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结构
《论语》双宾语句分析
《论语》双宾语句分析作者:徐杨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叫作双宾语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双宾语结构,而相比而言,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句更为常见,类型结构也更加复杂。
笔者将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主要考察其双宾语句的类型特点。
关键词:《论语》;双宾语句;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语义关系]“双宾句的动词必须是三价动词,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一般指人;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一般指物或事。
”例如,在“我给她一支笔”里,动词“给”是一个三价动词,前面是施事主语“我”,后面接与事宾语“她”和受事宾语“一支笔”。
在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双宾语句,前辈语言学家和当代专家学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也源源不绝,“自《马氏文通》以来所有汉语语法书没有一本不讲到双宾语句。
”要深刻了解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必须先从谓语动词的性质入手,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接双宾语,而另一方面,有些动词需要在一定的语义条件和语法条件之下才能带双宾语。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这一类动词概括为“交接物品”的外动词,并解释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
从语义角度解释了动词能够带双宾语的原因。
《论语》中双宾语句的动词与两个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双宾语句和特殊双宾语句。
一、一般双宾语句由于语言发展的延续性,古汉语中大多数双宾语句与现代汉语常见的双宾语句结构相似,都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结构,因此笔者将这种类型的句子称为一般双宾语句。
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将《论语》中的一般双宾语句分为以下四小类:1.称谓类双宾语句“称谓”是这类句子的语义特征,表示间接宾语(近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被动词称为直接宾语(远宾语)所表示的名称或事物。
在《论语》中常见的动词有“谓”,表示命名的意思。
例1: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例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一、《论语》的整体结构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生动体现这种整体结构与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第一,《论语》存在一个有关“论道、论学、论政”的基本结构。
道、学、政构成了一个儒学基本思想体系。
而在《论语》当中,述而篇表达了论道与道统主题。
子张篇表达了论学与学统主题。
尧曰篇表达了论政与政统主题。
第二,《论语》下编即是其外王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道与三偏道”的基本结构。
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的主题分别是君道、臣道、绅道、权臣、小人、隐士,这构成了三正道与三偏道。
这六篇正好都位于下编后十篇当中,符合《礼记》提出的“君、臣、民、事、物”结构。
第三,《论语》上编即是其内圣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德”的基本结构。
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的主题分别是君德、臣德、绅德。
三正德(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对应三正道(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
这三篇恰好在上编前十篇当中。
第四,《论语》存在一个有关教学之道的基本结构。
学而篇、公冶长篇、子张篇三篇的主题分别是为学、教学、论学,三者都有关于教学之道。
儒学的一种重要维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教学明显区别于政治儒学。
第五,《论语》存在一个阐释伦理学、道德学说的基本结构。
八佾篇、里仁篇、颜渊篇三篇构成了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阐释。
仁者(里仁篇)与仁政(颜渊篇)因为涉及到仁学而对称,礼学(八佾篇)与仁学(里仁篇)因为涉及到内圣外王而对称,制度(八佾篇)与规范(颜渊篇)也具有统一性与对称性。
第六,《论语》存在一个描述儒家圣贤的基本结构。
雍也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是孔子与群弟子在一起的圣贤结构。
人才(先进篇)与做事(雍也篇)因为人与事是社会活动两个基本因素,所以构成了对称。
做事(雍也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事与心的对称结构。
而人才(先进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时贤与时圣的对称结构。
心性(子罕篇)与气象(乡党篇)构成了内在精神与外在气象的对称结构。
《论语》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特征研究
《论语》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特征研究〔摘要〕学界普遍认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
从现有文献上看,有关《论语》的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多。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探讨《论语》不同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本文认为,《论语》的语篇类型可归纳为“引述”、“对话”和“描述”三大类,另外还有少数的“叙述”;不同语篇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们后续进行《论语》各种语篇类型的汉英对比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评估参数。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论语》;语篇类型;结构特征〔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2-0017-05引言《论语》是2500多年前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特殊语篇,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
Slingerland[1](vii)认为,《论语》并非现代人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一本书;换言之,该书并非由一个单一的作者呈现一个连贯的论据或连贯的故事让读者一页一页连贯地阅读(The Analects is not a “book” in the sense that most modern Western ers usually understand a book――that is, a coherent argument or story presented by a single author, to be digested alone in the quiet of one’s study.)。
《论语》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从其书名便显而易见。
有学者,如陈?D[2]指出,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就《论语》的书名“论”与“语”,历来诸多学者认为“论”乃“论纂”;“语”者“答述曰语”,此书乃“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5《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思考1: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
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道理论证,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孔子说的“学”并非现在常规意义上的校园学习, 而是在生活实践以提升德行。
“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 本质上都是内心“诚”的发端,心“诚”是修养德行即 学之基础!
