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理
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
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对于学习地理的学生来说,了解青海的地理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地理高考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临甘肃、西接新疆、南接西藏、北毗内蒙古和宁夏。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青海成为了中心和连接不同地区的枢纽。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与海洋接壤的省份。
二、地形地貌青海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呈现出高原、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类型。
其中,青海高原是中国的第三大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就在青海境内,拥有大量的高山、峡谷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如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等。
三、气候条件青海气候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
由于地处高原,青海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寒冷和多风。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的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呈现出昼夜温差大、降雨少等特点。
四、水系青海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青海的地理标志之一。
除了青海湖之外,大气现象决定了青海的气候湿度,导致大部分流入的水分蒸发,使得青海的河流较少。
主要的河流有黄河、黑河和杂多河等。
五、资源状况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铝土矿等。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的能源基地之一,拥有大量的风电和太阳能资源。
此外,青海还是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总结:通过对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青海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以及资源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丰富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使其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青海地理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地区,还有助于我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本文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激发大家对青海地理知识的兴趣。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理、民族、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知识。
地理方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的第四大省份,总面积约为72.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地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中国的高原省份之一。
青海省境内有三大山脉: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其中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中国第三大湖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有高寒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
民族方面,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青海省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方面,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导,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如塔尔寺、青海湖南岸的贡嘎寺等。
此外,青海省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旅游方面,青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茶卡盐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和丰富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和旅游目的地。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第四大省份。
青海的面积非常广阔,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省份。
青海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既靠近西藏,又靠近新疆,也毗邻甘肃、四川等省份。
青海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盆地等地貌特征。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
青海的气候也非常特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海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青海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其中,藏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比例。
青海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艺术形式和宗教信仰。
青海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铜、铝等资源储量丰富。
此外,青海还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盛产青稞、牛羊等农畜产品。
近年来,青海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发展力度,通过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青海还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青海湖的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还有一些其他的自然保护区,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保护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青海的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青海的著名景点有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藏北草原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展示了青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青海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它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珍贵的生态资源。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青海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将继续保护好自己的自然环境,传承好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而宜居的地方。
青海地理知识点高考
青海地理知识点高考指南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广袤高原和雪山草原的美丽省份。
作为中国四大高原省份之一,青海在地理意义上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地位。
因此,青海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青海的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
一、地理位置和气候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与甘肃相邻,南接四川和西藏,西邻新疆,北濒蒙古。
它是中国大陆的最西和最南部分省份之一。
青海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气候特征。
青海的气候主要分为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和寒凉的高原气候。
由于其地势高原且地跨多个纬度,气候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夏季较短,气候干燥;而西部地区则以高寒草原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凉爽。
二、地形和地貌青海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西北高原、青藏高原南缘山脉、柴达木盆地以及部分内蒙古高原组成。
其中西北高原是青海的主要地形特征,地势高且平坦。
青藏高原南缘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横贯整个青海。
青海地貌以高原、山地、戈壁滩和湖泊为主要特征。
地势较高的高原区域被广阔的高原草原所覆盖,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青海湖鲜花草原”。
典型的山地有巴颜喀拉山、附近的雪山以及玛多山等。
盗墓跑道的戈壁滩、只此一家的五彩湾、大漠孤烟的沙漠和湖泊,如风景迷人的青海湖,都构成了青海的独特地貌。
三、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碱、硼砂等。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基地。
青海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特别是动植物资源。
大面积的草原为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
