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章末系统总结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章末系统总结教学课件
B.稀硫酸
C.稀盐酸
D.稀硝酸
解析: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
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
答案:B
53、无论个人环境有何不同,有一点 ,他们 所生活 的世界 都是由 他们自 己造成 的。 54、成为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条件, 就是每 天精力 充沛的 努力工 作,不 虚掷光 阴。 55、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 量。唤 醒这些 人们从 未梦想 过的力 量,巧 妙运用 ,便能 彻底改 变一生 。 22、苦难是上天的恩赐;幸运是上天 的惩罚 。所以 才有了 困顿而 有成, 幸运而 平庸的 高下分 野。 2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 用不着 抛弃, 要抛弃 的是一 切的执 着。万 物皆为 我所用 ,但非 我所属 。 29.理想总是被现实打败,当有勇气去 完成理 想时, 才发现 ,自己 缺少的 实在太 多了。 30.整个脸贴在镜子上面、会不会格外 清醒超 然。这 块镜子 叫现实 ,很多 人连看 它的勇 气都没 有。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章末系统总结 一、知识体系构建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常用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专项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一)物质检验常用的两种方法 1.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加 以检验。 2.化学方法:常用加指示剂、点燃、加热、加试剂 等方法加以检验。 (二)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鉴别是用一定的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 质一一区别开。 鉴别的方法:一看(颜色)、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2.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检验其成分进行
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
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系统总结课件-PPT精美课件
解析:思考②中应着重考虑采取的各项措施中“相同” 的因素,就是为了消除它们对灯泡亮度的影响;思考③中 灯泡较暗,可以说明它们对应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未 完全电离;而灯泡较亮,它们所对应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 解质不一定完全电离;思考④中盐酸是一元酸,如果氯化 氢的浓度和它电离出来的 H+浓度相等,即可说明氯化氢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思考⑤中醋酸和一 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其溶液导电能力较弱,但两者混合后,
•
9.联系具 有客观 性,即 是事物 本身所 固有的 ,不以 人的意 志为转 移的。 要从事 物固有 的联系 中把握 事物, 切忌主 观随意 性。但 人们可 以根据 事物固 有的联 系,改 变事物 的状态 ,调整 原有的 联系, 建立新 的具体 联系。
•
10.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 则的要 求。坚 持为人 民服务 的工作 态度, 坚持求 真务实 的工作 作风, 坚持从 群众中 来到群 众中去 的工作 方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章末系统总结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实验专项探究 (一)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探究 1.原理:并联盛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组成相似的 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烧杯、灯泡(效率相同)。根据灯泡亮度 判断烧杯内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进而推测 电解质的强弱。 2.仪器:电源,烧杯,灯泡,电线若干。
(2)①酸、碱、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了 电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可以做定向移动,其导电能力 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 ②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相等、电极的材料和规格相同、两极的电压相等、灯泡的 规格相同等 ③不同意,醋酸、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较小, 肯定是弱电解质,虽然氯化氢、氯化钠、氢氧化钠的电离 程度较大,但不能说明它们一定完全电离,也就是说,不 能说明它们是强电解质 ④等于 ⑤强酸、强碱和大部分 盐 弱酸、弱碱、H2O 和小部分盐 5 个灯泡都亮起来了, 与盐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对应的灯泡较亮,另 外两只较暗,但明显比混合前亮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末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济宁高一期末)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本质原因是()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 nmB.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C.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相同电荷D.发生丁达尔效应答案A解析此现象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本质原因是胶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 nm。
2.(2019·龙海市程溪中学期中)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A.溶液与胶体:属于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原因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B.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否仅含有一种元素C.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D.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物质本身的导电性答案C解析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故A错误;纯净物、混合物与是否仅含一种元素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O2和O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一种元素,但仍是混合物;H2SO4含三种元素,但由于是一种物质,仍是纯净物,故B错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并不是看物质本身是否导电,而是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导电,故D错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B.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答案A解析酸式盐(如NaHSO4)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H+;铵盐(如NH4Cl)一般不含金属元素;含氧酸盐、碱等化合物均含氧元素,只含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氧化物。
4.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B.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均具有强氧化性C.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D.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合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B5.(2019·安徽滁州市期中)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含有大量Ba2+的溶液中:Cl-、K+、SO2-4、CO2-3B.含有大量H+的溶液中:Mg2+、Na+、HCO-3、SO2-4C.含有大量OH-的溶液中:Mg2+、NO-3、SO2-4、CO2-3D.含有大量Na+的溶液中:H+、K+、SO2-4、NO-3答案D解析含有大量Ba2+的溶液中硫酸根、碳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含有大量H+的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含有大量OH-的溶液中Mg2+不能大量共存,且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同一横行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H— He212Li —Ne823Na—Ar83长周期4K— Kr1845Rb—Xe1856Cs—Rn3267不完全Fr —112号( 118)26( 32)7第七周期原子序数113114115116117118个位数 =最外层电子Ⅲ AⅣ AⅤAⅥAⅦA0数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 18个纵行( 7个主族; 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 9、 10三个纵行))主族副族AB7个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第Ⅷ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金属元素Ⅷ族零族碱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个有 3个纵行1个稀有气体元素非常不活泼锂、钠、钾、铷、铯、钫( Li 、 Na、K 、Rb 、 Cs、 Fr)结构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1 价,密度逐渐增大逐渐升高熔沸点逐渐降低(反常)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卤素氟、氯、溴、碘、砹( F、Cl 、 Br 、 I 、 At )结构因最外层都有 