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课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件 第二专题 第4课劝学节选
C.“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个方 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 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 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D.作者认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 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选 B “显然是不完全正确 的”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8.[通假字]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君子生非异也
生 同“ 性 ”, 资质、禀赋
9.[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片刻,极短的时间 (2)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跟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速,引申为“洪亮”;清楚 (4)假.舆.马者 凭借、利用;车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 。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它是荀子的代表作品, 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本文围绕“学 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 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本文强调了 学习的作用,并且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学习要循序 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这些都是学习经验 的总结,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仍有十分积 极的指导意义。
——北宋·宋真宗赵恒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代·朱熹
[名句点击]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
高中语文:2《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苏教版必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
对之对应的写作话题是“学习的路径与教养的形成”,可从《劝学》与《师说》的任一角度进行写作,只要最后的结论指向是“获得教养”即可,如“不耻下问与教养之道”、“终日而思与须臾所学”、“从何师而学”等等。
2.经典的力量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在获得教养的路途上,阅读经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尽管阅读经典不一定获得教养,但要获得教养必须要阅读经典。
读书、读怎样的书,如何去读书,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与之对应的中心话题就是“阅读经典”。
有关读书的故事、经典带给自己的思考、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的评述等都可以写作。
写作建议:针对这次作文训练,所选题材应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
下面就议论文的写作提以下建议:(1)论点要鲜明。
比较下列两个论点:A论中国之教育;论课堂上的学生主动权;论素质教育下的作业布置……B论学习;谈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小议中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小议利用有效资源打造你的学习环境;…………所以针对以上论点,切入点小的好挖掘,也好展开论述。
(2)结构层次要清楚。
议论文的结构相对好把握,一般简单的:论点:………[是什么]论证过程:………[为什么]这里可以分层论证:并列式,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递进式,可以是从小到大,由表入里;结论:强调论点,并提出解决方法[怎么做](3)论证方式:例证,尽量用名人轶事或时事,而不要有“有一个人怎么怎么样”这类表述。
引用论证,要注意贴切。
正反对比论证喻证,可以学习《劝学》《师说》中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尽量多样化;(4)议论文的语言首先要表达清楚,言简意赅,最忌在论证过程中,尤其在例证时,出现过多描述性文字。
做到这一点后,再尽量让文章有气势,用一些修辞,如排比,反问,设问等。
内容总结(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3)议论文的结构相对好把握,一般简单的:论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说书人》教案2
《说书人》教案导入新课“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
”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聆听他说古道今。
教学目标1. 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重点)2. 学习散文笔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走近作者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河南杞县人。
师陀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前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了解背景《说书人》即《果园城记之十一》。
据师陀自述,他的这部小说集是取材于友人赵伊坪的河南郾城故乡,并交织着自己故乡河南杞县的风俗人事回忆的。
《果园城记》是师陀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对果园城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环境作了细致的描摹,在优美的笔触中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字词积累1.注字音城隍(huáng )笸箩(pǒ)荒冢(zhǒng)摊肆(sì)吹嘘(xū)玉墀(chí)灵柩(jiù)枸杞(gǒu qǐ)踌躇(ch?u chú)间或(jiàn)2.释词语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
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玉墀:殿堂前的台阶。
重点突破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首先,照应题目,扣住“说书人”;然后引出本文要讲述的对象,引起下文。
2. 小说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刻画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作者多方面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他技巧高超、孤苦寂寞、身世凄凉。
高中语文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教案韩少功作者:某某新华中学廉朝lianchao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逃避苦难
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 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 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 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 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战胜苦难
大约没有谁不为九寨沟的奇丽风景所征服,尤其是 那些被藏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就像是从大地深处 涌出来的晶莹闪烁的露珠,又似镶嵌着的温润剔透的 美玉。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拓 201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 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展
延
2010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
伸 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2010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 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 午因排名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相 约喝老鼠药自杀以寻求解脱。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原野《人生》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800字左右。
拜台
双腿残废,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
(颓废)
慰藉
作者被社 会遗弃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地坛被人 们遗弃
