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具体分布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因与开发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对提高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开采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成因
一、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我国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分布在准格尔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多个油田,其储层物性特征基本均为低孔低渗的砂岩油藏。如,准格尔中部陆梁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隔夹层发育,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吉林腰英台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稀油;克拉玛依油田五三中区和大港庄海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南充构造充西区块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构造平缓、地层倾角小,储层原油性质为干气。以上油田的油气藏成藏动力系统均为常压它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而在美国、中东等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中,大部分油田都是中孔低渗碳酸盐油藏。
通过调研大量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可知,这类油藏的特点如下:一是大部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分布在低渗细喉储层,对原有粘度产生的影响较小。我国目前发现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基本上均为低粘度油藏,只有若干个高孔高渗稠油油藏,最为典型的是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油藏。造成该类油藏特殊储层物性特征的原因在于长距离输气、地表水渗滤氧化、地层水冲刷等。二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一般属于低幅度构造,油柱仅为几十米高,并且油藏在储层隔夹层发育,使得油水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藏动力系统均为常压它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与油源距离较远,现有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几乎都必须经过二次及其以上的运移成藏。
二、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因与开发研究
1.主要成因
由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使其很少被作为特殊性质的油藏来研究,一般都是将之作为油藏的一种特殊状况进行研究。同时,很多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全部是在低电阻率储层研究中发现的。目前,业界大部分专家学者均认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储层物性、流体物性、构造因素这方面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下面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块位于盆地腹部当中,整体构造为一凹两隆。在本次研究前,该区块已经发现多套油气层。该区块的地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并未发现发育较为显著的断层,仅有主要含油
层的局部地区上存在一些小断层。就该区块而言,影响油藏形成方式及类型的主要因素为油气的充注时期与充注方式,故此,有必要对油气的充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油藏的成因进行分析。
1.1成藏时期与充注特点。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均认为,该区块的油藏为四期成藏,并以中晚期成藏为主,从目前形成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来看,其仍然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未饱和油藏。此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从构造的角度对该区块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该区块的油藏为早期形成这一结论。导致这两种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油气充注时期存在分歧,由此可见,对油气充注时期的准确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同时,因该区块的油源来自于古油藏,并且地层先后经历了数次调整,这给油气充注时期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该区块原油高压物性可知,油气为中早期充注,在成藏之后,油层随地层沉积深埋,低渗透层将大部分油层封闭,从而使得在地层调整过程中,油藏获得了完好的保存。通过相关检测后发现,这部分油藏当中存在高于当前地层温度的均一化温度,由此可以判定油藏的充注时期较之实际充注时期晚很多。
1.2油藏调整。在对该区块油藏调整进行研究时,可以借助古今油水界面变化情况。目前对古今油水界面的恢复方法种类较多,本文采用的是GOI分析法,即通过对含有包裹体(GOI)的变化规律,分析古油水界面。从该区块油藏的封堵性以及油气物性这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封堵性差导致油水界面升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油藏油气主要充注于第三纪之前。
2.油藏开采特征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的原始油水会处于同时流动状态,这使得该类油藏的开采没有无水期。尤其在开采前期阶段,会存在含水率快速上升的短期过程,在此之后含水率有所回落进入含水率较为平稳的阶段,最后开采阶段的含水率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初始含油饱和度是产生含水率略回落现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满足低含油饱和度的前提下,才能通过水驱作用使含水率略微回落。在开采过程中,低渗砂岩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是促使含水率进入回落阶段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含水率回落幅度会随着Ⅱ类型孔隙体积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Ⅱ类型孔隙的分选性越好,含水率落回宽度也会随之越小。
以该区块的A和B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口油井进行测试后得出如下数据:A与B井的含水饱和度分别为52%和56%,前者的孔隙度为10.3%,后者为12.7%。A井在生产期间的平均采液强度约为1.59m?/dm;B井为3.66 m?/dm。其中A井在90d的自喷采油期内,该井的产量快速降至15.6t/d,但含水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升高至2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回落至10%左右。而B井在初采时采用的是机械抽采方式,初始采油含水就高达
60%,并在短时间内升高至80%,随后回落至70%后进入稳定期。由上述分析可知,两口油井的采油含水上升与回落的过程相对较短,含水稳定期采油时间较长,可维持数月左右。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的1区块作为研究对象,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此类油藏的地质构造相对比较复杂,并且成藏模式多种多样。故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对油藏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依据油藏的形成机制,进行区域勘探,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这样不但能够确保开采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柏林.李治平.匡松远.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油水渗流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
[2]王争光.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J].硅谷.2009(1).
[3]孙志刚.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水驱特征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3).
[4]李本维.低幅度低含油饱和度底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J].内江科技.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