而高寒湿地则是世界自然保护区域保护的若尔盖,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候鸟和珍稀濒危动物,如黑颈鹤、白鳍豚等。
四、生态环境由于青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青海高考地理知识点
青海高考地理知识点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片美丽的土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青海的地理知识点也是考生们必须熟悉的内容。
本文将对青海高考地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环境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经89°30′至103°04′,北纬31°03′至39°20′之间。
东临甘肃,西毗新疆,南界西藏,北连内蒙古和宁夏。
全省总面积72.2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青海地势较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其境内有巍巍祁连山脉、雄伟的昆仑山脉、华丽壮观的神仙居、峻峭险奇的可可西里等地貌景观。
这些景观分布广泛,既是自然环境的宝藏,也是游客们向往的圣地。
二、气候特点青海属于高原性气候,呈现出寒冷干燥的特点。
由于地势高,高寒的气候对青海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年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年均降水量不多。
青海气候的特点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与经济发展青海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有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和发展。
这里独特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青海还是著名的宗教圣地,有许多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
在经济方面,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盐、铝、铅、氟等。
同时,青海还发展了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生态环境与保护青海作为生态省份备受关注,青海湖、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之一,也是高原湖泊中最大的湖泊。
可可西里被誉为“藏羚羊的王国”,是我国稀有动物、野生植物物种的重要基地。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青海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重可持续发展。
青海地理
全省属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青海地理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青海地理位置
青海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靠近中国内陆,也紧邻西部边疆地区。
本文将介绍青海的地理位置,并探讨它与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地理联系。
青海省坐落在中国西北高原的东北边缘,东经89°35′-103°04′,北纬31°21′-39°23′之间,总面积达72.2万平方公里。
其地理位置相对独特,东接甘肃省、西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界四川省、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毗连,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蒙古国。
青海境内拥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高山,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
青海是中国的“屋脊”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青海的代表性地标之一。
青海湖地处青海省的东北部,其东侧是中国的四大沙漠——戈壁沙漠。
而青海省的西部则是巴颜喀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一部分,这些山脉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的地理特点使其在中国乃至国际间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青海是中国的重要的能源资源区。
该省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
海西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尤其在满足中国西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青海省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
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宁是该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宁不仅是青海的交通枢纽,更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青海省的铁路和公路网络与中国其他地区相连,为中国的西部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连接。
另外,青海省还设有五个对外开放口岸,促进了青海与国际社会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
最后,青海省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风景名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
此外,青海还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青海茶卡机场和咸水湖湖上机场,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青海的区位优势
青海的区位优势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闻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青海的区位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带,东邻甘肃、陕西,南接四川,西濒新疆,北界内蒙古,与西藏、宁夏接壤。
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青海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具有与周边省份和区域开展经济合作的便利条件。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铜、铝、铅、锌、煤炭等矿产资源,为青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的所在地,湖泊周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三、交通便利青海交通发达,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纵横交错,连接了周边的省份和城市。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宁作为青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青海还有一座国际机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青海。
四、旅游资源丰富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山、塔尔寺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青海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青海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五、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青海的区位优势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青海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与周边的甘肃、陕西、四川等省份开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同时,青海还可以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亚、南亚等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发展跨境贸易和物流业,进一步促进青海经济的发展。
六、区位优势的挑战虽然青海拥有区位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交通不便利的问题,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相对较差,限制了青海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其次是青海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青海地理知识点高考总结
青海地理知识点高考总结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省份之一,青海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十分丰富多样。
在高考中,青海地理知识点常常是考生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从青海的地貌、水系、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对青海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青海的地貌主要以高原和山脉为主。
青海高原是中国的第三大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高原上地势起伏,山脉纵横交错,其中最著名的是祁连山和昆仑山。
祁连山是青海省的界山,位于青海东北部,海拔超过5000米。
昆仑山位于青海的南部,被誉为“中国屋脊”,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
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系。
最著名的湖泊是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除此之外,青海还有洪湖、星星海等许多湖泊。
河流方面,青海有长江源、黄河源等重要的河流发源地。
这些水系为青海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青海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青海高原上的植被主要有草原、沙地植物和苔原植物等。
