3月底,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卸任告别,作了“遗憾”主题的演说,文中19处提到遗憾.您也即将卸任,有没有遗憾?朱清时:我有两大遗憾,一是领导团队没有建设完备,因为没有学术副校长,我承担了很多行政事务.部门领导岗位之前是尽量精简,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想要让他们几年后根据能力任职,目前还都没有健全.没有健全是因为之前都忙着去改革组建学校,等到有条件健全中高层领导班子时,我的任期已经快要结束了,时间不够了.第二是,南科大的章程,特别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建设完备.要改革就需要有经验,要有实践,等到这些外在条件都快满足时,我也要卸任了,只能留给新的校长去做了.齐鲁晚报:作为南科大首任校长,对下一任校长,您有什么期待?朱清时:我希望下一届校长更加年富力强,更有思想,有更高的学术声誉和号召力,能够把南科大改革进行下去,希望在他手里,实现把南科大办成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很清楚,只有等南科大最后成功时,我们这头五年才是真正成功.(本报记者张红光实习生高依然)。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呼吁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呼吁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呼吁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在教育事业的广阔天地中,高等教育体系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工程师,它为人类探索教育领域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教育专栏作家的视角,探讨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呼吁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其对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揭开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的神秘面纱。

科学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科学规划包括对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调整、课程设置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这个过程,如同一位智慧的工程师,引导着教育走向更加高效和科学的未来。

然而,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并非一片坦途。

在现实的应用环境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确保科学规划的有效实施;如何应对科学规划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就业、贫富差距等;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科学规划的人才。

总的来说,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梦想,困境与希望。

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规划并非万能,它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真正实现教育的繁荣梦想,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

在这场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规划的成就,还要看到规划的挑战。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探索科学规划高教体系的奥秘,为教育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让我们在教育事业的广阔天地中,继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朱清时:中国大学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中国大学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中国大学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到真本事2011-9-27 15:23:19凤凰网财经讯9月24-9月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

以下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发言实录:朱清时:首先感谢论坛组织者邀请我来作这个发言,最后衷心感谢所有听众坚持到最后,听我的最后一个发言,我面临很大挑战,原来准备20分钟不一定能够讲完,现在用10几分钟讲完。

我要讲的问题主要回答我们学校面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南科大短时间内建成亚洲一流的大学,可能吗?可能性在哪里?我回答可能性在两个方面,今天不讲政策上和规章制度上的问题,我们讲教学体系上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大学亟待的改革,现在说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太奢侈了一点,现在中国的大学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

我在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时候,旁听他们课,那个时候非常感慨,那里的课很辛苦,但是学下来学生学到了真本事,比如计算机里面有一个叫做大规模集成设计,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很少有学生学三门课,但是到最后每个学生都自己设计芯片,不是复杂的芯片,是定制的特殊用处的芯片,他们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芯片找工作,老板一看马上把他们留下来,我们很想做改革,中国的大学也在上计算机课,但是没有一所学校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学生毕业了设计芯片。

他们还有一个保证,那里的学生绝对不允许互相抄作业,也不允许考试作弊,但是学生自觉遵守,一方面怕惩罚,另外一方面就是我这样辛苦做作业,逼我学到真本事,他们的老师敬业精神非常敬佩。

我们国家大学改革最需要做的是实质性一步就是要重新设计每门课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恰当,讲话先进,让学生得到真本事,我在中科大的时候想做这样事,但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学校教授没有积极性,是因为我们的学校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系统,并不鼓励老师去做这种课程改革,老师讲一门新课要付很多力气,但是不能发表论文,没有成果奖,不能评职称,老师没有积极性,好在南科大从白纸开始,我们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们做实验,重新设计每门课程,让学生得到真本事,如果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付出很多艰苦的劳动,但是就能够一下子走在好多学校的前头。

“建设一流大学”征文: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

“建设一流大学”征文: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

作者: 朱清时
作者机构: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58-59页
主题词: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教师素质;学生;办学思想;学校管理;人文素质
摘要:什么是一流大学?国内教育界的说法不尽一致。

很多人认为一流大学就是设施一流,加上有若干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点偏颇。

其实,大学与工厂类似,工厂的产品是一流的,我们就会说这个工厂是一流的。

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普遍能取得一。

3366721_朱清时:打捞中国大学的魂灵_

3366721_朱清时:打捞中国大学的魂灵_

39世界博览 WORLD VISION2011年第11期文 | 闵云霄“钱学森之问”是他一直想搞清楚的朱清时:打捞中国大学的魂灵立志要使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却不得不面临深圳市政府为学校公开选拔两名“正局级”行政级别副校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要建一所“去行政化”的大学,实现“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理念;他一手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叫板”教育部,首批40余名“实验班”新生报到;……一系列“新动作”频出之后的5月中旬,一条消息让南方科技大学再度遭“围观”:深圳市发布启事,为南科大公开选拔两名具有“正局级”行政级别的副 校长。

南科大起步便陷入行政化的考验,无疑让筹建之初意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大打了折扣,也让南科大前景存疑:这是否意味着被誉为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南科大将向旧体制妥协和低头,还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之前的努力将全打水漂?到底是改革先驱还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这一次,朱清时没有太多的回应。

这位从全球200多名候选人中遴选出来的校长,突然刻意低调,开始进入一种令人琢磨不定的缄默期。

筹建中国的“加州理工”作为中国最受关注的“超男校长”之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微博虽然没有发布过一条内容,但仍吸引了3万余名网友成为他的“粉丝”,实属少见。

朱清时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就以致力推进教育改革闻名于学界。

而今,他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又因他而名动天下。

就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朱清时就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一系列改革。

在他担任校长的10年中,中科大的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与当时许多大学的做法不同,朱清时坚持不扩招、不贷款建新园区、不做假、“原生态”迎接教育部评估。

