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笔记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医古文大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医古文大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医古文大一重点知识点总结作为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古代医学文献,这是我们了解医学发展历史和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医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医书的分类古代医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理论医书和方剂医书。

理论医书主要讲述医学的基本理论、病理学、诊断学等内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等;方剂医书则主要介绍药物的配方和应用,如《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

二、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医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学派的交替发展。

可以大致分为脏腑学派、经络学派、气血学派、神经论派等。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如脏腑学派注重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经络学派强调经络的重要性等。

三、古代医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古代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学说、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都与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气血学说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和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四、古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古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脉息、呼吸等声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直接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络、皮肤等来判断病情。

五、古代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古代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分类、药性归经、药物配伍等。

药物分类主要按照性质和用途进行划分,如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泻燥、润燥等;药性归经则是将药物的性味与五行归属相结合,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药物配伍则是将多种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六、古代医疗技术和疗法古代医疗技术和疗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推拿、艾灸、草药疗法等。

针灸是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来促进气血的循环;艾灸是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身体特定部位,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草药疗法则是利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文献学笔记-整理

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医文献整理有哪些关键步骤

中医文献整理有哪些关键步骤

中医文献整理有哪些关键步骤中医文献整理那可是个技术活,这里面的关键步骤可不少!咱先来说说第一步,那就是收集资料。

这就好比盖房子要先找砖头一样。

你得把能找到的中医文献都搜罗过来,不管是古代的线装书,还是现代的电子版,统统不放过。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本失传已久的医书,我跑了好几个旧书市场,还专门去拜访了一些老中医的后人,那过程真是跟寻宝似的。

最后在一个堆满杂物的小阁楼里,发现了那本宝贝书,虽然上面布满了灰尘,但我当时的心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资料收集好了,接下来就是筛选和鉴别啦。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得像个侦探一样,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是滥竽充数的。

比如说,有些文献可能是后人伪造的,或者是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了。

我曾经碰到过一本号称是明代的医书,但是从纸张、字体和内容的风格来看,明显是近代的仿制品。

要是不小心把这样的东西当成宝贝,那可就闹笑话了。

然后呢,就是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编目。

这就像是给图书馆的书分类上架一样,让它们各归各位,方便查找和使用。

比如说,按照朝代、医家、病症等等来分类。

有一回,我在整理一批杂乱无章的文献时,发现它们有的是关于针灸的,有的是关于草药的,还有的是关于方剂的。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

分类完了,就得开始校勘了。

这就是要找出文献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有时候一个错别字,可能就会导致对整个药方的误解。

我曾经在一本古籍中看到一个药方,其中一味药的剂量写得模模糊糊,我查阅了好多资料,又请教了几位同行,才最终确定了正确的剂量。

校勘完了,还要进行注释和解读。

这就像是给古文加注释一样,让现代人能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一些古代的术语、典故,都要解释清楚。

有一次,我在注释一个关于脉象的描述时,查了好多古代的医案和现代的医学研究,才把它解释得明明白白。

最后一步,就是对整理好的文献进行总结和研究。

这是为了从中发现规律,提取精华,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

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

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一、丛书: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

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概说、演变
1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分期
3中医文献(中医药古代文献)
4中医文献学
5古代文献载体
目录
1目录的定义
2目录的类型(古代目录的类型、现代目录的类型)3目录的基本结构4常用中医目录工具书(作者、使用方法)
类书丛书
1《永乐大典·医药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使用
2类书与丛书的定义、特点
3《济生拔粹》、《医宗金鉴》、《三三医书》编者
体例
1古籍装帧形式
2雕版印刷古籍的版面术语
3注文形式
4古书作者、刊刻者的署名方式
版本
1版本分类:旧抄本、明刻本、全本、残本、通行本、孤本、原刊本、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2宋金元三朝的四个刻书中心
3《中国善本书提要》作者
校勘
1古书错误类型(讹文、脱文、衍文、倒文)及常用校勘术语2校勘的四种方法(对、本、他、理)
3校勘注阅读
训释辨伪辑佚
1中医文献的训释、训释的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2古注阅读
3伪书、辨伪的定义
4佚书、佚文、辑佚的定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由于中医文献学具有医文渗透、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既有中医药学专门知识,又有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历史、哲学、民俗等知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文献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故研究者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及数学知识。

在学习中医文献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习和掌握古代历史文化知识,阅读古代优秀典籍。

中医古代文献均创作于古代,对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思想特点的认识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我们建议可以从《史记》、《中国古代思想史》、《四书》等著作的阅读入手,开始古代历史文化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2、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并将其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3、掌握好目录、版本、校勘和注释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熟悉其应用。

4、尝试进行中医文献的研习,建议中明清时期的著作开始,逐
渐向前推进。

5、学好《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的使用,积极地向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同行前辈请教。

医学生笔记整理方法

医学生笔记整理方法

医学生笔记整理方法
医学生笔记整理方法可以采用康奈尔笔记法。

以下是具体步骤:
1. 将笔记本分为三个部分:副栏(用于写线索和要点),主栏(用于详细记录课堂或阅读内容),总结栏(用于写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2. 上课或阅读时,将笔记写在主栏部分,使用符号和缩写,并列出要点。