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观察聆 听,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与时间和 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 流、对话。那么,作者交流对话、探 索追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顿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专题二3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4)所以师圣者人,之所所..以以..传为道圣受:业…解…惑的也原:因用来……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5)师吾师巫.从道医而之乐师不师..传之百:也工久之名矣人词::的名动意词词动,,用有从法专师,门学以知习…识…、为技师能的人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吾从而师.之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耻__。__
栏 目
(4)孔子师.郯子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师__。_
本 课 栏
(2)贤师其不贤.必不贤及.于孔弟子子:名:词形,容才词能,,高学明问
目
开
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huán),动词,传授
(3)传师六道艺之经不传.传皆.也通习久之矣::
(chuán),动词,流传 (zhuàn),名词,传记,解释
六经的著作
导记·晨读晨练
多么
导记·晨读晨练
5.句式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判__断__句__。
(2)不拘于时。_被__动__句__。
本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省__略__句__。_
课 栏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目 开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判__断__句__。__
本
课 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
栏 目
“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
开 关
“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细节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2)学习小说通过“双重叠影”的写作技巧深化文章主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看,高一学生,对于《品质》这样的小说,从梳理情节上而言,应该没什么阅读困难,初步体悟小说的主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小说的魅力,认识作家写作上的匠心独运,这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环节,作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本堂课的教学,立足文本,从本文的细节描写的变化入手,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以及社会巨变中的时代问题”,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细节变化是同学们阅读时不一定关注到的问题,但又是文章精妙所在,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本文中的“叠影”,即作家为何安排如此相似的两兄弟作为主人公,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的理解比较困难,应详加探讨。
【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变化,进而探究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双重叠影“技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一、品质从细节和细节变化的重要性导入PPT: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可见,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我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关键。
而细节的变化,前后的照应更是微妙,也更有可能寄寓作家独特的匠心。
PPT: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关于“细节照应”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讲授】二、“寻找细节变化,分析作者匠心”示例1、示例一:分析靴子摆设变化【过渡语】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细节的变化入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说书人》优质课教案
《说书人》优质课教案“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
“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
“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
说书人——总借“我”眼传出来教学目标:1、紧扣文本,学习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基本特点。
2、阅读小说,体悟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3、小说中的“我”和作为阅读者的我建立交流的关系。
活动一:研读文本第一二段,了解本文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特点。
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就是在这个小城里。
”的“我”,把其比喻为一台“摄像机”或一双“眼镜”合适吗,为什么?请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如果就坐的各位都是电影导演,请大家商量商量,如何把小说的第一二段拍摄成电影片段,有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1、镜头能否够记录这些细节?并且表现其中说书人的特征?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
()他说武松在景阳岗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一段怎么拍摄?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2、小说首先认为这是“贱业”,又给其一个“家”的称谓,如何理解?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
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专题一《呱呱》教学设计
《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
《呱呱》
(一)作家作品: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正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所指出,“六十年前屠格涅夫羡慕温和的君主制和贵族的宪制,而厌恶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主张的农夫民主制。”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年脱离《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契诃夫对屠格涅夫及其作品评价很高。
屠格涅夫晚年还写过一些以《散文诗》(1878—1882)为总标题的小型作品。这是他长期观察生活的成果。其中有的虽然带着悲观主义情绪,但大部分作品的基调是健康的。特别是《门槛》一篇,刻画了一个俄国女革命家的动人形象。《俄罗斯语言》则表明作者临终前不久对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屠格涅夫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浓厚的抒情风格。他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抒写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种感伤情调是他的贵族自由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表现。他善于体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并使之和人物的情绪溶为一体,往往带有怅惘柔弱的色调。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 寒衣处处催刀迟白帝城高急暮砧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答案】C【解析】C项“迟”应写作“尺”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A. 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B.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C. 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D. 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答案】C【解析】(1)C项“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分析错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答案】B【解析】(2)B项“论证了从师而问的重要性”分析有误这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答案】(3)①不明句读不解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门学习或研究像这样罢了【解析】(3)①不同“否” 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遗放弃“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②是故因此不必古今异义词不一定贤超过术业学术技艺攻学习、研究“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2)同为辛词对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本词“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A. 