青海的草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牧区。
青藏高原东部有较为发达的草甸草原和典型的黑土草原。
沙地植物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沙漠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
苔原植物则分布在高海拔地区,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
青海的气候因地处高原和山脉之间而呈现出多样性。
青海高原上的气候以寒冷干旱为主,年降水量较少,日温差较大。
青海东部山区气候较为湿润,年降水量明显增加。
青海的气候特点对青海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以上提到的地貌、水系、植被和气候,青海还有其他许多地理特点值得关注。
比如,青海还是中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拥有众多的水电站和风电站。
此外,青海也是世界闻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
总之,青海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包括了青海的地貌、水系、植被和气候等内容。
青海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省份,其地理各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了解和掌握青海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片美丽的土地,还可以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青海研究报告
青海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究青海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特征,以期为青海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该报告主要包括青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情况、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还提出了建设更加生态和可持续的青海,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青海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等建议。
正文:一、地理位置青海位于我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青藏高原地区。
它东与甘肃、宁夏接壤;南与四川、西藏毗连;西与新疆交界。
青海总面积72.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7.5%。
二、自然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黄河、长江、澜沧江、香格里拉山、祁连山、可可西里等。
其中,三江源、可可西里、曲麻莱、祁连山、青海湖五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青海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此外,青海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
青海矿藏丰富,拥有贵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土元素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有许多世界级大矿场。
三、人口情况截至2019年,青海省总户籍人口是538.03万人。
其中,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是主要的民族,藏族占据总人口的45.54%。
青海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人口密度偏低,人口稀少,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对青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四、社会经济青海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牧业是青海的主要产业,青海也是我国的“三省贫困地区”之一。
但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和青海省政府积极推行“三区三州”战略,青海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势头,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725.33亿元,同比增长8.1%。
五、文化传统青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青海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在青海的影响尤为深远。
青海境内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产,如塔尔寺、九寨沟、青海湖等,是青海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建议:1. 建设更加生态和可持续的青海。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等因素,青海的经济环境一直相对较弱。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青海的经济环境现状。
一、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离海最远的省份之一。
地处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大柴旦沙漠、青藏高原等自然地理特征中,北边紧靠蒙古和西伯利亚,东部与甘肃毗连,南面与四川、西藏相接,西北面是新疆。
青海省总面积72.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6%左右。
由于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等因素,青海的交通一直不太便利。
长期以来,青海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青海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农牧业、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业等产业。
目前,青海的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农牧业、矿业和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019年,青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6.1亿元,同比增长6.7%。
其中,有色金属冶炼、采矿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青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青海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青海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
2019年,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364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55.9亿元。
总体来说,青海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要发展更多的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以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
三、投资环境青海省一直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到这里投资、创业。
在政策上,青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019年,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商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在青海设立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金。
同时,青海还加强了对投资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进。
四、发展机遇青海的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未来几年,青海将迎来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青海 介绍(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美食等)
(三)塔尔寺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 “衮( gǔn )本贤巴林”,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 地位。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特色美食
(一)酿皮
酿皮是地方风味较浓的青海传统小吃。酿皮是在麦面中 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几经 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 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 “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 “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 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 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和富饶。站在昆仑山口,东西昆仑尽收眼底。往东
看,在静寂的万古雪野中,玉虚峰孤兀雄起,势压 万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观。
(七)西王母瑶池
这是一座天然高山平湖, 海拔4300米,东西长约 12000米,南北宽约5000米, 湖面最深处达107米。湖水粼 粼,碧绿如染,清得透亮。 水鸟云集,或翔于湖面,或 嬉于水中,湖畔水草丰美, 珍禽相伴为戏,乐不可支。
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
青海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