3. 下课后,在副栏区域总结笔记要点,以关键词或简短标题的形式呈现。

在复习时,可以先遮住笔记,只看要点提示,尝试复述所学内容。

4. 在总结栏区域写下自己的思考、体会和分析等内容,这是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记忆方法,如反复记忆和潜意识记忆。

反复记忆是指多次重复查看和复习笔记,形成长期记忆。

潜意识记忆则是在睡前或早上醒来时,在脑海中回忆和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最新中医文献学笔记

最新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

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复习资料蓝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理解,不强记第一章绪论(1)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掌握)(2)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掌握)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中药文献两大部分。

古典中药文献研究内容主要为:1)结合历史学知识,说明中药文献发展的源流及其一般规律。

2)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中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

3)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著录及其载体情况。

4)利用古代文章学和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文体及文字方面的有关问题。

5)借助文献整理研究及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有关问题。

6)通过对古典中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行本草考证、辨误,了解中药炮制沿革和临床组方遣药演变规律,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和临床用药依据。

现代中药文献由于其载体种类繁多,文献数量增长迅猛,学科交叉渗透,文种语言各异(现代中药文献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一般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探讨现代中药文献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2)现代中药文献的分布、文种、载体及其检索方法。

3)现代中药文献的结构、编排、格式、索引等。

4)中药文献的撰写、积累、查新、开发与利用。

5)网络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中药文献学的学习方法、内容(熟悉)1.重视古籍,继承创新了解和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

2.掌握方法、目标明确熟练地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最佳手段。

注重平时一段性地阅读和积累各类中药文献。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查阅国外科技文献时,既要承认前人所创造知识财富的巨大价值,及现代有关文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不可以盲从,不可以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尤其对于一些商业性的宣传要持慎重态度,要将之与实际的科研成果区别开来。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文献的分类:中药文献可以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大类。

古代文献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现代文献包括《中
国草药大辞典》、《中国中药材药理学》等。

2. 中药文献的特点:中药文献通常具有医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
特点,它既是研究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又具有保护中药资源和传承
中药文化的作用。

3. 中药文献的翻译与解读:中药文献通常采用文献之间相互对照、考证、注释等方式进行翻译与解读,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文
本分析、历史考证、实证研究等,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
中药的起源、演变和作用机理等关键问题。

5. 中药文献的学术价值:中药文献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为中药
研究、中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
中医药文化。

6. 中药文献的应用前景:中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的控制与评价、中药临床应用的指导等方面提供有益支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期末背书技巧总结

中医期末背书技巧总结

中医期末背书技巧总结一、学习前的准备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课程大纲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

将所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每天或每周都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

2. 预习课本和讲义:在上课前先预习相关课本和讲义内容,对于课堂上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3. 完成课后作业和习题:课堂上的习题和作业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制作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点,制作学习笔记。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思维导图、总结表格等。

二、背书技巧1. 理解概念: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理解概念和原理,而不仅仅是记住书上的文字。

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对一个概念进行理解,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建立联系:将所学知识点和前后章节内容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等方法建立联系,帮助记忆和理解。

3. 运用图表和图像:通过绘制图表、图像和示意图等形式,将知识点可视化,帮助记忆和理解。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线条、符号等进行标记和区分,提高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度。

4. 制作闪卡:将重要的知识点、公式、例题等写在小卡片上,反复进行复习。

可以将卡片随身携带,随时进行回顾,巩固记忆。

5. 创造联想:将所学的知识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形成联想。

可以通过类比、比喻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6. 多维度复习:在背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复习方式,如朗读、默写、解答问题、讲解给他人听等。

多种复习方式可以刺激大脑不同的学习和记忆机制,提高背书效果。

7. 创造情境:将所学知识点放入实际情境中,通过模拟练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

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

8. 反复巩固:背诵一遍并不足以巩固记忆,需要多次的反复背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学笔记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

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 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 266年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丹溪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阳常盛,阴常亏”4.医学丛书的创编《万寿道藏》《济生拔萃》四、明清时期1.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

1)科举2)文字狱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48种,481卷;金匮16种,91卷;2.《本草纲目》和《普济方》的问世成为两大领域的巅峰之作。

3.温病学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二章中医文献目录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是著作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目录学的意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素问全书: 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3.林亿等人《新校正》4.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条目: 1.胡澍《内经素问校义》32条2.俞樾《读书余录》48条3.孙贻让《札移》13条4.于鬯《香草续校书》103条二、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一、基本结构1.前言2.目次3.正文目录的主体:1)著录:书名、版本、作者真伪、存佚。

2)提要:用来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叙录”“书录”“解题”①叙录体:介绍生平、作品《四库全书总目》②传录体:生平《中国分省医籍考》③辑录体:收集作者作品和作品资料《四部总录医药编》3)小序:各种分类编排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相对而言。

