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四字格习语为基点
汉语四字格隐喻成语与英语隐喻成语的ICM的认知对比
汉语四字格隐喻成语与英语隐喻成语的ICM的认知对比李田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08(000)050
【摘要】在汉语和英语中,隐喻的习语同中有异.由于中英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语中的隐喻习语常使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的隐喻习语则常使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本文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汉英两种语言隐喻习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
【总页数】2页(P224-225)
【作者】李田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语成语中的语义转移--以四字格目标域缺失的汉语成语为基点
2.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3.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初探——试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四字格"成语的教学
4.动态对等的认知识解——以四字格隐喻性成语英译为例
5.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四字格习语为基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
英汉对等习语是指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格言、谚语等习语,它们在形式、意义上非常相似,而且也深深反映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这种象征性的象似性,使英汉对等习语成为外语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们研究多元文化之间的象征和语言转换的宝贵资源。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显示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例如,英文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补救可以节省
事倍功半)与汉语习语“一针见血”(一个劲儿就能解决问题),这两句习语都蕴含着“及时补救”的意义,但用词却不尽相同,
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念。
另外,英文习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与汉语习语“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二者的寓意相同,但又有不同的表
达方式,体现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念。
此外,也可以通过英汉对等习语来观察隐文化现象。
如英语习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和汉语
习语“滚石不磨,流水不腐”,这两句习语都表达了“流动不停留”的意思,但是汉语习语把它更具体地体现出来,反映出汉
文化中追求滚动的精神,以及汉文化中说话更为具体的习惯。
可以看出,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外语,而且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隐文化现象。
因此,研究和研究英汉对等习语,对于
深入理解和探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好地了解隐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汉明喻习语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明喻习语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明喻习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
英汉明喻习语的构式类型基本重叠。
英语的原型构式为:(喻词-)喻底-喻词-喻体,先通过转喻由喻体的典型特征识解喻体,再借助隐喻由喻体认知本体,将喻体作为范畴的典型成员对本体进行范畴化。
汉语的原型构式为:本体-喻词-喻体,通过隐喻由喻体认知本体,并将喻体特征系统地投射到本体,在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英汉明喻习语构式的异同既反映客观世界及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不同民族对世界独特的识解方式。
标签:明喻隐喻习语构式英汉对比一、引言明喻习语处于明喻与隐喻的交界地带,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
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人类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意义并非语素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是在隐喻、转喻以及规约性常识三种认知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Gibbs 等的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人们在理解和认知习语时,由图式经验格式塔衍生出概念隐喻,并借助隐喻构建概念系统,为习语规约意义的理解提供理据。
作为一种习语类型,明喻习语是人类通过隐喻思维与外界互动获取的认知体验在语言中的反映。
但是,在明喻修辞的制约下,必须借助喻词对喻体进行标记,明示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的联系。
王寅从体验哲学和隐喻认知的理论视角对英语明喻习语中的“As X As Y”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结构不仅是一个明喻,还兼集隐喻和换喻等多种认知机制于一身,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识解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其背后体现的“As—认知方式”是一种始源性的认知策略,具有巨大的元认知功能, 也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机制。
王寅、王天翼(2007)还运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根据习语结构与功能的不同特点,对汉语明喻成语进行构式分类。
研究表明,汉语成语中的明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同样蕴含着陈述、隐喻、转喻等命题,是多种认知机制的产物。
可见,习语中的明喻作为辞格,不仅属于语言层面的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汉英民族共有的基础认知方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隐喻成语形成机制对比研究
English TeachersVol.21No.7引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数量众多的成语,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英汉成语的翻译研究成果尤为丰富,既探讨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等问题,又有针对隐喻等语言现象提出的翻译策略。
除了翻译之外,英汉成语文化对比研究也是研究热点,从文化维度、风俗习惯、文化内涵、语源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汉英成语词典的编撰研究总结了编写汉英成语词典的体会和看法,提出了将等值翻译等理论应用于词典编撰。
