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兵车行》文言文知识练习 冀教八年级语文下册版(含答案)
2021年冀教初中语文八下《30兵车行》教案 (3)
《兵车行》文言文知识吧一、文本链结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读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天宝悲歌揭民怨本文是作者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大肆征兵,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开边"战争,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二、基础长廊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兵车行()声啾啾()边庭()车辚辚()生荆杞()戍边()干云霄()生男恶()村落()马萧萧()急索租()陇亩()2、解释下列黑体字词。
①行人弓箭各在腰_______________②耶娘妻子走相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人但云“点行频”__________ ④或从十五北防河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武皇开边意未已____________ ⑥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况复秦兵耐苦战___________ ⑧未休关西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文中的数量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兵车行》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兵车行》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杜甫的品质。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方法鉴赏。
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新课。
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兵车行》 冀教版
场景描写
视听结合:
“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 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 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 下就要出发。
生离一死个别家庭图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
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 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 送呢?一个 “走”字,刻画出了眷属们在亲 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 别的情景。
悲 痛
鬼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悲
哭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第一段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这幅
惨别图的? 方法提示:抓关键字词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 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 “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 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 全诗的基调。
开头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 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 现,应用升调读。
接着用“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 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 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 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 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 圣”。有《杜工部集》(或称《杜 少陵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 ”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 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 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
唐栋《兵车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栋《兵车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兵车行唐栋六月的喀嘲昆仑山依然贼冷。
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
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
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
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
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
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
磨磨蹭蹲,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
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抉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縫缝直往驾驶室灌!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车子开始登山了。
八年级下册古文练习
30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车辚辚—干云霄”: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道旁过者问行人—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爷娘妻子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妻子)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华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解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解析】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兵车行带答案
兵车行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2、创作背景:见课本第27页。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写出几句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二、赏析诗歌内容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点行频”,频繁征兵的意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3)悲惨生活6、找出诗歌的诗眼。
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tiáo)俨然(yán)间隔(jiān)语云(yǔ)B.悄怆(qiāo)兑命(yuè)清冽(liè)为坻(chí)C.怡然(yǐ)俶尔(chù)差互(cī)幽邃(suì)D.骈死(pián)挂罥(juān)突兀(wū)叱牛(chì)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是()A.《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集》B.《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柳河东集》C.《北冥有鱼》——庄子——战国——《庄子集释》D.《核舟记》——张潮——明代——《虞初新志》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系向牛头充炭直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下列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能以径寸之本,为宫室、器皿、人物C.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真无马邪D.而:隶而从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下列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寻向所志《齐谐》者,志怪者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右者椎髻仰面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D.不足为外人道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6.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悉如外人(全,都)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悄创幽邃(忧伤)曾不盈寸(竟然)C.左右流之(捞取)不独子其子(以……为子)D.溯游从之(道流而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7.下列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8.辨析下列古今异义词,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B.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冀教版八下语文第30课《兵车行》
基础字词
第一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耶”通“爷”,即父亲。 2.古今异义: 行人 古义:出征之人。今义:赶路的人。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实词解释: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 gān :冲。
第二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陇”通“垄”,即田埂。 2.古今异义: 山东 古义:崤山或华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
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 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
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
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
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 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
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 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 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可能是杜甫自己。 B.“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C.“边庭”,边疆。庭,旧时屋前空地。边疆大多
是空地,故称“边庭”。 D.“武皇”,指汉武帝。诗中抨击汉武帝为开拓边 疆不惜穷兵黩武的事情。
3.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兵车行》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兵车行》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兵车行》唐朝: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古诗简介《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艺术上也很突出,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翻译/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兵车行阅读答案
3、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杜甫的《兵车行》是即事名篇。
c、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a、文中的“城”指哪里?