青海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青海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位置:介绍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包括其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并指出其与周边省市的关系和接壤情况。
2. 自然地理特征:描述青海省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地貌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山脉和高原:介绍青海省的主要山脉和高原,如祁连山、昆仑山、青藏高原等,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质构造。
4. 湖泊和河流:列举青海省重要的湖泊和河流,如青海湖、黑河、曹家堡水库等,包括其地理位置、水域面积和水质特点。
5. 自然资源:介绍青海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能资源、风能资源等,并分析其开发利用情况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 生态环境保护:讨论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退化草原、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等,并探讨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7. 经济发展:分析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如主要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8. 人文地理:介绍青海省的民族分布和文化特点,如藏族、土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并分析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9. 旅游资源:列举青海省的重要旅游景点,如塔尔寺、青海湖景区等,包括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探讨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10. 社会问题:探讨青海省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就业压力等,并提出改善措施和解决办法。
在论述这些知识点时,可以适当运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表达准确性。
同时,可以适当参考相关教材、研究报告等权威资料,以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最后,对于重点知识点可以进行重点强调或总结,以提醒读者对这些知识点的重视。
青海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青海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资源的省份。
作为高二会考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点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将针对青海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青海的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经89°35′-103°04′,北纬31°05′-39°20′之间。
它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相邻,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二、青海的地形地貌青海地势复杂多样,以高原、高山、高原湖泊等为主要地貌类型。
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海拔超过4000米。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的标志性景观。
此外,青海还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重要山脉。
三、青海的气候特点青海属于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交汇区,气候特点明显。
青海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气候和高寒荒漠气候。
气温有显著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均降水量在100-600毫米之间变化。
四、青海的水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淡水资源库。
青海湖是青海最重要的水体之一,蓄水量居全国之首。
此外,青海还拥有众多湖泊、河流和冰川,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格局。
五、青海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气候特点,青海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干旱和沙尘暴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青海的人民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六、青海的经济发展青海的经济发展以农牧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牦牛、藏羊等畜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盐湖和煤炭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青海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
七、青海的旅游资源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景点成为了青海著名的旅游景点。
青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青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青海是我国的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部。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青海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青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1. 青海的地理位置青海位于黄河上游,毗邻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
青海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了中原和西北地区,对于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青海的历史沿革早在古代,青海地区就是羌族、藏族和汉族等多民族交织的地方。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设置青海道。
随后,青海成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地带,融合了藏族和汉族文化。
3. 青海的历史名人青海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例如,十七世纪的著名藏传佛教大师青海曲桑布,他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许多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文化名人。
4. 青海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青海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这些景点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也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例如,塔尔寺是中国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是佛教信仰中心。
尕海是一片美丽的湖泊,被誉为“青海明珠”。
这些景点都展示了青海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5. 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近年来,青海的经济发展迅速,青海湖特大桥、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为青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青海也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产地,盛产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
青海的多民族共存和睦,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也成为了青海的亮点。
文章虽然不涉及政治,但是通过讨论青海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以及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的知识点,完整地展示了青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无论是从地理环境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还是从历史名人对文化发展的贡献,青海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
总结起来,了解青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对青海的了解,还可以拓宽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青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地方发展。
青海省简介-1.doc
青海省简介
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东经89°35′~103°03′,北纬31°4′~39°19′,面积72.4万平方公里,大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
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气温低,平均气温1月在-8℃以下(西南部达
-20℃)。
7月为0-20℃。
昼夜温差大,夏季气温日差达15℃左右。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年均降水量一般在300毫米以下。
人口:518万(2000年),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9%。
行政:全省共划1地级市、1地区、6自治州、2县级市、30县、7自治县。
风味菜肴:牛羊肉杂碎、醪糟、甜醅、锅榻。
地方文艺:藏族歌舞、土族召安舞。