开篇从一把宝剑起笔——“长剑” 其实不过“三尺龙泉” 而作者却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乐观的词句B. “西北浮云”既可能是“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隐喻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C. “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D. 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答案】A【解析】(1)A项“开篇从一把宝剑起笔”“写出了乐观的词句”分析错误词的开篇是“举头西北浮云” 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接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故开头并非从一把宝剑写起且没有体现出乐观来【答案】(2)①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②手法相同点都运用了典故③手法不同点“廉颇老矣”句用反问本词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的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解析】(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运用典故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明决心和廉颇当年忠于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意思是“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喝凉爽的酒睡凉爽的席子” 此句借陈元龙代指自己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这一消极思想的产生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甚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两句诗的共同点是都运用典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手法不同点在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反问表达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而愿望落空的担忧本词则用反语来表示作者的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情感这里是以归隐之意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2)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4.(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A.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B. 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C. 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 但“他”还是“承受不了” 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D.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答案】B【解析】(1)B项“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体现的不是小说主人公性格的敏感脆弱而是对书的珍视【答案】(2)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遇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解析】(2)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的特点包括情节次序的安排、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布置以及协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本文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 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现实与回忆交织“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 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前后照应【答案】(3)①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②也指希望之光“他”曾以为粗鲁软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绝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希望③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这些工友虽然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 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然怀着善良友爱之心④还可指梦想之光“他”虽然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酷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梦想⑤指温暖之光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暖【解析】(3)标题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文中“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希望之光、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梦想之光和温暖之光5.(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5.(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A. 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B. 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C. 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D. 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答案】D【解析】(1)D项“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表述有误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B【解析】(2)A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结合材料一中内容“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可知应是“良法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C项“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项“就会完美”错故选B【答案】C【解析】(3)C项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点【答案】(4)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解析】(4)通读材料二可以发现材料二从“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三个角度论述了民法典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且三个论述部分都是先点明民法典的意义与作用然后进行具体的阐述以总分结构进行论述【答案】(5)①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②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③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④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解析】(5)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可知在制定民法典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根据材料二中“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可知在立法思想上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根据材料二中“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可知在立法体系上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根据材料二中“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可知在时代针对性上民法典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6.(1)下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如何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A. 