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_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建议
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建议数与代数作为数学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其教学主线可以分为数的认识与应用、代数的基础概念与运算、方程与不等式以及函数与图形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主线,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首先,数的认识与应用是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主线之一、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数的概念体系,并能够灵活运用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数的分类”、“数的性质”、“数的比较与排序”、“数的运算”等方面展开教学。
例如,在数的比较与排序中,可以通过比较大小、数的绝对值、数的相反数等内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其次,代数的基础概念与运算也是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主线之一、代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入未知数和代数符号,将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式,并利用代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对代数基本概念的理解,如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以及对代数运算法则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代数的基本概念、整式的加减乘除、方程及其解等方面展开教学。
例如,在整式的加减乘除中,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另外,方程与不等式也是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主线之一、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对方程和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及其解等方面展开教学。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函数与图形也是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主线之一、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对函数和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形的绘制方法,通过函数和图形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教学建议数与代数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这7个问题,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具体问题。
1.独立思考问题1结合3个算式让学生想一想,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应注意些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后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彼此交流如何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
还可以出示学生平时作业中的一些典型错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在错误的辨析中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能口算的尽量用口算。
学生选一道题编一个故事,所编的故事要尽可能符合实际,有情节、有故事性。
答案:75,17,47。
问题2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式,例如,“8×7”可能会用点子图来表示,圆7行每行画8个,或画8行每行画7个;“35÷5”可以圆35个点子,再每5个1份圈起来,一共圈了7次,等等。
问题3先说一说题意,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第一题,先求出女生人数,40-22=18(人),再求出每个小组的人数,18÷6=3(人)。
第二题,要计算全班一共折了多少只千纸鹤,先算出女生折了多少只千纸鹤,38+13=51(只),再将男生和女生折的千纸鹤数合起来38+51=89(只)。
问题4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背学过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
再提问: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好记?如果某句乘法口诀忘了怎么办?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错,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
教师可以用两个圆形制成转盘,小圆每转一格,把对着的数相乘,并说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问题5举例说一说“3倍”的意思。
这样的练习在“花园”一课曾经出现过,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来说明,也可以通过语言叙述来说明。
(参见第73页淘气和笑笑的回答。
)问题6先让学生看懂题意,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1)借助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先让学生画图表示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几倍,再列式计算。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小学数学教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贯穿于小学数学,还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开始,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以数的运算为主,但在五、六年级阶段中有方程和正反比例的基础知识。
所以,对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可以让教师了解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规律、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规律,以促进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低年级阶段知识点主要是整数的认识、整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运算规律。
高年级阶段是小数、分数的认识,小数、分数的运算,字母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探索规律。
其中数的概念从自然数拓展到有理数,使学生不断提高对数的理解和运用。
数的运算方式随着数的变化与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延伸到有理数的运算及正比例和反比例。
1.自然数的形成经历具象到抽象。
自然数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0~9)的形成;二、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等)的建立和应用。
(1)数字的形成:自然数具有基数和序数的性质特点,基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多少”的概念形成是在长期的活动实践逐渐培育并发展的。
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依据数量的变化创造出数字。
并且让相邻两个数之间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1”的方法进行数字变化,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即0、1、2、3、4、5、6、7、8、9等数字表示自然数的基数。
(2)计数单位的产生:计数单位的产生有两个重要阶段,首先是自然数的形成阶段,计数单位的产生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
当人们通过增加“1”可以进行事物数量计数的时候,自然数的基本单位“1”就产生了。
这种数量逐渐出现多种形式,例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天、24时计时法。
小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三、数与代数部分教学建议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如何在式与方程教学中帮助学生经历从算术 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 如何在正反比例教学中体现函数思想?
1、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课标》中“数的认识”有何变化。
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 位数”。 第二学段则重点强调了要加强对数的意义 的理解。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谢谢!