他公开批评学术造假成风、公开反对高校无限制地扩招、公开呼吁改革高考制度、公开批评流行的教学评估……上述做法引起争议不断,但朱清时坚持己见。

2009年9月,63岁的朱清时退休一年多后重出江湖,只身从合肥来到深圳。

2021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某班级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拟出几条警戒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下列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A.红灯停绿灯行,请遵守交规:上班走下班过,应敬畏生命。

B.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无情最深情。

C.斑马线上,讲礼让显素质;红绿灯下,守规则才安全。

D.不准闯红灯、穿越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

参考答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25分)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

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

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

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

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

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

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
朱清时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国家要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没有一流的大学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怎样建设中国研究性大学?围绕这一问题,本刊特邀请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撰写了此文,以推动对此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朱清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
【相关文献】
1.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 [J], 朱清时
2.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若干偏差及其修复——基于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 [J],
3.一流大学与一流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基于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其主办期刊的数据 [J], 高娜
4.一流大学与一流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基于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其主办期刊的数据 [J],
5.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经费的支出规模与结构研究——基于3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J], 毛建青;刘美佳;陈文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大学有位年轻的教授,学术上非常优秀。另外一所知名大学开出高价挖人: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和很高的薪水。无论是薪水还是条件都要比中科大所能提供的要高得多。这位教授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拒绝了高薪诱惑。他留下的理由很简单:这里的氛围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不少国外知名大学的校长都有这样的共识: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大学工作,钱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看这所大学能否为一流人才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
朱清时委员说:“卓越不是空话,卓越体现在每项工作中、每种价值取向上。”
第二,大学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朱清时委员看来,中国的大学并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为了有显示度的成果,中国大学的优秀人才被弄去搞科研,结果优秀的教师非常少。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教师一流的科研作后盾,这样可以把最新的知识传给学生。同样,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大学生作支持。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就在是大学读书期间创造了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像有纳什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可是,中国现在的导向却是把教学与科研分开。
再有,为了让大多数职工满意,学校领导不得不搞平均主义,而如果大学要追求卓越,应该是拔尖人才得到最好的资源。
他以学校的集资建房为例。很多学校集资建房,最终房子的分配方案不是按照人才的卓越程度,而是用工龄等因素来排位。结果那些年轻的最有创造力的教授们拿不到好房子。教授们也没有办法追求卓越:要申请经费,就要考虑上级的思路,还有评审时就要评优,这样才能拿到奖金和项目,有的时候领导的趋向是决定项目优劣的标准。
“很多高校的校长都有了相同的认识,那就是要建成一流大学,需要比硬件更深入的东西——就是文化。”朱清时委员说:“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
文化?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不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搞个艺术展览,看场电影话剧?中国的大学做得都很好啊!
朱清时委员说,不要把文化庸俗化了。所谓的大学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精神,也有人说它是软实力。普林斯顿大学老校长曾经对大学文化有过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说,世界上成功的一流大学的文化,最重要的包括4个方面——
第一,一流的大学要追求卓越。不止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企业同样都是追求卓越的。著名的谷歌公司对这种愿望的追求甚至扩延到公司的餐厅。老板希望公司的餐厅能办成一流的,这样员工不用去外面吃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实际上,它的餐厅也做到了这一点。
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文化比硬件重要
2007年03月08日 13:28: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追求卓越,大学却躲不开平均主义
学术小偷,为什么学校领导却恨不起来
骨干教授要应付的事情太多
韩国的浦项科技大学是一所只有十几年建校历史的理工类学校。学校不大,只有七八个系,2000多名在校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但是师资力量却很雄厚,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出巨资从世界各地聘请一流人才。结果这所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最近几年《亚洲周刊》评选的亚洲地区理工类高校中,多次名列第一。

“这个卓越必须是所有的人都想追求的,不仅仅是学术、科研人员的追求,也包括管理上的。”朱清时说。在他看来,中国很多大学都忽略了这点。目前,中国不少大学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校的骨干教授的收入高了,条件好了,但要应付的事情也多了,把精力用在摆平各种关系上,用在迎合各种评价体系和上级项目中,却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卓越了。
第三,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自由。朱清时委员说,原始创新来自于好奇心,来自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现在科学研究中来自上级的行政干预太多,领导习惯指挥下面去做什么。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对具体科研单位而言,更需要鼓励科学家自己去创造。
与学术自由相辅相成的是学者自律。朱清时认为,当下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他曾经参与处理了一些学术道德问题,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不少领导、教授为犯错误的人开脱,说好话,处理也是避重就轻。朱清时委员说,一个人如果偷钱,大家都恨他,小偷抬不起头,社会就会平安稳定。可是如果这个小偷偷窃的是别人的学术成果,如果大家还都恨不起来,那么学术就没有希望了。这就如同有人为了发财去抢银行,如果学术界都去抢银行,社会就会就乱了,学术界也会失去公信力。
“这不正是印证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吗?”很多人分析这所“小”大学成功的原因。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却不同意这种看法。7日,正在参加两会的朱清时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大学要关注硬件建设,所谓的硬件既包括大楼、实验室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一流人才的引进。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硬件层次是建不成一流大学的。
第四是大学的管理应该是各个层次都分层管理。朱清时委员说,大学不是行政部门,不能光靠领导发号施令,好的大学文化应该使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觉地各司其职,这样学校才能做好。如果大学有好的文化,即使领导不在,学校也能良好运转。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的确设施很好,也积聚了一批人才,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这就像没有灵魂。”朱清时委员说:“中国大学的发展要进入一个层面,不光是大师、大楼的竞争,还要有文化的竞争。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很长的时间,关键是要有好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原春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