以语义为研究对象的英汉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特征的分析和分类等静态研究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从认知视角探讨英汉成语语义的研究逐渐增多,如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成语的共性(邢霞2002),探讨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思维(王文斌、姚俊2004;苏冰2005;李四清2005;岳喜华、翟舒2009),分析汉英习语的语义理据(王娟2007),或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叶琳2012)等。
在已有的英汉成语对比研究领域,与翻译、文化、词典编撰等方向的研究相比,英汉成语在语义对比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近年来开始的认知视角下的汉英成语语义对比研究还比较零散,也不够全面。
因此,有必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比较英汉成语语义形成过程中的隐喻机制,从而为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对其翻译、文化和词典编撰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概念隐喻隐喻研究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隐喻一直是文学家、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哲学家等持续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门话题。
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有关隐喻的理论学说,如替代论、类比论、互动论、映射论等。
隐喻的传统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规的、纯粹的语言现象,目的是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或交际效果。
隐喻映射论由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
浅析英语习语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汉译
浅析英语习语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汉译作者:张枫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21期摘要: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本文分析了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提出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习语修辞翻译如果说英语习语是语言文化中一道美味的菜肴,修辞艺术就是这道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调料。
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美化和人化了英语习语,其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转喻、提喻、拟人、夸张、对照等等。
谙熟其修辞方式,了解其翻译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就英语习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及其翻译方法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语习语中常见修辞格1.明喻(The simile)。
明喻就是用甲事物直接比作乙事物,把本体和喻体通过比喻词联系起来,以便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逼真,说理更加透彻,具有说服力。
常用比喻词有as,like,seem,as though 等。
例如: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天气来如猛狮,去如绵羊。
2.隐喻(The metaphor)。
隐喻又称“暗喻”,是间接地把一物同与其具有某种相似点的另一物相比较。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无需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
例如: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3.转喻(The metonymy)。
转喻也叫换喻,即对某一事物不直呼其名,用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代称。
在转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以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No cross,no crown... 不经磨难, 就没有成功。
(cross“十字架”,crown“王冠”,喻指荣誉。
)4.提喻(Synecdoche)。
提喻也称代喻,它的典型特征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抽象代替具体,特殊代替一般,反之亦然。
从英语汉语中的习语、成语、委婉语看隐喻能力和隐喻运用
从英语汉语中的习语、成语、委婉语看隐喻能力和隐喻运用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不仅仅把隐喻看作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把它上升为人类的思维现象去研究,把它看作一种认知模式,大大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本文通过几个英汉习语(成语)和委婉语的对比,试图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思维能力,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隐喻又具有了民族约定性。
一、隐喻能力——人类的共性思维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从一个概念域(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初始概念域成为始发域,被映射的概念域叫目的域,人们通常是用具体范畴去映射抽象的范畴。
Bolinger 曾指出:人们的隐喻机制自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大自然并不以有序的方式自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儿童被赋予感知世界的能力,儿童生来即有辨认相似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超越其他任何潜能。
例如,二至四岁的儿童,常常将“妈妈”这一概念泛化,他们除了认识自己的母亲外,在认知其他事物时会得出“鸡妈妈”“鸭妈妈”等结论。
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的隐喻思维能力,是以人类自己的亲缘关系去认知其他事物关系的结果。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了“导管隐喻”“时间即空间”等隐喻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这也说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都拥有隐喻思维的能力。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是我们运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常用空间概念种中“上”“下”结构去理解经济市场的结构,市场份额上升是rise,下降是go down ;也用“高”“低”去划分抽象的社会阶层,the poor(穷人)正在消失,代以the lower income bracketer(低收入阶层),相对的就是the higher income bracketer(高收入阶层)。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差异对比探析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语言翻译时的重要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的差异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对英汉隐喻的差异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英汉隐喻的差异有很多,尤其是在语言使用方面。