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者散布的消息看似符合大众日常消遣娱乐的特点使历史虚无主义在诋毁英烈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迷惑性B.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或歪曲的是历史事件或人物比如用所谓“科学”或“发现”新的史料作为具体理由来宣传其错误观点C. 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戴着学术研究的假面具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西方敌对势力从一开始就着手培植学术代理人D. 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判要客观否则就容易在“人人都可写史”的背景下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1)C项“西方敌对势力从一开始就着手”错误材料二原文“西方敌对势力看到这样的机会转而以学术交流为幌子培植学术代理人”说明并非“一开始就着手”【答案】D【解析】(2)D项“所以历史书写者要培养比较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强加因果【答案】(3)①参与历史书写的人要培养对史料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的能力有正确的历史观②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③加强引导专业历史不研究者对史学大众化的创作热情④相关网络工作人员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对诋毁英烈的行为予以警告处罚【解析】(3)通读几则材料结合材料三从“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中得出“参与历史书写的人要培养对史料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的能力有正确的历史观” 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得出“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从“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中得出“加强引导专业历史不研究者对史学大众化的创作热情” 结合材料一、二中关于诋毁英烈的行为得出“相关网络工作人员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对诋毁英烈的行为予以警告处罚”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复众人之所过弥补B. 起于累土积累天下归仁焉归属C. 自矜者不长矜持仁之端也发端萌芽D. 王于兴师在径须沽取直须【答案】A正确B“起于累土”中的“累” 句意为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C“自矜者不长”中的“矜” 句意为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D“王于兴师”中的“于” 连接主语与宾语句意为君王发兵去交战【解析】A.正确B.“起于累土”中的“累” 句意为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C.“自矜者不长”中的“矜” 句意为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D.“王于兴师”中的“于” 连接主语与宾语句意为君王发兵去交战。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Word版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堂教学设计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真正有教养的意义,如何获得教养等诸多问题。
同时掌握文章所论述的有关内容。
2、能力目标: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热爱读书,并不断地养成以文字为乐的习惯,热爱文学,激发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激发对文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达到真正的获得教养。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让他们自己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同时理解意蕴深刻句子的意思。
同时以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现身教学”,以自己写作的两篇文章《边读边写》和《夜读如诗》来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教师展示自己的文章《夜读如诗》,让他们懂得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引出本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并板书。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这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教师展示幻灯: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
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专题 《劝学(节选)》课文简析
答案:D
精选教育课件
5
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
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
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
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
解析: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 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C
精选教育课件
退1出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
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
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精选教育课件
9
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 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 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 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答案:B
精选教育课件
2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
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
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
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示例,
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答案:A
精选教育课件
8
6.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流传B.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洪亮D.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答案】A【解析】A项句意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2.请分析泰戈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寓意并仿写一句话寓意 ________仿写 ________【答案】行事要注重过程只要努力了哪怕没有卓著的成绩你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已经实践了你无怨无悔 , 宇宙不曾铭记流星的美丽但它已滑过【解析】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不留下”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那是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大雁眼里“我已飞过” 去飞去翱翔去拥有那片天空才是重要的行事要注重过程我努力了哪怕没有卓著的成绩没有名垂青史甚至“一无所获“ 那么你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已经实践了你无怨无悔仿写 1.宇宙不曾铭记流星的美丽但它已滑过2.历史不留下谁的刻印但他已来过3..风中消散了花的芬芳但我已开过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展现文字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胆巴碑》等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凡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 ________从广义来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1)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答案】A, B, (3)“不少是“改为”都是”【解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画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4.(3)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彼且恶乎待哉4.(4)对本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②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A. 行比一乡善行B. 御六气之辩辩解C. 犹然笑之嗤笑D. 