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 追求上。
第二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表假设,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1: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
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① 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呢?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 待音乐呢?”
第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舒适,安逸。 敏:勤勉。
于:对,对于。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修正。
已:通“矣”,了。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逸, 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 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论语》作者及篇章结构略考
关键词 : 《 论语》 ; 作者 ; 主体文体 ; 篇 章结构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O O 1 — 4 2 2 5 ( 2 0 1 4 ) 0 3 一 O 0 8 9 — 0 5
能是 曾子 的思 想 , 而非 孔子 的“ 一 贯之道 ” 。 这 种 错误 谬 种 流传 , 直 到 唐代 仍 是 如此 , 《 新
这篇“ 曾子论道 ” 颇具传奇色彩 , 有类 似佛祖 拈花一笑之意 , 后 世 所 谓 的传 法 故 事 亦 如 是 , 而 这里 的 曾子 似乎 也俨 然 以继道 者 自居 。但 是我 们 细加 思 索 , 仍 觉 得里 面有 些 问题 。 首先 , 曾子在 当 时孔 门弟 子 中既 不算 德性 高 尚, 也 不 算聪 慧 过 人 , 孔 门 十哲 中并 无 曾子 , 并 且 《 论语》 也记载了“ 参也鲁” 的评价。何 以孔子此时
第3 0 卷 第3 期 S H A N T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 H U M A N I T I E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B I M O N T H L Y )
《 论语》 作者及篇章结构略考
唐书》 卷一九八《 孔颖达传》 : “ 帝问 : 孔子称 ‘ 以能 问于不 能 , 以多 问于寡 , 有若 无 , 实若 虚 ’ 何 谓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7
国学经典之《论语》
石
三 体 石 经 残 片
二、《论语》的结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后世 影响
在叙述这一部分内容之前,首先应当明确孔子所处 的时代背景问题。这就涉及到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 目前通行的古代史分期,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 分界线定在春秋战国之际。这种分期无论在理论上和史 实上都证明是很难成立的。我们根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的 论述、(《中国通史简编· 绪言》,1964年8月版。)赵光 贤的《周代社会辨析》、(《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
王充
‚说《论》者皆知说文解语而 已……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 传,后更隶写以传诵。初孔子 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 荆州刺史,始曰《论语》。‛ 而著名学者马叙伦在其所著 《读书续记》卷第二的一处记 述中,引用有关资料,认为出 于孔壁中的古文《论语》,当 时即已如此称名。现录其文如 下:
马叙伦
马叙伦《读书续记》卷第 二.doc
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 偷。‛(《泰伯》) 后来《孟子· 尽心上》的‚亲亲,仁也‛及《离娄上》 的‚仁之实,事亲是也‛,都是顺承孔子仁学含义的延伸, 使‚孝‛、‚弟‛(悌)通过血缘关系从纵横两方面将氏族 关系同等级制度联结起来。这是从远古至殷、周宗法统治 体制的基础。 孔子将‚孝‛、‚弟‛(悌)作为‚仁‛的基础,以 ‚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借用古代父系氏族家长 制度的现成的观念,并在思想上反映了这个历史事迹的缩 影。孔子综摄历史传统,将其改造成意识形态中的自觉主 张,以之与人的心理原则沟通联结,进而将其扩展为人道 主义,使之在自己的‚仁‛学史上具有普遍、长久的社会 性含义及作用,其几经曲折,使‚仁‛字的含义广泛、灵 活。
《汉书· 艺文志· 六艺略》对其的综述.doc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
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
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
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作品介绍】《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
容涉及政治主、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省曲阜市东南)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仁政、德治。
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
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都不被采用。
回鲁国后。
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子:指孔子。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
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
长:年纪较大。
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
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
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下的言行录所组成。
它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为主线,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多个方面,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述之一、论语的逻辑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结构:《论语》分为20篇,共有496章。
其中,前11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后9篇是关于孔子学说的集锦。
整体结构呈现出由个人实践经验向普遍规律、原则的递进关系。
2.主题结构:论语以“礼”和“德”为主要主题。
全书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4.思想结构:《论语》中的思想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爱”、“礼”等。
这些思想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
5.逻辑结构:《论语》中的对话常常以问与答的形式进行,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了思想的逻辑性。
有些章节还通过因果关系、对比等逻辑手法来展现观点。
总的来说,《论语》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注重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通过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对话的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使《论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_论语_的义理旨归_篇章结构及与_六经_的关系_我之_论语_观