英文中的隐喻比较丰富,经常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The sky was a sea of stars”,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而
汉语中的隐喻比较简单,很少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具体的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星空像茫
茫大海”,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其次,英汉隐喻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语的隐喻往往源于欧美文化,多以科学、数学、自然环境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The universe is an open book”,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而汉语的隐喻往往源于中国文化,多以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宇宙之大,无法描述”,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很明显,其中包括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跨文化视域下,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
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本文所指隐喻和转喻界面即隐喻和转喻的互动。
Geeraerts(2002)的棱柱形模式(The Prismatic Model)指出两者的互动有三种形式:连续发生、并行发生和交替发生。
本文试图通过该模式中的三种互动形式,考察汉英对等习语隐喻义产生的认知过程及隐喻和转喻的界面问题。
标签:汉英对等习语隐喻转喻界面棱柱形模式一、引言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搭配固定性及语法不规则性使其成为学者竞相探讨的话题。
人们大体从两个视角——传统视角及认知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习语特征、分类、来源及翻译等,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不可分割性、生成性、交际功能及理解过程。
传统视角的习语研究虽具重要作用,但其未曾深刻探讨习语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指出习语可拆分性,并通过隐喻、转喻对其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在习语义产生过程中,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与转喻并非相互独立,而通常是相互作用的。
二、理论背景(一)柱形模式Geeraerts(2002)提出的“棱柱形模式”旨在解释熟语或习语(idioms)和复合词(compounds)的语义。
首先要对“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同构性”(isomorphism)以及“理据性”(motivation)进行区别。
就组构性而言,可从动态及非动态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前者认为组构性是一种基于组成成分的语义派生过程(Geeraerts,2002:45);后者则强调词语整体语义与组成成分语义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Geeraerts将动态的观点仍称为组构性,将非动态的观点称为同构性。
Geeraerts又提出组合性非派生性与聚合性非派生性的区别,后者是指从词语字面义到比喻义的语义扩展的透明性。
从字面义到比喻义间的过渡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字面义派生出其比喻义,其“理据影像”(image)已经丧失。
这种派生性称为理据性(张辉,2008:6)。
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
- 214-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杜宁【摘要】英汉习语是英汉语言文化中璀璨的组成部分,其民族特征较为明显,不仅仅体现出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同时也能不断丰富民族的文化资源。
在英汉习语认知度比过程中,概念隐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维模式,它不仅仅贯穿着人类认知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概念隐喻,英汉习语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进而不断丰富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了提高的进行英汉习语认知对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习语 认知对比习语作为我们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人类语言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英语与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这为我们进行语言的表达提供丰富的形式。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们思维认知方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行为以及相关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统一,它主要是通过跨域映射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为了提高的进行英汉习语认知对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从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继续的分析,其次,对英汉习语中概念隐喻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现阶段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一、概念隐喻理论在传统的英汉习语研究领域,概念隐喻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语言变得更加华丽,所以这导致概念隐喻被研究者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法,被排除在语言研究系统之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5)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从源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他们同时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
喻习语为基点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
汉英两种语言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在具有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由于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语隐喻习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的隐喻习语则常借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本文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习语构建存在同与异的成因,并以Fau-connier(1997)及Fauconnier & Turner(2002)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究汉英隐喻习语在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异同.