犹有所待者凭借【答案】B【解析】(1)B项句意驾驭六气的变化辩通“变” 变化【答案】C【解析】(2)A项知通“智” 才智B项而通“能” 才能D项有通“又” 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反通“返” 返回故选C【答案】C【解析】(3)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待恶乎哉”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莫夭阏之者”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奚知其然也”故选C【答案】D【解析】(4)A项“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分析错误在宋荣子看来他们的境界较低汲汲于功名却较为自得而宋荣子境界比他们高他并不追求什么所以他不用向他们学习B项“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思想有所懈怠”分析错误根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知“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是因为宋荣子认清了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了荣辱的界限能够做到宠辱不惊C项“树立至德”分析错误根据“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没有树立至德故选D【答案】(5)①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宋荣子)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②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自然、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意于功利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解析】(5)①举全劝劝勉沮沮丧②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立名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刘克庄梦中见挚友深切悼念无限唏嘘上下两阕情感起伏跌宕激越请分析本词包含的复杂情感A. 作为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词人结合生活实际融汇历史题材巧妙引用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B. 词的上阕描写梦境运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梦中与故人畅游中原名胜古迹“宝钗楼”和“铜雀台”颇有深意与后文的“燕南赵北”相照应C. 词的上阕说词人梦中请厨人操刀把东海鲸鱼切细片做菜叫养马人送上西域骏马因在梦境而不觉其夸张失真D. 词的下阕写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梦境值得留恋但是实际生活的境遇如此残酷无情为此词人发出“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绝望之叹【答案】D【解析】(1)D项词人并未绝望因为随后又表达出了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答案】(2)①借北方的沦陷地宝钗楼和铜雀台写出自己难以忘怀故国借曹操的典故写自己和朋友皆为天下英雄表达希望收复北方失地的爱国情怀②词人幻想像李广遇高皇帝那样建功立业但年岁已老、功名未立抒发了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和怀才不遇之叹③挚友已去恢复统一大业更难实现充分地表达出词人感旧生哀的凄凉、悲愤之情【解析】(2)本词上阕是叙述梦中的景象和作者同朋友方信孺的胸襟抱负梦中诗人与好友登上了宝钗楼和铜雀台可现实是南宋时的宝钗楼和铜雀台都落入金人手中刘克庄和方信孺都没有到过刘克庄故意举出这两个地方意在表示两人平日都没有忘怀北国河山两地名胜于是很自然地就在他二人的梦中出现了“唤厨人斫就”四句写出梦境的浪漫性诗人借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是以“天下英雄”自许又是对挚友方信孺的评价“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一句中作者希望能够有千辆大车迎接这些燕南赵北的剑侠奇才共同收复北方的失地这里点出“燕南赵北” 又回应了上文的“登宝钗楼”和“访铜雀台” 使人知晓作者“登”与“访”的用意并不只是看望一下祖国北部河山而是想要与有志之士一道收复失地暗含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嘲讽本词下阕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是作者与方信孺共有的无奈叹息但决不是绝望悲鸣在刘克庄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处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境地他一生经历了五朝仕途历尽波折因此怀才不遇之感黍离哀痛之情在他的诗词在中常有流露“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这三句话借用典故表明作者还怀有强烈的愿望幻想能像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建功立业同时赋予这个典故新的含意——时局是如此危急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正该起用李广这样的名将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贤才能臣根本就报国无门这怎能不叫人“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呢?这首词下片抒发的正是作者这种真情实感挚友已乘鹤西归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更难以实现感旧生哀一腔凄凉悲愤的感情发泄无遗伤时忧国的思想就是这样被充分地表现出来综合以上分析梳理答案即可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6.(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答案】B【解析】(1)B项“充分体现”于文无据【答案】D【解析】(2)D项“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构不成因果关系【答案】A【解析】(3)B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窦娥悲剧的原因D项“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可知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故选A7.(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3)小说中多次出现“水手谣” 有何作用?7.(4)结合全文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的A. 船长一面细细地喝酒一面还继续打量着四周抬头审视旅店招牌表明他的谨慎与小心B. 老船长每天在旅店的奇怪的行动说明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给人们带来一种神秘感C. 船长每月给“我”钱让“我”留神一个独腿水手并向他通风报信说明他在等待着独腿水手的到来D. 老船长拔出并打开了一把水手用的折叠式小刀做出要扎人的样子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答案】C【解析】(1)C项“说明他在等待着独腿水手的到来”错从文中“起初我们以为他问这个问题是寻找伙伴后来我们才开始明白他是想避开他们”可知他是为了避开他们说明他害怕独腿水手的到来【答案】B【解析】(2)B项“这主要是老船长忌惮利弗西医生地方法官的身份”分析错误从“在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目光的对峙战但是船长很快便屈服了放下了他的武器退回到座位上像只挨了打的狗似的咕哝着”可知利弗西医生没有表明地方法官的身份之前老船长就屈服了【答案】(3)①突出强调了主要人物的海员身份②反复出现使情节紧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歌谣内容为小说增添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析】(3)回答此类题可以找出与歌谣相关的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思考从文章开篇“他一面环顾着小海湾一面径自吹着口哨接着嘴里突然冒出了那支水手谣十五个家伙争抢死人箱——哟——嗬——嗬快来一瓶郎姆酒!”中提到的大木箱可知他是一名老海员“水手谣”突出强调了主要人物的海员身份表明文章是围绕“老海员”来展开叙述的“水手谣”又在文章结尾出现才有了医生对老海员的警告以至于整个晚上船长都保持沉默并且后来许多晚上也是这样“水手谣”反复出现使情节紧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歌谣内容“十五个汉子扒上了死人箱——哟——嗬——嗬再来一瓶郎姆酒”来看为什么十五个汉子扒上了死人箱?这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答案】(4)①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海员的身份及饱经风霜、不寻常的经历②语言和动作描写老海员独来独往酗酒而少言寡语行为粗野神秘怪异③侧面衬托“我”、周围邻居、医生对老船长的态度侧面衬托了老船长脾气暴躁、色厉内荏的形象【解析】(4)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包括正面描写(动作、肖像、语言、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等“一位皮肤黝黑的老海员到我们旅店来投宿他的航海用的大木箱搁在他身后的双轮手推车上黏糊糊的辫子耷拉在脏兮兮的蓝外套的肩部粗糙的手上疤痕累累指甲乌青而残缺不全一道肮脏的铅灰色刀疤横贯一侧面颊”是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海员的身份及饱经风霜、不寻常的经历“他用一根自带的像铁头手杖似的木棍子重重地敲门当我父亲出来后他又粗声大气地要来杯郎姆酒”“他整天带着架黄铜望远镜在小海湾一带转悠要不就在峭壁上游荡整晚坐在客房火炉旁的角落里拼命地灌郎姆酒”“大多数时候别人和他说话他都不予理睬只是猛然抬头瞪人一眼”“他在进餐厅之前总会透过门帘窥探一番”“他就坐下来唱他那些个邪恶、古老、粗野的水手歌曲旁若无人但有时他会嚷着轮流干杯还逼着所有战战兢兢的房客们听他讲故事或者和他一起合唱”“他会用手拍着桌子要全体肃静他会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等内容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我是个简单的人有郎姆酒、咸肉和鸡蛋就成你们该怎么称呼我?