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4c5201711cc7930b7160e.png)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b5249724b35eefdc8d333de.png)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之《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之《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d33d3519e8b8f67d1cb931.png)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三、课文赏析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2.7《诗三首》课文精讲(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2.7《诗三首》课文精讲(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6b1b900740be1e650e9af9.png)
《诗三首》课文精讲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诗经》、《离骚》和“汉乐府”的一些优秀篇章。
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在发展变化,《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句式长短不一,“汉乐府”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产生在汉代,并逐渐走向成熟。
汉代留传下来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作品,都是五言诗。
“汉乐府”中的作品,形式并不划一,有四言,有五言,也有杂言。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诗三首》,收入汉、魏、晋时代的三首诗,都是文人作品。
有四言,也有五言。
曹操的《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写的四言诗,诗人用这种旧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动人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在当时属于新诗体,在文人手中发展得比较成熟。
不过我们细细体味其诗句,相对于魏晋以后文人写的五言诗,显得自然质朴、不事雕饰。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很大发展,与《涉江采芙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却缺少变化。
骚体诗是杂言,一般是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五言诗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让我们在感受这些优秀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感受各种诗体的不同情味。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细细清理一下,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古典诗歌知识,试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学习《离骚》时产生过的美好感受,并拿来跟学习《短歌行》时产生的感受比较比较。
③让我们学完本课后,全面清理一下我们在本单元接触到的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26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f6a6d6e87101f69f319581.png)
4、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还能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相爱的人的 真挚深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 之切;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 之“忧伤”。
重难点: 1.学习通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的方法来
体会情感。(重点)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使用的手法(难点)
《
①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梁
古
代萧统收 九
③“五言之冠冕”--刘勰《文 心雕龙》
首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
-钟嵘《诗品》
④主要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
相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①采用了对写法。 ②想象兄弟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 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 ③将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感表达得更曲折。
表达技巧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情感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二、 鉴赏诗歌中所用的手法
1、分析诗歌抒情方式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
空白演思示念以爱乐人景的衬忧哀伤情。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次失望之余,无可奈 何到了极点,只好直抒 胸臆。
2、赏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对写法
就是从对面写来,也叫主客移位。是古代思乡思 亲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 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 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25c240f04b73f242326c5f92.png)
请概括段意:_诗__人__借__酒__抒__情__,__以__悲__凉__的__情__调__感__叹__时__光__易__逝__,__人__生__短__暂__。 (第二段)青青子衿( 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 学识的人 ),悠悠( 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我心。但( 只是 )为君故,沉吟 ( 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至今。呦呦( 鹿叫的声音)鹿鸣,食野之苹 ( 艾蒿 )。我有嘉宾,鼓( 弹奏)瑟吹笙。 请概括段意:_诗__人__写__对__贤__才__的__渴__盼__与__重__视__。_
叁
文本读写联动
WEN BEN DU XIE LIAN DONG
肆
文本精准导练
WEN BEN JING ZHUN DAO LIAN
激趣导入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于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 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 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 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答案
(第三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拾取,采取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东西 向田间小路 )度阡( 南北向田间小路 ),枉( 枉驾 )用( 以 )相存( 问候,怀念)。契阔 ( 久别重逢 )谈 ( 通“宴”),心念旧恩。
请概括段意:诗__人__继__续__写__对__贤__才__的__渴__望__,__道__出__“__忧__思__”__的__原__因__。_ (第四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周,圈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 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天下归心(人心归服 )。 请概括段意:_表__明__诗__人__虚__心__纳__士__、__竭__尽__诚__心__、__不__遗__余__力__的__态__度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364c8876a20029bc642d14.png)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 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 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 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 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 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 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 五言古诗”或“五古”。