作者:王文斌姚俊作者单位:王文斌(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姚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2004 ""(5)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隐喻习语双源域单源域理想化认知模型概念合成理论。
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运用论英译汉中 汉语四字格的运用
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运用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运用赵霞摘要:汉语四字格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
本文从四字格自身的特点出发,简要分析了四字格在英译汉中的运用,并概括了翻译中使用四字格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四字格;特点;运用;翻译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其特点。
英语为形态语,以形统意,是用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法范畴和语义信息的。
而汉语为非形态语言,以意统形,句子的语法、句法和语义信息主要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来表现。
因此,在具体的运用当中,英语的重点体现在结构上,而汉语则重点体现在搭配上。
汉语搭配的形式很多,主要是词与词的搭配,而在词组搭配当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是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种。
四字格通俗的讲,是四字短语或词组,既指惯常使用的,约定俗成的四字短语,尤其是四字成语,又可指临时根据语境需要组合而成的四字词组。
在英译汉时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四字格,会令人感觉气势非凡,节奏紧凑,丝丝入扣,使译文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一、四字格的特点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一般是由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
从语法关系看,词组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
从结构上看,四字词组可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
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例如:“品种齐全”、“做工精细”、“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等。
而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含有特殊意义,所以也被称为成语,其基本特征是长期习用性、语义完整性和结构固定性。
如:“死里逃生”、“沧海一粟”、“口蜜腹剑”、“明哲保身”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四字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之分,但由于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可以组合和搭配的四字词组难以计数,而且有些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有时很难分清某些四字词组是自由组合还是固定搭配。
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
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客观外界和民族文化的概念化表现,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各民族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存在。
它们形式多样、结构凝练、数目众多、表达力丰富,非其它语言表达式可替代。
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已将研究目光投向习语这种特殊的意义组合体,并在多种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概念、新事物以及新的社会现象等都在不断地涌现和更替,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出现的新的语言表达。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网络文化的流行,更促使着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正在并且还将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习语作为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用法,形成了诸多的变体。
这些习语的变体如同习语本身一般形态多样,且意义丰富,具有研究价值。
时至今日,已有很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这种新奇独特的非常规语言使用,比如从语言学、认知、文学、修辞学以及社会学等视角对其进行考察等等。
然而总的来说,对于汉英习语变异的研究还有许多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我们认为目前习语变异研究中发展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习语变异的研究中,对现象描写多阐释少;2)术语混淆不统一;3)共时研究占主导,历时研究明显不足,静态事实描写多于动态演变描述;4)对比研究明显不够,尤其是在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或英汉习语变异对比研究。
本研究中,我们认为汉英习语变异新创意义的产出和理解并非某种单一认知机制可以解释,而是需要多种认知方式的协调与整合运作。
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前沿理论—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以新兴语言使用环境中汉英习语变异的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结合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这一新的语言事实背后的普遍认知运作机制和过程,对汉英习语变异现象作出较为全面的描写以及较为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对汉英习语变异现象中的相关术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和统一,并对汉英习语变异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类、描写和归纳,并对其语言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对比阐释。
转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格的对比认知研究
转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格的对比认知研究
李香玲
【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19)006