谈谈你对“数与代数”教学领域中的困惑, 以及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一阶段平均分,二年级时就认识,它对认识分数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第二阶段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建立部分与整体 关系的认识,让孩子去感受分数; 第三个阶段是在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当中要重点使学生理 解分数的比率和度量这两个维度,比率也就是分数,它不仅表示 数,比如1/2米,3/5千米,还表示一种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关 系,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还有部分与部分 的关系,如妹妹有3个苹果,姐姐有5个苹果,那妹妹的苹果就是 姐姐的3/5。这样就是让孩子从不同方面加深对比率维度的理解。 度量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比如3/4里面有3个 1/4,实际上就是将1/4作为单位来度量3次的结果,著名的数学 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所以对度量的 研究可以大大的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那么度量维度的体验也 直接作用于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当中去; 第四个阶段就是在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当中重点发展学生对分数 运作的理解,“运作”主要是将分数的认识转化为运算的过程; 第五个阶段就是在分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当中要鼓励学生 综合运用对分数意义理解的多个维度。
数与代数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与代数”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新教材与传统得小学数学相比,“数与代数”这一部分有了很大得变化, 其中最为重要得转变就是:“把数学瞧作就是大量概念得记忆与技能得掌握”转变到“数学就是一种数感形成与问题解决得过程”,也就就是说,学生学习得最终目标就是数学素养得提高,不就是学习一些孤立得概念与技能。
数与代数内容得教学应抓住几条重要得主线。
主要包括数概念得建立,运算得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代数初步等。
从学生能力培养得角度,这些内容得教学都要注重学生数感得培养与符号意识得初步建立。
针对此,特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课堂教学建议:一、了解各学段目标、各册知识分布,使教学“适度”我们知道,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因此,作为教者,了解各个学段教学目标,以及各册知识点得分布,从而使每节课得教学“恰到好处”就是至关重要得。
二、明确不同知识板块内容处理上得个性特色小学阶段得“数与代数”与其她三个知识领域相比,涉及面最广、知识点最多。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板块:数得认识、数得运算、常见得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另外解决问题得教学就是融入其中得。
(一)数得认识——理解意义培养数感1、数得教学以理解数得意义为重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得情境中认识数。
这部分内容得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熟悉得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得、生动有趣得、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得事物,创设鲜明得问题情境。
(2)理解数得意义要与数得读写与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正确理解数得意义就是读好数、写好数得基础,可使学生在读数、写数时事半功倍。
其次,熟练得读数、写数,也能更好得帮助学生理解数得意义。
例如:在认识整万数时,教材介绍了我国得计数习惯,根据已有得知识,给出各个数位得名称与顺序,让学生联系数得意义,通过类比,推出数位得名称及顺序,认识新得计数单位,完善对数位顺序表得认识。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数与代数应用问题的内容主线和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应用问题的内容主线和教学建议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张丹这里所指的“数与代数应用问题”(以下简称应用问题)是指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无疑是学生学习数与代数的重要目标。
要讨论这个主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问为什么使用这个提法,却没有使用大家熟悉的“解决问题”和“算术应用题”。
与“应用问题”相比,“解决问题”无疑是个更大范畴的概念。
这既包括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数与代数的应用,还包括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运用所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解决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实际问题,还包括解决数学内部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本文所持的观点是把解决问题中的“问题”解释为“非常规”的,学生必须经历探索、适当的创造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即“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即使都是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是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往往需要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因素,从而具有开放的特点。
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并无类似熟悉的题目和解法去模仿,需要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一定的创造。
而应用问题中的“问题”,尽管提倡要符合学生实际,并且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问题已经经过了一定的简化,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对比两者并不是说我们不提倡解决问题,而主要是为了界定这里所讨论的主题。
实际上,我们更应以解决问题为理念和目标,指导应用问题的教学,比如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设计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设计具有开发性的问题。
算术应用题是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没有使用算术应用题的名词,并且提倡将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这并不是削弱应用题的教学。
实际上,传统算术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学生解答的应用题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应用题“不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数与代数应用问题的内容主线和教学建议
生:30减10等于20,小红跳了20个。
师:小红是跳了20个吗?
生:不是,改用30+10=40。
师:为什么又改用加法了?
生:再次读题,上面用减法不对,所以用加法。(重新读题,用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并改正了错误。)
对学生乙的访谈
学生读题:在跳绳比赛中小亮跳了30个,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小红跳了多少个?列式:30-10=20。
经过几年实践,教师们对于《标准》中应用问题设计的理念普遍认同,但在具体教学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疑惑。实验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在一起出现,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无疑是重要并且应该坚持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思考和研究,造成教师们在教学时往往把握不好每节课应该以应用为重还是计算为重?另外,不以传统的类型为线索,实验教材在应用问题的安排方面是否存在其他基本线索呢?没有传统的应用题类型,不去训练学生记忆一些基本应用题的类型,如何指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呢?这些问题无疑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交流的。图1呈现了笔者认为的应用问题内容中的基本线索。下文将具体阐述这些线索,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建议。
对学生甲的访谈
师:怎么列式?