b、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请回答:
a、“那边”指哪里?“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Leabharlann 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请回答:a、“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回答:a、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兵车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解】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八年级语文下《兵车行》课时训练3河大版
河大版八下语文《兵车行》课时训练3一、给如下语句中加点字标上汉语拼音车辚辚..( )声啾.啾..( )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荆杞( ) 生男恶.( )陇.亩( )二、解释如下加点字的含义1、行人弓箭各.在腰 ( )2、役夫敢.申恨( )3、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武皇开边意.未已 ( )5、纵有健妇把.锄犁 ( )6、耶娘妻子走.相送 ( )7、老翁逾墙走.( )8、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9、预备走.舸,系于船尾( ) 10、信.知生男恶( ) 11、低眉信.手续续弹( ) 12、余固笑而不信.也( )13、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 )三、如下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耶娘妻子..D、禾生陇亩无东西....二百州C、道旁过者问行人..走相送B、君不闻汉家某某四、填空1、《兵车行》是一首_______________,题目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
它是根据________ 年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鲜于仲通进攻南诏均遭大败后,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___________________送往军所,送行者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情况写的。
它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旁过者问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______________,归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某某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断句: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解释加点词语: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4)通人才:仅仅、只。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阡陌:田间小路。
8)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9)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0)悉如外人悉:全,都。
11)并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
12)答之具:详细。
13)咸来问讯:全,都。
14)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5)皆叹惋:感叹。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8)及郡下:到。
19)诣太守:拜访。
20)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21)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22)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通假字解释: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古义解释:1)芳草鲜美:古义为新鲜美好,今义为味道好。
2)阡陌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运输事业。
3)率妻子XXX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XXX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为不值得,不必,XXX为不充足,不满。
活用现象: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不同句子中的意思:1)乃乃大惊: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3)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
4)志处处志:打算,计划。
3)为为坻(是)为屿成为)4)其其上下(它的)其上在它上面)5)佁然不动佁然(静止的样子)佁然不前不愿前进的样子)6)往来往来翕忽(来回跑动的样子) 往来穿梭来回走动)7)犬牙差互犬牙差互(错落有致的样子)石阶犬牙交错阶梯错落有致)8)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悄怆寂寞孤独忧伤)三、核舟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一、桃花源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4)才.通人才:仅仅、只(5)豁然开朗..开朗:开阔敞亮(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8)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9)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0)悉.如外人悉:全,都(11)并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12)具.答之具:详细(13)咸.来问讯咸:全,都(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5)皆叹惋..叹惋:感叹(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7)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18)及.郡下及:到(19)诣.太守诣:拜访(20)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1)寻.病终寻:随即,不久(22)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3)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4)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5)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终于)(6)其欲穷其.林(代词,这、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的)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们)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渔人)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文言文知识练习
一、文本链结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读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天宝悲歌揭民怨
本文是作者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大肆征兵,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开边"战争,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二、基础长廊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兵车行()声啾啾()边庭()车辚辚()生荆杞()戍边()干云霄()生男恶()村落()马萧萧()急索租()陇亩()
2、解释下列黑体字词。
①行人弓箭各在腰_______________②耶娘妻子走相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人但云“点行频”__________ ④或从十五北防河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武皇开边意未已____________ ⑥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况复秦兵耐苦战___________ ⑧未休关西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文中的数量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准确反映数量。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准确反映数量。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夸张数量。
D.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大致估计
4.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对偶
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对比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夸张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顶真、设问
5、辨析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
①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③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④县官急索租(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6、翻译句子。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要点集粹
7、送别亲人时“耶娘妻子”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8、“____________”是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9、“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指何人?哪些诗句表现了“点行频”?
10、“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2、“武皇”指何人?
1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四、品读点津
14、怎样理解“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含义。
15、“君不闻”之后和第三段“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二者有何不同?
16、篇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设计:韩保坤)
参考答案:
二、1、xíng jiūtíng lín qǐshùgān wùluòxiǎo suǒlǒng
2、①行人,行役之人。
②走,奔走。
③点行,按照户籍名册点派壮丁服役。
④或,有的人。
⑤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
⑥把,用手握住。
⑦耐,能够。
⑧休,罢遣。
3、B 4、D 5、①行人(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②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③山东(古义:华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④县官(古义:官府;今义:县一级的行政长官)6、①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②有的牵衣抽泣,有的顿足呼号,有的拦路痛哭,哭声震天冲上了云霄。
③边疆的战争连年不断,流血如同海水一样多,但是还远远没有满足皇上开边的意愿。
④你难道没有听说,那华山以东的两百多个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三、7、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8、点行频9、道旁过者指杜甫;行人指行役之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10、“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边”11、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
12、武皇指汉武帝,但此处实指唐玄宗。
13、在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形成了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心理;可是,由于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使人们反而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反映了当时士兵大量死亡,人们丧夫失子而造成的心灵剧创。
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就这样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无法避免难以承受的痛苦。
14、古时男孩十五束发,尚未成年就被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连里正也心中不忍,替他束发,更不用说孩子的父母怎样揪心地疼痛了。
自己的大半生都在戍边服役,白发归来又要重返前线。
诗人以这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15、“君不闻”描写的是华山以东
景象,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后者是役夫家乡关西景象;是从百姓的生活感受上叙述的。
16、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