【摘要】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李香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研究 [J], 李永芳
2.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J], 宋志强;谢朝群
3.隐喻、转喻的字面意义化与双关修辞格 [J], 叶忠星
4.阿拉伯语人体词“眼”一词多义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 [J], 韩双榴;
5.基于概念隐喻和转喻的英语委婉语认知研究 [J], 张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成语隐喻之语用分析
英汉成语隐喻之语用分析[摘要]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汉语中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大量存在于书面语和口语之中,汉语表现性的特点在其成语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英语描述性的特性亦使汉语成语得到完美诠释。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熟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含义丰富深刻。
谙熟英汉成语有助于语言习得者领悟深奥的道理,提高语言修养,丰富语言表达手段,在大学生的语言习得中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写作中亦能画龙点睛。
[关键词]英语习语;汉语成语;语码转换;隐喻;四字格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指出,难能可贵的是做一个隐喻大师。
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熟语的理解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熟语处理模式,分别为字面义优先的假设(1iteral first hypothesis),同时处理假设(simultaneous processing hypothesis)及比喻义优先处理假设(figurative first hvpothesis)。
这三种模式都有实验证据支持。
在汉语中,四字成语的字面义为比喻义提供了形象的意义,因此汉语四字成语具有明显的形式特点和意义特征。
在下面的分析中,主要分析四字成语的比喻义,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四字成语。
在语言中除了存在以相似性和类比为基础的隐喻外,还存在以经验相关为基础的隐喻。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以经验相关为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汉语四字格成语1.1人体之隐喻老人们渐渐累了,风雨中失去道骨仙风,呈现出腐朽的样子。
However,the old men got tired day after day.Theylos t their mien and tamed moribund.“mien”意为“风采”、“态度”,汉语中的“道骨仙风”四字格通过一个词就能传神的表达出此意。
发表的英汉习语隐喻认知差异分析
英汉习语隐喻认知差异分析摘要:习语属于极其活跃的词汇,人类对习语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
但由于英汉在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隐喻认知颇有迥异之处。
本文从隐喻认识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中习语的喻体差异,以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汉习语并对习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英汉习语; 隐喻认知; 文化;差异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Wang Ai - mei Meng Li-li(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uanghe S & T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6,China)Abstract: Idioms are actively employed in language, differences on th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remain owing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geographic surroundings, values,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attitudes while sam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ioms exists among different peoples to some extent, This article makes a contrast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cognition, expecting to be some help in learning as well as in teach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Metaphor cognition ; Culture; Difference引言:“习语是一种固定的、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要素”(v.h.collins)。
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
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汉英习语是各自语言中的精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汉英习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异现象。
这些变异现象不仅体现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构式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汉英习语变异的现象及其原因。
汉英习语中的词汇构式主要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等词汇的用法。
例如,汉语中的“猪狗不如”和英语中的“like a dog”都用了动物词汇来形象地表达某种行为或性格特征。
颜色词汇在汉英习语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红颜薄命”和英语中的“in the black”分别用“红”和“黑”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和财务状况。
汉英习语在语法构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序、时态、语态等方面。
例如,汉语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和英语中的“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在词序上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汉英习语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现上也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和英语中的“Once upon a time”分别用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来表达过去的时间和事件。