生:应该用减法,30-10。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少”应该用减法。(这是学生中不理解的一个典型表现:见多用加、见少用减)
师:你能不能画图表示一下这句话。
学生画图。边画边解释。
生:小亮跳了30个,小亮跳的少,小红跳的多,小红跳了多少个,我觉得应该用减法比较好?(虽然学生仍然没有改正,但画图已经使她产生了“冲突”,对用减法产生了疑问)
生:我。
师:那我们看这道题,小亮跳了多少个?
生:小亮跳了30个。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1. 引言1.1 小学“数与代数”的重要性小学“数与代数”的重要性体现在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上。
数与代数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数与代数,可以建立起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数与代数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上。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与代数”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数与代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购物、理财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数与代数的知识。
学习数与代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正文2.1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表达和推理的能力。
具体来说,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包括: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掌握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训练他们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代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代数式和方程的意义,掌握代数表达和运算的基本技能。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数字和代数两个方面,其中数字是数学的基础,代数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Word版
“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等一“数的认识”教学建议“数的认识”在小学主要分为认识整数、认识分数(正分数)和认识小数三大块。
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的整数,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整数,了解倍数和因数、质数和合数,进一步认识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了解负整数,从而完成有理数系的认识。
教学时,要理清每部分内容编排的线索,把握内容的梯度。
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认数的本质。
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
自然数是“十进位值制”的,不同计数单位与其个数的累加就构成了全部的自然数,例如,2048=2×1000+0×100+4×10+8×1;小数也是如此,其累加的过程与自然数基本相同,只不过分“有限次累加”和“与无限次累加”两类;分数也是其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即先有“分数单位”,再数出单位的个数,个数与分数单位相乘的结果就是“分数”。
这样看待“数”,全部“数”的构成与结构就都一致了。
进而,我们就能理解“加减法计算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
实践证明,理解数的意义,既需要从数的组成去建构,又需要联系实际来体会。
教学数的认识,要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当作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如,认识整数时,选择现实的、有趣的素材,组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读数、写数,感受数值大小,体会数的量化功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提供机会;初步认识小数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对小数含义的领会;认识百分数时,让学生解释每个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见到过的百分数并进行解释,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化对百分数的认识。
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的主线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的主线1、数概念的建立: ,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
2、.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四则计算的法则是讲如何进行计算,而算理是讲这样计算的道理。
学生如果对四则计算不能理解算理,就难以真正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
由于法则掌握不好,因而会造成学生难以应用法则进行计算,造成计算中的错误。
3、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载体。
学生在解决实际过程中需要数量关系作理论基础和思维支撑,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仍然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工具1、相比关系:少+ 相加数=多多—少=相加数多—相加数=少2、倍数关系: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几倍数÷倍数=1倍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3、总分关系:每份数×几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几份数总数÷几份数=每份数4、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路程5、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6、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数量7、解决有关图形的应用题步骤:(1)先确定什么图形。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长。
下面就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进行具体探讨。
一、培养学生对数的整体认识小学数学的教学应当从培养学生对数的整体认识入手。
数是数学的起源,也是数学课程的基础。
学生对数的整体认识包括数的大小比较、数的产生与发展、数的基本性质等。
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实例和教学资源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数的基本概念和认知。
教师应当通过数的比较、分解、合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和关系,形成直观的数的整体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的比较游戏、数的拼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的整体认识。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一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发现数学模式,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生活实例和教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强化学生数学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
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数学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五、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性是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一。
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自我发展和实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探究、数学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和探索,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性。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概念、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等。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开始,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而不断丰富,从自然数逐步扩充到有理数,从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有理数的运算。
总之,小学是以数的运算为主,但在第二学段中也有正反比例的初步学习。
因此,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可使教师了解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脉络,促使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数的形成---从量到数的抽象(自然数)自然数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0~9)的形成;二是计数单位(十百、千等)的建立。
(1)数字的形成。
自然数具有基数和序数的性质,基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从一些动物具备多少的概念,可以判定人具备这种先天的“多与少”的概念,只是这种先天的概念比较薄弱,这种“多与少”的概念是在长期的生活与活动中逐渐培育并发展的。
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事物数量的变化,逐一地创造出数字,从1开始,每次增加1个,将各个数字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从小到大的排列,而且,相邻两个数之间可以通过添“1”的方法进行转换,便形成不同的用符号0,1,2,3,4.,5,6,7,8,9等数字表示的数。
(2)计数单位的产生。
计数单位的产生应该有两个阶段。
首先是自然形成阶段,“很多事情要从原本思考,想法要自然,要符合逻辑。