你们可以叫我船长噢我懂你的意思——瞧这儿!”“安静都给我安静!”等内容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表现了老海员独来独往酗酒而少言寡语行为粗野神秘怪异的特点“有一天他曾把我拉到一边要我帮他‘留神一个独腿水手’ 并且一旦那个人出现就向他通风报信”“邻居们全都为了宝贵的性命、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加入这歌声里来而且一个比一个唱得响亮生怕引起他的注意”“这位医生明亮的黑眼睛和翩翩的风度同那些轻佻的乡下人特别是同那个猥亵、笨拙、醉眼惺忪的我们心目中的海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我听到一句对你的控告哪怕只是像今晚这样的一次无礼我都将为此而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并找出你”等内容写出了“我”、周围邻居、医生对老船长的态度侧面衬托了老船长脾气暴躁、色厉内荏的形象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给培训热降温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A. 我国课外辅导市场的兴旺源于家长重视、招生考试体制等多种因素同时也与家庭财富的日益增长等有关B. 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同时参与高中阶段课外辅导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C. 不少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有关但有的却是出于盲从心理其功利教育观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D.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教育培训行业大整顿对这一行业冲击比较大经过治理后教育培训行业的运作将会更加规范、健康、稳定【答案】B【解析】(1)B项“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于文无据【答案】C【解析】(2)A项“初高中学生”错这里重点分析的只是高中学生课外辅导情况B项“重点介绍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原因”错误此处简要介绍的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过程和结果D项“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校教育地位”错误教育部的一系列后续构想和意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故选C【答案】(3)①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从众心理不攀比②政府教育部门要深化招生改革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落实就近入学政策③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解析】(3)作答此题可根据材料内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提炼概括作答①材料二中“不少家长出于从众心理……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 材料三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可概括为“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从众心理不攀比” ②材料二第二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可概括为“政府教育部门要深化招生改革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 “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通过深化招生考试改革”“要从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入手”可概括为“政府教育部门要深化招生改革落实就近入学政策” ③材料三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可概括为“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专题二2 劝学(节选)——学无止境 学而有径
答:
答案 “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 的学究气。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 寓于形象的生活化的比喻之中,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 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如文章开始的“青出于蓝”、 “冰 寒于水”、“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 利”五个比喻都来自生活,充满了智慧。 “活” ,是
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为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5)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
·
(6)登高而招: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的使动 .
用法,使……走得快。
导记·晨读晨练
4.一词多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止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 (1)绝 以为妙绝: 极点 .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断绝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举,荀子的观点呢? 答:
答案
在“学”和“思”的关系上,荀子在
“学”与“思”的对比中,更突出“学”的重要 性。“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导读·边学边思
3.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这一 中心论点的? 答: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答案
作者是从学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古义: 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疾病。 今义: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 . 脚。 古义:____ 今义: 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藏身。 古义:______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者某种事物上)。 今义:
高中语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教学理念1.朗诵吟诵,走进意境,走近诗人。
这首词激昂而豪迈,从诵读入手,抓住诗词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反复品读,领略词中雄浑的北国之景,大度的评古之意,豪迈的凌云之志,领略用词之高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悟能力。
3.比较阅读,把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对比,在比较阅读中认识一位立体的毛泽东,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朗诵吟诵,感受诗词雄浑壮丽的意境。
2.涵泳品味,领略词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3.比较阅读,学习鉴赏诗词,提高品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诵读,把握基调。
1.用美国记者和当代诗人臧克家对毛泽东及其诗词的评价导入,奠定感情基调,使学生对毛泽东与诗词达到初步共鸣。
2.根据学生所需,指导朗读。
从重音、语气、停顿等方面。
使学生初步领略诗词意境。
3.范读1.老师导入后,大声朗读。
把握基调。
2.示读。
3.根据老师指导,自读,齐读。
把握重音、语气、停顿、感情4.听老师范读,自我品味,小声跟读。
(二)品读,领略意境。
1.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屏幕出示:赏析一词:我认为“”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
(根据学情点拨、提升)2.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全词。
1.此处学生同位两人合作探究,圈点勾画,联想想象,品味用词之妙,把自己的理解与同位交流。
2.展示学习成果。
根据老师点拨,领略上阕写景的手法和壮阔的意境。
3.齐读。
(三)比较阅读,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
1.毛泽东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引导学生读出自己)2.毛泽东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在毛泽东眼中是十全十美的吗?)请同学们品读(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读出对比)3.带着自得、肯定、委婉批评、惋惜齐读评古这几句。
4.请同学们品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毛泽东凌云壮志的句子。