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物理性质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正常)颜色状态颜色逐渐加深气态 ~液态~固态溶解性逐渐减小化学性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与氢气反应剧烈程度: F2 2 2 2>Cl>Br >I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HCl<HBr<HI(HF为弱酸,一弱三强)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三、核素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特性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十中子数 (N)把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是指质子数相同,周期表中位置相同,核素是指单个原子而言,同位素则是指核素之间关系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而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中,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丰度(原子百分比 ) 一般是不变的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步层序数1234567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各层最多容2×12=22×22=82×32=182×42=322×52=502×62=722×72=98纳的电子数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电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4非金属元素>4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判断:水(酸)反应放氢气越剧烈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易失金属性易得非金属性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与氢气化合越易,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非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非金属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1A 、越左越下,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离核越远,还原性越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课标要求]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反应2CuO +C=====高温2Cu +CO 2↑:(1)CuO 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被C 还原,得到Cu 。
(2)C 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被CuO 氧化,得到CO 2。
结论:从得失氧的角度看,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对于反应CuO +H 2=====△Cu +H 2O :①CuO 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H 2还原,得到Cu 。
②H 2中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CuO 氧化,得到H 2O 。
(2)对于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 :(反应物、生成物均无氧元素) 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Na 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Cl 2氧化。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反应物→得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失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4.两种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从三个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结论: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看,只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原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钠原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2)反应:H 2+Cl 2=====点燃2HCl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章末总结(共3章)
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二册知识网络ZHISHIWANGLUO规律方法GUILVFANGFA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方法1.元素推断题的解题方法(1)解题步骤:①定范围,即通过审题确定题目限制的元素范围,如短周期元素、常见元素、前20号元素等;②挖信息,根据题目叙述,从中找出元素原子结构特征等信息;③建联系,元素推断一定要联系“元素周期表”,心中有“表”是推断元素的基础;④巧整合,在上述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结构与已知信息整合,确定元素。
(2)解题技巧:①将推断的元素代入周期表,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②当推断元素有多种可能时,要重新检查题意,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推断(1)3≤最外层电子数<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1或2,则可能是ⅠA族、ⅡA族元素,也可能是0族元素氦,还可能是过渡元素。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所对应的元素,若电性相同,则位于同周期;若电性不同,则阳离子所对应的元素位于阴离子所对应的元素的下一周期——“阴上阳下”规律。
3.根据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推断(1)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短周期元素:H、Be、Al。
(2)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4)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Tl。
(5)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6)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H、C、Si。
(7)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4.由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特性推断(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形成的某种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章末检测 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课时练习及各章章末检测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2)1、硫和二氧化硫 (2)2、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9)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15)4、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21)5、氨和铵盐 (28)6、硝酸酸雨及防治 (36)7、无机非金属材料 (43)第五章章末检测 (50)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65)8、化学反应与热能 (65)9、化学反应与电能 (72)10、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影响因素 (79)11、化学反应的限度及反应条件的控制 (85)第六章章末检测 (92)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108)12、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108)13、烷烃的性质 (115)14、乙烯 (122)15、烃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128)16、乙醇 (134)17、乙酸官能团与有机物分类 (140)18、基本营养物质 (147)第七章章末检测 (153)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68)19、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68)20、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175)21、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81)第八章章末检测 (188)必修第二册模块检测 (202)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1、硫和二氧化硫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关于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B.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C.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D.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在过量纯氧中的燃烧产物是三氧化硫解析:选D硫燃烧时只能生成SO2,SO3可由SO2催化氧化制取,D项错误。
2.有学生为了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做了以下实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气体,溶液褪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一定能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B.若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2NaOH===Na2SO3+H2OC.若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Na2SO3+H2O===2NaHSO3D.若要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还需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或氢氧化钠溶液解析:选A酸性氧化物的概念:能够与水反应只生成对应的酸,能够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分章归纳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章末系统总结1 Word版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 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