02·中国哲学·《论语》的义理旨归、篇章结构及与“六经”的关系———我之《论语》观黄克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11)06-0020-08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数十年如一日,所言多有传诵于弟子或时人者。
这些言论或被辑纂成册,如《论语》一书,或被援引于后儒之论著,如《易传》、《礼记》、《孝经》、《孟子》等文字中的若干“子曰”。
《论语》辑孔子之言最为集中,是领略、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
两汉以来,历代诠注《论语》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但前哲或时贤亦有意犹未尽处。
笔者不揣浅陋也曾逐字逐句疏解《论语》,今愿基于此就其义理旨归、篇章结构及其与“六经”的关系略抒一家之言,以期对《论语》研读的视野有所拓展。
一《论语》所蕴的“一以贯之”之“道”《论语》章句中最可属意的术语有三,此即“道”、“仁”、“中庸”。
诚然,“道”可视为孔子学说中收摄诸多义理的“一”,《论语》所辑“子曰”即有“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等语,但孔子之“道”的价值取向毕竟是由“仁”喻指的,而其形上之境与达于形上之境的蹊径则有赖于“中庸”予以抉示和阐发。
“道”是哲理化了的一个隐喻,它由可直观的道路升华而来,却也因此把道路必当有的朝向性和那种必得在践履或践行中才得以发生和持存的性态保留了下来。
“道”的朝向性使“道”有了“导”(“‘道’本或作‘导’”,此语参见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该著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出版)即导向的内蕴;“道”的只是在践履或践行中才得以发生和持存的性态,则注定了“道”之所“导”的实践性和非一次性。
一如在人的行走之外并不存在独立于人而自生自成的道路那样,“道”只延伸在致道而弘道者的“致”、“弘”的不懈努力中。
《论语》五则教案
《论语》五则教案教案一:《论语》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
3.掌握《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4.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论语》的相关章节,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如《论语》的思维导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论语》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3:作品结构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作品结构部分。
2.教师讲解:教师对《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进行阐述,如《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异同点等。
Step 4:基本思想与重要观点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互相点拨、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4.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的思想。
Step 5:思维导图制作1.学生操作:学生利用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制作《论语》的思维导图,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互相点评和讨论。
Step 6:小结1.回顾与总结:教师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与总结。
2.拓展任务: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论语》的相关章节,撰写读书心得。
教学延伸:1.让学生分组进行文本阅读,针对《论语》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2.组织学生进行《论语》的现代释义翻译工作,让学生更能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3.布置学生进行《论语》的个人心得写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案二:《论语》中的人生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观点。
2.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论语》次第及结构之解析
《论语》次第及结构之解析作者:洛濛潜来源:《神州》2012年第30期摘要:今本《论语》为西汉末张禹融合鲁齐《论语》本,又为张侯论。
其篇次自《学而》至《尧曰》,共二十篇,以《学而》、《为政》为其奠基石,其次第和结构体现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本体。
关键词:《论语》;次第;结构一、《论语》次第。
《论语》其书,有鲁论、齐论和古论,三种本子。
其中,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多出《问王》、《知道》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为蝌蚪文,为鲁恭王时坏孔子旧宅,于壁中获得,其中有两《子张》篇,所以于鲁论基础上多出一篇,其多出的一篇为子张问孔子从政。
三种本子,其篇次各有不同,今本《论语》为西汉末张禹融合的鲁齐《论语》本,又为张侯论。
其篇次自《学而》至《尧曰》,共二十篇。
此二十篇篇次次第体现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身——家——国——天下”四次第的道德哲学和治国之道,其基本进路是“命——仁——德——治”。
二、《论语》结构解析(一)结构之一。
凡人,圣人以至于庶人,必由学始。
故而《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故以《学而》为第一,乃《论语》众典之首。
由学必“修己”,“安人”,“安百姓”。
第一是修身、立己,为君子,成圣人,乃儒家道德哲学。
第二是安人、利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儒家政治哲学。
整部《论语》以此二篇为核心,为第一部分。
(二)结构之二。
《八佾》,季氏是诸侯之臣,其僭行天子之乐,说明当时之现状,诸侯违反周礼,僭越天子。
如一通所言,“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若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恶。
”①所以《八佾》次于《为政》。
皇侃云:“不标季氏而以八佾名篇者,深责其恶,故书其事以标篇也”②。
《里仁第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滕文公下》),遇善则迁,逢恶则坠。
故君子居处当审慎,择仁者之邻里而居。
《里仁》次于《八佾》,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言季氏之恶正因不近仁爱,告诫世人当避恶从善,居处仁里。
卫礼贤《论语》德译本的结构和特色
卫礼贤《论语》德译本的结构和特色作者:邓舒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4期德国汉学家卫礼贤(1873.10—1930.3)将《论语》书名译为“Kung Fu Tse Gesprähe(Lun Yü)”,直译即为《孔子谈话集——论语》。
从对《论语》西译史的简单梳理来看,在卫礼贤之前,似尚无人将《论语》译为“Gesprähe”(谈话)。
“孔子谈话集”这个译名很容易让西方人联想到《柏拉图对话集》(Platons Dialoge),这样便自然而然产生孔子与柏拉图这两位哲学家在东西方思想界地位相类似的想法,从而激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仅从书名来看,卫礼贤在翻译中使用西方人熟知的概念,既使读者产生了亲切感,同时,也反映了卫礼贤对孔子积极而高度的评价。
一、卫礼贤《论语》译本的结构卫礼贤《论语》译本包括序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人物索引、内容索引和目录。
