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现代诗三首当代诗二首旧体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
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诗三首》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
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
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分析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再别康桥》——徐志摩2.《乡愁》——余光中3.《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现代诗人?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诗歌欣赏——《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不舍。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诗歌欣赏——《乡愁》1.让学生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深沉情感。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诗歌欣赏——《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激情。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这土地,是我的母亲,是我的祖国”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现代诗的魅力在哪里?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取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三首现代诗,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提高了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及背景资料。
2.现代诗鉴赏技巧资料。
3.现代诗创作示例。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欣赏——《再别康桥》难点:理解诗人如何运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诗三首》(一)《再别康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中国现代诗三首》篇1《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教案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同学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一般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
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1.评价:“他的一生好像只为了发光。
他把格外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谢冕〕“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陈东东〕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有名诗人。
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老师供应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同学也供应自己宠爱的海子的诗。
大家朗读观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步骤:1.老师供应自读思考题。
2.同学在小组中争辩学习。
3.集体沟通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怀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
这是一个光明暖和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
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好像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冲突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知别人,又不断祝愿生疏人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知别人,又不断祝愿生疏人。
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和善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及3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鉴赏,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3.强化诵读,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咀嚼、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珍视美好,憎恶丑恶,热爱生活。
2.了解历史,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诵读。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通过诵读,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想象。
难点:把握3位诗人各自的风格。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风格自然迥异。
解决办法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3位诗人和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2.强化诵读,开展诵读比赛。
3.可以组织“诗歌欣赏、创作兴趣小组”,开展、带动诗歌欣赏、创作活动。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和《再别康桥》朗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高一语文精华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2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
3.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着重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生活中的美。
2.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热切的爱国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自然迥异,这为学习四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知识说明文,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4.写赏析短文并相互口述、点评。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四位作者的简历及各自诗歌创作特点。
学会诵读。
二、在预习基础上,充分利用注解,运用多媒体手段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介绍四位作者的简历(学生为主,教师补充、梳理完成)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语文版必修1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学会朴素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对诗中意象的把握。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
三、解决办法: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教学安排]两课时。
[师生活动互动设计]一、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两位作者的资料。
二、组织诗歌朗诵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补充其他作品。
三、讨论各自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四、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尝试创作新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
”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
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
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
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
(由于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补充)1作者介绍参见“课文说明”。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4dbb8450-7166-11ec-8fa0-7cb59b590d7d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特的形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阅读、诵读和欣赏。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1、导言:“我轻轻地走,就像我轻轻地来。
”一首带有一丝悲伤的离别诗感动了许多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悄悄地来了,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带着志摩告别剑桥,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天性和精神,《永别剑桥》这首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播放一首由《永别剑桥》改为《永别剑桥》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感受志摩的诗歌。
再加上美丽的剑桥图片,学生们可以对《永别剑桥》有一定的感悟《倾听愿景》中的剑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化名云中和、南湖和施蛰。
他于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在国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告别剑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深刻感受。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分析并欣赏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2.分析现代诗的情感变化和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乡愁》。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代诗的特点吗?请举例说明。
二、分析诗歌《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康桥”、“金柳”、“夕阳”等。
c.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押韵、对仗等。
三、分析诗歌《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祖国,“河流”象征民族的生命力。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热爱土地到渴望自由,再到对祖国的思念。
四、分析诗歌《乡愁》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邮票”象征思念的载体,“船票”象征远离家乡的旅程。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乡愁的抒发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祖国的挚爱。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首现代诗的理解和感悟。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阅读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析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2. 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方法:1. 导读法。
2. 课堂讲解法。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
4. 诗歌表演和赏析。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3. 对诗歌的解读和评析。
板书设计:《菩提树下》主题:修行与领悟诗体:散文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题:怀古思今诗体:古体诗修辞手法:对仗、对偶、典故、咏物《卜算子·咏梅》主题:咏物颂德诗体:现代诗修辞手法:象征、对偶、等比例句、比喻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树林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放映一段与“树”有关的视频,然后以“树”为主题组织短暂的言语游戏,激活学生大脑。
Step2. 自主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菩提树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卜算子·咏梅》这三篇诗歌,然后每人写下对这些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析。
时间为15分钟。
Step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按照老师安排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及对他人的看法与建议。
时间为20分钟。
Step4. 整体评析老师带领全班呈现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每篇诗歌及各组评析,采取问答方式展开讨论,及时加深理解,使得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认知更深刻。
Step5. 诗歌表演随机抽取学生表演这三首诗歌之一,展示其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展示班级文化的好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学内容:《现代诗三首》《当代诗二首》《旧体诗三首》二. 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现代诗三首》《当代诗二首》《旧体诗三首》,达到四个目标教学目标:1. 中国现代诗歌、当代诗歌的发展简史。
2. 了解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及舒婷、海子、聂绀弩的简历。
3. 体会八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 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三. 知识归纳总结1. 郭沫若的生平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
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文艺论著《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 徐志摩的生平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
《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 闻一多的生平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 舒婷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
1979年开始公开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尾花》。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5. 海子介绍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6. 聂绀弩湖北京山人。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
1925年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学习两年后回国任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文艺青年反日会,被迫离职逃往上海,参加了“左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起先后在汉口、桂林、重庆等地当报刊编辑,并发表了不少文章。
1948年撤退到香港。
同年在《小说》月刊第六期发表中篇力作《天壤》。
解放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送往北大荒劳动。
“文革”中又以“现行反革命罪”判无期徒刑。
在山西关押10年后,1976年被“宽大释放”。
1979年平反。
他性情耿直,开朗且富幽默感。
文如其人,他的杂文嬉笑怒骂,鞭辟入里,深得鲁迅笔法,晚年仍没有停止笔耕,有《散宜生诗》,共收诗词220首,还在晚年写了一些文学评论的文章。
四. 课文分析:第一首天狗1. 文本分析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 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生长在狂飚突进,冲决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
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
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全诗四节,第一节极写“天狗”宏大的气魄。
第二节顺应第一节的气韵,写“天狗”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
第三节中,这汇聚了“全宇宙的能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
最后,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收束全篇,将“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革新精神,以奇异的光彩描画出来,从而使整首诗在主题意向上统一到郭沫若式的“涅磐”精神的基调中。
2. 艺术特色《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每行诗均以“我”为主语起笔,又多以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强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喷发式的奔突,汹涌澎湃的激情。
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天狗》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气势磅礴,旋律激越,声调高亢,语言峻峭等特点,通过对“天狗”的气魄和力量的极度夸张,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
诗体形式上,全诗通体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
加之,诗句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锵,诵读之时,状如狂暴的急雨,奔腾的海潮,具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雄壮气势。
第二首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线索与主题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2. 艺术特色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等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