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1(附答案)

合集下载

【导获奖学案】(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过秦论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3

【导获奖学案】(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过秦论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3

【导获奖学案】(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过秦论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3【导获奖学案】(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过秦论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膏腴.(yú) 藩.篱(fān)召.滑(zhào)蒙恬.(tián)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D。

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 氓.隶(mánɡ)C(A“召〞应读“shào〞。

B“翟〞作姓氏读“zhái〞,此处应读“dí〞。

D“氓〞应读ménɡ)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B。

北收要害之.郡C。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A(A是代词,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4.下列各句中,对“以〞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D。

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D(①把,②③用来,④凭)5。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南.取汉中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内.立法度⑦序八州而朝.同列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B。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过秦论(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过秦论(含答案解析)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2.合从缔交(“”通“”)3.赢粮而景从(“”通“”)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4.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2.亡吞二周而亡诸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并序》)()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履.至尊而制六合( )(4)将.数百之众( )(5)序.八州而朝同列( )(6)会盟.而谋弱秦( )2.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2.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吞二周而亡.诸侯(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约从离.衡(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旧版)过秦论(贾谊)(教师版)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旧版)过秦论(贾谊)(教师版)

过秦论(贾谊)知识集结知识元过秦论(贾谊)知识讲解一、关于“论”文体“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

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二、关于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三、创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 10 过秦论(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 10 过秦论(附答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论语·颜渊》 ——孟子 ——雪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然向荣。 ——梵·高
真正的爱是夜的花香,是黑暗中的宝石,是医生听到的第一声心跳。它是 寻常中的奇迹,是用柔软的白云织成而撒在夜空的满天星斗。
——凯恩斯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崤.函( ) 孝公既没.( ) 膏腴.( ) 陈轸.( ) 逡.巡( )
囊.括( ) 昭襄.( ) 合从.缔.交( )( ) 倪.良( ) 亡矢遗镞.( )
鞭笞.( ) 蒙恬.( ) 隳.名城( ) 劲.弩.( )( ) 氓.隶( ) 蹑足行.伍( ) 锄櫌.( ) 谪.戍( ) 万乘.之势( )
(5)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6)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7)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 (8)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9)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固然、诚然)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有利的形势) (4)利故 天木 时受 不绳 如则 地直 利., ,金 地就 利砺 不则 如人利.和((形名容词词, ,锐 便利 利、 的锋 形利 势) )
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润)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动词,丢失) (5)遗夜 小不 学闭 而户 大, 遗.路 ,不 吾拾 未遗 见.其(明名也词(,动丢词失的 ,东 遗西 漏) 、忽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10*过秦论第1课时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____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年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________。

贾谊著作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见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2020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12)过秦论(Word版含答案)

2020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12)过秦论(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12)过秦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秦无亡矢遗链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则不可同年而语矣3、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 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 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 ,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 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

有的甚至义气 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

因为古人早就告诉 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 1 .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智(ru 1 ) 涛光养晦B.何啻(ch 1 ) 宦海沉浮C.痼疾(gfi ) 一愁莫展D.愤懑(m& n )义气用事A.膏腴(y u )B.逡巡(q u n)C.谪戍(zh e )D.J1名城(hu i ) 藩篱(f a n) 锋铺(d i ) 鞭笞(ch i )户牖(y o u) 范蠡(l i ) 蒙恬(ti a n) 蹑足(ni e ) 嵋函(y a o) 黔首(qi an)囊括(n a ng) 棘矜(j in) 氓隶(ma ng)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深笃B.刚愎自用C.自暴自弃D.出世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2课 过秦论 1

第12课过秦论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3.《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

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1过秦论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11.1过秦论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1过秦论一、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A.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B.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C.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D.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答案:C解析:“安民可与行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此之谓也”是固定结构;“此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0 过秦论配套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0 过秦论配套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10过秦论秦王扫六合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①。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②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崔嵬:高大貌。

②鬈鬣(quán liè):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鉴赏:此诗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赞扬之意溢于言表。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奢靡之事。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

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鬈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

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

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

《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过秦论》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缘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谈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同学把握基础的文言语法学问,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楚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谈论文。

本文支配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同学已经对古人的谈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熟悉,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化地探讨古人写作谈论文的技巧。

为了指导同学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育同学学习文言的爱好、把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谈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纳“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学问。

由于本班同学基础较好,把握字词基础的力量较强,所以,依据大纲和考纲对同学文言文学习的详细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二、教学目标: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把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谈论文写作技巧。