正文中沿用了《论语》原有的篇章结构,分为20篇,用罗马数字标明每篇的序号,但并无篇名。
在目录中,除了罗马数字的序号外,他又为每篇加上了中文篇名的音译,如第1篇篇名为“Buch I.HÜO ERL”(學而篇第一),第20篇是“Buch XX.YAU YÜO”(尧曰篇第二十)。
(一)篇名与章节《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如果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或“孔子”,则跳过取句中有意义的前两个字或三个字,篇名与篇下各章的内容并没有概括、提示等逻辑关系。
如第9篇篇名“子罕”来自第一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第10篇“乡党”的第一句则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对于卫礼贤来说,这些篇名“类似于希伯来人的‘妥拉’(Thora)”①,可以看作是上帝启示给人类的教导与指引。
在目录中,卫礼贤标注了“*”的章节内容并非出自孔子本人之口[1]240。
在大部分可以知道语出何人的章节,他都在目录中的章节标题后加括号特别注明了该章究竟是何人所言。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10《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1.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其】①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②人不堪其忧(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③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的”)【为】①为.人谋而不忠(替)②可以为.师矣(做)(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4)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3.主题解说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4.重点突破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
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7、9、10章。
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
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5.结构图解学习勤于复习方法学思结合学习以学为乐是为《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了更珍惜时间好地修身宽厚仁义做人做人坚贞守节6.学法点津文言字词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十而不惑.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 (2)通“悦”,愉快 (3)每天【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1)扩词法。
《论语》中的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
《论语》中的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言行以及儒家道德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教学方案对于个人品质提升、社会关系处理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论语》中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和孔子的言行中。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分析这些教学方案在现实生活中培养个人品质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面对当前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道德与处世教育的策略。
最后,在第五部分里,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强调道德与处世教学方案的重要性,同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策略。
1.3 目的:本文旨在从《论语》中挖掘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方案对于个人品质提升、社会关系处理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道德与处世教育的策略,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考。
2. 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在《论语》中的体现2.1 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与处世的教学方案。
首先,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
仁是指为人处事要有慈爱之心,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义是指遵循道德法则,具备公正和正直之品质;礼则表明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的尊重和遵守;智即是以知识和智慧为基础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信意味着言行一致,坚守承诺和信任他人。
这些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阐述。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善意待人,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接受的伤害。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快乐。
(7)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曰:说,说道。
(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2)不:表示判断。
(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4)自:从。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论语》的结构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 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6.1)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 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 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 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