5.出示《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长沙》上阕,请学生分别找出主旨句,品评高下。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12得教养的途径第2课时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12得教养的途径第2课时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1(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麻痹(bì)敞开丰富多采B.戕害(qiānɡ)给予(ɡěi)恢宏艰难跋涉C.咖啡(kā)时髦(máo)闲暇生气勃勃D.符箓(lù)钥匙(yuè)天赋似懂非懂(shì)2.下列各句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______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②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________”,倒是要使我们集中________。
③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________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
④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________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A.熟习消磨心志体现鉴于B.熟悉消遣心智呈现基于C.熟悉消磨心智呈现鉴于D.熟习消磨心志体现基于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关紧要的事。
B.中考过后,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C.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的“布艺中国2010(春)深圳国际家纺布艺展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其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把企业实实在在地融进流行趋势研究中。
因为这有利于推进企业真正面对气象万千的市场。
D.“经典”应该是与普通民众的素朴之心息息相通的,所谓“润物细无声”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4.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受、闻道、师、道、耻、不、羞、乃、欤、”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
理解本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来背诵文本,理清文章结构。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尝试配乐诵读。
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师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老师。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
渗透学法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背诵文本,体会尊师从教的重要作用。
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指导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把握了语言等方面之后,熟读成诵,培养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继而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
继而来突破重难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我们首先来看一篇柳宗元的文章(节选):
幻灯展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参考译文: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
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请同学来疏通文意,教师整合明确之。
刚才我们读了柳宗元的文章,大致了解了那个不尊师的年代,上面提到的韩愈和他带来当时人攻击的文章《师说》对现代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看看韩愈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他的眼光是如何之远,当时的人根本看不到,当时把老师叫做“臭老九”,地位仅处于“乞丐”,而现在我们把老师提高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看不同时代,对教师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他实在是一位不同凡俗的人了。
幻灯展示:
韩愈简介:
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主旨
1、请优秀同学大声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纠正错处,自行解决。
2、请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疏通文意,教师通过放幻灯的形式,目的是防止看书本。
达到检测的效果。
第一位第1段、第二位第2段、第三位第
3、4段。
3、教师一一明确。
4、教师指出“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Pengji)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分析文本
(一)、分析文本第一段
1、思考韩愈认为什么是师?你对韩愈的观点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是关于“教师”最古老的概括、完整之定义。
2、人为什么要从师?请在第一段找三句原文回答,并解释之。
教师明确: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教师总结:本段只讲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从师,即从师的意义;一是如何从师,即从师的标准。
尤其是如何从师一层,提出“唯道是从”的观点,发人之所未发,在当时社会普遍“耻学于师”的风气中,非常有创新精神和现实意义。
5、指导背诵本段。
学生齐背。
(二)、分析文本第二段
1、当时的社会风气我们在柳宗元的文章中已略微感知,找出开头的两句感叹句,划出来自己读一读,翻译一下。
2、思考:“师道不传”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分条罗列。
并用什么方法把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出来的呢?
教师明确:很明显的三组对比,来写出“师道”不传的具体表现:
教师形成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不耻相师则笑师道之不复,其智不能及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三种表现都缘自于不同的三个角度:古今对比、父子对比、贵贱对比
得出从师则圣、明、智
不从师则愚、惑、不明
3、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背。
(三)分析文本第三、第四段
1、现实生活中,时有师承之说,门户之见,在唐代韩愈就提出了什么观点,试从第三自然段中寻找。
韩愈做了怎样的事例论证?
教师明确:
圣人无常师,能者为师。
用孔子问乐、问礼、问官职等事例。
2、在总结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在那时发人深省的教师观。
你对文中提出的新的教师观和师生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明确:
韩愈新的教师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唯道为上,以术为先。
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整理思路,形成层次,指导背诵该段
圣人之行: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
圣人之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新教师观:是故……
学生齐背之。
4、韩愈写作这篇《师说》是送给李蟠的,那么他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来送他呢?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翻译。
教师并板书
教师明确: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拒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5、齐读此段。
四、总结全文,再次理清脉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抓住那些环节来进行层层论证的?
教师明确: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抓住以下环节来进行论证的:
(1)、教师的职能
(2)、择师的原因
(3)、从师的标准
(4)、新的教师观和老师与弟子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望我们从这里能得到新的启示。
课外收集有关韩愈的名言警句,大家交流,互相学习之。
五、布置作业
《名师一号》39页“自主积累”和43—44页中的“智能导练”。
背诵全文,重点文句的翻译。
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师道”不传的具体表现: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不耻相师则笑师道之不复,其智不能及
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1)、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2)、择师的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韩愈新的教师观、老师与弟子的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唯道为上,以术为先。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