(Ⅱ)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探究(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哪个?提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锂、钠、钾金属性的强弱。
钾最活泼和水反应最剧烈,c烧杯中的反应最剧烈。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A、B、C装置中所选用的物质分别是什么?提示:硝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所以A是硝酸,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以判断B为CaCO3,C为可溶性硅酸盐。
(3)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乙实验的原理。
提示:CaCO3+2H+===Ca2++CO2↑+H2O CO2+SiO2-3+H2O===H2SiO3↓+CO2-3或2CO2+SiO2-3+2H2O===H2SiO3↓+2HCO-3。
(4)结合乙同学设计实验的现象分析,你认为氮、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提示: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3>H2CO3>H2SiO3,说明元素非金属性N>C>Si。
即时训练1.验证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下表(Ⅰ) 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在空格中(不一定全选)。
实验方法(Ⅰ) 实验现象(Ⅱ)A.钠与冷水反应 a.溶液变红色B.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b.产生白烟C.点燃H2S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能燃烧D.蘸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璃棒接近d.浮于水面,熔成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E.NaI溶液中加入溴水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后又溶解F.镁带与沸水反应 f.产生大量气泡、气体可以燃烧G.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g.溶液变棕黄色H.NaCl溶液中加入溴水h.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物质I.镁带在空气中燃烧i.发出淡蓝色火焰J.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j.观察不出什么现象K.铝片与2 mol/L盐酸反应k.溶液变橙色解释在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序号(1)同周期(2)同主族ⅠⅡ解析: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看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与H2化合的条件,②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必修 2 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 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 N个〕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1. 原子数Z A X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 Z 个〕★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高出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高出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高出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拥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拥有必然数目的质子和必然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元素的不相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那么:①按原子序数递加的序次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的序次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素〔 7 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 种元素〕表主族:Ⅰ A~Ⅶ A 共 7 个主族族副族:Ⅲ B~Ⅶ B、Ⅰ B~Ⅱ B,共 7 个副族(18 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B 和Ⅰ B 之间(16 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加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照横行:电子层数同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同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 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失态〕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点燃Li 2O2Na点燃Na2O2 + O2+ O22 Na+2HO =2NaOH + H ↑2K+2HO =2KOH + H2↑2222R+2H2O = 2ROH+H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响越来越简单②与水反响越来越强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 到I 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B r 2 失态〕〔3〕单质的熔、沸点高升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响:X2 +H 2= 2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强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牢固性:依次增强〔HF 最牢固〕〔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响- -2NaBr +Cl 2 =2NaCl + Br 2氧化性:22; 复原性: Cl _____BrCl ________Br2NaI +Cl 2 = 2NaCl + I 2氧化性: Cl 2_______I 2;- -复原性: Cl _____I--2NaI +Br 2 = 2NaBr + I 222;复原性: Br ______I氧化性: Br _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复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复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K12教育文档)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doc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二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vm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K、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与K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分别与出K、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5、卤兀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I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 )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错误!X(2)同位素:错误!H、错误!H、错误!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二核电荷数二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 =质子数P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C、C、错误!H、错误!H、错误!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 个电子(氨原子是2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016-2017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章末系统总结3 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1.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探究。