4.辅助资料三、古代目录的类型1.官修目录①概念: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后,编写的国家藏书目录。

②特点:著录完整,保罗宏富,大多是综合性目录。

③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乾隆39-54年10254种2.史书目录①概念: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②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③正史目录:正史中记录典籍书数目的专门篇章“经籍志”《隋书》《旧唐书》“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书》《明史》《清史稿》3.私家书目①概念:个人编私人藏书的书目。

②举例:明兵部侍郎范钦天一阁。

四、中医专科目录现存最早明末《医常目录》常用《中国医籍考》日丹波元胤秦汉——清道光 2383种《宋以前医籍考》日冈西为人南宋以前 1860种最大《中国医籍通考》记录体 9000余种《全国中医联合目录》全国性 12124种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第一节概述一、版本与版本学1.版本:一书经传写或印刷形成不同类型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版本学的意义 1.关乎人命 2.学术研究第二节古籍形制沿革与版本制度简策殷商——三国卷轴西晋——五代(卷帙)册页宋——清二、书籍的装订形式及书版款式1.装订形式: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2.书版的款式1)栏框①版框: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②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上栏、下栏、左右栏、单栏、双栏、单边、文武边。

2)栏外:天头、地脚、书耳上栏之外,下栏之外。

3)栏内①界格②行款正文行数与字数③版心书页正中间部分中缝、书口、版口④白口、黑口版心上下有黑线-》黑口;无线-》白口⑤鱼尾版心1/3 上下两端状似鱼尾形记号⑥象鼻⑦口题上鱼尾下端版心刻有页数、卷数、刻工第三节中医文献版本的类别一、非印刷类①简策流沙坠简斯坦因三次“中亚考察”两汉——西晋 1000多枚居延汉简②缣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十五种帛书③卷轴敦煌卷子④稿本⑤抄本⑥拓本二、印刷类刻本(刊本)A:刻本1.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五代刻本等。

1)最早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晚期2)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在俄罗斯,为834年的历书。

3)现存最早的刻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现藏巴黎图书馆,敦煌残卷。

宋刻本1)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本、南宋本。

2)北宋本:白口、四周单边、早欧中颜晚柳3)南宋本:白口、左右双栏、多用柳体2.按地区分:浙本、闽本、蜀本3.按机构分:1)官刻本: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中央: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刊印B经厂本:明司礼监->刻书机构C殿本:清雍正时期修书处D内府本:清宫廷负责刻书的内务府②地方:藩本:明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2)家刻本:私人出资印刻而不是牟利的刻本。

3)坊刻本:刻书经商所刻印出售的书。

4.按品相分1)精刻本:专家精审校刻,刻工精美。

字体工整清晰。

2)影刊本:按原刻本模刻防刊。

3)写刻本:按书法家抄录的字体。

4)邋遢本:纸差,版面不清,字迹模糊。

5.按先后次序1)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的来源或依据于同一版本,这个版本成为祖本。

2)厚刻本:初本,初次刊刻的版本。

3)重刻本:按厚刻本或重复刊印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1)大字本:刻本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

2)小字本:刻本半页十五行以上,每行二十五字以上。

B:活字印刷本、石印、油印、影印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概念一、校勘概念:利用同一书籍不同版本或该书有关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2.名称沿革:1)最初为雠校。

2)“校勘”初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形状,申尚书省考为校勘”3)现代概念初具: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在八十多篇,然多错乱重复”4)广狭二义校勘(狭)单纯地校正文字校勘(广)以上之外还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伪文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内容造假的古籍。

辨伪辨别伪书的年代及作者的真伪。

辑佚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类古籍佚文,经过收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使古籍佚书全部或部分恢复。

佚文被同时代或后时代古籍抄录引证和整理的现已散失的书籍的文字。

二、校勘学概念:研究校勘的历史、方法、理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古医籍校勘源流1.医籍校勘始于西汉2.繁荣于宋3.鼎盛于清第二节校勘的对象①脱文、夺文、缺文、漏,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的文字②讹文、误字,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1)形近致误2)音近致误3)文字拆合致误(臆改)4)符号致误③衍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④倒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误的文字。

⑤错简,古文在传抄刊刻中位置错乱,相距较远的文字。

第三节校勘的基本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一、对校法1.概念: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

2.优劣:1)优:①简单稳妥异见②体现严谨义长(胜)2)缺:①机械呆板②风险性低③学术性差二、本校法1.概念:用同一书前后文互证,比较异同,从而判断书中的错误。

2.优劣:1)优:另辟蹊径错综:错名、错序2)劣:不可轻信三、他校法1.概念: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2.条件:①本书所引前人之书确估②本书作者所作的其他著作③引用本书的同时代或后人之书3.优缺点:1)优:①范围最广,用力最勤②往往能够一锤定音2)缺:①过程苦,用时长②还是不能盲目轻信四、理校法1.概念: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2.优劣:1)优:境界最高2)缺:风险最大五、兼校法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第四节校勘的方式一、死校法1.概念:校勘家较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不直接改动底本中的文字错误,而是将异文在校勘记中一一举例,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