•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1)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 无倦。 (13.1) •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 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 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1) •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第六篇:雍也。中得(仁)如冉雍。 第七篇:述而。上得(仁)如孔子。 第八篇:泰伯。至得(仁)如泰伯。 第九篇:子罕。续述孔子。 第十篇:乡党。续述孔子。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3)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优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1)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 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1)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1)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1)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 无倦。 (13.1) •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 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 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1) •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第十五篇:卫灵公。失礼而后君不君。 第十六篇:季氏。大夫不大夫。 第十七篇:阳货。士不士。 第十八篇:微子。天下无道,贤能归隐。 第十九篇:子张。志士仁人,启后开来。 第二十篇:尧曰。承前方能启后,继往才能 开来,故结之以尧曰。尧,至德之圣人也。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1.1)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2.1)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3.1)
•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4.11) • 优,有余也。滕薛国小政烦,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 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朱熹《论语集注》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 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 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12) • 孔子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 《说文》:优,饶也。绰,缓也。(宽绰,优裕)
第六篇:雍也。中得(仁)如冉雍。 第七篇:述而。上得(仁)如孔子。 第八篇:泰伯。至得(仁)如泰伯。 第九篇:子罕。续述孔子。 第十篇:乡党。续述孔子。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3)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康诰》曰:克明德。(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君陈》 )皆自明也。 •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 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 以人而不如鸟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
•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 子曰:殷有三仁焉! (18.1)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 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1) •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 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20.1)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上半部(1——10篇)
第一篇:学而。作为士,必须学为士之道,故 首之以《学而》。 第二篇:为政。学而优则仕,故继之以为政。 第三篇:八佾。为政既要道之以德,还要齐之 以礼,故继之以八佾。 第四篇:里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立 于仁,故继之以里仁。 第五篇:公冶长。仁境深广,下得(仁)如公 冶长。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1)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 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1)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1)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7.1)
•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 让,民无得而称焉。 (8.1)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1) •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 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 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0.1)
下半部(11——20篇)
第十一篇:先进。天下失道而后德,故首之 以先进。先进,先进于德者,如泰伯。 第十二篇:颜渊。失德而后仁,故继之以颜 渊。颜渊,尚仁者。 第十三篇:子路。失仁而后义,故继之以子 路。子路,尚义(忠义信义)者。 第十四篇:原宪。失义而后礼,故继之以原 宪。原宪,尚礼(礼仪)者。
• 又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盗贼。 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 职不办。而栗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 • 令巨鹿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 在栗。 • 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 皆治。 • 宣因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 薛,故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 也!属县各有贤君,冯翊垂拱蒙成。愿勉所职, 卒功业。《汉书-薛宣传》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 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6.1)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 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 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 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
欲明明德于天下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
格
• • • • 《说文》:格,木长貌。 帝曰:格!汝舜。汝陟帝位。《尚书-舜典》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尚书-尧典》 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 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缪,格其非 心,俾克绍先烈。《尚书-冏命》 •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 周公作《君奭》。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 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尚书-君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