藏族热贡艺术。
青海省简称青。
省会西宁。
古为西羌居地,汉设郡,隋设二郡,唐、宋属吐蕃。
元多属,明为西番地,1928年置青海省。
青海省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产品以石油、天然气、原盐、盐碱化工、毛纺织品居重要地位。
青海地处高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珍禽异兽数不胜数,黄羊、野驴、棕头鸥、斑头雁、天鹅不时出没,青海湖鸟岛尤为突出;雪山和冰川景色壮丽;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经过青海,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高原牧场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青海盛行喇嘛教,湟中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故多有寺庙,且规模宏伟,建筑辉煌,更形成独特的宗教艺术,驰名中外。
少数民族聚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可考察和体验藏、土、撒拉等族的传统和习俗。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点:青海省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点:青海省青海省:青海省是中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省份之一。
它简称青海。
它以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湖青海湖命名。
青海西北部与新疆接壤,北部和东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与四川接壤,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接壤。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头”之称。
青海省主要地理信息:1.青海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平地和丘陵。
2.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
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3.青海省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海拔3200米。
它是该省重要的渔业基地。
4.青海省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
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
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
5.青海风景名胜众多,自然风光壮丽,具有青藏高原的特色。
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民俗独特,兴趣浓厚。
青海湖卫星遥感图片:青海湖鸟岛:青色的海――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海高原东北部、西宁市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面积4456平方公里,周长360多公里,是著名的太湖的两倍多。
湖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平均水深21米以上,最大水深32.8米,蓄水量1050亿立方米,海拔3260米,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
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
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
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
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
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5分)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
(4分)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4分)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2分)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进入平原,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城市和交通建设占用湿地等。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4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为青海省的发展绘就了蓝图。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7
(1)据图7,描述青海省地势地形特点。
(10分)
(2)指出青海湖与A湖在盐度上的差异。
说出图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效益。
(4分)
湟水谷地出产优质青稞,其β-葡聚糖含量是小麦的50倍。
(3)简析湟水谷地出产优质青稞的自然条件。
(6分)
青海省的盐化工产业较为发达。
近年来山东青岛等地把盐化工产业转移到青海,并建立从盐水中提取锂,生产配备手机、电脑的锂电池厂。
(4)说出青海承接以上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
(4分)
北京某大学生成功组织了一次暑期“环青海湖自行车之旅”,其线路设计如下表。
日期区段/里程(km)主要景点及简述住宿地
7月23日西宁
80
清真大寺、塔尔寺(藏传佛教六大寺、艺术三
绝:酥油花、壁画、堆绣)
西宁市
7月24日西宁-茶卡
250
日月山(自然地理界线、农牧区界线、唐蕃古
道)、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观鹿、观鸟、观海)、
百里花海(沿途油菜花)、茶卡盐湖(盐场)
黑马河镇
7月
25日茶卡-鸟岛-刚察230
青海湖鸟岛景区、野生动物保护区
青海湖仙女湾景区(五花湿地)
刚察县
7月26日刚察-西海镇-西宁
190
青海湖沙岛景区(湖区沙漠、沙雕)
金银滩草原、原子城(原核武器研制基地)
西宁市
备注每天自行车自驾里程不超过60km,每4人配备一辆小型旅行车。
(5)评价该旅游线路的设计方案,例举旅游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12分)
36.(36分)
(1)10分
地势高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2分)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2分)北部为高大山地(祁连山脉等),(2分)中部为盆地或谷地(柴达木盆地等),(2分)南部为高原(青藏高原主体)。
(2分)
(2)4分
青海湖盐度高于A湖,(1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3分)
(3)6分
地处谷地,热量相对充足,(2分)昼夜温差大,有利糖分积累,(2分)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2分)
(4)4分
原料(盐矿资源)丰富、能源(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土地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廉价、工业基础较好。
(答对其中4项得4分)
(5)12分
线路评价:自然、人文景观与北京差异大,旅游景观知名度高;(2分)夏季风景最美且为学生暑假,旅游时间选择合适;(2分)基本每天能从不同角度观赏青海湖,突出了旅游的主题;(2分)基本为环形线路,在较短时间内能游览较多的景观。
(2分)下列三处答对一处得2分:景观类型多样,每天观赏的数量适度;合理安排骑车时间,保证游览的时间和精力;第一天西宁周边小运动量旅游,便于游客适应环境。
安全问题: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野生动物伤害。
(4分)
(1)描述图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年降水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6分)
1954年青藏公路开始修建后,在昆仑山脚下的河滩地上逐渐形成格尔木市。
目前格尔木已经发展成为进出西藏物资的重要中转站。
2011年,格尔木城市化水平达到90.2%。
(2)依据资料,简述格尔木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及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0分)
2012年10月,敦煌至格尔木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该铁路全长506千米,建成新疆和西藏之间的铁路之间的铁路交通将不再绕行兰州。
(3)简述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意义。
(8分)
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在格尔木规划建设千万瓦级光伏电站基地。
(4)说明该地区发展光伏发电的主要条件并分析原因。
(6分)
青海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但目前全省90%以上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图8为该省“牧区人口数量和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变化示意图”。
(5)简述正确解决青海牧区“人—畜—草”矛盾的具体措施。
(6分)
36.
(1)降水量总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2分)
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2分)周边群山环绕,封闭性强,水汽难以进入盆地内部。
(2分)
(2)区位条件:地处昆仑山麓,地势较平坦;(地势低平不给分)(2分)水源充足;(答河流密集不给分)(2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物资中转的需要。
(2分)
城市化进程特点:起步晚、水平高(2分)速度快(2分)
(3)缩短青海和甘肃的距离,加强两省之间的区域联系;(2分)加快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开发;(2分)推动沿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2分)
(4)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
(5)坚持控制人口数量,实行生态移民,减轻牧区人口压力;(2分)改变传统落后的畜牧方式,推广圈养、轮牧等科学方法,发展生态畜牧业;(2分)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草,建设饲草基地,发展人工种草。
(2分)
(需从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发展畜牧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