汉英习语在语义构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比喻和意象上。
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和英语中的“burn the boat”都用了比喻手法来表达某种极端的决心。
然而,在表达意象方面,汉英习语也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和英语中的“The face is the index of the mind”分别用“桃花”和“face”来传达对美貌和内在修养的赞美。
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对语言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异现象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了语言使用中的单调和乏味。
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然而,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汉语书法成语的隐喻与转喻探析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74汉语书法成语的隐喻与转喻探析○李 渭(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是人类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跨概念域的映射形成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Peirsman和Geeraerts把转喻看成一个原型结构范畴,对看似杂乱无章的23种转喻模式进行了梳理归类。
本文在对隐喻与转喻的概念类型进行界定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书法成语的语义生成过程从隐喻与转喻认知角度进行探究,总结出汉语书法成语在源域选取上的特点以及双喻映射的规律,以期对书法成语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隐喻;……转喻;……成语;……认知;……教学汉语书法成语是由语义上描写或指称书法艺术,如书家、书体、书论等相关成语组成的原型结构范畴。
不同于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与转喻视为修辞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丰富语言表达、认识理解新事体、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汉语书法成语的语义生成过程离不开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的作用。
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内涵(一)隐喻的概念界定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描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修辞方式,其修饰对象主要为词。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可知他只是把隐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少数人才有的特殊能力。
然而,隐喻理解的对象不只限于词,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
普通语义学派的代表理查兹指出:“我们只接受我们所给予的东西,语言中的隐喻和语言隐喻中意义的交换被强加在一个早就是不自觉的隐喻产物的被感知的世界上。
如果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的解释隐喻。
”[1]154隐喻是用某一经验领域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经验领域的事物。
从语言层面上看,隐喻映射理解的对象可以是词语、句子、话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经常被看作是隐喻性的。
汉语四字成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
作者: 谢丽芝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84-8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汉语四字成语;隐喻;转喻;认知机制
摘要:人类是通过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认识相对陌生的对象,而身体是人们最为亲密和熟悉的,所以在命名或描述事物时用到了很多关于身体的名词。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一,其中隐喻、转喻特别丰富。
本文主要对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四字成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和其他词的搭配产生新的词汇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广泛渗透到语言使用当中。
进一步说明它们是成语的认知机制,也是人们创造新范畴的认知工具。
隐喻在英汉习语中的对比研究
赫蒂:“太可怕了!你是在哪儿摔的?”贝蒂:“我在睡着的时候摔的。
”3.4契合译法有些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在汉译后既能保留歧义的形式,又能保留歧义的内容,这种翻译法称为契合译法,是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翻译的最高境界。
例如:“Yes ,she ’s married to 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My gracious!Bigamy ?”(青闰、张玲、听泉,2005)这则幽默中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对“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 ”的不同句法层面上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而听者把它理解为两个人,因而得出“犯有重婚罪”这种令人发笑的惊讶。
而在汉译时我们可以采用契合译法,既能表达出原文歧义现象的形式,又能表达出其内容,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因此,这则英语幽默可译为:“是的,她与一位不动产经纪人同时一位既好又诚实的人结婚了。
”“天哪!重婚罪?”4.结语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这四大层面上,为了使外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体会英语幽默运用歧义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着重探讨了英语幽默中歧义现象的汉译策略,即直译法、加注法、分述合译法和契合译法。