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 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 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 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 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 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 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 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 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 语,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 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 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明确:园田。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8850df1e376baf1ffc4fadc7.png)
7 诗三首教材概述《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亲人。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整首诗,让人不能不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的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的把握。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
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一)林芳华,现执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曾发表于《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7期【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二单元7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二单元7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ed750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9.png)
7* 诗三首魏晋名士、魏晋骨得我去尊敬去仰。
他不追求名利和荣富,不五斗米折腰,不在眼前奴媚骨,不随大流赢得世俗的;他有弘大的理想,即使悲痛、低沉,心中也永不放弃,他用文人的任和节气全力自己的理想,种骨、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日,常会我感回味⋯⋯美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恋旧林字体美文夜的尽,即是拂晓夏的夜非常漫,屋内有些便掩上到达楼下。
静坐泉旁,看到孩子快地嬉,非常敬羡。
我已了那个童真无邪的年月了,不可以再像从前那为所欲为了。
不一样的年段,予我不一样的物需乞降精神需求;越大越,句毫无掩地表述了我现在的感情。
于各样力,心有些疲有些。
酒当歌,人生几何。
低声吟着曹操的《短歌行》,着明月痛一杯,地抹去心里的孤独。
夜本是很孤独的,但,有明月的夜却不是孤独的。
因,当全部人都不陪你的候,她在静静地陪着你,在深情地看着你。
《园田居》,我会了陶渊明“不五斗米折腰”的宏气势。
他的种崇敬精神我十分敬重和欣。
史河,:有几个人面惑而不心,又有几个人不想当大官呢?我想能做到的人微不足道吧。
但陶渊明却能做到。
他“樊”中虞我的生活,断然拒了一个物的世界,拒了一个他不喜的世界,把立足点落在了自己心里的田园。
“ 恋旧林,池思故渊。
”字里行无不流露出他神往着自由,盼望重返大自然的抱。
和自然成了他的媒介。
陶渊明生活的代是一个乱世,在那的一个生计的境中,他除了自己,不可以得其余更多的。
于是,他了拒,拒了无数人朝思暮想的生活。
我拒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利。
而且,我有种勇气和利。
夜地静了下来,玩累的孩子也早已回家。
我却未曾想着走开,抬仰望着天空。
坐累了,就毫无拘地躺在草坪上。
不想,不想呼吸,只想静静地看着月亮和星星,看看夜的尽!夜已很深,却无尽。
夜很深,不星星月亮的退去,只天空有些泛;只听⋯⋯ 的声音,清工已开始清路了,隐约的有人也开始晨了。
夜的尽,即是拂晓!新的一天开始了,你准好了?【内发掘】“ 恋旧林,池思故渊。
” 于儿来,天是它的神往,山林是它的家园,翔是它的生命,但是《园田居》中的只不意出的“ ”,早已离了家园,失掉了自由。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2单元 7 诗三首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2单元 7 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094a3a035a8102d276a22f59.png)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顾还 三顾 顾. .望 臣旧 于乡 草庐之中
(动词,回头看) (动词,探问,拜访)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动词,顾惜,顾念)
(2)遗采 以之 光欲 先遗 帝.谁 遗.德
(动词,送给) (形容词,遗留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2.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李世民 3.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范仲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龚自珍 ——孙中山
下一页
(3)适少始无适.适还.俗家韵门 处分适.兄意
(动词,迎合) (动词,出嫁) (动词,依照)
守拙归.园田 (4)归周公归吐服哺),天下归.心
(动词,回到) (使动用法,使……
不图子自归. (动词,回娘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对着)
(5)当不 料久 大当 王.归 士还 卒足以(副 当.词 项, 王必 乎定, (一 动定 词) ,对等,比得上)
阶
阶
段
段
一
四
阶 段
7 诗三首
阶 段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
学
阶 段 三
业 分 层 测
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本课话题 ——人才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 谈 ,心念旧恩。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件新人教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件新人教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4cf731db52acfc789ebc923.png)
6.特殊句式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 (2)开荒南野际(省略句,“荒”后省略介词“于”) (3)狗吠深巷中(省略句,“吠”后省略介词“于”) (4)鸡鸣桑树颠(省略句,“鸣”后省略介词“于”)
7.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诗 十九首》最早源于梁代萧统《文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 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 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 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 典范。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 “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 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 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 是汉代作品。
狗吠 (fè i) . 荫 (yì n)后檐 .
2.掌握通假 契阔谈 (“ ”通“宴”)
3.古今异义 (1)同心 而离居 ..
古义:指感情深厚 同心 今义:指齐心,如“同心同德”
(2)人生几何 ..
古义:指多少 几何 今义:指几何学的简称
(3)依依 墟里烟 ..