` 实验人教版教材实验设计 苏教版教材实验设计 实验原理 2CH 3CH 2OH +O 2――→催化剂△2CH 3CHO +2H 2O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反应的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的气味向试管中加入3~4 mL无水乙醇,浸入50 ℃左右的热水中,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①烧至红热的铜丝表面变黑,趁热将铜丝插入乙醇中,铜丝立即又变成红色;②能闻到一股不同于乙醇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实验结论:①铜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②乙醇被氧化成乙醛创新发掘1.铜丝绕成螺旋状的理由是什么?分析: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同时又有利于保存热量2.实验中如何确定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实验过程中铜丝的颜色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铜丝颜色的变化:红色―→黑色―→红色2.实验中为什么要将乙醇浸泡在50 ℃左右的热水浴中?分析:通过闻试管中液体的气味,产生一种不同于乙醇的刺激性气味来判断有新物质生成3.实验中乙醇的用量是3~5 mL,为什么不宜过多?分析:因为生成的乙醛能溶于乙醇中,而不易闻到乙醛的气味分析:乙醇的催化氧化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将乙醇预热到50 ℃便于反应的进行3.乙醇在实验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分析:乙醇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续上表实验人教版教材实验设计苏教版教材实验设计个性评点1.苏教版教材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中把实验操作以实物图的形式分三步进行,直观明了,易于学生掌握,而人教版教材只描述了实验操作过程2.苏教版教材实验中的乙醇事先放在50 ℃左右的水浴中加热,更利于反应的进行,与人教版实验操作次数相同时,能生成更多的乙醛,更易闻到乙醛的气味3.苏教版教材在实验后提了两个针对性很强的思考性问题,体现了实验的探究性,并适时地引入了有机反应中被氧化、被还原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思维引领1.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历程可表示如下:①2Cu+O2=====△2CuO②CuO+CH3CH2OH=====△CH3CHO+Cu+H2O将①+②×2可得:2CH 3CH 2OH +O 2――→Cu △2CH 3CHO+2H 2O从而可理解铜丝的作用是做催化剂2.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如:乙醇的催化氧化(2)还原反应: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如:乙烯与H 2的加成反应2.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探究。
2016-2017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章末系统总结2 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1.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人教版教材实验设计苏教版教材实验设计实验Zn+H2SO4(稀)===ZnSO4+H2↑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电流计、烧杯、导线、稀硫酸实验步骤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结论结论:线路中有电流产生元件 现象 铜片有气泡产生 锌片 锌片逐渐溶解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创新发掘1.你知道电子是如何流动的吗?分析:锌片表面无气泡而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1.实验4中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分析:因为在锌片上,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电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经导线流向铜片2.你能写出锌片、铜片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吗?分析:锌片:Zn-2e-===Zn2+铜片:2H++2e-===H2↑3.锌片和铜片上发生反应的类型是什么?分析:锌片上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H+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2.如何判断实验4装置中的正、负极?分析:锌片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原电池的负极;铜片上H+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做原电池的正极3.实验1、2中能否形成原电池?依据实验1~4,你能否总结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实验1、2不能形成原电池,原因是未构成闭合回路。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②电极需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形成闭合回路个性评点1.人教版教材实验直接将Cu-Zn-稀硫酸形成原电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而苏教版教材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逐层深入,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原理,体现了实验探究过程,更易总结,提炼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人教版教材实验相比苏教版实验,设计的“学与问”栏目,提出了两个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探讨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水果电池装置,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2.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2016-2017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章末系统总结4 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实验探究在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特别是从海水中提溴、从海带中提碘的知识的考查,主要落脚点在溴、碘的一些主要化学性质上,以及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
(1)萃取分液:从溴水中提取溴,从碘水中提取碘,主要利用萃取,然后再分液,得到溴或碘的有机溶液;但海水提取溴时,常常是从浓缩的海水中把溴蒸馏出来。
(2)蒸馏:将碘的有机溶液分离开来,采用蒸馏的方法,一般碘留在蒸馏烧瓶中,苯或四氯化碳进入锥形瓶。
即时训练1.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成熟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关于海水制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室在蒸发皿中灼烧干海带,并且用玻璃棒搅拌B.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C.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D.碘水加入CCl4得到I2的CCl4溶液,该操作为“萃取”解析:A项,实验灼烧干海带应在坩埚中进行;B项,I-→I2发生氧化反应;C项,淀粉遇I2变蓝色;D项,CCl4能萃取碘水中的I2。
答案:A2.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
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所示:(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实验操作名称:①________,③________。
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海藻灰中的I-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尚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
(3)从含碘的有机溶剂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经过蒸馏。
指出上图蒸馏装置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系统总结
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实验专项探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 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
(Ⅱ)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探究
(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哪个?
提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锂、钠、钾金属性的强弱。
钾最活泼和水反应最剧烈,c烧杯中的反应最剧烈。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A、B、C装置中所选用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提示:硝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所以A是硝酸,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以判断B为CaCO3,C为可溶性硅酸盐。
(3)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乙实验的原理。
提示:CaCO3+2H+===Ca2++CO2↑+H2O CO2+SiO2-3+H2O===H2SiO3↓+CO2-3或2CO2+SiO2-3+2H2O===H2SiO3↓+2HCO-3。
(4)结合乙同学设计实验的现象分析,你认为氮、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
提示: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3>H2CO3>H2SiO3,说明元素非金属性N>C>Si。
即时训练
1.验证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下表(Ⅰ) 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在空格中(不一定全选)。
弱的原因:
解析:
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与H2化合的条件,②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答案:
2.
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1)实验目的: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实验用品:
①仪器:________、________、镊子、小刀、玻璃片等。
②试剂:金属钠、金属钾、新制氯水、溴水、0.1 mol/L NaBr 溶液、0.1 mol/L NaI 溶液、CCl 4等。
(3)实验内容
(填写与实验方案对应的实验现象的字母和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钾的金属性比钠强,钾与冷水反应比钠与冷水反应剧烈,产生的H2能发生燃烧或轻微的爆炸;将新制氯水滴入NaBr溶液中,发生反应:Cl2+2NaBr===Br2+2NaCl,用CCl4萃取,液体分层,下层呈橙红色。
将溴水滴入NaI溶液中发生反应:Br2+2NaI===I2+2NaBr,用CCl4萃取,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答案:(2)试管胶头滴管
(3)
强,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