”计数单位的产生不是人类的主观臆造,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当人们通过添加“1”可以方便地进行事物数量转换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数的基本单位“1”。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产生表示更多数量的需求,计数的方式就由“个的计数”进入到“群与个相结合的计数”。
人们自然就会对事物的“群体数量”进行约定。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1. 引言1.1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发展。
数与代数是数学领域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它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数学思维的基石。
在小学阶段,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些教学要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地实现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是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要义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出疑问和寻找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考,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2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是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要义之一。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决定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华容北景港怡云明德小学晏莉知整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整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
理解和掌握有关整数概念的内容,是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和小数、分数概念的必要准备。
这部分内容重点在于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数概念建立的特征分析,学生数感的培养等。
1.正确理解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标准》对整数的认识在第一学段设计了4条内容,在第二学段中设计了2条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段: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第二学段: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可见,整数的认识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是系统梳理十进制计数法和万以上的数。
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识数从“一”到“万”是一个完整的数级,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字的表示,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
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分几个阶段完成,这里是对第一学段结束时对学生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来安排,较为普遍的安排方式是,“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也可以在百以内数认识后,安排一次千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20以内数认识”是一个重点内容,是学生的认数、读数、写数是重要阶段,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整数认识中的要素,如数的抽象,数字的表示与书写,数位与相应的数值等。
百以内数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运用数的意义的基本要素,认识较大的数。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阶段,特别是数与代数作为数学的基础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它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思维等。
小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的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数学问题和实际情境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思维的体现。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二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有时学生会觉得数学题目枯燥乏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三是强化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
数与代数是数学的基础,它涉及到整数、分数、小数、几何形状、单位换算等基本概念和技能。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扎实掌握这些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渗透和训练,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促进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之四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更需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数与代数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为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关于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一、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首先,数与代数的学习是基于良好的数学基础之上的。
教师在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之前,应先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回顾和巩固学生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
只有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得比较牢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与代数的内容。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背后的规律与规定。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建模和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三、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数与代数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解释,让学生明确每个概念的含义和用途。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将概念扩展到更多的问题和领域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思考能力。
四、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练习数与代数的学习离不开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教师在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时,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各种解题方法,包括列方程、整理方程、解方程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解题方法的应用技巧。
同时,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增强解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五、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具的使用数与代数的学习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具的使用来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游戏、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和技术手段,如计算器、幻灯片、数学软件等,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数是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代数是一种运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的一种数学语言。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形成数学概念和运算意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的形成和运算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小时制等,并培养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意识。
三、进行数学应用和问题解决训练数与代数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数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做饭、旅行等训练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数与代数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学习和提高。
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与代数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创造性的思考。
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数与代数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与代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数与代数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要义包括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概念和运算意识、进行数学应用和问题解决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1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建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关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构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就是:“把数学瞧作就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技能的掌握”转变到“认为数学就是一种数感形成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就是学习一些孤立的概念与技能。