古义: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开 依依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高 考 导 航
(2015年高考广东卷)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 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 , 何 时 可 掇 ? ________________ ,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雁 阵 惊 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7诗三首 (共8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7诗三首 (共8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56f82e67ec102de2bd8923.png)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曹 操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 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 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 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识记字音
p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jīn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 wèi yōu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sè
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 zā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 bǔ 哺,天下归心。
评析:化用<诗经/小雅/鹿鸣>,来表达对贤才的礼 遇,尊重贤才.突显自己因贤才求之不得而忧到 贤才远道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的心情. 第二层抒发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 嘉宾的礼遇.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 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 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 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 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 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 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 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 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 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可编辑版)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4fd3d316fc700aba68fc42.png)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澎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 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 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 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 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 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 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 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 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 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 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 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曹 操
• 行:古代诗歌体裁
•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 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 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3e5e58b307e87101f69638.png)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选自《后汉书》 【译文】 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 被打开。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封为魏 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 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 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他用人唯才, 打破世族门第 观念, 抑制豪强,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 《孟德 新书》等书。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 风慷慨悲凉。
如 《孔雀东南飞》 , 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 “乐 府诗”(分为“歌” “歌行” “引” “曲” “吟”等小类),如 《短歌行》(曹操);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 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 及《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2)《古诗十九首》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 它侧重抒情,以情融事;在结构上多按感情的起伏行文。 在语言方面是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被后世誉之为“秀才 说家常话” 。在意境方面,既深厚又旷远。 《古诗十九首》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代表五言诗的 最高成就。 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曾推它为 “五言之冠冕” , 而钟嵘的《诗品》则称其为“一字千金” 。
三、相关知识 (1)古体诗。 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 “古体诗”。 最古远的, 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 ;然后是战国末年屈原等楚 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 的“乐府民歌”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词流韵2.7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词流韵2.7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1c863fc89eb172dec63b71b.png)
[美文阅览室]
一蓬幽火话陶潜
□佚 名
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位东晋诗人有了一种割舍不尽的牵念?我已记不清确
切的时间,也许是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置身于这繁华喧嚣的社会中,
时常感到一种茫然无措的尴尬时;也许是在许多夜深人静的寂寥处,轻轻梳理
自己纷乱的思绪时。想起了陶潜就会想到他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把酒吟诗、神
第7课 诗三首
小河弯弯,兰草青青,看,是谁在涉江采摘芙蓉?蓦然回首, 银月满地,听,是谁在对酒当歌?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一片渴慕 贤才之心,都寄托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吟唱中。檐后种榆 柳,堂前栽桃李,把酒望南山,菊花开满园。一代诗宗陶渊明毅然归隐田园, 留下了多少感人的诗篇!三首诗歌,三个朝代,三种风格,三种心情。学习本 课,重点是了解五言诗的特点,体会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
[背景回放厅] 《古诗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往往背井离乡,外出游学 或游宦,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 然会产生浓重的乡愁。《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相当多的作品反映了游子思乡、闺 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短歌行》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 自任丞相,将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 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 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 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 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晨读案—心灵 点灯
[学海金指针] 1.熟读诗歌,体会不同诗人作品风格及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并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锤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驰骋矫蹂造作迸(bèng)发谙(yīn)习
B、羁拌刚愎自用哺(pǔ)育稗(bài)官
C、狭隘忧心忡忡粗糙(cāo)鞭笞(chī)
D、商贾相形见拙瞠(chēn)目裨(bì)益
第2题【单选题】
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⑥/⑦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⑥/⑧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⑥/⑧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
B、性本爱丘山性:天性,本性
C、少无适俗韵适:迎合
D、枉用相存存:保存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度阡(qiān) 樊(pān)笼
B、子衿(jīn) 呦呦(yōu) 遗(wèi)谁兰泽(zé)
C、阡陌(mò)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D、可掇(duō) 譬(bì)如守拙(zhuō) 羁(jī)鸟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擢素手(zhuó)机杼(zhù)皎皎(jiǎo)
B、譬如(pì)子衿(jīn)呦呦(āo)
C、吹笙(shēnɡ)契阔(qiè)吐哺(bǔ)
D、守拙(zhuō)暧暧(ǎi)桑树颠(diān)
第6题【单选题】
选出对课文解说不当的一项( )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
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视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
情。
第7题【单选题】
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
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
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
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
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是一
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第8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
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
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
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第9题【默写】
默写
①《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
第10题【诗歌鉴赏】
阅读《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选择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