但仅靠这四种翻译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汉译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准确适当地运用歧义可以使英语幽默产生生动风趣、诙谐机智的效果,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歧义现象及其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1]Grice ,H.P.Logic ,Conversation [A ].In :Cole ,P ,Morgan ,J.L.(ed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 -demic Press ,1975.[2]Koestler ,Arthur.Humor and Wit [A ].In :R.McHenry (Ed.),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C ].Chicago :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Inc ,1993,Vol.20.[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 -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 -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4]Pocheptsov ,nguage and Humor [M ].Kiev :Vysca Publishes Head Publishing House ,1981.[5]陈孝英.幽默的秘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6]林语堂.幽默人生[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季劲松,邓欣.英语趣味阅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8]齐乐,刘春艳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师生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9]齐乐,周彤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家庭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10]青闰,张玲,听泉.英语幽默笑话集锦(上、下)[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王菁,刘慧君.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析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64-167.[12]周道焜,王亦男.英语幽默集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课题“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探析”(2007S033)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应 用研 究
汉 英i c 『 唔申隐喻和转喻及翼 面
认 知对 比考察
以汉语 四字格 习语 为基 点
口周 京 励
摘 要 :本文所指隐喻和转喻界面即隐喻和转喻 的互动。G e e r a e r t s( 2 0 0 2 )的棱柱形模 式 ( T h e P r i s o t a t i c M o d e 1 )
指 出两者的互动有三种形式:连续发生、并行发 生和 交替发生 。本文试 图通过该模式 中的三种 互动形式 ,考察汉英对 等习
语 隐喻义产生的认知过程及 隐喻和转喻 的界面 问题 。 棱柱形模式
一
、
引言
仍称为组构性 ,将非动态的观点称为同构性 。G e e r a e r t s 又
2 0 1 4 . 0 9
语 言应 用研 究
发 生 的例 子 。 并 行 发 生 指 复 合 表 达 的语 义 中 对应 关 系 就 显 而易 见 了。 的 不 同理 据 连 接 存 在 差 别 。如 图 1 ,1 ~4 、2 ~5 与3 ~6 中存
靠口蛇心 靠口
在着不 同的理据连接——至 少存在一个 隐喻、一个转 喻。
征 、分 类 、 来源 及 翻 译 等 ,国 外 学 者主 要 考 察 不 可分 割 性 、
喻义,其 “ 理据影像 ” ( i m a g e ) 已经丧 失 。这 种 派 生性 称
生 成 性 、 交 际 功 能 及 理 解 过 程 。传 统 视 角 的 习 语 研 究 虽 具 为 理 据 性 ( 张 辉 ,2 0 0 8 :6 )。 由于 该模 式形 状 像 棱 柱 ,故 重 要 作 用 ,但 其 未 曾深 刻 探 讨 习语 的认 知 过 程 。 认 知语 言 学 称其为棱柱形模式 。G e e r a e r t s 假定每个 习语只包含两个词 指 出 习语 可 拆 分 性 , 并通 过 隐 喻 、 转 喻对 兑 认知 过 程 进行 分 汇 ,下图 中的上下三条聚合 线为理据性 ,前后两个三 角为 析 。在 习语 义 产 生 过程 中 ,人 类 两 种最 基 本 的认 知 方 式— — 组 合 同 构性 。 隐 喻 与 转喻 并 非 相 互独 立 ,而 通 常 是相 互 作 用 的 。
蛤心
岱的话 ・ 蛇曲奉I 生
靠所说的话 蛇韵率性 寰面澎话好听 ,内心黼
说话睁昕
内心舞一
非 该词典所有 的成 语都属于本 文研究 范围,故需进行筛选
如图3 , “ 佛 口蛇 心 ” 整 体 字 面 义 先 经 过 转 喻 延 伸 ,
与 整 理 。首 先 ,借 成 语 网 站h t t p :/ / w w w . o u r d i c t . c n / 以确 得 到 转 喻 义 “ 佛 的 话 ,蛇 的本 性 ” 。在 第 一 个 棱 柱 型 模 式
保 所 选 语 料 均 为 成 语 ;其 次 , 剔 除 四字 词 组 、 五 字 词 组 及 中 , 共 存 在 三 个 转 喻 ,而 在 后 一 个 模 式 中则 同 时 存 在 隐喻
谚 语等;再次 ,将 结构基本相 同 ,字面义 、引 申义基本相 与 转 喻 。
似 且 句 法 成 分 亦 相 同 的 四字 格 习 语 视 为 同 一 个 ( 如 “ 海 底
( i s o m o r p h i s m ) 以及 “ 理据性 ” ( m o t i v a t i o n )进 行 区
5
别 。就 组构 性 而 言 ,可 从动 态及 非动 态 两个 角 度进 行 理
解 。 前 者 认 为 组 构 性 是 一 种 基 于 组 成 成 分 的 语 义 派 生 过 程
习 语 的 语 义 整 体 性 、搭 配 固 定 性 及 语 法 不 规 则 性 使 其 提 出组 合 性 非 派 生 性 与 聚 合 性 非 派 生 性 的 区 别 , 后 者 是指
成 为学者竞相探讨的话题 。人们大体从两个视角——传统视 从 词 语 字 面 义 到 比 喻 义 的语 义 扩 展 的 透 明 性 。 从 字 面 义 到 角及认知视角对 其进行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主要研 究习语特 比喻 义间的过渡 是不透 明的,无法根据字 面义派生 出其 比
( G e e r a e r t s ,2 0 0 2 :4 5 ) ;后 者 则 强 调 词 语 整 体 语 义 与 组
成成 分语义 间的一
对应 关系 。G e e r a e r t s 将 动 态 的观 点
延伸,但本文只讨论隐喻、转喻先后发生的情况,而剔除 雾 I
砉 i
鑫 耋 塞 嚣
,
2
4 5 6 7 8 g
“a n i r o n f i S t i n a v e l v e t g 1 o v e” 中 , “ t h e
捞 针 ”与 “ 大 海 捞 针 ” ) ; 最 后 剔 除 只 包 含 一 个 语 义 延伸 f i s t ”与 “ t h e g l o v e ”的位 置关 系 表 明两 者存 在 “ 内外 ”
二 、理 论 背 景
( 一 )柱 形模 式 G e e r a e r t s( 2 0 0 2 )提 出 的 “ 棱 柱 形 模 式 ” 旨在 解 释 熟语或 习语 ( i d i o m s )和 复 合 词 ( c o m p o u n d s )的语义 。 首先要对 “ 组 构性 ” (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l i t y ) 、 “同构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