针对此,特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课堂教学建议:一、了解各学段目标、各册知识分布,使教学“适度”我们知道,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因此,作为教者,了解各个学段教学目标,以及各册知识点的分布,从而使每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就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学段教学目标见附表一,各册知识分布见附表二。
二、明确不同知识板块内容处理上的个性特色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与其她三个知识领域相比,涉及面最广、知识点最多。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板块: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另外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融入其中的。
因此,下面我们将从6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一)数的认识——理解意义培养数感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主要分为认识整数、认识分数、认识小数、认识百分数与认识负数五大块。
1、数的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包括:数的含义。
如: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与负数,探索各种数之间的联系,会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计,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计数技能。
如:能认、读、写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如: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与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
数学交流。
如: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教学主线及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概念、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等。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开始,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而不断丰富,从自然数逐步扩充到有理数,从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有理数的运算。
总之,小学是以数的运算为主,但在第二学段中也有正反比例的初步学习。
因此,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可使教师了解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脉络,促使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第一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和正比例反比例及探索规律。
其中数的概念从自然数扩充到有理数,会使学生不断增加对数的理解和运用。
数的运算也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运算及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数的形成---从量到数的抽象(自然数)自然数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0~9) 的形成;二是计数单位(十百、千等)的建立。
(1)教字的形成。
自然数具有基数和序数的性质,基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从一些动物具备多少的概念,可以判定人具备这种先天的“多与少”的概念,只是这种先天的概念比较薄弱,这种“多与少”的概念是在长期的生活与活动中逐渐培育并发展的。
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事物数量的变化,逐一地创造出数字,从1开始,每次增加1个,将各个数字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从小到大的排列,而且,相邻两个数之间可以通过添“1”的方法进行转换,便形成不同的用符号0,1,2,3,4.,5,6,7,8,9等数字表示的数。
(2)计数单位的产生。
计数单位的产生应该有两个阶段。
首先是自然形成阶段,“很多事情要从原本思考,想法要自然,要符合逻辑。
”计数单位的产生不是人类的主观臆造,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当人们通过添加“1”可以方便地进行事物数量转换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数的基本单位“1”。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产生表示更多数量的需求,计数的方式就由“个的计数”进入到“群与个相结合的计数”。
人们自然就会对事物的“群体数量”进行约定。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针对不同的生活事件和自然景象,这种群体数量的约定也逐渐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罗马的“5(V)”,有时间“60(分、时)”,有“24(天)”,有“12(月)”,还有“16(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记数方法。
而在诸多的记数方法中,将10作为一个表示数的单位“十”,成为被人们普遍采用3 的方法。
“十进制”记数法是在“十”为单位的基础上,再形成“百”“千”“万”等单位,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
2、数的表示:数位与记数法(l)多位数的表示。
在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计数单位。
九个“十”添加1个“十”就是“百”,九个“百”添加1个“百”就是“千”……十个“千”形成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
在我国记数方法中,把“万”又当作一个新的“单位一”,就可以获得一组新的计数单位“个(万)、十(万)、百(万)、千(万)”。
同理,当“千万”满十个的时候,再次作压缩处理,把十个“千万”形成的新的计数单位“亿”当作“一(个)”,又可获得一组新的计数单位“个(亿)、十(亿)、百(亿)、千(亿)”…
(2)记数法的含义及刻画方式。
记数法主要是指提取与刻画事物数量信息的方法。
在我国自
然数的符号刻画方式有两种:一是位值原则记数法,即利用数位表进行计数,一个数字不仅有本身的值还有位置的值,平时见到的自然数都默认其对应于隐性的数位表,如:98 765 432;二是科学记数法,将“位置值与自身值”以捆绑的形式来刻画数量信息,即写成不同的计数单位的数的和的形式,如:98765432=9×107+8×106+7×105+6×104+5×103 +4×102+3×101+2×100等。
3、数的扩充----分数和小数(1)分数的扩充。
分数的扩充一般是由两种需要而产生的:一是分东西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切割与分配时,整体中的“部分”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就需要有刻画“部分”的方式方法;二是计算过程中,2÷3=?无法用自然数表示计算的得数,就需要有刻画这类除法运算结构的方式。
如若将一张饼平均分成两部分,你获得了其中一部分,用数学语言刻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把一个单位(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部分),就是1/2。
(2)小数的扩充。
小数产生的两个前提:一是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二是分数概念的完善。
在小数部分新增加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可让学生在小数初步认识中,就对小数的比较提出具体要求,可使学生能较准确把握有关小数的问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但这一学段只要求同分母的分数比较。
4、数的扩充---有理数负数的产生。
“负数”是一个与“正数”的意义相反的数学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对生活中完全相反的事物数量的刻画。
如进与出、上与下、进与退等。
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就是一切形如m∕n(m,n∈Z,n≠0)的分数。
一切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小数来定义有理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非循环小数)。
”
5、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含义与运算律(1)四则运算的形式及含义。
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数(式与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是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的重要过程,是学习和认识数学的一次飞跃,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将学习方程的初步知识,如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对这些常见数量关系的了解,特别是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问题解决的核心。
7、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第二学段,将引入正比例与反比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实质。
《课程标准》也规定了相关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面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做了这样的表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kx(k一定)。
对成反比例的量做了这样的表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k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k(k一定)。
这两个定义都渗透了变量的含义,为在初中学段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提供了必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