3、让同学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提倡从“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动身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同学对于文言文的学问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同学在学习课本学问、训练思辨力量的基础上,把握肯定的谈论文写作技巧。

这里特殊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

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同学作为秦人后代的骄傲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依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快速灭亡的缘由。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过秦论》教学资料根底稳固〔A层同学完成〕一、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 qín〕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ùjié〕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二、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乏〕逡巡〔jùn xún徘徊〕三、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巩固的城〕四、以下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五、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乏〕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六、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赢粮而景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共1课时)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共1课时)含答案

《过秦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人教版(必修三)从贾谊《新书》中节选上篇作为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指出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该文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中丰富,文章内涵丰厚. 因此我设计用学三课时教学本文。

具体设计如下:ks5u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归纳并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4)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分析法、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秦一统天下的壮观气势,探究其迅速灭亡的教训;(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观。

ks5u教学重点]l.识辨课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ks5u教学难点]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论点的理解。

学情分析: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学生对古代议论性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既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教学过程ks5u导入新课]师: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是哪个?生:秦朝。

(齐答) 师;秦朝为什么会走向灭亡呢?生:因为暴政.师:贾谊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过秦论》.(板书课题)【解题】师:“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标题的?生:“过”理解为“指出……的过失,",做动词用。

标题的意思是指出秦国过失。

师: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优化探究》中的作者名片认识作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过秦论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3.《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

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2.贾生才调更无伦。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虚空,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非常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戒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

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

现存最早《新书》版本是明代的,为仿宋本所刻。

有些学者认为《新书》为后人伪作。

《四库提要》认为“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书》基本保持了刘向编辑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后人改动之处,这也是古书一般都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新书》为贾谊所作。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译文:[自我核对](1)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2)然而秦凭借它很小的土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第段):写第一层(第段):写第二层(第段):写(二)议论部分(第段):写[自我核对](一)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3兴起的过程4灭亡的过程(二)5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文中哪一句话?答:[自我核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导致亡国。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自我核对]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囊.括( ) ②墨翟.( )③翟.景( )④雍.州( )⑤逡.巡( )⑥陈轸.( )⑦膏腴.( )⑧乐.毅( )⑨鞭笞.( )⑩藩.篱( )( )猗.顿( )瓮牖..隳.名城( )合从.缔交( )百有.余年( )销锋镝.( )[自我核对]①nánɡ②dí③zhái④yōng⑤qūn⑥zhěn⑦yú⑧yuè⑨chī⑩fān wèng yǒu yīhuīzònɡyòu dí2.重点词(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秦人拱手..之地( )(3)东割膏腴..(4)蒙.故业,因遗策(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而不敢进( )(6)逡巡..[自我核对](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

(4)因袭,继承。

(5)吝惜。

(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3.多义词(1)制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2)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3)利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自我核对](1)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制造。

(2)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使……灭亡/通“无”,没有。

(3)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的/好处。

(4)丢、丢失/遗留下来的/遗失之物。

(5)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

4.通假字(1)孝公既没( )(2)约从离衡( )(3)威振四海( )(4)而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矣( )[自我核对](1)“没”通“殁”,死,去世。

(2)“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

“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振”通“震”,震慑。

(4)“倔”通“崛”,崛起,突起。

(5)“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古今异义词桂林、象郡。

(1)以为..古义:今义: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山东..古义:今义:[自我核对](1)古义:即“以之为”,其义为“把……划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

今义:常用义为“认为”。

(2)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指山东省。

6.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 )(3)尊贤而重士(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自我核对](1)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内,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在内。

(3)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尊重。

(4)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5)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

7.特殊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 )(2)身死人手(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为天下笑者,何也?(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自我核对](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

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

(2)省略句,“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

(3)无标志的被动句。

困,被困住,被围住。

(4)被动句,用“为”表示被动。

(5)宾语前置句,“不施仁义”。

(6)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思路点拨】阅读第1段,提取关键信息。

【与你交流】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思路点拨】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这样处理有助于表达他的观点。

【与你交流】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3.在第2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自然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思路点拨】结合文章整体,概括第2段第1层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与你交流】这样说有道理,也可以理解为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种各个击破的“攻”,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4.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1)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思路点拨】思考采用这种句式能收到的常规效果,以及本部分内容对文章整体情感观点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与你交流】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为下文写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蓄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